《东方西方》是一部由雷吉斯·瓦格涅执导,欧列格·缅希科夫 / 桑德里娜·博内尔 / 凯瑟琳·德纳芙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伟大丈夫形象的塑造,人性的取舍与平衡,一直窒息的气氛中,有人性最简单直接的存留。
印象深刻的是作为游泳健将的孙子及他海中遨游六小时出逃的情节上的呼应以及丈夫最后的泪水。
《东方西方》观后感(二):"If you go far enough East, you end up in the West"
lt;Est - Ouest / East - West / 东方西方>
如果说《剑桥风云》是东逃, 这就是一部关于西逃的故事。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狱,既曾是面临Fascism时的home of idealistic Egalitarianism,也可以是exodus from Dictatorship. Where is 'Home'? There's no place on this planet for 'the home'. 西欧人讲东欧称作Est/East/东方. But "if you go far enough East, you end up in the West"...
《东方西方》观后感(三):《东方西方》一度热卖的片子(指的DVD)
分三天看完了此片不是影片不够好看,是我实在无法战胜我午夜后的瞌睡虫。其实是一部很平实的电影,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一部获奖的电影。
影片中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初期好像有点相似,也是,苏联是中国的老大哥,是中国学习的好榜样。影片从西方人的视角来定义自由,我相信影片有夸大的地方但和历史应该没有太大的出入。斯大林同志的一个决定真的是改变了很多人一生的命运的呀!
不得不佩服影片中的丈夫,看到影片的结尾你就好明白我为什么这样说了。忍辱负重了10年就为了...(还是自己看影片吧)
关于丈夫和那女人,妻子和游泳选手算不算情人那?也许算吧,但到了影片的结尾这些算都不重要了。通过一家人的几十年的经历来表现自由世界和原共产主业国家公民的不同信念。
《东方西方》观后感(四):献给大妞一家
法国与俄国这两个国家总有点扯不清的暧昧关系。俄国人憧憬着法兰西那如同双鱼座虚幻缥缈的浪漫;巴黎的左派作家们也一度被冰雪世界的乌托邦所吸引,纷纷用笔把想象中的伟大布尔什维克推向全世界。
大妞爷爷的弟弟是流亡法国的白俄,他曾是圣彼得堡的一名医生。十月革命后,随着大批白俄流亡到中国的哈尔滨,并在哈尔滨被日本占领后的第二年辗转去了法国。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在世界各地的领事馆为当地侨民开招待会,大肆宣扬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不计前嫌邀请所有有能力的俄国人回国建设伟大祖国。回国后马上分房,安排工作,并在领事馆当场发放护照,给予他们亲人般的热烈拥抱。在这样的呼唤下,流亡国外的白俄纷纷响应斯大林回国的号召,这其中尤以法国最多。
回国后的俄国人被发配西伯利亚或北极充当苦力。许多人都死在了劳动营。有幸活下来的则被直接枪决。但凡与国外有联系的人,不管从法国,还是从哈尔滨,上海……甚至包括一些参加了战争的老兵也不能幸免。他们躲过了德国人的集中营,却躲不过俄国同胞的子弹。
大妞爷爷的弟弟在回国后的第二年被以间谍罪枪决。大妞的爷爷,因为保留着弟弟流亡法国时期给自己写的信而被发配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强制劳动。即便在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的解冻期也未能回到车里雅宾斯克的老家,而是被继续向东流放到大陆尽头的勘查加半岛,直至今日。
为何俄国的音乐总是充满哀伤,因为哀伤是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魇,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东方西方》观后感(五):这是一部恐怖片
单位放映,就去看了。之前连听都没听说过,查了下发现豆瓣评分等级很高。看了之后发现,确实是我喜欢的类型。这是一部结构经典,叙事严密的恐怖片。和《闪灵》一样,女主角和孩子最后都逃离了危险的地方。和《闪灵》一样,男主角和另外一些人被永远的留下了。
所谓恐怖,对我来说并不是指刀光血影牛鬼蛇神,看多了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你会发现,看那些片子不如自己买个绞肉机,回家挤饺子馅玩。顺便调杯鸡尾酒,打翻了之后就更恐怖了。或者在阳台上浴室中电梯角落里所有有镜子有走廊的地方都挂上长长地假发和白衬衣,哦,多英伦多有style,范儿到不行不行的。或者在固定你会去的地方,比如门口放个定时发声器,每次你经过都嚎叫一声,或者发出吃多了打嗝一样的声音……
最恐怖的事情是,你来到了本以为是鲜花开放阳光灿烂的地方,梦寐以求的温暖的故乡,却发现这是个牢笼。有着匪夷所思的社会准则,你的人身自由财产隐私理想全都变得不值一提,你被迫被人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被迫被赋予了终极的人生理想,你要么做一个快乐的螺丝钉,要么被这部庞大的机器所抛弃。你并不喜欢这,你不想适应这里,可不论如何,你出不去了,逃不走了。你被困在这了,永远的,就目前看来。
这部片子如果在档期的话,多半是会被禁的,至少也会被剪刀手爱德华的不成样子,因为实在有很多情节,让人不得不联想,不得不对应。对应什么呢,不好说,自己看看就明白了。我们至少在某个年代,所有模式都是照搬老大哥的。所以,“不许联想”。
Tips:和这部恐怖片对应的美剧是《恐怖之源》里的Community,文字是米兰昆德拉的任意一本书。
《东方西方》观后感(六):又是俄罗斯,又是医生
俄罗斯文学经过了星光灿烂的19世纪,20世纪让西方感兴趣的就是十月革命后的铁幕布专政无情流亡了。《东方/西方》其实已是俄罗斯的苏联时代了,同样是迫害与屈服,同样是知识分子,同样是医生,令人不由会想起《日瓦戈医生》。可能跟医生这个职业在西方社会的地位有关吧—尽管电影是把苏联当成东方来看的,但我想在根本上,俄罗斯应该是属于西方的,她的人种,她的宗教信仰,正如前不久的圣彼得堡300周年庆典,表明俄罗斯正致力于重回西方的怀抱—成为一名医生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西方医生往往被当成知识分子来看的,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意味着他们有高贵独立的思想。《布拉格之恋》中的托马斯也是一位医生,这种职业决非作家或导演随便一指的。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下令赦免所有十月革命后逃亡国外的俄国人,邀请他们回国。听到祖国的召唤,对当时情况并不太了解的一些原俄罗斯贵族和他们的后代回国了。然而事情并非所愿,从他们踏上俄罗斯土地的那一刻起,残酷的事实和斗争就降临了。阿历克斯和他年轻美丽的法国妻子玛丽和小儿子也放弃了法国幸福的生活,渴望在俄国也会有幸福等着他们。刚一下船玛丽的护照就被撕毁了,且被当作间谍看待,受到当局的辱骂殴打。但是阿亚克斯的才华是被当局所看重的,他们不止一次劝其离婚,他们想不到的是,当一个家庭被人为地分为敌和友时,再大谈爱国是多么地荒诞不经,何况他们都是有着独立人格尊严的人。
在残酷的环境中,阿亚克斯选择的是迎合,甚至违心地美化苏联政府,他明白在铁幕政策下,一切都得从长计议;玛丽则是不停地反抗,夫妻逐渐冷淡反目。但他们彼此又深爱着对方。后来玛丽被抓进集中营,关押了6年。当她成为一个胆小怕事的中年人,准备接受这一切时,阿亚克斯给她们母子带来了法国护照,原来这些年来他一直寻找机会,能将妻子送回自由的国土。
玛丽和儿子逃离苏联,阿亚克斯也被送进了集中营。这是自由的代价,影片表达的主题发人深省。
《东方西方》观后感(七):西方,抑或者东方,从来不是问题的关键
有很多的人,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尤其是在法兰西和俄罗斯这对冤家身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在沙俄折戟,与其说一个结束,不如说是一个新的开始。于是乎,启蒙运动与民粹主义,法国大革命与十月革命,雅各宾派专政与30年代大清洗……历史总是以某种微妙的方式在不断地重演。这是割不断的夙缘。当冷战的帷幕在欧洲落下,苏联成了东方极权主义的堡垒的时候,那一边的法国却又被视为了西欧自由的象征,不知道这是不是历史对人类的讽刺。
电影《东方西方》中,阿列克赛一家绞尽脑汁地试图逃离苏联的魔窟回到自由的法兰西的时候,凯瑟琳•德纳芙所扮演的那位法国歌唱家却千方百计地来到人民的苏联访问演出,以此来显示自己对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自由和民众,在启蒙学者那里意味着同一,但在历史的现实中,它们却成了矛盾的两个极端。
影片中最意味深长的是那位歌唱家。作为法国国内的左翼,她在国内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政权的对立面,公开支持苏联式的人民民主;然而,当她到苏联走了一遭后,却不得不面对那个她曾经无比支持的政权的丑恶与阴暗,不得不去解救那个政权的人民公敌,虽然那个被解救者从名义上说是法国公民……
而对于阿列克赛这一代的俄国知识分子来说,命运注定了是个悲剧。在巴黎还是在莫斯科,他们都只是边缘的异类。辗转来到了西方,那个五光十色的自由之都却不属于他们,他们只是地位低下、温饱成问题、没有身份的“非我族类”的流亡者;而留在东方又或者回家,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噩梦的继续,他们是那个政权的敌人,是“非我族类”的思想异己者。或许正是这个道理,命运多舛的茨维塔耶娃才会无比忧伤地写道:“我在这里是多余的,回到那里又不可能。”一语成谶,逃亡西方或者回归东方,对大多数所谓白俄知识分子都只是死路一条。即使那些从没有离开过的,也大多逃不掉备受折磨和摧残的命运,结局凄凉。
这部电影的内涵多少有些苍白。对于那个铁幕下扭曲的人性导演并没有做深入的探讨;对于那段惨痛的历史导演也没有认真的反思。他只是非常表面化地表现了在极权下这些回归的流亡者自由的丧失。那些旁者,只是简单模式化地成为了协同迫害者。或许是因为投资方是法国的缘故,影片大力标榜了法兰西的自由,把法国变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和自由相似却没有内涵的符号。法国就是自由的象征,可是在电影里我们却看不到这样的自由,看看那个歌唱家的遭遇吧,就明白,所谓的自由根本没有说服力。
所以,西方或者东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相近的。路漫漫,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苏联红色专制,1990年代的欧洲电影有不遗余力的表达欲望。那是一个墙刚刚倒塌的年代,失散的拥抱失散的,富足的拥抱被伤害的,所有人站在废墟上歌颂自由的万岁,诅咒墙和路障的愚蠢。
这种背景下,《东方·西方》的故事线就显得薄弱得近乎扁平。迎合着欢呼的人浪,刚刚终结的红色专制如笼中困兽,引得无数围观与指指点点。它是人类社会一个世纪的漫长错误,一个终于被切去的肿瘤,是一团烂肉而不是虽然畸形仍然五脏俱全的活体。
这是所有主流艺术家共同的表达范式——「恶魔终被封印,让我们回忆它对欧洲造成的伤害吧。」
于是就有了伤害,纯粹的伤害和更多的伤害。影片中,从归国侨民下飞机的第一秒开始,专制就伴随着大头皮鞋踩在脸上。疯狂、愚蠢和野蛮伴生,反对一切温情、自由和个人主义。这是「共铲伤痕文学」范式般的剧本,常放大红色政权兽性和愚昧的表象——突然而无由的逮捕,克格勃,党证,配给制,黑色皮夹克,烟雾缭绕的审讯室,冰天雪地中的黑色古拉格,无名墙角的处决。
而对暴政的铺张的展现往往忽略了暴政的另一面,即身处暴政之中的人的感受。
暴政之所以能存在和维系,并非因为自身的愚昧和残忍。更多的时候,暴政细水长流,含情脉脉,润物无声。专制暴政只在最初与最后会暴发出青面獠牙的本相。而平日里,它会聪明地隐匿在幕后。
暴政往往是报纸上黑体的承诺与期许,是长期可以忍受的、令人轻微不快的匮乏,是工会聚会上的同志情谊,是官僚机构的低效和繁复,是每一句的“这事我们没法帮您”和“您的申请已经交上去了,请耐心等待”,是每个消沉疲劳的傍晚街边的面包和伏特加。最后,在温情脉脉的暴政中,幸存者放弃了自由幻梦,在宿醉后的呕吐与眼泪里接受部分现实。嚼着面包,喝着烈酒,参加集体劳动,领取微薄报酬。生活被安排好的一切填满,亦步亦趋地成为体制的一部分。
红色暴政之所以能结成愚蠢、反智而空前强大共同体的化学键,正是因此。共同体的每一份子都自愿接受暴政并乐在其中。
所以「共产伤痕文学」幼稚而危险。这种内容对于暴政的表现不仅「去复杂化」,更多的是「去危险性」。暴政看起来,手法与俄罗斯黑帮并无二致。而暴政内核的精神漩涡则被省去。这就类似《冷山》终究只是一部南北战争背景里的爱情故事,而《与魔鬼共骑》才更能表现美国内战层次丰富的内核。「伤痕文学」仅展示伤痕,聪敏的观众却要期待手术刀的解剖。
.s. 《地下》就是这样的,手术刀式的电影。
《东方西方》观后感(九):法国人性论
當瑪麗終於邁出了恐怖蘇聯,她卻靜靜地睡著了。這個美麗的法國女人,是全片的法眼。法國人總是容易把他們想象成為自由解放人民裡面的“袒胸露乳”的女神,你看著略微有點兒神經質的瑪麗,你會想到誰?Before Sunset裡面的Judy,還是《白》裡面的要求離婚的女人?反正都是同一個女人。我已經把可愛又有點神經質的Judy當作法國女人的象徵了。最近看Catherine Breillat的兩部電影,Anatomie de l'enfer(地獄解剖)和Fat Girl(小胖妞思春)。簡直是法國成年女和青少女的sexual desire代言。曾經有朋友說,中國女在法國往往可以找到法國男,而法國女卻常常不鳥法國男,找非洲男做BF。人類學不是慢慢鑒定出人類始祖其實應該往東再往東么。
高中時候看東西方政治文化的片子會比較激動,比如《再見列寧》,他在我心底投下一個陰影,東德閉塞又邪惡,其實沒有完全看懂,記得幾個場景:東德男孩在火車站看到的豐胸廣告;列寧的頭像被可口可樂廣告取代;幾個孩子好像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地下》一樣偽造新聞和廣播。
《東方西方》的基調大抵也是如此的,一群知識分子滿懷著報效祖國的激情回來。下船的第一課卻經歷了開槍、坐牢、審訊的待遇,煞有蘇聯恐怖統治的感覺。其中一段更加恐怖,就是法國女瑪麗和房東太太的親密接觸,唱起法國歌,話起了家常。被人告密“間諜罪”,老太太在孫子的注視下安靜死去,她滿以為“我會沒事的。”
這位法國導演挖掘了很多細節,諷刺那種宏觀共產主義理想。比如軍裝、歌聲、政治宴會、人人都是特務。米哈爾耶夫的《安娜成長篇》中穿插在小女孩安娜成長史中的會議講話、紅領巾佩戴儀式,我們這些生活在東方紅尾巴上的孩子都十分熟悉。蘇聯人被嘲弄得很慘,連著俄羅斯民族,似乎沒有一個人是正常的。這就是導演的不對了,法國人爲了一個主題思想的需要,卻否定一切,否定了傳承文化的民族特性。這點來說,比蘇聯當時恐怖的政治體制更加邪惡。很多無知少年,就是這么誤入歧途的。
在這部影片中,被贊揚的俄羅斯血統的人物似乎有兩位:
一個是瑪麗的丈夫,隱忍茍活,堅持到1987年,終於返回了自由的法國。
一個是瑪麗的情人,房東太太的帥哥孫子沙察,游泳隊出生,身材可想而知,和瑪麗由友誼漸進向了愛情。很令少女著迷的沙察,基本上是法國人的個性。能代表他俄羅斯民族個性的倒是有一點,那場激動人心的跨海6小時。用劉小楓的話來說,“這種理念的基本定向是尋找上帝,趨向于上帝的神秘。以受難意識為基礎,厚重的道德感。” 沙察尋找的是愛情,更是自由,和《小偷》裡面的“尋父”精神相同。那位令人著迷的父親究竟是斯大林的“私生子”托楊叔叔還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小偷呢。我倒想起一句話,人,萬萬不可一頭猛扎進一件事里,因為,那會使你頭破血流。
《东方西方》观后感(十):通向自由的最初阶段。
电影由很深很深的蓝色大海开始,一望无际。east——west,中间是海,两端有着无尽的距离,站在两岸的人们各自通向自由的路究竟又在何处,而其中最可怖的事情莫过于追逐自由的人终于来到了理想的故乡,却发现坠入牢笼般的异化世界……
与阿列克赛一家一同乘坐越洋渡轮归来的,是大批被Stalin政府感召回国的俄裔人员,这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怀抱着建设祖国的信念,然而下船的那一刻,迎接他们的却不是温暖平和的社会。被强行隔离的父子在码头遭遇了惨烈的枪杀后,阿列克赛和妻子就已明白,他们进入了丧失自由的国度。若强调从西方人士的角度来说明自由的问题,则是阿列克赛一家进入了苏共统治下的世界。1946年的苏联,正处于stalin统治下最黑暗的时刻,从老师介绍的背景里,我想那时代应该比WENGE更要令人恐怖。
很快,同船的人员大部分被枪决和流放,失去踪影。阿列克赛的法籍妻子被组织上认定为特务和间谍,接受了严厉的讯问后,玛丽的法国护照被撕毁,一家人入住狭小的公共公寓,从生活和精神上处于被监视和控制的状态……这一段看起来像是恐怖片,玛丽的所作所为看来很快就会被告发。此时玛丽的精神受到了极大刺激,法国人的自由天性使得玛丽迫切想要逃离这样的世界,然而现实却是冷酷而无情的。阿列克赛作为丈夫奉献了高于爱情的真爱,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阿列克赛表面上接受了这样的制度,从红旗制造厂的医务室小医生做到了一家医院的主管,甚至入了党,为了使得房东放松对妻子的警惕,他甚至不惜与房东女人同居,而他与妻子之间的距离却日渐疏远,直到最后一刻……
生活成为了机械的工作,人与人之间无所不在的猜忌和监视,在伟大的国家里人的权利不断被漠视,玛丽始终不能原谅阿列克赛的改变,她认为丈夫背弃了自己认可了牢狱世界的原则,游泳健将的孙子走进了玛丽的生活,萨察的奶奶被当作间谍枪杀后,他个人的档案也留下了污点。在玛丽的帮助下,年轻的萨察与大海搏击六小时后,来到了自由世界的彼岸……
最难忘莫过于萨察在大海中奋勇向前的镜头,在那样漫长看不见对岸的海水中,压力与生存的尊严促使他一直向前,而玛丽却因此入狱。得到了自由的萨察在法国苦苦等待着玛丽的到来,然而玛丽却失去了消息,萨察在最失望的时刻割腕自杀。在千辛万苦的自由到来之后,萨察选择了死亡,这样的场景震撼了左翼歌唱家,她鼓励萨察活下来并对他发誓会帮助玛丽……
真正的自由对每个不同的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也许电影并没有做深层次的探讨,只是将法国作为自由的终点,而在法国能得到怎样的自由,对萨察而言,是逃离魔窟的无尽等待,也许他们追逐的还不是真正的自由。只是获得了追逐自由的权利,萨察和玛丽想得到的获得人性尊严的途径。在stalin时期的苏联,这一切显得完全不存在。十年了,距离阿列克赛归国已经十年。出狱后的玛丽憔悴而消极,失去了最初的光彩气息,阿列克赛依然深深爱着她,此时已经成为医院主管的阿列克赛终于得到了带着妻儿前往保加利亚的机会,这是他酝酿十年的计划,在保加利亚索菲亚市,法国左翼歌唱家冒险带来了玛丽和儿子的护照,在最窒息的气氛中,玛丽带着儿子冲破了阻碍得到了自由,阿列克赛流下了动人的泪水……
而阿列克赛由于协助妻儿逃亡,流放至库页岛劳教营……
直到1987年……
在我们实质上和表面上还对过去有所忌讳的时代,俄罗斯出现了这样的影片,虽然说电影属于法国人的投资,但至少这种精神出现了。离开stalin的世界是解放,回到西方世界是否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或许这个论题已在电影主题之外。但自由一定在人类不可能被异化的内心,它一直存在着,无论被任何东西压抑。
玛丽说,在通向自由的路途中,她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