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厅》是一部由埃托尔·斯科拉执导,Étienne Guichard / Régis Bouquet / 弗朗西斯科·德·罗萨主演的一部历史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舞厅》观后感(一):超脱的香颂
先是某年在衡山电影院法国影展看过,后来碟店看到就入了,一直留着。
虽然年代跨度内包括了各式风头音乐,片头也以波莱罗舞曲开场,但整片清醒的法式头脑,淡然的无奈自嘲,颓败中生出来的美意,似有似无点到为止的火候,正是法式香颂长久以来给人的感觉。
片子有它自己的音乐主题:一段忧郁的香颂小调,出现在各个时代落幕之际,舞伴们黯然别离之时,这也是乐队伙伴们的自作曲,全篇的背景声,那些轰然一时的门外大事,本只是点缀。
仔细看一下字幕,配乐乐队是雷蒙·勒菲佛尔乐队,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片子,这几年都过世了,与我们这里距离很远。
《舞厅》观后感(二):舞厅
1920年开始,一个舞厅开张了,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他们在这里跳舞,时代转变着,客人也转变着,从20年代一直到了迪斯科盛行的年代......
一部完全没有对白的电影,完全是用演员的肢体语言,音乐,一个"舞厅"的布景的舞台,重复的演员,重复的道具,神奇的创造出不同时代人物生活的心情和不同时代的感觉.
电影以人物之间的感情变化做导线,角色塑造夸张有趣,全场以音乐,舞步舞出一幕幕充满内涵的场景人生.在重复中百变不失幽默,本来这种没有对白的"肚脐眼"电影可能会给观众一种沉闷的感觉,但这部完全没有,他在场景,人物造型,色调的表现上赋予变化,流畅的音乐和精彩的舞姿足以弥补没对白的不足,而且电影赋有内涵不像是那些故弄玄虚玩弄"啄头"的手段,艺术表现方式灵活变通而已.
说回电影,小舞厅浓缩了人生,浓缩了各个时代的音乐,服饰造型,相互联系又相互穿插,错乱,怪诞,有趣.而结尾和电影的开始一样的场景,从营业的舞厅到打烊的舞厅仿佛一切都只是一瞬之间那么长又那么短.同样的人物,渐渐离场,灯光,音乐熄灭.
导演:伊托 斯高拉 (Ettore Scola) 意大利
《舞厅》观后感(三):舞厅
导演伊托·斯高拉( Ettore Scola )。比 那几个尼和新现实那帮导演比不了,但也是意大利名导了,之前看过他的《讨厌,肮脏,下流》,很是喜欢,喜欢这种有些平民气质的导演,。昨天看的《舞厅》也是个很有趣的电影,本片最大的特点是一句台词也没有,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台词,但看起来却毫不嫌闷,。看到有人说这个电影属于导演自恋型的“肚脐眼”电影,主要就是说没有台词,觉得挺莫名其妙的,;首先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很欣喜,这应该是我最近看的一部很有趣的电影,我一直是一种相对亢奋的状态看完的,然后忙不迭就跑这来推荐给大家,我觉得大部分的孩子们还是会喜欢这部电影的。叫嚣台词的家伙是被一些垃圾电影惯坏了,于电影,首先应该强调的是影像,光和影的艺术,大段的解说词配画面,那是国内的缺钙纪录片玩的东西,连我舅都知道影像先行的道理,哎呀呀,不是说台词不好,只是没有台词的电影也未必是差片,未必是肚脐眼电影。
《舞厅》应该算典型的造梦电影了,我也一直如入梦中,场景一直是那个舞厅,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到80年代,一代又一代的人,不停的舞着,不同的服饰,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但有相同的热情,爱情纠葛。
好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有趣的情节。全靠演员精彩的表演和导演优秀的调度,什么样的电影才算好电影呢,自己感受吧。
《舞厅》观后感(四):舞厅
《舞厅》Bal, Le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他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不过,他最常被人提及的是,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对白的电影。DVD上甚至没有字幕可以选择。
关于《舞厅》的介绍中,常常提及,《舞厅》的故事就是在一个舞厅中展开,各色男女在这里跳舞,使用配乐,服装,化妆,等等表现各个时代下的巴黎。
不过,按我对这部电影的观感,我以为导演根本无意表现巴黎的时代精神。他描写各个不同的时代,只是想要展示,在不同的时代下,不同的痴男怨女上演着相似的爱情故事。我爱的爱着他,他爱的爱着我,总是这样。
然后转眼间,时代老去,物是人非,舞厅亦然在,舞者却已经不同。只是他们的故事依然是欲言又止。
《舞厅》有很多设计很巧妙的镜头。比如电影刚开始时的长镜头。舞厅经营着把舞厅的灯光打开,然后风格各异的女郎一个接一个的出现。第二个女郎,径直走到镜头前,对着镜头挤弄自己的眉眼。这时观众才明白,原来镜头所在之处是一面镜子。后来出现的女郎们也都一个个地走到镜子前,摆弄调整自己面部或者身体地某个部分,接着在舞厅边沿找了椅子坐下。整个过程中,虽然没有一句对白,可是借由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却清楚地展示了各个角色的身份、性格以及对其他角色的好恶。
当然,无论该片的镜头设计如何出色,一部毫无对白的歌舞片,依然是非常考验观众的耐性的。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依然有"肚脐眼"电影的性质(所谓"肚脐眼"电影,指导演拍给自己看的电影),而我一向反感"肚脐眼"电影。我以为"肚脐眼"电影不过是无能者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所玩弄的噱头。而有能力的人也拍"肚脐眼"电影,多少是有点态度问题。
http://spaces.msn.com/members/likeyesterday/Blog/cns!1p9WWMs3QaYyZ9IUKdl8SJ7w!2691.entry
《舞厅》观后感(五):舞厅(Le Bal)
开始的时候一直在找字幕,心想只有法语配音的电影可怎么看,结果发觉这是一部长达2小时却没有任何对白的电影。网上查了一下,很多人把这部没有任何对白的电影归为肚脐眼电影(指导演拍给自己看的电影)。
故事描述是巴黎的一个舞厅(2小时的所有场景都发生在这一个地方),从2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基本构思有点像《洗澡》或《阿甘正传》,都是从小处反映大时代。但这种电影也正好分为两类,像《洗澡》,虽然时代变迁无定,到底重点还是在于亲情的描述,属于“大衬小”的方式,而像《阿甘》则把重点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上,则是“小见大”的方式了。
至于《舞厅》虽然它包含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沦陷期,美国文化入侵时期,种族歧视时期等等宏大的背景,但我觉得这仍是一部跳跳舞,谈谈情的私密性很强的电影,再动荡的时代,仍不能阻止人们生活的热情。
这是部没有任何对白的电影,只有一个场景,永远只有这么十来个人,或坐或站,没有任何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奇怪的是,这是一部一点都不闷的电影,不是挑战意志力极限的那种,有许多俏皮的小细节让人会心一笑,有让人非常熟悉的极具时代感的音乐,人物形象非常丰满,肢体语言异常丰富。又或者说这是部非常有剧场感的电影,我坚信如果在百老汇演,则丝毫不会逊色。
该片得过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是我认为在所有奖项中,除了最佳导演,则应该让它荣获最佳服装,最佳音乐以及最佳剪辑奖。因为没有任何布景的变幻,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只有服装和音乐,因此无论是战争年代因陋就简的绒线帽,旧披肩,还是繁荣时期的华丽舞衣和毛披肩,无论是30年代的波尔卡,杰特巴,还是80年代迪斯科音乐,(当然还有很多说不上名字,可是眼熟的舞蹈和音乐),都非常贴切。至于最佳剪辑,想一下只有这么一个舞厅,一共只有4个方向(且有一个方向是从来没有用过的),摄影机既没有俯视也没有仰视。既没有华丽的重25公斤的皇帝皇后荣服,也没有多达几万盆的黄色菊花(鄙视一下黄金甲),可是长镜头短镜头切换得丝毫不乱,既不冗长也不眼花缭乱,可见功力。
当然还有演员,虽然没有绝对的主角,但十几个常常出现在镜头里的人,个个精彩,从神经质的纳粹军官,贼眉鼠眼的小间谍,到从未跳过一支舞的壁花小姐和假装贵妇气质的白衣女,虽然不同服装,他们每场也都扮演不同角色,总体年龄偏大,体型偏胖,可是个个眼能传情眉能跳舞似的,好得不得了。
这真是一部好电影,几乎是一部增一分则满,减一分则瘦的电影,开始入场和最后退场的长镜头极具仪式感和象征性,中间用可乐和猫王打扮阿飞对美国文化的些许讽刺,像极了一部真正的法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