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吸烟/不吸烟》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10-05 01:4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吸烟/不吸烟》经典影评集

  《吸烟/不吸烟》是一部由阿伦·雷乃执导,萨宾·阿泽玛 / 皮埃尔·阿迪蒂 / Peter Hudson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吸烟/不吸烟》影评(一):人生的无穷变奏——《吸烟/不吸烟》

  舞台风格相当浓厚影片,阿伦·雷奈不厌其烦地显现了十几个角色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行为选择所造成不同的人生故事片段

  电影长达5个小时,但其实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成就另一种人生。

  更有意思的是全片所有角色——角色性格差异较大——只由两个演员来饰演,佩服佩服。看到影片四分之一时候发现的,后来只要这两个演员一换角色出场,就忍不住笑。

  阿伦·雷奈 Alain Resnais小组欢迎加入!

  http://www.douban.com/group/15627/

  《吸烟/不吸烟》影评(二):我的上面是谁?

  被安同学推荐到吐血的电影

  初闻其名 面临着两个选择 有点儿类似于【机遇之歌】【罗拉快跑】这样的叙事

  花了两个晚上看完漫长五个小时候之后 有种便秘后怅然的短暂快感

  同样也是机遇哲学的故事 多了很多很多选择 以时间为关卡五天 五个星期 五年

  有些冗长零碎

  常常在赶路的时候在想着同样的问题 加入刚才多睡一会儿 或者少吃一块儿面包

  我赶上的都是那辆该死的公共汽车 我的命运在我上车的那一刻就被别人给决定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有人肯定说 那你再早起点儿或者再晚点儿不就完了

  可是如果我上车的时候就注定要被人主宰那二三十分钟

  那公共汽车还得被红绿灯 新手司机要命自行车人主宰堵截在路上的命运

  我只能感叹身不由己同时翻本儿杂志打发时间

  有时候电影让我很开行 但是有时候很担心它会把我改变畏首畏尾

  《吸烟/不吸烟》影评(三):《吸烟/不吸烟》阿伦·雷乃

  电影改编自艾克·邦恩《亲密交往》短剧系列(共八部)中的六部,分为吸烟和不吸烟上下两部,每一部大约140分钟。吸烟部分是以Teasdale夫妇核心展开故事线索,不吸烟部分则是以Coombes夫妇为核心展开故事线索。吸烟/不吸烟是电影第一个“偶然瞬间事件”,并根据Celia是否吸烟展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然而在吸烟-不吸烟两种人生当中,每个故事又被三个时间点“5天后”“5星期后”和“5年后”划分为四个段落,除了象征结尾的第四个段落没有选择性,之前的每一个段落都存在着“或者”的第二种可能性,并且每一个段落的“偶然瞬间事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吸烟和不吸烟每个故事都有6种结局,因此整部电影存在着12种结局。对于探讨生命偶然性而言,《吸烟/不吸烟》要比《误打误撞》或《罗拉快跑》复杂的多,因为后者仅仅在一个时间点讨论了“偶然瞬间事件”对人生的影响,而前者多重的时间坐标将故事演化成庞大的“树型结构”。电影中涉及9个人物,然而只有Sabine Azéma和 Pierre Arditi两位演员,一位出演了所有女性角色,而另一位出演了所有的男性角色,只通过化妆、服饰以及语言动作区分不同的角色。

  《吸烟/不吸烟》影评(四):否定和或者

  “否定”和“或者”,两者的牵引力在两个部分中共同体现的地方就在于电影通篇只运用了两位演员,一男一女,将所有角色都诠释了。男性-非男性,女性-非女性,不啻为否定之力;男性或者女性,女性或者男性,便明显是或者之力。

  否定之力在命题之初便彰显,就是吸烟之前加了个“不”字,用前一个命题的否命题构成了后一个命题,于是在这两个命题下的子命题将全盘是相反的。这种否定的力量借由影像种类时光标本的呈现,则相当形象地阐发了导演对二律背反的理解事实上也正是由于二律背反的存在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才具有了意义,存在即合理这个命题也被给予了假象式的论证。

  否定也是一种生成的力量。如果说事物本质需要由事物自己来道说,那么人的书写、雄辩、艺术以及人的一切行为不已经明示了人的本质?如此人便被剥夺了生存的资格,一切都成了无用功事实不然恰是因否定的介入。语言的否定力量先在的是肯定的在场,肯定必须先于否定在场,于是命题的否定便为维度的延拓提供了可能性。

  或者之力则如同一把刀,劈开了影像,这种理性力量的强行涌入制造了影像的落差,进而揭示了存在与本质的先后关系可惜画面定格和那一记定音鼓实在让我怀疑导演有蔑视观众之嫌,就好比肉铺的掌柜切开一块牛排嬉皮笑脸地对你说“瞧哥切得多perfect”。

  所以“落差”朦胧的、隐而不显的、内敛的“美感”顿失,被导演赤裸裸地推到了前台。之所以美感要加个引号是因为“落差”的本质时而是狰狞的。那毕竟是厚重迷雾,于是真实情况变成了,或者之力在将迷雾唤到观众面前的同时亦把观众强行拉进了迷雾。

  《吸烟/不吸烟》影评(五):人生的无限种可能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窝在开着空调房间里看完了阿伦·雷乃的《吸烟/不吸烟》。

  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看点一,影片由开头Celia随手拿起桌上的一包烟所作出的是否吸烟的决定,展开两种不同人生的叙述,也因此形成了这部影片的上下两部。但是,相比其他由单一“偶然瞬间事件”引发不同结局的电影如《滑动门》《罗拉快跑》等,《吸烟/不吸烟》的结构显然要复杂得多,在影片中,决定不同人生命运的“偶然瞬间事件”比比皆是,以至于在上下两部中的每个故事都有6种不同的结局,因此整部影片有12种结局。看点二,全剧共有9个角色,仅仅由2名演员扮演,一个扮演所有的男性角色,一个扮演所有的女性角色。说实话,看完整部影片,我不得不为两位演员Sabine Azéma 和 Pierre Arditi 的高超演技感到赞叹,他们每个人都分别演绎了4-5个性格迥异的人物,这是何等的功力!同时要赞一下导演的驾御能力。由于影片没有使用任何特技,因此同一演员分饰的角色将不会在同一个镜头出现,导演将每场戏都处理得非常流畅,不露痕迹。阿伦·雷乃不愧是大师级的人物!

  至于说到影片的故事本身,则并没有太多可讲的地方,主要表现了两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内以及和周围的人之间产生情感冲突矛盾,还有他们对于幸福生活渴望追求。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对白,其中不乏精彩桥段,可是将近5个小时的电影看到最后,一次次的随着字幕打出ou bien(或者)将思路打回头,便不免感觉有些恍惚。心中也不禁大打问号我们的人生究竟有没有如此多的可能?

  看完电影,回想影片中的每个转折点,其实都不是做重大抉择时刻。或许只是不经意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看似微不足道的时刻,但却影响了人生的进程。我想,我们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否有如此多的可能的,因为那些偶然瞬间事件过了也就过了,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或者”能再回到从前演绎别样的人生。人生的无限种可能,只是一种虚无的假设是的,那不是真的。

  《吸烟/不吸烟》影评(六):两个人的舞台和无数种可能

  moking/No Smoking 的并置让人不由得想起莎翁被引用了无数遍的名句,然而将吸烟这件日常琐事拿来做选择的对象却似乎消解了原本命题中的沉重感。Smoking 和 No Smoking 有着完全相同的开场,之所以被发展成两部电影就是因为片中的 Teasdale 夫人在做家务使看到一盒香烟时所做的一个五秒钟的选择。

  接着每部影片被以“五天后”,“五周后”和“五年后”划分成三个段落,决定下一段落发展的是在前一段落最后某个片中人物的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依次延长的时间轴暗合着一句中国古话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于是就在这样的选择之下,影片“五年后”的几个结尾为我们展现出人物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截然不同的境遇。起初一个仅仅是吸烟还是不吸烟的二元选择,到最后却发展出万花筒似的结果

  影片中总共有九个出场人物,而这两部影片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所有男女角色各仅由同一位演员来担任。这一构思使片中的角色变得抽象起来,成为普适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没有高科技视觉效果的使用,每个场景就局限在两个角色之间的互动,由于故事编构得巧妙,蒙太奇通常只在人物出入场的交替时会无法避免的使用到,长镜头的运用成了最自然表达方式。这使得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更象是一部话剧。另一方面,影片的全部场景可以轻易地看出都是在摄影棚中搭建的,导演似乎有意地保留着一种人工迹象,过度饱和的色彩让人回想起四五十年前的电影中那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这一切似乎在为观众营造出一种人生如戏错觉。与奔跑中的罗拉相比,在 Smoking/No Smoking 中人物的选择往往不具有象前者那样的明确性,由选择所触发的剧情也包含着极大的偶然。Alain Resnais 所考虑重点也许对无法直接看清充满变数未来的一种无奈和怀疑上。

  abine Azéma 和 Pierre Arditi 在以前就已经屡屡出现在 Alain Resnais 的影片中。而在 Smoking/No Smoking 中,他们二人也许为演技下最好的定义。九个性格迥异的角色被两位演员塑造惟妙惟肖嬉笑怒骂尽在自由挥洒之间。从任何一方面在看,他们的出色表演使这部原本可能会有些沉闷的影片变得妙趣横生

  http://weblog.philharmania.net/blog.php/2/2004/09/04/38

  《吸烟/不吸烟》影评(七):被选择的人生和不能选择的孤独

  《被选择的人生和不能选择的孤独》

  ——阿伦·雷乃《吸烟/不吸烟》影评

  巾城/文

  这部阿伦•雷乃5个多小时的电影分两部分,一共9个角色,只有2个演员。作为一种将舞台剧拍成屏幕电影的尝试,整个影片被放在非常人工化的固定的几个布景中,且作为一部法语电影(人物的个性也非常“法国”),它发生的地点却是“英国约克郡”。

  笼统来说,电影阐述了在人生无意识的进程中,不同的细节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每一个选择不仅仅对自己而言,对身边的人(衍伸下去,对整个世界)也会继而产生相应的影响。“性格决定命运”在电影里被“选择决定命运”替代,在每个人物的个性都极其鲜明(两位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绝对是影片的妙笔之一)的情形下,他们由同一个动作、同一个情景、同一句台词开始的“情节”却走向五花八门的不同方向。“选择决定命运”事实上是一种对意识的妥协,而意识往往先于我们的主观控制。正因如此,我们谁都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影片也弥漫一种隔离感和孤独感。由于观众很快就可以意识到只有两个演员在反复饰演不同角色,他们也就意识到事实上很多没有角色露面的对话和“众人声音”都是假的。这种“假的”也映衬片子的布景(名义上是室外,是广阔的;实际上是室内,是压抑的)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六个角色是两对夫妻和一对情人大体上说),他们名义上互为朋友,互相扶持,实际上却互相隔阂(这种隔阂并不是主观的或有意的,而更像一种自然状态)。他们同时活在对“爱”的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和一个依然被迂腐道德控制的世界中(在片中以“学校”的形式出现),自始至终找不到一个合适平衡点。片中,“结局”作为一种形式看起来各不相同,却无不都透着某种程度的无奈与疏离感。老海普威克的墓碑多次出现在不同的进程中,它的碑文被不同角色反复念诵:我虽然离去,但我的诗歌永存在人间。他的诗歌从未发表(片中自明),“永存”的其实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理想,当它被化为琐碎的对话和琐碎的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时,它也就因每个人自身人格缺陷而崩塌了。“它”偶尔以对自由的向往突然关怀的形式被提及,但与其像一种领悟,更像是一种嘲笑

  我个人最喜欢的细节出现在《不吸烟》中,库布斯先生突发奇想,准备徒步跨越整个英格兰,随后他做了一件与之相反的极端的事——把自己关在提斯蒂家花园木屋里整整5天。在其中的几个进程里,他最终如愿作了旅行,但灵魂禁锢并非短暂的旅行可以溶解,在某一个“结局”中,他因意外而亡,其坟墓被建在一座封闭的木屋中——他又“回”到了提斯蒂家的花园。

  影片中,角色们相互间的爱和情感更像一种条件反射,是做给人看的,而他们自己本身却是茫然的。这种茫然令他们禁锢在自己狭小的空间中,对明显不能让人满意的现状束手无策。但他们又须要维持一种“生活的秩序”,因此不得不以这种状态继续活着。于是,任何一个小小的(有时是无意的;有时是环境的)暗示都能让他们以一种几乎乞求的姿态做出“不对”的事情。这就是“孤独”这个词的含义。它本身没有立场,它是一种像铁一样坚硬和寒冷的生活状态,至少在这部片子里,它除了有时会把人变得神经质,其本身并没有出口存在。

  总体来说,这完全是一部用演员的演技和文学性极强的对白撑起来的电影,从构造上它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一种形式它终究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它有很多方面——用“正统”的眼光看——是反电影的。因此作为一种尝试,我觉得它未必真的具有历史价值;但作为电影的一个可能性,它却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法国左岸派的其他影人(杜拉斯、格里叶等)拍过更极端的“文学电影”(他们本来自己就是作家),相比之下,阿伦•雷乃还算可看性很强的一位。

  《吸烟/不吸烟》影评(八):生活是收敛的吗?

  06年写的影评

  ----------------------

  05年初在网上偶尔看到这个片子的介绍,觉得有趣,却不知到哪里可以去找这样生僻的碟。五一的几天,在镇宇终于淘到了这张碟。当时朋友在一张一张翻碟,我在偶尔的一瞥中看到了即将被她翻过去的这张Smoking/No smoking,当即买下。

  两张碟,一张名为Smoking,另一张为No Smoking。两部分故事的开头相同,是对影片发生的地点和涉及的人物介绍。

  在英国约克小镇里,学校的校长托比和他的妻子赛丽亚,他们的好友迈尔斯和妻子艾伦娜,校长家的佣人希尔维,学校的园丁莱昂,莱昂的父亲乔,学校的秘书(不记得名字了,一个丑陋变态可有可无的配角),一共八个人物。故事的起始相同,系着围裙的赛丽亚从屋里急匆匆地走进他们的后花园,看得出她有些烦躁。花园的小圆桌上放着一包烟:

  1. 赛丽亚拿起烟盒,点了一支抽上

  2. 赛丽亚拿起烟盒,打开看了看,又合上

  这就是两组故事最开始的差别。随后在某个情节处切断,用不同的选择继续故事的发展,每一段故事都分作开始、五天后、五星期后、五年后几个阶段。初看到介绍时,猜测大概是吸烟与不吸烟的选择而导致故事不同的结局,等到看完,想想吸烟不吸烟并不直接影响故事,大概导演的意思在于吸烟不吸烟暗含的是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从而会引起故事结局的不同。又或者是其它,因为在Smoking部分里,故事的主线在托比与赛丽亚之间,而No Smoking里故事的主角则是迈尔斯和劳伦娜。画面开始,象是在看室内剧,或者有些象舞台剧。

  moking里,托比是一个整日忙碌却没有多少成就的校长,事业的不成功让他压力很大以致忽略了妻子。赛丽亚是个只做家务的校长夫人,托比的压力与忽视让她整日烦躁不满。莱昂来到托比家帮助赛丽亚清理后花园。希尔维是个愣头愣脑穿着怪异的小姑娘,暗恋着莱昂。

  在头几种可能性里,赛丽亚显得歇斯底里,其它的几个人物也是有些癫狂,人物之间无端的争吵几乎让我没有了耐性昏昏欲睡。看到一半,当镜头给了几个配角特写时,我才猛然注意到原来这些角色只是两个人在表演。这个新发现让我获得一些能量继续看下去。到三分之二时,抵挡不住的饥饿终于盖过了对影片未知的一丁丁点好奇心,于是中断。

  ……

  搁置了一晚,我似乎没有什么兴趣去继续看它。第二天午饭时想想还是把第一张剩余的三分之一看完。不知是因为我停顿了再看的原因,还是影片本来如此,到了后面的这部分,故事里人物的性格开始缓和下来,而莱昂的父亲,乔,这个小镇上公认的诗人,他的墓志铭出现在每一个可能场景的结束段里,“虽然我已远去,但我的诗歌永存”。直到最后一个可能性里,愣头愣脑的希尔维成了女性杂志的记者,她来对因为酗酒而醉醺醺的托比说,谢谢他为她开启了另一个世界,我才从前日的癫狂场景和对思维不同的感叹里跳将出来,感受到一些些温暖。然后决定继续看No Smoking。

  o Smoking里,迈尔斯与艾伦娜成了主角,故事仍然从赛丽亚在后花园的忙碌开始。托比与赛丽亚的背景依旧。迈尔斯是个绅士,但似乎家庭让他不快乐。艾伦娜象个长不大的孩子,每日穿得似“花孔雀”,喜欢恶作剧。希尔维仍然穿着怪异,但似乎不那么愣头愣脑,而是有些可爱。

  不想把每一段故事复述出来,因为故事本身琐碎。当电影把诸多可能都呈现出来,或许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我想问的是,我们会期望哪一种,是电影里有的,或是还有其它的?期望的就是我们会选择的吗?当我仔细去回想每一种可能的结局时,似乎又觉得所有的可能仍旧在朝向一种无奈的结局收敛。那么,是因为每一次的分叉仍旧没有跳出某个范畴而导致了这种收敛,还是因为即使是截然不同的选择,仍然会收敛到这种结局?对于这部电影,我更倾向于前者。对于现实的生活,究竟是怎样我不想去做推测。

  《吸烟/不吸烟》影评(九):活在偶然之中

  画家出身的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用《八又二分之一女人》向他喜欢的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致敬,不过,他最喜欢的电影却是法国“左岸派”主力干将——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 1961年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st Year in Marienbad)。而本文试图论述的是阿伦•雷乃后期的力作《吸烟/不吸烟》。

  这是两部连襟影片,分为吸烟和不吸烟上下两部,每一部片长约140分钟,改编自阿伦•艾克邦恩《亲密交往》短剧系列(共八部)中的六部。两位演员共扮演了九个角色,都是英国约克郡某学校的人物,处于各种婚姻状态。其中皮埃尔•阿迪提(Pierre Arditi)分别饰演了校长托比、校长的挚友迈尔斯、学校园丁莱昂、莱昂的父亲乔四个角色,而萨宾•阿泽玛(Sabine Azéma)则饰演了校长的妻子塞丽亚、塞丽亚的母亲约瑟芬、校长家的女仆希尔维、迈尔斯的妻子劳依娜和学校的秘书爱林五个角色。影片中的故事均发生在哈东布赛尔镇,那里有个教堂,有墓地、餐馆和学校。两部电影的开场都是赛丽亚•戴斯达走到阳台上,发现一包烟,决定要不要吸。

  吸烟并非针对人体的自然性,而只是对躯体进行了一种不可知的、额外的附加。正是这种附加,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就产生了一种难以测定的巨大差异。烟,对于不吸烟者的禁忌意味,在吸烟人那里恰恰是一种图腾。而此片正是根据赛丽亚是否吸烟这一“偶然瞬间事件”衍生出十二个不同的结局。在吸烟和不吸烟两种人生当中,每个故事又被三个时间点“5天后”、“5星期后”和“5年后”划分为四个段落,除了象征结尾的第四个段落没有选择性,之前的每一个段落都存在着“或者”的第二种可能性,并且每一个段落的“偶然瞬间事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人生结局。如“吸烟”中,校长托比与妻子的反目成仇,导致妻子答应与园丁莱昂合伙做生意卖面包;假如托比当时答应妻子的请求,休假并去旅行,展现在今后的将是另一幅情景。即使是后者,当莱昂穷追不舍并在旅馆对塞丽亚表示爱意时,塞丽亚的拒绝与否,“5年后”也将出现迥然不同的结局。选择答应,届时她的前夫已长眠地下,莱昂则在墓地谋职;而拒绝呢,丈夫仅顽疾缠身,而莱昂则成了某车队的老板。又或者回到先前,塞丽亚选择和莱昂一起做生意,“5星期后”当塞丽亚在运动会旁的餐厅被逼疯时,托比和莱昂,谁先救了她,结果又会不同。人生犹如博尔赫斯所说的有着交叉小径的花园,到处都有歧路。

  在叙事结构的层面上,《吸烟/不吸烟》要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盲打误撞》(又名《机遇之歌》)、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彼得•豪伊特的《滑动门》复杂得多,因为后者仅仅在一个时间点讨论了“偶然瞬间事件”对人生的影响,而前者多重的时间坐标将故事演绎成庞大的“树型结构”。然而基耶斯洛夫斯基毕竟开了此类题材的先河,并且在探讨生命偶然性的深度和命运的不可知方面,至今仍无出其右者。

  且让我们试着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诠释此类影片。就笔者所知,量子论有“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一说,即所谓“平行宇宙”。这种理论认为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便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其他非常多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那些宇宙和我们所处的宇宙并没有任何物理接触,互相平行,没法联系。而我们会存在于这个宇宙而不是别的宇宙,纯粹是偶然,属于随机现象。记得王小波曾说“上大学本科时,我的统计学教授说,你们这些人虽考上了大学,成绩都不坏。但是学概率时十个人里只能一个学懂——虽然我也不忍心给你们不及格。他的意思是说,很多人都不会理解有随机现象,只相信有天经地义。”也许就在某个宇宙中,希尔维嫁给了莱昂,退休后的托比成了其孩子的教父。而在另一个宇宙中,希尔维听从托比的劝告,没与莱昂结婚,并于“5年后”成为一名记者。

  MWI来自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对量子力学的解释。在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曾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烟。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吸烟/不吸烟》另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其所使用的类似于舞台剧的布景。笔者先前也曾在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魔笛》、赖声川的电影版《暗恋桃花源》和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中见识到这种巧妙的构思。并且《狗镇》更是将场景缩减到只剩下地板上的零星道具,连狗也是描画出来的。而戏剧版的《暗恋桃花源》则早已成为戏剧界的一个神话,1992年赖声川将其改编成电影时,无疑借鉴了伯格曼的《魔笛》。

  2009年02月20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吸烟/不吸烟》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