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庭院里的女人》经典观后感集
日期:2018-09-30 01:4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庭院里的女人》经典观后感集

  《庭院里的女人》是一部由严浩执导,威廉·达福 / 罗燕 / 石修主演的一部冒险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一):时空不同但大抵相同

  注:这中美合拍的电影根据珍珠小说群芳亭》改编。

  让我从自己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吧。。

  日军入侵,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江南的一个小镇却依旧过着原来平静安宁,却又压抑生活。他们每天的日子都是相同的,正是这份相同,使他们都了一份木讷,一份平和。吴府太太是个很有气质的贵妇,她安静迷茫,知书达理却十分封建。她开始反抗自己的生活,给丈夫娶个姨太太。减轻身上的枷锁,她希望丈夫可以快乐,给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取了名字,叫秋明。但是她仍有私心,她也想保全自己大太太的身份,找了一个没有她出色的笨丫头。她有些自私,但谁不自私呢。

  这是一个洋人出现,一个传教士,在府上给自己儿子老师,这变成她生活中唯一的亮点了,这是爱情来了,我始终觉得如果没有爱情,那么木讷的身体永远没有温度,爱上了,相爱了。。。

  日军打到家门口来了,丈夫带着全家逃跑,吴家太太为了保护孤儿院的孩子,拒绝和丈夫一起走,此时此刻,那个窝囊的,只知道上花船的丈夫,恳求道,我不能没有你,我害怕。我顿时笑了,那样人人敬畏男人,居然如此不堪。。真的只是命好。

  最后洋人引开了日军,死在枪下。。。我相信他不知道,吴太当时在墙里面,他只是想救更多的人,他那会一定很快乐

  最后吴太变成了孤儿院的老师,她把自己幻想成了洋人,觉得快乐,最后她给那个孩子取名为自由。。其实她这辈子追寻的就是自由。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二):有内涵的电影

  这是我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但直到现在都对其印象深刻。这真的是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它在100多分钟内探讨人性,探讨了爱情的真谛

  还记得那是深夜我准备起身去睡觉,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头,小桥流水的南方气息勾起了我的兴趣。好不容易能刚好赶上一部电影的开头,看看吧。后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完全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先来说说它所反映的人性。当罗燕饰演的富家太太最后对她丈夫说出“我不!我不听你的!我不是你的!我是我自己的!”,让我意识到她的人性真正觉醒了。对比影片的开头,她亲自张罗为自己的丈夫娶姨太太,这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事情,她却觉得理所当然。“从我二十多年前嫁给你,我就是你的。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你高兴!”她觉得这是一个男人妻子应该做的。

  它探讨爱情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好玩,但又印象深刻。爱上了儿子家庭教师母亲指责自己的儿子大逆不道,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小妈!而儿子捍卫自己的爱情时又指责母亲的爱情大逆不道。于是他们都在守卫自己伟大的爱情同时不约而同地去指责对方的爱情。母亲流着泪向儿子道歉的情节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你们所说的爱情!”她哭,哭的是自己四十多的年华都白白度过了,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明白爱情,明白这种伟大感情,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活!哭的是自己终究还是赶上了,终究还是体会到了爱情甜蜜苦涩滋味,终究自己的整个人生不会再白白的虚度......

  太太终于在恋人启示下成全了儿子的爱情,也终于在小草屋里成全了自己的爱情。当恋人温柔亲吻她时,她泣不成声。面对恋人询问疑惑眼神,她不好意思笑笑坚定完成爱人结合。她一定是当时太幸福了,幸福地想要流泪,自己终于得到了来自爱人的真正的传达爱意的吻(这是她从相处了几十年的丈夫那里从来不曾得到的),自己终于体会到了爱情,自己终于拥有了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仅仅是如此......最后神父为了救太太牺牲自己的生命。当太太在尸堆里翻找自己的爱人,当爱人熟悉脸庞呈现在自己眼前,太太发出痛苦喊声,那种痛深入骨髓,彻达心扉......

  这就是爱情的真谛,并不仅仅是花前月下亲亲我我,而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三):好演员,坏演员

  最近在读斯坦尼的书,所以对演员的表演就比以往更为关注起来。

  凭心而论,这部电影不是一部成功的好电影,虽然我没有读过原著,但是我以为本片的编剧是导致失败的最重要原因,显然他更照顾,也许完全是以西方的逻辑思维来写就剧本的。另外的失败之处就是次要演员的选择,这也是观众的主要不满来源。吴老太一出场,我就摇头,她的动作几乎是美国黑人老妈妈的翻版,至于少爷和秋明的表演,实在是太香蕉了,甚至夸张。据说演秋明的女演员是在伯克利大学学习艺术的,看来真正的演员不是只上大学就能成就的。

  可圈点的是本片的摄影和美工,音乐也还吻合。

  最好,也是唯一值得一看的,对我来说完全是冲着他去的,那就是威廉德福。

  我非常钦佩几位并不大红的演员,威廉德福,哈维凯特尔,蒂姆罗斯,史蒂夫布谢米,他们的作品不多,而且经常演配角,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其出色的表演技巧,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演员。

  很奇妙的,威廉一出场,就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之后完全是被他的表演所吸引。他的表演即自然生动,在他近乎丑陋外表下蕴藏着可贵激情,观众相信他的假装了,演员的表演才是成功的。试以看社戏一场戏为例,那两个年轻的演员拼命要演出感动样子,那种激动神情只让我觉得做作和虚假,甚至可笑。罗燕的表演只能算及格,这很符合她的本色。而威廉的表演是精彩的,他没有夸张的表情多余的动作,只是用眼睛就说出了一切。他的动作及少,可每个都恰倒好处,深得角色要领。好演员和坏演员的区别尽显于此!

  凡是伟大的艺术作品,无非是伟大的再现。在自然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作者灵魂,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有些演员是演自己,比如嘉宝,她无须表演,只演她自己就行了,她不是个坏演员但是也决非好演员,谁让上帝给了她那样一张有灵魂的面孔呢,这是她的资本优势。还有一种演员是天生的巨匠,比如石挥赵丹,所谓装龙象龙装虎象虎,可以演出任何角色。前者是演自己,后者是演别人。而我认为真正伟大的演员是在演别人的时候又在演自己。我不同意简单的把演员分成性格演员和本色 演员,表演是一种复杂的艺术创作需要写实和自我展示巧妙结合。你看卓别林,他演的流浪汉,老演员,凡尔杜,希特勒,都使我们信服,但是我们同时又知道,他只能是卓别林,注意,他的眼睛,他的眼睛会说话。好演员都会用眼睛说话。此外这种伟大的演员有天生的热情和斯坦尼所说的演员的天真。没有热情成不了大事,缺乏天真就毫无真诚可言。

  因此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这部电影,不为别的,只当上一堂表演课。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四):庭院中的女人——爱和自由

  日军入侵,外部世界已经一阵动荡。可江南某小镇上大户吴家,依然活在礼教道学的旧秩序中。吴家的女人,是庭院中的女人,她们锦衣华服,谨守着礼数,不敢有丝毫造次。爱和自由只存在于过去的禁书小说中,与她们无缘。

  吴家太太四十大寿,虽然保养有方,却仍感年老色衰。结婚二十余年,与吴先生育有一子,却从来没有感到过爱情的存在。表面精致的阔太太,内心早就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她想给先生物色个姨太太,其他人说她贤惠,只有她自己明白,这是为了自己的自由。她不再想将自己的身子交给丈夫,这个是最好的解脱

  这时一个洋人出现了,一个传教士,成了吴家少爷的老师。吴太太跟秋明也听听他的课,他嘴里的世界是那么新鲜活泼,将吴太太心里的死水激活了。她本来是有知识也有胆识的,只不过既然生活在庭院里,自觉这些也都无用,只好都掩藏起来。只是安德鲁这个万花筒一出现,情愫被点燃,她心中的繁花似锦刹那间都开了出来。她说自己是井底之蛙,不过,井底之蛙一旦看到了井外的天,对自由的渴望就会强烈一发不可收拾。

  穷姑娘秋明成了吴家的二房姨太,小心伺候和自己爹一样大的丈夫。可木然的女孩不招老爷喜欢,秋明对老爷也没有任何爱情,她只有苦闷度日,她不苛求所谓的真爱。可同龄的吴家少爷看到她,由同情转为怜惜,由怜惜转为爱慕,这场畸恋是两个年轻人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他们穿越道德阶级的藩篱,只是为了忠实自己的感情

  所有新秩序的建立必须以旧秩序的崩塌为基础。吴家老太太就是旧秩序的集大成者,威严说一不二支持儿子取妾,只希望人丁兴旺深宅大院里的老女人,看着自己的后辈一个个离经叛道,她无力改变,只能手持威严的手杖远去天国,庭院的旧秩序瞬间坍塌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幽暗老宅终究逃不过炮火洗礼,吴夫人却丢下丈夫,毅然留了下来,只为了救孤儿院的孩子们。这个太太,本名爱莲,她累了,不想再遵循吴家的指示,不想再恪守假道学。可她的异国恋人,最终还是死在了日本人手里。她是悲痛的,可她也是幸福的,毕竟走出了庭院,成为了自己。

  最后一幕,她剪断了头发,和八路军和孤儿们在一起,给一个小男孩取名为“自由”,这令我很费解,怎么如此的主旋律起来?

  注:这中美合拍的电影根据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改编。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五):《井底之蛙一般的女人与中国

  夏日的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啪”,荷塘里泛起涟漪,“呱呱呱”,这是青蛙快意时刻。吴太太这时穿着一身长裙长发缱绻,或窝在椅子里,一手蒲扇,一手拿书本;或拿着洋教师送她的望远镜看着远方的星星,沉醉于自己的心事。这是《庭院里的女人》里的吴太太,一半的灵魂渴望自由,一半的灵魂甘于做这井底之蛙,做庭院里的女人。

  当我们说这是一部烂俗的东方主义片子,是因为,我们看到和《蝴蝶君》与《面纱》里一样的东西方之间文明愚昧的对立,故事与这对立关系明暗线交错发展。传教士安德鲁是《面纱》里的瓦尔特,面对粗鲁未开化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了他们。吴太太是宋丽伶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半渴望自由,一半身陷于自己的牢笼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江南小镇,镇上有户大人家吴家。吴府女主人吴太太(罗燕 饰)40岁寿宴那天,其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吴太太匆匆赶往好友处,在此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 威廉•达福 饰)。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偏见,用西洋医术将康太太从死神手中夺回。 不久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赵耀翰 饰)传授西学。凤慕同情爱父亲的小妾秋明(丁艺 饰),但父亲以为其定下康家的小姐为妻。凤慕每天闷闷不乐,而吴太太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所吸引。(引用豆瓣上关于电影的故事简介

  当我们分析电影里的人物,我们就会发觉这样的角色并不陌生。只知道享受鱼水之欢的大老爷,对性爱感受只限于女性对自己的服务一家之主老太太是封建家长专制代表和捍卫者;少爷是新时代的一份子,接受思想,对于封建腐朽的家庭一心想与之决裂;而小妾秋明也不甘自己的婚姻归宿,一心渴望自由与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传教士安德鲁则是西方文明的化身,会医术,收养中国孤儿,教吴太太解放自己;吴太太希望能跟随自己的心,却又受很多束缚

  其中,安德鲁的存在让我发现,在中西方对立关系的背景中讲故事,传教士、西方男人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发现,在《金陵十三钗》和《末代皇帝》中,都出现过这么一个西方男子,他或许是传教士或者只是冒充,或许是家庭教师。他面对中国人的困境,总是会说,那就走出去吧。要么是,《金陵十三钗》中,冒充神父的美国人最后带着女孩子离开了南京;要么是,《末代皇帝》中,溥仪的外籍教师送给他一辆自行车鼓励他看看外面的世界;要么是,这部电影中,安德鲁对凤慕想要离开家想法,回说,想做就去做。

  安德鲁同样喜欢《蝴蝶夫人》的曲调。但明显,安德鲁是一个支持女人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将之看为与自己平等的存在。相比起来,吴家大老爷则显得没有根基,没有内涵,只知道求欢,妻子不过是满足自己性欲工具,面对离开自己的妻子,他也只能选择仓惶逃走。而安德鲁却是为了救孩子和吴太太,死在日本人的枪下。安德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男子,但又是叙述东方主义故事的必要角色。

  落后的东方面对文明的西方,只有一条现代化的出路,就是模仿西方所走过的现代化。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这一点。面对这样俗套的东方主义内核的电影,我们也只能看看就罢了。但是,对于结局,吴太太齐耳短发,身着士兵服的凤慕与秋明出现在镜头里,这是否又落入另一种俗套呢?

  电影中尽管有许多太过典型的东西,似乎让人感觉并不新鲜。但还是有两个镜头让我很受触动。一个是吴太太在安德鲁拉着自己的手时,终于肯面对自己的内心,忍不住落泪,并且哭着亲吻他,这是怎样一种带着痛的喜悦?我们见多了深情的吻,但在哭时的一吻,更让人心动。另一个是凤慕与吴太太的母子间的和解。在凤慕眼里,吴太太爱上了除自己父亲别的男人,;在吴太太眼里,凤慕爱上了自己丈夫的小妾。起初,两颗同样希冀自由的心,因为伦理纲常的束缚,不能相互理解。但当吴太太哭着说出,自己只是在40岁才体会到凤慕与秋明之间的感情,母子两人达成了谅解。这也是电影中最让人揪心又终于释怀的一幕。

  据网上的资料,《庭院里的女人》本身是英语台本,所以,在中国看的版本是中文配音。也难怪听里面吴太太说话让人听来奇怪了。用英语台词演绎中国故事,真是讽刺啊。我们自己没法表述自己,所以需要别人来表述。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六):《井底之蛙一般的女人与中国》

  夏日的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啪”,荷塘里泛起涟漪,“呱呱呱”,这是青蛙最快意的时刻。吴太太这时穿着一身白长裙,长发,缱绻,或窝在椅子里,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书本;或拿着洋教师送她的望远镜看着远方的星星,沉醉于自己的心事。这是《庭院里的女人》里的吴太太,一半的灵魂渴望自由,一半的灵魂甘于做这井底之蛙,做庭院里的女人。

  当我们说这是一部烂俗的东方主义的片子,是因为,我们看到和《蝴蝶君》与《面纱》里一样的东西方之间文明与愚昧的对立,故事与这对立关系明暗线交错发展。传教士安德鲁是《面纱》里的瓦尔特,面对粗鲁未开化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拯救了他们。吴太太是宋丽伶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一半渴望自由,一半身陷于自己的牢笼。

  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江南小镇,镇上有户大人家吴家。吴府女主人吴太太(罗燕 饰)40岁寿宴那天,其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吴太太匆匆赶往好友处,在此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 威廉•达福 饰)。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用西洋医术将康太太从死神手中夺回。 不久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赵耀翰 饰)传授西学。凤慕同情爱慕父亲的小妾秋明(丁艺 饰),但父亲以为其定下康家的小姐为妻。凤慕每天闷闷不乐,而吴太太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所吸引。(引用豆瓣上关于电影的故事简介)

  当我们分析电影里的人物,我们就会发觉这样的角色并不陌生。只知道享受鱼水之欢的大老爷,对性爱的感受只限于女性对自己的服务;一家之主老太太是封建家长专制的代表和捍卫者;少爷是新时代的一份子,接受新思想,对于封建腐朽的家庭一心想与之决裂;而小妾秋明也不甘于自己的婚姻归宿,一心渴望自由与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传教士安德鲁则是西方文明的化身,会医术,收养中国孤儿,教吴太太解放自己;吴太太希望能跟随自己的心,却又受很多束缚。

  其中,安德鲁的存在让我发现,在中西方对立关系的背景中讲故事,传教士、西方男人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发现,在《金陵十三钗》和《末代皇帝》中,都出现过这么一个西方男子,他或许是传教士或者只是冒充,或许是家庭教师。他面对中国人的困境,总是会说,那就走出去吧。要么是,《金陵十三钗》中,冒充神父的美国人最后带着女孩子们离开了南京;要么是,《末代皇帝》中,溥仪的外籍教师送给他一辆自行车,鼓励他看看外面的世界;要么是,这部电影中,安德鲁对凤慕想要离开家的想法,回说,想做就去做。

  安德鲁同样喜欢《蝴蝶夫人》的曲调。但明显,安德鲁是一个支持女人遵从自己的内心,并且将之看为与自己平等的存在。相比起来,吴家大老爷则显得没有根基,没有内涵,只知道求欢,妻子不过是满足自己性欲的工具,面对离开自己的妻子,他也只能选择仓惶逃走。而安德鲁却是为了救孩子和吴太太,死在日本人的枪下。安德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西方男子,但又是叙述东方主义故事的必要角色。

  落后的东方面对文明的西方,只有一条现代化的出路,就是模仿西方所走过的现代化。电影似乎想告诉我们这一点。面对这样俗套的东方主义内核的电影,我们也只能看看就罢了。但是,对于结局,吴太太齐耳短发,身着士兵服的凤慕与秋明出现在镜头里,这是否又落入另一种俗套呢?

  电影中尽管有许多太过典型的东西,似乎让人感觉并不新鲜。但还是有两个镜头让我很受触动。一个是吴太太在安德鲁拉着自己的手时,终于肯面对自己的内心,忍不住落泪,并且哭着亲吻他,这是怎样一种带着痛的喜悦?我们见多了深情的吻,但在哭时的一吻,更让人心动。另一个是凤慕与吴太太的母子间的和解。在凤慕眼里,吴太太爱上了除自己父亲别的男人,;在吴太太眼里,凤慕爱上了自己丈夫的小妾。起初,两颗同样希冀自由的心,因为伦理纲常的束缚,不能相互理解。但当吴太太哭着说出,自己只是在40岁才体会到凤慕与秋明之间的感情,母子两人达成了谅解。这也是电影中最让人揪心又终于释怀的一幕。

  据网上的资料,《庭院里的女人》本身是英语台本,所以,在中国看的版本是中文配音。也难怪听里面吴太太说话让人听来奇怪了。用英语台词演绎中国故事,真是讽刺啊。我们自己没法表述自己,所以需要别人来表述。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七):坐在庭院里的女人

  《庭院里的女人》上映的时候,据说有“16岁以下禁止入内”的规定。我在北京,不仅没看到有人拦着,甚至还有家长带着学语的孩子来看这部片子。所以,不定到什么情节,一声啼哭就把我从片子里叫出来了,弄得我思维老断线。到现在,我对影片结尾的处理很有意见,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个有关。

  结尾处,女主人公已脱去“地主家太太”的一切外在形式,齐耳的短发,灿烂的笑容,还带着那群被传教士收养的孩子。一大片绿草象征着希望,孩子们的“无聊”的名字(希望、光明……谁家孩子起这种名字)代表着美好的未来。还有远处跑来的、穿着军装的儿子和他的“小妈”。然后,近景转为全景再转成俯视的大全景,你可以从空中俯瞰这群有着美好未来的人——好象他们就真的有美好未来似的。总之,一切的情节处理都是要告诉观众:她走出了她的封建家庭,并继承了她爱的人的遗业。

  其实本来看到传教士的尸体被吴太太找到的时候我已经掏出手绢并准备退场了,结果镜头一转,我的唯一的一滴眼泪就生生给憋回去了。当时的感觉是:好象回到了20年前的语文课上,课文讲完了,该总结中心思想了。

  我没看过赛珍珠女士的原著或者译文,不了解是不是小说里就是这么处理的,反正放到现在这个时代就显得有点滑稽,牵强附会,就好象把一条鸡腿变成了鸡肋。我比较喜欢许鞍华对于《半生缘》的处理,是《半生缘》而不是《十八春》。

  后来,我在某网站与久别祖国的罗燕女士偶遇,关于所谓“16岁以下禁止入内”的事,罗燕女士以平淡的口气说,他们在发行过程中从来没提出过,国内电影院以此手段来招揽观众很有可能。其实,影片中没有任何不良镜头,只不过表现女主人公在夫妻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的那些镜头可能孩子们还看不懂罢了。

  说实话,如果这部《庭院里的女人》至少在表面上处理成一部反封建爱情片,我可能还比较愿意看,但是它非要硬性拔高,就让人怀疑这部片子到底是拍给谁看的?

  身为一个土生土长、土得不能再土的中国人,我爱看描写中国人或者中国文化的影片,但我爱的是原汁原味的纯粹,绝对深恶痛绝半调子。《庭》开场的铺排刚过,吴家老太太一出场,一股“香蕉”味就扑面而来——先不管吴老太太的高大的身材和着装,单说吴老太太说话的强调,可是一股子茜茜公主姨妈的味。我在这个时候试着闭了一下眼,真的以为自己在看译制片。(当然这也从一侧面说明我国译制片艺术水准之高和在观众中的影响。)不过其实这部片子也该算是译制片。罗燕女士就很希望观众都去看没有译成中文的原版,说那样更能理解影片。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写中国人、中国事的片子要用英文才能看懂,即使它是改编自一部英文小说,即使它用的是英文剧本,即使它的原著者是个热爱东方文化的美国人,用的是非中国人的思维,但是,参与拍摄者不是中国人吗,比如导演严浩和主演兼制片人罗燕女士?

  谭恩美的《喜福会》据说很受注目,但是我不喜欢。我觉得一个没有受过完全的中国文化生活浸淫的人是不可能充分表现这种文化的真实韵味的,它表现的更多的是一个已经脱离了这种生活背景的人对这种文化的向往和渴望了解的心态。当然这里也还有个人的理解问题。

  为中国电影打开世界之门的张艺谋大导演的很多片子曾经被指责为“迎合西方人”的趋丑心态,迎合西方人停滞在几十年前的对中国的浅显认识。李安的《卧虎藏龙》在西方(确切说是好莱坞)颇受欢迎,却在华人圈中屡造贬斥,有人说是中国人不懂欣赏李安的影片,也有人说李安的这部片子就是拍给西方人看的。《庭院里的女人》在我眼里也是有“阶级”倾向的,无论是里面的亭台楼阁还是旗袍发髻,年轻的比自己儿子还小的二房,还有着重渲染的旧式夫妻生活的不平等,我觉得那都不是给我看的,因为这种陈旧我已见了太多,丝毫不会带来任何新鲜感。相反,这种味道对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人肯定会有吸引力。就像伊朗片渐渐受重视,除了艺术手段,那种背景是我们都不熟悉的。

  所以,我喜欢王家卫那样的,没有剧本,时时修改,第一天都不知道第二天要拍什么。但是恐怕这样的“意识流”早晚也会被贴上“小资”的标签,因为现在就流行这个。

  都说H(Hollywood)片太商业,可是H片不会让你看过更累,谁敢说自己不爱看H片、从不看H片?可是就连这部《庭院里的女人》也都是正经的H片呢。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八):《庭院里的女人》:你以为你是谁?

  赛珍珠八十年前在南大当过老师,我荣幸地跟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校友。但是令我羞愧的是我仅仅知道她的名头和代表作《大地》,而且还没有看过。《庭院中的女人》是我无意中发现的,让我对这部富含旧中国灰暗色调的片子在开头十分钟里能忍受下去,只是因为它是根据赛珍珠的作品改编的,但是十分钟以后我知道我必须看完它。

  片中中国人的台词有些西方思维的痕迹,可能一是因为有西方人参与此片的拍摄制作,二是因为它的男主人公安德鲁是个西方人,三是因为赛珍珠是西方人。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碰撞是片子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主旨,也是在看该片的我们的这个时代的主旨。在我看来这个跨越了近一百年的主旨便是“你以为你是谁”的疑问,西方问东方,东方也问西方。《庭院中的女人》用感性的行为提出了这个问题,也想回答这个问题。

  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有些童话的味道。吴家是小镇的望族,安德鲁是个自愿来中国在该镇传教的美国教士,并抚养着一大帮中国孤儿。一个偶然的机缘把两者联系在了一起,安德鲁成为吴家少爷凤慕的家庭教师,并且与凤慕的母亲吴太太相爱了。吴太太嫁入吴家24年,受够了她丈夫的近乎变态的性要求,于是极力给他娶了一个乡下孤女秋明做姨太太,如此她便可以摆脱她丈夫的纠缠。秋明跟凤慕一般大小,他们在这个大家庭中也相爱了。

  他们之间不应该发生的爱情理所当然地遭到了阻击,以致秋明自杀未遂、安德鲁离开吴家。吴太太在安德鲁的劝说下放走了秋明,让她“自由”了。尔后凤慕在知道了母亲与他的老师的感情后也离家去参加新四军。就在我一厢情愿地想象着吴太太跟安德鲁私奔到美国时,日本人打到了小镇。在炮弹声中吴太太毅然离开了她丈夫,而安德鲁也去吴家找她。

  结果他为了救吴太太和孩子,被日本人打死了。故事的最后是剩下的三个人相遇,吴太太在导演的指示下用给一个安德鲁没有起名的孩子起名为“自由”作结尾。

  “你以为你是谁”是吴太太在安德鲁劝她放秋明走时反问他的话,这是典型的中国式问法。政治上的闭关自守策略、文化上的天朝上国态度、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心理等等都是在这种问法的大而化之的体现。这个问法是当时中国的唯一选择,用外强中干的声音拒绝已经无法拒绝的渗透。一直到今天,很多中国人仍然在向西方问这个问题。在我们提问的一个世纪中,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让西方得到“是谁”的肯定,但是我们内心中却肯定了西方“是谁”,并且不断地疑惑地自问我们“是谁”。

  对于一个“庭院中的女人”来说,吴太太知道自己“是谁”,但是她无法摆脱,直到在战争的非常状态中才达到了愿望,得到了“自由”。“自由”是《庭院中的女人》中所隐含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太苍白无力,也一定程度上使影片有些失真。秋明虽然是个孤女,但她明白自己“是谁”,她是吴太太免于伤害的代替品、她是一个没有自由与地位的姨太太,她是自己所爱的人的“二妈”。安德鲁无意中回答她“死后灵魂就会自由”,她便上吊了。这让我想起那个时代中的农民,他们明白自己“是谁”,可是他们没有办法改变,于是只有屈辱地忍耐,而中国正是个农民的国度。

  安德鲁没有回答吴太太“你以为你是谁”的提问,因为他从没有这种疑问。他是上帝派来的,虽然他承认“我没有看见过上帝”,但他很可爱地认为“上帝在任何地方”。这便是西方的思维,他们很热心地在全球范围内忙碌着。这种忙碌在历史中表现为人道主义与人权至上,也表现为无情杀戮与和平演变。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固执的信仰所致,都是一种不可能问“你以为你是谁”的心态。

  片中的“你以为你是谁”是东西方的两种信仰、一条道路。东方与西方在二十一世纪不可避免地一起走向了全球化,虽然有人说全球化是个陷阱,但我们无可选择了。也许我们应该抛弃虚伪,直爽地问“你以为你是谁”;也许西方应该学点谦虚,扪心自问“你以为你是谁”。片中吴家权威的象征花老太太死时,安德鲁在诵经声中向她儿子提出做一场弥撒,喜欢上了妓女的吴先生说“我母亲多一个天堂上上也好”。七十年后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在问清自己“是谁”后选择自己的天堂?

  《庭院中的女人》跟其它描述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影片一样,反映出了文化的差别,但也反映了人性上的无差别,都向往自由、真诚与善良。在延续至今的文化融合潮流中,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对“你以为你是谁”这个问题的态度,相信在自问中会得到和谐。因为我们只有确定了自己的坐标后,才能确定别人的位置。

  你以为,你是谁?

  《庭院里的女人》观后感(九):你以为你是谁?

  《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在美国被拍成电影,但影片中中国人的角色都是由外国人来扮演。导演罗燕看到该小说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介绍的,她阅读后就感到爱不释手,萌发了要在中国并使用中国演员拍摄《庭院里的女人》一剧的念头,并为之第一次撰写了英文剧本。

  整部电影中都流露着西方的文化与视角。我们应当反思的是,我们是谁,而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讲——“你以为你是谁”。

  一、西方人的救世主角色

  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阴郁、神秘、隐含的文化符号,整个中国的男性女性都充满了阴柔而无反抗之力,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整个中国都在那个年代透露着历史的酸臭味,那种腐朽的古木之味正与他们在科技知识的帮助下觉醒的启蒙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始终在与东方的比照下确立着自己的身份,以显示出自己强大而高尚的自由与民主。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基督教是伟大的信仰,能够拯救人的灵魂。他们的国家强而有力,能够保护世界的子民。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是凭借着科技的力量自以为是的想要侵占东方的民族,实现自己的霸权。

  安德鲁也许并不是一个有着文化霸权的人,他所宣扬的宗教之自由、博爱、平等、解放等也许正是从纯洁的信仰出发的。然而,每一个到中国来的人都是有他们的使命的。基督教的 传教士和修女们本着为更多人传福音的目的,其实也是被当时西方的上层阶级在统治中被利用的一件工具而已。通过文化的侵蚀,实现他们将中国变成殖民地的目的,或许才更贴近他们的意旨。

  在西方人的笔下,中国的男人是专制而又软弱的。他们在文化传统中作威作福,他们支配着他们的女人,但同时,文化与规矩的枷锁又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像一个畏畏缩缩的孩童一样。他们没有反抗能力,他们身上同样也是那种在妓院,在烟雾缭绕中沉沦的意向。而中国的女人有着一切西方人想象的美好,他们含蓄,婉约,他们隐忍而又端庄,在这端庄的背后,是自己对自我和欲望的隐藏。她们的性欲是被压制的,是臣服于自己的男人的。她们是顺从的,是为男人服务的。她们没有自我意识,她们是需要被拯救的。她们是无法对自己定位的,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所以安德鲁作为传教士他完成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拯救了中国年轻的男人吴凤慕,启蒙他去争取自我,勇于反抗。第二、拯救了秋明,从思想意识上解放她,帮助她从这个家族中解脱出来。第三、解放了吴太太。安德鲁对吴太太的解放最彻底。他从身体上解放了她,让她能够真正的享受到性爱的美好,这是吴太太从丈夫那里永远也享受不到的爱与美好。在丈夫那里,她只能服务于他,她必须屈从于这个男人而毫无怨言。她大概从未在平等的爱中享受过性欲于她的高潮和幸福。从另一方面上看,安德鲁的教育和传教式的知识,让这个有着现代意识的女性更加的坚定了对自我的解放。而安德鲁也给了她这个勇气。时代的背景让她能够坚定的去追寻自我,没有和丈夫去避难,而是选择留下,选择了自我。相反的,最后日军轰炸来临时吴少爷的那种软懦与吴太太的坚定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男性在西方人的笔下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们只会选择逃避。因此和安德鲁的牺牲比起来,似乎只有西方的强大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东方只适合做一个女人的角色。

  二、俄狄浦斯情结

  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在欧洲戏剧史中一直都存在着的,这种从内心深层生长出来的反抗是不可能在中国传统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然而吴凤慕和秋明的相爱就是一种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吴凤慕的挑战父权,坚决不和定亲的女人结婚,而是在安德鲁的指引下走向自己的内心。这是安德鲁对东方男性的拯救,也是西方对东方的拯救。在他们看来,中国男性是没办法自救的,在他们的传统中是没有反抗的。正如吴大少爷在吃过花酒后被老太太用拐杖一顿一下的批判,他跪在祖宗的排位和画像面前,他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胆怯,他反抗不得,他任凭道德和家规鞭笞他的灵魂。而凤慕和秋明不同。凤慕在接受了现代教育后是逐渐有自我意识的,秋明本就无三从四德的教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是让她坚定了对爱情、对生命、对自我的追求。而这些都是在西方的宗教影响下实现的。这种反抗归根结底仍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情结的背后隐藏着对东方文化的讥讽和嘲笑。隐藏着西方人的自信与骄傲。他们把东方的影子压缩的越来越小,中国似乎没有她的力量,中国是需要被西方的文明开化的民族。而日本的火药延及的地方也被安德鲁再一次证明,美国有这个能力可以帮助这群弱者,从而塑造了美国人高大且崇高的形象。西方文化在无形中成为拯救中国枯朽文化的唯一力量。

  事实上,使西方人自恃高大的是他们在科技的带领下实现的现代化和思想文明。他们自诩自己强大,而东方的闭关锁国及落后更是为他们这种对比确立的参照物。战争和革命也让他们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建立起来的这样的价值判断、世界观以及知识谱系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拥有强大的力量指引自己去争取世界领导权,而此时的中国变成了他们的“蝴蝶夫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庭院里的女人》经典观后感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