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歌》是一部由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执导,勃库斯洛·林达 / Tadeusz Lomnicki / 比涅尤·扎塔西奇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无常
这是看过这部片子脑子中第一个感觉。本以为飞机起飞之后,影片也就结束了。但当耐心的我,看到最后一秒钟的时候,飞机爆炸了,我不敢相信直到爆炸的火焰燃气。没想到幸福的第三幕是如此结束的。
因此,真是人生无常阿!
《机遇之歌》影评(二):基氏的机遇之歌
基氏借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经典的一头三尾式的叙事结构,三平行结局一左一右一中庸,看似大不同实则殊途同归(均未到巴黎)。火车象征机遇,暗合了波兰那个工业化的时代;巴黎象征解脱与自由,暗合了波兹南大罢工事件下波兰人民摆脱苏联体制的愿望——时代与命运的辩证关系被基氏演绎的犀利到位。
《机遇之歌》影评(三):命运?
机遇?命运?
在第二段中,主角和那位女士(被人捣乱的那个)的谈话中涉及到人生是礼物的说法,医生说那人只有三年命,却12年了还没有挂~~~~~~~
而再反观三段生活,前两段都不好,却没有死,最后那么幸福,却是坐上了那架在一二段都没有坐上的飞机。结果死了。
这说明了什么?
《机遇之歌》影评(四):炸毁世俗的人生
第一、二段主人公都选择了有所为,一心想要成为这样的人。虽然结局是失败,但他至少有信仰,所以导演还让他活着,表示主人公的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性。第三段的主人公是无所为,结果是走了一条常人眼中最正统的人生之路,看得出,基希洛夫斯基非常看不起这类世俗的人生,主人公未来道路已然明朗,这辈子也就是个没有长进的俗人,所以索性把他炸毁,这才是大师真正想要表达的立场。
《机遇之歌》影评(五):完整短评
注意到的特点:大部分镜头是近景与特写,突出人物上部或面部,在大荧幕上尤其明显(看电影大荧幕的好处),其余的环境通过巧妙布置镜头运用光线或一些物体来遮挡或者简化弱化,使得画面感很突出。目的可能是突出情绪,虽然主角们表情都感觉没怎么变化。因此放大细节本身可能会起到潜在的符号暗示作用,因而情绪化?这是Kieslowski剧情片的基本特点?当然,叙述很片段化。
和回到未来中 博士在黑板上讲解时间线 和 节点 的内容一样。
“如果” 只有在电影中才可以被设计成千万种可能性。。。
别想如果了,就在当下这条线上走吧,如果想要回到某个节点,去过另一条线上的生活,那你完全可以以这个节点为转折,YY出若干个可能性,然后将这些可能性在当下这条时间线上实现。
《机遇之歌》影评(七):电影里的一段话
“每一代都需要一道光,都需要知道,他们的信仰,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秩序。这个需要,比马克思更老,也比马克思更早。就像一剂药,在生命的开始,它带来快乐,因为这道光看起来很近,伸手可及。在生命的终结,它又带来苦涩,因为这道光离我们而去。在这40年里我经历过太多的事,今天我会看得比以前更远,我不会鼓励你们去追求它,但请相信我,生命如果没有这种希望和苦涩,那才是可怜的。”
今天看来,感慨良多。
《机遇之歌》影评(八):你可以不喜欢,但是大师就是有自己的一套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第一部玩弄“如果……”概念的三段式电影,但是这部电影一定影响了很多后人,跟后来那些电影的戏剧性娱乐性不同,这部电影的主题始终围绕着黑暗的政治,所以那种压抑和宿命感笼罩着全片,但是表面又没有给你很强烈的刺激,却让人有点喘不过气。这也是自从小时候看过《十诫》和《红》之后,看的第三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不管是镜头感还是氛围,果然跟那两部电影如出一辙,大师就是大师,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人家就是有自己的一套。
《机遇之歌》影评(九):人生的选择
每次奔跑都在争取从新来过的机会,避免一次又一次的错误,逃避一些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最终做出最完美的选择,避开生活中的错误判断。
但当选择了自己满意的人生之路后,未来依然充满了无限的未知,于是男主的飞机爆炸了。
生活就是这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每天都是新鲜的,明天永远都是未知的一天。
生活没有办法像杂技抛球一样永远的完美完成没有失败。当然,抛球的成功也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而走向了成功。
《机遇之歌》影评(十):《盲打误撞》,在“围城”之内
三次偶然,三段故事。但《盲打误撞》与后来的《罗拉快跑》在主题上相去甚远——看似不同的道路,面临的是一样的困境。
片中多次出现了在楼梯滚动的弹簧圈、杂耍中被抛来掷去的网球,已经喻示了电影里面人物的处境。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人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不管你最终成为一个捍党卫士、反政府主义分子或是中庸主义者,都冲不出制度的牢狱。“围城”之内,人的命运只能是像电影的一个译名那样《盲打误撞》,在波兰,在东欧,在前苏联,在某些国家。
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说法,在波兰人那里,这是仅有的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