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漂网渔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9-27 01:0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漂网渔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漂网渔船》是一部由John Grierson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漂网渔船》影评(一):关于漂网渔船~关于世界名片~

  连续两天,看了两部世界知名纪录片,早就如雷贯耳了。昨天是细蓝线,今天是漂网渔船。。。。

  电影出名,为什么出名?是因为在当时有了什么创新而有了纪念意义?还是本来艺术价值也很高?细蓝线感觉属于前一种,整个表现手法,很不一样情景再现+采访,最后达到了社会效果。。。说实话,中间有一段儿看的时候,有些困得迷糊。。。。漂网渔船,我不知道,记录了一次出海打渔的全过程。。

  《漂网渔船》影评(二):。

  觉得还不错可能是相比起《北方的纳努克》那长长的1个多小时,49分钟就完全让我觉得可以接受.....介绍了人与船,船与海,海上生物,海下生物的关系感触比较深的就是,作为一个纪录片,也是需要有十足的故事性的,没有波折谁看啊....还有海下生物的拍摄肯定是放玻璃缸里拍的哈哈哈哈明显水质不一样了....

  片子还是符合叙事的流程的,说到那个玻璃缸,我觉得纪录片保证故事的主干内容真实就可以了,在没有技术条件下用那样的画面来代替水下还是可以的,也符合了格里尔逊的主旨

  用鸽子浪潮商人市场的交叠来做比喻还是不错的。片中多次出现的超近景的黑烟囱大概是为了反映工业社会的污染。我觉得最后的点题做的有点不够深入啊,就好像高中作文最后突然写上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来提高主题

  不过还是可以看看的,作为了解纪录片史的人来说

  《漂网渔船》影评(三):诗意模式罢了。

  格里尔逊去美国见了弗拉哈迪,然后送了他一顶叫纪录影片之父的帽子,回到家开始了英国纪录电影运动,首先反对的就是虚构叙事和人工布景......呃,正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漂网渔船》明显受蒙太奇学派尤其电影眼睛影响,拍摄实景、用电影特有手段材料加工重组(维尔托夫;话说维尔托夫的影响遍地都是,整个欧洲20、30年代的纪录片都在提倡“利用蒙太奇连接真实素材”之类的观点,尤里斯·伊文思绝对一股清流!一股清流啊!),影片的声画关系则与爱森斯坦类似——PS虽然单从动作上看,更适合搭配弦乐,但果然作为“劳动光荣”和“咱们工人力量”的宣传片,小提琴这种乐器毕竟太小布尔乔亚了。 其实所谓诗意的表达也不过那么几种模式,从蒙太奇派的联想(普多夫金)、冲突(爱森斯坦)——PS但爱森斯坦的理性蒙太奇实在是太粗暴了!啊太粗暴了!到达达主义“相互不同质的要素平面接触产生诗意的燃烧”的奇异视觉效果,再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使用镜头并列的方法创造诗意效果,而是在单镜头内部包含和表现出全部的含义”。 总而言之,这世界上各种模式(套路),总有一条适合你来表现自己的“创新”。

  《漂网渔船》影评(四):英国渔业的艺术赞歌

  作为一个倾心电影的政治家,格里尔逊声称应该用电影教育大众。他仅用一部纪录片——《漂网渔船》就征服了英国政府和众多青年电影人,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抛开格里尔逊的电影理论渊博的电影知识,49分钟的《漂》谱写了一曲英国捕鱼工业的一曲赞歌。蒙太奇、叠化和镜头并置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完美体现导演想法。当摄影机跟着渔船在海上漂摇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晕船的感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的海岸线上停满有着巨大烟囱的蒸汽机船,它们代替了渔民帆船,捕鱼成为现代工业作业。冒着黑烟的烟囱和反复转动的轮轴提醒人们过去渔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已不再,英国渔业成为全世界渔产供应的一环。字母自豪的提醒观众,装满渔船的鲱鱼将被运往整个国际市场。

  格里尔逊总能在宣传和艺术之间找到平衡,这也是他能得到政府资助时间自己的电影理论的原因。这里讨论几个经典镜头。

  当渔船出发和加速航行时,格里尔逊用蒙太奇和叠化切换的手法,让烟囱、汽船轮轴、锅炉工人和计速绳交替出现。这在现在可能不怎么新奇,而在当时则是一种开创性的手法。表现撒网的蒙太奇镜头令人拍案叫绝忙碌的撒网工人与抛向空中的渔网和浮漂交替出现。一个展现被抛向空中的浮漂的特写后,一直飞翔的海鸟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撒网劳动进入了高潮

  返航的间歇,船员们聚在一起悠闲享受早餐,在这个过程中,在渔船上空优雅飞翔的海鸟不时出现,似乎捕鱼生活有时会像在风中飞翔一样舒适。鱼商在拍卖场竞购时,海鸟在水中夺食的镜头出现了。经典的并置镜头挑动着观众的情绪,避免了叙事的单调

  结尾仍然是经典的叠化镜头,随着从海上补来的鱼被运到工厂装箱,直至被火车运往远方,工人忙碌的身影有一种简洁明快节奏。当摄影机从吊绳的角度跟拍一桶鲱鱼时,似乎在诉说一条鱼的命运

  片子从一个田园风光的渔村开始,以驶向远方的火车结束,预示着在工业时代全球化的到来。

  但尽管是赞歌的基调,但开头的字母卡仍然表达了往日逝去的忧伤:The herring fishing has changed.Its story, was once an idyll of brown sails and harbours---its story is now an epic of steam and steel.

  《漂网渔船》影评(五):电影史不是由观众写成的•电影史是在观众的选择中形成

  格里尔逊曾到过美国访学,与弗拉哈迪成为好朋友——他尊弗拉哈迪为记录电影之父。但是与弗拉哈迪偏爱原始文明不同,格里尔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感兴趣。这种兴趣集中反映在他的作品《漂网渔船》中。

  影片以一艘出海捕鲱鱼的普通渔船为跟踪拍摄对象展示渔夫们的捕捞鲱鱼的过程,并展现了当时的英国鱼市。

  在20年代,各个国家地区的电影开始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苏联电影喜欢革命城市建设主题,因为这个国家的人们当时正在一边打仗一边建设着家园,因而他们眼中的城市是积极的,欣欣向荣的。苏联电影有一种激情

  美国则把电影视为造梦工厂,因而电影里歌舞升平明星妆容精致服装时尚精美谈情说爱,极具梦幻之能。

  欧洲大陆电影则像一个好奇孩子,总是在银幕实验各种可能性。各种新鲜出炉的电影手册、导演手册、编剧手册之类的教科书才刚刚摆进书店,欧洲电影就开始对各类教条进行乐此不疲地挑衅。电影有梦幻感?他们就在影片中通过角色说,嘿,我在拍电影。电影必须写实?他们就请来达达派的印象派的画家画出各种光怪陆离的布景。……他们的电影先锋先锋再先锋。

  同样属于欧洲的英国,其电影却是一条不同的道路。这一点从格里尔逊的《漂网渔船》就可看出端倪。首先,英国电影更关注日常生活。这是一个从文学那里继承而来的文化传统,如简•奥斯丁,喜欢日常生活里真实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他们关注技术的专业性。渔夫们娴熟的撒网技巧,鱼市上女工手指翻飞处理鲱鱼,鱼市经纪人们简洁的手势,是影片的主要关注点。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专业,专业的人是值得尊敬的。如同许多英国小说读者欢迎专业人士主角,比如福尔摩斯。英国电影观众显然延续了他们在阅读养成习惯

  具体地说,20年代的英国电影更喜欢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工业化。在《漂网渔船》里,影片不仅仅表现捕捞鲱鱼的艰辛、捕捞后的愉悦,还进一步表现渔船如何全速前进,赶往港口的某个鱼市进行交易

  我们看到,晨光中,人流涌入鱼市,有经纪人,有女工,有巡逻的市场管理员……;一辆辆马车满载着空的筐子,一艘艘渔船不停靠岸。人们各就各位,交易开始了。船里的鲱鱼被渔夫们铲进吊篓,装满鱼的吊篓被吊车拉到岸上,一个空篓同时又送了下来;岸上经纪人们围着管理员和鱼篓,给出他们的报价,某个经纪人成交了;鲱鱼被洒上冰块打包进箱子里,用马车运出市场;工作台上,女工们手指翻飞加工鲱鱼,然后鲱鱼被洒上冰块装进木桶里……。箱子和木桶被装上火车,火车开往城市。

  从捕鱼到卖鱼,整个过程就是一条看不见的流水线。后来的时代里,马车被传送带代替,女工被机器代替,经纪人被电脑代替,但这种工业化的感觉和做法,并没有被代替。英国的工业领先了世界许多年。

  在20年代就出现的这种电影美学风格区别,一直持续到现在。

  每个国家的电影观众,都本能地关注电影中,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些关注往往体现了这个国家的人们在关心着什么和渴望着什么。若电影无法展现这种关心和渴望,观众就会离去。这是许多主旋律影片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漂网渔船》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