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振荡器》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22 01: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振荡器》观后感精选10篇

  《振荡器》是一部由广木隆一执导,寺岛忍 / 村上淳 / 大森南朋主演的一部剧情 / 情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振荡器》观后感(一):看了<振荡器>与<情人>

  一前一后看了2部电影

  看了这个月<看电影>不一定驴驴的介绍才知道原来都是一个导演所拍.

  广木的这2个片,女人开始都是迷惘的,或者说是被打击过的神智不清.

  男人在片里是情感的工具,当然更是女人心灵走想成熟的工具.

  究竟是男人创造了女人还是女人由男人而觉醒?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振荡器》观后感(二):在这里,就像是用了振荡器的自我满足

  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寂寞空间,

  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链接;

  搭上货车的旅途,

  就像搭上人生的列车;

  性是“深度接触”,

  这是一种幻觉,

  在这里,就像是用了振荡器的自我满足;

  旅途结束,回到起点;

  点缀着无数短暂“自我满足”的一次长程“自我满足”,也随之结束;

  就像***之后在床上醒来

  《振荡器》观后感(三):我们爱这部电影

  这是麦小zi同学最喜欢的电影。

  也是她推荐给我看的。

  那时候我们上大学,她把光碟拿来给我。

  看第一遍就有淡淡的吸引。

  可能我们都向往那样一种生活吧,在路上。

  有人呕吐,有人头痛,有人咬指甲。

  每个人神经质的表象不尽相同。

  但是我们都不排斥甚至向往那样的际遇。

  遇见一个人,然后走,最后可能回到起点,可能继续走下去。

  不久前的一次小范围的大学同学聚会,安排在了麦家。

  酒足饭饱之后已是深夜,放映的时间到了,伴着困意我断断续续看下去。

  分不清哪段是梦哪段是电影。

  只记得后段车行驶在公路上,有明亮的阳光,有音乐,就像每次旅行一样。心情很好。

  《振荡器》观后感(四):ヴァイブレータ

  广木隆一的影片始终不会兼容复杂的剧情。靠演员的美貌,精致的画面以及稀奇古怪的道具吃饭的导演,就算是舍弃了自己的老本行,也还是多少残留着自己曾经的影子的。当然,这部影片已不再有美貌的演员,刻意化妆出沧桑感的大森南朋和成名时已过而立的寺岛忍任谁也算不上年轻美形。但这部作品毕竟还没有像广木之后的那部《机关车先生》般舍弃了对边缘群体的关注,这部作品的两位主角事实上都是边缘的个体。一位利用职业便利运输毒品枪支的长途车司机,一位渴望情爱而离家出走的中年女作家。两个人在旅途上的为时甚短的一段邂逅便成为了作品完全的主题。中途广木还是忍不住用一段光怪陆离的性幻想来对曾经自己从事的行业致敬。而最后冷静的分离也不过是2003年所有日本影片的一个主基调而已。梦想不再,大家只能回归现实。

  《振荡器》观后感(五):振荡器

  算上这部已经看过寺岛忍8部电影了。虽然早年间导盲犬小Q已看过多遍,但却对寺岛忍没一点印象,这也不能怪谁,狗狗实在太耀眼。真正让我一下子注意到寺岛忍的,是群戏《东京塔》,以及和炫目的泽尻英龙华配戏的《狼狈》。尽管根本不是主要的那一个,可看着看着就会被这么一个不起眼甚至过于寻常的欧巴桑给吸引过去。百思不得其解。60届柏林影展那一年,低调又散发巨大魅力的38岁的寺岛忍荣膺影后,那年我们送去参展的片子是王全安的《团圆》和国师的三枪。

  可!是!这部片子里31岁时的寺岛忍为什么这!么!美!!清凉,冷冽,孤寂又风中飘摇。电影里没对她做任何的交代,只有一个名字,叫“玲”。

  电影改编自赤坂真理半自传体小说,单一场景的公路剧情伪情色片。说是伪情色其实裸露镜头并不少,但丝毫不感觉色情。对剧情不做评价,也无从评价,只对寺岛忍近乎独角戏的表演感12万分的兴趣,看她如同照镜子般的演绎孤独女子的疯狂和放纵,很是治愈。

  《振荡器》观后感(六):振蕩器。

  名字很容易引人遐想。開始不長時間打出字幕。《呼喊的大腦》。

  一個自言自語。嗜酒。強迫性嘔吐症。幻聽的中年女子。絮絮叨叨反反複複之后她轉身。我才知道原來不是這個她在說話。是另一個她。

  最近我很少出現幻覺。惟一記得的就是前幾天面前出現一個陌生男子的臉。我剛想仔細看看他。他就躲開了。幻聽倒是經常出現。有時候是電視沒有信號時的電流聲。有時候是廣播調頻率時的沙沙聲。有時候是某個竊竊私語的對話聲。

  其實很難跟人解釋。幻覺。幻聽。這些私人的事情。

  平靜過后的風浪總是更洶涌一些。瘋狂的撕扯著自己的頭發。無法靜止。心裡一片淒涼。怎么樣才肯罷休。如果你當這是一部色情片。那它就很色情。如果你當這是一部藝術片。那它也可以很藝術。

  男人和女人在狹隘的空間裡做愛。一直很喜歡逼迫狹小的環境。兩個人的距離很近。所有身體和眼睛裡的信息都不能遁藏。這時候千萬不要說假話。

  你就是我所有的安慰。

  喜歡這個男人。很象一個印象中存在的人。我喜歡的男人似乎都是同一個類型。丑的很有個性。這算不算尋找我所缺乏的安全感。

  一直在找廣木隆一的《東京垃圾女郎》。真難找。哪位戰友有的話通知一聲。

  最后。影片裡唱。默默無聞的我對你說,即使你一文不名我也愛你。

  《振荡器》观后感(七):身体是开放的,心却在踌躇

  在电脑里放很久,终于看了的电影,“震荡器”

  神经兮兮的女人和自由的卡车司机在路上。

  她不漂亮,她神经致,她需要安慰,于是一次造爱后,她决定进行一次旅行。

  “当身边有个旅伴时,全世界向你微笑”她对着窗外的天空开心地大叫

  一路上闲聊,有一搭无一搭,卡车司机给她讲旅程中的事,那些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事,让旅途不寂寞。

  慢慢地,这男人治愈了她的病,让她可以自由释放身体和欲望。造爱的过程中,两人渐渐了解,有了感情。男人呵护的碰触,让她想柔软的崩溃掉。但却不足以支撑任何东西。于是面店当“一起生活”的请求被提出时,被两人默契地以沉默搁置。

  她回到旅程的起点,而这场是否真实存在过的旅行像个幻觉。她回到遇见他的那个晚上,白色情人节的夜晚,独自一人在超市买酒。唯一留下的痕迹,是藏在她身体里面那个声音,不再困扰她。什么酒都好,只要她心里平静。

  这男人喜欢她,愿意对她好,但是并不了解她

  而她需要的是了解么,也许男人永远无法理解女人想法,但其实没有关系,也许终其一生或是一段历程,女人寻找的并不是理解,内心的宁静最重要。

  遇见他,她说,"他看起来很美味,我要他吃起来很美味"

  分开时,她说,"他尝起来味道很好,但是我被他消耗了,就是这样"

  就是这样。

  于是这个不太漂亮的女人,和还算帅的男人,这样的一个故事,轻易的打动了我。当然还有那些漂亮的音乐,和敏感的独白。

  查到资料,有人说,这部作品独特的女性主义风格和手法,很容易获得一些文艺女青年的青睐,因为从女主人公身上不难找出相似的经历。

  靠!我什么时候成文艺女青年了!

  《振荡器》观后感(八):广木隆一的Line

  空洞的眼神、喃喃的自语、无人理睬的角落里,满是女主角的踌躇和神经质,这一刻,在广木隆一的映画里,我突然想起来村上龙的小说《Line》。

  恋物癖、被虐狂、四处流浪的女孩……所有这些看似荒谬、怪诞、不可理喻的行为,因为东京流行的的迷失、隔阂与孤独感,变成都市病最正常不过的症状,村上那条看不见的线,在广木手中,变成女主角胸口虚拟的振荡器,他们将这个城市里畸形的性爱与压抑的人性还原成文字与影像,它想要开启的,是渴望心灵救赎的探索之旅。

  可以看作是分裂的人格在作祟,也可以当成分不清幻觉还是在现实里发生的梦游,迷惑的女主角跳上陌生男子的卡车,在狭小拥挤的空间里,在放任肉体堕落的冬夜过后,***的逃离还不足以摆脱内心呐喊的声音,随即只好踏上漫长的旅途。另一个声音在内心反复拉扯,一如她在进食后要强迫自己把一切呕吐出来,一如她后来在欲望上渴求性爱,在精神上却无比抗拒一样,似乎发生的一切事情充满矛盾与不确定性。她是要透过摧残身体减轻精神上的痛苦,还是任由失去方向后犹疑裹足的困惑将自己反复折磨?如同她自己的脚步,仓皇、流离,男人把她带到了一个从未接触过世界的入口,她小心翼翼的不陷入其中,然后冀望能找到走出自己世界的路。

  不需要怜悯与关怀,她需要男人所不了解到东西去燃烧这个寒冷的冬季。

  无线电里她听到了来自过去的声音,伴随破碎的记忆,她泪流满面,她跪在冰冷坚硬的柏油路上,想把堆积在胸口的阴郁全部呕吐出来,却发现夜空里回荡的只有自己干涩的呻吟,如同受伤的野兽。

  “丈夫的故事是骗你的,你妻子的也是!”女人静静吃着饭,男人略带诧异的看了她一眼,不好意思的承认了自己的谎言,没有怪责与内疚,这个世界太冰冷,我们都需要一些坚硬的外壳来保护自己。

  男人把女人送回相遇的地方,还是同样冰冷的夜晚,还是同样的场景,只是飘扬的雪变成地面湿漉漉的水痕,分不清是被融化、还是另外下起来冬雨,就这样默默分手,残留在怀中的温暖却被看不见的Line联系,是南柯一梦?抑或短暂的杯酒人生?或许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依靠短暂精神的旅行,依靠自己心中的振荡器找到心灵的慰籍。

  她还是在寻找麻醉自己的酒,她还是会听见另外的那个声音,不同的,是她脸上不易察觉的变化,女人轻轻吹了声口哨,那是在卡车上男人和同伴用无线电通话的暗语:告诉大家,我平安无事!

  《振荡器》观后感(九):我爱看的(冷门)—《振荡器》

  《振荡器》这部电影光是看片名就明白带有一丝情色意味,电影本身也确实如此。

  我也从心里面觉得这是一部寂寞的电影。

  找到这部电影是之前看了女主角寺岛忍的另一部《软的生活》,她演绎其这样的女性十分轻松,因为她本身也像是这样的女性。只不过《振荡器》还有公路片的属性,多了些轻松自在的部分。

  大森南朋在电影里荷尔蒙爆棚,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颓废的野性,很有味道,是带着欲望的味道(后来有次我在打工的时候遇到一个日本人也是这样的感觉,难道日本男性都这样?)。

  难怪有人说每个gay都有一个货车司机的幻想,看到大森南朋的出现绝对很符合。这样的体会绝大部分是来自Tom of Finland的漫画吧,不过这两种不同的味道都挺吸引我的。

  由于女主角玲子视角的切入,影片很多时候会出现她内心活动的文字独白,像是随笔一样出现在画面,十分贴合寺岛忍作家的身份。黑底白字的竖式排版在追求整齐划一的同时,其严肃感也或多或少增加了冷寂漠然的感觉,无一不透露着寂寞的感觉,带给观者一种直观的感受。

  寺岛忍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却带有迷样的欲望和诱惑,仿佛很容易就能够勾住成熟男人的目光。

  在好奇与欲望的驱使下,漆黑的雪夜里玲子上了陌生男人的大货车,这一切本身就是未知,未知里满是诱惑。

  她和大森南朋在并不宽敞的驾驶室里ML,寂寞的氛围从画面弥漫开来,紧贴身体的二人像是寂寞太久,黝黑的冬夜里,窄小的空间,彼此都能感受到呼吸,压抑的身心互相慰藉。

  这里的一次和之后她为大森南朋咬,两段看着会很压抑,感受到那种牵动着人的情绪。

  不过从寺岛忍上大货车后,画风突变,欢愉的公路片被激发出来,跟着大森南朋四处游走,影片的情绪感受起来缓和了许多,背景音乐也变得欢快起来。

  被冬日的暖阳洗礼着,温暖夺目,在披着白雪的北海道穿梭,航拍的视角让大货车看起来多像

  模型,被温暖的冬日包裹着。

  旅行了许久,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相识的便利店,失落感再次袭来,陪着我的他就要说再见,毕竟都只是过客。

  片尾曲就像是热闹了很久,玲子呆站在画面里,嘴角扬起一起遗憾,旅行结束了,可是好像还是意犹未尽。所有的寂寞只有自己知晓,唱出心底的寂寞。

  只是有一种强烈的寂寞感,慢慢涌上心头,我感觉到了,寂寞好沉重,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可是却不知道缘由何处。

  谁都体会过的寂寞,再次感受起来还是如此令人窒息。

  正在写着这些文字的我,也逐渐回想起剧情,悲伤的情绪始终萦绕着我。

  寂寞的雪夜,再见。

  《振荡器》观后感(十):灵魂的晕厥

  这是日本《旬报》评选的2003年十大佳片之一,主题是女性自省,表现形式则是曾在西方电影中相当流行的公路片。除了大量风格迥异的音乐,影片还使用了很多字幕来辅助情节推进,这些字幕的功能主要是展示女主角片断式的内心独白,这使它最终看起来更像是一则公路笔记小说。

  31岁的专栏女作家玲长期受到精神困扰,为了治疗失眠,她常在深夜去便利店购买烈性酒。一次,她在便利店偶遇28岁的货车司机冈部,一时冲动之下,她上了冈部的卡车,并从此踏上了一段奇异的旅程。整个旅程,与其说是二人共同漫游日本北部,不如说是玲展开的一次对冈部(男人)身体和自己(女人)灵魂的探险。这对男女曾多次在卡车中做爱,彼此的吮吸渗透了皮肤,狭小的车厢则阻隔了窗外漫天的大雪,也曾将他们和整个世界隔绝。但是,做爱并不能使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恐慌和孤独感消退,玲在一句独白中这样说道:我的身体在渴望,但我的灵魂却在踯躅。同样的情节曾出现在不久前的一部法国电影里,在那部叫作[29片棕榈叶]的情色电影里,男女主角独自驾车行驶在沙漠里,他们以身体的摩擦抵挡灵魂的孤寂,那样的彼此取悦,实则渗透了某种相互的精神折磨,所以最终落得一个绝望到死的结局。[振荡器]的不同在于,它更多的是以女性视角在关注整个旅行过程,男人冈部则显得相对被动,他很像一个在场的局外人,根本无法领会女人玲全部的内在痛苦。最终他们选择了一次温柔的告别,他们停车,在旅馆的浴室里共同沐浴,男人的轻柔手法暂时缓解了女人精神的恐慌。影片最后,冈部开车把玲送回了最初的便利店,女作家玲熟练地卖了两瓶烈性酒,离开了便利店,刚刚过去的一切,好像只是一次短暂的梦游。

  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但聪明的你也应该注意到,女作家最终还是选择了酒,作者的意思大约是说: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

  我发现,这种环形结构的电影,心态往往却是开放的,观众的思考不会因为故事从起点回到起点而结束,恰恰相反,起点依然是起点,不过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振荡器]的开放性,使它显得非常有生命力。另外,这是一部非常适合文艺女青年看的电影,因为对于新时期的文艺女青年来说,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不是什么难事。

  关键词:公路、性和女性自省

  背负精神危机的女作家和一个公路男人“在路上”的故事,女性自省和自觉是影片的核心。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振荡器》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