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 第一季》是一部由陈怡分执导,马世芳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说 第一季》影评(一):你会不会因为一个声音爱上一个人
发现马世芳很偶然。朋友向我推荐了陈丹青的《局部》,我却像捡到宝一样爱上了同是看理想出品的《一千零一夜》和《听说》。当时马世芳对我来说是个完全陌生的名字,但他在节目里讲的台湾流行音乐我是略知一二。可以说,我了解台湾最初的渠道就是音乐,齐豫,李宗盛,罗大佑……
所以,当听到这个陌生的声音讲述至少听了五十遍的《橄榄树》的来历时,我有遇到故知的感觉。他不但讲述了音乐,还通过音乐讲述了台湾的历史变迁,台湾人民的追求自由民主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了解了一首歌的背后的故事,知道了创作者要表达了的心声,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乐迷,这件事情,有人可以帮到我们,多么幸福。
《听说》的第二、第三期,马世芳讲青年李宗盛,讲发生在他家客厅的台湾流行音乐圈的故事,正如他所说,很难想象没有李宗盛的华语音乐世界。听了这两期节目,我又一次翻出了李宗盛的歌来听,也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而第十二期的《亚细亚的孤儿》、第十三期的《归来兮侯德建》、以及最后一期的《再见张悬》,更是让我听到几乎流泪……
在一个音乐世家成长,马世芳对音乐的热爱和音乐人的理解无疑是根深蒂固的,“我注定要当一个‘认真乐迷’,并且以此为生。这些年,工作内容曲曲折折,做广播、写文章、办活动、搞发行,骨子里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把(我心目中的)好音乐引介给更多人。”这种使命感,让人心生敬意。
最后,我想说,在听这个节目之前,我从来不相信会因为一个声音爱上一个人。马世芳的声音温柔儒雅,听的时候,心里所有的不甘啊纠结啊疲惫啊全都散去,只剩下平静,你不会在乎他说什么,只要他在说,心就无比妥帖,这就是传说中的治愈吧。你们也可以试试,在一个安静的时候,认真的听一期他的节目,相信也会爱上他。
《听说 第一季》影评(二):摘录
《听说 第一季》影评(三):一个说书人的音乐节目
如今,我买书多,但读书少。
年轻的时候买过磁带,大多都是盗版的。听过的专辑有几张,都是流行歌曲。
最早接触流行音乐就只有电视和广播。
那时收音机里放着《雾里看花》 、 《山不转水转》 ,还有杨钰莹甜的掉牙的歌曲。然后可以放磁带的录音机慢慢火起来了,有人用它放周华健的《花心》 ,有人用它放《新白娘子传奇》 。有个漂亮的姐姐老是来我家听收音机,她心情好的时候总会跟着收音机哼唱几句。每当这时就感觉好开心。还有广播电台总会有点歌节目,谁为谁点一首xxx的歌曲,然后说一堆祝福的话,其实我们一点都不想知道谁给谁点了什么歌,只想赶快过去,然后放歌。
马世芳的《听说》 ,并不接受点歌。
他三番两次的说,我觉得这是他做节目的态度和骄傲,嗯,有骨气。
一档节目受欢迎当然好啊,但也没有必要一定和受众发生什么关系。就像吃鸡蛋不一定非得知道下蛋的母鸡是谁一样。一个有品位有追求的节目,不一定非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做自己就好,保持自己的追求和诉求,才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吧。
好早之前知道马世芳,是因为有特别喜欢台湾音乐的朋友提到过他。我偶尔也在文章中看到他,说他热心组织了大陆的音乐家去台湾演出,也很欣赏大陆一些摇滚乐团。
再之后,有个朋友疯狂迷上了他,称他为男神。呵呵。好多次聊天的时候都会说起他来。我也是觉得够了。但我仍没有太想看《听说》的冲动。虽然早知道看理想要做的三个节目,分别是书、乐、画。而这些,都是文艺青年的标配。但我只是一个伪文青。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打开了看理想频道,看到了《再见张悬》这期《听说》 ,就想反正张悬我听过一些她的歌,可以看看。
最早听到张悬,并不是那些很多人都知道的歌,是在channel【V】看到《selling》 ,觉得蛮有意思的歌手,然后《儿歌》 《喜欢》 《关于我爱你》 等等。《神的游戏》当年反复的听,好多都很喜欢。
而马世芳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他很懂她。让人觉得他是真懂音乐,那当然他家学渊源,更重要的是他对音乐的态度。
然后我决定从头看,果然超出期待,好的音乐听到的越来越多,更有那些音乐背后的故事和人,还有那个未知地方的过去。
《橄榄树》这期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李宗盛、齐豫、罗大佑、侯德健、林强、陈达、胡德夫、巴奈……从过去的音乐由来到当下的音乐,他信手拈来,不费吹灰之力。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状态,自信,迷人,沉浸、陶醉在其中,让人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
每天早上一边吃饭一边看20分钟左右的《听说》,相当的配,前两天屋里没网的时候竟还有点不适应。
没想到今晚就看完了。又看了一遍《再见张悬》 ,愈发佩服他了。
他的确可以配得上男神的称号,一个暖心的大叔,文艺范儿十足。
不过在我看来,他更像是一个说书人,说那些几乎不被人记得的歌曲,和那些歌曲背后的故事。他不疾不徐,像一个好朋友轻轻的在你耳旁,告诉你他知道的事,他的喜爱和热爱,他的激动还有热血。
有这样的朋友,真好。
而看《听说》 ,就是和这样一个朋友共处的时光,惬意,舒服,自在。然后还会在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想起来。
《听说 第一季》影评(四):听说你也喜欢华语音乐
等了又等,马世芳的《耳朵借我》简体版终于发行了,和他最近备受关注的视频节目《听说》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耳朵借我》和《听说》,讲述的都是完全属于华语音乐人自己的故事。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热爱华语流行乐,或者其实说流行乐并不准确,我真正热爱着的,是那些童年时期就听到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流行乐。小时候自然是听不太懂的,时隔多年之后重新听到,却不免感动于那年代的简单纯粹。可惜在大多数时间和大多数人眼里,它们是不合时宜的、需要被丢弃的,年轻一代的人们,要么追逐着现在的所谓流行乐,要么一头扎进国外摇滚乐的世界,愿意静下心来聆听华语经典的人不多了。
马世芳显然是个例外,他不仅对华语(尤其是台湾)流行乐如数家珍,多年来更是用各种方式不遗余力地推荐。在《昨日书》的开篇文章中,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注定要当一个‘认真乐迷’,并且以此为生。这些年,工作内容曲曲折折,做广播、写文章、办活动、搞发行,骨子里其实都是同一件事——把(我心目中的)好音乐引介给更多人。”
马世芳从18岁开始从事音乐广播,一做就是26年,也就是说,他今年已经44岁了,虽然看起来完全不像。同事知道我喜欢马世芳,于是去看了《听说》,她感慨到,“马老师好年轻啊,看起来也就30出头。”我说,“喜欢音乐的人不会变老,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心。”
除了做好广播本职,马世芳还出版了好几本音乐相关的书:处女作《地下乡愁蓝调》以介绍西方摇滚乐为主,但里面已经有了好几篇关于台湾民歌的文章;第二本《昨日书》中,台湾本土音乐的内容占了差不多一半;最近刚刚在大陆发行的《耳朵借我》,已经是完全在讲述华语音乐自己的故事了。除此之外,他还和母亲陶晓清以及一些朋友共同编辑统筹了《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让那些记忆中的美妙音乐有了最集中、最完整的呈现。而我相信,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一定会有人因为看到这些书而对华语音乐萌生更多兴趣,我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看理想”项目刚刚发布、节目还没有上线的时候,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用视频的方式去呈现,是为了迎合年轻人吗?现在的确是个年轻化、视觉化的时代,不过在我看来,马世芳从来没有在迎合年轻人,或者也可以这样说,热爱音乐并且长期不遗余力推荐的马世芳,本来就是一个真正的年轻人。而且他也相信,这个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相信音乐以及背后的力量,所以他要把自己真正觉得好的东西与更多年轻人分享。
马世芳不是音乐人,却是音乐人与听众之间的红线,将这头与那头紧密串联,让好音乐走得更深更远,走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他想要告诉这个世界,其实在我们生长的地方,也曾有过或正在发生着许多动人的音乐,可惜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它们忽略。他把那些别人丢弃不要的,都视为珍宝小心呵护,并且寻找每一个恰当的时机,让它们走上大舞台绽放光芒。
《听说》第一期讲述了《橄榄树》背后的故事,令人不免感叹在唱片工业刚刚兴起的70年代,一首歌的诞生要经历这么多曲折磨难,才能最终跌跌撞撞破茧而出。从小我就听过这首歌,却从未真正明白其中深意,直到漂泊异乡多年,才终于稍微明白“流浪”和“远方”是什么意思。我想我们都向往一个更美更好的世界,无论在文学、音乐还是现实生活中,与其说是“流浪”,不如说是“追寻”。
三毛、李泰祥和齐豫都是难得一见的天才,少了他们三人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会有 《橄榄树》这首歌。三毛向往爱和自由,用生命谱写了最动人的诗篇,而李泰祥将古典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将它们谱写成最美丽的乐章,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昨日书》中提到,“李泰祥回顾当年野心,是这么说的:我决心要从严肃的音乐工作岗位走入群众,写出有风格、能表现我们现在大众生活最动人、精致的感情,写出众人的欢喜悲乐,和对时代的感觉,并融和文学,透过大众歌曲的形式,带给群众,走进生活。”如今两人都已作古,只剩下齐豫还在唱着《橄榄树》,用她那天籁都不足以形容的完美歌声,每一次都用尽全身力气,所以每一次都令人心生感动。
《听说》第二、三期都在说李宗盛,这个我最尊重、最敬佩的华语音乐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改变了华语流行乐坛的样貌。如果你愿意稍作研究便不难发现,原来那么多经典歌曲都是他创作的,那么多经典专辑都是他制作的,那么多天王天后都是他一手打造出来的,而且他们都那么不一样。我真的没办法想象,这些年来的华语乐坛如果少了李宗盛,那将会是什么模样。
太多人渴望做明星梦,以为唱歌还不错就有机会出人头地,太多人只看到歌手台前光鲜亮丽的样子,却不知道背后的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大哥说,歌星只是一时的,幕后可以一辈子,他不是明星,不是偶像,只是一个音乐工作者。从事音乐行业多年,他发现真正有才华的人,大多都藏在幕后。在我看来,这些人或许不善言辞表演,不懂得怎么去推销自己讨好别人,却能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大时代,时刻保持一颗单纯的赤子之心,安静地做着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马世芳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讲到哪些人的故事,他总是可以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带你一点点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原本并不熟悉的音乐人和歌曲,在听过他的讲述之后,仿佛也有了更多的好奇之心,想要一探究竟。我在单向街的同事小希就是这样,她之前对马世芳几乎一无所知,只是经常从我们口中听到这个名字,感觉这个人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是在看了《听说》之后,她被马世芳讲故事的方式深深感动,很想把李宗盛的歌找出来听一听,于是我们在店里放了一下午《理性与感性》。
像马世芳自己说的,近年来他频繁穿梭于两岸之间,对内地民谣和摇滚也有了一些了解,《耳朵借我》中他提到几次在北京看过的演出,而我也刚好都在现场。2011年的草莓音乐节第一次出现了台湾舞台,这与马世芳背后的努力分不开——4月29日,我去当时还位于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听他和几个朋友讲述台湾舞台背后的故事,同时聆听他们对两岸音乐发展现状的讨论;5月1日的滚石30演唱会,我们同在鸟巢见证了这场长达6小时的音乐盛宴,当每一首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全场9万人齐声合唱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想要哭泣;5月2日,我更是跟伙伴们在草莓音乐节台湾舞台下面坐了一整天,从黄玠到草莓救星再到甜梅号听了个遍,当胡德夫最后压轴出场,台下每个人都为之深深震撼。
还有同年9月11日的理想国年度论坛,马世芳与周云蓬以及MC仁有个对谈,关于两岸三地的音乐环境。下午对谈开始之前,老周和小河在草地上弹琴唱歌,我看到马老师站在一旁听得很专心。对谈结束之后,我跟随朋友去找马老师签名,想不到他居然从包里掏出一只钢笔,当时我就震惊了——自从高中毕业之后,我就很少看到钢笔了,居然有人会随身携带钢笔……想不到几年之后的现在,我也开始随身携带钢笔了。顺便说一句,马老师的字非常清秀,并且会写下具体的年月日,这样当你日后无意间翻起这本书,同时也就翻起了关于那一次相遇的记忆。
时代正在改变,时代早已改变,曾经只能从广播中收听到音乐的我们,如今早已习惯了网络试听下载,于是听广播就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我始终感动于马世芳的热情和坚持,就像李宗盛在《耳朵借我》腰封上说的——“马世芳这样用心的听者,让华语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有了价值和尊严。”
和李宗盛一样,我也是个不大看乐评的人,总觉得那些看似客观实则主观的评论,更像是评论者个人情绪的抒发,对音乐人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帮助。与大部分乐评人不同,马世芳的言辞并不犀利,声音也温柔动听,他总是不慌不忙地讲故事,那些隐藏在唱片和歌手背后的故事。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知道这些故事的,又花了多少心思将它们细细补缝,我只知道这些故事是那么动人,而且只有他才会这么讲。故事很快就讲完了,影响却深埋心中,久久回响。
对我来说,音乐从来都不只是音乐而已,那些藏在音乐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才更动人。我想知道那些故事,而马世芳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他总是可以用最平和的语气,轻易解开埋藏在一代人心底最深处的秘密。这让我相信,做音乐和听音乐的人,或许某天真的可以彼此了解,不再像从前那样孤单。我不知道他接下来还会讲些什么,但我知道那一定像我们听过的这两期节目一样,是关系到台湾流行乐发展的重要的人和事,而我早已经做好准备,跟随他前往一趟又一趟未知的旅程。
所以啊,请继续讲下去吧,用你那“让耳朵怀孕”的温柔声音,和对一切人和事理解包容的纯真心灵,还有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内力深厚的语气。我愿意将耳朵借你,换取浮华生活中的片刻宁静,只要你愿意说,我就会一直听一直听。
《听说 第一季》影评(五):《听说》第一季中提到的音乐专辑
第一说:
齐豫《橄榄树》1979
齐豫的第一张专辑叶倩文《春天的浮雕》1980
叶倩文的第一张专辑第二说:
李宗盛《生命中的精灵》1986
小李的第一张专辑,童安格是和声滚石九大星(李宗盛,周华健,马兆骏,陈升,张洪量,张培仁,赵传,罗大佑,罗纮武)《新乐园》1989
小李的《阿宗三件事》在里面郑怡《小雨来得正是时候》1983
小李是这张专辑的制作人,两人是男女朋友潘越云《回声 三毛作品第15号》1985
小李谱了两首曲张艾嘉《忙与盲》1985
第三说:
讲《生命中的精灵》
第四说:
胡德夫《匆匆》2005
《美丽的稻穗》,胡德夫第一张专辑杨弦《西出阳关》1977
杨弦的第二张专辑陈建年《海洋》1999
陈建年的声音游走在撕裂的边缘纪晓君《圣民歌:太阳风草原的声音》2000
清澈的声音第五说:
陈明韶《浮云游子》1980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齐豫《祝福》1983
齐豫的第二张专辑陈绮贞《华丽的冒险》2005
收录《旅行的意义》第六说:
郑怡、王新莲、马宜中《匆匆的走过.告别夕阳.月琴.话别》1981
校园歌时代的巅峰之作,《月琴》向陈达致敬第七说:
罗大佑《之乎者也》1982
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我听了,神专!苏芮《搭错车 电影原声大碟》1983
苏芮高亢的声音林强《向前走》1990
《向前走》反抗《鹿港小镇》巴奈《泥娃娃》2000
《panai流浪记》陈建玮《30出头》2014
《台北哪会抚呒人》是和《向前走》对话第八说:
杨弦《中国现代民歌集》1975
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第九说:
王海玲《偈》1980
李寿全担当制作人齐豫《你是我所有的回忆》1983
《菊叹》李泰祥《错误》1985
大师李泰祥唱歌是不按常理出牌任祥《阳光的笑》1979
清汤挂面第十说:
杨祖珺《杨祖珺专辑》1979
《美丽岛》叶树茵《非常属于我》1994
叶树茵的声音太好听了第十一说:
罗大佑《未来的主人翁》1983
《亚细亚的孤儿》太经典ink Floyd《The Wall》1979
第十二说:
李寿全《8又二分之一》1986
《张三的歌》黄韵玲《美好岁月》2010
《Arthur》雷光夏《脸颊贴紧月球》1999
《原谅》雷光夏的声音很有画面感林宥嘉《世界感官》2009
《感同身受》Tizzy Bac《易碎物》2013
《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以莉.高露《美好时刻》2015
《今晚天空没有云》第十三说:
交工乐队《我等就来唱山歌》1994
交工乐队《菊花夜行军》2002
第十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