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帝国大厦》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9-12 01:31: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帝国大厦》观后感精选10篇

  《帝国大厦》是一部由安迪·沃霍尔执导,乔纳斯·梅卡斯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大厦》观后感(一):能在前卫些吗

  安迪大导演用着现代都还觉得前卫的方法来拍电影,回归原始——就是让录像自己转着,让别人去看吧。但是可惜没有找到那一段,据说是最精彩的那一段——帝国大厦在夜晚突然全部亮了起来。这部片中的帝国大厦被比作长达8小时的“勃起”,咳咳,还是导演自己说的。

  《帝国大厦》观后感(二):物体静止流动时间

  这部电影虽然只有一个镜头,虽然表面上看帝国大厦是静止的,但时间是流动的,物体会呈现微小变化,这个是人的肉眼是很难看清的,但在长达485分钟的注视中,我们就可能观察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我们体会真正流动中的时间,而非数量概念,而是真正的“时间”。但这需要极大耐心去观察,谁愿意去花费这么多时间用来观察一样物件

  时间是在静止中流动的,静止是表面的,人只能观察到时间的在物体中开始结束的其中的一瞬间,如花开花谢,其中每一秒的过程是难以看到的,但在长时间的注视中便可能获得直观感受,这便是这部电影的存在意义

  《帝国大厦》观后感(三):你们这些庸俗青年没有get到point好吧

  这部电影你可以剪一格出来然后看8个钟头,史上文件体积最小的盗版电影。

  导演的用心良苦你们没有体会到啊。

  其实。

  据我了解

  真相似乎还不只是这样。

  这部电影其实还是很有深度的,因为他分两个阶段

  你看他说是天黑的时候架设摄影拍摄的嘛,所以那个时候是拍不到胶片里的效果

  也就是说

  然后你就看着黑幕,大概七个小时之后,帝国大厦就开始慢慢亮起来了!

  接着你就会看到海报里的帝国大厦了!!

  太感动了有没有?

  我操人生豁然开朗了有没有?

  你又相信爱情了有没有?

  导演的用心良苦你们没有体会到啊。

  果断五星好吧。

  (傻大楞http://www.douban.com/people/SDL/的吐槽对本文有巨大贡献

  《帝国大厦》观后感(四):论音乐的无声与电影的静止,由John Cage开始的迷思

  如何理解约翰凯奇无声的4分33秒?

  John Cage本人如是说:

  “无声是不存在的。他们以为这是无声,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听,其实有很多偶发的声音。第一乐章时你能听到鼓动的风声。第二乐章时有雨水滴在屋顶的声音,第三乐章人们自己就开始发出有意思的声音了,他们开始交头接耳,或者走出去。“

  ”Cage 事后描述了在舱内的感觉:“我听到两种声音,一种高,一种低。我跟工程师描述了这种感觉,他告诉我,高的声音是你的神经系统在运转,低的是你的血液循环。”这就是在绝对无声的环境下听到的声音。”

  是的,无声并不是真正的无声。无声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感受到你平时被蒙蔽的感觉。心跳的声音、血流的声音,这些声音在你的体内无时无刻运转,你却听不到,因为外面噪音太多,你的听觉也自动将这些声音蒙蔽。

  我们的视觉也一样如此。当你盯着一个静止的画面观看485分钟,你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物,而是你平时没有看到、却本身隐藏在你体内的东西。只要时间够长,你便可以看到自己的视网膜,看到自己的鼻尖,甚至看到你深邃眼眸倒影

  无声并不是真正的无声,静止并不是真正的静止。停止的意义是为了更深入的感受。

  《帝国大厦》观后感(五):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影评

  《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影评》

  巾城

  原版长达485分钟(精简版67分钟)。事实上,只要看1秒钟就够了。此片只有一个静止的长镜头——纽约帝国大厦,在你耐心的极限内无限延伸。沃霍尔试图取消艺术(品)的深度,艺术不再是反应某种价值媒介,而成为你看到的东西的本身。问题在于,即使拥有堂而皇之的理念,这部作品依然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如果说一堆食品罐头,或一堆梦露像被“粘贴”到画布上(也是沃氏作品)依然具有画的某些功用,那么这部“电影”,它彻头彻尾是反电影的(没有戏剧,没有场景,没有角色,没有内容,等等等等)——不仅是观念上,还是表面上的(比如,让一个完全不懂视觉艺术的人看沃氏的梦露像,他依然有可能认为这是画,只是最多觉得有点奇怪;但若让他看这个片子,他如论如何不会认为这是一部电影)。

  它的诡计在于,它事实上是不会结束的(考虑到沃氏不可能预知911),影片进程即时间的进程,所有在其进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观者的人生状态客观环境,均可被视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就客观存在的角度看完这部片子是没有意义的,它也不需要被看完。另一个角度,理解导演的意图似乎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并不带来实际内涵灵魂升华(它最多只是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以上也是我一直以来对类似这种艺术(包括Cage的《4’33’’》)所不认同重要原因。毕竟人,尤其是艺术家,活着应该多做些能让更多人找到灵魂归宿感的东西,不能总像个傻子一样扯淡,再听别人扯淡,互相鼓掌,自娱自乐,美曰孤芳自赏,实则投机取巧。这样下去,不出几百年,这项行当就会被人鄙视的。

  是吧。

  《帝国大厦》观后感(六):这部时长8小时的大闷片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帝国大厦》是美国先锋派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于1964年拍摄的无声电影。全片只有一个镜头,由始至终也只拍摄了一样东西:纽约市的帝国大厦。

  影片从晚上八点开始拍摄,持续了6小时36分钟,一直到次日凌晨2点半结束。此外,因为影片以每秒24帧的速度拍摄,但却以每秒16帧的速度放映,所以,影片的播放时长最终达到了惊人的8小时5分钟。

  安迪·沃霍尔制作了许多意在被人们观看的电影,《黑胶》(Vinyl)、《寂寞牛仔》(Lonesome Cowboys)、《女人解放》(Women in Revolt)、《雀西女郎》(Chelsea Girls)都属此类,并且它们也都是极简主义先锋艺术的杰作。另一方面,沃霍尔还制作了一系列不旨在为人们所观看而是让人们去注目的电影,《睡》(SLEEP)、《吃》(EAT)、《沙发》(COUCH)都在此列,当然还有我们要解读的《帝国大厦》。

  任何试图去从头到尾观看《帝国大厦》的人,都是不得要领的。正如沃霍尔的许多作品所证明的那样,艺术可以是艺术品的存在,而不必是艺术品本身。

  我有个文艺青年朋友,他吹嘘自己完完整整地看完了《帝国大厦》。我很想知道沃霍尔对此会作何评价。而我的猜测是,“真浪费时间!”《帝国大厦》是时间流动着的静物写生,仅此而已。沃霍尔没有花费六个半小时来绘画帝国大厦这座建筑,而是用六个半小时来拍摄它。

  影片最终以每秒16帧来播放时,帝国大厦的图像其实是被慢放了。这部电影的本意是被投影在艺术展的墙壁上,这样人们便可以像观看画作一样驻足欣赏。《帝国大厦》并不是要让你把它当作常规电影来观看。然而无数的艺术电影爱好者却这样做了,还觉得自己是完成了某项壮举

  人们觉得这样的电影迷人,为它费尽思量,撰写大量的文章来解读它,不过恰恰是证明了沃霍尔的聪明之处。沃霍尔不止是一位富有创造力才华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狡黠讽刺者:一件事物,可以仅凭自身的名气,便受到公众追捧。可以说,全世界到处都充斥了《帝国大厦》般的事物。

  许多明星粉丝视为神一般的存在,仅仅便只是因为他们的名气;

  正如同许多人仍旧认为《帝国大厦》是一部内涵深刻,意义非凡的大师作品。

  它不过是长达六个半小时的帝国大厦的静态摄像,仅此而已。

  某些过度解读者非常喜欢拿帝国大厦的阳物隐喻来说事。原因则在于有传言说,沃霍尔和其他工作人员在拍摄期间讲了个荤段子,即,“帝国大厦有点儿像男性生殖器”。

  如果荤段子可以算先锋艺术的话,那么大学里的男生宿舍大概就是先锋艺术家的聚集地了。你也许会想要知道弗洛伊德会怎样分析这种阳具崇拜心理。自己越是缺少什么,便越是会羡慕什么。

  还有人说,帝国大厦在最后亮灯的一瞬间无比美妙,再漫长等待都是值得的。是啊!你的人生一定比我的更无聊,才会觉得这是值得的!

  《帝国大厦》观后感(七):《帝国大厦》:一次打击消费主义的冥想

  这是一部应该放在美术馆墙壁上的装置艺术。

  它比很多“电影”都超前实验,它或许根本不该叫“电影”,称它为影像吧,更笼统。

  61分钟的影像,一座帝国大厦,两个光源,偶尔的摄像机抖动和强光(或许是灯塔照射,或许是更换胶片)这一切都不由而知。

  安迪沃霍尔拍的这部《帝国大厦》狠狠地粉碎了电影被拿来当消费品这句话,《帝国大厦》不是一部任由人来消费的影像,它需要被无消费心态态度去观赏。很抱歉,我没法做到这一点。安迪沃霍尔甚至把背景音给抽走了,没有嘈杂声,没有车声,没有黑夜应该有的声音。它只给我们一个固定的物体,一个运动中的时间和一个没多大变化的影像。

  戈达尔看了阿巴斯的《伍》后说电影止于阿巴斯,那同样的,电影不适合于《帝国大厦》,电影在这里根本不存在。

  帝国大厦在这里是沉默的,它就像是阿布拉莫维奇的注视,而且是很可怕的注视,空虚寂寞又无趣。

  它就像是一个要被拿来冥想的指示物,或者是参照物。它肯定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无趣的,诚如我,我自己都边放《帝国大厦》边放HBO新剧《Vinyl》(《黑胶时代)的OST,中间还放了一首《无敌》。

  这个影像,它把我所有杂念、都激发出来了!我会定着看它,几分钟之后,我会认真地看我宿舍墙上的杜琪峰电影海报,看看我的观影计划,看看先锋书店袋子上的字,看看我买的几个导演肖像明信片,顺便看了看手机,但唯独就是没法去看那个帝国大厦,枯燥

  很多人或许会想说,如果看这样的纯默片(无音乐而言),那你更不应该放其他BGM干扰你自己的观感

  但这部影像不像是鸽子在树上思考生活,也不是来自二楼的歌声,也不是大特写下的隐秘呐喊。它是安迪沃霍尔对世俗不满,这是一个难以产生大师的时代,他疯狂地拍摄了这部影像。

  别忘了,原片有485分钟!!!485分钟!!!485分钟!!!如果我一点儿音乐都不带进去的话,它的观赏性可谓是0,absolutely。

  《帝国大厦》我是在网页上看,于是我可以将画面设置为50%、75%、100%,对它的不断转换,我发现了安迪沃霍尔这部影像被我在一定程度破坏,或者说是无礼改变?或者说是创新?大师创造让人捉摸不透的作品并非就是杰作,它需要我们有更多的阅历,要有更多的智慧去感受吧。

  在这里,“用心去感受”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于我而言,放点儿摇滚乐更带劲吧!chachacha~

  我在这部电影感受到的,只有一个疯子艺术家的疯狂想法极端前卫,空虚又 无趣,难熬又苦涩

  这里不存在所谓的逼格,只存在雕刻时光空洞的雕刻时光。比《4分33秒》的休止符更令人无语,更别提可能会被它打动。雕刻时光是很厉害的,创作者要想到底时间该在哪里静止?哪里切换?这一切都是很抽象诡异科学的。

  如果非要说这部影像让帝国大厦充满了生命力,OK。

  我只能说,它的生命力就像男人某个器官一样。

  《帝国大厦》观后感(八):沃霍尔电影的行为艺术与消费主义

  【写东西非要评星么】

  接连刷了8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基本上也算了解了情况,还好之前对沃霍尔有点了解,也就基本上不会让我觉得意外。

  准确来说,沃霍尔是个艺术家,但他制作拍摄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虽然我没办法准确地为“电影”这个词下定义),仅仅是用电影外壳来搞行为艺术。是的,行为艺术这个范畴很好地概括了沃霍尔的尝试,也将其作品与实验电影做了区别。虽然沃霍尔的作品有实验电影的说法,但本质上却只跟“实验”二字有点关系。实验电影如《下水道美人鱼》等豚鼠系列,哪怕情节、视听、风格手法如何夸张,本质上还是试图在电影的范畴寻求突破和创新。但沃霍尔的这一系列作品恐怕就超脱了这个层次,其作品的意义已经不在于视频的内容,而在于作品存在的本身,这正是行为艺术所提倡的表现形式

  沃霍尔这系列作品制作的时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和欧洲行为艺术兴起的时间相吻合。行为艺术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沃霍尔的电影与行为艺术的吻合点:

  一是现实本身作为媒介。无论是《吃》《吻》等单镜头的动作延伸,还是《单车少年》《地下丝绒:声音的交响》等现实场景的记录,他们的基础都是建立在现实题材的纯粹复制。由于作品戏剧性的缺乏、不规则的摄影,只能迫使观众将注意力放在电影的存在本身,对观众的引导以及对电影形式的颠覆。通过把现实媒介化,将行为本身上身到艺术创作的层次,这是行为艺术的主要意图;二是行为时间的延续。行为艺术除了创造行为,还需要将行为进行延续。于是《帝国大厦》持续八小时的放映,《沉睡》中的持续六小时睡眠,就是行为本身的在时间上的延续。

  所以行为艺术或许可以解释沃霍尔将电影拍得如此极端、乏味,拍摄电影和观众反应压根不是他考虑的因素,由于观众按照习惯去观看电影,于是作品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就是对观众的挑战,对审美传统的颠覆,对存在惯性的戏谑。观众的不解及被愚弄,恰好陷入沃霍尔所营造的陷阱,观众的观看行为以及反应,也成为了行为艺术的一部分。

  由于摄影、印刷等技术的推广应用,20世纪的艺术创造和传播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于是艺术也从原来的纯粹性变得更加商业化,沃霍尔及其所代表的的波普艺术正是顺应商业发展的趋势,将艺术商业化。艺术进入到消费的范畴内,便无可避免地让艺术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价值也一落千丈不断贬值,但相反也让艺术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全新的存在形式。而这也是沃霍尔备受争议的地方,如俄国的康定斯基便坚决地反对消费主义对艺术的侵蚀。

  随着消费主义的影响,艺术的本身也从复杂的形式变得简单,如沃霍尔的艺术品印刷,又如行为艺术的诞生。但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艺术的存在最后也必然遭受被消费。从《此时此地》一书看来,艾未未对沃霍尔的艺术理念是颇为赞同。所以艾未未所追求的的艺术也跟沃霍尔当时的所作所为相类似。如2007年参加卡塞尔文献展时,艾未未就带了随机选取的1001个中国人,而他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就是艺术本身,因为其中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一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但从另一方面上看,艾未未这一行为也成为了社会的消费品。

  50多年以前的沃霍尔拍摄电影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沃霍尔的实验行为借用了电影媒介,利用了观众来完成一次行为艺术,该行为本身的设想是艺术形式的创新与简化,但最终却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所消费。如果换一种媒介方式,也丝毫不影响沃霍尔的理念和结果,其复制印刷的商业艺术已经成功证明了他的价值和影响,更寓意着全民娱乐的消费潮流。

  直至今天行为艺术也还在流行,由于可操作性的原因,也让行为艺术变得越来越泛滥,越来越哗众取宠。而今天行为艺术的泛滥更说明了商业社会的再发展,而社会文化快餐的风行和文化环境的喧嚣则是一种副作用。不过在沃霍尔那个时代,沃霍尔倒是提前预测了潮流,于是他的作品在完成后就成为了消费品,既消费了观众,也消费了自身。从今天还有很多人骂他傻b来看,消费行为还在继续进行,沃霍尔估计也该偷笑了。

  《帝国大厦》观后感(九):从《帝国大厦》浅谈电影与画作的关系

  画作的存在形式是固定、永恒,它不受切割、变形、扭曲等物理作用的影响。这种属性是源于它外在的单一意义,即高高在上的瞻赏性。但是当它进入到现代,依据某种操作图式,内嵌到一种可操作的结构中时,绘画就有了另一种意义。它从观赏艺术、权力依附过渡到教养技术,一种表现美与思考波动的手段,直接促使大众提出“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样一般却不普遍的问题。此时的画作在复式结构中,不仅仅像从前一样,单纯进行平面的线性流动,它实际上摆脱了那种必须依靠肯定才能继续保持站立的不稳定状态(这种潜入的状态在中世纪辉煌的教堂油画到印象派不被承认的时间凝固一直到安迪沃霍尔随意的支配画笔可以看出)。不停输出额定电荷成了它此时的存在性质,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确实没有画作自我发现自我肯定的症候,它依靠的仅仅是他者的临床诊断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这是图式、画作、结构的三位一体,是操作图式、结构赋予画作更普遍的意义(绝不是封建时期君主个人收藏、独自孤赏的物质艺术品)。这种借助技术存在的纯粹艺术形式,向肉体凡身源源不断的释放能量,竭力促成众多具有不同烙印的判断性话语。

  1895年兴起的电影在名词定义上已经容纳了绘画,导演的构思成了操作图式,电影技术就是画作得以镶嵌的骨架。从克莱尔、布莱松的绘画结合电影到安迪沃霍尔《帝国大厦》的静止的画作即暗涌的画面。画作已经从一帧帧画格所连续起来的流动画面流畅的位移到作者论对画作世界的表达。私人性质的技术性话语超越了古典时期悬于楼阁壁室地单一符号,《帝国大厦》则成了一段波动起伏的符码,不变的大厦构图融于亘古长如夜的时间,帝国大厦和周围的空白空间成了信号发射器,桥接人与上帝不可能逾越的距离。作者与绘画的对话,观众对电影的感知,层级的传递既扩大了绘画的话语,也使一种和普世性无关,但却和个体、自由有关的价值得到播散。

  《帝国大厦》时长485分钟,它是一部自恋的作者电影,一部叙写空间与时间的纪录片,同时也是绝对静止的画作对艺术无限延展的印证。在相对运动的录像技术里,帝国大厦放佛是中世纪传播异端思想的殉道者,等待着君主即当代复杂社群的审判。这让人想到木乃伊,它是永恒、静穆、庄严的客体形式,只不过是作为权利不灭的符号存在。安迪沃霍尔究竟有没有木乃伊情结?不然他的表达又要从哪开始追述呢?木乃伊脱胎于裹尸布、香料的灵魂穿过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横漂大西洋,最终来到纽约州东南部的曼哈顿第五大道,物化成纪录工业革命图景的摄像机,开始了与帝国大厦地对话。史诗般的长镜头和法老的权杖在扭曲的时间里不停的对抗,古埃及伟大的祭祀仪式和当代美国波普符码,以一种不被众多个体所理解的形式进行着纪录与反纪录的较量。如果再算上曼哈顿“头顶的星空”,这可能是二十世纪嬉皮士的一代所布置的最为精心的一场街头剧---关于电影、当代、古埃及、绘画、时间、空间,星空的排演杂耍。它反抗垮掉一代的虚无懦弱,它旨在一种超越界限的狂欢中完成历史的重构与解构。

  《帝国大厦》的宣传画报就是一张静态的画作,是影片众多画格中的一帧留影。如果它没有和影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帝国大厦和众多记录帝国大厦瞬间的画作一样,永远处于被欧洲知识分子所诟病的语境中---“机械、压抑、文明的巨大怪物,丑陋的资本主义颂歌”,但当画报从属于流动介质的一部分时,它似乎成了坐标式的窗口,打开潘多拉盒子的密匙。自然的,对《帝国大厦》的讨论似乎总有一种矛盾却快感交叠的双重性:整部影片是对工业巨树的真诚描写,它持续“勃起”的8个小时既意味着上层建筑地糜烂又隐喻下层群体荷尔蒙不断的积攒;闭锁空间的窒息与开放空间的对抗;影片的最后一分钟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营救”之一,这不仅是白色乳状物的喷涌,一支和自由女神像有关的华彩乐章,又是子一代吞食大麻后产生的致命幻觉,摇滚台上一首关于资本主义的末世挽歌。结构、电影的神奇性就在这里,它使单一画作改变语峰,重置自身所携带的二元对立概念(这是中世纪、当代,权力的仪式和教养技术的对立),它把对立反转,转而对当代和技术进行拷问,从孤独的寡头君主那里去寻求绝对自由的可能性。也正是通过结构,才能够让本片看不到尽头的复刻画作,超越所有试图相交但永远处于平行位置地解读游离在外。

  安迪沃霍尔是不需要被任何定义局限的艺术家。他继承了达达主义的反骨,批量绘制可口可乐景观图、玛丽莲梦露的俗气像,这是绘画艺术的必然阶段,父一代的权威在二十世纪初已经摇摇欲坠,二十世纪中期就轰然倒塌。添加意象的胡须或手持小便器就可以招摇过市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安迪沃霍尔不再需要去和贵族达芬奇制定某种契约,普通的物品,卑微的阶级正被一种教养技术重新定义。另一方面,他追求动态的镜像,结构的景观,排斥电影文本性转而用静态的画作去填充胶卷所能够保存的断片。时到如今,众多关于画家和绘画的主题电影严格遵循电影产业的流水范式,结构沦为物理意义上的工具,创作者成为操作工具的机器,忠诚或狡猾地严格执行循环不断的再生产。能不能从画作和电影的关系中找出本质的东西呢?或许就在《帝国大厦》 里。

  作业记录<1>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帝国大厦》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