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10篇
日期:2022-05-13 16:53: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上映于1985年,现在看20多年前的隐喻或实验,也就不必纠结其“形式VS内容”了;

  政治色彩颇强——艺术家、小人物、国家、政府这样的元素构成主题。

  遇此类题材总有些尴尬。

  画面十分美!

  另外,我看的这个版本,感觉字幕翻译不是太好,影响理解。

  最郁闷的是,丫盗版碟忒劣质!后四十分钟卡碟!压根看不了!

  擦擦的!!!!/////-________-

  电影以舞剧的排练为线索,以诗性的逻辑来

  组织,舞蹈优秀,对白幽默,奢华的光影运用忧郁唯美,怪异的构图和荒诞的细节使平常生活也释放出梦幻迷离的魅力,剧中人三次化身人偶分解支

  离的创意更是妙不可言.剧情看似松散但内核联系紧密,众多角色和象征符号堆积成一副庞大繁杂的立体画.无论结构还是画面都渗入了深入骨髓

  的探戈风情,镜头的移动和场景的剪辑服从音乐的韵律,回旋婉转中透出阵阵悲凉.索南纳斯对魔幻现实的把握已得南美文学传统的真传,推荐他

  的所有电影.

  电影结尾出现了两位阿根廷精神象征的鬼魂幻像,身为南美解放者却漂泊法国半生贫困无依的圣马丁,和最伟大的探戈歌王,行走欧美英年早逝的

  卡洛斯,加德尔,后者不但是本片题目和剧中人所排舞剧的灵感来源,更是最早挖掘为本片创作了完美配乐,号称"阿根廷探戈之父"的阿斯托.皮亚

  佐拉才华的人.索南纳斯和皮亚佐拉在七十年代阿根廷军政时期均旅居法国,82年英阿马岛冲突之后,军政府迅速崩溃,二人在回国前以亲身体验

  结合历史元素创作了本片.

  插曲歌词:

  独处一处,忍受亲人的分离,像孤独的狗在远处彷徨,遗忘抗争,亡者般一文不名,只剩下流亡的探戈伴我身边。远离社会,失去停靠的港湾

  ,我如死人般漂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被追杀,像抛出的炸弹无助行走,冷漠的人群,多么虚伪狂妄,过去的秘密已深埋心里,胸中无尽悲伤

  。

  运用幻想做现实电影

  于是,在我看来,电影应该是综合现实与幻想的艺术,索拉纳斯是位放风筝的导演,他脚踏着不甚舒服的现实土壤,放着那个叫幻想的风筝,时刻保证着这细线不会断开,不让幻想去恣意驰骋,稍稍一用力拉扯,幻想还是砸回到现实的泥桨里。索拉纳斯从不排斥,甚至偏爱使用老式好莱坞的梦幻置景,街道上、酒馆前、剧场里弥漫着烟雾,把观众一下子拉回好莱坞黄金时代,正襟危坐地等待一场华丽的歌舞,同时飘落下来的纸屑又让人恍入博卡糖果盒球场,白色点缀在夜色下,深蓝的追光灯尾随而至,随时都可以起舞了。

  探戈,灰暗中夹杂进希望

  补充点相关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理解电影有点帮助:

  1、女明星弗洛伦斯.米莉特提到的名人:

  (2)科塔萨尔Cortazar: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1914年8月26日,布鲁塞尔-1984年2月12日,巴黎),阿根廷作家、学者,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拉丁美洲后先锋派(相当于欧美的后现代)作家,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精神之子、得意门生。“我不区别现实与幻想,”他说,“对我来说,幻想总是源于日常生活。”他很早就离开了阿根廷,长年在法国居住,最后还死在了巴黎。不过,他用来写作的语言却是西班牙语,他的小说的题材也大都是关于拉丁美洲、特别是他的祖国阿根廷的。

  此外,他的作品常常穿插了大量的美术、音乐方面的讯息。

  2、魂灵出现的几个名人:

  (1)加德尔:卡洛斯·加德尔出生于1890年12月11日的法国土鲁斯(Toulouse),父不详,他的母亲贝萨加尔德(Berthe Gardes, 1865-1943))在他27个月大时将他带到阿根廷。加德尔是这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但卑微的出身并不影响他日后成为阿根廷探戈的化身。当加德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唱的歌就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喜欢。

  加德尔在阿根廷的地位如同猫王普莱斯利在美国一样。但不幸的是,他也同猫王一样英年早逝。1935年,加德尔因飞机失事而丧生。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录制了770首歌曲,其中包含514首探戈。贾戴尔以忧郁探戈歌谣的演唱家身份出现于1920、30年代的夜总会和电影,确立了他如日中天的声望。这位阿根廷的杰出人物战胜了人们对于探戈起缘于低层的反感,而人们这种不设防的态度也是发生在这个人和他的音乐在法国和西班牙被广泛的接受之后。他在电台及电影的演出也加深了他对于群众的吸引力。  

  70年后的今天,阿根廷人民依然在怀念着他。人们传说加德尔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他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热爱的城市。加德尔的像片今天仍大量地印在路牌和书刊的封面上,许多酒吧和舞厅的墙上还挂着他的肖像。人们说,如果你夜晚在这座城市里散步,也许就会产瞥见加德尔的幽灵闪现在某个僻静的角落,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服装,风姿依旧。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谈起加德尔来就好像他还活着。

  (2)迪谢波洛:在1930年时,阿根廷发生政变,居民们被剥夺了投票权,探戈也消声匿迹了。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位非常悲观的哲学家兼歌手恩里克·桑托斯·迪谢波洛。他有一句名言:“20世纪是一个垃圾堆,可是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上面。”

  (3)圣马丁: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全名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 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1778年2月25日-1850年8月17日),阿根廷将军、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被视为国家英雄。1822年 9月22日他辞去秘鲁护国公之职,悄然引退。1824年 4月20日到达法国隐居。1850年8月17日逝世,终年72岁。

  3、对话中提到的名人:

  (1)巴列霍Cesar Vallejo:秘鲁现代诗人,1923年前往法国,后流亡欧洲,1938年,一个下雨天,秘鲁人塞萨尔·巴列霍在巴黎悄然辞世,应了他自己18年前写下的预言:“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

  诺贝尔奖得主聂鲁达曾说过,“我爱巴列霍,我们是兄弟”。而在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巴列霍是比聂鲁达更伟大的西班牙语诗人。

  (2)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彼德.布魯克,导演,英國人,生於一九二五年,身兼舞台劇和電影導演,是五十和六十年代新派舞台劇的表表者,其力求創新和反傳統的作風,對二十世紀的戲劇發展影響深遠。被誉为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同时,布鲁克也是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

  布魯克於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倫敦出生,曾入讀牛津大學。四七至五○年期間,他在皇家歌劇院出任製作總監;六二年則擔任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聯合編導。他曾執導多齣莎士比亞和當代受英國與海外的劇作,成績斐然,備受推崇。

  (3)贝嘉Bejart:莫里斯·贝嘉,这位舞蹈前辈也是歌剧暨电影导演,1927年1月1日生于法国马赛,其父贾斯东·贝尔热是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贝嘉曾学习文学,之后选择了戏剧和舞蹈。1986年他被日本天皇授予“升起的太阳”勋章。1993年日本艺术协会授予他广受尊重的“君皇奖”。1994年,莫里斯·贝嘉被选为法国艺术学院的一员。2007年11月22日,在瑞士医院过世,享年八十岁。

  (4)特洛伊罗Troilo:安妮巴·特洛伊罗Anibal Carmelo Troilo(1914年7月11日-1975年5月18日)著名的阿根廷探戈音乐家。他对于探戈舞蹈的描述轻灵生息,文字通感仿佛能让我们在脑中浮现出探戈舞池的画面,然后穿过那浓烈的红舞裙,看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起舞的少年们。也许,说到底,Anibal Troilo最向往的还是在那个城市街头拉手风琴的生活。舞蹈,本来就是人们性情的流露,热爱生活、热爱情感、热爱表达,那就大胆用探戈舞起来。在40年代,他深具影响力,并且创立了属于自已烛特的风格,称为”Troilo Sound”-- 鲜明干净,丰富而技巧多变。新浪潮的音乐家已经发展出个人风格的“现代派”音乐,主要有两大源流:Salgan与Piazzolla。Salgan用尽了一切来装点探戈音乐,包括拉威尔、爵士乐、森巴舞,以及巴西的米隆加舞。而此时Piazzolla就在Anibal Troilo的乐团中演奏。Troilo被视为是伟大的团长与作曲家,并且是杰出的手风琴手,支持并且启发后起许多白乐家与编曲家,包括 Astor Piazzolla。他曾与 Odeón, T.K., Victor 等厂牌合作录音。他最著名的作品“Quejas De Bandoneón”(手风琴的叹息),许多探戈表演的最爱,融合了如诗的优美,并在加快的速度中留下经典的结尾。他曾说:“你也许不能理解探戈:无论你是否能感觉到,我都无法确切地定义探戈。对我而言,探戈是心灵的悸动,是久居的街道,是似曾相识的眼眸,是真挚情感谱写的风尚乐曲,几乎令你难以言述。”

  (5)侯莫罗.曼兹Homero Manzi(1907年12月1日—1951年5月3日):阿根廷著名的探戈词作者,年轻时就对文学和探戈产生了兴趣,后来做了文学和西班牙语教授,因为政治原因,被剥夺了教授身份,他决定献身艺术。1935年开始创作探戈歌词,一生成绩显著,影响很大。

  (6)马雷夏尔:Maurice Marechal(1892~1964)出生于法国,大提琴演奏家。马雷夏尔的演奏以音色为契机,对作品的内心世界、外在表现等所有方面都极尽法国式的色彩,如同把蒂博的小提前改换成大提琴一般,几乎所有的音符都被他细心地捕捉,可以聆听出飘逸在其中的纤细婉美的极致。   而且,多数法国作品的独家演绎和解释权都由他那洗练的情绪释放出来。除拉威尔之外,德彪西、米约、普朗克、坦斯曼等等一流的作曲家都有题献给他的作品,但却是由于他的演奏才确立了这些曲目的价值。   1935年年初访日之时,马雷夏尔已有多张法国录音的唱片,所以听众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但他没有辜负那些期待并呈现了完美的演奏。他总是将面部朝向琴侧,呈现出沉醉在自己酿成的音乐美酒里一般的独特的姿势,上半身永远笔直,精确无比的左手技巧总能若无其事地将曲目完美地奏出而且几无差错,令人惊叹不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