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塔那摩之路》是一部由马特·怀克洛斯 / 迈克尔·温特伯顿执导,里兹·阿迈德 / Farhad Harun / Waqar Siddiqu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一):Docudrama
虽然是纪录片(Documentary),但是采用fictional电影部分创作手法。用演员去还原实景,穿插了真正的“纪录片”.引发对纪录片的“真实性”的更深一层的探究。在部分纪录片中,对于fictional和non-fictional的分界的模糊性,Docudrama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凡是美国说的一切,皆是真理;
2.凡是美国做的一切,皆为正义;
3.如有质疑,请看上述两条。
如果一个美国人杀一个伊斯兰人,这叫为实现民主和自由付出必要的代价,你要感恩。
09年的时候,在遥远的美利坚,有个饶舌的黑人说唱歌手,喊着满嘴的Change、Change这、Change那,华丽丽地登台了,他说将在一年内关闭关塔那摩,后来。。。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关塔纳摩之路》是一部强调人道主义的影片,在和平演进的中国人眼中,应该会有不少人同情片中三个英国穆斯林的遭遇。不过,在血淋淋的战争现场中,这三人的遭遇还是小儿科的,面对更大不幸的人大有人在,包括那些被征招上阵的美国兵。影片令人省思的,应该是战争的无情。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理由是打击塔利班恐怖主义,这到底是正义之战,还是邪恶之战呢?
如果这三个英国青年多关心一下国际时事,不要在美国开始轰炸塔利班的时刻进入阿富汗,他们会遭遇如此不幸吗?如果这三人前往阿富汗的目的是为了支援穆斯林兄弟,那么他们遭受美军的严厉盘问便是必然的遭遇。毕竟,战争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你死我活的争夺战,任何地区卷入这场漩涡里,永远都会有牺牲者。
一部仿纪录片的电影,英国著名导演Winterbottom之作。美军对阿富汗的战争,使三名无辜的英国穆斯林青年享受了“最高级别”的战俘待遇,我们终于知道当代的美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的敌人了。而今天下午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又同时在看张巨岩先生的《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与战争》一书,两相呼应,结果让我感觉美国罪恶之极。不过美国罪恶了,并不说明其他国家都好了,尤其不说明中国就好了。当时关塔那摩虐俘事件爆出后,就有人分析说,并非只有美国一个国家虐俘,世界上所有国家其实都有虐俘的历史或者正在虐俘,或者,其他国家根本就没有打算因为美国暂时停止虐俘而发誓说自己以后就一定遵守“日内瓦公约”,这些国际公约,到如今大部分都只是厕纸。所以我能理解Winterbottom不承认自己反美的声明。这一切如果真的属于人类的必然属性的话,那大家都会变成如同“时间旅行者”那样的悲观主义者了。也可以不悲观,自己就亲自参与进残害同类的热血行动中去吧。伏尔泰在《Micromégas》中说,就在这短短的一瞬,地球上有十万个戴着帽子的正在杀害另外十万个缠着头巾的同类——这种生物从出现在地球上那一刻起就开始干这种事了。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五):有偏见的反美影片
著名的关塔那末监狱因为不人道的对待恐怖分子嫌疑犯而臭名昭著。这个电影是根据三个卷入阿富汗战争的英国籍巴基斯坦人的故事改编,有点半纪实半虚构的风格。关于美国人的人权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我就不多说了。我倒是有点同意有人说的“这是有偏见的影片”,不是美国人对伊斯兰教的偏见,而是英国人的偏见。虽然主题是三个英国人被当作恐怖分子在关塔那末遭到虐待,但是完全忽略了巴基斯坦人和阿富汗人的故事。这个电影好像是英国人对于美国不公平待遇的抗议。如果当初美国人把来自英国的恐怖分子嫌疑犯单独对待,不知道英国人还会不会拍这个电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美国人的监狱看起来很残酷。但是还是比阿富汗军阀仁慈多了。影片中显示被俘虏的塔利班战俘十之八九都被闷死或者直接打死了。美国人至少还留着你的小命,要是阿富汗人处理可能一个枪子就从此消失了。所以,还是多想想可怜的穷苦人民吧。
从技术角度上看,拍摄的手法比较乏味。感觉导演在纪实和煽情之间举棋不定。一方面全部由当事人自己表演,用自述的表达方式。企图造成一种真实感。但是缺乏纪录片的严肃性,看起来带有偏颇性。另一方面,花了很大的笔墨来表现犯人受到虐待,但是影片中美国人最凶的手段就是关禁闭,强噪音和闪光,殴打。和新闻中看到的消息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此也不够煽情。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六):失去自由的人就象是一条狗
《关塔纳摩之路》这部由英国电视四台拍的电影,聚焦于美军攻打阿富汗期间,无故关押和虐待三位到阿富汗提供人道援助的英国穆斯林,并把他们在关塔纳摩监狱里囚禁两年的事件。影片是将对当事人的采访、新闻报道片断和原景重现三部分内容剪辑而成。
三个出生于英国的穆斯林青年,因为去参加朋友的婚礼,结果却被美国作为恐怖分子嫌犯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在监狱里的二年多,他们经历了非人的待遇,在电影里看到,当你失去自由后,你就象一条狗都不如,人生的无常全在里面了。
这是一部真实震撼的电影。
值得一体的是该片的导演,让我着实大吃一惊,原来拍过这么多片子,而且都是以大胆见长,非常著名的《九首歌》就是出自他之手。
《关塔纳摩之路》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的首映大获成功,获得广泛赞誉。导演温特伯顿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像关塔纳摩监狱这样设施的存在是多么的荒唐。”他补充说:“我认为影片无论从那个方面讲都是不是反美影片。我们并不是说美国人很恶劣,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思仅仅是,关塔纳摩监狱存在的事实是骇人听闻和可怕的,它本不应该存在。”
《关塔纳摩之路》导演温特伯顿获得了最佳导演银熊奖。温特伯顿曾在2003年凭借描写阿富汗难民生活的影片《尘世之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七):为了自由必须要有束缚。
这是一场永远的战争,尽管美军摧毁了塔利班活捉了萨达姆在气势上占绝对的优势,但是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分出胜负,穆斯林世界仇视着美国!我想正是因为美国对穆斯林世界的害怕才会修建如此可怕的地方,对犯人进行骇人听闻的残忍毒打和虐待,镜头上不时的出现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他们申辩这是为了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关塔那摩三角洲监狱的门口堂而皇之的写着这样的字句:为了自由必须要有束缚。
《关塔那摩之路》是根据真实的人采访拍摄而成,在片中他们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演员。三位英国穆斯林从英国小镇蒂普敦到巴基斯坦参加朋友的婚礼,之后应一名教士的号召进入阿富汗帮助分发救济品,后被美军逮捕,并被送往关塔那摩关押。长达两年的关押让他们遭受美军的毒打和单独监禁。关塔那摩监狱修建古巴的的一个空旷的地带,犯人们穿着囚服被关押在铁笼子里不准走动不准交谈不准祈祷,白天被单独提审晚上就在大灯的照射下裹着毯子睡觉,还会随时会遭受到毒蛇和蝎子的袭击!他们3人的遭遇其实要比其他被关押者要好得多,因为他们毕竟还讲英语,能够与看守进行交流,而如果是阿拉伯人,就无论如何都无法证明自己不是 “基地"组织的成员。无辜者在被强行逼供后,要么招认要么就是自己疯掉!
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至少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这场战争以及美军大兵与囚犯之间的真实对抗!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八):人權和自由都比不上極權---往關塔那摩之路
對於這部片,在數年前已經想看。好一部關於戰爭,虐囚的紀錄片,數年前當我還對中東世界有興趣的時候,香港的國際人道組織就放了這部片,當時我沒有去,因為怕一個人去吧。後來,有一個活動,是一位在伊拉克被綁架的日本人高遠菜穗子開的講座,但那時要播的一段片要18歲才可以看。結果我就錯過了,時間就過了很久。我忘記了,也許我失去了當日我的熱衷。一切的夢,一切的志向,其實也是由這裡開始,是因為鄒頌華(國際人道組織的工作人員),是因為接觸到她的書,再有我的偶像張翠容小姐。(張小姐,絕對是我的偶像,作為一位香港的戰地女記者,跨越國界,不怕艱辛走上中東,走上拉美地區,當沒有報章願意花費請人走上這條路時,她毅然走上)。我知道很多新聞系的同學都是很膚淺的人,不明白自己的志向,就認為新聞是普通的東西,遇事情就只有逃避。對新聞不尊重,對自己的身份也不尊重。最基本的專業操守也沒有,不要說對新聞的熱誠吧。
關塔那摩海軍基地位於古巴,那裡除了是基地外還有的是美軍的一個監獄。這片子是一套紀錄片,講述英藉的巴基斯坦人回家結婚的時候得知鄰國阿富汗打仗,時間正正是2001年,美國為了復仇911事件,要找尋拉登和阿蓋達組織。這幾位年輕人產生了同情之心,就走上了這條路。他們的原意是去幫助那裡受戰火洗禮的人民,但是在一次的聚會當中,被美軍當成是恐怖份子,送到監獄裡去,在當中他們過的是非人生活,一個人被當成不像人的生活。連「疑犯」應得的人權也沒有,被打,被玩弄,被盤問。一群人變得沒有自尊。當他們被送到古巴,在烈日下跪在地上,被蒙頭,住在户外,沒有交談的自由,沒有祈禱的生活。有的只是在筒裡解決生理需要,一切的仍然存在。被打,迫供......
美軍的暴行當然還有很多,包括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在網路上可以搜到很多那樣的照片。多麼的令人心痛,同時我們應該去想的是,如果我們是士兵受到長官的指示,我們還會這樣子嗎?我想我們都不敢答這個問題,人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只有的是我們對得起自己。到最後那些的巴基斯坦人在古巴關押了兩年才獲釋,當然我們知道他們坐的是冤獄,但他們說沒有後悔,而改寫了他們的生命。同時,他們感謝真主阿拉,我們可以想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看人第一眼是否打沉了一船人?就是因為他們是阿拉伯人,西方人對他們偏見,同樣我們是中國人,又是否對某些人有偏見。影片到最後提到在關塔那摩仍然有五百多人被關押。
11月21日的新聞提到PEC年度袖高峰会议将于二十一日召开,抗议人士在秘鲁首都利马演出行动剧,要求美国关闭羁押恐怖犯嫌的古巴关达那摩湾美军监狱。(網易)
他們的路,仍然很遠。願主保佑他們,以及我們要感恩,我們的生命。事件讓我們意識到世界是有這樣的一群人,被人奪去了人權和自由。盼世界變得美好。
「人權和自由都比不上極權」。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九):当战俘的日子里
又一个聚焦在阿富汗战争的伪纪录片。不同的是战争在这部片中只是作为一个背景呈现。镜头上多段落式的出现3个英籍巴基斯坦裔在镜头前回忆在阿富汗遇到轰炸意外成为战俘,被美方军人虐待,在关塔那摩监狱所受非人遭遇。
在《in this world》里阿富汗难民偷渡到英国的那段黑色旅程,Michael Winterbottom就给我留下很深很深的印象。他擅长给残酷的人生开玩笑,黑色的。
在《9 songs》里情欲与摇滚的躁郁与游离中,我惊讶,Michael Winterbottom原来很可以很细腻很情色的追逐爱情,解析男人女人间的那点破事儿。
而在《The Road to Guantánamo》里的Michael Winterbottom回归到人道主义关怀的角度,在回忆者的声音中,大篇幅呈现战俘在监狱中的不人道遭遇。
引用一段话,【导演温特伯顿表示:“拍摄这部电影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像关塔纳摩监狱这样设施的存在是多么的荒唐。”他补充说:“我认为影片无论从那个方面讲都不是反美影片。我们并不是说美国人很恶劣,我们所要传达的意思仅仅是,关塔纳摩监狱存在的事实是骇人听闻和可怕的,它本不应该存在。” 】
看完这部片后,再看这段话,我的疑惑又更多了。
虐俘就这样而已吗?骇人听闻?还好。武力压制,枪械恐吓,手脚镣铐,禁闭,噪音强光刺激,禁止祷告,禁止交谈。。就这样而已吗?就我在新闻中了解的,书中感受的(狼群里雇佣兵的逼供手段可是剥皮,割肉,挑筋,电击呢!!),相较起来,镜头里的关塔那摩的虐俘有点不敢血淋淋,更多的是文明的精神虐待。而新闻事件中残酷的肉体虐待哪里去了???
关塔那摩是他们的终极监狱,也是导演百般提醒的,甚至不惜用在标题里强调的不人道设施,先不说镜头中关塔那摩的不人道被粉饰太多,大部分的人会关注一个被冤屈狱中的可怜事件上,这样的影响容易让创作者设想的重点模糊掉。我个人的确会把重点摆在被冤枉成基地组织成员的穆斯林可怜的遭遇上。他们太可怜了,也太委屈了,以至于我一度觉得他们即使洗刷冤屈也应该立刻投身本拉登轰美国人几个炸弹吃吃。
片子涉及美国这个爱管事爱打架的超级大国和阿富汗这个反美而且敢和美国对着干的国家上,扯上战争,再扯上战俘,于是“反美”影片开始暧昧的跟着这部片。而事实上,对于美国对待战俘的方式,英国人在片中是不敢多加干预的,因为抓的那3个会讲英语的穆斯林不巧,是移民英国的。如果他们真的是恐怖分子的话,英国人不敢担那个责任窝藏或袒护恐怖分子。万一真的深查下去,这3个可怜的穆斯林在英国真的与基地组织有关,或者其他什么恐怖组织成员的话,那英国人迫于国安的考量,迫于民众对恐怖分子的恐惧,说不定比美国人更狠。所以,也不用多此一举,状似委屈的说,An American mulitary interrogator has since claimed that he was the british officer who interviewd Ruhel Shafiq and Asif in Kandahar.有反美吗?我不敢确定。但丑化,激化美国的国际纠纷和形象的事情的确没少做。
3个可怜的穆斯林朋友终于沉冤得雪,他们选择继续定居在英国。(哎,电影总是这样演的)。。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再也不一样了。当他们再次踏上巴基斯坦这块熟悉而又让人有点心惊肉跳的土地,他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要帮忙想想。以他们后来有别于以前干净体面的新移民形象转而大胡子,浓密的塔利班必备标志形象--大胡子,我幻想,他们会加入塔利班,与穆斯林兄弟们一起奋战。
《关塔那摩之路》观后感(十):请不要怨恨那些军人。
该片由英国导演迈克尔 温特伯顿拍摄,获得2006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片上映时正值媒体爆出美军在阿富汗的虐囚事件。这部片子让大家看到了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的人民、尘土、硝烟、炸弹、暴力。
故事讲述了三名生活在英国的巴勒斯坦男青年由于不同的原因去了巴勒斯坦。之后,他们被好奇心驱使,怀着人道主义援助精神前往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阿富汗。2002年,他们被误抓,后被英美联军关入关塔那摩监狱,经历了一系列的身体摧残和强行逼问,直到2004年才重获自由。
看的时候一直感觉凝重,无法轻松。对于生长在和平国家的我来说,仿佛在看另外一个时空发生的事情。看到美英军人对穆斯林们施暴,心里冰凉凉的,惊恐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可是想起731,慰安妇,南屠,立即觉得英美军人算是文明人。)心理学家对于战争中的军人的行为做了一些研究。为了服从命令而做出惨无人道的行为贯穿于历史始终,比较典型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军人。为什么数以万计的人会丧心病狂的服从一个施虐狂的控制?难道他们都没有理智吗?没有道德观吗?没有人性吗?心理学家的研究很遗憾的表明,人类服从权威的倾向如此的强大,如此根深蒂固,足以抵消个人的意志、道德、伦理以及同情。哪怕权威的命令与自己的意志发生违抗,哪怕服从行为会使自己焦虑、紧张,大多数的人们还是会选择服从!因此,请不要埋怨那些施暴的士兵了,他们只是权威手下的棋子,他们背井离乡,离开家园和亲人到战火中,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还要按照上级的指示做着也许违背自己意志,且让世人责骂的行为,还可能让他们因此而终生都被上沉重的罪恶感。而事实上,他们和所有人一样,只是他们被放到了那个特殊的环境下,于是就成了那些变态权威的棋子,站在风头浪尖接受社会的批评和唾骂。其实,把你我他中的随便一个人放到那个环境中,也会做出类似的举动的。所以,请大家放过那些普通的士兵吧。如果真的要找一个人去谴责,去归罪的话,就要请出背后的权威们。权威们也许会有自己的说辞,战争是为了牺牲掉的无辜人民复仇,是阿富汗人民为拉登赎罪。复仇、赎罪,世间最重的两个枷锁,背上它,则终生生活在仇恨中无法安生,这个枷锁将越来越紧,越来越沉重。而能够解开这个枷锁的钥匙,其实一直在自己的手里握着。
1991年,卢刚同学在美国枪杀了5人后开枪自杀,事后一位受害者家属在媒体上发表了一封致卢刚家人的公开信,除了追忆被害者之外,希望能够分担彼此的悲伤。这是怎样的一种宽容?怎样的人性之美?前些天美国弗吉尼亚校园枪击事件发生后,民间纷纷开展悼念亡者的纪念活动。在一个守夜仪式上 人们点燃了33根蜡烛,为32名受害者和1名杀手祈祷。普通民众尚且知道如何宽容,知道减少仇恨是消除暴力和更深的仇恨的最好途径。为什么那些聪明的官员们不知道呢?或者是他们有别的目的。事关财团?军火商?金钱?选举?
想到如此,不禁打一个冷战。反而开始希望政府所发起的这一切战争和杀戮仅仅是为了复仇,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以人类的幸福和生命换取财富,这样的行为很恶心。
影片中插播了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新闻和领导人的讲话,作为整个影片的时间轴。其中,布什总统在某次发言中的一句话让我很震惊:Remember those people in Guantanamo they are killers, they don't share the same value we share. 总统大人,请问你们share的是怎样的价值观?是睚眦必报、没事儿找事儿、毫无人性的价值观吗?说到killer,总统大人,您有没有扪心自问一下,您手上又沾满了多少人的鲜血呢?白人,黑人,东方人,西方人,老人,小孩,青年……说到killer,还有谁比您更符合标准呢?
题外话:看到那位来自华盛顿的女官员充满信心地诬陷巴基斯坦小伙儿,明明没有确凿的证据,却还坚信自己是对的。情不自禁的想起了penny,那个我与之战斗过的英国女人,那个诬陷过我的英国女人。不知道某些白人妇女哪里来的那么多妄想和莫名的自信。毛主席说了,骄傲使人落后。你们就继续傲着吧,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亚非人民会迎头赶上的。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