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7岁之风景》经典影评集
日期:2018-09-04 02:4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17岁之风景》经典影评集

  《17岁之风景》是一部由若松孝二执导,柄本佑 / 不破万作 / Ichir Hariu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7岁之风景》影评(一):不只是一辆单车

  又一部公路电影

  对于自行车爱好者自己来说

  不失为一个诱惑

  剧情没什么可观性,老实说

  冗长沉闷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少年在路上行进的镜头

  其“漫长”的程度比国产文艺片还要长

  主人公说话甚至不超过十句

  倒是途中遇到的两个老人家说了N多

  但电影想表达的并不只是少年的单车行程

  除了可以欣赏到沿途引人入胜的风景之外

  还揭示了很多社会问题

  少年为什么会杀害自己的母亲

  电影中并没有直接交待

  而是借用几个吃面的少年的谈话来旁推侧敲

  少年杀人事件并不是单一现象

  接连不断出现报纸上的少年杀人案例

  似乎在拷问些什么...

  遇到的老人,跟少年说起二战时期的事

  控诉日本的“军国”主义

  大雪中的韩裔老妪,歌声凄凉如泣

  像是对自己的遭遇的哭诉

  隐藏在平静的社会下的种种问题

  不露声色却又无比尖锐在电影中展现

  少年所面对的压力,是促使他杀人逃跑的直接原因

  在路上他不时低喃:绝望、绝望...

  当他把自行车(捷安特的啊!!!)奋力抛下悬崖

  他把自己也给抛弃了...

  《17岁之风景》影评(二):结构相似的两部单车电影《17岁之风景》VS.《练习曲》

  相信看过这部片的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拿和本片形式结构极其相似的大热影片《练习曲》来比较了。

  一样的少年,一样的单车(甚至都是捷安特的),一样的沿海岸线骑行,一样的公路电影,一样的串联式结构。虽然有这么多相同,但其心境却是冰火两重天。

  如同天气给人的暗示一样,《练习曲》是带着亚热带阳光的,即便主角身患聋哑残疾,即便过程中时而遇上暴风雨,但终归看到美丽的风景,明媚的阳光,处处充满着人间温情,给人积极向上阳光之感。

  而《17岁之风景》则是阴郁的,铅灰的天空阴冷空气乌云压顶,大雪纷飞,何况是一个弑母少年,毫无目的的出逃,其心境自然感受生活之美展开环岛游的大学生不可并提!

  主角一直到接近片尾都没有一句台词,影片大多时候只剩他的呼吸声,当世界只剩下你的呼吸声,衬托出其心境何其悲凉!没有目的苍狂出逃,如同他始终没有表情面孔和游走的灵魂。站在冬季荒凉宏伟的富士山前,静静感受它的博大,和日本民族心理神山对峙,也许他需要的正使这种来自心灵震撼,然后就踏上他的救赎之路,虽然他并不知道路在何方。在路上,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对着他喋喋不休自言自语战争,杀戮,死亡,未来,社会,民族,反思……他一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一直到最后最后,在北国的天涯海角,也许是世界的尽头,伴随着少年的嘶吼,少年从山崖上扔下了那部单车。抛开过去,迎接新生,从少年微微上扬的嘴角看到,他完成了心灵的救赎。

  未来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少年会勇敢面对,走向他的新生。

  《17岁之风景》影评(三):【17歳の風景·What did he see】

  是第一個站起來跟我說“很好看”的人。他眼裏充滿了悅,一種難以言表的喜悅。慣常完場後留在椅子上觀看完電影最後部分的我,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來,向他那個方向望去。仿佛在這時我需要這樣的行動才能表示我對他的那種共鳴感。

  我說的這時是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第一日放映《17歲的風景》剛剛結束之時。在看這部《17歲的風景》之前,我已經瞭解過此部電影的放映時間。所以到電影放到還剩下30分鐘的時候,我就對坐我旁邊的CH說,這位少年還將會有30分鐘的時間可以讓他騎。CH微笑著表示同意。的確是這樣,對於不習慣長鏡頭的觀眾,會很容易被這部大部分時間裏只看到少年騎著自行車的景弄得昏昏愈睡。我是經過長時間考驗而且鍛煉有素的影癡,所以這樣的場景根本就不能打倒我。

  年輕人們群聚的東京和澀谷的繁華街頭,都充斥著上下班人群。出走的少年僅僅是為了逃避殺死了母親的事實,他騎著自行車向著未知的前路出發。從六丁目,柏崎海灘,到雪洞,到處儼然都是嚴峻的風景。那究竟17歲的風景就應該是怎樣的呢?是毛毛細雨下的海灘,長年積雪的富士山,還是陽光普照的日本街道?少年旅行的途中也遇到一個敍說「自己17歲的時候為了國家死的事以外都沒考慮」的老人,敍說的戰爭體驗一字一句段段地傳誦給傾斜耳朵的少年。在戰時中強制被帶走的在日本的朝鮮老太婆雪深的村落山中小屋迎入少年,唱著悲哀的祖國歌。

  導演若松孝二似乎想在這部電影為日本下一代帶來關於戰爭的重要資訊。就象那位老人說的“我們日本已經因為戰爭死了3百萬人,可是我們完全沒有意識到有2千萬人在戰爭中被我們所殺”。接下來的在日本的朝鮮老太婆唱著悲哀的祖國歌時候,完全是在告訴日本年輕的觀眾們,應該對戰爭好好地反省。17歲出走的少年殺死了母親在日本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情了。加上議論紛紛的年輕日本人也互相說著不知道自己前途如何的場景來看,又一再讓我想起電影的結尾,究竟永不停歇地騎著自行車的少年最終到達他想到的山頂又如何?他究竟能在城市最高處看到什麼呢?他根本不知道。導演在痛心這代年輕人的周遭的同時,擔心著日本的未來,一個戰敗60年國家的未來

  What did he see?

  就等於導演在問我們: What did you see?

  《17岁之风景》影评(四):喊出“17岁之风景”

  这是去年第30届香港电影节第一天看的一部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在香港大会堂剧院看的一部电影。

  灯光渐暗,荧幕亮起。在一段电影节宣传短片后,一位单眼皮日本少年的骑行风景出现。他在拥挤的人群中逆流而行,骑行在公路上、海边、山崖边;遇到雨、雪、风和阳光;遇到葬礼;遇到一位和他讲述战争杀戮死亡的老伯伯;遇到一群正在讨论改变传统思想寻求出路渔夫;遇到一位在大雪中跌到的老婆婆。少年一直在向自己不知道哪里的远方骑行,他的呼吸声伴随着一路,没有过多言语,没有对话。他内心压抑沉默导演仅用字幕在一旁打出。这种独白表现方式,比少年自己说出来显得更为深刻

  “Why do you stay with the crowd?”

  “I have no place to stop and stay at.”

  “I run because I want to run.”

  “Where am I going?”

  而有一段,是少年不停重复说的,大概是“Say, when my mother died. Say, When I died. Des-Des, pair-pair. Des, pair-pair.”我一直弄不懂是什么意思,是他给自己的诅咒吗?89分钟的影片,大部分是少年不断骑行的画面,只要他停下来思考,就会出现一幕:在他房间里,母亲的样子,或者挥动利器向母亲下手的煞白画面。大概是这样,他不能停下来,要一直的骑下去。

  影片的“章节”通过渐渐变暗、再渐渐出现画面来划分,有点像少年骑累了闭上了眼睛休息,然后又睁开眼睛继续他的他另一段骑行。除了不断骑行是主要的,影片里更多的是海的画面。这里的海,大多是处于黑压压的云层下面,波涛翻滚,危机四伏。似乎海的深沉危险,正是少年需要面对的现实。随着少年一声叫喊,喊破了阴沉,出现了阳光、蓝天……

  影片结束后,一直和朋友在讨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他要背着自行车爬上山顶,然后扔下呢?他看到了什么?我只感觉,他的一声叫喊,把一直沉溺在心底的压抑和沉默都喊出来,喊出了最终属于他的风景。

  看完电影的晚上,因为吃牙痛药的副作用身体不舒服,一晚睡不着。在凌晨6点多还未清醒之时,突然坐起来,在本子上写下“弑母无罪”四个字。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是自己解答疑问的一个答案?少年在最后背着自行车爬山的那一段,背景音乐是鼓声伴随人声噪音,这些声音我感觉就是社会和他身边的人给予他的压力,正在逼供,要他承认自己杀母是有罪的,要他停止骑行。可当他爬上山顶,望着前面的大海,他扔下自行车,扔下包袱,最后看到他嘴角笑了吗?他释然了,他轻松了,他看到了自己的风景——走自己的路,十七岁的他该无罪释放

  至于,朋友说影片暗示着日本战败后的社会和人,处于60年的迷茫期,牵扯到少年到底走向何方,日本社会走向何方。这些,我似乎不感冒了。那是导演的导向问题。在我,看电影如看风景,享受过程,最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例如,看看导演那种虚实相间的表现形式,特写少年骑行状态的画面。记得有一幕,少年走上坡路,很累的样子,导演可以让你看到他脸部清晰然后逐渐模糊,突然身后一辆列车飞驰而过,如烟雾般消失。这感觉好像少年在梦境里面一样。在听听电影里面的音乐,少年一开始在无人的小城公路上骑行时,配着一段音乐,我感觉很像东欧捷克、南斯拉夫电影的感觉,到了后面就回到日本的传统音乐感觉。有意思的是,一些悦耳吉他前奏之后,会有一把低沉到吓你一跳的男声出现……

  《17岁之风景》影评(五):17岁之风景:以虚构的方式

  17岁之风景:以虚构的方式

  乍看之下有些突兀,数秒之后便觉得有趣至极,随之而来的音乐更是颇有点大干一场的派头,这回不单没有中文字幕,甚至英文字幕都不完整,重要的是产地在日本......好在以自行车旅行为主题语言并非障碍。看起来很舒服,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旅者何人?从面馆儿少年的对白隐约可以感觉出来他的身份,虽然没有直面说明,但故事主人公,确实是杀害母亲后,遂骑单车周游日本的少年。

  整部电影少年并没有多少交谈,寥寥无几的内心独白亦以字幕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作案的场景空旷的沿途风光中间或闪现,音乐不时响起,风格多变,且饱含民间情感。相比于没有什么表情的少年,一路上所遇到的人们显得更为真实,更有表现欲,百姓的生活状态向观众传达着复杂的社会存在感,和重山、公路、雪景相得益彰

  影片几乎没有强调其主题,只是以少年为线索,不断地展现,再现(作案的回忆),展现,再现,展现。环境的声音被放大,使得影像更为立体,像纪录片手法,给出很大空间

  不同的声音接踵而至,即便少年不在现场,也可以准确表达

  少年与人的第一句对话是“17岁。”也就是影片中文译名的由来,17岁的罪犯成年未成年的临界,社会接壤的地方,现实的起点,17岁可以代表多事情,每个人都要面对亦都曾经历。只不过对这样一个电影中的角色而言,同时要背负更多影片之外的话题

  根据实事件改编,导演用冷峻的视角旁观这名少年,用少年这具皮囊窃取路人的回忆,影片中除少年外所有角色均呈现一种揭示的态度,其独白(少年并未过多参与对话)的语感和纪录片并无二致。我无意探讨这些台词是否预先安排或有所色,捉襟见肘,这些都只是社会的边边角角,掺杂在民间小调中,朴素得令人诚服。

  我最为留意的是少年在整部影片中所处的状态,因为本身木讷,再加上并未留出发挥演技的空间,故而成为地点转换和聆听故事的道具,有时是侧面,有时只是个背影,身着宽松羽绒服,在空旷的乡间、海边、公路上奋力蹬车,面显难色,偶露倦容。

  银色耳环,GBA,名牌自行车,这些对于同龄人并不陌生书桌,转椅,母亲,更多行将腐朽的回忆准确地出现在少年脑海中,车轮沙滩上的碾痕经潮水洗刷,并未留下什么痕迹。时而响起的音乐与歌声成为承载这一切的共鸣,来自民间,并无二致。

  字幕并不完整,甚至大段大段的缺失,探讨的或许更多的是对战争对社会的反思。雅致的风景有如诗歌,合折押韵。少年的喘息小提琴蜿蜒中得以强化,白晃晃的日光,挥动的棒球棍,在岛国穿行。

  如果我是导演,同样会为大片的风光段落而着迷,舍不得下剪,扬起的海鸥,击碎的浪花,搁浅的小船宁静的地藏菩萨,疾驰的新干线,飞逝的河堤,这些无一例外传达着海风气息,而穿梭其中的少年在想些什么?思考。或者停止思考。

  屈膝,蹬踏,微俯前弓,起身直立,双臂双腿甚至股腹都会麻痹,长时间的单车旅行无疑对人是一种磨练,如果不是背负着巨大的干系,或许值得敬佩。逃,也可以是追逐。远离,同样是前进。长途跋涉的杀人者在时间面前完全不像一个罪人,至少我被蒙蔽了,如果事实如此,那么影片真正想要传达什么?身负某种未知的意愿,少年在海边推着单车继续前行。

  在夜晚展现回想罪案现场的时间在逐次增加,动作的幅度与画面的清晰程度都在详尽,但是对本质的揭示并没有更多意义。少年在雪中再一次推车前行,攀爬富士山的过程仿佛颇为不易,倘若人格本已有缺陷,而少年如何将一名受困的老妇人负于背上,一路蹒跚将其送至山腹的居所,又做何解?

  战争二字在影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少年在纷飞的雪花中背身而去,老者孑身一人,跪坐着,口中唱着一首不知名的韩国民歌,兀自不停,海鸥在天空中滑翔,兀自不停。

  “为什么我还活着,活在这里,如同某种笑话。”

  那妇人在唱着自己,导演在唱着少年,17岁的风景,言外之意,不言自明。

  2008.12.02 佛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7岁之风景》经典影评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