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男孩》是一部由Peter Sheridan执导,肖恩·海托西 / 丹尼·戴尔 / 李·恩格里比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晶男孩》影评(一):只是当时已惘然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能看到落泪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是部以爱尔兰共和军为题材,二战为大背景摄于2000年的英国电影。
爱尔兰诗人Brendan Francis Behan1958年的回忆录改编。
身为爱尔兰共和军一分子Brendan由于携带雷管进入英格兰而被捕。
第一次见到Charlie Milwall是在警车上:
“我不喜欢***水手。”“我喜欢你的爱尔兰口音,老弟。”查理以一贯的微笑来回答。
牢房里安慰噩梦的Brendan。“你会没事的,老弟”查理轻轻的额头一吻。“不不不不不,你不要靠近我。”
两人被送进感化院后,Brendan一心想要逃走 “As a prisoner of war, it is my duty to escape.”
他不屑王尔德的剧作,潜心研究当地地图,熬夜借着微弱的自然光看书。
“这样看你会变瞎子的,老弟。你要了它,它就是你的了。”Charlie递过一支手电筒。
“我就这样就好了”
“为什么你要这样,你照顾过我,我也照顾过你,我们应该互相照顾。这就是朋友的用处,不是吗?”
“你不是我的朋友。”
拳击场上,“我不知道我还会留在这里多久。我在的一天我们就要彼此尊重。” “ 只是朋友。不要让我伤害你,老弟。”
对于Charlie Milwall的热忱,Brendan Behan总是以冷漠来抗拒。
“只是朋友,仅此而已,不要跟我来什么老弟那一套。”
“如果我当你是朋友,我什么时候叫你老弟都可以。”
“我一开始就知道了。”
“你怎么知道的?”
“我看你头发就知道了。”
“因为你的头发分错界了,同性恋是分在另一边的!”
rendan将他奶奶送的领航者布兰顿的项链放在查理的手里时,Charlie感动到说不出话来。
一心想要越狱的Brendan携带五个同伴成行,当他们在海滩上刚刚体会自由的美妙时,却跟死神来个亲密的接触,两个伙伴却踩上地雷而死。他们也再次被带回感化院,Brendan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其后他们排演了王尔德的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真诚的重要。
在后台,Charlie鼓励Liz向Brendan表白。在台前Brendan终于深情的吻了Charlie。但也只能在戏里,结束后Charlie落寞的看着Brendan挽着Liz而去。
庆祝会上,Charlie找到孤身在墓地的Brendan,情难自禁的拥吻。
“你不用装成任何人,你做你自己就好了。”
在charlie被欺凌,liz差点被强暴时,Brendan出现。终于他只能带走liz。无视于charlie的别离开他的请求。
charlie去新加坡海军服役。
“我们会再见吧”“当然当然”
彼此留下一个军礼,少了一个拥抱。殊不知这是他们见的最后一面。
再见时。
rendan痛苦飞奔,脑海中一幕幕charlie的笑容浮现。也许此刻他终明白liz说的他和charlie能在liz的画中,而他写的东西里却只charlie。
“I had it both ways... just like Oscar Wilde。”
他明白他是爱charlie的。
rendan的遗憾只有charlie。charlie的遗憾也只能是Brendan。
爱比恨来的更加强烈。性别,观念,战争......始终无法和爱抗衡。
影片的最后Brendan回到Dublin,终其一生的思念那个叫Charlie Milwall的男孩。
《水晶男孩》影评(二):孤独之人
男孩们被地雷杀死而非Brendan。Charlie或许因为那个吻而死去。酒后对死亡的吟唱、被羞辱后的蹒跚之人的请求、永恒的敬礼。项链被存在装着偷窃之物的木盒里。偷窃是故事的开端,他的罪也招来了他的爱。Charlie早早安排好了行船,死亡与爱相伴,他人的死亡和自己的爱情。最后的闪现里有戏剧成功结束后望向Brendan的Charlie,未卸的妆容和那双眼。最后才能发现自己感受到的绝非戏剧中饰演的爱。Brendan不是懦夫,他从未告密。Brendan借着电筒的光看抱着奖励沉睡的Charlie。碎片在一次奔跑中成为线索与结论。看着liz颈上的项链发现自己连作为朋友的祝福也没能给予Charlie。文字没有力量——只是对自己没有力量。“去为所有人写作吧。”她学会了他的语言却只能用于最后的道别。 看到Charlie立下大大的flag——“希特勒总不能打到新加坡去吧!” 饯别时的那首歌—— “It's gonna be too late if you wait for another day So we can't wait anymore” 拍拍肩膀对Brendan重复那戏剧的名字 很容易猜到却不令人麻木 Charlie的袜子总是一高一低。进入感化院似乎成了孩子。 车声中有幸福恋人的絮语 也有湿漉漉的孤独之人 PS:橄榄球赛后的聚餐那里,旋转吃面包的大眼睛少年也好可爱啊哈哈哈(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
看了他们在少管所里一起度过的青春,真的很明媚.虽然其中穿梭着不知藏在何处的地雷,颜色枯燥的土地,座落四周的灰色围墙.
记得查理被集体欺辱后布兰顿出现。
查理低声请求布兰顿: 别离开我.
随后卑微地补上一句:please.
然而布兰顿只是淡淡看了他一眼,便揽着伊丽莎白离去。
那个背影刺痛了我的眼睛。
只有查理不会记怨吧?
....
伊丽莎白走近布兰顿,布兰顿立即把本子合上.
伊丽莎白俏皮地说:你不让我看你写的,我也不让你看我画的.
布兰顿:可是我在你的画中.
伊丽莎白:但我不在你写的东西里面.
合上青春,犹记得,那个穿着海军服的俊美少年在卡车上,忧伤地回眸,目光锁定,久久不愿离开.
《水晶男孩》影评(四):爱无牢笼
故事根据爱尔兰诗人Brendan Francis Behan的1958年的回忆录改编,原著记述了Brendan在Borstal这所教化监狱如何明白到爱的真谛,也体会到暴力与战争的无意义。此片则从Brendan逃狱和失去挚爱友人的两件事情上让他体会到战争的错误。
年纪轻轻的Brendan被遣送到Borstal监狱,这所专门教化年轻人让他们化去戾气的监狱,进入这所监狱的男孩都有一个名称:Borstal Boy。与Brendan一起进入监狱的还有因为盗窃而被抓的水手Milwall,这个男孩过分的亲昵让Brendan相当抗拒。爱尔兰共和军战士有着坚毅的意志,虽然Borstal的环境相当好,狱长也是希望通过监狱积极的辅助而让这些犯罪的少年重新认识自我,然而Brendan还是一心想要逃狱,重新为国而战。Milwall对Brendan的殷勤化解了他的排斥,也慢慢接受这个忠实的朋友。但,暗含情愫的友情经历风雨就有可能变质的了。五人逃狱,本以为闯出自由天地,两位狱友却倒在海滩地雷之上,其中一位还是Brendan的盟友。这事情让他开始疑惑自己的信念,是王尔德让他从这疑惑中走出来,也他开始体会到爱的意义。
rendan对王尔德的崇拜其实是一个标志性的意义,刚入狱的时候他是不屑这个同性恋的剧作家,直到狱长的女儿给他提及王尔德写的台词后,他开始接触,也暗示与Milwall关系的变化,或应该说对爱的理解的变化。与Milwall戏假情真的舞台之吻,更是鲜明之举。爱无牢笼,不应受任何思想价值观念的束缚;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足可对抗战争。
但是,俩人的误会与分离则让爱陨灭在战火之中。Milwall回到海军,在新加坡战死。
其实此片无须加上任何标记,它只是想让人知道的是爱,没有异同之分的爱,是爱与战火的抗衡。与Milwall暧昧的情愫其实也就是想体现一种“大爱”之意。
英国电影对爱尔兰共和军的大背景一直有所钟情,此片也不例外。故事感觉如《断背山》,但观看的感觉则有所不同,不知何故。
《水晶男孩》影评(五):现实与改编
大概是八年前就知道了这部电影,但是碍于这个奇怪的译名“水晶”,始终没提起兴致来观看。接下来的几年在不同的电影和剧集里认识了成熟后的肖恩和丹尼,于是今天再回过头来看这部他们年轻时期的电影,别有一番特别的趣味。
电影本身中规中矩,剪辑上有些地方不太流畅,不过音乐有加分,尤其是片尾曲The end of the road,响起了两次,一次是Charlie跟Brendan告别时,一次是Brendan重获自由时。维基上写道歌曲的原唱乐队Hothouse flowers是爱尔兰乐队,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跟影片的风格很贴切,跟Brendan的心境也很契合。
电影改编自Brendan Behan的同名自传小说,我也是看到影片最后才反应过来是真人改编。很多人可能都会猜测,Brendan到底有没有爱上Charlie,以及他对女主的情感又算作什么。电影讨论不通,不妨从他的现实生活来考究。我发现维基有注明,Brendan后来成了家,并且生了个女孩。不排除会有碍于时代原因所以选择骗婚的因素,但不管他到底是不是gay,我认为他一定爱过Charlie,在那么一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有一个烂漫可爱的男孩始终陪在他身边,教会他什么是爱。于是他不再用恨意看待这个世界,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并且在1958年便勇敢地发布了这部自传小说,毫不忌讳地提起那个特别的男孩。
rendan在41岁时便因长期酗酒导致身体受损,匆匆辞世。不知道他始终戒不掉酒瘾会不会是因为他需要在心底点燃旧时的某一段回忆,以及对挚友的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