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路》是一部由安德里亚·阿诺德执导,凯特·迪基 / 托尼·库兰 / 安德鲁·阿默尔 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之路》观后感(一):女性复仇,刀锋两刃!
杰茜是个闭路电视监视器操作员,她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对几十个毫无戏剧性的屏幕,在发现异常情况的时候,及时打电话通知事发地点附近的警察。在这个属于她的无声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各种并不十分有趣的故事:一个中年男人每天带着他那条臃肿的牛头犬流连于商店的橱窗,一个胖女孩喜欢站在窗口发呆,两个年轻人在墙后草丛里疯狂地做爱,几个女中学生用刀刺伤了他们的同伴……下班后,杰茜回到自己死气沉沉的公寓,唯一的“乐趣”是挑出当天录像的其中几盘再看一遍!她把自己封闭在这个世界无人知晓的一个角落,直到有一天,监视器里出现了一个提前假释的罪犯,她似乎对这个男人充满好奇,不知出于何种动机,她甚至开始不遗余力地去接近他。她发现那个男人搬进了“红色之路”公寓,于是尾随而至……
大约是受到丹麦“道格玛95”的影响,影片镜头总是处在一种强烈的动荡不安情绪之中,这种零距离的现场感也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微妙的窥视和参与心理,我们跟随杰茜的“追踪”一步步靠近克莱德(那个罪犯)狼狈不堪的生活——他和同样无业的狱友以及狱友来自伦敦的女友住在一起,三个月来没有找到任何工作,主动找上门来又三番五次临阵退缩的杰茜令他十分困惑。终于有一晚,杰茜进入他的公寓,两人激烈地做爱,但之后她却立即起身离去,随即,找上门来的警察把克莱德再次投进了监狱。
显然,是杰茜精心策划了这起强奸案,但她为什么这么做?直到克莱德愤怒的狱友找上门来质问,大家才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原来六年前,正是克莱德一次交通肇事才造成了杰茜丈夫和女儿的意外死亡,那次意外彻底摧毁了杰茜美满的生活,但她这次惊心动魄的复仇,却并没有能够令其内心彻底获得平静。当她发现克莱德也有一个女儿的时候,她打电话撤销了起诉。两个人在冷清的街道再次相遇,她这才发现,原来他来也不过是个脆弱而普通的男人,她的仇恨、怨怒和压抑终于得到了化解。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杰茜在路上碰到了那个牵狗的男人,他心爱的斗牛犬寿终正寝之后,他换了一条年轻健壮的新宠,杰茜愉快地和他们打招呼,六年来,这是她第一次主动和人打招呼。
其实,这不是一个仅仅讲述复仇与救赎的故事,它和同题材的韩国电影《亲切的金子》有着本质上的不同,《金子》的核心是华美的传奇剧,而《红色之路》揭示的却是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无所不在的沟通障碍,作为一个强烈的符号,“监视器”具有沟通隔膜的这层明确的象征含义。虽然影片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在此之前没有拍过剧情长片,但她的这部处女作却以罕见的冰冷和缓慢,渲染了一段令人心碎的谅解之路,影片一举夺得200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确数名至实归。
《红色之路》观后感(二):我们都需要救赎
她不漂亮,有张让人印象深刻的脸。孤独,还有个孤独的工作——闭路电视监控器操作员。每天透过小小的屏幕看到各种各样的人。一个中年男人,有一只白白胖胖的坏狗(长得跟VICTOR的坏狗一个样,胖得好象都走不动了),遛狗是他每天要做的事;一个女清洁工,工作的时候打开耳机跳舞,隐秘的快乐;……
某天,她看到一张藏在记忆深处的脸。那个男人,头发蓬乱,住“凄凉而廉价的公寓(导演语)”,放荡,有前科。她开始通过小小的屏幕跟踪他,试图接近他。他杀了她的丈夫?她为什么要接近他?这些疑问紧紧跟随着我。她与他越亲近,我就越疑惑。那男人不似他的外表那般糟糕,他在雕刻,也会温柔,有个不知道他存在的女儿。他正努力修复他们的关系,比如,在她放学路上塞给她一包用纸包着的唇膏、指甲油之类,多少有点傻气和尴尬的父爱。直到后来,她在洗手间用石块打破自己的脸,撕裂自己的衣服,我才明白,这就是女人的报复。他杀了她的孩子。
她从监控录象里看到他被警察抓走,然后看到他的女儿去那幢公寓找他。
她撤消了指控,在路上等他,要他告诉她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场交通意外。她的丈夫和孩子。她不能原谅的是自己,那天,是她对孩子嚷嚷,让她滚出她的视线,因为她要休息。于是,丈夫带着孩子出门了。一辆失控的汽车撞进了公车站。他说他们一定是当场死亡的。我不知道这是否会让她觉得安慰。“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这就是生活。”
那位女清洁工,前一刻她还在满足地面对一个男人的殷勤,下一刻,她悲伤地看着那个男人和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人亲热交谈;那只胖狗病死了,现在陪伴中年男人的是一只黑色的小狗,一样的快乐。
这就是生活。
—————————————————————————————
不管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不管阳光多么明媚,我依然觉得冷。灰,冷,这是UK的色调。
千万不要在孤独一人的时候养一只狗,那样会看起来更孤独。
《红色之路》观后感(三):Forgive ourselves
这个世界的痛苦已经足够我们品尝,所以,请不要为了那些无心之过,无穷无尽的惩罚自己,与别人。
也许是位于未来的计划与想象太过非分,近来的时间与金钱也就消耗得格外迅速,难得安静下来决定看一部电影,竟然幸运的选定了Red Road。摇晃的镜头与不知所云的苏格兰英语,并没有阻止住我一点点地陷她的生活,一个一个看似无心的细节,搭建出了故事的梗概,真相一点点地被揭破,情绪一点点地积累,直到疯狂的发泄之后,整个谜底的揭开……我丝毫不惊讶,我似乎真的能理解愤怒背后的力量一样,当一切都被不能消逝的愤恨所包围之后,自己便成为了这个风暴的中心,难逃一劫。她的选择似乎是为了复仇,也似乎是为了刻意的伤害自己,用一个痛苦掩盖另一个痛苦而以。
但终究是不行的,我讨厌选择“爱“这个字来解释一切的结局,但似乎,这血醒醒的带刺的玫瑰,却总能向人们展现出动人的一面。于是,一切都被推翻,一切都重新开始,又是一番不知道是何样的生活继续展开 ……
电影的女主角跟PJ Harvey 颇有好几番貌似神似,冷峻平静的眼神中交替的散发出淡然与愤怒的味道,让我觉得这电影没有选择她的音乐感到颇有不小遗憾……比如那张著名的Stories from the City, Stories from the Sea,她和Thom York合唱的The Mess We Are In相当完美的契合了电影的气质……片尾的Love will tear us apart尽管主题不错,但是在是唱的太阳光了些,也许换成原版或者一个民谣版本的……算了,算了,就这样吧,大概这并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极力推崇吧
《红色之路》观后感(四):一个女人的自我拯救之路
对英国电影接触不多,这部应该是看过的出色的一部,导演的第一个长片。
作为一个女性导演的作品,'red road'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看待生活,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丈夫和心爱的女儿对一个单身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就像影片中说的那样:“这种事故天天都有……”我们往往能从各种渠道了解到每天世界各地发生的类似的事情,但是有谁能真正的了解到这个悲剧对于当事人到底是怎样的打击?
导演用她的理解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比较极端复仇方式,其实相比较而言,故事本身的情节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女主角的心态,影片中大量的使用特写,一种特有的女性的孤独感随着影片的展开而弥漫,失去亲人的痛苦在一个女人的脸上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显现出来。至于最后的那段激情戏,我觉得很难说清女主角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给我很模糊的感觉,这大概就是导演独特的气质。
同样让我感到导演作为一个女性特有的气质的是在影片的结尾,用一个很温暖的结局来结尾,要是我拍的话就是一个悲剧,生活本来就是这么惨酷,即便在电影中也应该这样,呵呵。
《红色之路》观后感(五):凝视的快感
距离上次耐着性子看这样的画面已经不知道隔多久了。说实话,如此这般原始、粗糙、蠕动、摇晃的镜头语言确实不是我的这杯茶,即使是偶尔品之,也丝毫无增我对它的喜爱。
Red Road, Andrea Arnold,Kate Dickie,2006,59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如果不是它拿的这个奖,片子肯定在头20分钟就被我枪毙了。碟片的可控让观影的盛事再次演变为一场大众文化的拜物狂欢,我们随时可以抽身而退,用放弃或沉默履行对精英自以为是的抗拒,为鲍德里亚摇摇旗,为自己的懒于动脑跳跳舞。
灰色的工业城市、萧瑟的酒吧街道;卡车司机的无能、女人刻板警觉的脸,断断续续的英式摇滚。所有的含混和迟滞都指向都在一场毫无征兆的复仇。观众从一开始就被扔进一个巨大的黑洞里,要么选择诱惑,接受煎熬,要么放弃。可惜的是,导演挖空心思寻求了这场盛大救赎,却似乎并没有力道挽回结局不能承受之轻。飘飘然,轻悠悠,没有质感。
唯一留下的思考倒成了一场“凝视”的盛宴,交织着看与被看的快感。
凝视在监视和偷窥的套路中展开:“看”监视器的人同时被观众通过镜头“观看”,女人于是无可避免地承担了观者和被观者的双重角色,而观众,在为“偷窥”行为本身感到恐惧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为发现自己处于同样的位置而战栗。
前40分钟里,女人零碎的形象完全在“看”中被建构:检测器中的街道和人群形成她的他者世界,靠着对观望对象的敌视和漠然,她在观众的心中确认了形象:蜷缩、紧张、空洞;一个空荡的生命体,没有意义的生存状态。
随后剧情突转,出现了一场全景式的跟踪,她似乎突然找到了意义,即,跟踪一个特定男人。男人于是成为女人的镜像,借助于他,我们再次辨认那个女人,之前破碎的片段猜测逐渐显形为一个可辨的形象:坚定,果敢、目标明确。至于目标为何,却无交待。
一场预谋的男欢女爱,既新鲜又痛楚的经验,一场“自我”与“他者”的交合。女人和男人身份合一,观众至此成为唯一的“观者”。到此为止,导演的意图完全得到了确认,福柯的激烈被女人的纠结彻底消除。仅有的一点感动来自于她对着车上的男人大喊:她死的那天我还骂了她,这是我和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女人的救赎总能来自于一场诉说。
凝视的快感多半来源于可操控的隐秘,而世界却已凝固成一个固定的对象,没有了暧昧的空间。该说的都说了,于是观者的好奇、创造瞬间没了基础。
一目了然的寓意,纠缠了半天。原来如此简单。
没意思。
《红色之路》观后感(六):Love Will Tear Us Apart
Jackie与Clyde一起说狐狸的场景让我想到美国丽人里那个唯美的塑料袋。有些共同观看的时刻,安静里有些什么开始滋生,不是那些腐烂的暧昧,情欲,也无关复仇,是些什么以人类的名义,这个宇宙里最渺小和易孤单的物种,在历尽各种疲倦后忽然发现身边有个可以分享的同类。那几秒时间会变慢,记忆会消音。即使有人心怀鬼胎,有人欲望驱使,我仍是相信有一个属于灵魂相遇的时刻,没有人背负过去和原罪,赤裸相见。
所谓现实和现实主义是讨论这个电影难以回避的话题。道格玛95,跟拍,手提镜头,晃动的大特写,无数次通过窗子,车窗,玻璃远远撇过去,吝啬地不加一点无声源背景音乐(虽然有声源的音乐都好棒,OASIS尤其令人激动),在导演费劲心机与现实两个字套上联系的时候,我又走神地去考虑一个看上去无关紧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Jackie的现实世界?在故事的开始,她依赖监控器的屏幕为生。她熟悉那只肥狗,那个爱跳舞的服务生,甚至熟悉他们甚于她的家人,仿佛是玻璃罩摄影棚之外的一个特殊的上帝,俯视众生,以借此获取死寂生活里的唯一欢愉。只是这种熟悉只存在于单向,且如此沉默,即使站在那只狗的旁边,也只能漠视地一瞥。仿佛那只是闯入别人的故事,她本不该出现在CCTV的镜头里(监视镜头叫做CCTV,多么意味深长的名字啊)。而在一切释怀之后,如正常人所期待的,放下过去,开始新生活,过些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生活,比如和新狗狗打声招呼。只是这种现实真的就更值得微笑以对吗?不要忘记,监视器里的故事是与父亲闹翻的儿子,表情与格拉斯哥一样阴霾的女孩,想要挽回女儿的父亲,是暂时忘记窘迫的狂欢,靠偷情或野合才能勉强的不寂寞,和占据绝大多数时间的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个世界伤痕累累也就罢了,还很无聊。
所以这可以算作一个把屏幕上的一切当成真正现实的完美理由吗?监视器上的,或者被剪辑过包装过的那些电影电视剧和演唱会。在导演技巧用尽让你相信她给你看的一切很现实的时候,你会不会聪明到反应过来,看,你和那个格拉斯哥间也隔着块大屏幕呢。不过你愿不愿意留在这边,并把屏幕那边的故事收纳成你的现实里的一部分呢?这些故事,漂亮又忠诚,永远听命于你,也不会带来伤害。只是偶尔会提醒你时间过的有多快,你又变老了。
这种安全版现实唯一的缺点是,你永远不会知道一件叫做爱情的东西。我第二次走神是在揣测另一件没有意义的问题:Jackie和Clyde之间有过叫做爱情的东西吗?哪怕是一瞬,或者一点?这可能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之类并不搭边。这和Andrea Arnold惯常的男主角设置有关系(另见fish tank里的康纳)。他们不帅,没有钱,骨子里却都注射过某种勾引人的特质,暂且可以称其为特别配制的温柔,只要你离他们足够近,近到可以感觉到他的呼吸的时候,就会被这种温柔所笼罩的气场醉地有些腿脚发软,同那首the vanishing American family(Jackie和Clyde跳舞时的背景音乐)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只是把你推向深渊的人却最后带来了慰藉这件事听上去并不体面。Jackie在身体享受欢愉时意识里却要坚守意识的清醒:这是复仇,不是爱情,就算在这复仇之路上顺便被温暖也是可耻的,所以要靠不接吻来保持最后的底线。只是Jackie啊,你不觉得这样太刻意了吗?你跟那个几分钟都坚持不到的男人还接吻呢。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总会爱上些意料之外的家伙。可能很短暂,但是发生过。
听到OASIS的时候有想要欢呼的冲动,虽然我还是觉着OASIS是一览无遗的天空,不配格拉斯哥灰蒙蒙天空下的垃圾场。OASIS们仍旧是我现阶段的现实主义。Andrea Arnold所描述的英国和我的感觉很像,湿润又闷骚,有些时候有些失控,偶尔还带点暧昧。在头脑里被灌满REALISM, MODERNISM,MISE-EN-ABYME,写点不靠谱的中文真幸福。
《红色之路》观后感(七):做完爱 然后复仇
很喜欢 尽管我承认前半部我是拖着看的
喜欢片子里低沉压抑的基调,现实一样的沉冲色彩让人心有共鸣
喜欢和主角一起观察或说是偷窥社区里的人发呆,遛狗,傻笑,野合
喜欢那对同居中的男孩让他们在高楼吹风,如此肆无忌惮的吹拂让人羡慕
喜欢在车里,男的说对不起我有点快你到了没有,女的说earlier^ 那不屑的口气 真他妈帅
喜欢女主角激情的时候 近乎疯狂的喊 do you want to fuck/ then what are you waiting for^ 酷
还有还有 她抱着玩偶哭,她听说别人叫她翘臀迷茫地看自己的酮体
整个片子的感觉
那样支离破碎 又那样地统一温和……
《红色之路》观后感(八):红色之路·你能释怀了么?
关于复仇的影片看了不少,然而将《红色之路》定位成复仇型的故事还是于心不忍。
这是关于一个女子对丧痛无法释怀的任性挣扎,悲痛尘埃落定的过程如同一颗泪珠的落与隐忍未落,最后,我们发现,这个可怜的女子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向自己寻仇。
要怎么讲这个故事呢,似乎连导演也觉得过于寻常和普通而同主人公一起把它藏了起来。藏在那女子依稀清秀的沧桑面容后,藏在她每天不动声色的凝视监控镜头时寂静的目光里。这一切仅让我们知道,她是个城市监控员,面对十几台监控屏幕,时刻旁观人们每天上演在街头的一幕一幕,见到险情或事故便及时汇报处理。
她沉静,独自生活,没有笑容,她有一个当卡车司机的性伙伴,在车里各取所需之后平静道别,像是吞咽一顿速食。
大多数时间她沉溺在监控室里,不断的转换镜头,放大细节,看对楼的女佣边做家务边跳舞,看遛狗的老人,看深夜有人在围墙后野合……她喜欢这样做个局外人,活在别人的热闹里而又一无所有的姿态,这样,便不再会失去吧。
后来我们发现,她开始只关注一个人,那个开卡车的中年男人,貌不惊人,朝歌夜酒,混沌度日。这样一个普通的男人却使她的目光紧紧追随,甚至跟踪他,参加他的周末PATY,最后投怀送抱,完成了一次激情的交欢。这是爱的聚首还是恨的寻仇,无论如何,这是她唯一打起精神做了的事。
接下来,她用石块砸伤自己脸,一脸凄苦的来到警察局告他强奸,她知道犯有犯罪前科的他只需她轻轻一推便就此锒铛入狱,她耿耿于怀凝聚在心口久久不散的痛等待这场顺利复仇将之冰消瓦解,然而……果真如愿了么?她觉得就像把炸药投入沼泽,那一声黏馀的闷响只让她本性纯善的心愈加愤懑。
她要的只是“他们都能活过来”,从此她可以别无所求,真的。
她曾多么痛恨这个男人的存在,自打从监控镜头里认出他后,她就知道他的出狱便是她的炼狱。那夜,这个开着卡车醉醺醺的男人把车失控撞上了候车亭,死神不负责任的带走了她的丈夫和女儿,他们突如其来,无声无息的从她的生命里蒸发了,她连最后一次和女儿的吵架都没有来得及和解,她记得最后一次见她时,她生气的叫她滚的远远的,她不明白,她之后呼唤了千万遍的爱怎么就抵消不去那一句负气的恶声呢,她恨这个男人夺走了她唯一的机会,她可以向女儿道歉,向爱人告别,甚至可以同他们一起远离人世。而她又本能的靠近他,向他无理索取,仿佛家人的气息和灵魂在最后遇到的人身上有所依存,她能循着那一丝薄如蝉翼的牵连把握他们尚在人间的脉象。当她在监控录像里看着他被警察押解,而他幼弱的女儿来到门前茫然四顾的找不到父亲,她恍然惊觉,这场所谓的复仇,荒诞得令人心碎,她无所挽回,却在炮制新的悲剧。
将一切收场吧,原谅别人无心的过失,那仇恨,原是无所指向的,怪肇事者的行径亦叹受害人的出现,亦怪酒会醉人,夜会迷目,怪命运无常,世事难料……
当一个人有恨而无所指的时候,他多半是在恨他自己。她用迁怒于他人和复仇来逃避现实,而出口渐迷。命运的疏导口,要顺利走过,必须要放下,紧紧揪起的内心必须释怀。
她撤消了对他的指控,她在大街上追着被释放的他寻求事发的细节,她必须面对,然后放下。他说,这种烂事每天都有,这就是生活。
你能释怀了么?她一定一遍又一遍的在心里问自己。她终于展开女儿生前的小衣服,亲了又亲,哭着说对不起,那是再没有机会对她说的话。终于可以走进爱人的父母家里,看他孩童时,青年时的照片,那是她好几年都不敢触碰怀念。她终于可以对别人提起他们,然后好好为他们哭一场,当这些都做完之后,她知道自己终于可以放下了,放下往事,重新生活。
‘红色之路”是那个男人所住的公寓名称,也象征一道生命之坎,越过之后,阳光灿烂,海阔天空。
影片以纪录片的手法来处理镜头,动荡的跟镜头和长久静默的片段使之沉重而真实。反复看了结尾,因为显得太真实,感人至深。对白也耐人寻味。
电影毕竟来自于生活,再酷再炫的拍法也不过如同把戏和幻象,也许绕了一大圈,我们真正被触动的原因还是镜头那记录真实的本质。
《红色之路》观后感(九):漂亮的留白
越发觉得 好看的电影总是回归到最初衷的本质
即如何把一个故事通过最到位且完整的电影语言展显出来
到位的电影语言不代表长篇累读 不代表花俏的电影技巧 不代表故弄玄虚的张扬
到位的电影语言总是巧妙的留白 懂得如何进退取舍 明白轻重缓急
一部好看的电影 总是在讲故事的同时
向听故事的人致以最诚挚的尊重
在把一个世界打开的同时
将决断的权杖交到观众手里
[Red Road]的故事背景设定在Glasgow 苏格兰最不可爱的城市
电影里的城市 阴冷 潮湿 铁灰色的天空 工业味很重的布局结构
空气中似布满暗淡迷蒙的灰尘
如此冷感疏离的环境
恰如其分的烘托起女主人公孤僻的生活状态及忧郁的内心世界
导演没有一开头就将故事全盘托出
而是慢慢的将线索的绳子丢出来
观众们一路牵着绳子 一边沿途收集着片断讯息 逐渐拼凑成一个完整的图画
是完全没有压迫性的叙述方式
却暗藏隐隐扎实的危险张力
台词也很精炼 几乎是到非说不可才会说的地步
而情绪大多时候是通过女主角Kate Dickie的面部和肢体表情渲染的
她有着一张并不传统美丽的面孔 线条刚毅不够柔和 眼神充满无法言说的故事
却很吸引目光 耐人寻味 值得一看再看
电影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女主人公一路跟踪 混入正在举行Party的神秘男主角公寓中
公寓中热闹非凡 音乐阵阵 她一人独自站在过道上
过道的灯光昏黄迷蒙 而她正身处在暗淡阴影里
摸索着试图潜入男主角房间
看到这里的观众们 还不知道她为何要苦苦跟踪
也不明白男女主角之间的过节和纠缠
然而在那样的光晕下 我们仿佛看见女主人公即将踏入令人眩晕的命运隧道
听到她加快的心跳声 感受到她不可抑制的急切
前途凶险茫茫不可知 而她却已决定飞身跃入
这样决绝的情绪
使得后面的情节一一成立起来
内敛的简洁的低调的欲说还休的
漂亮的留白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