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传奇字体》观后感精选10篇
日期:2018-08-23 03:54: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传奇字体》观后感精选10篇

  《传奇字体》是一部由Gary Hustwit执导,Michael Bierut / Neville Brody / Dimitri Bruni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传奇字体》观后感(一):Helvetica:一个字体的是是非非

  如果不是专业从事平面设计,恐怕知道Helvetica的人实在寥寥无几。这件事情很有思考价值:几乎每天,我们从睁眼开始就要面对的Helvetica,却很少有人真正认识它,了解它。

  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字体之一,Helvetica刚刚迎来50华诞。为了向这项改变了平面设计半个世纪面貌创造致敬,英国导演Gary Hustwit特地拍摄了一部名为《Helvetica》的记录片,将这款字体的前生今世、辉煌寂寥都浓缩在短短80分钟里。影片结束时候,当观者再抬眼四处张望时,会发现我们已经很难找到一个没有Helvetica驻足的角落了。

  这种全世界使用最高的无衬线字体,是瑞士的Haas Foundry公司在50年代推出的代表作之一。当时 “国际字体风格”( 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也称为“瑞士风格”)十分受欢迎,其中的佼佼者是Josef Muller-Brockmann 在1896年推出的Akzidenz Grotesk——一款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的无衬线字体。为了和Akzidenz Grotesk 在竞争市场份额,Haas Foundry希望能设计一套新的无衬线字体。于是Helvetica应运而生。它是由设计师马克斯•米耶丁格(Max Miedinger)和爱德华德•霍夫曼(Eduard Hoffmann)于1957年设计的。当时米耶丁格和爱德华德在瑞士哈斯铸造所(Haas’sche Schriftgießerei)将其作为排版铅字。这种字体最初的名称是“Neue Haas Grotesk”,意为“哈斯的新无衬线铅字”,后来被哈斯的德国母公司斯滕佩尔(Stempel)在1960年改为 Helvetica(为“瑞士”的拉丁文),使其更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因为Helvetica字体的设计简洁中性,几乎不流露任何多余信息情感,它在60、70年代风靡一时,被广泛用于全世界使用拉丁字母和西里尔字母的国家。当然,同样的风格后来也被移植到希腊字母、希伯来字母和汉字。Helvetica大量出现标志电视新闻标题以及无数的商标中, 如3M、美国航空、American Apparel、BMW、Crate & Barrel、德国汉莎航空公司、Fendi、Knoll、英特尔、无印良品、雀巢、松下、Parmalat、SAAB、三星、Staples、Target、Texaco等,数百间企业的标志都在使用Helvetica字体。

  同时,Helvetica字体清晰规整、易于阅读的设计,让它成为很多政府部门和公共设施标准字体,因此拥有了更高的辨识度。特别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设计师Massimo Vignelli 为纽约城地铁设计了标识系统地图后,Helvetica就几乎垄断政府部门的所有Logo(以至于有人认为使用Helvetica的人都支持越战,在设计界甚至遭到过抵制)。加拿大政府的联邦认证制度(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使用了这个字体及其各种版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将其列入最早的馆藏字体。Helvetica还是苹果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Arial字体也来自于它,这也为其在平面设计中赢得了不少出镜率。

  正是因为坐拥此等巨大影响, 2007年Helvetica诞辰50年的时候,才有了全球范围的庆祝活动。伦敦设计博物馆举行了“50-Helvetica”展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了Helvetica 五十年(50 Years of Helvetica)特展,这部《Helvetica》自然也是献礼之作。

  和Helvetica字体设计风格神似,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也是——简单明了规矩,易于阅读。全片以对Helvetica相关人员(涵盖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师,创意人士评论家等)的访谈串起,穿插大量由Helvetica构成的广告、招贴,再辅以轻松明快音乐,毫不拖沓剪辑,没有一般涉及专业领域纪录片的艰涩,但务必让你随时都能接收到有关Helvetica的信息。认真看完八十分钟,相信你转眼就能分辨出周围哪些字是Helvetica。

  Helvetica字体在世界范围如此受欢迎,它的优势自然不用多言,倒是影片中几位设计界大腕对它的批评值得玩味。David Carson 说:"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一件东西可读并不意味着传达了信息,更重要的,并不意味着正确传达了信息。反过来讲,有些刚开始难以阅读的东西,也许表达完全不同的信息并且值得读者花更多时间参与。”Stefan Sagmeister的批评则近乎指责:“我对通常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失望透顶的。他们太无聊啦!我们拿到一份手册,它们都有着大量的留白,上面写着几行用Helvetica一类字体的小字、下面来个抽象的小LOGO、再配一副商务人士走路的图片……这些狗屁无聊透顶。”这些中生代的设计师,将对传统的反叛和颠覆视为己任,在他们看来,Helvetica毫无感情个性,可算是最坏设计的范例。而年轻一代设计师的观点则充满着实用味道和去政治倾向:“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放下Helvetica字体设计到底是好是坏不谈,不可否认的是,它代表着战后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潮,它和包豪斯建筑风格、欧普艺术等,有着浓重血脉联系。尤其是欧普艺术,画家摒弃了传统绘画中一切的自然再现,用规则重复几何图形来代替原本具体形象目的是为了达到视知觉运动感和闪烁感,从而产生令人眩晕的光效应现象与视幻效果。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艺术形式深具野心。我们都知道,人对艺术品欣赏体验与其受到的教育人生经历等紧密相连,可欧普艺术却希望通过人类一致感官生理反应,达到对艺术作品的“无差别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Helvetica字体要完成任务,不也是“无差别”的信息传递么?相比复杂的手写体,庄重的衬线字体,Helvetica均衡、简单、冷静到缺乏感情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字体不至凌驾于内容之上,使读者全情投入文本本身。这是Helvetica的长处,同样也是问题所在。过分强调设计形式为内容服务,却忘记了形式本身传递出的信息,以及它有可能带来与观众的互动。设计最终沦为简单的实用主义,这Helvetica深为反对诟病的最大弊端

  经历了反叛年代的沉寂后,Helvetica在新世纪重新焕发了青春,究其原因,却难免有些尴尬。风靡全球的互联网浪潮,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人人感觉自己似乎拥有无限选择权力的时候,却发现世界绝非我们想像般美好选项固然增加了不少,但我们为决定付出成本也成直线上升。在“速度决定一切”的前提下,简单明了,不带任何倾向性,又不会产生歧义的Helvetica,就顺利成章地成为最经济可行的预案。更可怕的是,这种操作系统的默认字体,经常会有意无意出现在大众视野中,长时间的视觉轰炸后,你还能确定自己的选择中又多少是经过主体思考而来?尤其是在中国传播业各个环节还显稚嫩的大环境中,选择“默认”,似乎永远是最安全的……

  就像影片里那纷繁缭乱的蒙太奇一样,如今,周遭的Helvetica实在太多,传递的全是关于现代化的种种信息,无疑让正朝这个方向行进的人们兴奋不已,躁动难耐。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停下脚步,仔细分辨一下,这些既强烈隐蔽的视觉符号中,到底哪些应该欣然接受,哪些应该抛诸脑后。Helvetica50在瑞士举行的大会上,主要议题就是“Helvetica会一直流行下去吗?”。没错,按照现在的状况,Helvetica依然会流行下去,可问题是,默认代替选择,不愿加以取舍地滥用下去,Helvetica的价值,除了流行以外,还能剩下什么呢?

  《传奇字体》观后感(二):Helvetica, More than a typeface

  不止是字体,更关乎美学、设计,以及个体社会关系

  ----------------------------------------------------------

  We think typography is black and white.

  我们以为排印设计就是黑色白色

  Typography is really white, it's not even black.

  而排印实际上是白的,而不是黑的

  lt is the space between the blacks that really makes it.

  因为字体是由黑色形体之间的空间来定义

  ln a sense it's like music,

  这有点象音乐

  it's not the notes, it's the space you put between the notes that makes the music.

  音乐不是由音符,而是由音符之间的空间来定义的

  what it's all about is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 negative shape

  我们实际上谈论的是它们与其“负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the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实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the shapes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ithin characters,

  字体内部,以及字体之间的空间形态

  with the black if you like, with the inked surface.

  以及黑色部分,如果你喜欢这样称呼的话;和过墨的部分

  And the Swis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background,

  而瑞士人更关注于字体的负形

  o that the counters and the space

  etween characters just hold the letters.

  所以字谷与字形间的空间就把整个字母固定住了

  l mean you can't imagine anything moving;

  你看不出丝毫的“松动

  it is so firm.

  它就是如此的“结实

  lt's not a letter that's bent to shape;

  这不是一套弯曲成形的字体

  it's a letter that lives in a powerful matrix of surrounding space.

  每一个字母实际上是存在于一个强有力的矩阵所包围着的空间

  lt's . . . oh it's brilliant when it's done well.

  这实在是... 太出色了,当所有的一切完成之后

  Helvetica was a real step from the nineteenth-century typefaces.

  相对于19世纪的那些字体,Helvetica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

  lt was a little more machined,

  稍微有一点机械的味道

  it was doing away with these manual details in it,

  没有太多人工痕迹

  and we were impressed by that, because it was more neutral.

  它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它更为“中性”

  And neutralism was a word that we loved.

  而中立主义,是我们喜爱的一个字眼

  it shouldn't have a meaning in itself. lt should . . .

  它本身不应该包含任何含义,它应该...

  the meaning is i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not in the typeface.

  含义应该来自于文本的内容中,而非字体的表象

  Governments and corporations love Helvetica

  政府和企业喜欢 Helvetica

  ecause on one hand it makes them seem neutral and efficient,

  因为一方面它令他们看上去中立和有效率

  ut also the smoothness of the letters

  makes them seem almost human.

  柔和的字形也让他们看起来更人性化

  That is a quality they all want to convey

  这一直是他们试图传达的质素

  ecause of course they have the image they are always fighting

  因为他们一直想改变他们的形象:

  that they are authoritarian they're bureaucratic,

  独断、官僚、

  you lose yourself in them, they're oppressive.

  让人失去理性、压迫

  o instead, by using Helvetica

  然而,改用 Helvetica

  they can come off seeming more accessible, transparent, and accountable,

  就可以使他们看起来亲切、透明、可靠

  American Apparel uses Helvetica and it looks cheeky.

  美国服饰 用Helvetica 显出随意

  American Airlines uses it and it looks sober.

  而美国航空 用 Helvetica 显出稳重

  And it's not just a matter of the weight they use and the letter spacing and the colors.

  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所使用的字重,字距,和颜色

  There's something about the typeface l think

  really invites this sort of open interpretation.

  还因为字体本身就支持开放性的释读

  Why do people buy certain things? The brand rubs off on them.

  为什么人们固定地购买某些东西?品牌消减了人们的选择面

  And typefaces are a brand.

  字体也是一个品牌

  You're telling an audience, This is for you,

  y using a certain typographic voice.

  你用一种特定的"字体排印的声音"告诉"听众",这是属于你们的

  ln a way, Helvetica is a club. lt's a mark of membership;

  从某种角度说,Helvetica 就是一个俱乐部,一种会员资格的标记

  it's a badge that says we're part of modern society,

  它是一个徽章,昭示则我们是现代社会的一分子

  we share the same ideals.

  我们有着共同的理想

  lt's well-rounded, it's not going to be damaging or dangerous.

  它方圆周正,不会给人带来破坏和危险的感觉

  Helvetica has almost like a perfect balance of push and pull in its letters,

  Helvetica 的字母中有着一种近乎完美的收与放的平衡

  y the time I started as a designer, it sort

  of seemed there was only one trick in town,

  当我开始成为一个设计师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唯一“技巧”

  which was like, what can you use instead of Helvetica.

  大概就是,除了Helvetica,你还能用什么?

  it seemed like Helvetica had just been used so much and overused so much

  我觉得 Helvetica 被广泛地和过度的滥用了

  and associated with so many big, faceless things

  并且总是与如此众多巨大的、面无表情的事物关联在一起

  that it had lost all its capacity even, to my eyes at least, to look nice.

  它已经失去了那种令人赏心悦目的能力,至少对我而言

  And by the seventies, especially in America,

  在70年代,特别是美国

  you start to get a reaction against,

  人们开始采取行动反抗

  what it seems to those designers is the conformity,

  那些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

  And when I walked into design as a student at Tyler School of Art,

  当我作为 泰勒艺术学校的学生,进入设计领域时

  what struck me was sort of two separate cultures of design.

  两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文化给我很大的冲击

  One was the corporate culture,

  一种是公司文化

  and the corporate culture was the visual language of big corporations,

  公司文化指的是大公司的视觉语言

  and at that time they were persuasively Helvetica.

  那个时候的公司文化毫无疑问地是 Helvetica

  They looked alike, they looked a little fascistic to me.

  它们看上去很相似,在我看来有点法西斯

  And so ln the Postmodern period, designers were breaking things up.

  在后现代时期,设计师们打破一切规矩

  They wanted to get away from the orderly, clean, smooth surface of design

  他们希望远离有序、干净、柔顺的设计

  the horrible slickness of it all, as they saw it

  远离他们所见的一切恐怖的匠气的东西

  and produce something that had vitality.

  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作品

  ln the '70s, the young generation was after psychedelic type,

  70年代,年轻的一代都喜欢追逐迷幻剂一样的字体

  They didn't know what they were caring for,

  他们不知道他们在乎什么

  they only knew about what they were against.

  他们只知道他们要反对什么

  And what they were against was Helvetica.

  他们要反对的就是 Helvetica

  If you are not a good designer, or if you are not a designer,

  如果你不是个好的设计师,或者你本来就不是设计师

  just use Helvetica Bold in one size,

  用固定字号的 Helvetica 粗体就是了

  like for a flyer. . . it looks good.

  比如用在宣传单页上...它就会... 很好看

  o it may very well be that when it comes to trends,

  很可能,至少在平面设计的潮流上

  at least in graphic design, we've reached sort of the end of history.

  我们已经抵达了历史的终点

  The pendulum that swings back and forth

  doesn't have any more directions it can swing in.

  钟摆往复运动,不会再摆向第三个方向

  The final trend may simply be the completely

  democratic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最终的潮流可能就是生产方式完全为大众所用

  to anyone who wants it or anyone who can afford it.

  每个希望能拥有的人,每个负担得起的人都能得到

  It's always changing, time is changing,

  世界永远在变,时代在变

  the appreciation of typefaces is changing very much.

  对字体的欣赏也在发生很大的改变

  You are always child of your time, and you cannot step out of that.

  人永远都是时代的孩子,无法跳出你所处的时代

  《传奇字体》观后感(三):Helvetica 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模糊记得多年前读汉宝德,他用“现代主义”的关怀来描述圣彼得堡的市政规划理念。这不仅仅是因为相比于其他欧洲城市,圣彼得堡以其高层的建筑和更具功能性的实用主义倾向而闻名,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汉宝德看来,它无不体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从这方面来看,现代主义的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倾向的确可以有一些社会理想在里面。所以在纪录片中Helvetica 的支持者会认为即使Helvetica的确在被商业和广告滥用而广受诟病,他们仍然会坚持使用,并声称 "(Helvetica) is not capitalism but socialism, because everyone has access to it."

  但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方面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 Helvetica 是马尔库塞所描述“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单向度的人”的现代社会的最贴切的表现。它是霸权、无趣、死板和同一化的代名词。进步一来说,后现代主义者们还给 Helvetica 赋予了更多政治意义。纪录片中的那位女设计师自然而然的将 Helvetica 和美国政府的政治宣传联系到了一起,而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殊政治环境,Helvetica 在她的眼中成为了越南战争的帮凶。她甚至认为"If you use Helvetica, you support Vietnam War"。随着“政治正确”的理念在美国的膨胀,Helvetica 在他们看来甚至需要为此后的伊拉克战争等等负责。所以Helvetica可以被当作最合适的标示字体,因为它无处不在的传达出一种权威的命令式的口吻让后现代主义者浑身不适。从另一方面来说,后现代主义者认为"legible is not communication"。虽然从功能性出发,Helvetica改善了字体的可读性和可辨识性,但后现代主义者们认为识别出一段文字和理解一段文字有很大的距离,识别更不等于真正的交流。

  如果Helvetica是设计师的空气,那么Times New Roman就是成天在电脑面前码字的研究生们的空气了。这种更为过时的字体还传闻是 Poggio Bracciolini 的手写字体,而这其中又有书写和现代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葛林伯雷(Stephen Greenblatt)的新书 “The Swerve”介绍了布奇里尼 (Bracciolini)对于卢克莱修《物性论》的再发现,葛林伯雷甚至用“世界如何变得现代”作为这本书的副标题来说明《物性论》的再发现对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而有趣的一点是, 布奇里尼正也因为他的优美而清晰的书法(beautiful and legible handwriting)而闻名,而整个罗马字体(Roman type)的当代印刷字体也是在他的手写字体上发展至今。所以,巧合的是布奇里尼不仅在思想层面以卢克莱修《物性论》的研究推动了现代性,而且在印刷文字的物质层面,他的字体遗产也一直保留至今,并仍带有现代性的痕迹。

  当然了,像德里达的语音中心主义讨论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特质。但是我不确定在他的讨论中是否包含了载体和媒介的本身,比如说这些文字是怎么写的这类似的问题。我们恐怕不能像以前一样,用埃及禁运莎草纸来解释书写材料(鹅毛笔和羊皮纸)的变化来解释欧洲书写字体的变革(哥特体的兴起,然后是加洛林体、人文体等等)。因为我觉得,这些书写也会带来其他方面的变化。

  《传奇字体》观后感(四):对艺术设计窘境的爱与恨

  《Helvetica》算来应该是地球上第一部专门给某个字体拍的纪录片,不知道后面不会不含有类似的字体纪录片出现,我想几率为零。毕竟没有哪个字体会像片中主角Helvetica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如此持久的影响力。

  出于人们对Helvetica的过度关注以及自己本身对它的兴趣,Gary Hustwit就拍了这么一部影片(Hustwit之前在02年拍摄过一部纪录片《I Am Trying to Break Your Heart》,中文译名:《我在试图让你伤心》,将镜头对准了美国民谣乐队Wilco和其背后的音乐行业,记录了Wilco的专辑Yankee Hotel Foxtrot'诞生的艰难历程,影片公映后大获好评),而借助这部影片,Hustwit把话语权交给了片中的那些大牌设计师们 (Erik Spiekermann, Matthew Carter, Massimo Vignelli, Michael Bierut, Wim Crouwel, Hermann Zapf, Stefan Sagmeister, Jonathan Hoefler, Tobias Frere-Jones等人悉数登场)。

  通过全片,设计师分成了两派:一派力挺Helvetica,认为Helvetica是设计理念的一种重大突破,而另外一派则猛烈抨击认为Helvetica反映除了设计界的一种循规蹈矩和因循守旧。自Helvetica出现之后到现在,成了设计师头脑中默认的字体选项,从这个侧面看来,Helvetica的流行的确是设计平庸的一种表现。而当(企业形象)设计全部依赖某种字体来体现其设计理念时,更是如此。当然Helvetica大行其道也的确说明了它本身的实力,一种结构简洁,没有任何国别身份,没有任何地理感知的中性字体(不像Akzidenz Grotesk, Akkurat),任何人,任何企业都可以通过Helvetica传达出自己的声音。这也就必然导致了Helvetica被过度滥用。在国外,Helveltica目前是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而在以后的日子里,就如同一个行将没落的王朝。

  不过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客观上由于国内typography和type design和国外有着极大的差距,许多人或者说很多人都对Helvetica不是了解(不知道Helvetica和Arial的区别),在设计论坛上,很多人都苦苦寻找Helvetica。对于他们来说,对Helvetica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可以预见,即使Helvetica在国外如同Optima(世贸中心纪念馆再次让Optima重新焕发了一丝生机)一样过气,失宠,在国内设计界会依然受宠。而这种受宠会依然继续延续着国内的typography,type design,设计和国外的差距。

  Gary Hustwit把《Helvetica》拍的如同Helvetica本身的气质一样,有着那种中性,有时是一种宁静,虽然激烈的争辩使得影片火药味十足,但精心选配的背景音乐和画面完美结合,相应冲淡了这种味道,让影片始终处于一个平和舒缓的节奏,如果单看画面和聆听音乐,犹如跟着一个字体导游游历各个国家。不失为一种惬意的享受。

  : 现在字体传记电影已经过气了,那现在流行什么?现在流行的是玩转凸版印刷音乐视频(letterpress music video)。

  :在<<Helvetica>>之前,也有人给Frutiger拍过电影,不过影片成了个人宣传了.

  《传奇字体》观后感(五):其电影、历史、细节及语录

  在6个月前还不知Helvetica为何物的我,忽见各大知名设计资讯网站上关于Helvetica50周年庆祝的系列宣传,方晓得这大名鼎鼎的typeface是平面商业广告的业内“标准”,sans-serif字体的典范。一个字体,为什么值得业内外如此广泛的关注,这部电影里自有答案。

  大体总结起来,Helvetica50年的历史经历了现代化的拥戴,叛逆的后现代的反驳,和现代人不同观念的洗礼。20世纪50年代的字体设计师,觉得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大众设计一种理性的、易于辨识、充满现代感的字体。因它与serif字体的强烈对比,人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便接受了Helvetica的简洁、干净、利落、现代。然而,流行总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更何况是风口浪尖上的角色。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喜好变了,Helvetica的霸主地位也遭受到后现代的强烈震撼。话说回来,无论你觉得Helvetica是食之无味的垃圾食品,还是简洁理性美的化身,“只要在你的传单上,用同一磅大小的Helvetica Bold,它看上去都是挺不错的~”

  --细节与语录--

  quot;Helvetica是完美的...好的字体,不仅体现在有墨迹的地方,更体现在它的空白之处...像美妙的韵律"——Massimo Vignelli

  quot;Helvetica无处不在,让人察觉不到它的特别存在。它就像空气、重力,一样自然...当任何一种东西被用滥了,它都会显得枯燥乏味。"——Michael Bierut

  quot;没有限制我们什么都做不了。限制越多,我们越开心。"——Manuel Krebs and Dimitri Bruni of Norm

  quot;Helvetica没有表现力。无论它写的是什么,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在那里很平淡地say Hello一样。"

  ——David Carson

  quot;Helvetica总是让我记起我凌乱的房间,它就像我妈妈一样,总是在提醒我该去打扫房间了。"

  ——Paula Scher

  aula Scher在访谈中多次抒发了对Helvetica的不忿,甚至还跟她的政治观点挂上了钩。她认为使用Helvetica的都是支持越战的,同时在当年的一个封面设计上,以支持各州里根的票数,来近似该州喜欢Helvetica的人数==b 当问及Helvetica对伊拉克战争有什么影响时,她笑言就是Helvetica惹的祸,意思貌似是这些人都是战争爱好者。。。

  quot;我认为,有些美的东西不该被糟蹋了(shouldn't be messed up with)。"

  ——Michael C

  他是Helvetica的爱好者,在回答时,他的猫(啊~ 好漂亮啊!很想知道是什么品种呢~)也不时地闯入镜头,还秀秀它漂亮的尾巴~~哈

  接下来,就是我自爱的字体Tahoma和Verdana的设计师Matthew Carter啦~ 他讲的那句“你是字体设计师?我还以为他们都死了呢。。。”特逗。相比起Helvetica,Tahoma和Verdana是sans-serif的后起之秀,随Windows95版发布(不得不服MS在人机交互、界面设计方面还是很有远见的...)。个人最爱9pt的Tahoma,看文本很舒服,如果看代码的话,五颜六色的,更舒服~

  --关于电影本身--

  Indie风格的纪录片,与大厂牌的作品风格迥异。BBC拍摄的"Are you sitting comfortably",一部讲述座椅设计近百年历史的纪录片,应算是后者的典范。有趣的情节设计、角色扮演,为纪录片加了很多调料以杜绝干涩无味;制片人在片中游走四方,还有画外音的旁白,都为影片穿针引线。于是,当我惊异于"Helvetica"中丝毫没有露面的访问者(甚至连他提得问题都难以辨认==||)之时,也诧异于影片的连贯和流畅。虽说画面的剪接和音乐的搭配功不可没,导演用受访者的回答来讲故事的设计更是巧妙。

  .S.影片完整的看了一遍,又拖动着确认了一些细节。另外,由于观看的是无字幕版,难免有误,欢迎指认~

  《传奇字体》观后感(六):字体与设计师背后的时代变迁

  设计师对字体的喜好也反应了时代的变迁。

  二战后,世界一片混乱,所有人都期盼有一个简单、清晰、易读的字体出现,Helvetica应运而生。她专业而亲切,恰好满足了需要制造高效且可信形象的使用者的需求。于是她星火燎原,无处不在。

  在Helvetica占领世界,成为政府和公司的默认字体之后,越战时期成长的新一代设计师则掀起了反权威反Helvetica的风潮。他们意识到代表资本主义的政府与大公司本质上并不如Helvetica显示的那般可信赖,于是把Helvetica当做政府威权与全球标准化的标志,试图用更加个人化的字体来打破Helvetica的垄断,试图突破这一种无聊的统一,解放字体的天性从而获得表达的自由。让信息不仅仅存在于文字内容本身,让字体本身也拥有承载信息的能力。

  现在的年轻设计师出生于Helvetica诞生之后。对于这批人来说,Helvetica如母语一般亲切,因为他们正是成长于被Helvetica淹没已全球化的世界中。Helvetica在他们心中并没有权威呆板的印象,她的存在如空气一般自然,就好像不管在世界上哪一个大城市,市中心的麦当劳里都能喝到同样的可口可乐一样。这是全球化进程产生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无历史包袱的这批设计师们并没有与什么对抗的想法,只是乐于把Helvetica当做如其他所有字体一样的工具使用。

  《传奇字体》观后感(七):Helvetica、MUJI、IKEA和Facebook

  Helvetica 是苹果电脑文本编辑的默认字体,微软常用的 Arial 字体也来自于它。去年是 helvetica 诞生50年,作为在平面设计和商业上非常普及和成功的一款字体,英国导演 Gary Hustwit 专门为她拍摄了一部纪录片《Helvetica》,在设计界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旋风。

  Helvetica 出自瑞士字体设计师 Eduard Hoffmannh 和 Max Miedinger 之手,体现了瑞士设计的理性主义精神,同时被认为是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典范。《Helvetica》这部纪录片采访了老中青三代字体设计家,50、60年代进入设计界的老人深受现代主义影响,认为字体并不传达咨讯,而要让人简单清晰的读懂文字;中年一代深受反主流文化的革命和后现代主义影响,认为设计应当是个人主义的,其极端就是难以辨认的垃圾风格的字体;青年一代设计师介于两者之间,他们更喜欢使用Helvetica,但不是没有选择的滥用。

  在50年代,现代主义设计由于其风格简洁、朴素,并运用数量化的设计方法(典型的如画网格),Helvetica 得以应用到商业设计中,成为大公司、政府等机构的御用字体,被7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设计师们认为象征“权力”并且非常无聊。新一代的设计师,197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虽然同样强调个性,但是他们同时不拒斥商业和机构,他们选择 Helvetica 放到合适的地方。

  实际上,Helvetica 诞生50年来,设计界对它的态度正好反映出50年来时代的变迁,从绝对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到反理性、后现代主义,再到1980年代后的回归。

  其实,这些年来出现的很多成功设计都暗合这一趋势,无论是 MUJI,还是 IKEA,他们都是简洁、实用,表面看不带有任何倾向性,但是经过适当的安排和组合,就能变成个性化的设计方案,可见,经过了1950年代的理性主义和1970年代的叛逆之后,今天的设计已经尝试了所有的极端,而开始在这些尝试的基础上寻找第三条融合的道路。这种融合之路,可以概括为在精确的理性工具的辅助下,借助简单、实用的组件,组装自己的个性化生活。设计也因此开始变得无处不在。如果 MUJI 和IKEA 让你觉得那属于1980或者1990年代,那么今天的 MySpace 和Facebook 上的个性化空间提供了你添加各种精致模块的功能,其实更能说明这个趋势。

  《传奇字体》观后感(八):设计师着一种强列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看完了80分钟的Helvetica的纪录片,因为片中都是一些设计师前辈级别的,讲的东西都很非常的有鉴解,也是因为自己的英语比较拙劣,要看懂还真的是不容易,中途一直占停才能真正理解他说的意思。

  感觉电影中主要写的就是关于不同设计师对Helvetica这款字体的不同看法以及一些争执,他们说的,分开来听时每个人都很有道理,但其实大家讲的也有许多共同点,只是角度不同罢了,并没有人彻底否定这款字体的实用性能,和整体美观,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和场合下会给人不同的想法。

  完全机械化的字体,虽然没有人文的气质,但这正式在走向现代化的人们对易读性更高的向往。清晰,明确的传达现代信息,正是所有爱简解,爱享受的人们所追求的。

  很多设计师觉得 字词应该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情,要有词的感情,Massimo Vignelli则觉得字体不应该有表现力,因为字词本身就应该有自己的意思了。而我则觉得,不是每款字体都是一个扳子,还是要看最终试用于哪里的地方,不是每款字体都需要感情,也不是每款字体不需要表现力,例如人文一点的字体就可以加入一点感情和气质,而机械的比较中性的字体就不那么的需要那些,这完全取决于怎样的用途而已。

  50年代 瑞士风格的Helvitica是所有热爱现代主义的普通人和设计师所喜爱的,它不但清晰的传达了社会信息也让视觉上显得极为干净和富有美感。

  然而在那个时期人们铺天盖地的乱用这款字体不但让社会看上去毫无人文的气息,也更是侮辱了这款完美的字体和扭曲了Helvetica设计使用的原本意义。重新审视了这个误区后,它应该得到它原本的光辉,应此Max Miediger和Eduard Hoffmann的成功是被大家所认可和尊敬的。

  我觉得,所有的争执 其实都取决于设计师本身心理有着一种强列的社会责任感,设计中有争执才会不断的前进。

  《传奇字体》观后感(九):Helvetica

  以下笔记+杂感

  A designer's life is a life of fight. A fight against ugliness.just like doctors fight against diseases, for us, the visual disease is what we have around. What we are to do is to cure it somehow, with design.

  Helvetica:

  ost war atmosphere, rational, neutral , clear, share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of designer around the world. Modern,clear.

  It lives in the background. It's firmly surrounded by by background.

  The government likes it because its smoothness makes it look humane, efficient and clean.

  Designers cannot seen historical documentaries because the font always look wrong. Hahhaha.

  Well-rounded , balanced, contained. Order , discipline

  ublic area, look serious, tell you what to what not to do.

  1970: conformity, routine, sameness. ... Fascism , big cooperative , commanding supports Vietnam war.authoritativez

  tandard

  Typo needs vitality , breaks away from rule. Expresses designer's own sensitivity .

  ost modernism by 1989 grunge period all crazy chaotic, needs to go back.

  Today , Helvetica, is not scary, we can accept it not obsessed about it. Always keeping adventure can be exhausting. using helvetica is not superficial, people can adjust to it. People can still be different under Helvetica . Helvetica is not a globalization monster.

  电影太妙了。通过人们对helvetica三次态度变化反射出了社会,设计,潮流变化。提出了盲从,排斥与适应三种面对的方式。同时讨论了表达与交流的区别,有的东西可以表达得非常清楚,却没有起到交流的作用,甚至是错误的信息。而有些模糊难懂的信息却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信息,它虽然需要读者更多的努力,却能表达出最精准的信息。Don't confuse legibility with communication. Just because something is legible doesn't mean it's legible . 同时也让我想起在coursera上看到关于绘画潮流的演变。也是战后有了modernism在反对之前的表达形式, 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又同样的标化趋势,非常有趣的发现。

  在谈到80年代设计师抵制helvetica,创造垃圾字体时,从50年代modernism走过的老设计师说,「这些年轻人都疯狂了,只知道反对一切,却不知道自己支持什么。」这话说给身边的愤青听一听也不为过。

  设计师真是可爱的人啊哈哈。有一则笑话说,设计师们不能看历史纪录片, 因为里面的字体总看着不舒服。片中的设计师还认真地说,「这是真的!」。

  总体非常thought-provoking,值得多看几遍。

  《传奇字体》观后感(十):迦叶微笑

  我想做平面设计的大概都知道这部于 2007 年出品的纪录片,去年是著名的 无衬线 字体 Helvetica 50 周年的大喜日子,所以就有了这么一部对于字体所拍的纪录片,里面采访了很多当代字体设计界巨腕,请他们对该字体做评论,当然不一定都是好评论,例如德国字体设计巨匠 spiekermann 就对该字体有很大意见,甚至脱口而出好几个粗口。

  该纪录片其实更像一部穿插着访谈的 MTV 多过像一部电影。其对于 Helvetica 过多的赞美也导致许多其他偏门字体爱好者的许多呕吐。

  其实去年不仅仅是 Helvetica 这一款字体 50 周年,德国工业标准字体 DIN 同样也是 50 周年,但却没人理会,事实上,过于侧重 Helvetica 字体,也是该字体受到许多抨击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其承载了太多不属于它的东西。极端派甚至认为其导致了公众对于平面设计审美的倒退。

  基本上意见大致应该分为两派:a.限制是一种促进思考的方式;b.开放才是促进思考的方式。基本上,这两种思考方式没有什么可以调和的地方,Helvetica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融合的全球化时代里,作为全球化的视觉标兵,可以想象它受到的赞美和受到的抨击是一样多的。不过作为导演选择这样的有戏剧化冲突的题材还算是可以理解的,想想看他如果拍DIN50周年,那么大家应该说点什么呢?哈哈。

  电影里戴维森对该字体的评价,我个人觉得收益匪浅,形成现代设计理论里,瑞士风格比重很大,视觉传达的首要概念就是清晰和高效率的阅读性,这些 Helvetica 都可以做到,但真正是,高效率阅读性就等于高效率传达性吗?

  这应该是一个不可逆命题,高效率阅读性可以等于高效率传达,但高效率传达,却不一定非得要是高效率阅读性。对于人类复杂的情感,愤怒、哀伤、爱恋、愉悦,用同一种字体来表示,显然是不可能的。《射枪》杂志使用的烂成一片的混乱排版,很快速的就表达了地下青年世界的愤怒,你甚至都不用去看文章到底写了点什么。还有什么比这更高效率的传达吗?

  电影里某位达人说平面设计已经走到了尽头,如同钟摆,摆到了一端的顶点,剩下的就是往回摆了。一方面,全球化使得人人都一样,这是一个坏事,如同宜家家居使得很多人房间都差不多,但我觉得,不管宜家怎样的败坏了人们的品味,它至少让人们的品味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其底线的范围。同样,Helvetica让所有城市看上去都差不多,但它至少没有让所有城市都朝着更坏的视觉世界滑落。而且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甚至还没有进化到Helvetica城市的阶段呢。

  “每个人都是其时代的孩子,永远也跳不出他所在的时代”不过我相信在这个时代,孩子们自然会赋予Helvetica一种新的,更契合我们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款有着漫长设计历史的字体来说(Helvetica 设计过程很漫长,整个字体家族是慢慢设计完成的),它的被精心设计,以及被肯定,它代表的工业和现代设计概念,使得字体和平面设计迅速的进入了摩登的电气时代。这些是无法被抹杀的。

  最后,感谢snl、Alex、colourphilosophy、jjgod、cognito为这部电影的字幕所做的专业性翻译,我们(设计师)会记得这种无私的帮助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传奇字体》观后感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