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级大地震》是一部由John Lafia执导,约翰•卡斯尼 John Cassini / 博•布里奇斯 Beau Bridges / 凯莉•库柯 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作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0.5级大地震》影评(一):10.5级大地震:缓慢前奏后激荡的人心
这片儿挺老的,2004年出品,长达4个小时,看下来还是满辛苦的一件事。我看了两次,第一次是2006年,当时挺没感觉,就觉得灾难片常规套路。若干年后,在历经汶川大地震、印尼大海啸、海地大地震、玉树大地震,昨天闻上海附近南黄海发生5.0级地震后,重新翻出该片又看了一遍,这一次看得很有感触。
2011年,各地有关灾难性的报道一日多过一日,以至于中央台新闻频道在新闻节目中对末日理论辟谣。同志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我们应该学会了对所播报的新闻反着听的基本常识。新闻是客观的,新闻背后的人都是主观的。在中国貌似一片安静祥和之下,暗流汹涌。
一、灾难临近了,我们该怎么办
片中,一个城市因地震全部淹没,一片狼藉之上,无一活物,唯有汽车里的收音机一如既往的播放着乡村音乐。落难路过的人群无助又恐慌。
没有人能预报出世纪末日来临的准确时间。当那天临到,摧枯拉朽,无人能挡,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片子给出一种借鉴:坚守本位,不要放下手中的工。
于是,当地动山摇时,我们看到:科学家们坚守在研究所里探索解决之道;州政府里官员各自守在各自的位子上,筹集资源制定撤退方案;白宫里总统和他的幕僚们坚守本位,做出艰难的抉择;医生护士坚守在医院里,抢救伤员,军人们坚守在道路上,疏导交通;逃难的人群们不放弃希望,脚下不停;开车的尽量拉载着落单的难友,妈妈始终拉着兄妹两人的手,不放弃任何一个……
有人说“庸俗”,有人说“老套”,我觉得很温暖。灾难就是上帝在死亡门口设立的天平,称出人心善恶。惟愿当那个时候,善的东西是占主流的。
二、人性的温暖
这个片子有个非常缓慢的开头,非常缓慢。新的一天,每人出门都带着各自的烦恼。
女州长郁闷地等待前夫带女儿去野营;女州长的女秘书刚刚与男朋友吵完架,正等着男朋友来道歉;总统的科学幕僚长电话里拒绝了他的儿子,一个急救室护士,提出想探望的意愿。这个男护士的一个黑人同事,连续工作了一整天非常想回家看望妻儿,却被处理不完的急救病患团团围住脱不了身,正气急败坏;地质研究院里才华横溢的女博士处理不好与同事的关系,被同事孤立。
他们均不知道灾难就要临头,正在自说自话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地震了,很严重,以为救灾工作应该开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地震一个接着一个,程度越来越厉害。人心开始恐慌,潜意思中最关爱的人开始激活出现中脑海中,人与人的连接开始变得急迫。
女州长前夫带着女儿去野营,车辆遇上流沙。爸爸顶着女儿脱离险境,自己却陷在泥沙之下。这时女儿才想到,她不能没有爸爸;
三藩市地震了,女州长与女秘书陷在废墟之中,女秘书这才想起男朋友的诸般好处,并后悔在男朋友求婚的时候因自己的任性而拒绝。
女州长想念前夫和女儿,心心念念,自己如何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安好。
科技幕僚长在工地上、临死前与儿子通电话,告诉他非常想念,父亲平静地对儿子诉说最后的祝福,儿子却无法赶到父亲身边的无奈与悲痛。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遗憾和悲情,但是且放在一边,因为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大家去做。科技幕僚长最后一刻终于按到了核弹启动密码,他的儿子挂了电话开始在避难所的临时急救中心忙碌,他的黑人同事找到了妻儿后,又回到了急救现场……
其实还有很多感人的地方,人并不是没有缺点,但是人心还是有更重要的品质。灾难面前,人力真是太渺小,但是彼此守望的心,产生的力量是无限大,人类因而繁衍至今成为万物的主宰。
三、宁可做出错误的决策,也胜过坐着等死
一千个人可能有一千个意见。但是不能做一千个决策。这个世界设立领袖,在这一刻必须发挥其卓越的作用。
千钧一发,只有且唯一一个方案放在他面前,看起来还那么不靠谱,怎么办?总统的秘书问:一定要这样吗?没有其他选择了吗?总统回答:宁可做出错误的决策,也胜过坐着等死。于是,五个核弹头各就各位了。
狂吗?我倒觉得这是一个负责任的领袖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说出的最负责任的一句话,并愿意承担后果,要么大家一起活,要么大家一起死。
积极起来应对,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决策之所以成为决策,在于它的风险性,但是不能因为它有风险,就不做决定。
这个世界太多人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危难时刻喜欢七嘴八舌,却拒绝将自己摆上,为事情负责。这种人,我鄙视。
当然,这样的事情只能发生在民主相对发达的地区,因为这个总统是民选出来的。你选他做你的代言人,你就要信任他。你若不信任他,你就干脆别选他。这是契约精神。在我们美丽的祖国大地,估计这事比较难,一是大家都缺这种契约精神,二是那个人是你选出来的吗?你啥时候投票的呀?
四、若灾难来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啊?!?!
看过网上一贴,说万一这个世界让吸血鬼、或是僵尸占领了,你做好准备逃亡了吗?下面跟帖的一大堆,提了若干建议,比如要带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背什么包,等等等等。
我觉得这个假设比起我提的这个,还是我这个更靠谱……
请问:你的亲人都知道在哪儿吗?常保持联系吗?
金钱是粪土;食物不利于长期保存;爱疯、爱破特、PSP这些东东关键时刻都是没用的,还顶不上一个指南针和手电筒呢;身上衣服尽量齐全又耐磨;一个结实一点的大背包;女生少买几双高跟,常备一双轻便运动鞋;逃难时身体素质最重要、心理素质也要过硬,起码赶上猪坚强……
还有:打雷了下雨了,赶紧收衣服了……
《10.5级大地震》影评(二):大地震震掉NUMB:地震,或者革命
不知道这次的地震是不是像10.5中那样是由一连串的震源相互作用引起的。先为大地震中的死难者同胞默哀。
在网上生活的久了,不管是谁难免都会变得玩世不恭起来,因为整个氛围都是如此,假使你万一说了些认真的事情,别人反倒会当你是装逼。
“智力和工作是成年人,感受和欲望却是孩子。”《美丽新世界》里有这么一句。网络中的人多数就是这么一群,一群爱看热闹的人——但是万一哪天热闹降落到他们自己身上——网络就是TMD的一个乌托邦。
所以地震一来,离震源远的继续玩世不恭,离震源近的哭天抢地,肯定还为自己当初的表里不一深感痛苦。
“当你的巴掌掴在我的脸颊,我迟钝的生活为之一振”现在的情况大致是这样,需要有一场大地震来震掉这所有的麻木,但我非常遗憾竟然会以这么真实的形式降临。
我原以为的迟早将到来的地震指的是适当的政治(政府)介入,规范网络秩序——或者更重要的来说,是参与。不要提及1984,华氏451之类的,政治适当的参与绝对是一种有益无害的行为,极端一点你可以看做这是一种良性的管理形为。电流不是随便能形成的东西。
网络应该培养具备自己的公众号召力,去做一些有益的事情,这是一个基础广泛并且充满活力的平台,而不应该沦为越来越多个人的后花园或小群体的娱乐场所、八卦的滋生地。
豆瓣的“活动”参与做的就比较好,具有一定的公众引导性,但还是非常的狭隘,像现在会员发布的“汶川需要你的帮助!”这样的举措——如果是以政府方面以官方形式在豆瓣发布的又会如何:
http://www.douban.com/event/10098146/?from=mb-33009097
(政府在年轻群体中的威望和信誉一直是不诤的低迷,或者根本可以说是毫无威信可言;虽然是高层建筑,但既然要有别与西方,只是让人觉得高处不胜寒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政府是不是应该在每个知名网络站点都注册一个官方ID来定期发布消息或是组织一些公益活动?虽然这样的建议听起来挺骇人听闻的。
以上是我觉得政治应该关注网络的一块,培养网络的号召力,做些公益的事情;而至于电影音乐动画下载的盗版形为,从长远的知识共享来看,这其实不算是种犯罪形为,如果那些音乐人电影导演演员饿不死——难道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就是与人欣赏的吗?我的意思是,商业成份的思考应该从这个平台中尽量的剔除,除了卖歌卖电影卖书卖身,还是有很多不可虚拟复制的东西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卖的。比如说,你可以去卖鲜花。
网络是自由的,但目前的情况是过于自由的自由基,就比如说中国目前最大的网络论坛都是诸如天涯猫扑这样的八卦站点吧?所以麻木的衰老的太过了,一直认为有约束的发展才是进步。
虽然我谈及的“要有这么一场网络地震”并非真地震,但自从多事之秋的雪灾、劫机、ZD等等事件之后,希望至少能为这个业已形成了十几二十几年的平台带来一场变革,即便是微小的。
最后,再次为大地震中的死难者同胞默哀!……
2008-05-14 16:18:22 Misu//也许没有明天 大部分在理~
不过这次面对地震网友们的自发团结与严肃恰恰证明了
随着网络发展的成熟,网络有了自身净化能力~
该正经的事,我们还是立刻正经的
它不是想象中的臭泥沟,越来越人性化了~
魅儿 2008-5-16 11:35:30
灾难面前,以前在大家心里推测也许会不那么友好的国家,都表现出了令人感动的一面
国外媒体也都正面得报导了这场灾难,不那么友好的邻人们却也有如此温情的一面
所以我说,在灾难面前,也许人类才能表现出最纯净的人性
有时候我们都太低估了人性——或者只有我?大家所有人的努力都让人非常感动,感谢所有关注地震的人们。
《10.5级大地震》影评(三):灾难的方式
一部不太新的灾难片,看了看。
许多情节其实我们都猜得到,因为灾难片大都有着相似的模样:
平静的生活里,大家被功名利禄迷惑了双眼,每天忙碌着,却困惑着,为着琐事而争吵,为着误解而隔阂;
一股来自不可知地方的力量搅乱了平静的水面,人们开始在恐惧中沉浮,于是,泪水与忏悔交织,一声声的“我爱你”从此不绝于耳,在不断的失去失去之后,大家终于发现,最宝贵的东西总是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伸手去抓,已不可得了。
灾难来自于哪里?
天上?地下?水中?
灾难的方式呢?
天塌?地陷?风卷?水淹?火烧?疾病的吞噬?外星的入侵?人类的贪欲?
不知道,
不知道。
但如此多的,如此相似的灾难片应该教会我们一些东西了。
哪怕是再说“我爱你”时不会太晚,也是好事啊!
《10.5级大地震》影评(四):灾难片的套路
灾难片有这样的一些套路:
1.恢宏的特效,使得人们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不可能在灾难真正发生的时候拍摄,只有模拟这样的场面。
2.英雄。影片一定会穿插一些救灾的英雄。他们的决定是前所未有的前沿,他们遭到其他人的坚强反对。但这些伟大的英雄们为了阻止这场灾难,不惜一切反对,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甚至连自己的生命也不顾。
3.个案。一些家庭的人,这些人也许就在某个重要的岗位见证了灾难的发生。他们的情感得以放大,作为千万人中的一个。当然,我们是被美化的了。
4.总统。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了总统这样的人物。虚构也要权利的啊。
5.感情。在灾难面前,感情有。那是一定的。
《10.5》只能说感情不是很充沛,人物刻画太多了。没《明日》好。特技都不错。可惜整个影片太长了。2.7个小时,你没有那么大的能耐让人坐那么久 ,有的情节实在太冗长,其实去掉会更好。
《10.5级大地震》影评(五):转帖一个04年的人民网评论
在搜索这部电视电影内容时,无意发现了04年人民网的一篇评论。呵呵,咱们关心的事情还多的。
超级大地震太离谱 NBC电视剧遭质疑
国际在线消息:美国的地震学家们近日称,美国NBC电视台描写美国西海岸超级大地震的电视连续短剧《里氏10.5级》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4月12日报道,美国NBC电视台即将推出的灾难片《里氏10.5级》中,强烈的地震摧毁了金门大桥,太平洋淹没了洛杉矶市,吞没了卡车和火车。人们引爆原子弹融化断层以停止地震的努力也归于失败。
报道说,预先看过该片的地震学家们认为长达4小时的充满特技的影片是一个热热闹闹的错误。科学家说,里氏10.5级的地震威力是1994年南加州6.7级地震的8000倍,而加州下面的断层根本不可能产生威力如此巨大的地震。10.5级地震在理论上是可能发生的,但有史可查的最大震级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震级为9.5级。
美国地质勘测局负责人露西·琼斯说:“这部电视剧和我们所掌握的有关地震的知识完全是矛盾的,完全是科学幻想,但是只要人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看看也无妨。”
该片的执行制片人霍华德承认该片是“趣味娱乐”,和事实不相符。在拍摄时也没有咨询过任何科学家,只是在网上找了一些地震的材料而已。
美国国家资源保护局的负责人达雷尔·杨说,NBC应该发表一个声明,并附上网站列表以便观众能找到有关地震的真实信息。对此,该片的制片人霍华德说目前NBC还没有决定是否发表这样的声明。(王忆琼)
《10.5级大地震》影评(六):愤怒!
这部电影是我在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看的。我国四川的大地震刚过不久,种种让人撕心裂肺的伤痛和撼人心魄的场面历历在目。笔者没有亲历这场整个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无法体会在当地震真实来临的时候,身处其中的人们会是怎样的表现。所以我想能过这部的一部影片从心理感受一下。
这种类型的电影情况虽然俗套,但是还是很喜欢看。希望导演要反映灾难的同时也能展现一些冲击心灵的东西来。对于本片,在我的想象中,对故事情节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能看那种在大灾大难面前人们互帮互助,团结一致,共度危难的感人元素。
当我看完本片后,还是有点儿失望的。姑且不说10.5级大地震发生的真实性,仅就影片中所反映的人间亲情,众志成城的精神来说,明显的有些苍白而单调,很难打动观众的心灵。至少偶就没有什么感动的。不过庆幸的,心里早就有了失望的心理准备,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触动。
在影片看完后,我也从网上查阅了一些关于地震和本片的资料。加州地理调查学会的地理学家里克•维尔森说:“《10.5》有很多关于地震的基本概念都是错误的。”在科学家们看来,《10.5》这部电视剧的科学准确性几乎为零。首先,不可能发生10.5级的地震。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级别是由断层的长度来确定的。世界上最大级别的地震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震中在智利。这次地震的断层长达1600公里。而一个10.5级的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将是智利大地震的32倍。而引发它的断层将长达四分之一地球周长。但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断层。科学家也分析了在这部影片中另外一个牵强附会的镜头,迅速裂开的断层追赶一列飞驰的火车并将其吞噬。尽管地震会造成地表裂缝,但断层并不会裂开。
当我看到这样一则消息时,该片的执行制片人霍华德承认该片是趣味娱乐和事实不相符,在拍摄时,也没有咨询过任何科学家,只是在网上找了一些地震的材料而已。我心里是一阵愤慨。我本以为,这部影片是让观众反思当我们巨大灾难时应该如何做,怎么做,以及体会浓浓的人间亲情,没有想到制片人仅仅是为了趣味和娱乐。作为一个中国人,想到我国才发生不久的汶川大地震,想到那些在此次地震中逝去的无数鲜活的生命,我就恨不得将那个发表这番言论的制片人痛扁一顿。
在本片中,论起导演花费巨大资金制作的视觉特效,本片比不上《独立日》、《绝世天劫》以及《末日预言》,动画模糊,细而不精;看似宏大,却不绚丽,看过了《绝世天劫》中陨石流冲击高楼大厦的华美和绚目以及《末日预言》中太阳日蚀横扫一切的恢宏,再看本片的地震效果并不能我视觉感官的刺激。
论起关于感情、亲情的描写,本片更是一无是处。本片中,导演主要通过三个家庭在地震面前的表现来展现亲情,一个已经离婚并且已有十多岁的女儿但仍然相互爱着对方的女州长家庭,一个父亲为地震局局长,儿子是医院优秀医生的家庭,还有一个是拥有妻子和两个孩子的黑人医生家庭,还个别穿插了一些在灾难发生前吵架,而灾难发生却已生死相隔的情侣。可惜的是,导演对于灾难面前亲情的刻画并不细致,女州长和他前夫以及他们的女儿分别在两地亲身体验了大地震,通过女儿的穿针引线,经过这次地震他们坦承了依然爱着对方的想法,想让观众体会那种家庭的亲情,奈何铺垫太少,细节不多,亲情的体会太突兀;地震局长为引爆核弹而身陷险境,临死之前的与儿子的一番对话,看似感人无比,实则生搬硬套,表情僵硬;黑人医生与他妻子的前后表现,想表现一种医生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可惜对白不少,动作机械,无法打动人心。
综观本片的剧情发展,并不连贯,漏洞很多,有些拖沓。例如在影片的快结尾处,地震专家设置的西太平洋海岸地下放置的五个核弹头爆炸,依次爆炸,解决了危机,正当人们高兴的时候,却又出现状况,其中一个核弹头埋的不够深,未能起到应该有的效果,巨大的地震还要发生。这一剧情看似转折的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其实,这一情况应该当那个女地震专家早就想到的,却搞得在最后像发现新大陆的似的,情况急转直下,简直是把无知当有趣。
在本片中,那个地震局长本来是由他主导整个的地震观测和救援行动的,却由于姗的发现,将权利交给了女地震学家,自己一下子好像就变成了一个小兵,还亲临一线,引爆核弹也要他亲自去做,这不是明摆着为了表现他与他儿子之间的父子情,导演故意让他死的。在我看来,片中旧金山的那次地震预报发布中,他和姗的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谁也没有做错,只能算是一个意外,一次失误。地震局长前后角色的定位和转变,实在不合逻辑。
导演似乎还要表现出在大灾大难面前,国家和政府对人民的关爱,设计了美国总统这一角色。可是在片中,总统就好像个笨鸟,空有一番爱民的感情和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菜鸟,对这个地震专家唯命是从。还有一点儿就是这个总统好像太年轻了,更像一个大学的教员。
在片中还有很多漏洞,诸如地震时震级的判断有那么快,那么牛吗?那么大地震发生后,当地通讯、电力系统居然还可以正常转行的?地震断层单单就追着火车跑,这可能吗?女州长的老公明知有地震发生,道路有异的情况,依然开车前行,能不被埋下么?被流沙埋在地下,居然还可以起来?不过,我看的时候就知道导演肯定会让他出来的,一点新意也没有,简直把观众的理解力看得太低了吧?
不过了,以上的那番的评论纯属个人见解。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想说这么多的,本来嘛,这部影片将大地需的发生地设定在繁华都市中,这样一个人们每天生活的场所,如果地震发生时,那种恐慌,紧张的感受那容易让观众接受,更能将观众准确的带入画面,感觉到灾难的发生。人们也可以想象当这种灾难发生的时候,自己所处的位置,自己会怎么样做。所以说,就这点来说,影片还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只是当我看到本片的制片人发表的那番仅为趣味娱乐的言论时,就忍不住要挑挑这影片的毛病了。
这其实是一次悖论。既然制片人说这是为了趣味娱乐,拍摄时也咨询科学家的意见,所以影片中存在的诸多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也是正常的,我们也不能对这影片有太高的要求,而我还在这评论中提出了那么多的自以为是的见解。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嘛!
看这部电影还不如当初看汶川地震时的新闻直播感人。
如果想看灾难片的话,不推荐看这部电影。 不过如果想看关于地震题材的,又或者纪念一下汶川地震的,看看此片也无妨。
亦孤 /文 06/2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