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哈迪塞镇之战》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22-04-07 03:04: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哈迪塞镇之战》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哈迪塞镇之战》是一部由Nick Broomfield执导,Nick Broomfield / Marc Hoeferlin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一):Oorah!! Lets kill people in Battle For Haditha

  之前我说【决战以拉谷】是“迄今最好的美伊战后电影”,那么【哈迪塞镇之战】就算是迄今最好的美伊战时电影,相当的左派,以强大的纪实力量震撼着我。是的,要表现一场战争的本质和残酷没有比纪实性的拍法更有力量的了,我们无法亲身去感受,那就给我们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吧。

  故事背景:“影片再现了发生在伊拉克战争心脏地带的那场战争,为2005年11月的血腥事件近距离地做了一个特写。在哈迪塞镇,叛乱分子杀害了一名美国士兵——一等兵米格尔·特拉泽斯(Miguel Terrazas)。结果,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杀死24名伊拉克人,其中多数是当地平民,包括小孩等。这次屠杀引起普遍抗议。另外,一个法律调查还没有得出结论。”

  我们常被像【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中表现纳粹冷血无情处决手无寸铁的百姓的镜头而感到触目心惊,在本片中美军所做亦同纳粹无异。

  指挥部下实施这场屠杀的下士Ramirez得到了上级的褒奖,被提升为中士并被推荐授予Bronze Star Medal,包括后来受到指责的军方采取各种方式试图掩盖真相挽救名誉的做法都被赤裸裸的表现出来,可以说是毫不留情面地对美国政府和军方的羞辱。最讽刺的当然还是开始美国总统大人在电视中的激情演说:

  quot;Democracy will succeed because every month more and more Iraqis are fighting for their own country. People we have liberated will not surrender their freedom. Democracy will succeed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ill not be intimitated by a bunch of thugs." —— George W. Bush

  其热血指数不输华莱士在【勇敢的心】里的战前宣言啊。

  只是伊拉克人有更加简明有力的回应:"Bush Bush leave our country. You cannot defeat us!"

  影片的相关资料在网络上少得可怜,在IMDB上也仅有区区7.5分,我怀疑这部电影有没有在美国上映,如果有,美国人如何看得下去?

  如果只是羞辱批判了美国,那还不算是全面的反映了美伊战争,影片同时也表现了伊拉克恐怖分子的残忍和“阴谋”,他们所策划的这一起爆破事件不仅仅是为了杀伤两三个美国人而已,他们要的是激起美国人无理智的报复杀戮行为,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孩子”就是无辜的平民百姓,而“狼”所付出的代价是全世界媒体的曝光和指责,以及全体伊拉克人反美情绪的高涨。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二):哈迪塞镇之战

  盐土沙漠地带,东西走向,本来没有固定的一条路,只因笨重的悍马和装甲车每天地碾过,所以才有了路。这些盒子机械,幼稚得像孩子一样,在他们早晨去向对面的城市又回来中,始终遵循着轮胎的轨迹。有谁提出了怀疑,军士长瞪了他一眼。转而教条式的长篇大论,他没上过几年学,年纪也不比其他队员年长。但,那块铜勋章在他的左肩处闪闪发亮。使得规矩和有可能埋伏在周边的地雷,成为了可信。

  大多时候,当车辆驶进街道。人们也同样害怕着我们。库尔塔衬衫和布卡总是给人一种里面藏了东西的错觉。人们尊重仪式,文化感强。这也是个盲点,一群无知甚至仅仅看到了表象的外族人统治着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正如早上,我的一位队员所说,他不知道为什么来这里,但他知道来这里干什么——把守车顶机关枪的位置——这就是他要干的事。每个人必须得做好自己的本职。在我们和他们,平民和士兵之间尤其那样。他们照常地出行,或成群结队或单独行动。在天眼的审视下,司令官摸着下巴,极为冷静地根据发现来断定要不要投下一枚卫星炸弹。这颗炸弹的威力大多是可以通过屏幕上的显示,那些卷起的烟尘和四散的石块来衡量,其形式和我在早晨巡逻过程中,经过一家只卖用黑盒子装起来的光碟的录像一样。画面切换得足够快,声音也足够短促。

  程序,所有的一切,只要符合程序,枪榴弹、机枪、冲锋枪、防弹衣,头盔、靴子都会被证明是有用武之地的。在这些东西出现在他们面前,便是如此了。我们的,破门而入,允许对男女老少开枪。要敌人付出血的代价。是那么的正确。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三):仇恨的雪球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背景是小布什时期的伊拉克,一个叫哈迪塞(Haditha)的西部城市。有个被解散的前伊拉克中年士兵,联合一个年轻的伊拉克商店小贩,找到了恐怖分子,帮助他们用炸弹袭击美军,报酬是1000美金,先收500,事成后再500。前伊拉克士兵是为了国家,年轻小贩大概是为了刺激。炸弹是用手机拨打,促发炸弹上的电子信号遥控的。两人找到 了一个两边是小山坡的村庄公路埋下了炸弹,然后拿着AK47占领了一处视野可以很好观察到埋单道路的民居,并把居民赶出屋外。因为他们是在大白天埋的炸弹,所以几乎整个村庄都知道路边有炸弹这件事了,这颗炸弹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安的隐身同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可能带来的危险,但是他们没有去通报美军,因为如果被恐怖分子知道了他们泄密,会把他们全部杀光。少数人开始选择去外地暂住,大多数人留了下来庆祝他们的伊斯兰节日。第二天,人们开始欢乐的庆祝他们的节日,而美军的装甲车也开来了,2名恐怖分子拨通了电话,顿时,一辆装甲车飞起,一名大兵阵亡,两名重伤。陆战队领队下士组织汇报并开展简单救治,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队友只剩半截身子,下士开始丰富,开始组织火力小组反击。远方指挥部收到了士兵阵亡的消息,这已经是第51名了,(这里有个背景:伊拉克战争期间,因为美军士兵大量死亡而华盛顿受到媒体和民众的重重压力),指挥部下令可以采取特殊行动。因为愤怒和总部的默许,士兵们开始对村子进行清场,老人、妇女、小孩纷纷被枪杀。(经常有失去亲人的老弱妇孺加入恐怖份子的阵营当中,所以美军教导士兵要吸取教训一视同仁)。恐怖分子则利用美军的暴行,激发民众对美军的仇恨,壮大了恐怖分子的力量。事后,军方在新闻稿中将事情描述成,被杀的是恐怖份子,同时表示他们采取了规定内的执行流程。下士被给予了勋章。直到,一个学生记者将此事报出......

  理出一条战争中的仇恨链条:两国间谁到搞不清的原因,发动战争---->正面战争一方优势,占领对方领地---->弱方残余开展游击---->在遭遇战中,优势方被偷袭---->优势方开始需找凶手---->凶手藏于人民之中---->秉承宁可错杀一万,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平民被无辜杀害---->那些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去死,让平民拿起武器对抗---->雪球越滚越大。

  上面的模式在历史上的战争中不断涌现,最顶层的「国仇」,到头来变成了无数个「家恨」,然后顶层有一天突然没了「国仇」,跟着发表一番「散了吧」,无数的「家恨」边随风飘散无踪。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四):追求和平,远离战争

  看完新片《哈迪塞镇之战》,我很头痛。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美军端掉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现状。

  刚看时,你可能会对美军感到同情,因为他们年纪轻轻,跑到伊拉克来受罪,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当你看见他们对手无寸铁的伊拉克人民进行屠杀时,你会认为他们是十足的恶棍。最后,因为媒体对事件的曝光,上级为了美国海军的声誉把他们抛弃,他们仍然没有好下场。

  伊拉克战士在这场战斗中好发无损,可以说他们取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但是老战士在看到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引起美军对自己同胞的屠戮时,他显得十分痛苦。

  伊拉克人民是这次战斗的最大受害者。在事发之初,就有人对他们的命运作了说明:如果告诉美军有人在公路上安置了炸弹,那么伊拉克战士不会让他们活命;如果他们对美军保持缄默,美军会要了他们的命。不管他们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结局一样。有脑子转得快的早就弃家逃跑,剩下的居民希望维持现状,换句话说,面对这场博弈,他们保持了沉默,所以成了美军的靶子。

  有些台词可能传世。比如,伊拉克老战士说,上帝呀,我的所为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那是怎样一种心情哪!本该退伍的他,还说,我参军并不是为萨达姆,我是为国家而战。美军将领为死去的战士祈祷时说:愿主给予美国海军勇气和力量。我倒希望美军不要那么强大,不要那么咄咄逼人。美军战士说:我恨死那些当官的了,他们只会给我们没用的奖章。当你获得奖章时,你可曾想到那是用阿拉伯人民的鲜血换来的。还有技术人员的那句:给我5秒。5秒钟,利用GPS和卫星图像,他们可以肆意清除任何不满意的人员。美军狙击手得到“可以对任何移动的物体做必要的处理”的指示,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随意点杀平民。有一处场景就是狙击手射杀一名阿族男子,可恶的是,他们竟然开了几枪,还笑嘻嘻的吹嘘自己的枪法牛逼。

  故事情节很简单。它只给我们描绘了伊拉克千千万万类似战斗中的一次,它只是几年来伊拉克状况的一个缩影;足矣,通过它,我们完全可以搞清楚伊拉克现在是怎么回事儿。没有迷宫式的故事结构,没有绚烂的画面,没有超酷的音效,没有大牌;有的只是真实的写实的纪实的事实。

  死去的美军战士,他们的家庭从此破灭;没死的美军战士,从20多岁起,整个一生将会在噩梦中度过。他们自认为是处境危险的弱势群体,可当他们在屠杀的过程中,他们可曾有一点人性?生还下来的伊拉克人民,阿拉伯民族,他们有的不是对美军维持社会治安的感激,他们有的只是对美国的仇恨,他们化悲痛为力量,他们怒喊着要为死去的家人报仇。不难想象,美军必定会陷入伊拉克人民自杀性爆炸的包围之中。

  获得奖章的美军士兵说我们胜利了,但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谁也说不上谁赢谁输。实际上,伊拉克的矛盾异常复杂,谁也搞不清楚以后会发生什么。美国大兵还说,他厌倦了这一切,他感到“麻木到失去知觉”,我建议他听听LP的numb。

  这部电影为爱好和平的观众而作,为善于反思的观众而作,为反战人士而作。追求和平,远离战争,这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五):既要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美军的悍马被炸后,死了一名美国大兵,重伤两人

  下士Ramirez就下令屠杀,为战友报仇

  让路边一辆车上的五个伊拉克男人下车,站成一排,说了几句废话,

  就开枪了,一枪一个,face to face,

  这个画面像极了(钢琴家)里纳粹屠杀犹太劳工的一幕,

  之后就进村扫荡,老头,老太婆,妇女,小孩,统统的突突了,

  当然进门之前他们是不忘扔颗雷的

  那个伊拉克妇女抱着丈夫的尸体在那哭,这时下士Ramirez过来,

  让这个妇女离开那尸体,妇女就冲过去打Ramirez,之后又回来

  抱着尸体,

  就在这时,这个下士Ramirez居然还伸出手,对这个妇女表示同情之类的

  荒谬,十足的荒谬,你之前突突那些手无寸铁,都已举手投降的老人

  妇女小孩的时候,怎么不伸手,

  现在来搞什么伸手,你现在就应该直接把那妇女也给突突了

  好成全他们一家人,黄泉路上大团圆

  正如楼上很多影评说的,这部电影确实有让人想当“恐怖分子”的

  冲动,虽然美国大兵也是受害者,但是必须得把这些美帝的狗腿子

  赶走才行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六):懂得思考的人可以看看

  哪场战争不是政治野心家的阴谋?!哪场战争又不是打着“自由”的旗号?!哪场战争不是平民死的最多?!靠,人啊,就是他妈人家当权者的玩偶!

  就影片本身来说,拍摄的概念和技巧不是国内能够模仿的哦,确实是出自“大家”之手,非常的真实,让你觉得是在现场直播,让你身如其境,让你不自觉的被震撼了!

  据介绍,影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看完觉得拍得也还是很客观的,没有故意丑化美国,也故意丑化伊拉克。

  同情平民,看着无关的妇女、小孩被枪杀,感觉到心在“砰、砰”的痛。劣根性每个民族都有,“不想多事”的想法国际通用,告发被杀、不告发还是被杀的尴尬才是最后的悲哀。2个恐怖分子在那么多平民的眼皮底下埋好炸弹,又在那么多平民的头顶上面安安稳稳的呆了几天,轻轻松松的引爆炸弹,最后有堂而皇之的溜之大吉,还放枪引起最后的屠镇。这是平民懦弱引起的悲哀!总结一句话:立场什么时候都得明确、坚定。要不你就和恐怖分子一条心,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像我们赶走日本鬼子那样把布什扫地出门!要不你就老老实实的维护“和平”,打个电话告发总是可以的吧,总不能眼看着大祸临头,还***祈祷!祈祷个屁啊!

  同情美国战士,每天受着死神的威胁,偏偏还找不到罪魁祸首,俨然就是待宰的羔羊。再没有了Ranbo,一个人扛着机枪扫平人家一个军。影片真实就真实在,强大的美国大兵扛着M16愣是等着别个先打死几个自己人,才能还手。这是什么鸡巴事哦,每天还***得巡逻,就是***活脱脱的大兵饵子!郁闷啊,所以失眠了撒。死了弟兄,实在扛不住了,打着“存在火力点”的旗号,枪杀几十个平民,爽了!最后还是被国家给卖了,当了替罪羊!值吗?!人家美国大兵也不容易啊!

  布什是个……,萨达姆是个……,政治家是……!!为什么是“……”因为实在找不到恶劣的词来形容他们,反正大家往最卑鄙、最呕心、最欠操、最生儿子没屁眼方面想就对了!一天到晚就知道打个“人民自由”的旗号,为了达到自己的野心,连自己人都杀!简直就是……!那些恐怖分子也是不争气,就那么容易被煽动,抱着狂热的爱国热情就去了,真是,唉,悲哀,悲哀!!

  为什么打3星呢?!看的气不过!虽然拍得真实,拍得客观!但是有什么意思撒?!让我们重新认识美国?我们早就清楚的认识美国的丑恶嘴脸!让我们认识恐怖分子的丑恶?这还用说么?让我们珍惜生命,坚定立场?扯淡!

  气归气,3星归3星,懂得思考的同仁们还是可以看看!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七):The world is an idiot

  什么是真相?没有人知道真相,我们知道的只是媒体告诉我们的“真相”。最近常说这句话,因为某事件。放在文首,希望保持批判的心态,对本文。

  哈迪塞镇之战。

  从纯粹电影的角度说,就是一部纪实而且感觉蛮多地方很生硬,可能铺垫不到位,anyhow,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历史,很值得人思考。

  就像两个同样分数presentation,一组本来很一般,但是topic很好做,有很多有利的客观条件;而另一组topic比较难做,也没有什么条件,但是组员很有能力。这部电影比较像前者。当然,能把一个历史史实描绘清楚,已经做的很不错,这种电影的要求也就这样吧。另外,觉得导演很用心,许许多多细节很出彩,看的出有意布置。

  本来很不喜欢纪实类的电影的,因为越是忠于事实越容易误导人。导演表达出来的准确的说不是事实,只是他所认识到的事实。就算他想竭力忠于事实,也不可避免受到主观判断,以及他对事件的认识的来源的影响。就算是司马迁的史记,也明显有对所记录人物的好恶吧。另外,他也可能没听过某负面人物的正面消息,或某正面人物的负面消息。Anyway,无可厚非,绝对,无可厚非。我们不需要正确,只需要认为是正确,并且不会在有生之年反悔,又觉得不是正确,就好。

  回到电影,这部电影描绘了几个群体。伊拉克反美武装,伊拉克平民,美军士兵,以及暗含的美国政府。

  反美武装,如其在电影里所说,成功了。他们很聪明的运用了传媒的力量。一个人的观念的形成与其所接触到的消息有关。人生下来时只是一张白纸,给他看一段美军杀人的录像,这就成了全部事实,也许美军也不那么坏,但他不知道,所以,他会仇恨美军。以电影所描绘的,他们不是为了炸美军而炸美军,他们炸车更主要是为了传播。而他们运气不错,碰上了一群冲动的不用大脑的美军士兵。天时地利人和,他们是成功的。

  伊拉克平民,则是一群可怜的人。没事当然最好了,窝在屋子里平平安安过着小日子,但一旦除了什么事...比如说,电影中有个场景,描述一群妇女家里发现了几个炸弹被美国人抓了,聚在一起的讨论,他们完全不关心炸弹美军反美或者甚至是问题的关键,他们自己知不知道炸弹哪里来的。他们不是在讨论:“我知道炸弹哪来的”,“啊,我不知道诶,哪来的哪来的?害我们这么惨!”他们的讨论是,说,会被反美的杀,不说,会被当成协助叛乱分子。麻烦事惹不起,躲还躲不掉,出门也不安全,没有哪儿安全。那个种下橄榄树种子的祈求和平的可怜的家伙,背着铁锹大大咧咧的在街上晃悠,以为和平使者就可以嚣张咩?美军又不知道也不会有心思去求证你埋的是种子还是IED。现实逼得他们无所适从,除了祈祷自己属于比较幸运的百分之几中。他们的可怜不仅在于被逼迫,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被利用的一群。一个穿长袍的伊拉克妇女,从裙子底下抽出把AK47就开始扫射。为什么她这么做?因为当他抽出AK47前,他被认为是平民。另外为什么那两个逃跑的要用衣服包住枪?因为那样可以让他们被认为是平民。为什么反美武装不穿自己的制服,像美军一样跟他们对着干?要是我是伊拉克人,我就在脸上抹点番茄酱,然后叫个人蒙着脸拿把枪站在我后面拍张照,再学几个英文单词比如wait,civilian什么的以防突然袭击。(这也是看电影看来的,好像这些词在危急情况相当有用)然后就算很嚣张的在家里做炸弹都没关系。美军来了咋地,我是平民,被逼的,我有照片为证!总而言之,平民身份就是护身符。而其影响就是,美军不信任也无法信任他们见到的平民,使得就算你是平民也不安全。更有甚者,被逼上梁山,或者被诱上梁山,那就是被利用的升级形式了,就像片尾那群伊拉克人。

  美国政府,这玩意儿太恶心了,我真的不想写它。当然政府能这样也离不开愚蠢的人和那些什么机构的支持,中国,世界都是如此。

  我习惯看完电影上豆瓣看看评论。(本来是因为本人情商太低,时常感受不到电影的感情方面的精髓)有位草木兄评论标题是“懂得思考的人可以看看”。说的很好,可惜的是,the world is an idoit,懂得思考的人并不多,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正在利用那些愚蠢的人。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事件,比如文革,比如八九,比如现在的......。搞不好,美国政府也是在被谁利用着呢。

  真无聊。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八):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tit for tat

  ——《圣经》

  关于911已经有太多的声音说了太多的话

  在这里我这个浅薄的孩子就不再罗嗦什么

  我只是想说大家都在一个地球都一样是人

  为什么总要流血总要有杀戮?

  因为曾经的血人们互相仇视就要再让彼此继续流血?用新的血来冲刷已经干涸的血渍?

  难道和平就那么轻?

  难道仇恨就这么重?

  ——转自西祠·蓝羽飘落

  lt;battle for haditha>是我最近看到的一部关于伊战的电影,看完后心中一片落寞。或许还有些暗自的窃喜,庆幸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且远离战争的国度。

  我震撼于片中关于战争原罪的交谈

  也提醒我们,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整整5年,并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会持续下去,还有有更多的此类事件发生在遥远的伊拉克。

  比较国内的报道,美国的独立制片人简直可以以“神”来形容了。没有他们,我们用什么来了解这场战争中真实发生、正在发生的真相。

  the truth,看来不光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在追求的,恐怕当事人也在苦苦追求。

  战争让活人变成魔鬼。几乎是瞬间的,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一切都发生的那么自然,宛如一场春梦。太快了,你简直来不及去想他是否正确。他就是那么发生了,瞬间的屠杀,一具具无辜者的尸体,谁来辨别对或错,正义与公平.......

  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片尾的情节,我一直觉得,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九):背后的真相

  新闻联播告诉我们发生了爆炸。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爆炸是怎么发生的,以及发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从舆论导向看,这部电影政治上不太正确,或者说很不正确。明摆着是给美国军方摸黑。秘而不宣才是正道。或者至少要痛斥恐怖分子的邪恶阴线狡诈与没有人性,以及爆炸发生后各级领导如何亲临一线,及时指导抢险救援,营救受伤人员,处理善后事宜等等等。缺乏强有力的中玄部的领导,美国媒体是干不了什么好事的。

  其实,恐怖分子也就是可怜的下岗无业游民。利益收到了触犯,就要报复一下。大兵也不是没有人性。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在同伴被炸死后如火山般爆发了。上级领导糊里糊涂,把一起爆炸后的报复事件当成了一次勇敢果断的军事行动。还好有不屈不挠所谓的狗仔队这样一群人。感谢他们,让我有知道真相的机会。

  现代科技水平已经进化外太空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和道德水平远远不能跟上。尤其在极端条件下,人性中的邪恶力量就会宣泄般地爆发出来。

  《哈迪塞镇之战》影评(十):说点自己的看法

  挺好的反思战争的电影,我是在b站看的,说实话,弹幕有太多小朋友了。其实不论是伊拉克贫民还是美国一线上的大兵,都是这场不义战争的受害者,真正导致这场悲剧的是两国高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美军也好平民也罢,甚至包括媒体都是两者手中争夺利益的工具。底层人民永远是受害者。有好多人说影片最后洗白了,到底洗白了什么?美国政府吗?我看不像,反倒是讽刺了个爽。要说洗白那个美军下士,我感觉不是,其实之前影片有铺垫说他心里有点压抑,而战友被炸死在他自己面前则是一剂催化剂,导致他情绪的失控,令他做出不可饶恕的行为(不管什么理由,屠杀平民都是不对的),可等到他冷静下来的时候,一切都不可挽回,但他还是想尽力去补救,影片结尾那个活着的小女孩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他也收到了应有的惩罚,并非是上军事法庭(背锅),而是他自己一辈子良心的谴责,说到底,他不过也是这场不义战争的有一个牺牲者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哈迪塞镇之战》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