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孤恋花》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8-04 02:3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孤恋花》经典影评10篇

  《孤恋花》是一部由曹瑞原执导,袁咏仪 / 李心洁 / 萧淑慎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同性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恋花》影评(一):咀嚼悲凉

  白先勇的《孤恋花》不足8000字,夹在《台北人》小说集中并不出彩,然而被曹瑞原搬上银幕,拍成片长为90分钟的电影之后,顿然鲜活:上海的绝代风华让人不忍回望,台北的萧瑟惨淡让人徒增感伤,最后空余孤恋花,决绝绽放

  背景浮沉

  白先勇的《孤恋花》小说原著时间设在50年代的台北,以外省人阿六(同名电影中的云芳)的口吻娓娓道来,整个故事历经的时间不过数月,其间隐约穿插了些来台之前支离破碎回忆。小说从头到尾没有独立成段的背景描写,就连人物身份,也没有给以清晰可辨的说明。所有的一切,我们只能从阿六叙述中的五月花、金华街的小公寓、上海万春楼、基隆码头字眼中略窥一二。

  电影《孤恋花》却是有意凸显人物生活底色,用镜头将浮浮沉沉的背景一一聚焦、定格、放大。时代列车般呼啸而过,一刹那的轰轰烈烈,然后光华流转,换了人间影片开始就是逃亡,人们拎着行囊的奔跑,码头上仓促的告别,临上船前攒动的人头,五宝凝重又迷茫眼神剧本把回忆的部分扩张延展,将抗战胜利不久国共内战失守之前的繁华上海浓墨重彩地予以呈现。

  影片中故事的时间轴从1945年横跨至1965年,用黑底白字赫然印着最关键节点触目惊心。这二十年涵盖了大陆与台北最动荡、最不安的年代:日据台湾、中日战争、抗战胜利、国共内战、撤守台湾,整部影片被一场接着一场的政治洪流充斥着。人身处其中,磕磕撞撞,身不由己,如蜉蝣般随时代的狂风摆布着。而在这乱世中的故事也因带着点昨是今非的悲凉,格外令人唏嘘

  小说中也有今昔对比,然白先勇是以描述今天来暗指往昔。影片中解放前的上海与解放后的台北则恰是一半一半,很多时候,曹瑞原干脆跳离了今天而直接描述往昔的情景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大量应用平行技巧,以此来构成一种“今即是昔”的效果,比如现在的娟娟是过去的五宝。现在所发生情节又恰是过去发生过的情节。当然,这些都是相类似意义上,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有了今与昔的相互辉映,影片才有了一种荡气回肠感染力,那是一个个流离失所生命,一段段无法继续的情爱,一种乱世儿女所必需承载的生命旋律。而乱世中对“家”的找寻也格外令人揪心,如云芳为娟娟在金华街买下的小公寓,耗尽毕生积蓄购屋原是出于往年与五宝许下的心愿:“日后攒够了钱,我们买一栋房子住在一块儿,成一个家”、“娟娟,这便是我们的家了”。

  听觉触动

  影片《孤恋花》的另一处魅力在于对听觉手段充分调用。全片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抑扬顿挫曲调,旧上海香艳的小曲,台湾那卡西的小调,日本咿咿呀呀的歌谣,手风琴的伴奏,钢琴的伴奏,旖旎得很,但又浸着一种说不出的哀怨

  这里有旧时台湾的优雅情调与昔日上海的繁华影像,但更有时空改了,角色换了,容颜变了的惊愕冲突性极强的唢呐不经意间就将人心提到了弦上,急促的提琴声刹那又拨弄了人们心底纤细心弦

  除了电影配乐以外,影片还大量运用音乐声音的有源声响表现文字中难以表现的感染力。上海话、台北话、蹩脚国语混杂在一起,不配字幕不加注释,叫观众听不清道不明,又或者本意即在制造这种暧昧多义的效果。反反复复听到的还有哭声,五宝毅然决定离开三郎时的欲哭又止,云芳给五宝开门时两人的抱头痛哭,三郎坐在台阶上抱着五宝的骨灰坛时的失声痛哭,云芳告别三郎独自走在路上时默默的哭……更让人揪心的是娟娟惊恐的叫喊声,柯老雄鲁莽的怒喝声……这些生命的无助无奈,让影片的听觉效果更加厚实深刻,也是小说文本所不能企及的。

  人物隐现

  原著里的林三郎出场不多,似乎他只是一个静静坐在娟娟背后为她伴奏的乐师,拉着一一架十分破旧,十分凄哑的手风琴,眨巴着一双烂得快要瞎了的眼睛。他冷眼旁观自己似有很多故事,却终究暧昧不清。

  电影《孤恋花》中三郎被提升为唯一的男主人公,也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线索性人物。上海时代,三郎的出场总是温暖亮色战乱中三郎紧紧握住五宝的手,想要带她远走高飞舞台上三郎第一次看见五宝在台上唱《夜上海》,喃喃地低语,“这样的唱法很有味道”;“对不起,我可以试一下吗?”三郎自告奋勇为五宝钢琴伴奏,不时回过头深情款款的望着五宝……而在台北时代,三郎的出场则较为隐晦。片中不止一次出现场景是,云芳下班回来,在阴暗房间里卸妆,总能准时广播里听到林三郎主持的《台北夜曲》节目,然后一个人静静流下了泪来。唯一一次正面出场是在三郎开个人作品音乐会时,然而让人念念不忘的仍是他的声音:“大家好,我是林三郎,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首《孤恋花》是我在上海的时候,认识的一个年轻女孩子产生灵感,她的美丽,还有她的天真,是我这一生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她人在哪里,但是我还是要把这首歌献给她。”

  电影中,三郎是云芳的知己,是五宝的恋人,是娟娟的乐师,二十年间,穿插于三个女人的故事中,若隐若现,串起了整部影片。《孤恋花》不但是出自三郎亲身的爱情痛楚所写的,故事中也是他教了娟娟唱这首歌的。

  光影明暗

  影视最富于表现力的莫过于光影的明暗变化。小说虽然匮乏这一直观的表现手段,却以一种更为独特方式诠释着这个世界的乍明乍暗——用眼睛见证。“眼睛”在原著中是突兀的字眼,三郎那双烂得快要瞎掉的眼睛,娟娟那双又深又黑目光惊慌的眼睛,都是一种让人惊愕不已的象征。娟娟的眼神道出了潜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惊慌不舍,三郎的瞎眼则暗示作者对于人性天生之罪孽不忍卒睹的悲悯深情。

  无可否认,电影在选角方面也是有这种考虑的。李心洁、萧淑慎的眼神确实有种无辜的澄澈与深邃,然其表现力到底不及文字那样别具张力想象。庹宗华饰演的音乐家林三郎至少在上海时代不是盲人,至于在台北时代眼睛有没有几近失明,影片也并无明显的暗示。少了这双“烂得快要瞎掉的眼睛”,影片在深度上的寓意削减了不少。

  影片所做的弥补是运用感官上最易感觉到的,也即我们一般意识里的明暗调子来不停的对照。上海时代处处歌舞升平灯火辉煌,其色调斑斓璀璨,叫人睁不开眼只觉眩晕,到了极致则潜藏着夜的空洞。台北时代,如云芳落寞的开场独白“一场浪淘沙,什么都没有了……原来还以为不久就可以回去的,谁知道一晃眼,居然这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经典的镜头是,云芳穿着华美旗袍在阴暗得望不到尽头的狭窄走廊里缓缓地挪着步子屋顶上的红灯笼把走廊也染成了诡异红色。另一处对照是无处不在暴力血腥与温婉深情,历史是无限荒谬苦难轮回,生命是无比恐惧与无助的嚎叫,仅仅是生存的要求时刻面临维持不下去的危险,但在挣扎之中,依然有脉脉温情荡漾低回。

  暧昧孤恋

  电影对小说最意味深长的改动在于对同性情感刻画。原著中的同性恋倾向是隐晦的。阿六和五宝的情感建立母爱匮乏与提供之上,旁人看来更像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小说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让人记忆犹新

  “你的娘呢,五宝?”

  “我没得娘。”她笑道。

  “寿头,”我骂她,“你没得娘?谁生你出来的?”

  “不记得了。”她甩动着一头短发,笑嘻嘻地咧开嘴。我把她兜入怀里,揪住她的腮,亲了她两下,从那时起,我便对她生出了一股母性的疼怜来。

  而娟娟与阿六之间的关系也雷同于母女亲情,娟娟因为并不知道被她父亲锁在猪栏的疯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因此从小便缺乏母爱温暖,后来被父亲当作禁脔,直到遇上阿六的收容照顾,才找到了母爱的替代。

  影片对云芳的孤恋予以了浓墨重彩的展示。她和五宝的故事被扩充得丰盈了,而她对五宝的爱也愈显沉重了,让五宝原本几欲投奔的爱人、她歌唱的舞台以及南国的光明都瞬间失色,让她的坚持无论如何都困难重重。云芳最终以委身一个不爱的男人换得五宝的自由这样大的恩情让五宝的心念和脚步彻底停顿,而五宝也因为这样永远地留在了战乱中的上海。  云芳在台湾的东云阁遇到娟娟,又好象看到当初的五宝,让她内心沉淀念想因着眼前娟娟干净眉眼,唱着台湾小调的细巧声音而瞬间激活。她收留照顾娟娟,她让她和五宝一样称她“阿姐”。娟娟吸毒,她可以为她买毒品,可以为她委屈自己,甚至只是为了留娟娟在自己身边而纵容她的毒瘾。她说:只要你不离开阿姐,阿姐受点委屈也沒什么。

  云芳对两个女人的同性爱孤单又暧昧,她几乎沉湎于这种付出的获得中无可自拔,她爱人的方式像慢性毒药,一点一点侵蚀对方身体。然而这样的爱纵使再多付出,再多沉溺,在彼时彼地都是那般无望。 因为她的无望,看客眼里心里便更生几分伤感惆怅。 五宝死去,娟娟疯了,时代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

  《孤恋花》从小说到电影,义不容辞地继续着白先勇式的悲情,将白式文字影像化。白先勇的厚实,曹瑞原的精准,再加上慢慢细入髓骨的精密熬制,光影之间,才能又让我们有幸得见那些年代的金粉悲剧和粉墨过客

  《孤恋花》影评(二):爱情无禁区

  第一眼看到《孤恋花》的碟片封面,先注意的是“白先勇原著”。白先勇,我喜欢作家,因为他写小说是在用生命去感知生活。然后又看到“十年来最动人的台湾电影”的宣传语,难道这部电影比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还能打动我吗?最后听到旁边的导购员小声对我说:“这是一部很棒的同性恋电影,情节极其火爆!”于是我决定把这部片子买下来。

  回到寝室就迫不及待的看这部电影,中间忘记去吃晚饭。让舍友帮忙捎来麻辣烫,在热气腾腾食物伴随下,又把片子看了一遍。我很喜欢云芳(袁咏仪饰),因为她的孤独寂寞的美丽,更因为她的苦难岁月经历。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在某个地方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他忘记补充一点: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而云芳的生活是人间悲剧与笑剧的交织,她永远是剧中的“男主角”,变化的只是“女主角”。当云芳在1949年的上海时,她是风华绝代美人,是男人眼中的“女神”,他们甘愿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是她的情感大门紧紧关闭着。只有一个叫五宝(李心洁饰)的女人有钥匙可以打开这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歌女,是什么可以让她获得云芳的爱呢?我想最打动云芳的是五宝的柔弱,这激发了云芳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当五宝问云芳是否可以把一件裙子借给她穿时,云芳温柔地说,“拿去吧。”这仿佛就是日常生活里女儿穿母亲衣服的母女之爱的片断。当云芳和五宝一起逃难时,她们的坐在黄包车上,五宝躺在云芳的怀里,五宝跟云芳说了一些话后就离开了这个让她无奈的世界,留下云芳结束这悲剧。此时此刻,你不知道该如何定义云芳和五宝的关系,是恋人关系,还是母女关系,或者二者交融

  当时光平淡地走入到1960年,在台北的“东云阁”酒家,云芳依然周旋于期待从她这里寻找欲望出口的男人世界中。美人已经迟暮,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那股风韵犹存的大家风范与灵活社交手腕可人总是不免要怀念那过去的好时光。正如九爷向云芳抱怨,“这台北哪里能和上海比,唉!”是啊,在云芳的心里又何尝不是呢?没有了五宝的云芳要去哪里找到自己的寄托呢?在上海的时候云芳失去了五宝,在台北的时候云芳想念着五宝,没有忘记她的爱人,一刻没有。而命运似乎也对云芳格外眷恋,酒家歌女娟娟(萧淑慎饰)的出现,让云芳有找回过去情感的希望。对云芳而言,娟娟是五宝的再现,五宝的化身。娟娟清丽凄苦歌声,常将云芳带回到那段伤感、仅能追忆的时光里。娟娟穿上了五宝曾经穿过的裙子,这让云芳神情恍惚,仿佛五宝又回到了云芳的生活中。可是当娟娟被黑社会的柯老雄残酷虐待的时候,我心里替云芳感到痛苦,为娟娟的命运感到无奈。但是我绝对没有想到娟娟突然双手举着一只黑铁熨斗,向着柯老雄的头颅,猛锤下去,咚、咚、咚,一下紧接一下……娟娟超越了五宝,她不仅解开了自己被生活压抑锁链,还帮助云芳从过去的苦难中慢慢走出,虽然她们步履蹒跚。

  这部电影的导演曹瑞原说他不是为了要拍同性恋而拍这部电影的,他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是很脆弱的,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对待感情上面,同性可能比较难,比较痛。为何我们现在要特别区分同性恋与异性恋,这很重要吗?其实最重要是爱人之间的一段感情怎么样。所以云芳没有想在她前面那一个人是女人还是男人,她在想的是这份感情是真的,是不可以改变的,那个时候,面前是男的女的已经不是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有那个人在。但是有一部分人始终坚持同性恋是不对的,应当对那些人在生活中进行孤立,在言论上加以限制,所有这些行动,显然有一个道德的前提:同性恋没有普通人可以享有的自由。这种“道德权威”是无处不在的,比如什么图书是可读的,什么电影是可看的,什么音乐是可听的,诸如此类等等,个人是无权自由选择的。但是一个人有爱与被爱的权利,我们不要在爱情上设置禁区。我们应该明白无论是云芳与五宝,还是云芳与娟娟,她们之间的爱是真挚的,这与性别没有必然关系。就如云芳说的:“知心知意的一定是男人吗?”

  阿城在小说《棋王》中写道:“电影这种东西,灯一亮就全醒过来了,图个什么呢?可我隐隐有一种欲望在心里,说不清楚,但我大致觉出是关于活着是什么东西。”当我看完这部电影时就是有这种感觉。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空气里多少有点尘埃,水里多少有点微生物和杂质。在爱情上也不要再设禁区,同性之爱也是人的一种选择,就如冰激凌的味道不是只有一种。只有出自一种特殊的爱,人才会在他人面前袒露自己。这种爱似乎承认,我们都是坏孩子。人之间的憎恶产生了我们相互间隔绝,因为我们不想让其他人洞悉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认为那里没有什么迷人的景致。

  其实人人心里有一座断臂山,人人眼中有一枝孤恋花!

  《孤恋花》影评(三):暗相思,无讲起,变落叶相思栽

  上一次为了一个角色而有冲动写点什么还是五年前的事,那时候还是个高中生,写的对象是木山春生老师【一个动画角色】

  时隔五年,第二次有这么一个角色让我抑制不住的想说些什么。

  想了想似乎没有什么比爱上一个故事里的人物更无可奈何的事了,喜欢一个人你可以告诉他接触他为他做些什么,就算喜欢一个明星你也有办法表达这种喜欢。可是喜欢一个故事里的人,你只能一遍一遍的读她的故事,看着她所发生的一切却什么都不能为她做,她也无法感知你的心思。所以我觉得许秘书还是幸运的,至少,他还能为云芳做些什么,也能告诉她对她的情感。可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所遭遇的一切,永远也无法参与其中。

  有人说五宝配不上云芳,其实这种事配不配得上是当事人自己才能决定的了的。就像许秘书拿回五宝的卖身契时问云芳,你值得吗?云芳说,值得,当然值得,你不懂的。对啊,我们又怎么能懂,既然阿姐说是值得的那就必然是值得的吧。

  我总是疑惑,五宝到底对云芳是什么样的感情,是亏欠和感恩吗?但是亏欠和感恩难道比爱情更重要吗,重要到放弃爱情回到云芳身边?或许那不是爱情,在阿姐为了她做了那么多事以后五宝对于阿姐的感情更接近于超越血缘关系的亲情吧。所以她也放不下阿姐,即使再不舍,她也依然选择了回到阿姐身边。她不能让阿姐独自承受那份孤单与无助,她知道阿姐坚强的外表下那颗柔弱自卑的心,她知道阿姐不能没有她。可惜那终究不是爱情,她的爱情还是给了林三郎。回到家,对阿姐说的是让她一定要相信她是自愿回来的,我信。

  五宝离世前说她对不起阿姐,或许是因为虽然选择陪伴在阿姐身边却回应不了阿姐的爱情。她说也对不起三郎,或许是因为虽然回应了三郎的爱情却无法与之厮守。她说,阿姐,我是心甘情愿回来的。阿姐说,我知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五宝说的我都信。

  三郎问五宝,你和云芳阿姐的要好和跟我要好,是不一样的吧。五宝说,是吗。三郎说,当然啦。五宝说,你不懂。三郎着急说,我怎么会不懂。五宝说,你不懂云芳阿姐。三郎质问,那你懂吗。五宝说,我懂她,也只有我懂她。自始至终五宝都清清楚楚的明白阿姐对她的感情。她配的上,假设她当时真的跟三郎走了,那就是真的配不上了。

  这是客观的评价,但要是带上主观色彩,我真希望她跟三郎走,对于云芳来说那种痛,我觉得通过时间的冲刷会渐渐淡去,可是爱人死在怀中的疼痛与后悔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然而对于云芳来说五宝的选择带给她的短暂的温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也足以回味一生。

  阿姐在五宝离世后只身一人来到了台北,无意中听到了了三郎主持的广播节目,拉开一个柜门,抚摸着一个瓷罐,说的是,五宝,你听见了吗,是三郎,我们终于找到他了。看到这里戏外的我泪如雨下。。。

  参加林三郎的发表会前,云芳抚摸着五宝的骨灰罐,说,五宝,其实,阿姐也舍不得你,可是,我答应过你,让你们在一起的。走了,跟紧点,阿姐带你去找他。

  云芳见到三郎后,三郎询问云芳五宝的近况,云芳将五宝交给三郎说,我答应过她,一定要把她带出来,交给你的。

  一个人走回去的路上影单形只,瘦弱纤长的身影此刻显得如此脆弱娇小,这次,真的就像阿姐的独白那样,这次,真的什么都没了,什么都没了。。。

  没想到这部剧稍微明快一点的地方是娟娟闯进阿姐和三郎的生活中,好久没看见过阿姐这么开心的笑容了,跟五宝在一起时也有过笑容,不过太短暂,林三郎出现后,阿姐就没再笑过了。尽管这次的笑容依然短暂。

  搬家时看到老鼠,一向从容优雅的人儿竟然尖叫了。这让从第一集的时候就带着淡淡的哀愁开始看的我到这里不禁莞尔。原来这么强大的阿姐怕老鼠啊。阿姐,我不怕老鼠,但是我更怕蟑螂,你怕蟑螂吗?

  比起娟娟我依然更喜欢五宝,娟娟的内心是渴望沉沦的,所以在有人来追杀柯老雄时她告诉了他,她的内心是希望柯老雄带她走的。

  云芳对三郎说,娟娟是娟娟,五宝是五宝,我想这句话是该对你自己说的吧。从不觉得云芳对娟娟是爱情,我觉得更像是一种精神寄托。娟娟让云芳看到了五宝,让她重新拾起那个希望安定下来有一个家的梦想。可惜娟娟不是五宝,娟娟是个不稳定的因素,她的母亲有精神病史,这种疾病通常遗传的几率非常的高,因此在对于柯老雄的摧残下以及内心对云芳的歉疚压力下爆发。

  云芳对于娟娟的态度是放纵的,她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曾经对于五宝的过度保护造成了五宝的悲剧,这次她小心翼翼可依然不知所措,她放纵娟娟,给她一切她想要的。但是娟娟的悲剧依然不能怪云芳,因为即使从没遇到过云芳,娟娟的结局恐怕也相差无几。

  云芳,五宝,娟娟,其中最幸运的恐怕还是五宝了,遇到了云芳,感受到过那种愿为她倾尽所有的感情,也拥有过了短暂的爱情,在最终的选择中又成就了高洁的质地。最让人心疼的是云芳,为爱人倾尽所有却换不来自己所要的爱情,在这种浮华靡靡的环境下她依然像一朵高洁的莲花,高贵挺直,她看透一切却看不透爱情,也庆幸五宝最终的抉择让她拥有了短暂却又能铭记一生的温暖。娟娟是最可怜的,但她的结局很大程度上都是自己造成的,怪不得他人,即使没有这个柯老雄的出现,也依然会有另一个柯老雄,少年时不堪的回忆造就了内心的阴暗。

  阿姐看上去是个坚强从容的人,其实她的内心是自卑又孤独,渴望温暖的,所以遇到了五宝时她展现了内心的柔弱,她同情五宝遭遇的一切,相处下来又被五宝的善良纯真给吸引,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五宝。然而林三郎的出现展现了她从未表露过的自卑感,她用强势在掩饰自己的害怕,她怕三郎带走五宝,她怕失去五宝,她怕自己在五宝的心里的分量比不过三郎。对于云芳的强势和无理取闹五宝是选择默默接受的,她说过她懂阿姐,所以我相信阿姐的不安与无助五宝其实都懂,这也是最终她留下来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她知道阿姐远没有看上去的坚强,她懂她不为人知的脆弱。

  整部剧精致的没话说,从一开始便笼罩在一股文学剧特有的哀愁之中,戏里的云芳心疼五宝心疼娟娟遭遇的一切,戏外的我心疼云芳遭遇的一切。总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我应该就是那种特明显的傻子吧,看完完全出不了戏,连着很多天都带着很抑郁的心情,这或许也能说明它是一部好剧吧。

  对了,如果觉得出不了戏的朋友们可以去优酷上看看幕后花絮,大家可以搜了看看,至少看的那几分钟真是分分钟出戏啊www袁咏仪太欢乐了,演员真的是很厉害得存在啊~

  《孤恋花》影评(四):孤戀花與T的原型

  在Yang的南瓜報台(http://croatiayang.blogspot.com/2008/06/blog-post_08.html)讀到《孤戀花》劇感(Yang兄寫得真好,有興趣者趕快連過去看),勾起我對觀賞孤戀花的感慨,待我從頭說起:

  因一向不記電視表也不按表看節目,於是錯過孤戀花的播出,直到佳評如潮落幕後,才開始尋覓DVD,猶記捧著剛出貨的濃縮版本孤戀花回家時,是多麼迫不及待的心情。

  一回到家馬上將片子放進播放機觀賞,雖然只有短短兩小時,果然細膩深刻,韻味雋永。

  袁詠儀所飾演的的雲芳,「風華絕代、冷豔逼人,如冰雪化成的精靈,當她踏著風一般的步子,輕盈盈的掠過時,全場的男人都像給這陣風熏中了一般,攏聚過來....」;「雲芳如月的美貌下卻有一顆易碎纖細的心,她痴戀著小歌女五寶,但也只能以一種母性的照拂來掩蓋這份情愫的激盪....」

  雲芳,請原諒我稱之為T,確實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動盪的年代裡,為求生存,用女性最原始優勢的角色,來取得來自男人們的資源,再藉以保護所愛的女子,是不得已、無奈以及超越自我的。

  過去的年代裡,許多T在環境的限制下,她的原型是深藏在內心深處不易被發掘的,像變色龍的保護色。只有在所愛女子面前,才能展現絲絲入扣綿密般的情感。

  然而,懂這份愛的人有多少呢?隱藏在如姊如母般的光輝下,有什麼比得上親情?當愛情染上汙名時,愛情的價值何在?雲芳很委曲,也很有勇氣,甚至很浪漫,在最小的可能裡在最有限的能力裡,讓所愛的女子依戀她,即使只是喚她「阿姊」。

  很慶幸地,同性之間的表白在這個年代似乎不再十惡不赦;在網路世界裡,拉子們也很容易找到同伴,過去那種想愛不能愛、想抱不能抱的的痛苦,正逐漸遠離....。

  看看孤戀花的情愛故事,會讓我們覺得疼惜。其實愛就是人類最珍貴的遺產,感情的發生都是可貴的,免於不能去愛的自由,是我們應該一直努力的目標。

  沒想到說了那麼多「感慨」,真正的感概還沒說哩。話說當我滿心期待看著買回來的DVD時,播到最後五分鐘,變成黑色一片,沒畫面。

  「怎會這樣!怎會這樣!」我急了,像熱鍋上的螞蟻。

  我想知道雲芳最後的去向!!

  倒轉、播放、卡機、沒畫面。

  取出片子,重新播放、快轉、沒畫面。

  拿到電腦裡播,一樣:沒畫面!就是沒畫面!

  我看著光光亮亮的DVD慘叫:「啊啊!真可惡,讓我看不到結局!」我氣急敗壞,當晚讓兩隻動物都遭殃。

  看任何影片最慘的事莫過於此了!

  次日,心淌著血般拿到唱片行跟老闆換片子:「老闆,這部片不能看!」

  老闆:「怎麼會不能看?我來放放看!」

  幾秒鐘後,整家唱片行高掛的電視畫面都變成孤戀花,我站在下方,抬頭看穿各式旗袍的雲芳,像憧憬一位未曾謀面的巨星,像渴慕一位擁有T的原型才色兼具的女子,更像遇見逆境中的同伴,只想疼惜她;雲芳內心所受的苦,我很想說:我懂、我都懂....。我的眼前忽然感到有些模糊。

  老闆不知道這部片子對我的意義。

  試播幾百次我也不在乎,直到老闆放棄了,無奈地說:「這片子可能沒壓好,我換新的給妳。」

  「謝謝...」我接過新的片子,走出唱片行。

  這時,孤戀花的結局好像沒那麼重要了。

  《孤恋花》影评(五):月色如昔 惟有人不见

  白先勇先生的小说被改编成剧集或电影后都无比地旖旎。

  游园惊梦是,永远的尹雪艳是,孤恋花也是。

  从前看到孤恋花这篇时并不觉得分明地好,然而被曹瑞原拍出来,配上旧上海那香艳的小曲,台湾那卡西的小调和日本歌谣竟也能隔着时间的帷幕嗅出浓浓的三四十年代的味道。

  十里洋场从来不缺少风花雪月,它的华丽开场,夜上浓妆,人人眼里都看的分明,人人心里都倾慕的紧。风华流转,光耀夺目也只是一刹,一个背转身,时代变迁,美人迟暮,流连顾盼都黯淡,空余那场繁华的布景高悬心中更显得凄凉和忧伤。

  我常常想,云芳是真的爱五宝吗?

  她的爱这样沉重,不动声色间覆盖在五宝的心上,让五宝原本几欲投奔的爱人,她歌声的舞台以及南国的光明都瞬间失色,让她的坚持无论如何都困难重重。

  云芳最终以委身一个不爱的男人换得五宝的自由这样大的恩情让五宝的心念和脚步彻底停顿。五宝因为这样而永远地留在了战乱中的上海。

  云芳在台湾的东云阁遇到娟娟,她好象看到当初的五宝,让她内心沉淀的念想因着眼前娟娟干净的眉眼,唱着台湾小调的细巧声音而瞬间激活。她收留照顾娟娟,她让她和五宝一样称她“阿姐”。

  娟娟吸毒,她可以为她买毒品,可以为她委屈自己,甚至只是为了留娟娟在自己身边而纵容她的毒瘾。她說:只要你不離開阿姐,阿姐受點委屈也沒什麽。

  娟娟因为这样而止步年华,她的这一年没有等来好因缘,等来的却是鲜血疯癫的白虎煞。

  这部关于同性爱的剧集并不如从前其他的一些纯粹。

  这份爱带着也许并不自知的内心小小算计,云芳这个女人几乎沉湎于这种付出的获得中无可自拔。她爱人的方式像慢性毒药,一点一点侵蚀进对方的身体。    

  然而这样的爱纵使再多付出,再多沉溺,在彼时彼地都是那般无望。

  因为她的无望,看客眼里心里便更生几分伤感惆怅。

  五宝死去,娟娟疯了,时代的声音渐渐安静下来。

  老去的云芳搀扶着目盲的林三郎走在乡间小路上,南国的风里芦苇摇摆,孤恋花的歌声幽幽飘荡。

  月斜西月斜西 真情思君君不知——

  青春囗谁人爱 变成落叶相思栽——

  他们终于老去,不再有炽爱,不再有激愤,他们终于能够在歌声里俯视从前山一般高大而无法跨越的悲凉。

  仿佛可以听到,在旧上海的弄堂里,夜风幽幽,黄包车上的五宝挥舞着绢头,笑声歌声镶嵌在30年代的月色和秋风里,无比温暖,无比动听。

  《孤恋花》影评(六):年华似水 蓦然回首 仅存苍凉

  动荡的年月,注定了会有不安的躁动、无奈的分离、悲剧的人生。

  也许习惯了爱的不完全,也许只是寻求一个慰藉。

  云芳:

  一个贤淑的名字,似乎本在小家碧玉,却陪伴以蝴蝶般随风飘摇的生命。

  上海 - 十里洋场的风花雪月,在灯红酒绿中寻寻觅觅,看遍了人事变迁,也看透了男人心,在孤寂中摇弋。直到那天,五宝出现,她的生命方才有了火焰。是她的幸运还是她的不幸?她是那么爱她,全心意的,即使她不能还她同样的情意。然,五宝还是永远的离开了,死在身边,最终她似乎是选择了阿姐,但真正的爱呢?却不对等。无助,在逃难的人群中,又有谁会在意这样的一对呢?告别,终究人是要去的……

  台湾 - 似乎又是注定。娟娟,一个唱着台湾小调,有着令人怜悯的眼神的女孩。心中仿佛有了另一番重生的悸动 ,不顾一切的追逐它。是五宝在心中一直没有死去,未完的旋律还要继续。倾尽所有,想换来一份安宁,在这个混乱纷扰的尘世中去保护娟娟。只是,她的翅膀已经不能再为娟娟挡住更多的风雨。……事也终究要过去,一个本就虚无的结局。

  五宝:

  出场是惹人怜爱的,弱小,需要保护。当她被阿姐表白时,眼中不知所措,身体却没拒绝。本以为就这样相互依偎,在乱世中寻得平静。因为另一个人,一切都改变了。想要把所有的感情维系,但阿姐、三郎,她无从抉择。离开了,以为认定了,却又再回来。恩大于情,即使爱的不能完全。人总是怕没有自由,但有了选择,也许更是一种悲哀?

  五宝死了,画了这段情缘的句号。死在了一个会用一生爱她的人身旁,大概也是一种幸福吧?

  娟娟:

  电影对她的背景说的不详,没有字幕的闽南语对白,也有点让我不知其所云。但透过之后她的经历,可以猜测她定是另有一番无奈的。

  娟娟是悲苦的,当她以宿命的姿态,随波逐流于这个红尘滚滚的尘世间时,飘零,欺骗,凌辱……似乎一切不幸都会降临在她身上,鲜活的生命被无情的世事蚕蚀,吞没。同时她又是幸运的,阿姐的宠爱和纵容毕竟使她得到过了温暖。倔强的生命最终敌不过宿命,凄惨的结局,是一种控诉,更是一种不甘。

  三郎:

  第一眼的情缘,二十年的纠缠。

  从见到五宝的那一瞬间,三郎就认定了是这一生的挚爱。无奈天意弄人,相爱却不能相守。五宝不想背叛,又不想舍情,在反复中,她选择回到了阿姐身边。三郎继续流浪,漂泊沧桑的灵魂,追寻一首首动人的乐曲,掩饰忧郁的内在情感。最后,三人间的恩恩怨怨,随五宝的死去,也随岁月的变迁,一同消散。留下的,也只是那首《孤恋花》。

  附:导演的话 :

  《孤恋花》把一个时代、一个人的生命情调在这个故事里完整的呈现,让人体会到生命里面是有脆弱的,人在动荡的时局里头是渺小的,面对生命,我们应该更谦卑。

  结束。

  ——《孤恋花》观后

  孤恋花 -《杨三郎纪念专辑》

  作词:周添旺 作曲:杨三郎

  风微微风微微孤单闷闷在池边

  水莲花满满是静静等待露水滴

  啊┅┅啊┅┅阮是思念郎君伊

  暗思想无讲起要讲惊兄心怀疑

  月光暝月光暝夜夜思君到深更

  人消瘦无元气为君唱出断肠诗

  啊┅┅啊┅┅蝴蝶弄花也有时

  孤单阮薄命花亲像琼花无一暝

  月斜西月斜西真情思君君不知

  青春丛谁人害变成落叶相思栽

  啊┅┅啊┅┅追想郎君的情爱

  献笑容暗悲哀期待阳春花再开

  《孤恋花》影评(七):雲芳命苦,五寶不幸,娟娟可憐

  一路看一路駡五寶。難得有人這樣深深的愛著自己,她又不是不知道,還去搭上其他人?雖說愛情身不由己,但這樣情深意重的愛,又豈是三郎所能給的?(縱然我同意三郎真心深愛著五寶。)但是雲芳的做法,又真的是為所愛的人好、開心嗎?或者終究只是自私。

  五寶留下的決定,只是出於情義而非愛情。對我來說,留得住一個人的身而留不住心,又有何用呢?究且,看著自己愛的人為著他人而流淚又好受嗎?但是五寶也是愛雲芳的,但是那是感激之情、姊妹之情。

  三郎有春子這樣的好女人等著,愛的卻依然只有多年前的那個五寶,不就是證明愛是多麼的身不由己嗎?

  三郎的發表會那幕實在是一個非常巧妙的安排。雲芳抱著五寶的骨灰,聽著三郎唱著他為五寶所寫的歌,一個在台上唱,一個在台下聽,想著的是同一個人。而這個人,其實也就在台下,雖然離開了兩人,但她留下的記憶,是這樣的栩栩如生。

  當雲芳把自己心愛的女人,交到那女人心愛的男人手上的時候,一個是將從未得到但卻最愛的交給人,一個是終於得到相愛的人卻發現殘酷的事實。兩人的遭遇都令人心酸。但當一個人能夠將自己所愛的人這樣交給第二個人,你知道,她真的很愛她...... 三郎終於明白當年五寶所下的決定,迎來的卻是他不想聽見的消息......

  柯老雄看上娟娟,照娟娟的說法,都是命呀...... 苦的卻又是雲芳。為什麼雲芳的命那麼苦呢......像雲芳所說,這真是冤孽呀......

  當三郎落難的時候,也不禁佩服雲芳可對住自己的情敵,因著對五寶的愛去關心、照顧三郎。當其他人議論三郎的時候,她會為三郎站出來。

  我也頗驚訝多年後會再碰見表嫂,而她也還是和小宋在一起。小宋多年都這麼愛護她,就算他們的生活在物質上不是富足,但他們實在幸福。

  很慶幸雲芳和三郎能夠成為互相關心的好友,他們因愛著同一個女人而結怨,卻也因著這個女人,成為難得的知己,互相了解、扶持。我想五寶也會慶幸他們這樣的結果。

  燒紙錢一幕,當娟娟穿著五寶的衣服走出來那一刻,I teared up. 那個雲芳深愛的女人仿彿回來了。

  我對雲芳讓柯老雄住在家中,讓他跟娟娟在任何地方 xx 有另一種看法。那並不是純綷因為毒,而是因為她經歷過五寶之死,不想自己再自私,想讓娟娟自己「快樂」。可惜,這次她錯了。結果,她只是令自己加上更多的愧疚。

  雲芳命苦,五寶不幸,娟娟可憐。可是終究到底,死掉的五寶已不再在地上受苦,瘋掉的娟娟也不再理解人間痛苦。其實,受最多苦的是雲芳,她是那個沒有人寫孤戀花給她的真正孤戀花。最後剩下的,就只有雲芳和三郎,回憶在過去,而其實也沒有將來。

  《孤恋花》影评(八):台湾人的畸形心理与社会发展折射

  看电影,如果仅仅是娱乐的话,不必和时代背景联系,但是偏偏这部电影却是以台湾几十年的发展为背景,所以,它的主题就应该高于单纯的娱乐片。

  始终觉得台湾电影总是很容易就落入低俗的套路,即便是生活与感情片,也总是充满了低级的趣味。

  色情业在合法化的年代,这不过是另一个吸血的链条,只不过,导演硬要怀着一种悲天悯人但却冷漠入骨的情怀来展现这样一个缩影,其实是一种男权至上的思路。这种片子如果能得金马奖,金马奖的评委一定都瞎了眼。

  导演的情色观:

  三位女性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女性特质,李心洁酷似邻家女孩的外表清新动人,像是坠入尘嚣的精灵,她的平静与疑惑,对命运突变的惊奇与忧郁,反衬了动荡世事的无常。而不变的是她的青春容颜,只是觉得关于这个女孩的故事不够完整。

  袁咏仪刚烈的性情与成熟的内在使得她适应生活时表现出了坚强的韧劲,因为是女同志,所以,不会被男人所戕害,男人是祸水,无耻懒惰,残暴淫荡。却为了照顾老二去追逐情欲。对这个有点像大街的人物没有先前的铺垫,所以只能从她成熟后的世界观里来推敲她对感情生活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萧淑慎美丽遭嫉,屡屡受挫,一如戏中因为美丽而红颜薄命,最后用电熨斗残忍地杀掉虐待她的罪犯一样。这个男人有着所有一类男子的通病,就是下流的恶。这个人物的塑造无疑是冷血的,现实生活中这类人往往包裹着各种外衣,充满着不确定性,像乱世人物的命运一样。其实,只有自我把持才是自救之道。莎士比亚说过,爱情是一切罪恶之源,可以生出善良美德,也可生出仇恨。女子的冷血比男子有过之而无不及。暴徒终于付出代价,血债血偿,只是,女子大抵可以不疯,导演的低级从此可见一斑。

  这是部低俗片,毫无疑问,在艺术的外衣包裹下,对女子的轻视和冷漠暴露无疑,只是可惜不知道这片子给现实中的萧淑慎带来的利大于弊还是相反,可惜她没有顶住成名后的压力,否则,她真的可以是星图无量。

  套用蔡明亮影评中的一句话:“台湾人的畸形心理与社会发展折射。”

  《孤恋花》影评(九):曹瑞原的光和影

  其实很早就看过这部同名的电视剧.

  白先勇的思路与文字总是悲情的,似乎并不同情任何人,却教人不得不同情所有人.

  曹瑞原义不容辞地继续白先勇的光影化进程...

  看小说的时候,没有很多可以想象的余地,像孽子一样,曹瑞原置换了其中的次要人物的角色立场,转成同样前台的主角.给清节的进展创造了铺垫的可能.

  与孽子不同的是,孤恋花保留了第一叙事主人公的角度,云芳的角度被加强了许多,而五宝也得到了明晰的渲染,娟娟作为后半段的第一主角自然没有消失或减弱的理由,一路泪水到底,典型的白式文字影象化...

  这是一片女人的泪海,孽子中的孩子们只能用沉默和无神的眼睛表达自己的痛苦,而孤恋花就可以痛快地让女人们泪流不止,淹没所有人的心理堤坝.

  五宝是可怜的,可怜来自于云芳,娟娟是可怜的,可怜来自于自己,云芳是可怜的,可怜却来自于三个人...

  似乎袁咏仪表现的云芳太强势了一些,到最后的结局只好自己黯然下场,相比小说中多多少少的置身事外,她的强势更多了左右了情节的推动.而萧淑慎的娟娟似乎是最符合小说的角色,比五宝更合理.李心洁的五宝单薄一些,抛弃三郎的那一段有些莫名其妙,仔细看过电视剧的话,能有更长的时间体会那种矛盾和悲逝的意味...

  乱世总是多情的,曹瑞原一贯的纯粹艺术角度更有一种飘逸和从容,没有想到的是,在处理孤恋花这样的短篇影象时候,颇为自然地加重了与政治,时代的联系,也让看完片子之后的所有人不得不沉甸甸一些.

  可能为了让情节更加厚重吧,也可能是直接从电视剧镜头剪辑的缘故,原本大段大段纷繁的海派浮华和秦淮河畔糜烂繁盛的场景被割舍,直接带入杂乱且动荡的撤退时期,蜻蜓点水般的一些回忆场景也是显得空洞有余,厚实不足.电视剧应该更好一些.尤其是典型的曹瑞原招牌的布景和细节,密实,真切,细腻.让人若置身其中,不得不随情节而走,难以招架.

  相比大陆版的玉卿嫂,曹瑞原显然得白先勇文字的精义,一动一静之间皆有功力,两部剧作下来,更使我坚信,他是白先勇影象进程不二的操刀者.

  大陆版的玉卿嫂------现在我仍不记得导演是谁,编剧是哪个,看过两三集之后实在难以为继.情节架构的琐碎,前后不搭,使得蒋雯丽和潘虹这样的老戏骨憋足了劲也不能给戏加分,原本看好的白先勇御用人选的范植伟也在剧中目光呆滞,行走无神,心不在焉------看来是不能适应大陆拍摄电视剧的表演形式,仿佛是电影学院刚入校的毛头小子...

  曹瑞原的精准+白先勇的厚实,在如今浮躁的影视界,实在是难得的金牌搭档,白先勇文著影象化的实践中实在少不了曹瑞原慢慢细入髓骨的精密熬制,光影之间,才能又让我们有幸得见那些年代的金粉悲剧和粉墨过客... ...

  《孤恋花》影评(十):果真有个三郎

  我很喜欢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孤恋花》,都曾让我看后郁愤难当,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基隆港,很特别的城市,代表着离别,当年迁台文物也由几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子运送,据说船到基隆,他们仅带了一身换洗衣服,想着是做短暂停留;说到其中一人临死的遗憾是没能将这些文物再次带回北京去。

  《孤恋花》中五宝临到离开大陆的船开,却撇下三郎,重回到云芳身边。李心洁的五宝是那么多情,凄苦,而惨烈。我甚至不能原谅导演对五宝的影子娟娟少小时被生父奸污的处理方式,没有明拍,却一直是我心头人性之丑陋最不堪的一幕,压抑到令人窒息,比白先勇原作更甚。后来娟娟挥刀砍死虐待她的嫖客,我一点没有感到暴力,只是压抑后难得的轻快。云芳照顾疯了的娟娟整整一生,抗战离乱中夭折的五宝永远不知道她所辜负的三郎也等了她一辈子。

  后来知道台湾果真有个叫做三郎的音乐人。一首《港都夜雨》正是以基隆为背景。台语歌有江湖豪气,艳情,浪漫,土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满血气方刚的味道。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孤恋花》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