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天那边》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8-03 02:51: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

《天那边》经典观后感10篇

  《天那边》是一部由韩延执导,吴军 / 赵冉 / 刘科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天那边》观后感(一):错误表达中国年轻一代思想

  海报漂亮

  但影片内容,从另一方面来看,

  把现代年轻人爱情观弄的非常轻浮,经不住考验

  把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观弄的非常错误,吃不起任何苦。

  我不信一个大男生农村呆一个月都呆不下去,

  又要偷鸡,又要和女友分手

  明明知道学生艰苦,还要奢侈炫耀。

  我想这只代表了中国一小部分无能男性

  至于许老师

  相信正是国内大部分有志女青年的代表,

  欣赏佩服。

  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价值不是享受,是为社会和他人做了多少贡献

  :其实罗老师是深爱着许老师,

  却又不敢表达的吧,我心里是这么想。

  《天那边》观后感(二):《天那边》——像尊敬破罗一样尊敬那些愿意直面惨淡的人

  几年前,当我打算一家港资公司辞职的时候,人事经理找我谈话.说到理由,我告诉他,我要去支教.当然,我撒了谎,因为我实在不愿就我离职的真正原因跟他废话,而且,我认为这件事于我来说不过是迟早要去实现的一个任务罢了,虽然当时不是.现在想起来,我很惭愧自己卑劣使用了这么一个崇高事情来做为自己急于离职的借口.然而由于一些原因,直到现在,我仍然没有实现那个所谓的任务,反而使它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缥缈.是的,原因,我们总是习惯为自己寻找一些莫名的原因从而让我们离那些年轻时候的梦想越来越遥远.

  影片的拍摄没有采用太多的技巧,简单,干净,是我喜欢的类型.导演试图用一种轻松手法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但我相信,不论是谁,在看过后,心里都不会轻松.志愿者是否能从根本解决贫困山区教育问题,这早已成为这几年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事实上我认为导演完全可以将这种主题表现的更为彻底一些.影片需要带给观众的是思考,而不是利用破罗的死和许晓萌再次选择回归来稀释我们的沉重感,因为这个答案完全来自于一个不甚可靠的意外,非常不可靠.最后,片尾那两个记者出现,有模仿《一个都不能少》的嫌疑,但于影片来说,毫无意义,似乎完全是为了给结尾的合影做一个适当陪衬.

  另外,关于江可可,个人认为,这个角色存在,是为了反映城市志愿者们对贫困山区适应性的问题,编剧完全可以将他的定位挖的更深一些,而不是仅仅做为一场速食爱情里的花瓶.

  演员的表现,吴军、赵冉、刘科,包括那个村长,对角色的演绎都挺到位的,还算不错。(除了那俩记者)

  最后,尽管这部戏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故事情节单薄,影片缺乏明显的能够贯穿始终线索,摄影音乐上,也浪费了很多可用的资源.但是,我仍然尊敬那些愿意直面问题并勇于思考的人.出于对导演和编剧的这种本身的尊敬,给个4星吧.

  《天那边》观后感(三):《天那边》是怎样一番景象

  现在回想,我实在找不到什么令我记忆深刻地方了,表演镜头?手法?都没有。但当时看完了的确感觉不错,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它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领域吧,无论从支教还是湖南农村的生活,里面还透着一股子幽默。这部电影也提出了不少实际的问题。

  怎么看待江可可?

  他的生活方式正常,或者甚至说令当下青年羡慕,真是无可厚非。人的生活不能用高尚不高尚这种泛道德标准评判,不能用一个标准一刀切,人是有个性的。关键问题是在支教过程中没有一个他发挥能量的地方,农村生活同时亦是单调无趣的,他来的目的也不是锻炼自己的教学本领——他似乎不是学教育的,而是准备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所以分开或许真是必然,因为理念之差是最大的差别,因为否则你无法理解另一半的行为。所以我绝不谴责他,而且觉得他活的很开心。破罗也有自己的生活框架,许晓萌也有自己的生活框架,这都是自己的选择。

  电影中指出的支教的问题

  主要问题就是教育的长期性与支教的短暂性之间的矛盾。就去几个月肯定是行不通的,你走了怎么办?岂不是还要回复到旧的教育方法之中?要真是那样还不如不教,不如不去。

  我们学校有一个方法,形成了一个定点学校,年年都有一批去,那就不会间断,一年一批,一去一年。当然这个机会一般人得不到,因为回来可以免试上研究生全校优秀学上干部才会有6个而已,几十个中寻找。

  而我想的是中国现在不少闲钱(金融危机影响下),必须投入到教育之中一部分,多种方法,形成多种效果。应该记住,救救孩子

  农村人的纯朴与他们所受的欺负

  职业选择的欺负:多为不规范的下层。

  维权上的欺负:不懂法律,缺少话语权,也没法考虑后路

  ……

  太多了,总之他们倔强又缺少知识,真是个复杂的问题啊。我也无力说下去了。

  《天那边》观后感(四):是天边?还是阴间?

  自不待言火车上的滑稽开场,令我耳目一新。虽然除却主人公二人自顾自的拍照外,无任何人间气息的感觉,但是,当我怀疑周边空气是否也变得阴森之时,汽笛声震醒了我,我可以做个结论:这是人间!

  “我拿青春赌明天……”记得一首歌词是这样写的。青春,貌似常人皆有之,但并非想象的有,你要把它当回事,不要用所谓的青春去换取暂时的快乐。而只有你把有限的青春去换取永久的快乐之时,那么你的青春便真为自己所拥有了,你会铭记你的青春,你也清楚明白年轻时的豪赌是值得的。

  在中国,偏僻的小村子随处都是,只要你有空抽个时间去走走,你就会看的见,我们伟大祖国还不是所看到的光鲜。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的光环永远掩盖不住偏僻村庄的晦暗。其实,这仅仅是现实

  偏僻是各种晦暗的聚集之所,只是这种晦暗被转移到了镜头的焦点之外而已。这样就让人以为我们生活的国度平和安宁人人幸福安康理想社会。

  “天那边”,很有意思名字,还没看电影时,我的遐想无非是有关神话传奇的一类故事。电影名称有时候可以告诉你一些信息,不过有时候只是一个屁,太响了,你会去闻到底臭不臭,没有声音了,那臭味若四散开来,便会招你谩骂。其实本身就是个很矛盾的载体,不过当你看了电影之后,或许你会改变一点对屁的看法,无声音的屁有时候也是没有味道的。这种无色无味更胜那些所谓的“美味佳肴”(“建档”,“非天”)。

  湖南乡村,有点古镇模样,一座猪圈建筑小学,和我过去看过的许多小学校类似。不过如今国家正大搞学校重建项目,这些小学大概已经变了模样。

  新鲜的空气,优美景色可爱搞笑的村长和小学教师,两个下乡支教的年轻大学生,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怎能不叫人喜欢啊!这些元素撮合在一起,就已经让我想到“天边”去了,不需接着看下去,自己的脑袋就可以想象出许多美妙的故事。

  主要还是说说两个年轻恋人这次下乡支教三个月的爱情考验吧,男主人帅气时尚、幽默、亲和……,原本信誓旦旦坚持与女友一起走过这段时间,但是他最终没能坚持,很遗憾。我很怀疑他是否是真心的爱着女主人公,毕竟在我看来,这算不上什么苦。不过也可以理解,从小城市里长大,恰似温室里的花朵,总是经不起风吹草动

  一般在陌生地域,剩下独自的两个恋人之时,他们所有的缺点都将毫无保留的暴露在对方面前,他们的许多价值观在这个时候就会真正的体现出来,这时候,他们能否在一起,就完全倚仗于他们的默契程度了。默契度不够,难免黯然神伤各奔东西

  反正在我看来,美丽的乡间风景淳朴的乡民,未知的支教生活,都可以在想象中归结为“天边”的事。而经历过这样的生活后,有人或许会感到活像“阴间”一般,但是也有人会觉得它其实只是“人间”——那里还有许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她留了下来。

  是天边?还是阴间?

  我只看过一遍电影,不好对它有什么过度的解读,只谈谈自己看完电影后的一些感想罢了。或许感想也称不上,就当是吐槽吧。

  《天那边》观后感(五):天那边

  其实说实话,电影的前面部分让我有点反感。但还是看完了,而且被结尾打动了。打动我的,并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里老师的情景,也不是老师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后村长找到许老师,说罗老师去世那一刻。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动了。也许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真实,不管怎样,我也要给这部电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来一行字,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谢谢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真诚的电影。也谢谢这句话,虽然我现在已不是一名志愿者,但我曾经在云南的一个乡村中学支教一年。我想,也许我的支教岁月可能并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乡村支教,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真相。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典范,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其三。志愿者来到山区,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最后。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种生活。

  在云南的那一年,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痛苦的,也是欣喜的。是墙边埋满深草的瓦房,是树下翻着肚皮的土狗,是斑驳的黑板,是吱吱嘎嘎的条凳,是操场上的喧闹,是夜晚的声声虫鸣,是星光璀璨的夜空,是远方天际浮动的光影。它绝对的美丽,就像带着孩子们蓝天白云下奔跑,远处山峦高耸入云阳光鲜艳得让你想哭。天那边,那些曾经的岁月,年轻的我还在那里。

  《天那边》观后感(六):浅谈天那边中渗透的价值人生

  《天那边》这部电影无疑是感人的,尤其是罗老师去世的消息借由村长的口告知许小萌时,不少人都忍不住潸然泪下。但在我们感伤之余,是否也经由这部电影深思些什么呢?

  电影的内容很简单,那就是最近很热的支教。是什么样的人会去支教呢?是刚刚毕业心怀热血的大学生?是已经有了几年工作年龄的教师?还是历经千帆的志愿者?我不知道,但电影里选择了大学生这个群体。大学生许小萌和她的男朋友江可可一起去山区支教,为了帮助那里的孩子。当然,或许对江可可来说是为了追求女朋友。电影开头时,两人的作为其实都让人有些反感。爱看足球,离不开现代生活的江可可到处找信号结果从梯子上摔下来,为了吃顿荤的甚至偷鸡,傻了吧唧去钓虾结果被傻子踹到了池子里。许小萌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就自说自话,骄傲自大的讽刺炮罗。这无疑都体现了城市与山区的区别,即使许小萌努力的去消除这种区别,但是区别是始终存在的,就像春秀觉得城里的餐巾纸就香一些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城市的富裕的他们,又怎么能用突如其来的三个月半年打破山区自始至终的贫苦呢?所以村长不相信,炮罗不相信。

  事情终究会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没有钓虾这件事江可可就不会走了。作为一个海归,一个城市人,他承受不了太多的苦。他对困难妥协地太轻易,他是个懦夫。在那个铁轨旁,那场大雨下,雨水冲刷走的不止是许小萌的爱情,更是她的骄傲。她太倔强,所以终究在爱情里被指责。炮罗守了她三天,来回踱步,我宁愿相信这里是有爱情的。因为,许小萌是个很好很好的女孩子。

  即使江可可走了,许小萌还是坚持地留了下来。因为春秀的事情,她逐渐了解到这些孩子每个人的事情,以及炮罗和他妹妹的事情。她感受到了一些沉重的东西,她也明白了一些东西。可是,她还是选择回到城市。请不要说她懦弱,每个人面对这样的事情都会懦弱的,这无可避免。山村和城市的差距是那么的大,许小萌是深有体会的。她懂,所以她才会退缩。比起那些什么准备都没有揣着一颗热心兴冲冲地过去,夹带着铺盖灰溜溜的回来的人,许小萌要清醒很多。但是,当村长告诉她炮罗的死之后,她又选择了回到山区的小学,回到那些孩子身边。那时候,她已经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本可以只是感慨地叹息一下,她却选择了回去。我觉得,这份选择是需要勇气的。影片并没有描述她的心理挣扎的过程和听到炮罗死讯后的悲哀,但是那种感受在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出现。为炮罗,为孩子,也为许小萌。这个选择是坚定的,她会一直扎根在这个山间,也许哪一天意外的死去,也许在这里终老。她会代替炮罗来爱这些个稚嫩的孩子,去为他们铺平人生的道路。

  之前炮罗说,我不管你们什么美式教育,英式教育,社会主义特色教育,你们只留三个月,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炮罗虽然淳朴,但他是真正热爱教育这份事业,真正为孩子们负责任的。他因为害怕孩子们伤心难过,所以想尽量减少孩子和新老师的接触,不让许小萌他们教主课。他因为要修建校舍,一个人到后山去找建材,不幸过世。到最后,许小萌是明白了的。她明白了做人老师所要担负的不止是一时的自我满足,而是永远的沉重的责任。她最后也做出了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留在了曾经支教的地方,教育那些孩子们。既是为了死去的炮罗,也是为了那些渴望读书渴望城市的孩子们。

  影片的片尾,两个记者到乡村去采访这位本是渴望时尚流行的年纪却坚守在山村的年轻女老师。他们想要的不是那些负面的、感伤的事实,只是虚伪的、无意义的正面报道而已。所以,村长敷衍地接待他们,许小萌不说话。那群记者就如当初前来支教的他们一样,自以为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夸张、浮躁。什么时候人们才可以真正认识山村,真正认识那群坚守在山村的老师们呢?

  《天那边》观后感(七):主旨被打折扣

  当时来看是因为别人说它是喜剧,不过讲真,我个人几乎没有感受到喜剧的味道,所有看似搞笑的片段只是让我感受到:1城村思想观念差异引起的尴尬,2老师面对学生流露出的爱心。 一开始空荡荡的火车车厢便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了。下了火车,我一直在注意那只背包外的毛绒玩具,当雪白的它暴露在泥泞的乡村,我期待着它会蹭到泥……教学生活中的格格不入更是明显,高跟鞋爬山,穿专业足球服踢球被抱脚,等等等等。这些突出了思想观念矛盾,但突出的太刻意,给人感觉男女主人公来就是为了宣传城市文明,没打算给予乡村文化任何理解尊重(参见罗老师跳蹦迪那段),更别提融入乡村,这种令人不舒服的优越感使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大打折扣。 我以我的主旨设计一个结尾:男主走后,女主和罗老师作为村里仅有的年轻人,擦出爱情或友情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女主放下了优越感,从一个仙女融入乡间,了解到孩子们所想和真正所需要的。不幸罗老师遇难,女主决定独自坚守。 最后的男女记者倒是十分符合电影主旨,同样的登场方式,记者只是来完成工作任务,而女支教则具备着无私奉献的爱心。 总之,个人认为电影为了突出矛盾把男主女主设定得过于极端,极端产生的负面影响使电影所宣扬的主旨精神受到质疑,大打折扣。 其实这种极端不是很必要,当今大部分90后,00后的祖辈都是农民,父母都干过农活,自己童年也有在乡村的,绝不会像男主那样。有些极端甚至用逻辑无法解释(罗老师说了,鸡下蛋,猪换钱,你富二代买不起猪,尽想着偷鸡?以此引出了男主离开事件的导火索) 有两个人物我很欣赏,村长,应付上级但朴实热情,没有官僚气(倒是女主咄咄逼人)。罗老师,真正了解孩子们的老师。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男主女主来到村子后,唯有此二人能够与这两位城里人进行较正常的沟通交流,其余人…… 罗老师还给了我一个启发,农村子弟,除了拼高考,进城打工,还可以去当兵嘛(有点冷)

  《天那边》观后感(八):啊哦~

  本想找回那年留在山中的感觉,结果不得不快进看完…… 严重感觉这片子是部分八零后在侮辱自己这一代! 男人成了精神阳痿 女人成了戴着面具的革命火种~ 片中的乡村条件比俺那时的深山环境不晓得要好多少倍,有电有信号,火车直达,看上去还蛮江南~ 才三个月,至于嘛! 最夸张的,吃饭的时候竟然点着那么多灯! 想当年,俺们可都是靠蜡烛和星星过日子的~ 质朴的辽阔,娃娃们天使般的可爱,他们似乎并不关注这个。 所以,整部片子完全是一群可怜的八零后集体yy。 最假的是,最后一定要安排一个人死翘翘 骗眼泪嘛,麻烦也高明点好不好~~ 我想说 仅我们这个民间支教联盟,90%以上都是八零后 去的地方比那苦的多,历经的时间最少半年 没电点蜡烛,没信号翻山打电话,没自来水,天天铁桶跳,没大公路徒步翻山,俺们照样乐呵呵! 最需要表现的,快乐支教的源泉——山里娃! 他们呈现的很肤浅。 支教没那么悲情。支教是积极的,热情的,敬畏的,快乐的! 这个按年龄划分的八零后生人,真的不是电影里演的那么软蛋。 PS.   《燃情岁月》http://www.douban.com/subject/4707562/ 。更像真正支教生活。   一样的川音,一样的深山……看得心碎一地~~~~~~~

  《天那边》观后感(九):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服务中

  首先,在开篇立论之前,我想说一句,这篇影评是我帮同学写的,要求是正面积极向上,所以这里面的很多话是我违心说的,但还是有些是我的质问。

  《天那边》是由80后青年导演韩延执导的一部关于农村支教话题的电影。最初这部电影只是在NEOCA院线巡展的方式在各大高校之间进行上映,但是这部关于“青年下乡支教”的主题一时间成为各大高校师生的热议的话题,并获得了无数好评。

  影片讲述的是许萌萌和江可可两个毕业大学生到湖南某落后乡村支教的故事,故事本身真挚感人,深切探讨了关于青年一代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作为当代年轻大学生,理想抱负是这一代人的急需正视的一个话题,有的人选择了城市的浮华,而有的人却更愿意选择去更远的地方实现自我的价值。

  作为一部轻松而带有几分诙谐的电影,学生的认可是对这部影片最大的肯定。影片洋溢出的青春气息从影片的一开便是扑面而来,但是幽默诙谐只是影片叙事的调料,导演所想要表达的更深一层含义是希望通过学生,有目的、有效率地向社会传达影片关于中国教育事业的信息,从而引发社会广泛人士对于现时支教状况的关注与思考。

  就在几年之前,我们通过“感动中国”认识了支教大学生徐本禹。当然,他只是现当代将自我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而已,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试图去推想一下,如果是我们自己,是否也会像他们一样这样敢于献出自己的青春?

  对于“支教”,这是现在国家比较提倡的一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方式,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共享的体现。但是,这种所谓的“支教”是否就是一种合理的方式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支教”的本质是什么?是要锻炼当代大学生,还是要解决边远地区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经历几个月的“苦难”之后便收拾铺盖回到安乐窝里,然后这群孩子们又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渴盼。教师的轮流更替是非常残酷的,对于落后地区孩子们的知识巩固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只有实现了最终的共富,才是最好的帮助。

  在电影中,许萌萌和江可可两个人物形象正好形成了对比,一正一反,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下支教年轻人的两种态势。支教的生活是艰苦的,没有好的生活条件,但是只有对信念的坚持才能把脚立足到大山里。

  现在的青年一代,有很大一部分人如江可可这样般,起初都是对于梦想信誓旦旦,觉得自己肯定会有一番作为,但是生活的过程本身就是艰辛的,在这段旅程中,很多人都和江可可一样半途而废,最终一事无成百不堪。而另外一部分人,就是许萌萌这样的有坚持的人,虽然经历过程的艰难,但是最终凤凰涅槃,成就出一番伟业。

  影片本身就是要带给我们感动,而在感动之余,所想要诉说的是一种对于实现人生价值的思考。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人是要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作为一个和社会关联的个体,人首先要实现自我价值,所谓的自我价值简单而言就是要充实自我。在实现自我价值之后,才有可能去回馈社会,进而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所谓的社会价值,简而言之就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当影片最后,女主人公许萌萌回到那片支教过的穷山村,再和那群渴望学习的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很多感动都用上心来,她代替死去的老校长“破罗”继续自己的支教事业,这样的结局略显凄美,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孩子就这样将自己的青春,或许是一辈子的时光交付给天那边的一个贫瘠的农村,不得不让人为之肃然起敬。

  《天那边》这部电影,从开心到感动,从轻松到沉重,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也应该将自己短而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产理想。

  《天那边》观后感(十):天那边

  本部电影从根本上看属于搞笑片,但是在这部搞笑的背后却包含了人们生活中的三类人,即为:罗老师是最底层的代表,表现出了农民的辛勤和默默无闻的奋献;江小可则代表了都市生活的人们,他反应出了人们为了爱情,不顾自己内心所想的一种麻木的精神;而徐小菛则表现出有自己的目标,反应出了对信念的坚信不疑。

  但是真正感动我的不只是搞笑,而是被那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孩子们求知的愿望深深的打动,而在故事的最后,小徐老师听说萝老师为了修教室期间,遇到土石流而遭遇落难,考虑到边缘的山区教育的问题,断然回到了这个地方,又开始自己的梦想和天地。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天那边》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