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者》是一部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马特·达蒙 / Eddie Jemison / 梅兰妮·林斯基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告密者》观后感(一):Unbelievable, NOT Incredible
很多人可能都没有看过那本同名的纪实小说。我认为那部小说比这部电影好看。
电影更侧重于试图探究人性,而非讲故事本身。从头至尾便若有似无的告诉观众这个人是个谎话大王,这个人是个精神分裂,这个人患有躁郁症,这个人谎言即将破裂,不得不用合作来掩盖,并伺机再扯一个更大的谎。随着事件进一步升级,他又成了一个野心家,一个贪污犯,一个投机分子。接着坏事一一败露,终于成为一个阶下囚。
所以让人看了会有关我何事,即使这人挺可怜,但也无可奈何的感觉。于是便任由肥丑贪的毁容达蒙如舞台上的跳梁小丑或是砧板上将死之鱼一般蹦跶,就想赶紧看到结局里大公司阴谋受到惩治,小人物功不抵过,在同情里去践行司法的公正。
最后,人们如愿以偿。
我一直没有太过投入其中,大概是因为那本书。
书并没有很清楚的讲惠格特自己的犯罪问题,而是力图刻画他在面临是否与FBI合作的抉择时的痛苦,他卧底搜集各方证据时的惊险,他自己双面生活的巨大压力。读者必定会被其吸引,因为这类小说就是会不断营造紧张感,再用真实事件改编强化阴谋本身的重大性,加强读者对揭露阴谋者身临险境的感受,并试图让读者对其行为进行认同。
所以读书是一个不错的体验。但是看这个电影,若未看过书,它就是一部用真实事件改编做噱头,犯罪/剧情做包装,用于探讨现代商业与人性的失败半商业半文艺片了。
问题在于:
1 故事路子走偏
本来可以用这个素材修剪出很多种类型的故事,但它放弃了俗套的商业犯罪这中易于驾驭的类型片路子,却要了一个四不像的选项。
2 探究流于表象
如果它决定不光要去层层展开惠格特扭曲的人格,而是更深入的挖掘他何以变成如此的话,也许会让影片显得更有深度。
3 马特达蒙独大
整个电影出场的人物数十个,但从头至尾,我只记住了马克,金吉尔,米克,布莱恩这几个名字(当然有英文名难记的原因),但就连这几个能记住名字的人,其人物形象也非常模糊。于是,整个电影就如同马特达蒙一人在自导自演自说自话。
4 叙述过于平淡
从头至尾基本一个节奏一个调调,没有紧张,没有高潮,所以观众的参与性大大降低。
这个导演很厉害,但是这部电影无疑是他的一个失败之作。当然,再是失败,也有闪光点。比如:
1 敢于用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大家都了解的事件。
2 对于剧情的铺垫,从最开始的旁白到中间的各种暗示,都在尝试引起观众的好奇,为后续刨开惠格特分裂人格做了很多准备。
3 摄影以及后期调色我还蛮喜欢啦。
最后,赞一下在影片中肥丑贪的马特达蒙。为该影片他努力增肥(超过50磅?,具体数据待查),而且演技算是到位,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片子。希望他早日得到他应有的影帝称号(不过此片中的表现还不至于)。
---------------------------------------------------------------------
回头再看我为何用这个标题,大概是因为,惠格特总是让人无法相信,因为他已经习惯谎言,他的生活就是谎言。因此他甚至也无法再相信任何人。无疑,从这点看他是可怜的。
而事件本身也是,令人难以置信。
但电影本身并非不能再进一步,更深入或是更好看。SO, IT'S NOT INCREDIBLE.
《告密者》观后感(二):告密者
天知道马克·惠特克(马特·达蒙 饰)是怎么想的。 作为农作物产品巨头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公司(ADM)的高层管理人员,事业蒸蒸日上、享受高薪的他竟突然变成了告密者。1992年11月的一个晚上,惠特克向FBI透露ADM公司一直在与其他竞争对手密谋固定食品添加剂赖氨酸的价格,而他自己正是这个企业联合定价计划的参与者之一。也许惠特克认为自己是正直的,同时他也天真的幻想,如果ADM公司的高层入狱,他就会是未来的总裁人选。在经过2年多的调查取证以后,FBI终于可以起诉了。可是接下来的事让人无法理解,ADM公司的辩护律师发现惠特克贪污公款数目巨大。面对质询惠特克开始变得前言不搭后语,于是被披露的贪污数额变得越来越大。惠特克对很多事件都无法自圆其说,而且越来越荒谬、不可理喻。最终他被判入狱9年,尽管他出狱后仍然做了另一家公司的CEO,但是并没有被授予总裁的权力。同时似乎他贪污的数额比之前确认的还要大。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黑色喜剧片《告密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惠特克由马特·达蒙饰演,这个过去的肌肉男,摇身一变成了身穿西装、戴着眼睛的中年成功人士,而且也绝对的神似。这不能不让我们赞叹他的演技。影片同时表现了对于该事件的两种态度:惠特克是正直的;惠特克是个患有妄想症的贪污犯。该事件本身就错综复杂,对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无法分辨真相。于是就都呈现在观众面前,由人们自己去评判。
《告密者》观后感(三):好电影,值得一看!
好片,难得一见!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尤其耐人寻味,反复看了几遍,既好笑,又发人深省。主人公最后被裁决与精神病症无关,自己反而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也身心健康,可能还是要归结到人性、性格上面吧。马克说:“没人相信像他这样的一个乡下穷小子会考进常青藤大学。”也许从这句话可以窥见到他性格中以及事件真正起因的一些蛛丝马迹。
想一想,这个人多有趣。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言,却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以致最后谎言不攻自破,自己还一副坦然、一本正经的样子为自己做最后的辩解,而不会歇斯底里地发泄什么内心的怨恨与不满——他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能想象到的的说谎者,他洞察人心理活动和情绪的能力也是超一流的。他用一套最平实普通的说辞将许多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然而其他人始终都没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以致最后,尽管我们发现他说的话半真半假,却仍会被这些慌话牵着鼻子走,弄得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与此同时,他还始终将自己标榜在正义道德的旗帜上,这也让他的那些话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告密者》观后感(四):How to be a qualified social climber?
记得之前跟一位童鞋提过,就是没有死人的电影一般我不感兴趣,这基本是我选择电影的一个主要但不唯一的标准。第二点偏好就是是强调讽刺感的写实派电影。这类电影如果拟人化的话,我想应该会是理智、有头脑、狡诈、灵活、冷酷又带点噎人的幽默感的。
如果哪部电影恰巧融合了以上两点,基本就可以满足我有点奇怪的观影品味了。实际上,第二点会更多地影响我对某部电影的喜好,因为死人可以很多,但死得又写实又讽刺还带点悲剧的冷笑话就不容易了,比如冰雪暴、热天午后、还有格斯·范·桑特的大象。
如果某些影视作品光凭第二点就做到了极致,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科教片样的存在了。此类电影可以做到反复观摩、体味、学习之,并可将所学付之现实为所用。这类影视剧多以政治、商业斗争为背景,因为写实,所以代入感和实操感强烈。出于戏剧张力需要,又高于生活,将很多平时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增强了存在感,实用度很高,尤其是对于工作背景为政治、商业相关,工作环境复杂的人来说。首推就是 幕后危机 这部缺德到反酸水的TV series。当然,同样也适用于这部片子。
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就是 the quick way of being a social climber. 其实总结起来很简单,就是胆大、果断、敢下手;外表必须表现得憨厚老实,以便扮猪吃老虎;以及绝对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超厚的脸皮。具备厚脸皮,或者不要脸这项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试问但凡内哥们稍微玻璃心点,他好意思把自己给自己公司产品注射病毒这个屎盆子扣给日本的合作伙伴?他好意思背叛将他一路提携到副总裁、委以重任、给他年薪35万美元的公司?最后还坑了人家5亿罚款?他好意思为了狗急跳墙的开脱,上电视到处污蔑那个极其信任他、拿他真当圣人看、总是替他在领导面前说好话的FBI探员"绑架他、还拿手提箱砸了他的头"?不要说被他骗的人傻,还是那句话:"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有多坏,就像坏人永远无法想象好人有多好。"
至于为什么这哥们已经脸皮厚到了如此丧心病狂的程度,还是阴沟里翻了船,其实也很好解释,就是过于贪婪导致的不够谨慎。写到这不自觉的就带出点中纪委的感觉了,嘛,现实总是相通的,或者说天下乌鸦总是一般黑的,而这恰巧就是游戏规则,不按着规则出牌,再聪明,将死也是早晚的事,呵呵。
《告密者》观后感(五):怎样去相信你所选择的事是不是对
说实在的,一开始看这片子,以为是一个阴谋被揭露的复杂过程中的诸多惊险迭起的谍战片,可是每当刚要被主角的话认为信服的适合,一个谎话开始了,很快又是另一个新的谎话。
这也许就是存在于政治和商业,乃至人普通生活中的最基本的事件:因为一些不想让他人得知的秘密而不自觉去撒谎,也许谎言被层层揭露后,最开始的那个谎言让人无法信服,更加不可思议。
从整个故事的前后看,马克并不是一个所谓穷凶极恶的恶徒,虽然他想获得总裁的职位,他名下有很多车,也可能会有不少的房产,而且他还“贪污”了至少1150万美元,可是,我还是看不出他的罪恶本质。
从故事的叙述看,马克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也或者是他在产品中投毒了,于是他撒谎说是有日本的商业间谍这么干的,,公司决定让FBI参与进来,而马克十分反对,其实如果反对有效的话,就不会有更多的谎言的制造和被拆穿了,可是,马克性格中的不安占了上风,他撒了谎而且通过办公电话与他联络。
事情太复杂了,我快理不清楚了,说实在的,这是没有惊险的喜剧和惊悚片,看完了,同情马克更多一些,那些明里暗里的商业回扣,估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因为他选择了与FBI合作,最后差点被当成了疯子,FBI并没有令他脱罪,而是被放弃了,没人相信他,他自己估计谢顶后也糊涂了,悲哀的cooperation
《告密者》观后感(六):The Informant!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营养生化学家出身的马克·惠特克(马特·戴蒙 Matt Damon 饰)是美国伊利诺伊斯州迪凯特市AMD公司的副总裁。他领导的赖氨酸新产品试验持续失败,马克报告是日本竞争对手指使某位AMD员工恶意投毒所致。公司向FBI报案,后者开始监听马克家的电话。心惊胆战的马克担心他协助公司与全球赖氨酸生产厂商联合干扰自由竞争、抬高市场价格的不法行为暴露,在妻子金姬(梅兰妮·林斯基 Melanie Lynskey 饰)的劝说下,主动向FBI揭露公司限定赖氨酸价格一事。在FBI探员布莱恩(斯科特·巴库拉 Scott Bakula 饰)和罗伯特(乔尔·麦克哈尔 Joel McHale 饰)的协助下,马克当起了FBI的线人,开始收集公司的犯罪证据。但谁也没想到,马克在揭露AMD公司不法限价行为的同时,自己却隐瞒了一系列无法告人的秘密……
本片获金球奖最佳影片原声配乐和音乐剧及喜剧类影片最佳男主角(马特·戴蒙)提名。©豆瓣
《告密者》观后感(七):NO ZUO NO DIE WHY U TRY
一个典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的故事,马特达蒙的声音挺适合快速说话,听起来很舒服。据说是真实事例改编,美国的电影电视产业发达到了各种小众的案例和事件都可以搬上银幕。当然,很无聊又是另说了。
片子大概讲述了一个500强企业的VP如何一步步让自己平静富足的生活,陷入深渊,最终坐牢。套路是每当有一个小麻烦以后,马上引出一个大麻烦来掩盖,最终引出巨大的麻烦,促使自己入狱。
《告密者》观后感(八):A breakthrough for Damon
Damon shows us a different side of him in this "dark comedy". Like Burn after Reading, this film has George Clooney's mark all over it.
The monologue by Damon is probably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movie. I have my sympathy for those guys at FBI and DOJ, and the constantly appalled attorney representing Damon.
Definitely a must-see!
《告密者》观后感(九):说谎大师
首先,这部电影整体来说是很不错的。
一个研究氨基酸的生物学家。获得过三个学位,从小父母双亡,被一富商收养,给了他最好的衣食住行,给了他最好的教育,给了他一个知恩图报的善良之心。长大后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收养了两个小孩。在公司里通过内部定价来控制市场,掠夺人民财富的时候,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科学家,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做些什么,不然他的心将会受到谴责。
于是他成了FBI合作证人,做了卧底。两年多时间帮助FBI录取了200多部磁带,收集了大量证据,终于能够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是这样发展下去,观众就会受不了了,“什么呀,烂片一部!”中间还夹杂着马特 达蒙近乎神经质的旁白,说的简直让人烦躁,难怪很多网友大呼看不下去的电影。
所以,索德伯格大导演还是没有辜负观众们,接下来的剧情便是让你觉得谎言的力量真他么大啊。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马克,一个伪善的科学家兼商人,在实验材料里下了病毒,导致公司每天亏损700万刀,而他却想以此来敲诈公司一笔。可不料公司联系上了FBI,想让他们帮助查出真凶。马克得知他的计谋不能继续下去,便转身开始和FBI合作,来共同对付自己的上司。(你知道的,我不喜欢剧透......)
影片最搞笑的地方莫过于被玩弄的警方还担心马克未曾接受过训练怕他承受不了双重生活,还处处替他着想,呵呵,可笑啊,着实可笑。
马克,用不断的谎言来进行着自己的阴谋,整部电影都是他的谎言充斥起来的,但是和天才普瑞利不同的是,普瑞利是个奶油小生,马克是中年大叔,两人的腹黑程度也明显不同,但是两人都是谎言的高手,绝顶高手。
《告密者》观后感(十):一个谎言引出的一百个谎言
我们常常相信骗子都是那些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芒的,满嘴涂满蜂蜜的家伙们,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他们也许长相憨厚,喜欢眯起眼睛尴尬的笑着,有一些难以忽视的小动作总是有点坐立不安也许是自卑作祟,他们似乎总是让你觉得欠着他点什么,他是如此的谦卑,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即使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理由。
真正的骗子也许已经无法把现实与他所营造的世界分开,如果他不将自己催眠又如何催眠这个世界?所有的谎言都是身心不协调的结果,那就制造一个世界好了,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他是正义、善良甚至胆怯的,在这个世界里,一切行为都变得情有可原。
一开始大概只是些小伎俩,为了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度,那就谎称自己是个孤儿吧,人们大概都会同情那些被收养的孤儿吧。
实验总是不成功,找不出任何原因,也许就是因为有个讨厌的日本竞争者在投毒吧,等等,他为什么要投毒呢,也许是为了钱,在这个逻辑的世界里,我必须按他的思路做下去,是的,他不但指示人在我的实验里投毒,而且还勒索,我必须按他的威胁告知公司高层,——同时我的户头也会得到那笔不菲的金钱。
FBI被涉及进来了,我的表情该是如何呢?不,为了公司着想,不应该将FBI牵涉进来,他们常常会做比需要的更多的事情,比如知道更多公司的秘密,我的脸上该是怎样的表情。惊愕、愤怒,对那些人做了傻事的无语。是的,只要稍微推动一下,那个特工真的监听了我的业务和家庭电话了。他们确实在无法控制的范围之外,我们干了傻事。
而我,我只是一个,有点一根筋的,从小缺少父母之爱被一个有钱人收养的,老实人。
我为FBI收集定价的情报,我尽心尽力,我努力将自己的生活平衡在两种角色之间,我是一个正直的为政府工作的人,我做这一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消除他们错误的做法,而我,我自己,作为一个优秀的生物学家,会得到公司的谅解,当一切过去,我会留在公司,因为他们需要我,并且我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位置。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大家都相信我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也是这样的。我不是一个精明的眼睛里闪着光的人,我只是个昏了头的傻子。有时候我真希望自己是这样。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我该如何平衡和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