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是一部由詹姆斯·霍尼伯内执导,保罗·纽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敌配乐下非洲大地苍茫的黄色,被映衬的好像一曲音乐史诗,磅薄大背景衬托狐蒙的渺小。一切看似是不对等的,但是自然就是有那种神奇的力量,把这些不和谐的元素巧妙的融在同一个场景中,留在我心里的就只有一种莫名的复杂情绪。可怜的科洛,从出生就要注定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求生;可爱的科洛,父母和哥哥的庇佑对他来说是最幸福的事情;可敬的科洛,在现实中成长,成为智慧和勇敢,责任和坚守同在的强者。
成年狐蒙也只不过30cm左右,当小科洛又萌又Q的形象在镜头下就好像是活灵活现的,每次见到都有一种忍不住想去摸摸它的冲动。和人类的孩子,他们是有多相似,贪玩,淘气,爱探索,在太阳底下站岗的小家伙们站着站着一下子就歪倒在地上。如果你喜欢动物,一定就会看见这些场景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但就是这些小家伙们,面对毒蛇入侵,根本就并不庞大的小家族全员出动,勇猛出击,那时我们根本看不到他们眼里的畏惧;面对老鹰,哥哥舍身,悲哥哥离开;被动物家族感动;叹原来这么渺小的生命在面对根本无法抗衡的外力时,不管怎么样,他们也为家人拼尽全力;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吧,我们到底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科洛面对雄狮,斗智斗勇,聪明可爱的样子实在忍俊不禁;
这是一部弱小抗衡恶劣自然环境,强大敌手,求自我发展生存的搏击史。这是一曲心灵的赞歌,尊重每一个渺小而伟大的生命~~
这部片子08年就看过,当时还给MM发了邮件力荐。直接把那封观感邮件贴出来当影评了……
————————————分割线———————————————
大略重看了一遍《狐獴(Meerkats)》,感觉还是很棒。如同明信片一般讲究的画面、悠扬的非洲音乐,以及老保罗-纽曼那永远不慌不忙的配音,让这部BBC与Weinstein(维恩斯坦)公司共同推出的纪录片具备了精美的框架。而编导Honeyborne(哈尼伯恩)克制镜头下展开的Kolo(科洛)和家人们荡气回肠的故事,更令人反复回味。片子虽然为了叙事需要而经过了某些时序剪辑,但温暖的人性光辉纤毫毕现。生命的故事,永远壮美于任何杜撰的文字。
除了科洛哥哥出于本能作出的伟大牺牲,以及科洛出走后独自抵御寒夜等心碎场景外,对其他种类动物的几笔素描,也让人忍俊不禁。松鼠、大嘴鸟、沙龟……以及长颈鹿们,都构成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丽卷轴。而小家伙科洛可爱而无辜的神态,以及和兄弟姐妹们相濡以沫的细微记录,都与生存环境极度严酷的非洲大地形成了强烈的比对。也由此一再触动我们的内心深处。
83岁的好莱坞老影星保罗-纽曼去年在给本片配完音后不久就去世了。他舒缓而沧桑的解说,给这部片子增色很多很多很多。。。
《蒙哥》观后感(三):蒙哥
作为一个动物迷,我一直对于动物题材的纪录片保有好感,只是取材新颖、叙事顺畅的同类型片并不多,因此现在很少接触。其实单从《蒙哥》自身来说也并不无多少新意,但就像好久不吃人肉偶尔吃点觉得还是不错一样,花一个半小时欣赏萌萌的猫鼬成长日记也不算长。
一路看下来,会惊叹一只小猫鼬长大成人(貌似成不了人,要不就成精了……)需要怎样的运气和勇气。也不难体会到,这些不能言语(至少我听不懂)的生灵,面临生老病死、骨肉聚散,同样会有喜怒哀乐。主人公卡洛的哥哥发现他丢失时的焦急、哥哥为了保护自己而被老鹰抓走时卡洛的伤感、卡洛落单时的害怕无助都清晰可感。
一直很喜欢侍弄花草、与动物打交道,天性就是这样,甚至不是遗传至我爸妈,要知道当年我要是养个什么东西我妈总是一脸嫌弃。小时候常常早上6点爬起来看那个时候的《人与自然》,小学放学后7点半左右好像会有《动物世界》。大概因为动物的世界是我少有的兴趣领域,也常常幻想变成一只狗以后怎么和别人交流。不过长大后才渐渐体会到,动物的世界让人向往,是因为它们的生存规则更单纯简单,它们依本能行事,生存目标不需要反复摸索和寻找。
我喜欢动物,但我不是极端动物保护主义者,没什么兴趣为了什么振臂高呼。在我的价值观里,为了生存和健康人类必须像任何一种食肉动物一样吃肉(被视为必要工具的鸡鸭鱼猪牛羊,只能感慨你们遇人不淑了……),但是超出必需品的限度,猎奇性地吃野生动物,多少会有损福报。
我确实会觉得虐杀动物是一件残忍的事,至少从初中开始我自己不会轻易亲手杀死任何一只动物(蚊子苍蝇不招惹我,我也懒得下手)。生取熊胆,活刮鱼鳞,它们不会像人一样大哭大喊(关键还是语言不通,谁知道它们内心崩奔腾过多少匹草泥马),但是它们也同样有痛觉。大多数的动物不会权谋算计,但是它们也有自己忠于的家人。忘了是哪个名人曾经说过:“当你把人和动物同等看待时,你才是个完整的人。”你尽可以用我也会心安理得地吃肉打我脸,但是我始终认为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上,对动物温柔以待的人和残忍无比的人绝对不是五十步笑百步那样的区别。
不过撒,世界这么大,人这么麻烦,我除了自己谁也管不着。至少我相信万物有灵,福祸守恒。
《蒙哥》观后感(四):9.2分的纪录片,不卖萌的蒙哥更震撼人心!
前两天,君君陪小侄子一起看《狮子王》,竟然被辛巴身边的丁满给圈粉了!
上网一搜,呦呵,原来丁满就是《蒙哥》里的狐獴啊~
所以,君君今天就再给大家安利一发,这种萌出一脸血的小“蒙哥”们。
《蒙哥》 I 2008
豆瓣:9.2
君君鉴片
《蒙哥》
时 长:83min
推荐指数:★★★★★
这部荣获东京电影节地球贡献奖的《蒙哥》,就是如此。
影片深入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再现了非洲狐獴家族艰难求存的真实场景。
群居在这里的非洲狐獴家族,学名猫鼬,俗称“蒙哥”。
影片的主角科洛,就是这样一只“蒙哥”。
刚出生时,还没咖啡杯高。
很明显,几乎处于生物链条的末端的它,一出生,就面临着种种凶险。
更要随时提防那些把它们当美餐的天敌——
神出鬼没的毒蛇,
和盘桓在头顶的猛雕。
还有狮子、虎豹等任何一种比它们庞大的邻居们,
甚至被长颈鹿踩一脚,都有可能小命不保。
与BBC的自然界纪录片不同,这部《蒙哥》用真实而有选择的剪辑镜头,拼凑出科洛这只狐獴,从懵懂无知,成长为家族顶梁柱的完整过程。
爸妈不在时,长兄如父的大哥哥,负责照顾所有家族幼仔,包括科洛。
甚至为了救科洛,大哥哥宁愿牺牲自己成为猛雕的晚餐。
而侥幸逃生的科洛,却依然面临着重重凶险:
被其它狐獴家族围攻,脱离族群后迷路,在洞穴里被毒蛇偷袭······
第一次雨夜独处的科洛,在镜头里留下的背影,弱小孤独得让人心疼。
等再次回到家中,它已经变得和大哥哥一样,成为家族的下一个顶梁柱。
为了保护弟弟妹妹们,不惜独自面对毒蛇和猛雕的双重夹击。
这段充满生命力的成长故事,由著名影星保罗·纽曼的磁性男声全程解说。
搭配非洲原野味道的背景音乐,像“真人”版《狮子王》大电影一样扣人心弦。
并且,由于保罗·纽曼在这部《蒙哥》上映五个月后,便去世了。
从此,我们再也听不到这样的磁性男声。
而这部9.2分的《蒙哥》,也成为君君心中,一部堪称绝唱的纪录片代表作!
看到科洛的哥哥被猎鹰捉走的时候,真的泪目了···
科洛你个熊孩子,哥哥为了你,也真是操碎了心呀,可怜的哥哥···
不随大流往往能看到独特的风景,也往往能赐予你一次惊险的体验,而真是这次体验,彻底能改变一个人,更别说是一只狐獴。
剧情按套路发展了下去,科洛就像个男孩子,一夜之间突然成长起来,哥哥牺牲了,科洛成为了哥哥。
这样的剧情换成真人版,我倒不愿看。
以这种萌到我想养一只(暴露了···)的狐獴为主角,真是百看不厌呢~
我告诉你狐獴什么时候最萌,
它们直立站起来最萌,它们跑起来像小奶狗的样子最萌,它们打瞌睡直到噗通倒下的时候最萌。
总结起来就是,它们是360度无死角萌死人!这样的主角,你看,还是不看?
:我还学了个新词儿meerkat~
《蒙哥》观后感(六):看不到的真相,bbc的片子并非总是好
最早知道蒙哥是因为他的sentinel行为,不过在知道蒙哥之前sentinel行为是从pied-babbler了解的,而有意思的是这两种动物都生活在非洲,都具有sentinel行为,随后在这两类动物都发现了teaching行为,这是之前认为只存在于人类的行为。这些引起了我对蒙哥的极大兴趣。
刚看到有蒙哥这片子的时候,以为会拍的比较professional的,看完才发现,比预想的差很远,也许这就是科学研究和科普的差异吧(哈哈,后来的后来才觉得,这可能是纪录片和娱乐片的差别)。sentinel行为和teaching行为在片子里都有提到,不过显然没有作为蒙哥社会行为中最类同人类的亮点,而导演显然用了一些似乎杜撰的“情节”来骗取观众的感叹:啊,多么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谊啊~~
蒙哥是典型的cooperative breeding 物种,年少的或者处于亚优势的个体没有繁殖机会(偶然的,偷偷的也能获取繁殖机会),所以他们负责帮助优势个体抚育后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那种所谓的“兄弟情谊”在其中所起作用挺小的,不过可以作为这些亚优势个体最后选择的解释。
那么既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为啥他们不会放弃不干呢?首先,他们不能离开群体生活,至于为啥,片子里讲的比较多,残酷的环境、高强度的捕食压力,离开群体意味着死亡。所以,相比之下还是留在群体里的好,可是留在群体里,获益于群体的声势,本类就是“出来混的,迟早要还”,更何况群体中还有优势个体盯着你,压迫你,那就做保姆吧,话说给自己的兄弟做保姆还是对自己有好处,换取在群体里混是第一个好处,第二个好处就是,被保护的兄弟流的血里还有和自己相同的一部分,这就是所谓的“自私的基因”,兄弟能活下去,自己的基因也就流传下去了,当然还有第三个好处,偶尔的和优势个体的对抗,还有机会繁殖自己的后代~~
现实总是残酷的,当我想到这些内涵的时候,突然觉得导演把蒙哥刻画的真伟大。
也许,导演想告诉人的就是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而不是真实的蒙哥的生活~
并不是所有BBC的片子都好看,尤其是当你知道片子里故事的真实故事以后~
补充一些:
片子里有一幕眼镜蛇把蒙哥追出了洞,然后雕紧跟着追上去的,最后雕选择了抓蛇而非蒙哥。当时就想为啥雕不抓蒙哥呢?因为蒙哥是被他追进洞的嘛,既然蒙哥被蛇赶出了洞,雕应该抓蒙哥噻。现在想来,从反捕食策略的角度来说,大概雕最后抓了蛇是有道理的。对于蒙哥来说,他被蛇和雕追捕,他是知道的,所以蒙哥对雕和蛇都有所防范,而蛇并不知道雕也在对自己和蒙哥感兴趣。雕也认为自己没有被蛇detected,所以,雕选择了蛇。
《蒙哥》观后感(七):生命的赞歌
我以为《蒙哥》是部动画片,却原来错了
这是一部近乎童话的记录片
非洲大草原一直是我向往神秘的胜地
那片地区充满了未知的探途
丰饶的草原上生存着众多的生物
那是属于它们的自有天堂
拒绝人类的插足,自生自灭
对于非洲大草原,人类应该只可远观不可近之
否则这一块本应属于动物的天堂又会被人类毁灭掉
就让它们保持现有的原生态吧
我们并不缺少人工造景的风光地
缺少的只是自然的本质
~~~~~~~~~~~~~~~~~~~~~~~~~~~~~~~~~~~
《蒙哥》以一种童话的方式
讲述了一只小狐獴的成长故事
Carlo就如寻常的顽童,调皮好动
而且也会因过分好奇的举动带来危险
幸好他有一个哥哥几次都救了他一命,
长兄如父,手把手教导它生存的本领
甚至为了救它,哥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一片断让人几欲流泪
原来不止人类,动物之间也存在浓厚的亲情
~~~~~~~~~~~~~~~~~~~~~~~~~~~~~~~~~~~~~~~~~
Carlo在独自回家的路上
历经艰难,神奇地从猛雕和蛇的双重阻击中返回
而且它一天天在健康成熟中
都说苦难是最好的学校,Carlo从中受益非浅
返回家园的他开始承担起对家族的责任
像他的哥哥那样,用心呵护着幼小的弟妹们
~~~~~~~~~~~~~~~~~~~~~~~~~~~~~~~~~~~~~~~~~~~~~~
故事以记录片的方式,形神生动地展现动物世界的神奇
尤其非洲沙漠壮观景象,更令人无限向往
再一次激起我心底不可遏制的渴望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才能踏上这片神奇土地
影片背景场奔放的非洲民俗音乐
虽然听不明白,却还是爱上了那种带有生命力的声音
一如非洲大草原缈小而坚韧的生物
生命就是这样神奇不可思议
《蒙哥》观后感(八):动物世界版成长的代价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纪录片,没有之一。
因为感触太多,短评写不下,所以写个小观后感。
片尾也说“故事发生顺序有重建成分”,所以说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纪录片,而更像是一部电影,有关成长的电影,只不过主角换成了狐獴,背景换成了大自然。这部片子让我想起这样一种说法,就是说好的学术论文要写的像故事一样。本片亦是如此。当然,对于异常理性客观的观众来说,这只是一部自然纪录片;但对于我这种轻而易举将感情代入角色、角色带入现实中的人来说,我已然被感动了。当我发现它是有剧情的时候,接下来的每一步发展都仅仅牵动着我。当老鹰扑向它的时候,我也想到不会他的哥哥为了救他牺牲了吧!大自然不会这么狗血吧!但它的确就这么狗血!而且之后当科洛长大也像曾经的哥哥一样保护自己的弟弟妹妹时,当他终于要直面自己的敌人时,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觉得生活就是这么狗血,人如此、动物也是如此。然而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成长,不关你是什么物种,成长的过程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便更加敬畏生命。
《蒙哥》观后感(九):忘不掉那小眼睛里闪烁的光亮
看完之后做了一些小小的功课,忘不掉小家伙眼睛里闪着的光亮。
一、BBC纪录片 #TheMeerkats 讲述了猫鼬家族成员Carlo的成长故事,面对猛雕、毒蛇和其它大型动物的生命威胁,看得我紧张兮兮。特别是Carlo的“哥哥”舍身救弟被猛雕抓走时,泪目QAQ。
GM时而调皮时而温情,故事剧情剪辑得还可以,这就是大自然奇妙又残酷的生存法则啊。
《蒙哥》观后感(十):迪士尼式的纪录片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在克拉哈里沙漠的一个山谷里有一个狐獴家族,它们世代在环境严酷的沙漠里生活。这一天,一群出生不久的小狐獴第一次从家族的洞穴里出来到地面上,在这些小生命中,有一只比较特别的小狐獴叫做科洛(Kolo),他就是故事的主角。科洛在结束了哺乳期之后就要开始学习生存技巧——如何在残酷的沙漠里活下来,由比他长一岁的哥哥带领着,科洛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从中学习。科洛的狐獴家族并不是这片沙漠这个山谷里唯一的居民,它们的邻居还有鸟、长颈鹿、眼镜蛇、狮子、陆龟、斑马、羚羊和其他家族的狐獴,当然还有它们的食物——各种各样的昆虫,以及它们的天敌——猛雕。科洛的哥哥对他照顾有加,对科洛而言,哥哥也是个值得仰望、学习和依赖的英雄,在哥哥的带领下,科洛学会了捕食昆虫,学会了站立观察环境和危险,学会了逃跑和挖洞,还有其它很多生存的技能。科洛的哥哥救过他两次命,一次是年幼的科洛犹豫好奇而走远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哥哥把他从长颈鹿的脚下救了回来;还有一次是在猛雕的追逐和捕猎之下,哥哥为了救科洛而成为了猛雕的食物,这一次科洛永远地失去了哥哥的关爱。然而生活没有停步,科洛和整个家族在悲痛的同时,还要应付的是这个格外干旱的夏天,缺少食物以及其它狐獴家族的骚扰和入侵让这个家族的生活变的更加艰难。这时的科洛已经长大了很多,在一次对抗其它狐獴家族的入侵中,科洛被围攻逃跑,结果却跑得远离了家族所在的山谷,迷失在了沙漠中。不只因为科洛年幼,更因为在沙漠中狐獴这种小动物如果远离族群便不能生存,所以迷路的科洛更需要回家。科洛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惹上了一只坏脾气的臭鼬,遇到狮子的攻击,站在枯树顶端观望寻找回家的路……终于在独自寻找了几天之后,科洛找到了家族所在的山谷,然而回家的最后一段路却被一个狮群挡住了,父母和兄弟姐妹们都在远处遥遥相望,科洛却只能无奈地等待,后来趁着雄狮打盹的时候,科洛迅速地奔过狮子的领地回到了家,和整个家族的久别重逢无比欢喜,而经过这次迷路与回家,科洛也真正长大成熟了。不久之后,家族里新一代的小狐獴又出生了,科洛担起培养和保护下一代以及整个家族的责任,科洛也像哥哥一样开始教授小狐獴如何生存,在一次逃离猛雕追捕的过程中,科洛也像哥哥一样以自己的身体去掩护一只小狐獴,幸运的是科洛死里逃生了,最终猛雕抓走的是觊觎这狐獴家族的眼睛蛇。在这片严酷而美丽的沙漠上,一代又一代的狐獴顽强地生活着,故事永远在继续。
故事这么讲是不是感觉这仿佛是一部迪士尼的动画片,可爱的角色和皆大欢喜的结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卡通角色和一个美好的故事。然而这不是动画片也不是来自迪士尼,而是由BBC拍摄的真实发生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狐獴家族的纪录片。这不禁让人怀疑,残酷的自然界里真的能有这么戏剧化童话一样的故事发生吗?在片尾的字幕里有这么一句话:Some sequences contain elements of reconstruction(一些部分有素材的重构)。也就是说,这个迪士尼式的故事有一部分其实是由后期的剪辑才真正形成的,叙事蒙太奇的手法使这部纪录片有了故事片一样扣人心弦的情节,有悲伤,有快乐,有紧张,也有欣慰,还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那么这是否违背记录片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呢?其实不然,片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以旁观的角度拍摄的,没有虚构摆拍也没有人为地干涉,为了达到自然地效果,开拍之前摄制组花了六个星期的时间来放置和安排摄像机,最终让狐獴们习惯了和摄像机一起生活,拍摄的素材是完全真实的。影片的重构也是有一定依据而非完全为情节而虚构的,比如片中科洛的哥哥为了保护他而被猛雕捕获的一段,是全篇最有感染力的一幕,实际发生的是科洛的哥哥的确是在保护幼小的狐獴时被抓走的,虽然并非是为了科洛,但确实是为家族的后代而牺牲的,这样的重构为的是增强感染力,而不是捏造情节,所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也不能说这违背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原则。
狐獴,又名沼狸、猫鼬、蒙哥(片名用的就是这个名字),主要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沙漠里,成年的狐獴身长能达到25至35厘米,影片开始时,出生不久的科洛还没有一个咖啡杯高。狐獴以和人类非常相似的家族结构著称,这种小型哺乳动物要想在沙漠里生存必然是群居的,以昆虫为食,对蛇毒和虫的毒素有抵抗力,片中科洛和哥哥就捕捉蝎子吃,另外整个家族一起对付一只如谋不轨的眼镜蛇也是非常精彩的情节之一。成年的狐獴负责养育和保护幼年的狐獴,并教授它们生存技巧,就像科洛的哥哥对科洛一样。这并不是一部知识性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但在影片中仍然传达了很多关于这种以前不为人知的小动物的知识,它们的群居、社会结构、生活习性等内容都是在故事的过程中让人知道的,没有刻意的讲述,但也达到了让观众了解这种动物的目的,这种趣味的方式尤其对孩子有吸引力。
科洛是片中的主角,也是唯一一只有名字的狐獴,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他长大地过程来讲述的。科洛好奇心过强,以至于因此把自己置于险境之中,他磕磕碰碰地成长,经历了死里逃生,失去深爱的哥哥,干旱而缺少食物的夏天,和别的族群的“战争”,迷路,独自流浪和回家,最终科洛成为一只成熟而勇敢的狐獴,像哥哥一样担起了保护家族的责任。这不仅是一只狐獴的成长,也是一个人的成长,在这部完全没有人出现的纪录片里,每一个生命都被赋予了人性,它们的生活,抗争,成长处处喻示着人的生活,凡是存在于这个星球的生命,没有哪一个的生活是简单安逸的,动物或是人,每分每秒都是一种需要拼尽全力的努力。
科洛的哥哥算是片中最让人感动的角色了,他给予科洛最大的关爱和保护,最终用自己的生命,为科洛换取了生存的机会,在他被猛雕抓起飞远的那一刻,很难忍住眼泪,这样的爱不只存在于人类中,这样弱小的生命更显得为爱献身多么伟大。导演说在拍摄中他们就发现,即使是最初他照顾整窝小狐獴的时候也显出对科洛的偏爱,在后来单独教科洛的过程中他也非常敬业,让科洛学会了那些在这片沙漠中生存所需要的技能,最终成为一只独立而成熟的狐獴。哥哥死后,包括科洛在内的整个家族都极度悲痛,这也显出狐獴和人类相似的一面,这种伤感的气氛也传染给力拍摄纪录片的摄制组。导演说在那段时间里人和狐獴一起伤心着,但作为纪录片人,他们又要控制自己不过分地陷入情绪化,毕竟自然界是残酷的,生存本身就是艰难的,况且猛雕也需要哺育幼鸟,生命就是在这些残酷与新生中延续的。
在这样一个“童话故事”里,除了勇敢善良的主角之外也必然会有一些“反派”角色,在影片中就是猛雕、眼镜蛇和狮子。猛雕是狐獴的天敌,面对这种凶猛的大型猛禽,科洛的家族除了逃跑之外别无他法,虽然猛雕的存在是科洛和家族生存最大的威胁,但同时也是科洛成长和蜕变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天敌也让狐獴家族更加努力和顽强地生存。眼镜蛇是一个奸猾的角色,悄无声息地藏在暗处袭击其它小动物,所幸狐獴天生就能应对和抵抗毒蛇,所以片中那条眼镜蛇也没能对科洛的家族构成太大的威胁,片尾还被“黑吃黑”,让猛雕捉走了。还有一个凶猛的角色就是狮子了,狮群就和科洛的家族相邻而居,起初并没有什么威胁,毕竟狐獴这种小动物还不够给狮子这种大型食肉动物塞牙缝,一般狮子也不会花精力捕食狐獴,但影片的后半部分,迷路的科洛遇到狮子的攻击,几乎丧命,当科洛找到回家的路时,狮子又挡在了科洛回家最后的一段路上,聪明的科洛最后趁狮子打盹是跑回了家。这些“反派”的角色们虽然给狐獴的生存带来了很多威胁,但也促使着它们更努力生活,就像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也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伤心和痛苦,然而最终那些不能杀死我们的东西都在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便是生活能给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导演詹姆斯•霍尼伯内除本片之外还执导过《地球水之旅》和《Wildlife on One》,也是BBC自然历史制作部的优秀作品。摄制组的拍摄为期六个月,其中前期观察并选择狐獴群落,选定之后花了八个星期安置摄像器材并让狐獴们习惯和摄像机及摄制组的人一起生活。卡拉哈里沙漠的环境对拍摄人员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拍摄的那一年雨季推迟,气候极端。导演说他们观察的第一个狐獴家族就全部死于那场极端的干旱,科洛的家族在干旱中也一度非常虚弱。制片人和导演都表示,他们面临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状况——他们的主角随时可能死去,尤其是年幼的科洛失去哥哥之后,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光,不过导演不得不相信这些小动物的生命力,毕竟这个物种已经在非洲的沙漠里生存了上千年,幸运的是,迟来的雨季拯救了这些弱小而坚强的生命。
影片中除了表现狐獴艰难的生存之外也有许多轻松诙谐的情节,比如出生不久的小狐獴互相嬉戏,还有整个家族在午后昏昏欲睡的情景让人忍俊不禁,小科洛第一次尝试捕捉蝎子时好奇又害怕的动作也非常可爱,还有狐獴家族在早晨醒来互相挠痒痒的温馨场景也非常有感染力。另外,眼镜蛇悄悄靠近小狐獴以及被猛雕追逐的情节紧张而紧凑,观众也为狐獴们捏着一把汗。
影片中不时有一些对狐獴居住的山谷及整片沙漠的大全景空镜头,显出沙漠残酷的环境,也衬托出任何生命在自然界里都是渺小而脆弱的,而狐獴们努力生活的故事更加体现出生命的坚强和超越恐惧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