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是一部由陈晓卿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脊》影评(一):龙脊,活着
龙脊上的人们,就好像片中反复出现的大树一般,倔强地在这片土地上和天空下活着
本片以生活在广西龙脊上的一位名叫潘能高的小男孩的求学之路展开,并由着镜头的深入,延展出在龙脊上生活的不同人的形形色色。
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好像那围绕着他们的“龙脊”一般,消瘦却有力。
片中不乏动人的画面表达,比如潘能高在晚自习上点起的小小火苗,在如同野兽的黑暗之中倔强地立着,又或者,背景隐没在黑暗之中,只有侧面拍摄的喝药的姐姐和爷爷那拿着碗的手,还有和着那唱诵着歌谣缓慢出现在画面中的龙脊梯田。
以及那棵,长在山坡上的树。
这树似乎是不愿放弃希望的潘能高,似乎是隔绝于外界的龙脊,也似乎是在这篇土地上坚强活着的龙脊孩子们。
让人感叹,比起那些城市中借以追求自由来逃避求学的孩子们,这里的孩子们也许更懂学习的珍贵。
趴在门口听课的孩子们,靠在柱子上羡慕地看着曾经的同班同学学习的女孩,为了挣得学费走了许多里山路的潘能高。。。。
再苦,再难,也不愿意放弃一点希望。
片中最打动我的几个段落是女孩们对着曾经的小学唱着关于爹妈不送女儿上学的歌谣,还有一个是上一个镜头拍着潘能高的弟弟在玩耍,下一个镜头就拍到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潘能高为了自己的学费而奔波。
他们都是孩子,却要背负起改变命运的沉重担子。更让人心疼的是,也许有更多的孩子连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没有。
龙脊的居民,就在这样既是保护伞,又是牢笼的环境下,努力地活着,活着。
这是一部打动人心的纪录片。导演用他的镜头去真实的记录,不加任何修饰的画面纯真质朴,没有丝毫摆拍的痕迹。导演只利用那些最天然不受污染的光线和歌声去填补故事,真切而自然。
影片中光线的运用十分巧妙。影片开始不久时讲到了两个失学的小女孩,她们两个唱着“爸妈为什么不送妹去上学” 的歌,肩并肩的站在窗前。没有通电的小村庄,屋内是一片纯粹的黑暗,只有来自窗外的那些明亮的自然光,像是希望,打在她们稚嫩的脸上。语文课上潘文安到讲台上去带应大家读汉语拼音,他逆光站立,手执木棍点着黑板,阳光反光,黑色的黑板反而是一片光明,只留下他一个大人般教授知识的剪影的身影。因为小寨村实在是过于落后,村子里没有通电,所以孩子们的家里平日大多是黑漆漆的。在影片的最后发放希望工程助学卡之后,潘能高的家里却亮起了电灯,即照亮的屋内,也照亮了这个家的希望,也象征着,小寨村孩子们渐渐光明起来的明天。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的背景音乐。有时是清脆自然的鸟叫声,表现出孩子们生活环境的纯真自然,不受污染和打扰。有时是一阵清亮的山歌,唱出了月份,唱出了村人们对于今天的感怀和对于明天的期待,最后那句“盼我贵子早日成龙”也唱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题。
影片的镜头也并不华丽,十分质朴。从开始,到结尾,影片中不断穿插着全景、远景拍摄的龙脊大山,不断强调,不断向我们展示这这个与世隔绝破败穷困的小村庄。影片还两次特写拍摄孩子们在玩耍时、扫卫生时的光脚,从细节表现了这里的穷困。
影片还有一个令人心疼的特别之处,就是它的字幕。介绍每个孩子的身份时,字幕由三部分组成。姓名,几年级,是否失学。最后大部分孩子都已经在新学期报上了名,潘井妹委委屈屈的站在打扫卫生的大家的一边,镜头渐渐拉近,我们看到她小小的身体旁边的字幕上有让人心疼的两个字,失学。
影片的最后,旁白说到,“过不了多久,就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是啊,孩子们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继续读书上学,龙脊迟早有一天会收获,会成为真正的“龙脊”。
刚刚结束自己的毕业旅行,坐在返程的高铁上,百无聊赖,回想着自己的旅途,着实没有什么意思,吃吃喝喝,走马观花。唯一让我心潮澎湃的,当是我大清早跑去看日出的画面。五点起床,岛上小路纵横交错,虽然只有十分钟不到的路程,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天色已亮,我一路狂奔,生怕错过。路上偶有行人,耳边鸟生婉婉。登顶时,太阳已经越出,但我依旧满心欢跃,看着太阳一点点升起,俯瞰城市与沙滩的美景。此时仍有游人稀稀落落的从下往上登。狂奔,石板路,鸟叫声,日出,沙滩。一组组画面在我脑中不断回放。我爱奔跑中的自己。随手拿起一本杂志,翻阅到桂林一名军旅摄影师李亚石,若是从前我可能不会留意,但今时不同。我查阅了一下这位摄影师,他很了不起,穿梭于桂林各个角落,毕生都在致力于桂林的拍摄。尤其是龙脊,他甚至通过摄影,为贫穷的龙脊筹到捐助,此纪录片拍摄也有李先生的帮助。我因此缘故,看完了《龙脊》这部纪录片。
李亚石先生作品纪录片是1994年拍摄,画质不算非常清晰,但完全不影响观众去感受龙脊的美丽以及孩子们的纯真。《龙脊》一共四集,大概以四人为线索进行叙述,时间跨度是1994-2006。前三集分别讲述了三个孩子小学,初中……最后一集讲了代教老师。三个孩子的人生之路一点点发生变化。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读得书不同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历不同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北京的潘纪恩。他说这里和他想象的不一样,他其实不喜欢北京,但是也要坚持,因为他要带给村里其他孩子希望,不能让他们觉得,走出来最后还是一样要回去。他希望自己可以在这里积累经验,然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做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价值。他说,在北京少了他一人什么变化也没有,但他是家乡第一个出来的大学生,所以他要做点什么。突然想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努力探寻自己的梦,然后勇敢的大步向前,最后坚守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加油吧,少年。
《龙脊》影评(四):活着------到底为什么活着
这部关于龙脊的纪录片《龙脊》,很小的时候就看过,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有一次看到《大风车》做六一特辑,把龙脊的孩子带到北京去过六一。高二暑假在某电视台看过一次,高三毕业又跟老爸看了这部经过剪辑后成了体系的《龙脊》。还记得爸爸对潘能高爷爷的感慨:“啊!老人家那么老了啊!”今天,把《龙脊》又看了一遍,有很多想说……
之所以对《龙脊》没有停止过关注,是因为我也是生长在那里的孩子。我生在龙胜县城,与潘继恩同在一所中学读过书。我不知道接下来我的评论是为了对抗那些“城里人”对山里人的不理解,是为了反抗主流思想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还是为了思考自己的存在方式……或许这只是我的一个小小总结而已!
从小就觉得瑶族的女人跟周围的人不同,盘卷起来乌黑的长发;她们戴着硕大的耳环,耳垂因为不能承受耳环的重量被拉的很长;她们一年四季只穿裙子…
“四月里来四月中,哥是插田妹扯秧,左手拿秧右手种,种下田中双对双”
“六月里来六月中,六月日头正当红,六月日头天仙过,晒得凡间世上人”
“七月里来天又阴,晴天大路起灰尘,妹是路边清凉水,救了几多口干人”
“八月里来八月中,哥在田中是闹嗡嗡,哥在田中嗡嗡闹,盼我贵子早成龙”
“八月里来秋风凉,郎啊送你养亲娘,郎啊本事勤孝子,后来得做状元郎”
《龙脊》里穿插着民歌,这次我很认真地听,歌词纯净,很朴素。哥哥妹妹,田里劳作,一切都那么美好。没有幽怨说你不爱我之类云云,山里人跟自然融为一体,爱着周遭满眼的绿色,爱着身边的人。
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会选择龙脊作为他的拍摄地点,难道觉得龙脊可以让这一切寓意更加丰富?龙的孩子,龙的脊梁,抗击大自然很顽强的生存下去的人类?抑或是另一篇评论里说孩子是祖国的脊梁?孩子一定要读书!大家一定要捐款!可是他们的祖先是明朝逃离战争来到的龙脊,初衷就是远离尘世,过上没人打扰的桃源生活。
关于贫穷关于金钱
生在大山里,面朝一辈子耕耘的土地,然后老死。这是在重复“结婚是为了生娃,生娃是为了捡牛粪,捡牛粪是为了盖房子,盖起房子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生娃”的生存状态。人们餐桌上不丰富,娱乐场所很少,服饰赶不上潮流只能穿民族服装,但我敢说他们从来没感到过孤独,那种在高楼大厦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无寂寞孤单。在那里没有尔虞我诈,乡里乡亲谁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冷漠的拒绝。到底要不要读书,这个问题最近让我感到很困惑。
通过潘能高的爷爷在纪录片里说的话念的诗,导演很容易就找到了灌输他所要表达讯息的通道。爷爷说:
“一年希望一天,一日希望早晨,你有事莫推明早,今日就想就行,明日恐怕下雨,又推后日天晴,天晴又有别事,事事确实不行。夏天又怕炎热,冬来又怕出门,如何发达成人?”
“家庭的问题,有困难是困难,把困难放在一边,就要读书,老老实实要读书,要听党的话。”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是没有文化的人,我也希望子成龙。”
读书能让你飞黄腾达,山外给信息闭塞的山里传达的信息是:“读书吧。飞出山沟沟,能飞多远你就飞多远!去挣钱,让家里所有的人衣食无忧。”然后,潘继恩飞出去了,在洛阳上完了大学在北京工作。他幸福吗?他快乐吗?他被工作重负压的不能享受生活只能吃泡面。面对采访,他是这样说的:
“特别忙。昨晚10点回,没有星期天,等一下还要去工作。做不完,事儿太多,我特别想睡觉。一起床就要拿计划。正好有一个团。”
“开始做的时候挺有兴趣的,但是往后慢慢发现,它毕竟是一个经营的东西,它里面涉及到很多利益,牵扯起来很复杂。你会发现不想原来想象的那么好做,但当然工作是工作,也不可能是一种享受,离当时我想的有一定距离,但是我必须坚持下去,证明我自己是能挺过去的,就这么简单。”
“说实在的,我不是太喜欢北京,这个城市太大,不适合我,不是我想象的城市,压力比较大。我其实还是想回去,回到自己的家乡做点事情,因为毕竟你在北京是少你一个也无所谓,在北京发展就是为自己发展。但回到龙胜,你会做出点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然后别人也觉得有用的东西。现在在这边先开开自己的眼界,免得刚从那里走出来又跑回去,我觉得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因为我毕竟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走出来以后又马上回去,别人会以为特别是比我小的人,你看,走出去还是走回来了,我就怕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我现在在北京,一个是为自己开开眼界,第二,也不是说给他们树榜样,至少让他们过来,有个联系的人,至少他们的心是向着这个方向。”
为了生存,为了享受生活,潘继恩也开始忙碌的工作了。对!这就是读书的结果,更加忙碌的工作,面对社会面对压力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在纪录片里,潘继恩去学校拿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也看到两封XX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其中的一个现在在世界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起初我是羡慕但之后想想,不知道那个老乡要面临怎样的压力,不知道他自己是不是活的很快乐…再给大家报个喜,龙胜从北京领回了2007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大奖“国际阅读协会奖”,妇女们也会读书写字了。生活在那个小山村,无须工作只要在农田里劳作的妇女们也会读书了!开心吧!狂喜吧!可是妇女们会读书写字对她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至多出个农民企业家,给全村人民致富!有钱了!可以去享受了!钱到底异味着什么…什么生产力,什么经济增长,GDP!难道你们不觉得这些词语让你感到很压抑吗?这些名词到底给你怎样的快感?
生活在别处
从山村到县城到城市,我们很听话在完成长辈们的期许。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许是人的本能,我们总在逃离现有的生活,我们总是抱怨现在的生活有多糟糕,我们总在幻想另一个世界有更友善的朋友,那里有更丰厚的物质条件,那个世界是幻想的天堂,甚至那里没有痛苦!所以,我们读书!我们工作,如果我们不能出国,我们就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出国!孩子出国我的生活就会更好!去美国,那里能赚很多的钱!去澳洲去欧洲!可惜生活不是天堂,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在美国,烦恼依旧会骚扰你。
另一个世界总是被华丽的幻想修饰的无比美好,忙绿的城里人逃离,独自旅行,远离亲人逃离工作的烦恼压力。山里人外出读书,打工,要在外立足安家。潘能高潘继恩逃离的家园,如今成了中外游客光顾的胜地。老外在龙脊邂逅,回到那里举行了婚礼;老木屋被拆掉,盖起了干净敞亮的旅社;瑶族的女人们在河边展示长发,停留在相机定格的瞬间。这个被遗弃被导演说一定要逃离的地方,如今!居然有人来观赏,这里成了某些人向往的天堂。桂林空气很好,漓江的水很清,龙胜的山很高,龙脊真壮观真美!这里是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生活就是这样吧,你生在天堂却痛苦的说你在无尽黑暗的地狱,那里可怕那里无法生存,天堂在你的生活里,我要你那样的生活!生活是被一些人羡慕一些人摒弃的,不管它好或是坏,并不是自然所能决定,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人的观念人的思想!任意一个时尚观念的侵入,就可以改变无数人的思想、服饰、行为、生活。那是一股可怕的洗礼,而且,最可悲的是,现在!人们不得不被经常洗礼!我们可悲地转了一个圆周,自然---城市---自然。
我真害怕因为外来人对龙胜人的惊扰,让山里人失去最初葆有的淳朴善良。我真的不愿意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到嫉妒,贪婪,利益,开始想办法吸引游客挣更多钱。就像我之前去了全国有名的XX古镇,因为一个作家文字里对那里妇女的描述,致使我有一种渴望读懂她们生活的情结。当我想要跟她们合影的时候,却被断然拒绝,原来她们早就失去那种自然的天性,因为外来人的进入,她们变得贪婪,一个留念却要收钱。当时并不是不能给钱,只是觉得人性里一种可悲的缺失一种欲望的侵占,即使合影,影像里留下的也不是文字里清澈的人了,这种定格没有也罢。
因为这篇评论是看了豆瓣里另一篇评论才有感而发,不得不写的。所以,作为土生土长的龙胜人,或许我能更真实的感受。“光影的运用,也是本片的一个特点。光影元素在潘能高、潘能风在家里的时候用的很好,房子内部的一些场景,常常是黑暗的,但却保存这样的黑色调,反衬人内心的压抑。有时候也有光线照进来,像是人一样,也会有希望在心中。有时候颜色却是非常鲜艳,比如能高和伙伴在山上放牛时候,那一场就很鲜艳,鲜绿的草地,湛蓝的天空。还有一些自然景观的画面都很美,比如乌云,比如晚霞。”并不是什么黑暗表达了压抑,什么光明象征着希望。遮蔽阳光笼罩黑暗的空间能给人如此不同的感受。为什么城市里的人为了追求情调进入昏暗的咖啡厅?打开台灯抑或是点一支飘摇欲灭的蜡烛,然后在狭小的空间里暧昧,四目相对。再或许是一杯又一杯的酒排解内心的不快,跟着舒缓的音乐不停地哭泣。难道这样的黑暗就很小资?这样萎缩在黑暗里就不是病态?纪录片里不是玩弄光影,任何一座木屋都能给你那种黑暗,或许有些人认为是压抑吧,至少我从来没感到那里破败陈旧毫无生气,正是因为屋子里黑暗,所以窗外的阳光才让人觉得特别明媚,如果会感慨一下人生的话,偏要说阳光能给人以希望,并且暗示希望工程,那就暗示吧…希望工程成功了,给人希望了。大家读书了!读什么书,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这些让你精神感到痛苦,要你呆在一个教室里十几个小时,无关紧要的意识形态控制!对金钱对名利的追求!除了这个还有什么?从来没有谁叫你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为什么活着?我活着是为什么干什么?我们被一种声音弄的眼瞎了耳聋了,还有多少人被闷在这样的世界里!
说到了张以庆,《英和白》我今晚又重看了一次。英是雄性熊猫,白是看护英的驯养师,十四年他们俩一同生活。英大部分时间被关在笼子里,白就在房间里陪着英。白照顾英的一切,他们在全世界巡演过,年轻的白很漂亮。十四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可能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在。但是白喜欢这样的生活,我感觉是这样。每天早晨,白一个人静静舒展自己的肢体,享受自己与身体的对话。在安静的午后,白可以用大片的时间坐在阳光下,思考,仰望天空,听着自己喜爱的音乐。幸福就在这一分一秒里流淌着吧,不会像上班族一样憎恨起床的瞬间,上班,加班,应酬陪客户吃饭,非得把自己弄得神经紧张,一停下来就无所适从觉得空虚不知该做什么才好。就像我们的寒暑假,一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不是在创造而是在无聊的时光里尽量去打发,放假的时候渴望能去上学,真的开学了又开始渴望着放假。英站在窗边,看着窗外霓虹闪烁,或许是想暗示白的生活远离浮华的虚无物质生活;英在笼子里自慰,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白…白寂寞吗?白会不快乐吗?白可怜吗?我不觉得。白的世界里有她最爱的英,英发情的时候白会拥抱着英,一个女人一只雄性熊猫,白低低私语跟英说这话,英抚摸着白,他们甚至在某一刻接吻…拥有爱就足够,为什么要苦苦去要求一个人一生一世爱自己,人都是会背叛的动物,人太多情,人不会像动物一样善良忠诚。看了很多评论,大家都会觉得白可怜,为什么要替白感到难过,或许大家觉得孤独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如果独处真的让白感到无所适从她是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的。我能感觉到,白很幸福!她知道什么是生活,她知道什么是她想要的其他的就统统从自己的生活剔除出去,即便无人理解但她自己幸福就足够了。现在,英死了,这才是白真正的悲剧,白最爱的它死了。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白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亚里士多德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这句话沉甸甸有种快让我窒息的厚重感,主流观念的灌输,就是要你吃饭,吃更好的饭。我觉得白的生活是“我吃饭是为了活着”的生存态度,思考和没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我知道其实我写的这些有很多自相矛盾之处,我也不能完全自圆其说,但至少我在思考了而且还要继续思考。就像梭罗的生活让我觉得很费解很自相矛盾一样,为什么他要与那里人群在湖边独自生活?如果他真的断离人与人的关系,他鄙视人们追求更丰厚的物质享受,那他就不可能得到一个人远离人群所运用的生存知识,如果他之前不学习,他在湖边就不可能看书计算;他真的憎恨华丽的服装,那他就不要穿衣服好了。但毕竟他让一些人的观念有了变化。打破一些,再创造一些。幸不幸福的关键在于你内心是不是快乐的!
《龙脊》影评(五):龙脊和龙脊
龙脊,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盛各级自治县境内。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绵延百里,人们把它的中段称为龙脊。这个山区应该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支撑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支架,但在这片没被城市喧闹污染的净土上,很多人连支撑孩子们学费的能力都难以承受……
片中主要以几个孩子的上学故事作为发展的线索,按时间顺序自然从容的叙述着,生怕打破了这个寨子的宁静。导演运用同期声、直接宣导式和直接电影式相结合的方式,将真实的生活画面记录了下来,无论是一声犬吠还是一只鸡在打鸣,都使我们更加真切的了解了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增强了感染力,也丰富了画面信息。其中,孩子们在朗诵《悯农》这首诗时,镜头切换到潘能高爷爷在田地里劳动的画面加上稚嫩而有力的声音的延续,提示着我们这里山区的孩子们更加能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也用行动重视着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石梅珍失学和小伙伴们跳皮筋时,光脚的特写让我记忆深刻。稚嫩的小脚生生撞击着地板的坚硬,是现实对于一个本应该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学校的教育的孩子的打击,但太多的不公平对于这么一个孩子来说,已经麻木或是无奈了,以至于她能平静的趴在窗口,唱出“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课”这样的歌来。她只能这样淡然接受命运的安排,或是,她其实不愿如此却无力反抗。在潘能高家得到救助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中,房间几乎是黑暗的,我们只能从声音里听出他们内心的喜悦,还有对潘能高的夸奖和鼓励,最后对于那盏灯的特写是恰到好处的,灯光虽然微弱,却溢满了整个房间,点亮了孩子们求学的希望,也是小寨村老人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导演陈晓卿运用特写镜头和同期声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他拍摄的《舌尖上的中国》中,食物的特写和在菜品制作过程中发出的自然音响,使观众们更能感受菜品的真实,达到了对这屏幕也能流出口水的效果。《龙脊》和《舌尖上的中国》特写运用不同之处在于,《龙脊》的特写更能表达一种潜在的寓意,是一种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升华。
整部影片看完,我们会很明显的发现,从头到尾没有抒情音乐的出现,而是用当地方言唱的山歌作为一个时间段结束又开始另一个时间段的分水岭。同一个女人的声音唱了不同的四首山歌,歌词的内容则分别是,庄稼插秧、庄稼遭受暴雨的侵袭、庄稼长高和庄稼成熟。而庄稼的这一系列生长过程对应的其实就是小寨村的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经历。从潘能高入学读书,到石梅珍体弱多病不能上学,到潘能高和潘军权考试成绩理想,最后庄稼成熟了,学校有了新的教学楼,潘继恩到外面读了书,石梅珍也背上了久违的书包,潘能高和潘能凤姐弟俩也同时得到了救助。导演通过时间顺序,把小寨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比做了生长的水稻,唱山歌时,镜头一直在种满庄稼的山脊上做移镜头,最后解说词说道收获季节时,镜头自下而上的对准了一颗成熟的水稻,这样的空镜头其实能更好寓意着,在这片广阔的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的生活会如同他们辛勤劳作的粮食一样,越来越坚韧和饱满。
龙脊,位于中国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盛各级自治县境内。这里的山脉高高隆起,绵延百里,人们把它的中段称为龙脊。这里有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心怀着求学的梦想,他们渴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祖国的 龙脊 。
《龙脊》影评(六):小寨的少年时代
很多人喜欢少年时代,导演拍了12年,众人惊为神作。然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陈晓卿这部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纪录片,其实他只是用镜头讲述了小寨这个地方很多个孩子的少年时代。
1994年小寨村很多人家还不能负担得起每学期15元的学费,因此故事的主角们已经算是小寨幸运的孩子。妹不知,爹娘不送妹读书,爹娘不送妹读课,没有文章没有名。
先把坑挖下,慢慢填吧。
潘继恩
他是小寨的第一个大学生,也应该是最轰轰烈烈离开小寨的一个孩子。
他去了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越南语系,毕业后做起了北漂。
其实这和每一个山里出来寻梦打拼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镜头记录下了十几年来的时光荏苒。
潘继恩说他想回去,但是他又不能,他还要给老家的孩子留一个奔头。
潘能高
能高去了广东工作。
潘军权
我不知道潘军权的故事在此处可以怎样理解,是知识改变命运么?我想这也只是我恶意的揣度。
一老一少因为用鱼竿行窃而被捕,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一个不会吸引人注意的社会版新闻,然而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他最终锒铛入狱,没有过多的评述。
九岁那年的潘军权是班长,会考第一名,总分197.5,会和潘继恩一起坐在山坡上背诵课文,到底是命运开得什么玩笑让一切阴差阳错呢。
是从他没有考上高中开始么?
潘军丽
黄翠凤
村里的代课老师,从毕业起来到小寨,那时的她,假期还要去县里参加函授班的学习。1997年结婚离开小寨。
她的丈夫是因为龙脊的纪录片和她结识,并通过通信而相恋。
然而十二年过去了,她仍是代课老师。
——————坑
《龙脊》影评(七):我就是这个县城的人,我来说一下现状吧
真的想不到在那个年代就有人来关注我们县城的“龙脊”了。
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龙脊很出名,龙脊梯田,多次上过央视的宣传画面,在春晚也出现过。
每年夏季开始直到金秋十月,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值得一提的说,很多时候外国游客占了4成。
从2000年开始,龙脊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大力开发,已经成为了龙胜县的一张最有名的名片。
在2010年以后,县里又给龙脊几个村寨修了链接的公路,现在交通出行已经很方便了。
自从兴起了旅游业,这里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旖祺不种田会真的饿死人,现在不种田,只会影响游客数量了。
真的感觉旅游业,带动了整个龙脊的经济发展,现在这个村,我敢说已经成为我们县城所有村寨里,最富裕的一个了。
真心羡慕这个村的村民,也祝福他们苦尽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