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抢救切尔诺贝利》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7-24 02: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抢救切尔诺贝利》经典影评10篇

  《抢救切尔诺贝利》是一部由托马斯·约翰逊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一):伪科学青年妄谈实验学术大牛进来吐槽

  伪科学青年妄谈实验 真学术大牛进来吐槽

  前人也有从风险社会、集权制度身体规训、国家动员等等角度理解切尔诺贝利,列了提纲甚至写了不少,感觉没什么新意,不如不要,痛下删手。忽的想到,我的少年时期,看的书中,有这么一个科幻小品,就是外星人奇怪没有掌握星际航行能力地球人,怎么能制造出来核武器,就问探测器,他们是怎样做实验的呢?回答,他们是在自己星球上做实验的!

  做实验是人类触及未知领域的一个最为重要手段之一,大型的科学设施为实验提供帮助,在安全限度内的、可靠系数较高的、风险可控的实验被认为是可以鼓励的。种种调查均毫无异义得指出,切尔诺贝利事故就是在一场实验发生的。实验事故在科学的发展中并不鲜见,包括我们耳熟能详的万户,科学家可能会因为偶然的疏忽或是必然谬误,而抱憾终身,甚至没有终身,不要忘记那些掌握各种异能的美国英雄,或是与苍蝇合体恶心老兄

  具体的科学实验中打破规则、安全规程,也就冲破了对于风险的预测控制,站在累卵之上。

  在自然科学求索的长路上,个人好奇意志的膨胀似乎都算正常,在规则限定的框框之外似乎更容易获得突破性的发现,虽然不会个个儿都是科学怪人奇爱博士,但研究者们打心底里都渴望随心所欲,还要逾矩。我们也可以客观的说,自然科学实验中限定性的规则也是有条件的,它代表的是人类当时心智知识程度所能够应对的最麻烦的麻烦的最外围,它框定的是一个封闭的向内的区域,禁止和排斥的是以外的所有区域。但是限于那不够肆意和准确的想象力和预见性,人们尚不能穷尽得列举出所有可怕的可能,当然也没有必要。这个边界的条件性决定了它是变化的,一般来说是向外递增,我们所说的“一夜回到石器时代”则是一种向内的坍缩。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心智的成长大抵是一致的,正如你告诫幼儿:不要玩儿火(而不是说,不要玩儿导弹什么的),而到了成年,则是警告公民:不要试图拥有枪(你看周克华);这又回到了本章开头的科幻小品,或许,在高维度文明眼里,人类只是擦枪走火的小孩。若是换做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他们有着探索未知的强大欲望,他们即爱好和平,又肆意战争,这是适合人类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又不那么得刺眼了。

  这些就涉及到文化相对论和我族中心主义在科学伦理领域的交锋和评判。在一个全新的,以研究恒星不同文明(即other cultures)、种族主题的“文化人类学”分支甚或是门类(我暂且叫她星际文明学)诞生 之前,按下不表,不操后世学科建设的咸心,去吃饭吧。

  注~ 很快很快的。奥巴马说了,一旦好奇号发现火星人,马上告诉他。我想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早已成立专门工作组了,继二战后,人类学家受雇于政府的下一个热潮将要来临。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二):Disaster Never Stops

  戈尔巴乔夫真是个不幸的人,1985年他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86年就出了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大事故。片子放到十几分钟,他一出现我就想,这场危机有没有在政权和国家瓦解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推手呢?

  核能拥有可怕的力量,想灭几个地球都是随便玩玩的事。对于这种能量利用不被禁止,意外就永远拥有发生的概率;可是为了怕被毁灭就不碰核能,又好像壮士断腕,甚至《三体》里面说的那个降低光速躲进黑域的安全声明状态了。

  然后这世界又真是奇怪,明明都是由那些微观粒子构成,但是微观的无孔不入性造成它能够影响一切宏观运行机制,太多人类宏观的脑袋远未参透的机制。20年后的切尔诺贝利仍然不适居住镜头拍过去虽无人烟却有大片森林植物也看不出明显异常。那句“这具石棺是一座忠烈祠(谁翻译出这么好的词!)”着实打动了我一下,数十万原本健康而且年轻平民士兵为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奔赴现场,以万计的人受到感染留下各种疾病,一位当年深入4号反应炉下挖掘隧道工人采访中说他不后悔——不知道他后来的健康状况如何;那些被辐射得丧失正常生活工作能力的人,又延着残喘的,不知道有没有后悔抱怨过

  再说当政者谎言这一单。世界原子协会至今仍粉饰着该事故的严重程度,称直接致死的人数不过几十,间接致死者也仅4000左右。在我看来Panic本身是一种愚蠢情绪,大规模集体恐慌确实可能引致后果。不能单纯的将安抚民众的不实报道看作是维护政权的手段,就像我坚定地认为,对一个人好绝不是告诉他一切真相。世界从来就没有透明过,只是当我们越来越了解罗生门的存在后,就不由自主地去怀疑,想要看真相,所以尽量不掺杂制作者意见力争呈现事实纪录片越来越受欢迎。也许,我们也只是越来越有能力把事情搞得像那么回事。我又要淡定地说2012了,无力回避的,知道又如何,徒增烦扰。让精英大佬们上船去,我们几十亿人一起来见识一下也不可能“永恒”的死亡。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三):如果有件你无法控制的事改变了你的一生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前苏联乌克兰地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此次的灾难事故,首先影响到的就是当地居民。政府把当地居民强制转移到其他地区,并告知他们不久后便可以回到他们的家乡。难以想象的是,所谓“不久后”就是指“永远”。

  在纪录片中,莎拉波娃就是当地难民的一个代表。事故发生多年后,她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她原来居住的房子已经面目全非,墙皮脱落,但是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母亲当年画的画。她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异常缄默,她只说,“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有些可以体会她的感受,因为十几岁的时候,我也被迫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只是方式强度远远不能与她同日而语。我只是因为家里从东北迁到了北京,以前的房子就不再住了。记得离开的最后一天,爸爸妈妈对我说,“再最后看一眼你住过的屋子吧。”我仔仔细细把屋子的每个角落都打量了一番,那些画面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事隔多年,我仍然难以想象,以前住过的地方已经被别人住下,自己和父母生活的痕迹已经渐渐淡去,我再也无法回去。

  但是至少我是有心理准备永远离开家乡的,而非紧急被输送走却永远无法回来;至少我是因为举家迁移,而非恐怖的灾难而被迫离开家乡;至少我想回去的时候还可以回去看看,而非家乡已经成为重灾区,回去就会有生命危险;至少我的家乡还完好无损,而非面目全非……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

  其实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而并不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惨案的恐怖和震撼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不仅仅是莎拉波娃的心声,更是同她一样被紧急撤离的当地难民的心声。核泄漏发生后,总共花了三天的时间,政府将核电厂周遭区域的居民全数撤离,有161,000人被迫遗弃自己的家园。纪录片中提到,其中有一个人坚决不离开家乡,后来没过几天,人们就发现了他的尸体。由于灾难或建设问题,全地区的居民被迫举家迁移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中国来说,我也看过一些节目,其中之一就是讲因为汶川地震后重建家园的问题,很多居民都被转移到其他地区。尤其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一生都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家园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的生命,离开家园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大半的生命,失去了一大半的灵魂。集体搬迁的那一天,人们失声痛哭,甚至有几条忠心耿耿的狗、牛和驴,它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就是不肯动,连人和车都拉不动。连动物都不愿像晴天霹雳一样被告知在几天之内就要离开他们的故土,去一个完全陌生环境新生活,那何况是人???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更是为营救而不顾自身安危的士兵和平民的心声。纪录片采访了几个曾冲在救援前线的幸存者,他们说,总要有人去营救,不是自己就是别人。虽然他们中很多人因此很快就失去了生命,虽然很多人即使没有很快失去生命却也在有生之年一直被强度辐射所带来的后遗症侵蚀健康和幸福,虽然很多人直至现在还要定期到医院治疗,但是他们并不后悔,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这些人是最可敬的英雄,是民族英雄,是世界英雄,更是人类历史的英雄,他们应该永远被载入史册。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是无辜受害者,他们本该以健康的体魄享受人生的幸福和喜悦,却因为此次事故的发生,整个人生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甚至难以承受痛苦

  “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一生。”这句话更是受到核放射牵连的其他欧洲地区人们的心声;是受核辐射影响生来就是畸形儿童的心声;是弱势的其他动物和植被的心声,如果他们有的话……

  核泄露这样的巨大灾难,总会让我联想起相似天灾人祸——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山崩,山体滑坡,战争,等等……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总是渺小的,或许众多天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核泄漏和战争与天灾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人类遭受核泄漏这样的灾难难道不是自作自受吗?难道不是自己为自己酿成的悲剧,不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吗?而为什么大多数无辜的人类要为少部分野心和征服欲极强的人类所做出的恶行买单???无辜的人类根本无法控制这种事情的发生,而少部分恶毒的人类因为自己的野心就改变数以万计的人们的一生,让他们失去生的权利、生的自由、生的幸福,更别提对大自然其他物种和对整个地球的威胁!!!

  每个人可贵的人生构成了他们人生的意义,而个体人生的意义构成了我们全人类的意义。用核试验以及核武器威胁他人,让所谓的敌人因为你的威胁在表面上成为你的奴隶和阶下囚,这不是任何个体生命的意义,更不是人类存在的意义!!!而如果有一天,人类因此把自己毁灭殆尽,那么我们自己存在的意义真的就永远消失了。

  醒醒吧!!!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四):感想 抢救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核爆炸是当代最严重的科技灾难之一,当灾难发生时,人类显得那么无助绝望妻子眼睁睁的看着丈夫离去,母亲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死亡,无能为力,无法挽救,无法替代,亦无法阻止,这也是每一场灾难来临人类的共同处境,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我们的人民祖国。庆幸苏联与苏联人民担起了这份责任,没有让爆炸持续爆发

  灾难发生的短时间内,苏联当局反映确实有所迟缓,不知道是当局的权衡还是官僚隐瞒,这些众说纷纭,无从得知,但是苏联倾全国之力,阻止了第二次核爆炸这是事实。

  政府的利益纠葛无从得知,让人震撼的是苏联人的英勇。一群20-30岁左右的热血青年,为了心中的正义和责任,主动承担了清理核废物的工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清理人”。这群人中有工人、士兵、护士医生普通民众,他们穿着沉重的防护服,穿梭在机器人都无法工作的核辐射区,只为加盖石馆做着前期准备,他们中绝大数人没有活过40岁,而且也没能在英雄碑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义无反顾

  英雄,哪怕无名,也能在我们心中长存。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五):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什么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光辉,辨别出真伪丑恶

  事故的本身已是悲剧,而苏联政府的所作所为直接将悲剧演变成了一出无情的葬礼。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核泄漏,而是在眼睁睁地观察一部庞大国家机器为了苟延残喘于世上而将个人的利益无情地践踏于脚下。”牺牲个体利益以换取集体的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些话被当作xx主义无比的优越性,从小便灌输进人们的大脑里。几十年来,苏联作为xx主义的老大哥,造出了原子弹、核电厂、太空卫星创造了很多看似光鲜的”奇迹“,可渐渐人们发现,凭借这些”奇迹“,苏联并没有真正换来世界的敬佩。这种不被认同感所带来的后果便是苏联想尽一切办法展示自己的优点,并毫无顾忌地掩盖自己的缺点。于是,切尔诺贝利事件成为了一个导火索,人们透过掩盖不住的事实与真相终于窥见了这个庞大国机器内核——一个强大外表下面隐藏着的一颗敏感脆弱的心。

  切尔诺贝利成了压倒这座机器的最后一块石头曾经的”超级大国“轰然倒下,世间唏嘘不已。

  历史的长河中,纵使有天灾人祸,依旧阻挡不了人性的光辉始终照耀。正如顶着强烈辐射,徒手参加抢救核设施的矿工说,"总得有人去做这件事,我一点也不会后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六):天灾人祸,并没有停止。

  2006年,纪录片《 抢救切尔诺贝利 | The Battle of Chernobyl》

  切尔诺贝利,在我印象里一直是一个恐怖的代名词,当然对于喜欢玩游戏电影的我来说,很多游戏电影都有类似的描述吧。鬼城这个名字一直是不寒而栗的。

  为什么看这个电影呢,当然是因为《潘多拉》,这个电影算是成功的俘获了我,另一方面就是当时大陆哄抢食盐的那些记忆。。我也是亲身经历了,历历在目。其实核离我们并不遥远。。近在咫尺。

  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就是真实。。这个确实比真正的恐怖片更加恐怖,看然让人不寒而栗,坐立不安。我甚至已经快打消了去日本的念头。

  人祸,政府,谎言,这些一般都在灾难电影里看到的词汇,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对于原来“毛熊”的做法,估计我们天朝也是一样的吧。。毕竟都是出自一个主义,全国号召,去与不去估计都是一个死吧,不过相对于毛熊,起码用几十万的人命暂时封印了那个“恶魔”,比日本爱谁谁的做法更好一些,回到电影中一些人的自述,确实如此,我们不去又有谁会去。。

  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要庆幸是欧洲国家还是亚洲。。看看法国政府也是一个尿性。。

  日本福岛事故已经上升到了7级了吧,而且是4座。。 我现在是真的特别欣赏黑格尔的那句话:

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

  看来第三次事故已经预订了。。我只希望时间可以拖的远一点。。

  题外话,看到那个时代的俄国,工业实力真的是很强大,各种机械,甚至遥控机器人,各种飞机。。不愧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啊。完全比不了。。

  还有一个人,让我这个不太喜欢政治的人,在小时候大人们谈论中的一个人。对上号了,戈尔巴乔夫。

  ---我是魔鬼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10/10分),如果说普通电影只是让我们提高对于核的恐惧,这个纪录片才是恐怖本身。科学是一把双刃剑,但是核也许只是把断头刀。也许人类还不能驾驭这样的力量。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七):如果抢救只需一次

  本可以更早采取措施来拯救切尔诺贝利的那些孩子的,但却没有。是人的认识还不够,还是习以为常的处事不惊?

  福岛核泄漏的新闻铺天盖地的那几天,宿舍对面的材料所似乎也发生了些许异样。旁边化学院的那栋楼几乎所有人都撤离了,我们理工院这栋的人却没收到什么消息。

  刺鼻的味道还好可以觉察,那些像中子、射线一样的无需遁形的飞来横祸就根本无法预先分辨了。

  只是有点可笑,学了四年物理的身边并没有带盖革计数器,也不知道怎么去做一个。

  只是世上竟还有些人在灾祸发生时还会想着怎样推卸责任怎么保住自己的乌纱。

  切尔诺贝利的中子仍在散射,厚厚的铅墙随着岁月也在风化。。如果抢救只需一次,世间会有怎样繁华?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八):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为这些讲述者和福岛祈福

  导  演:Thomas Johnson

  原  名:The Battle of Chernobyl

  上映时间:2006

  推荐星级:★★★★★

  这部上映于2006年的纪录片,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点击量的增幅突然占据了豆瓣的榜首。其中的缘由,恐怕无须更多地说明。一个曾经离我们如此遥远的事物,短短几天里便占据了所有人的内心。所有的媒体都将目光瞄准了一个此前并不为人知的地方。

  可悲的是,远在千里之外,并没有为灾难深重的人们而感到担忧,反而开始疯狂地抢购碘盐,相信其中更有一些无良的商人在背后运作。

  镜头里,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叙述者当年的种种,对他们而言,这场空前的灾难夺走了太多,时间仿佛一只停留在那一刻,留下的是心有余悸。

  对于日本,大部分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是矛盾的。

  而镜头里所看到的一双双惊魂未定的眼睛,一遍遍呼喊着亲人的名字……惊恐着、感激着,祈祷着。这与印象中的日本,简直相距甚远,乃至于无法相信。

  好像时光再次回到了三年前的五一二,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难道我们非要将世间的所有灾祸全都亲历一遍,才能明白自己的所做所为有多么荒唐。

  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距离那次灾难已经过去了20多年,存活下来的亲历者已经寥寥无几,其中的大部分每年都必须回到医院进行两个多月的治疗,他们无法继续工作,更不可能回到自己的家乡。

  那个小镇,死气沉沉,没有人烟。

  那个封住事故现场的东西被叫做“石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石棺”对于辐射的阻挡力也开始渐弱,唯一的方法,是在它的外部再建造一个更加巨大的石棺来进行阻挡。工程的总花费预计在10亿美金。

  当年的事故,因为污染云的飘散,导致那里附近广大的地区始终在辐射污染的阴影之下。当年的“石棺”建成的时候,建造者在那里欢庆胜利,然而,他们并没有真的“胜利”。二三十年以来,因为辐射污染而死亡、致病的人,至今无法统计……

  2011.03.18

  弗择·北窗观影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九):总有人要去做的,不是我也会是别人

  纪录片里说,切尔诺贝利反应炉释出的最危险的元素不是銫和钚,而是政府的谎言。因为对核事故信息公开不及时甚至不公开,导致不同国家所有受影响的民众生活在极度的恐慌之中却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和安抚,或者可悲地在不知情中被辐射侵蚀。数以几十万计的生命,可以说是被填补进了爆炸后那仍在燃烧的恐怖反应堆中,换来了“英雄”的称号。三十年后,幸存的那部分人,忍受着过量辐射造成的病痛和心理创伤,只能安慰着自己“总有人要去做的,不是我也会是别人”。

  那当一个国家决定发展核能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一切一切的灾难性可能?那些工程师在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时候,是否感到恐惧或担忧?

  最近在看的《我的应许之地》提到了以色列作为中东第一个拥有核能力的国家,它最初的犹豫与最后的坚决。如果这个国家先行拥有了核能力,会不会让本就关系复杂紧张的中东地区变为不断进行军备竞赛的修罗场;会不会削弱国际社会对于犹太复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但是,最终战胜一切忧虑的结论是“每时每刻,工程师都只有一个使命,确保犹太人可以继续生存下去。确保没有一个敌人在春日美好的早晨从灌木丛中一跃而起,把犹太人射倒在地”。国家领导人和工程师们不断自我安慰,以色列必须保护自己,必须震慑它的敌人,“总有人要做这些事,不是我也会是别人”。

  同样的一句心理暗示,一个是对可怕后果的无奈,一个是制造严重问题的推手。残酷的事实是,这样的一句话,可能并没有使任何人打心底认同和相信。

  《抢救切尔诺贝利》影评(十):唯一的信賴和依靠

  原本這部既無技術上突破,又無甚新奇內容的紀錄片一經播送就馬上被掩埋于成千上萬的影像世界里,然而這次日本的核事故卻使其奇跡般地重生了——它忽然于各頻道電視臺、視頻網站、網絡下載頻繁現身。然而,人類遺忘的本性終究是吊詭和難以改變的,不然25年前切爾諾貝利的事故我們還能有多少記憶存留?我們又究竟吸取了多少痛苦的教訓?而今日本的影像又會在我們的腦海里映刻多久?那些爆炸了的福島核反應堆又能牽系多久我們的心緒? 幾天前還在電視里24小時滾動播出的來自日本的消息,轉過天來就被北約聯軍轟炸利比亞的報道所淹沒。新聞媒體總要制造新的刺激給如今太容易就麻木了的觀眾,是媒體毒害了觀眾?還是媒體慣壞了觀眾?然而,災難來臨,我們束手無策、無處躲藏時,我們明知道不能信賴和依靠的電視新聞,似乎又是唯一的信賴和依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抢救切尔诺贝利》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