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一家人》是一部由罗杰·梅因伍德执导,卢克·崔德威 / 吉姆·布劳德本特 / 布兰达·布莱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动画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仆Ethel(明明受到的不是很好的对待,却依然会念着人家的好)
送奶工Ernest(结婚之前还不是送奶工)
结合成的一个家庭。
印象非常深刻的他们家的漂亮的房子,当时Ernest说,这么漂亮这么大的房子只要有了正经工作,25年后就可以还清,心里受到一点震动,在我这个年纪,好像还从来没有考虑过超过5年之后的事情……
这让我联想到《Friends》里Rose和Racheal在一起后规划了他们以后20年的生活。
他们一起给这个家庭布置,一点点有了好东西(这一点好像我们家啊……)
英国平民对于审美有自己的一套,比如一定要有花园、家具颜色要配套,啊……真的是很温馨的琐碎事项。一点点布置自己的家。
:
Ernest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完美的huaband,他会修理自己的家,与时俱进买科技用品、安慰妻子、勤恳工作,看报纸不封闭。
的PS: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二):平淡一生
<埃塞尔与欧内思特>,一部淡淡地描述人生的动画片。作者在老年时用画笔描写了他父母平淡无奇的一生,没想到却上了当年的书籍畅销榜----画幕拉开,1928年的伦敦市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从一开始我就喜欢上这些画面,里面的人物真实可亲,地道的英语韵味十足。不象日系漫画里的标准俊男靓女,英国人长什么样,片子里的人物就是什么样,这一点,恐怕那些颜控影迷会很失望。影片的动画风格很像伴我童年成长的<丁丁历险记>,因此我对此片的好感愈发强烈。普通父母的一生无法用某个轰轰烈烈的片段来吸引观者,但任何人都躲不过历史的车轮。这部片子用片段式的描述手法,平均三四分钟讲述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连串起来就成为重温一个家庭成长和历史发展的温馨影片。欧内思特是一个做了37年送奶工的普通市民,他和埃塞尔相濡以沫43年,相亲相爱,偶尔为了工党和保守党的政见不同拌拌嘴。儿子没有按他们的希望成长,他们也只能小小地抱怨一下。影片的结束,两位老人相继离世,作者和妻子在花园中看着自己儿时种下的一棵梨树已经是郁郁葱葱,我不由就想起了明代归有光在那篇<项脊轩志>中令人神伤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三):从历史的角度看生活,可能就会温柔许多
我算是一个家庭生活不太幸福的孩子,所以带着憧憬看了这部电影。
手绘的动画质感很好,配乐喜欢,人物简单,一开始就是带着笑看电影,不知不觉被完全带入其中。
夫妻两个小吵小闹,但是互相扶持。最让我觉得美好的就是那句"I know I know",比任何情话都好听啊。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人越来越老,儿子成家了,然后好像顺其自然的,就开始生病,离世。虽然电影没有过度渲染悲伤的气氛,可就是那么地抓人心,那一刻,我打了一个冷颤,头皮发麻。看到儿子把挂在墙上的合照取下来时,留下的痕迹,又再一次戳中我泪点。这种痕迹,必定是有心之人才会注意到。而这痕迹,正如同我们来这世上一遭所留下的印记啊。
看这部电影前的几个小时,我尚为一桩小事耿耿于怀,陷入思维死胡同,走不出。见窗外阳光充足,蓝天白云,我便也久违走出家门,晒晒太阳,吹吹风,尽管这是初秋,天气还挺炎热。
看完电影,瞬间通畅。我们作为个人,总是更难客观审视自己的人生。因此,极其容易沉湎于一些琐事,久久不能忘怀。然而如果从历史的线性角度来看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现我们所在意的,所不能释怀的,总是会过去的啊,我们在被时间推着跑,我们可以回忆,但是不能逗留太久,我们可以展望未来,但是别跑太快。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好好地过完我们平凡的一生吧。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四):《埃塞尔与欧内斯特》最真挚的情感莫过于细水流长
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偕老,
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实而琐碎,
小说中的爱情多是轰轰烈烈,炙热如火,但真正的人生中,最多的还是平平淡淡。《埃塞尔与欧内斯特》改编自Raymond Briggs以其父母真实人生为故事所绘的获奖和畅销绘本,没有传奇的爱情,整个故事就是平淡而琐碎的日常生活的一本流水账。
画风简约、色彩明亮,朴素地呈现了生活最本真的一面。日子就在日常而琐碎的生活点滴中悄然流逝,岁月静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好。
那天,
你如往常一样,
朝窗外抖了抖抹布;
我亦如平时,
骑着车,
路过你的窗口;
只是匆匆一眼,
便想陪你终老。
遇见你真好,
从此相伴到老。
纵使生活的起点都不高,
你是个侍女,
我不过是个送牛奶的;
但生活是自己的,
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
一点点地还房贷,
慢慢地将空荡的房间填满,
朝着精致的生活加油。
谢谢你,
送给我一个天使,
爱护你们。
在亲爱的你面前,
我愿意,
就这么随心所欲。
谢谢你,
二战来了,
为了你的安全,
我愿意,
变身建筑师,
呵护我们的家。
时间过得好快,
恍惚间,
昨日还在绕膝的孩子已经长大,
儿大不由娘,
我们老了。
坐在小院子里,
你织着毛衣,
我看着报纸,
一只黑猫陪伴左右,
年老了,
似乎还不错。
你走不动道了,
没关系,
我推着你,
走一走曾经我们一起相伴走过的路。
亲爱的,
你把我忘记了;
没关系,
所有的事,
我都帮你记着。
亲爱的,
吃饭时,
我还是照样摆两份餐具,
是不是很傻?
孩子,
别伤心,
我只是去找你妈了;
亲爱的,
我们又可以相遇了。
波澜不惊、平淡如水的感情生活,在现在这个快餐时代显得格外的难能可贵。越是归于原始,越是平淡无奇的爱情故事,就越能触及心灵,越能打动观众。
相比我们现在所谓的自由恋爱,祖辈们的相濡以沫一辈子的长相陪伴却是我们所无法比肩的。
爱情固然可贵,但最难得的是最长情的陪伴。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五):Miss.Lovely & Mr.I know,I know
Ethel的世界是天真的,从和Ernest的第一次约会收到花的时候开始,到婚后漫长岁月里经营家庭过程中的每一次欣喜,每当她开心的时候,想到的形容都是“lovely”。Ethel抱怨说家里储煤间满是煤痕,Ernest便说要在花园里建一个煤仓,Ethel吻了Ernest一下,开心的说:“That’d be lovely.” Ernest带回来一面新的镜子,Ethel一边摸着镜子的棱角,一边赞美说:“It’s lovely.” Ernest 说在厨房里做好了一个新的沥水板,站在身后的Ethel一边举着手里的抹布,一边一脸甜蜜的说:“Oh,lovely.”一直到Ethel逐渐老去,坐在轮椅上经过年轻时候曾经经过的一家店,依然对着身后推着轮椅的Ernest说:“Yes.It was lovely.”甚至故事的最后,患上老年痴呆终日卧于病榻的Ethel,在儿子递给她的一束鲜花面前,依然少女的赞叹着:“Oh,yes,lovely.”还对着儿子心满意足的说着:“Aren’t I a lucky girl?”
剧情简单,情节流畅,有不少地方戳中人的泪点,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故事里面妈妈Ethel是等级意识很强的人,和丈夫Ernest强调自家不是“working class”,不喜欢丈夫的考克尼口音,推崇办公室工作,骄傲的纠正丈夫自己是lady's maid;而相对的,爸爸Ernest则是“posh”不离口,喜欢哼劳工阶层的小调,不掩饰自己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在价值观上存在较大差异的两人走到一起,并能恩爱地走过一生,应该说是不容易的。
妈妈Ethel很希望儿子Raymond能出人头地,欣喜于儿子能进入grammar school,以及在办公室工作;天不遂人愿,很多时候大部分人只能平凡得度过这辈子;故事里面一家人能在战争中幸免,应该说是很大的幸事。
历史上英格兰历经劫难却能最大程度地免于兵燹,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有。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七):只是因为短评打不下了而已。
百讲with nima。
可是这种大动荡大革新的时代下平和而幸福的生活太对我胃口了啊,以至于流下泪来的时候抽噎的时候竟不自知,到底为什么会哭啊?明明在微笑啊!是让人羡慕的一生,可是多么不希望一个半小时就结束啊。
谁能想到这么朴实的画风会这么动人。感人的情愫总是蕴含在了日常的笑闹中,像是把两季的Clannad压缩到了一个半小时——可是,最后两位老人的离世是多么完满而平静啊,比起Clannad,似乎不留下什么遗憾。
可是为什么我会哭啊?
到最后得了老年痴呆症的Ethel忘了Ernest是谁了,她问儿子,刚刚那个男人是谁。儿子,就是原画的作者,说,是爸爸呀。Ethel转头看见病床边摆着的Ernest带来的花束,一如他第一次送她的那束。她说这花真好看。她说:Aren‘t I a lucky girl?
如果这个故事最初是个剧本,这个剧本一定要被骂“逊毙了”。主人公何德何能?主人公们的麻烦是什么?主人公做了哪些努力去克服这些困境?故事是三幕式吗?——都不是。
这就是关于一对凡人的生活流水账。
雷蒙德·布里格斯老爷子的画作《Ethel & Ernest》本就温暖简练,再配合一对活宝爸妈,我们就只能一边擦眼泪,一边默默地打五星好评了。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九):99%的人都错过的好动画,每一帧都暖到哭!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钱老先生说: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依旧是围城,不同的只是——
城外的人不一定想进去,城里的人很会玩。
《伦敦一家人》观后感(十):自己的第一部影评
看过不少好片子,就今年来说,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应该算上一部。满打满算,半年加上线上的观影,大概也有四十部。左右,借着去上海签证之机会,到上海电影节,去看倒也没什么特别期待的《伦敦一家人》。
总算,他戳中了我。
其实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好电影。走出电影院我在想,阿米尔汗式的将各种他的三观硬塞给你的电影好吗?其实不差。只是无非你可能要抛弃一点自己的陈旧,去迎合他塑造的理想境界。确实,让我累的不是阿三给我的文化冲击,而是不断的灌输者的价值观。
至于《伦敦一家人》的清素,则是格外适合在没那么想拯救世界,没那么想装个文艺的13的下午静静的去看,或者说,去体验。
画面很美,原作的漫画叠加出层次。自己并非专业人士,只觉背景的真实感,迎合着手绘的线条,将历史感流畅的呈现。至于几个画面画风的变化则出现在重要的剧情节点,让人由视觉到感知,迅速消化。情景配以人物情感得以最大程度的还原。最后Ethel及Ernest的去世,一个用了大量描绘,一个却只用了定格。你好像哭不出来,却又明明哭了。
但好的故事永远是第一要义。是啊,细水长流。不自觉的哼起《红豆》,想起曾经一直在身边的人。往往是感同身受的,毕竟故事是一种理想,谁人不想与自己的Ethel走到尽头呢。一段世人好像都大概了解一点的历史,一些大家好像都经历过的故事,一些大家都会有的幻想,一些我们终不愿看到的现实。也许方二十的我没什么资格把人生看得那么远。那我只有通过他们的故事去憧憬·属于我的细水长流。
喜欢这样的电影,用最大的真实,给予看客最直观的感受。他离你不远,他的故事可能在老王老李老张身上再发生一遍。但你却永远希望自己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好电影,没有道德绑架,也没有国产电影《八月》一般散而无神的情绪表达。平淡而有神,令人怀念却又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