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崛起》是一部由丁黑执导,宁静 / 张博 / 邢佳栋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一):其实两个版本都还不错,可各取所需
虽然网上把央视剪辑版骂得很惨,但我觉得还是可以接受的,两个版本各有优劣。前四集的确被剪成了两集,那是因为网络版的第三集就是电视版的第一集。前两集专门讲“季君之乱”的压根没播,只是选了几十秒的镜头作为“回忆杀”播放。不播出的原因我猜是因为有些血腥和色情。但如果看过前两部或者看过芈月传,对剧情理解不构成很大问题。
此外,网版前四集在电视剧中没播出的还有两场戏。一是甘茂与苏秦就出走秦国“做交易”,一是薛公家宴上讲的一视同仁之故事。这两场戏要么是对推进剧情作用有限,可以从后面的剧情脑补出来,要么只是为了强调人物性格。由此来看,央视版基本是把不太重要的个别场戏,以“场”为单位完整剪掉。而对于播出的每一场戏,目前看并无剪辑。另外王学兵吸毒,估计以后会把他的戏份剪掉,实在剪不掉的也会有所处理。
综上,网络版继承了第二部的叙事节奏,剧情全面,便于理解,看起来比较轻松,但节奏稍慢。央视版有一些观看门槛,但对于熟悉大秦帝国的观众来说不失为好版本,节奏明快,剧情紧凑,高潮迭起。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反正我是两个版本都会看……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二):牛逼了大秦……
开始主要是不喜欢一上来继位两年宣太后和昭襄王就这么大的火药味,自己历史的昭襄王是一个比较隐忍的君王,对舅舅和母亲的帮助并不反对的等到母亲死了才开始发动很温润的拦权……
越看越觉得编辑编的好,昭襄王在母亲的扶植下成为一名真正的王,然后一手解决了外戚势力,容忍范睢那种瑕疵必报的人,看到后期列国之间的利弊权衡阳谋争伐真的是剧情又紧凑又把大国纷争演的活灵活现。说昭襄王一手缔结了统一一点不为过。
特别是正好看到统一战争之前的最后一场大仗,古来长平一站成就了白起也断送了白起,都说杀降不详,当年看书的时候就冥冥觉得这是为了国家唯一能做的,看电视电视更是把那种人站在面前为难的决策演的刻骨铭心,二十万人人数之多不能招募,无法融入,无法放还,放还后几年又变成敌国有生力量,不放二十万人都在那个正好连年的大旱里等着要吃饭,这是一个任何人站在那个位置都会做出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为秦国统一至少提前了二十年,要怪只能怪白起天纵太将才。电视剧里白起的纠结真是一个人的最好的诠释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三):国师们的家国意淫 |现在是21世纪了,拜托,能现代一点吗?
作者:连清川
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现在这个时间,都开始有点僭妄起来了,动不动就想当国师。
好勇斗狠的先王跑到周王室去举鼎,结果绝膑而死(大腿骨断了),留下遗诏说,让在赵国充当人质的同父异母弟弟嬴稷继承王位。
但是家里的母后惠文后有自己宠爱的宗室子弟,怎肯就如此善罢甘休?于是,孤儿寡母在权臣舅舅魏冉的保护之下,一路上逃过谋杀,逃过了惠文后设下的种种陷阱,逃过了王公重臣的猜忌和怀疑,历史上著名的宣太后和昭襄王即将喷薄而出。
这一幕是曾经发生过的历史,惊心动魄,刀光剑影,充满血腥杀戮,充满同室操戈,充满骨肉相残,充满人伦惨剧。在戏里,情节环环相扣,语言极具张力,道具与布景美轮美奂。宁静、张博和邢佳栋渐次登场,表演可圈可点。金牌老编剧、《走向共和》操刀手张建伟的手笔依旧老辣。
这就是央视一套黄金时间刚刚上演了四集的《大秦帝国3:崛起》。在豆瓣上,已经狂飙到9分的高位,延续了它的前两部《大秦帝国:裂变》和《大秦帝国:纵横》的好口碑。
相比其它粗制滥造或者生吞活剥或者胡说八道的历史剧比如《芈月传》《大唐荣耀》《锦绣未央》之流的东西来,《大秦帝国》系列实在可谓良心之作。
虽然其中的历史细节颇有些出入之处,比如关于商鞅在秦的作为,比如魏惠王形象的脸谱化,比如对许多期间人物的任意臧否,但总体而言,这部系列连续剧无论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考究,还是对于其间的器具礼仪,又或者对于王侯将相的背景考察,都可谓精细考究,一丝不苟。
尤其是第二部中,富大龙的秦惠文王、喻恩泰的张仪、宁静的芈八子、李立群的魏惠王、杨新鸣的惠施等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可谓入木三分,演员功底着实了得。若论起整体的水平,实在比《琅琊榜》不知“要高到哪里去”。
《大秦帝国》崛起的秘密是什么?
前两天讨论选题的时候,我提起《大秦帝国》,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任大刚脱口而出:二世而亡。这个议题确实很有意思:120年崛起之道,二世而亡。这算怎么回事?
我们姑且把真实的历史及其细节稍微放一放。这部剧开始之时,乃是秦孝公。此时的秦国在战国诸雄之中,早已衰弱,偏居荒蛮之地,国贫民弱,在魏、楚、齐的威慑之下,苟延残喘,眼见就要被人蚕食殆尽。
《大秦帝国·裂变》就是以商鞅变法作为主题而开展的。简单地讲,裂变讲的是秦国开始奋发图强的道路,商鞅为秦国制定了一套“法治”道路,在秦国国内建立了法律秩序,因此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国力开始强盛。
《大秦帝国·纵横》讲的是,秦惠文王重用纵横家张仪,利用了一系列“邦交伐战”并举的措施,远交近攻,削弱了秦国的大敌魏国,打破了魏韩赵燕楚五国合围,东出函谷关,成为了有能力统一诸国的力量之一。
现下开始的崛起,是在嬴政统一中国之前的最后一个重要君王,昭襄王,和他“垂帘听政”了45年的母亲宣太后,如何逐渐削弱了其它战国力量,包括坑杀20万赵军的长平之战,成为惟一力量的故事。
历史的脉络是大致不差的。不过中国人写历史大致都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也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喻今”。电视剧大致也不例外,当年轰动一时的《康熙王朝》也颇有这种倾向。当年社会腐败形势严峻,《康熙王朝》中每出现一次痛杀贪官污吏的行为,便引得屏幕前的观众们欢声雷动。
那么我想《大秦帝国》在历经5年的制作,经过了前期的冷遭遇,如今突然一跃成为了大IP,可能也是正好戳中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一根敏感神经,也就是“大国崛起”。
中国在1978年之前可谓也是积贫积弱,到了今天突然间可以与美国、英国、欧洲大陆等公然叫板,而美国刚刚上任没几天的特朗普总统竟然心心念念地想要削弱中国,国人全世界扫货,中国大妈能够撬动世界金价,买房团走出中国震慑欧澳,国企民企全球买资产,这与当年大秦走出蛮荒、一统天下,有什么差别?
不过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尚非如此浅薄,他们其实有着更大的志向:为中国的“大国崛起”出谋献策,从历史中寻找脉络。用他们的话说:大争之世,血性崛起。用这部剧的原著孙皓晖的话说,叫强势生存。
这三部剧(第三部虽然刚刚开始,但脉络依然清晰)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人物的二元结构,一君一臣:裂变中的秦孝公与商鞅,纵横中的秦惠文王与张仪;崛起中的秦昭襄王与白起。其二是破局,孝公破的是贫局,惠王破困局,昭王破强局。
总体来讲,秦与现今中国的状态是一样的,也就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所以当然要强势生存,强势崛起。所以,需要有一个雷霆万钧的人物,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挽狂澜于既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你现在大致看明白了。《大秦帝国》借古讽今的意思是:中华文明在2000多年前已经与今日世界之形势大致相同,处在文明竞争的时代之中,议题或许有点不同,那个时候是从生存到统一,今天是从生存到崛起。所以,无论是原作者的目的,还是剧作者的目的,都要给中国寻找到一条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复兴伟大中华。
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了现在这个时间,都开始有点僭妄起来了,动不动就想当国师。学哲学的想当哲人王,学文学的想当天子师,学历史的当然也就是想从借古讽今中找到一条“史谏”的道路(不敢点名,太得罪人了)。
这个倾向实在是有点意思,和西方知识分子发展的历史不太一样。从马基雅维利之后,西方的知识分子逐渐学会了和政治剥离开来,成为独立的一门职业。
尤其在现代高等教育崛起之后,知识分子多数情况下是设法远离现实政治的,就连最想当哲人王的海德格尔弟子,芝加哥大学的列奥·施特劳斯,也大声声明说自己是从来不屑于介入现实政治的,虽然他的不肖徒孙保罗·沃尔福威茨还是去当了布什的国防部副部长,并且被当成了战略设计家。写了《知识分子论》的萨义德更加清楚明白的说,知识分子是那种既要独立于政府又要独立于人民的“边缘人”。
但是当国师看起来像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不变的主题:“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不惟当教授院士的如此,连小说家剧作家都如此生起欲念来,委实有点反动。
这样的心态大约也埋入了《大秦帝国》的作品中。原作者,原西北大学的法律系教授孙皓晖在谈到大秦系列的时候,每每谈到的就是《重新思考秦帝国成败与中华文明》这样的话题。
在三部曲之中,显然,每一个帝王的身边,都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谋臣。这位谋臣的存在,几乎关系着帝国生死存亡。你当然可以讲这是剧本发展的需要嘛,没有主要人物,这戏还怎么看?不过要知道的是,这是剧组谈到这部戏的创举就在于二元结构——一般来说一部戏就是一个主角。
价值观依旧停留在大秦帝国
在我看来,这出戏好看真是好看,但是从价值观上来讲真的也就停留在了大秦帝国。如果总结来讲,这就是一部充分阐释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样一个用了2000年的道理。
我前面说过了,这部戏重点在大争之世。所以,它看待世界的方法基本上是竞争的、地缘战略型的,或者更粗暴一点,叫你死我活型的。所以,要想自己崛起,要么通过战争把敌人打趴下,要么通过阴谋诡计削弱敌人。
这基本上就是忠实地反应了当时大秦帝国针对战国列国的态度。秦国征服列国,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两点:酷政,伐战。所以,山东诸国说起秦国的时候,称之为“虎狼之国”,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为了征服和统一,秦倾全国之力,御全国之民。
春秋战国可以说是中华历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之一,诸子百家,百花齐放。在许多诸侯国中,采用的是宽仁、客卿、重商等等政策,其中所产出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不计其数,在今天,仍然是消化不完的民族瑰宝。
这样的国,最终被一个实行苛政,全民皆兵的蛮荒之国打败,真的值得如此骄傲吗?
好了,如果你要说,成王败寇啊?那么这就是议题了:120年的努力,缘何二世而亡?紧接着出现的相对宽松、休养生息和厚待文明的西汉王朝,生产出多少令人艳羡的中华伟业来?
国师们念念在兹的崛起之道,原本就是伤民残民愚民的暴虐政权而已,这何其与今天全球一体化,通过资源、资本和人才的全球化流通,通过竞争、对话与协商,通过国际机构和法律机制安排渐次达到国际政治与贸易秩序的潮流,成为悖逆的力量?
今天的国师们大约于晚晴时期的李鸿章、康有为有一脉相承,都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他们总是痛感于我中华民族之泱泱大国,一定要在世界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得看看这个世界的真正走向,并且把家国的命运,与世界同轨同步。食古不化,或者硬要从中意淫出一点家国理想来,大约命运就会和剧中的国师一样,商鞅车裂,张仪郁郁而终,而白起引剑自尽。
知识分子要负责的,是整个历史,乃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在战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墨子、惠子(对,就是剧中的人物惠施)、庄子这样,只对整个人类和知识负责的伟大人物。原著或编剧的国师们,若能够抬头望天,倒也不太至于像如今那样,又堕入原始的困境之中。
现在是21世纪了,拜托,能现代一点吗?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四):大秦崛起
终于追完了。总得来说,前半段更精彩,宣太后、秦昭王、苏秦,一直到中段范睢出场,在朝堂之上斗魏冉。那几出戏实乃本剧之高潮。暂且不管历史记载的所谓事实如何,我以为本剧对几个人物的塑造还是可以的。宣太后诠释了何为母爱之伟大;秦昭襄王则用他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善良稚嫩的少年如何一步步壮大成为真正的王,成长过程合理而励志;苏秦以死间灭齐只为回报爱情之恩,令人感动;而范睢的成功之路亦给人诸多启示,至于其睚眦必报之性格并无可憎,倒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一面,而且,真小人也好过伪君子之行径。
至于白起一角,我觉得塑造的不太成功,作为一个武将、杀神,剧中没有着重刻画其在战争上的表现,反而有意要表现他的道德思想、爱情生活。实为反其道而行之。也许是因为换演员之过,所以也不能太过由此而责怪剧组。
总体而言,大秦3剧情的节奏、完整性并不如1,但人物的丰富性则胜过前者。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五):清水出芙蓉
三点
1,反对用“历史正剧”这一称呼。
正为何意?尊重历史?这可是以小说为底本改编的,细节上肯定有些地方不尊重历史。真要符合历史,那应该直接根据史记,左传,战国策来拍。那估计会变成纪录片,而非连续剧。所以这个“正”字并非照搬史书。
那大家感觉到它很正,从何而来?历史逻辑。这部电视剧是以历史发展逻辑为主要线索来发展的。我想历史电视剧里的“尊重历史”,基本是这个意思。与之相反,目前中国大量的历史题材剧都走明星偶像路线,整个剧主要以小鲜肉大美女们的脸为中心来布置安排剧情。像大唐荣耀,就是看景甜,而三十里桃花,除了看杨幂及其床戏,还有啥看头?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剧越来越多,以致排山倒海,浊浪排空。这种剧,引导你只看脸蛋鲜肉,而不看历史故事,看完只去八卦,而少翻阅史记。好评如琅琊榜,有几个人看完会翻阅历史典籍,真正地了解一下历史?没有。所以说,看这些电视都是用来追星的。不敢说追星有什么错,只是追多了觉得特无聊,有一种空虚感,然后就觉得这种电视剧特烦人,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大秦帝国的崛起犹如一股清流,缓缓流尽已经荒草丛生的荒原,用饱满的历史故事逐渐滋润起观众的大脑,仿佛回到了80年代,看电视除了享乐,总能学到点什么,思考点什么,希望点什么。不像现在,华丽的外表下只是各种味道的鲜肉。肉再鲜,吃多了也会有口臭。历史故事,如同芬芳香草,让人的灵魂散发出香气。所以说,清水出芙蓉,清香沁人心。
2,电视剧细节与历史真实
很多人纠结于细节,搬出历史资料指出剧里细节不对。首先电视与小说是两种艺术,与史记之类的典籍更是不同有差别很正常,否则就成了纪录片。这实质上是如何在电视剧里坚持历史真实的问题。
我觉得,虽然细节多处改动,但仍给人强烈的历史真实感。无它,坚持以历史发展逻辑为中心来发展剧情。从以明星为主过渡到以故事为主,这是一大突破!为何?记得当年央视拍水浒传,想请港台明星来演林冲,结果对方的条件竟然是:整个电视剧要以林冲为主!就是以明星为主来安排剧情。幸亏当时剧组没答应。否则老版水浒就毁了!
总之,电视剧要有高于演员个人的总体逻辑,是演员为电视剧服务,而不是电视剧为演员服务!
手机打字耗费时间,第三点我想谈谈片尾曲问题,没时间了,下回补充吧。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六):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部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却看的是五味杂陈,看了不到几集就弃剧了,自己问自己如此史诗大剧该不该弃,但我不得不说,这部真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剧感觉像在看一个综艺节目的表演比赛,无论台词,表演,化妆,打光,配乐都糟糕透了,尤其是现场收音,入耳便是浓浓的片场味儿。还有龙套角色,感觉就是随便抓一个群演化妆一下,既丑又业余。总而言之,观感很差。 而且崛起的剧本有问题啊 ①赢稷(其实应该是赢姓赵氏应该叫赵稷)质于燕国不是赵国!②朝堂上讨论仿佛直接从《战国策》、《史记》或《新序》中抄下来转述为半文言半白话,台词的十分乏味。 ③六国名臣被矮化,角色单薄。战国四公子里,孟尝君小人扮君子、平原君出主意一出一个错、春申君偶尔露面像莽夫,也就一个信陵君还凑合。三位公子被矮化,虽说正史中,他们确实有名不副实之嫌,但《崛起》对他们的处理太过刻薄,甚至无中生有。 仅凭以上几点,真的对导演编剧的历史功底很抱歉!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七):张博版秦昭王收放自如重剑无锋
在玄幻、仙剑和穿越流行泛滥的当下,《大秦帝国之崛起》给荧屏带来一股古装历史剧的王者之风,延续系列前两部《裂变》《纵横》的特点,仍然是在低调开播,口碑高奏,无论媒体评分还是观众好评度都吊打同类作品,凭着精彩纷呈的权谋博弈和群雄斗法,宏大而又宏大的史诗篇幅,鲜活而又传奇的历史群像,赢得如潮好评,其中由演技明星张博饰演的秦昭王蠃稷,因其栩栩如生又收放自如的表演,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八):女人戏乱入让人如坐针毡
多少年了,在我们的印象里的战国历史,秦国一直是以残暴形象出现,而六国的则多以悲剧形象出现。白起是恶魔,而蔺相如、廉颇等人则是忠义英雄。
这部名字非常恶俗的电视剧,却大规模地颠覆书生史观的僵硬印象和狗血套路,全景式展现更加腥风血雨的历史真实。秦国不再是一味的残暴严酷,关东六国也不全是羔羊傻子。楚王流浪多国,芈月点评薛公,苏秦遭受酷刑等段落,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当然从齐王死后,莫名其妙出来一个赵女和白起的故事,仿佛脑残剧强行插入,极为啰嗦的比武,现代时装剧般的谈心,真让人如坐针毡。儿女私情莫名其妙。另外某些段落,如齐王在盟会上的长篇演讲过于冗长,令人厌烦。编剧和裁剪还是有些混乱。
坦白说,除了芈月之外,其他女人戏都让人感到厌烦。我想大家更想看到的是家国之间智慧较量,而不是女人琐碎的茶杯风暴。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九):大国崛起的势、运与气
大秦帝国的崛起,固然离不开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几代君王的艰辛努力,但更需要考虑的是历史的进程。具体而言,就是大国的势、运与气。
自平王东迁以降,周天子式微,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秦国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剧中所演绎的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在诸侯之间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南进东出,日益强大,又长平一役,削弱了秦国最大敌手——赵国,决定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带头大哥地位,大一统局面初现端倪。
这一进程,就体现了大国崛起的“势”。所谓“势”,就是前进的惯性,是物理概念中的动量,越是大国,其“质量”越大,动量越大,其前进的惯性也就越大。一旦大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想要改变其运动状态也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大的冲量。秦国就是这样,经过多年的耕耘,府库充实,装备精良,走上了快速扩张发展的道路,而反观他国,魏韩宋等国处处受人牵制,舍城割地,最终沦为大国附庸,这就是衰退之势,纵有战国四公子,也再难逆袭。秦国的发展大势已然形成,只要不出现黑天鹅事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便是指日可待,这就是大国之“势”。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总是螺旋前进的,退一进二,退二进三,剧中大秦的崛起也是如此。昭襄王时期,孟尝君田文曾挥师攻进函谷关,昭襄王被大臣指摘自孝公后未遭此辱;长平之战后,邯郸久攻不破,秦军伤亡惨重,又赐死战神白起,国中无人堪用,六国合纵,形势危急,但最终汾阳一战,破六国联军,化险为夷。所以,纵然有诸多战略失误,只要大势不变,一时成败并不能够逆转历史的进程,“势”也就是历史发展前进的潮流。
说到“势”,又不能不说范睢。先说剧中的范睢,这部剧简直把范叔演活了,何只赢稷,我看了都要爱上范叔了,剧中演员的演技可以说是出神入化,从在须贾府上的谦卑隐忍,到为相后的小人得志,他的知恩图报、他的睚眦必报,君子与小人的面孔完全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设计进谗诛杀白起,观众无不群情激奋,骂声不断,但这也说明这部剧真的把范睢的形象演到位了,非常可爱。
再说作为国相的范睢,论“势”之所以要说范睢,就是因为他最能看清大势又能因势利导。在魏国之时,他就意识到了虎狼之国秦国之崛起的大势,只是苦于“欲济无舟楫”,只能“蜗居耻圣明”。到了秦国之后,他精心布局,最终谋得相位,而范叔为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准确把握秦王之势,换言之,范叔牢固树立了“核心意识”,紧密团结在了以赢稷同志为核心的帝国中央周围,这才是范叔走向人生巅峰在关键所在。树立“核心意识”,关键在于准备领会把握“领导”意图,范叔一生工于心计,精于揣测上意,凡是秦王做出的决策都坚决维护,凡是秦王的指示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先是以废宣太后、削穰侯、华阳君之意获得秦王垂青,后为相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上方意图,勇于为秦王背锅。主导阏与之战,秦军惨败于赵奢;邯郸之战,久攻不下,范相举荐的恩人郑安平投敌,河东郡王稽失守,但秦王并没有罪责范相,反而噤群臣之口,可以说范叔集秦王宠爱于一身,但实际上,只有范相知道自己只是坚决贯彻了秦王的意图,是秦王权利的触角,秦王又怎会罪责自己,这也是范睢得以保全的根本原因。至于范睢白起之争,忠君忠国之辨,老生常谈,没什么可说的。实际上,能做到揣测上意易,而在能把握大势的基础之上,又能揣测上意难,若君为昏君,一味迎合上意便是大奸之臣,但君为襄王,范睢便能有所作为。可惜,受个人和历史局限性制约,否则范叔若能再同时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便也可称一代贤臣了。
至于大国崛起之“运”,好理解,就是运气。国运,包括地理条件、气象条件、物产资源、文化底蕴、历史机遇等诸多方面。在帝国崛起的过程中,这些先天条件与后天机遇也起到的基础性的作用。从发展进程角度看,惠文王?时期秦国攻下富庶的汉中、巴蜀,使之成为秦国粮仓,为秦国军事行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昭襄王时期,水工令李冰修筑都江堰,消除巴中水灾隐患,进一步增强了这一后勤系统的稳定性,余荫至今,又开凿蜀道,提高了帝国治理效率,降低了治理成本。长平一战,实际上不仅是秦赵两国军事力量的竞争,更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也就是拼家底,战争接近决胜阶段,遭逢大旱,两国均粮食欠收,但秦国有巴蜀之地的收成作后盾,最终熬过了赵国,这也是长平之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六国空间上看,秦国及时消灭了义渠国,为东出之路扫平了隐患,巴蜀又安定,匈奴又有赵国牵制,后方没有任何风险因子,据雍州、守函谷,诸国如盘中之餐,尽在眼底。秦国每一代明君的背后也都有殚精竭虑的能臣,秦孝公有商鞅,惠文王有张子,昭襄王有范睢,更有杀神白起。而且秦武王赢荡竞因举鼎而亡,才使得昭襄王上位,这,不是国运又是什么。实际上,说简单一点,“运”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但“运”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如果说“势”是动量,那么“运”就是冲量,会对“势”的运动状态起到影响,但很难改变大势,只是促进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
说到“气”就玄之又玄了,我自圆其说地理解,所谓“气”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与宿命。一个国家是带着历史使命诞生、发展、鼎盛、衰败与消亡的。周王朝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开端,封建封建,即分封而建,一个社会的根本社会制度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周朝亦是如此。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中央无法对面积广阔的国土进行充分的治理,所以采取了层层分封的方式,在各地设置周天子的代理人,即诸侯,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诸侯并起,天子式微。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无解的,因为这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生产力的制约形成了天花板,触顶之后便要走下坡路,周王朝形式上统一了天下,这便是其历史使命,但在其完成使命之后,便必然会走下历史舞台。但在周朝这数百年间,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点亮了冶金技术与文字的科技树与文明树,工具更加得力,沟通更加便捷,整个社会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到了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力发展的暗涌之下,孕育着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与周王朝最大的不同是强化了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使天下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而是统治者真正具有了治理的能力。这实际上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当时的大秦帝国,有能力有技术大兴基础设施建设,修秦直道,也就是秦国的高速公路,修郑国渠,旷世水利工程,连通巴蜀,强化驿站,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效率与帝国的治理水平,在中华大地上真正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就是大秦帝国的使命与荣耀。
至于秦二世而亡,则又是另一个玄之又玄的问题。帝国功业既成,真正统一了天下,却又一下子失去了目标,走入迷津。帝国敲扑而鞭笞天下,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可以说,帝国已经无敌了。估计秦始皇赢政的心理活动是——无敌,是多么的寂寞。然而,秦国没法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想到,一个偌大的帝国,失掉对手盘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易经中说“亢龙有悔”,也是这个道理。盛极则衰,理固宜然,然而真正无敌之后,也还是会想出假想敌,最终帝国把人民群众当成了对手盘,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铸为金人,以弱天下之民。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衰亡的原因说:“仁义不施而攻受之势异也。”这确实是原因,但这只是表象,不施仁义的背后还是因为帝国的无敌,失掉了对手盘,帝国也有没办法。孟子说:“外无敌国外患,国恒亡。”也有这个道理。
大秦亡了,大秦也没有亡。数十年后,汉高祖刘邦迅速重整河山,恢复了大一统王朝,实际上就是对大秦的继承,而后又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开疆扩土,打开了新的局面。但如果没有秦朝的成就,刘邦想统一天下也是不可能的。刘邦所做的只是针对帝国“熵”的释放的重新收敛整合,相当于秦始皇盖完房子,被陈胜等人弄乱,又被刘邦重新打扫干净,差不多就是这样。实际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是一样的道理,历史的“熵”没办法无限收敛,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散,就像西西弗斯的石头,推到顶端就还会滚落下来。历史就是这样,又像是七龙珠或者四魂之玉,承担使命的人努力集齐它,但在集齐后又必然会再度被打碎,往来代谢,循环往复,就成了历史。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如此,直到西方工业革命爆发,生产力得到的巨大的跃迁,“天花板”被打破,这样的历史格局才被改变。
学习历史是为了认识今天,把握明天。而今在工业革命之后又信息技术革命,人的视野从中华扩展到了全球,全球化的浪潮袭来,中国又迎来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新的历史迷局中,中国肩负了怎样的使命?我党肩负了怎样了使命?在这样的时间节点重提强化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代表了怎样的意图?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时代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具体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受一下。
《大秦帝国之崛起》观后感(十):张博演技优质,秦昭王霸气纵横
历史感强烈的正剧大戏,是考验一名演员资质和成色的最佳题目。尤其是角色在戏份足量,年代跨度足够大的时间和空间里,在纯正的历史背景中,在故事和台词都精炼考究的前提下,发挥出成熟自然的表现,精彩,足矣!看《大秦帝国之崛起》中男一号张博的表演,便是如此。
剧中,秦昭襄王从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沉浮的一生,被张博演绎得层次感鲜明,情感充沛,角色鲜活到位。尤其是和母后宣太后从颠沛童年到动荡中勇于摄政,历经危难,又以智慧和贤达统邦治国之气势,终于奠定了秦国霸业已成的地位。然而角色鲜明立体绝非一味正统叙事所来。犹记得剧集开端不久,刚刚登基一年有余的秦王嬴稷,因不满母后和舅公魏冉的“大权未放”,整日缠绵于后宫声色之中。被迫上朝哈欠连天,倦怠十足之态尽显。当母后怒气责罚,更是放肆顶嘴,自取藤条求打求罚……
此间张博先以纨绔姿态呈强,又转而小孩子闹情绪之面相自解僵局。此表演一气呵成,颇具看点。无论从台词到神态,从表情到眼神,将一个渴望被关注渴望改变现实的大男孩儿,一个想证明自己能力的年轻君王纠结难耐的内心,演绎得活色生鲜,力道十足。特别是现场收声的工艺,更能让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演员们情绪到位,充分融入到角色当中的真实表现。仿佛看一场声光电、服化道都超级优质的大型舞台剧一般。而之前嬴稷于床榻上享受美色的那一幕中,都不忘在妃子的香背上勾画出社稷之图的情节设计,也充分表现出年轻的秦王胸怀大业,欲成大业的急切之心。
所以说,无论从外型还是细节的表现上,都能轻易看得出,张博是那种可正可顽,又极具可塑性的演员。他的古装扮相好,特点鲜明,尤其是在这种古装大IP中,难得从年纪轻轻的小王,演到岁月积淀后的成事王者的地步,幕幕皆精彩。眼下,该剧正在央视热播,秦王也在母后等前辈的呵护下快速成长,更在复杂的战国局势下历经磨练。当他面对曾经的义渠王如今的义渠县令请阔地以及封君之号的请求时,当他面对被旧情蒙蔽的母后求情时,当面对即将到来的又一次三晋会盟、义渠起事的暴风骤雨时,已经成熟不少的年轻秦王,更加的胸有成竹,自信当当。看着铜镜里母后的少言多情,张博用眼神和同样剪短多对白,将一个看透局势又早有准备的睿智君王轻松呈现出来。不由得让人看后称赞。
当芈八子人老将去之时,一面是已然成王成侯的狼心狠,一面则是做儿为子的孝敬顺。面对老娘的闭门难见,张博版的秦王用长跪不起,用替母衣装席地等细节诠释了威严帝王外衣下好儿子的温暖。当母后问道“下辈子可愿再做王上?”嬴稷答曰,“一辈子已经足够了。”在母亲面前,掌政四十年的老王上依旧是乖顺的小儿一般,细微的服侍,满面的笑容。与母后宁静的对手戏,张博游刃有余,从少年时的负气耍性到成年后的以智称王,再到如今的不怒自威。时而笃定的眼神,拍案怒起的发作,张博所诠释的秦王也终于在母爱的呵护和保护下,在舅父们从助力到阻力,群臣们分派别类之中,威严尽显。
为王者,言行必果,为大王者,心狠手硬。朝堂之上,君臣之间,除异己,立能人,张博版秦王嬴稷的狠劲儿,不见血光,却也骇人。不信,关注他的眼神,时而如炬、时而目露凶光,帝王之势十足。
据悉,张博乃戏痴一枚,每每遇到喜爱的角色,总爱细细琢磨来演,也不喜欢那些看着噱头大的戏来接,只在乎那些自己觉得值得演的人物和剧本。想必这部饱含历史真本色,君王真气质的历史正剧,必定是耗费了张博不少的心血和时间。听听他实声收录的台词,看看他时而洒脱时而自然时而澎湃的君王之相,演技何止是碾压众小鲜肉。
另外,他的新作《封神》、《琅琊榜之风气长林》以及《乔家大院2》都有望在今年与观众们见面,同样引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