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6-11 21: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10篇

  《血与蜜之地》是一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Rade Serbedzija / Zana Marjanovic / Branko Djuric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一):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出产的毒胶囊享誉海内外

  这部影片在迅雷“正在下载”列表中很久了,某日,我下载完成,当看了十几分钟后,我在想,这电影是哪个国家拍的?。。。疑惑中,当看到一半时,我在想,这电影究竟是哪个国家拍的?。。。惊愕中,当我全部看完后,我在想,这电影没几个国家敢这样拍。。。鄙视中!

  在起初我的怀疑清单中,敢胡编乱造这样故事的电影,有这样几个国家:

  1、科索沃共和国。科索沃独立后连名字大家都没记准,还能拍电影?PASS!

  2、黑山共和国。不可能,黑山大部分是塞族人,PASS!

  3、塞尔维亚共和国。更不可能,PASS!

  4、波斯尼亚。有可能,不过一个屁大的国家敢拍这个,除非他们想再次回到战争时期。PASS!

  5、克罗地亚。有可能,但不是,克罗地亚不可能闲着没事跟塞尔维亚找茬,PASS!

  那只有一个国家,北约国家或美国,考虑到欧盟及欧洲的自尊心,显然这不是他们自己人干的事!

  只有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期以来为地缘政治利益,为傀儡政权发展,任何历史真相在他们眼里都不如一堆狗SHI用途广泛。于是,就有了这几年的《五日战争》等多部优秀战争动画片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虚拟的故事情节,颠覆了历史真相,颠倒了黑白真理,把宗教矛盾的历史纠葛一夜之间归结到了塞族帐下。勤劳善良朴实的塞族,一夜之间成了只会狗刨式强奸妇女的日本鬼子,变成了希特勒般的纳粹机器,成为了杀人如麻的残暴凶徒。

  美国八一电影制片厂,通过此片,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世界上任何不遵循美国民主价值观的国家,未来的某天,我们也会成为他国电影里描述的残暴、残忍的塞族政权一样,我们的后代未来会用这样的电影来羞辱我们!

  最后说一句,向波黑战争以及99年南联盟战争中牺牲无辜英灵表示哀悼,向击落F117的伟大民族以及无辜被袭击大使馆的国家表示敬意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二):《血与蜜之地》

  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自编自导自制的这部影片,并没有超出预期正常,本来她就是个主流明星,虽有自己的政治意识觉悟和众多慈善义举,但终究和简·方达 Jane Fonda、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这样激进的政治型人物还是不同的。所以她从剧本创作就跳脱不出美利坚合众国国家意识和女性特有的柔软气质不然即便她是朱莉也很难弄到投拍的资金

  作为导演,她的处女作还是交出了合格答卷。很传统的叙事,虽然剧情略显拖沓,但至少还算面面俱到,不少场面的基本掌控看不出来出自女人之手,情感方面也还有感人之处。对于她以后可能的编导作品还是值得期待的。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三):血糖失调立场紊乱

  朱莉执导筒的处女作选择视角下的战争戏码,与政治之外的好莱坞上层热衷于展示自己的人道情怀倒是相得益彰,而且朱莉率领好莱坞造影大军进入波黑历史想要彰显人文关怀显然比美国带领北约战争机器干涉波黑内战维护人权来的要更为容易些。但是就像莎朗·斯通会因为她认为的西藏人权存在问题而对汶川地震幸灾乐祸一样,偏颇理解会导致人道关怀的意外出轨。朱莉的这出战争戏既没能在内容上让血与蜜平衡发展,对波黑内战的立场也颇为紊乱。

  朱莉似乎并不想去探究波黑内战爆发的是是非非,而是按照正常习惯选择站在手无寸铁的老幼妇孺——战争中永远受害者形象一边。题材也是常见大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穆族女子艾拉和塞族军官丹尼尔沃克耶维奇相爱,残酷战争与甜蜜爱情的巨大反差总能相互衬托。从爱情入手也是文艺气息浓重的战争影片以小见大惯用手段,况且这位艾拉女士还具备另一种战争中很受怜惜的艺术爱好——画画。爱情与艺术共同生长在民族武力冲突下,朱莉的文艺情怀倒是全面的很。这段爱情悲剧的有点朱丽叶和罗密欧的味道,异族相爱又因族间战争而分离。个人的爱情要在民族大义接受考验,爱情的无族界和民族存亡的使命感是影片贯穿始终的冲突点。故事本身也很有象征意味,作为交战双方的塞族和穆族由昔日歌厅共舞到兵戎相见,艾拉和丹尼尔的角色转变也正暗含了波黑两大民族的角色转变。但是影片又无法只依靠爱情故事解读波黑内战的全部内容,从两个小时的剧情来看,爱情似乎沦为一个很尴尬地位,故事本身表现苍白无力,人物内心转变太过突兀,无法打动人心;与之相反的倒是镜头不避讳的塞族军人肆意杀戮的画面直刺人心。原本在战争中加入爱情元素就是想淡化正面战场的血腥程度,过多的杀戮让战争的悲剧凸显也让爱情变得徒劳无功血迹污染了甜蜜。

  对于首次执导的朱莉来说,完成这样一部影像作品已经很值得鼓励了。但是即使她站在天然的弱者一边,还是会被战争这种魔兽的复杂伤害到。朱莉编排的故事就已经站定了立场,塞族以强壮军官形象出现,穆族以弱女子形象出现;前者拿枪,后者拿画笔。这种不对等性就已经让立场倾斜了。那些赤裸裸表现塞族惨无人性的屠杀和其他穆族、克族民众悲惨生活的画面带来的憎恨和同情也立马分阵营站立了。而最后朱莉的中立色彩完全被所谓的同情心给打破了:站在民族圈内的丹尼尔枪杀了给穆族当间谍恋人艾拉,弃枪走向了维和的联合部队装甲车,并且下跪两次重复说:“我是战犯”。结尾的情节带有对这场内战的审判意味,而“战犯”是丹尼尔代表的塞族。朱莉安排这样的情节又过了一回世界警察的瘾,却无异于是一场自我羞辱。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四):相关影讯

  IMDB评分 3.9/10 (21,967 votes)

  幕后制作

  好莱坞著名女星安吉丽娜·朱莉自编自导的首部剧情片,曾经多次前往萨拉热窝难民营访谈的朱莉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构思了这个故事,她表示“这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并非政治宣言。”影片投入仅为1500万美元,对于安吉丽娜·朱莉的名头来说绝对是一部低成本制作。朱莉本人并没有出演影片,“我希望越多当地民众参与拍摄越好,这样我就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这部影片并非是朱莉首次尝试电影幕后工作,她曾发起过一部名为《天涯共此时》的纪录片,捕捉了2005年1月11日地球上很多地方同一时刻下的场景

  亲善大使的战争体验

  好莱坞的热门人物,原先的打星索女,现在是一堆孩子母亲和布拉德·皮特的伴侣,安吉丽娜·朱莉总是那种夺人眼球的超级巨星。但是自从安吉丽娜·朱莉成为了联合国的亲善大使,走访了很多难民营、见到了很多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之后,她的生活和心态发生变化。在这些年的走访过程中,她听说了和见到了很多发生在战争中的故事,见到了被战争改变的人性和人生沉静下来之后,她决定要梳理出来一个战争中的爱情故事,并将其拍摄成一部电影。

  安吉丽娜·朱莉说:“我走访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战争留下来的创伤。这些人和事给了我极大的震动。我看到了人性和人生的转折和改变,看到了战争在这些普通人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记。然后我开始设想人物和情节,想从中找到一些可以谈论、涉及以及阐述的内容。我每天都会沉浸在这样或者是那样的悲剧中,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沮丧。皮特曾经一度认为我是不是快要疯掉了。他告诉我,我的这种经历,是一个导演最可宝贵财富。为了拍这部电影,我询问了我的父亲、我的孩子们以及皮特,他们都很支持我,并且给了我很多的意见。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开拍了这部电影。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不同意,我还是不会开拍的。在工作中我碰到了很多戴尔维亚和波斯尼亚的记者,没有他们的报道讲述,这部电影不可能这么充实。”

  乌托邦的爱情

  在这部电影里,朱莉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女子和一个塞尔维亚男子因为战争而不得不改变立场并分道扬镳的故事。朱莉说:“这其实就是一个不可能的爱情,我想通过这段爱情来表达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无论你们是情人、是兄弟、是夫妻还是父子,当战争和命运来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只是身外之物,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这样的关系其实极为脆弱不堪一击。当然,我也不想去宣传什么政治性的内容,因为战争本来就是不应该存在的人类行为。我只想呼唤起一种理性,一种对生命尊重。”

  在这部影片里,朱莉不仅仅做了导演,她更是影片的编剧,而且影片的故事更是来自于她对战争感同身受的理解。站在作者论的角度上,这简直是一部作者电影。谈及创作剧本,朱莉表示,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她说:“写剧本是最艰难的一件事,因为在剧本中你需要完全地暴露自己。做演员的时候,我们活在角色的面?具之下。如果电影效果不佳,我们还可以责备导演,而导演还可以去批评剪辑师。可是做编剧,这却是一件单干性的活儿,你一个人坐在家里写东西,写的是好是坏,是有趣还是无聊,都要你一个人承担责任,没有谁能为你承担下来这个责任。做了编剧和导演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表演、越来越不喜欢做演员,或者说,我没以前那么喜欢做演员了。可能,真正去拍摄一部电影,才能把我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吧。”

  语言和演员

  这部由安吉丽娜·朱莉执导的战争片,算得上是一部热门电影了,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莉没有用自己和皮特在好莱坞里的人缘和关系找来一堆明星主演,而是远赴波黑战争的发生地周围,找来了很多南斯拉夫、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的演员来出演。更为蹊跷的是,朱莉还为影片拍摄了两个语言的版本:英文版本和波斯尼亚语版本。谈及这些,朱莉说:“选择正确的演员对一部电影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找来了很多当地的,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演员来出演这部电影,自然会展示出比好莱坞演员更为丰富真实的内容。他们明白战争是怎么一回事,更明白在战争中如何保全自己。所以,他们的表演给影片带来了很多真实的质感。至于语言问题,我感觉很很复杂。因为波斯尼亚语是他们的母语,用母语演戏和用英语表演自然是不一样的。母语能让演员和观众更好得入戏。而英文的版本,则是为了影片在美国上映而特别制作的,毕竟很多人还是喜欢在银幕上听到英语。”

  谈及这群演员的表演,朱莉说:“他们都是很杰出的演员,明白该如何在银幕上展出一个处在战争中的人应该有的模样,他们的很多特殊时刻的表演很令我惊艳片子中有一些杀戮和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

  花絮

  ·影片故事发生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它们属于巴尔干地区(Balkans),在土耳其语中,“Bal”意为“蜜”而“Kan”意为“血”,这也是影片片名的由来

  ·本片是安吉丽娜·朱莉的长片处女作。而在本片拍摄期间,朱莉就透漏她接下来会指导一部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

  ·影片2010年在匈牙利和波斯尼亚拍摄。

  ·影片在拍摄期间,关于影片的剧情的传闻满天飞。有一个版本讲的是朱莉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波斯尼亚女人爱上了一个塞尔维亚强?奸犯的故事。这个传闻使剧组遭到了当地女权组织反对,而且影片在波斯尼亚的拍摄执照也被吊销了。后来,朱莉带着剧本找到了波斯尼亚的文化部长,在看了剧本之后,波斯尼亚当局很快又为影片重新颁发了一份拍摄许可

  ·马瑞佳·卡兰(Marija Karan)、布兰科·托莫维克(Branko Tomovic)和布兰卡·卡迪克(Branka Katic)都曾经是影片主演的候选人。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五):被沾染了的信仰—安吉丽娜的《血与蜜之地》

  一段历史的黑影

  对大多数人来说“波黑战争”不过是历史课本章节,《血与蜜之地》所展示的正是课本外,或者说是历史自身所删减的那些秘密

  波黑战争伊始,连世界级Police美丽啃人都不愿掺和到这场数据着2000门大炮,6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古老战争的延续内战(基督教徒VS穆斯林,克罗地亚人VS塞仒维亚人)可就是这场持续了3年多的战争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200多万人沦为难民,一个曾交通发达风光绚丽国度就这样为历史贡献了一场“2战后欧州爆发的规模最大的局部战争”把自己打回解放前。。

  关于波黑,我们不必知道她的全称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也不用了解前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共和国是哪几个,我们只要通过这部电影懂得:在这片面积5。1万平方土地上,混居着三大民族,信奉不同宗教(穆斯林信伊斯兰,克罗地亚信罗马天主,塞仒维亚信东正教)所以这个国家的政府无论要做什么决定,真主和上帝都得进行单挑,直到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解体,在波黑前途问题,穆族和克族史无前例的共识:不理塞族的反对,让波黑共和国从南斯拉夫联邦分离,成为独立国家,人数绝对劣势的塞族冒泡了,去到欧共体讨说法,可最关键时刻,欧共体和美丽啃却再次体现对民主投票一贯的热情尊重:上帝都告诉大家:真理也许属于少数人,可投票永远听多数人的,所以占了波黑人口百分61的穆族和克族就得到了波黑是主权国家的支持,逼着塞族人把手中的AK-47上膛。波黑内战战火迅速点燃。。

  一道鲜红的伤疤

  按军事专家析说的,这场以萨市为中心不到3个月就有50万人扛起枪混战,是除拆了国内战外,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结果最惨烈的自相残杀。仒萨拉热窝市又无疑是波黑战争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被封锁的那段时间萨市人遭受了何种苦难,直到联合国维和部队介入,在市内设安全区,那些令人发指的战争才一点点呈现在世人面前。《血与蜜之地》正是以萨市为切入点,以一段禁忌之恋为故事主线,描绘了一幅真实仒残酷的战争浮生录。影片中本来相爱的男女主因不同的民族身份不得不站在对立的立场,类似的悲剧从战争初始就不断发生,影片豪不避讳地还原了当时的惨状:原本和睦的邻里街坊兵戎相见,恩爱甜蜜的夫妻反目成仇,塞族对克族和穆族展开了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他们一边喝着梅子白兰地,一边疯狂杀戮——喝醉的阻击手趴在小山包的犹太墓地,把视线内一切生物当标靶,在空地堆雪人的孩子被火箭炮轰成了碎片,街头的野狗叼着残肢在废墟中撒欢。年迈负伤的士兵被遗弃在角落静寂的死去。。。对这个城的人们来说,最安全的间只有清晨,因为那时士兵还在宿醉。。

  1992.8臭名昭著的奥马斯集中营被《卫报》战地记者布利阿米发现,随后大量因被虐待频临仒死亡的克族,穆族男子照片出现世界人民视野中,让人震惊,3年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曝光,事实上像这样大型的集中营多达18个,无以具名的小型集中营更不计其数,仒《血与蜜之地》的镜头没回避这场种族灭绝事件,仒是用压抑冷静的拍摄,将这一人类史上丑陋的一幕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最终关注的则是那些只关押女性,供军人发泻的“魔兽营”。塞族士兵就在学校和广场设立营区,不分老幼对妇女实施强暴和虐待。。最残忍的一幕则是一位12岁的女孩在她母亲面前被污辱。。

  接近纪录片的真实

  对于有争议性的暴力场景,不少观影后的人对其真实性提出些许质疑,但演员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浇熄了人们对真相所保留的最后一丝幻想。演女主角姐姐的瓦妮莎。格罗佐是个在萨拉热窝以外长大的波斯尼亚人,她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舞蹈家,但在那场战争中,一枚炮弹把她的梦想和家都变成烟雾。有的演员至今还穿着战争时期留下的衣服和袜子,有的演员已经10多年没吃过香蕉,一位28岁的女演员在战争中失去了30位亲人(包括她的父母)。。可以说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觉得这些演员不是在表演,仒是在电影中复叙各自的苦难,使《血与蜜之地》有一种接近纪录片的真实感。

  天使安吉丽娜。茱莉的绚美释放

  对于演员以及波黑战争的幸存者来说《血与蜜之地》是在展示一块无法痊愈的伤疤,让世人了解一段浸满血的真相,但痛苦却只有经历过的人们才知道。对于影迷和粉来说,关于电影背后的一切——背景,故事,演员,投资。。最终抵不过一个人的惑:导演,制片:安吉丽娜。茱莉——如果用百变和极致为坐标轴两端,让好莱坞演员自然分布,那轴的那边供着梅丽仒。斯特里普,轴的这边就必须是安吉丽娜。茱莉,是的,茱莉是世界上距离随波逐流最远的人,典雅仒随意的背后是爆棚的自信,在一众女星抢“女神”头衔时,她早在全人类心中申请过专利了。。这次她首次执起导筒,在《血与蜜之地》中厚积薄发地选择了现实中与自己密切关注多年波黑战争题材,以只导不演绝不喧宾夺主的意图,让她的超粉兔不得不为此片没入奥斯卡报声憾。。还好伍迪艾伦和梅丽仒。斯特里普都有揽获,兔才没吐口水。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六):【电影】12017[3.25]《血与蜜之地》

  安祖莲娜•茱莉,作为一个演员,我哋对佢再熟悉不过,但作为一个导演,我惊叹于佢竟然同样拥有如此掌控能力。

  睇完本片我唯一嘅感觉喺非常痛心。

  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可能喺近代我最唔了解嘅战争,睇过《一部塞尔维亚电影》,其实我仍然无法想象南方斯拉夫人内部嘅种种爱恨情仇,更无法理解塞族同穆族间到底有住怎样嘅仇恨,可以驱使一方誓死要将对方杀到一个不剩。睇过《柏林的女人》,我亦熟知犹太人嘅历史、“水晶之夜”,但其中无论怎样嘅迫害,男人自然只有死路一条,但女人除佐失去贞操,佢哋嘅性命起码喺可以不被剥夺嘅,但我却未曾知晓,喺我上幼儿园嘅年代,喺世界嘅另一个角落,原嚟曾经存在一个如此嘅地狱——仅仅喺寻找食品同药物嘅女人唔喺被随意强奸,而喺被随意射杀喺闹市嘅大街上。

  如果讲南京大屠杀喺半个世纪前黑白影像下野蛮人嘅行为,那么仅仅十几年前用彩色影像记录下发生喺发达嘅欧洲嘅呢一切又应该如何看待,我竟然睇倒同《南京!南京!》完全一模一样嘅镜头出现佐喺现代社会,喺我出生后嘅90年代。

  喺种族嘅仇恨面前,爱情又喺乜?佢嘅说服力甚至比唔上一颗子弹,“为什么妳不是塞族人?”当缠绵过后仲压喺妳身上男人竟然向妳留低咁样一句话,妳会何其伤心,但呢句话亦非常现实,佢俾一瓶可乐、一个梨、一片饼干要现实得多。看似牢不可破嘅伟大嘅乱世爱情,之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被转眼背叛。

  我自问唔喺一个高尚聪明嘅人,我亦无意宣扬爱情到底应该有几伟大,我只想捍卫守护最基本嘅人性同自由。

  电影很安静,对白亦唔多,却恰恰传递出佐令人难忍嘅恐怖同痛,茱莉应该很幸运,获得佐一个如此沉重嘅剧本。

  2006年,前南斯拉夫嘅另一个核心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分裂,希望呢个会喺一个比较好嘅结局,南方斯拉夫人从此再唔需要作为环伺四周嘅列强嘅雇佣兵喺自己嘅土地上自伤残杀,祝福巴尔干人民。

  我无法同意豆瓣5.8嘅评分,导演得虽然稚嫩,但唔了解呢段历史嘅人无法睇倒电影背后嘅沉重。

  推荐,考虑收藏中。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七):血糖失调,立场紊乱

  朱莉执导筒的处女作选择小视角下的战争戏码,与政治之外的好莱坞上层热衷于展示自己的人道情怀倒是相得益彰,而且朱莉率领好莱坞造影大军进入波黑历史想要彰显人文关怀显然比美国带领北约战争机器干涉波黑内战维护人权来的要更为容易些。但是就像莎朗•斯通会因为她认为的西藏人权存在问题而对汶川地震幸灾乐祸一样,偏颇的理解会导致人道关怀的意外出轨。朱莉的这出战争戏既没能在内容上让血与蜜平衡发展,对波黑内战的立场也颇为紊乱

  朱莉似乎并不想去探究波黑内战爆发的是是非非,而是按照正常习惯选择站在手无寸铁的老幼妇孺——战争中永远的受害者形象一边。题材也是常见的大战争背景下的爱情故事——穆族女子艾拉和塞族军官丹尼尔沃克耶维奇相爱,残酷战争与甜蜜爱情的巨大反差总能相互衬托。从爱情入手也是文艺气息浓重的战争影片以小见大惯用手段,况且这位艾拉女士还具备另一种战争中很受怜惜的艺术爱好——画画。爱情与艺术共同生长在民族武力冲突下,朱莉的文艺情怀倒是全面的很。这段爱情悲剧的有点朱丽叶和罗密欧的味道,异族相爱又因族间战争而分离。个人的爱情要在民族大义前接受考验,爱情的无族界和民族存亡的使命感是影片贯穿始终的冲突点。故事本身也很有象征意味,作为交战双方的塞族和穆族由昔日歌厅共舞到兵戎相见,艾拉和丹尼尔的角色转变也正暗含了波黑两大民族的角色转变。但是影片又无法只依靠爱情故事解读波黑内战的全部内容,从两个小时的剧情来看,爱情似乎沦为一个很尴尬的地位,故事本身表现的苍白无力,人物内心转变太过突兀,无法打动人心;与之相反的倒是镜头不避讳的塞族军人肆意杀戮的画面直刺人心。原本在战争中加入爱情元素就是想淡化正面战场的血腥程度,过多的杀戮让战争的悲剧凸显也让爱情变得徒劳无功,血迹污染了甜蜜。

  对于首次执导的朱莉来说,完成这样一部影像作品已经很值得鼓励了。但是即使她站在天然的弱者一边,还是会被战争这种魔兽的复杂性伤害到。朱莉编排的故事就已经站定了立场,塞族以强壮军官形象出现,穆族以弱女子形象出现;前者拿枪,后者拿画笔。这种不对等性就已经让立场倾斜了。那些赤裸裸表现塞族惨无人性的屠杀和其他穆族、克族民众的悲惨生活的画面带来的憎恨和同情也立马分阵营站立了。而最后朱莉代表的中立色彩完全被所谓的同情心给打破了:站在民族圈内的丹尼尔枪杀了给穆族当间谍的恋人艾拉,弃枪走向了维和的联合国部队装甲车,并且下跪两次重复说:“我是战犯”。结尾的情节带有对这场内战的审判意味,而“战犯”是丹尼尔代表的塞族。朱莉安排这样的情节又过了一回世界警察的瘾,却无异于是一场自我羞辱。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八):为了活下去,或许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

  “我在祈祷再也见不到我的丈夫,那他就永远不会发现……”

  被强奸的遍体鳞伤的女人说她“好想死”——但是她仍然活着

  萨拉热窝,一个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一个欧洲人最喜欢的夏季避暑胜地,一个城市的冬景被印在圣诞贺卡上的城市。

  这里的人们曾经生活的精致而富有尊严,坐在石子路边的咖啡馆里度过闲暇,在大清真寺的广场上喂鸽子……

  一切都在瞬间发生——多米诺骨牌的那一段,是波兰团结工会在选举中获胜,是罗马尼亚的独裁者倒在污血里,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书记们摇身成为新国家的总统……

  一纸独立宣言,让本来只是在政客之间的党同伐异,瞬间化作战火降临到普通波斯尼亚人身上,也许一些塞族和克族人并不认同这样的称呼,但他他们一天前还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土地上,共享着镇上最好吃的面包和,酒吧里同一个乐队奏出的爱情旋律。

  是什么使这些同学、同事、邻居,瞬间就变成了仇敌,瞬间担负起了要为自己人剥夺对方的生命的勇气和责任。是民族身份吗?是不同的信仰吗?

  都不是。

  是人类与生俱来仇恨的本能。

  仇恨来自恐惧,来自对自己即将失去的优势的恐惧,来自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遭到歧视的恐惧。那些随意举枪杀人的塞族士兵,其实是最无助和恐惧的,他无助到只有依靠武器,才能找回自己作为人的存在感。

  大规模,有组织的强奸一个种族的女性,即使在残酷的二战中,都没有在欧洲上演,却在21世纪钟声即将敲响前,在欧洲的腹地存在长达三年。对于这样的禽兽行为,中国人曾经有过体验。对此,我们会认为这是来自日本民族的兽性,其实他们忘了,八国联军曾经把清朝贵妇们,集中到紫禁城的一隅实施集体强奸。这样的兽行,日本人是跟谁学的,还真的很难说。

  《代顿协定》签署近20年后的今天,欧洲并不愿意总提起不久前的这段肮脏的历史。因为这样的兽行,欧洲人并没有去探究它的终极成因,他们宁愿相信强奸的规模要小于5万人这个数字,或者说怀疑那也许根本就没有在20世纪最后几年的欧洲发生过。

  相信五万名被塞族有组织有计划强奸的穆族和克族女性,她们中的大多数还生活在波斯尼亚这片土地上。她们背负着人类最禽兽的罪行继续活着。也正是为了活着,她们才在战争中承受了这样极致的兽行。

  波斯尼亚人(旧称穆斯林族或穆族)没有和周围民族不一样的血统,他们的祖先不是塞族便是克族。那些塞族人自以为在强奸敌人的妻子和女儿,其实他们是在强奸自己的人性。人类的悲剧,往往来源于一些可笑的蒙昧观念。就像欧洲人根本搞不清中日韩三国人的区别,只能是把日本人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局限为发生在远东两伙长的一样的人之间的内战。

  波黑内战结束17年后,屠杀以及强奸的指挥者卡拉季奇和姆拉迪奇已经在海牙受审。那些被屠杀者,每年受到纪念。而那些被强奸的妇女,也许不得不面对在路上和曾经强奸他们的士兵擦肩而过。在和平的天空下,她们继续在承受着心灵的煎熬,而仇恨,相信仍然深植在每个波黑人的心头,只是为了活着,可以先把侮辱背负,暂时收起仇恨。

  想想这些,就不难理解茱莉亚为什么在片尾,设计女主角被自己异族的爱人打死。也不难理解男主角为什么要向联合国维和士兵自首是战犯。因为除了强奸屠杀,他们还有被塞族将军父亲玷污的爱情,正是爱情之殇,是和平来临的一刻,他们都无法承受的。

  死去的人,不需要背负这些。只是,做出结束的生命的选择,对大多数人太难。所以,为了活下去,或许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除了那些被侮辱的爱情。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九):漂亮的处女作

  安朱丽娜朱莉当导演的消息真的让我意外了一下,不过想想这个性感女神一贯令人吃惊的个性,也就没什么了。

  战争爱情一向是很讨巧的题材,但导演好一部成功的战争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联合国亲善大使的朱莉,能把快被人遗忘的波黑战争导演成这样,也不错了。

  用一般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可以打5分(10分制)。但因为是朱莉亲自编剧亲自导演,加上电影对波黑战争挖掘的深度,摄影、表演等多个方面,这部电影可以打7.5分,波黑战争一向无人问津,朱莉能靠自己让人们对波黑战争重新思考,这本身就很了不起。

  演员的表演都很好,暴力镜头适可而止,没有《金陵十三钗》的炫技卖弄,《血与蜜之地》一直是很平静地在叙述这个故事,尽量客观地看待这场战争,还原战争真相。

  再看看战争本身,它对人类的伤害已经不止是破坏财产、危害性命,还让人变得像野兽一样,让人类最黑暗的一面表现出来,让爱人朋友分离,朱莉的处女作能达到这个深度真的很不易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十):Love and Peace

  冲着导演是安吉丽娜茱莉看的,拍的不错,战争就是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代名词和真实写照,如果没有战争,两个人谈谈恋爱,画画画,跳跳舞,多浪漫惬意啊!可是一旦扯上了战争,尤其是关乎于种族啊,信仰的,要想继续恋爱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一个简单的拥抱也许都要用尽全力,因为也许明天就要反目成仇,明天就会天各一方,感情早已在战火中消逝的灰飞烟灭,一切都不再那么纯粹,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处处飘散着浓烈的火药味和死亡的味道。

  我希望在和平年代,在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地区,人们都能珍惜爱护和平,向GINTAMA里的HATA王子学习,用一颗包容博爱的心守护着永恒的主题——love and peace!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血与蜜之地》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