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那些事》是一部由周小刚执导,黄志忠 / 陈小艺 / 朱媛媛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一):爱你呀。
咱家那些事屌的地方在于没有故事,它就是凑起一家子老小,各人有脾气性格,身份做派。导演就是把他们放一块儿,让他们叨逼叨,就着几个春晚小品级别的幼稚戏,也没什么新意,三五十来八集就出来了。
所以这剧和赵本山老师那些马大帅、乡爱们一样,又是一部放弃说故事的剧。四部乡村爱情故事踏实看下来,你会深为本山老师的创造力感到惊讶。整套戏加起来也是上百集,完全没有故事,第四部里仍会沿用第一部的冲突,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看的津津有味。乡村爱情故事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虽然没有故事,但它有人物,那是完全靠人物撑起来的一部戏。剧里就那么几个人,带着自己的性格、语言和小动作,在观众那里摔巧卖乖。刘能和赵四随便因为一点你压根儿不在乎的小屁事吵吵起来,一吵就吵出个三五集去。
我管它叫唠嗑戏。
咱家那些事也是部唠嗑戏,第一集的开场一大家子哄哄闹闹,细了看,你会发现里头没什么故事。两三天下来我看到18集了,仍是没什么故事,交到着急忙活赶故事的八九十年代的港片导演手里,这十八集的内容有个十来分钟能说完。
套路虽一样,档次却不同。赵本山老师的戏,部部都有几个人能戳那儿稳住,无论马大帅刘老根或者乡爱,赵家班成员们确实有个人魅力这回事。无论是马大帅刘老根中的范伟,或者乡爱系列中的王小利刘晓光唐鉴军,都有甩开故事,卷起袖子就跟你唠个三五集的本事。
所以你能想象到咱家那些事的导演,积攒了那么些二三线熟面孔的用意,因为没故事,就太需要人物了。戏看下来,效果也显而易见,本山出品国产剧的成功,虽说有运气的成分,但实力也摆在那儿了,他手下那帮子人实在太能唠了。相比之下,咱家那些事就显得不温不火,无论周晓斌和朱媛媛两位怎么使劲,仍然只是死水里徒劳挣扎的两条活鱼。
另外片名能改成东北一家人,或者东北人在北京吗?一个西直门两扁担大厦的镜头之后,一拨儿东北人在那儿唠嗑,穿越死了。
永顺跟秀燕说,爱你呀。
睡吧。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二):评咱家那些事
一部空前绝后的作品,空前是因为很少有这样的电视剧,聚集了近些年大多数的一线电视剧的主角,其创作表演阵容之华丽可称空前。说它绝后,是因为片子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氛围,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体会不到了。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很多人都生活在一个有若干个舅舅、叔叔、娘娘、阿姨的大家庭。每到节假日,尤其是春节,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进门后娘舅、阿姨、爷叔、娘娘的一通大叫于是吃的玩的就尽在手中。到了吃饭时间,一大家,老老小小十几口人,男人饮酒高谈阔论,女人布菜唧唧喳喳中间加杂着上莱、劝酒的声音,真是好不热闹。中国人一向注重家庭伦理也正是如此才使得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以血缘为纽举互相紧紧地粘贴在一起,这个牢固的团体所产生的力量是足以对抗一切的。有人老讲传统,我认为这才是传统中的传统。家庭的观念,成员间的关系是每个人处世的根本之一。现在的孩子平时叫得最多的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过十年,估计叔叔等称谓会消失,这是一个矛盾,得到了资源的个体优化扩大,失去的是传统家庭的亲情。应该如何解释定位得失?令人扼腕叹息。但不管怎样那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将是永远令人不会忘记的。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三):央视的又一力作—《咱家那些事》
我一直对央视的家庭片很推崇,这部戏一贯的温馨,但是还融进了难得的现实和人性:懦弱的大儿子,矜矜业业的工作,但是在人情世故方面能力欠缺,因而一直受到单位的排挤,这个是在我们的社会中很常见的!二女儿生活优越,在自己生活水平不赖的情况下,她会高姿态的帮助自己的弟、妹,但是一旦自己生活出现问题,立刻变得无情和刻薄;三女儿性格风风火火,过日子不脚踏实地,总怀揣着不切实际的明星梦,对自己家里的事热心肠,但是每次都是事与愿违,越帮越忙,但是坚持下去,她的一些性格特质还是会在事业上收获一些的;老两口最依靠的应该就是大女儿一家了,大女儿性格温顺,但是也懦弱,大女婿工作勤快,对老两口也孝顺,但是最终得了癌症,让人觉得惋惜,但是现实中这种事确实很多,在一线岗位工作的工人,工作脏累、吃饭不规律,生活节省,反而确实 比较容易得大病……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四):好大一个家-----《咱家那些事》杂想
看完30集的咱家那些事。心里的牵挂终于放下了。这么多年了,很少关注央视的电视剧。尤其都忘掉了黄金热播电视剧时段了。在这里,下班晚是经常的事,加班是家常便饭。但还是没有阻止我看完这30集。虽说,我并没有从第一集开始看,但即使在中途,就能被吸引,从而成为每天下班后除了做饭以后的第二件让我想着的事。可以说这部剧成功了。当然,这不是我看成功就能成功的。而是这里面的事理,真的反应出了现阶段人民对家的心态,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心态,以及现在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这部剧里,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不是老三他们一家,而是老大他们一家。大姐贤惠持家,大姐夫老实,稳重,大气。一切就是家中的老大,给下边小儿的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在他们身上,绝对的无私付出,不图回报,为这个家创造出无数的光辉。可能,老大在哪里都是这样,为这个大家庭添砖添瓦,关心弟弟妹妹,但谁能体谅他们的辛苦付出呢?可他们不需要你的体谅,只要团团圆圆的在一起就好了,只要父母健康快乐就好了,只要弟弟妹妹们家庭和睦幸福平安就好了。他们的心愿也就了了。他们是这个家的顶梁柱,这个家庭的希望。真不知道,没有他们的勤劳朴实,没有他们的出谋划策,家会怎么样。不懂事儿的就另当别论了。所以,我们确实要感谢身边无数个大哥大姐们。正是因为有他们,当小的才能踏踏实实的过着自己幸福的日子啊。
剧中说的故事很真实,讲得人生道理很逻辑,体现出的所有情感很动人。有时,坐在电视机前,我会觉得时而已经身处其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泪眼笑脸相间;有时又会回到现实中,陷入沉思。
每个家庭既有烦心琐事,也都有开怀时光。这里,谁敢保证,家里一直和谐到老,家里的亲戚不吵架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谁也不会将自己的思维转化成他人的。那么矛盾就会从中产生。产生矛盾,解决就好。都是留着同一血脉的亲人,哪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呢?一家人生活在一起,遇到犯矫情的事,会比对外人更不给对方面子,来得实在,处理的生硬些。但心心向背终会有返,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家的维系,因为大家心中都有一杆秤,能知道家里每个亲人的份量。正像剧中的情节一样,谁有过不去的坎了,老的少的还不都是一如既往地伸出温暖的手来吗。当困难摆在了眼前,除非家人矛盾积淀太深,或者真的没有人情味的人以外,哪个家人能够袖手旁观的站在旁边看热闹呢?除非,他的脑袋真的生锈。否则不会那么冷酷无情的。这才是家人应有的作用。可现今的世界里,真的有这么多生锈的脑袋,有这么多势利的眼睛。现今,有多少人因为房子而闹的不换人散?有多少人因为遗产打的你死我活,有多少的老人守着空房子自己发呆,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一时之快闹着离婚而让老人跟着操心?想想身边的人吧。这里没有什么对与错。没有什么争吵的。他是你的兄长,你的姐妹,至于闹的老死不相往来么?不至于。一句对不起,一起吃个团圆的晚餐,这样不比打架好许多么?何必呢?也许自己是个独生子女,没有哥姐弟妹,不知道若真的有了这些亲人,自己会不会也跟现今一些家庭一样,但我想,只要大家平心静气的想想家这个字,退一小步,也许,家人能够更紧凑的在一起。这样不好么?
家是什么?家是托付,家是陪伴,家是牵挂,家是紧握的幸福。家是什么?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我们都是远行的船,遇到风浪,旅途疲乏了,家就是你心中的依靠,永远的岸。当你在外边撞的头破血流无依无靠的时候,向后转,你会看到家人那温暖的眼神和强有力的臂弯,他们是在对你召唤,他们会保护着你,去海角与天涯,直通你想到达的彼岸。
你爱的家,他爱的家,咱爱的家,组成了“好大的一个家”。
2011-12-10记于深圳的家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五):从小盼着快长大,长大离开家。。。
咱家那点事儿2011-12-28 7:41
俺来闲话电视剧,其实也没有完整的观看这些电视剧,随便讲讲,有不妥之处不必见怪。
家中老人都是央视的忠实粉丝,尤其是央视一套的黄金强档电视剧,几乎一部接着一部看,当然最近的电视剧也的确质量出色,中国的年产电视剧数量甚多,质量好的甚少,而精品在央视一套出现的几率则甚高。
中国的文化有黄河文化和母亲文化,而“咱家”这部戏是一个家有儿女子孙的大戏,表面有几个明星的阵容,实际核心还是:母亲。
中国家庭的现实问题频出,谁家没有一本难念的经呢,古话有道理,至今仍如此。近些年的商品浪潮,市场经济带给每个人生活和观念的变化,点滴可见。
从商,倔强的国强狠狠地摔了一跤,又倔强地爬起来。
婚庆司仪,也是新兴职业。俺表弟年初举办婚礼,使俺见识了一把嘴皮功夫厉害的司仪,仅仅十分钟让人觉得情理皆有之,得人心,有水平。
离婚,复婚。
出现问题后如何解决,感情出轨算不算出轨,即使出轨如何回归家庭,个人发展如何考虑。
出了啥事儿,都是回家。
家中有父母,家中有永远宽容爱子的母亲。
也有不孝儿女,不赡养,不体贴,为利益几乎六亲不认,子女多了父母没人照顾,利益争先恐后,责任你推我让。现实也还真有这样儿的家庭。
婚外情,主流媒体能有涉及是因为社会现实日渐凸显,但很难深刻深入的反映,韩剧中表现的更加真切,那些男女的情感纠葛和困局,央视的电视剧点到为止,也是不错了。
这是近年大陆片中服装最时尚考究的电视剧,而韩国男演员又是俺喜欢的“小跟班”(他因饰演韩剧“传闻中的七公主”里的小跟班而蹿红),女演员李小冉亦是养眼又顺眼。
还是讲内容吧?遭到反对的恋爱很痛苦,却因痛苦更加深刻和爱的轰轰烈烈。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千年万年不灭,委屈善良的灰姑娘一定可以得到王子的心。
现代的灰姑娘和王子,现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成功获得父母的赞成,其中还有商业利益的纠葛,大企业的白领之争,都市爱情剧的脚本已然呈现出来。
剧中还有其他线索:孩子对于婚姻爱情的影响,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仍不可低估,总是难做选择。家族香火之事,哪怕家长可以想通,而当事人的心理仍然难以翻过这个坎儿,难----几千年的血脉传承,就算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也很难与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抗衡。
生育曾经是婚姻的第一要务,而今虽然市面上有流行词汇“丁克”,可真正可以接受的家庭不多,尤其每个家庭背后都是更庞大的家庭体系,在中国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
离婚,看似解决了一个问题。
又要离婚,这次的决定看似也是无奈之举,其实在经历了第一次离婚后,第二次离婚的决定明显更轻易做出了,还好有个清醒的家长,不然就劳燕分飞了。
多多和许飞的故事,还有另一个婚姻故事都是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全世界人都喜欢大团圆的结局,给世人希望和美好的童话,谁不爱呢?
这个都市版的爱情结果实现的前提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善良无敌,感化“敌人”。一切诡计被拆穿,一切阴谋被破坏,男子有才有智慧,有坚持,女子事业也有成。
创业这个事情,成了,赞;失败了,惨。他们只能成功,必须成功,故事也让他们都成功了。
故事在大团圆的时候拉上帷幕,所有真实的故事都是在剧情结束的时候才真正开始。。。。。。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六):这苦命的明杰呀
今天看到东方卫视第十二集,感觉这明杰的命真苦呀!!!!!!!
(东方卫视每天下午四集)前天先是被人绑架,死里逃生;昨天被合作伙伴万涛骗走几百万,差点死了;今天又被妻弟李国强拿走公司仅有的四十万,马上变成生不如死了。
我的神经也跟着他起起伏伏的,这把我的心给崩的,差点精神分裂了,真不知道这明杰是怎么挺过来的。
尽管知道这只是编剧在赚观众眼泪编造出来的,但是仍然很受震动。
反思这十年的经历,中招、高考、考研好像都不理想,一直以为人生怎么这么苦,和明杰一比,完全是毛毛雨。
现在终于和学生时代byebye了,开始进入社会了;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事需要我去面对,所以以后遇到事别太当回事,心要宽一点,才能度过难关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七):让人受不了的浆糊家庭模式(这是一篇吐槽文)
断断续续看了部电视剧《咱家那些事》,拍于2011年,这部剧谈不上喜欢,却让我有满肚子想吐槽的话想说,这么说是不是有些矛盾?
剧本符合中国传统家庭理念:多子多福,互帮互助,孝顺老人,和睦亲爱,亲情至上;演员也都是演技派,主演都是熟脸,专业性在剧中都有表现,演技惊喜。
接下来我要吐槽:
1、家长做派
剧中围绕三代人讲述故事,核心人物是老两口,简称老爹和老娘吧,有四个女儿两个儿子。老两口盼着最小的儿子成家立业,逼着结婚,结果小儿子不正干,天天叫着要当老板,女朋友嫌弃他没钱,跟了个土豪闪婚,怀孕去美国了。这老李家一大家子陷入了不快中,尤其是老两口,这儿子的结婚大事泡汤了,伤心郁闷。——难道你儿子不该食下自己作的后果么?你不是该反省自己的襁褓教育促成了孩子的叛逆么。
老爹狠小儿子不成钢,老娘又开始想各种方法帮小儿子找工作,其中最吐血的是,向条件较优越的二姑娘两口子施加压力,让小儿子去二女婿粮油公司上班,为此还制造了家庭聚会,二女儿原则性强,没让老公来,老太太竟然放话“他不来,今天就不吃饭了!”后来终于“得逞”,小儿子顺利去了二姐夫公司上班,结果卷走公司的钱失踪了,去做“短平快”生钱法,又去养海参,当然都赔了。——作为老人,自己不清楚自己儿子的能力和品性么,为了儿子牺牲女儿的利益,条件好就应该给弟弟买单么?
这个家自然大乱了。表面看问题出在小儿子李国强身上,在我看来剧中突出的慈爱老人是问题最大的。到处渗透着封建家长做派,老两口管事情太多,处理问题不从最根源处考虑,搞得这个大家庭乌烟瘴气的。
2、兄弟姐妹搅浆糊
之前说小儿子李国强前女友跟土豪闪婚,剧情渲染的是他委屈,两个姐姐去派出所为出手打人的小弟弟处理事情,理论的内容也挺无理的,说什么应该抓女友,她弟是被逼急了。而小儿子出来后,一副知道所有人都站他的姿态面对大家,真够恶心的。还有一件事,最小的妹妹秀红不小心磕着了,三姐以为是妹夫打的,跑到妹妹家把妹夫打了。——这个家庭传统得让人心寒,认为兄弟姐妹一起搅浆糊是亲情,搞笑,这么着幸福么?几乎都没自己的空间了。
中国家庭,很容易像一锅粥一样搅不清. 但心理学,也许可以将中国的家务事解析清楚.中国家庭那些常见的严重浆糊逻辑,它们多源自婴儿期的心理:你我不分(即婴儿和妈妈是一体的),整个世界都浑然一体,且婴儿"我"是绝对的世界中心,万事万物都围绕着我而运转,符合我想法的,就是善的,不符合的,就是敌意的.
这是武志红在《巨婴国》中所分析的中国家庭的浆糊,他还提到中国家庭的浆糊逻辑:1,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2,所有的关系是我的事。3,我和你之间是透明的。4,你们=你,我们=我。5,所有事都黏连成一个整体,没有当下。
3、男权思想
先不论老两口最心疼小儿子的各种举动了,一堆姐姐不站理只站情地维护弟弟,算不算重男轻女。再说小妹两口子,高知、自由恋爱结婚,结果因为女方怀不上孕,婆婆一家包括老公都要闹着离婚!!!女方还一脸的“对不起”表情,看得我都想冒火,怀不上至于那么对不起么,赶快离,说明这男人爱的是你的子宫,而不是你的灵魂。后来医院查出男方有不孕证,结果此时女方怀孕了(刚发现时,两人曾经激动地落泪),男方伤心地喝酒消愁,认为是女方出轨而怀的野种。此时我的火已经是熊熊大火了。
其实前几天我看的电影《记忆大师》也有相关情节,女主人公尝试了吃各种药、痛苦地打针等方法,但还是怀不上孩子,向老公提出离婚,男方不想离,但日子过不下去了,决定去记忆大师做消除记忆的手术,同意离婚。其实男权思想在现代社会还被广泛影响的原因是女性的“支持”,暗地里助长这种风气,时代进步到今天就是告诉我们,女人的人生不仅有生孩子这件事情,还可以有别的精彩生活。
4、多子多福
确实那个年代没有什么避孕措施,孩子多是普遍现象,但这种观念要是这么普及下去,得增加多少人的烦恼,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多了,浆糊就会越搅越稠,除非你学会保持合适的距离相处,不然,累自己是小,把老人的心都能累死。剧中老娘,没看到她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六个孩子的事情她不得不愁,一直到剧终才等到她最大的心愿实现——小儿子结婚,然后累倒住院了……
我和老公的家庭都是多子家庭,即使我们再孝顺自己的父母,他们也没有真正的开心,因为孩子多就会比较,总有一个孩子过得不如意,帮不了就用心替孩子担忧吧,一个点影响一个面,整个家庭都弥漫着怪怪的气息。兄弟姐妹们不成家立业时关系还好,一结婚成家,要是按以前的相处模式相处,总会引起小家庭的家庭矛盾。如果遇上像我老公兄弟三人(没提妹妹),在三个地方安家的情况,一年能见一面都不容易,兄弟情转淡,跟个过客似的……
吐槽结束。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八):咱家那些事:总有一件事是在你身边发生的
咱家那些事是有一个一个小故事串成的。我相信,这些小故事,总有那么一两件发生在你周围。
在永顺、秀燕夫妇能够让我依稀看到我大姑父大姑姑的影子;国强携款出走,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村那个把所有储户的钱都卷走出逃的农村储蓄所的负责人……
但是这些都不是让我触动最深的。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大姐夫的癌症,真的,看到这一段,虽然尚能抑制住不让眼泪往外流,但是视线已经模糊了。
在整个剧集中,他是很不起眼的,一些比较吸引眼球的故事,都聚集在知名度较高的演员扮演的角色上,但是到了这一段,却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和二姐的自私相比,他处处为人着想;和秀燕一样,热心于帮助家人,但秀燕是一团火,遇到问题,总是第一个冲上去,可是效果未必很好,而大姐夫往往是解决问题的那个人,而且从不显示自己的功劳。
这分明就是我的大姨夫,一个在我生活中,总是扮演着好人角色的人。那一年,他得了癌症,几个儿女事业也都稳定了,在他即将步入人生享福的阶段,他走了。
其实,在生活中,我和大姨夫并无多少交集,只有每年暑假,我会在大姨夫家呆一段时间,无论在他家怎么折腾,他都不会说什么。他说话总是和声细语,让人觉得非常舒服。
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是这段,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
《咱家那些事》观后感(九):咱家这些人
咱家这些人不都是乐天派,大姐说话慢条斯理潺潺弱弱,照我妈的话说,一有嘛事她就哭。
咱家这些人也不都是英雄主义,除了口若悬河的三姐夫。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镋棍槊棒,鞭锏锤抓,最爱三姐两口子,关键时刻大家都哭了,他们俩还能出来hold住全场气氛~
咱家这些人也不都是幸福和美,比如老姑娘,在婆家总是受气。但是我相信她幸福的曙光快要到来了。
咱家这些人也不都是心往一处使,但是关键时刻能出力的出力能出钱的出钱。
咱家这些人都是实实在在本本分分的人,就像你就像我,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家庭,温馨和睦。遇到任何事,只要有家做后盾,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老妈通情理,老爸稳重如山。讲述我们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平安是福;和睦如金;团圆似锦上添花。
珍爱这个家!
电视里有你吧?电视里也有你吧?
其实演的都是性格被放大了的我们。你说是不是^ ^
这么多年没在电视上追过一部完整的电视剧,这一家子也算是神奇了。
我想我喜欢这部电视剧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不管咱家发生了什么大事小情,大家都不把自己当外人。就算是发生了口角摩擦碰撞,也都是为了这个家。
希望大姐夫能早日康复。我们也都为你祈福。
至于王枪毙!你还要不要脸。
。。。。。。 还要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