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是一部由安迪·海伊 / 汤姆·森兰 / 约翰·史翠兰 / 大卫·摩尔执导,朱莉亚·麦肯齐 / 爱德华·福克斯 / 夏洛蒂·索尔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神奇
今天剛把原著看完
晚上就看了電影 太巧合啊
話說名字還不一樣 原著叫煙囪宅之謎
而且原著根本沒有馬普爾小姐 真不明白 放著那麼多有馬普爾小姐的不改編 幹嘛老改編本來木有馬普爾小姐的。。。
對原著做了極大的改動 男女主的相識變成了英雄救美 當然 相比于原著的英雄救美 這是十分二的英雄救美 女主居然成爲了煙囪屋的主人的女兒。。。甚至連兇手都不是原來的了 整個故事的大情節全部被刪掉 鑽石的出處 維克托國王 回憶錄 信件 只保留了最單一的案情
男主第一開始就被陷入嫌疑人的境地 這倒和原著挺類似 反復特寫的玫瑰花 沿用了原著的核心謎題 但出現的不是鑽石
過去和現實的交替剪輯很贊 回到劇集上來說 女僕死的很悲慘 當她說出秘密的時候 就是惹來殺身之禍的時候 開始我一度懷疑女僕才是兇手 但女僕死了之後在她那裡發現的信 開始我以為是兇手的栽贓嫁禍 沒想到是這個忠誠的女僕自己的行為 真唏噓啊
打字機的解答有點突兀 男主從原著的聰明王子變成了倒楣和魯莽的冒失鬼
而且很奇怪伯爵沒被打死的時候遇到了男主 居然沒說兇手的名字而是說出一個謎樣的字眼 好吧 姑且認為是爲了增加戲劇的可看性
最後馬普爾從包裡拿出鑽石那非常之精彩 不過兇手扔鑽石的時機不對 當時根本沒人懷疑他 爲什麽要在眾目睽睽之下處理鑽石呢??
劇集最後的詭計是完全的原創 不過給這個悲劇的故事更增添了一層悲劇色彩。。。
總得來說 原著和劇集幾乎是兩個故事 所以兩個完全互不幹擾 如果只當新的故事來看 還是挺不錯 只不過我很鬱悶原著那麼聰明的王子被改編成現在這樣 哎 不過女主真是美啊
最後一句 為啥這兩集的結尾都是馬普爾看著男女主KISS啊。。。沒那麼媒人 但依然媒人啊
《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观后感(二):有點接受這個新的馬普爾了
開頭很懸疑 結尾很反轉
兇手就是個變態 殺了那麼多人都不知道為啥
殺死上尉絕對的敗筆 違反一貫殺人手法 就像馬普爾小姐最後說的一樣 太自負 太自大了 長久以來一直隱身在暗處 最後自己把自己給繞進去了 在馬普爾未介入之前 一直都很謹慎 但參與到案子之後 很多行為都有點愚蠢
降靈會有點恐怖 。。。燒死女巫那更不能理解 一群看客看著人死去 還歡欣鼓舞 每年真的都有一個“該死”的女巫么?
這季的馬普爾表現不錯 親力親為 最後的推理真給力
這個兇手其實我挺喜歡的 因為是最像兇手的兇手了 對自己的罪行毫無悔意 而且手法挺強大的
《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观后感(三):三观扭曲的Chimneys
5E2 The Secret of Chimneys三观与我极度不和。Lord C的二女儿V,美则美矣,品性难让人恭维。她选未婚夫比选鞋还多变还拿不定主意,简言之就是嫌靠得住的老丑不可爱,又怕可爱的靠不住,同时老丑候选人的小秘书也顺便撩撩。奇怪的是剧中从马普尔小姐到她父亲Lord C到她姐、她的备选未婚夫们,都不觉得她有任何问题。美人的世界果然与我等不同。
理顺一下故事吧。在外交领域颇有建树的Lord C在府邸Chimneys大宴宾客,期间因故上楼,发现妻子与奥地利提琴手私情。替女主人望风的小女仆拦他,他急怒攻心,推小女仆一下,致其跌死。他藏了小女仆的尸首,并潜入已睡下的“野鸳鸯”卧处,拿走妻子佩戴的传世巨钻放到小女仆尸体旁边。之后他给妻子营造了提琴手唆使小女仆偷钻石两人一起私奔的印象。
因为钻石事件,Lord C的外交事业全面崩塌。他守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在Chimneys享受天伦之乐也挺开心。他知道二女儿V的亲爹是那个提琴手,但仍视其为掌上明珠。多年后,Lord C垂垂老矣,妻子过世,家业凋零。一位奥地利政治人物要他的老宅作回扣,与英国签一笔铁矿石大单。 Lord C从字迹认出这位政治人物就是当年的提琴手,恐怕是来带走二女儿V的。为保住女儿,Lord C设计杀死提琴手。从始至终,价值连城的钻石从来未被他放在眼里,他要留下的是对他不忠的妻子和当便宜爹养大的女儿。讲到这儿真要感叹一句,何必呢?
更令人三观炸裂的是真相大白之后,没人心疼Lord C忍辱负重。他视如己出的便宜闺女竟然还指责他让她妈郁郁寡欢并杀了她亲爹。哪儿来的底气呀?婚内出轨还有理啦?
Lord C被警察带走后,他的俩女儿肩并肩手挽手目送警车离去,一脸正义终得申、天下终太平的表情。良心都被狗吃了吗?
在这方面英国人的三观似乎特别奇特。之前看Julian Fellowes的《Snobs》也是这个套路。按我的想法,无论男女,婚后纯粹出于个人喜好出轨,都没法站在道德制高点博取同情呀。
看过阿婆小说都知道阿婆破案中最看重的是人性,她很少直接从侦探的视角去看待案情,所以这季真的很失败,包括剧情演员,对原著的理解。那个美国女演员的选角太失误了,太精明太有女王范了,让人一下子就怀疑她了,还有烟囱宅,那个漂亮的维吉尼亚就是bitch is bitchy,你爹养了你二十几年把你当亲闺女疼,一阻挡你的爱情,就爱情至上,妈妈应该跟你秦爹跑了才最好是吧,她妈婚内出轨间接导致女仆死亡,就是好人,这部简直神逻辑,要知道阿婆的第一任丈夫就是婚内出轨,她估计最恨这样的了!
马普尔还身手矫健的到处探查,要知道她是个上了岁数腿脚不便的老太太,她破案凭借的是对人性的理解,不是傻乎乎的就差在脸上写着我在破案。
《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观后感(五):榨出每个人的小来
英国人擅揭短,揭起来毫不手软,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所以英国人没申办来2018年世界杯绝对不会后悔,我个局外人都不后悔。
英国人这个揭短的性格在影视剧里是不很可爱的,就象他们揭短揭到国际奥委会一样,弄得剧中人也都不怎么可爱。这是我不太喜欢看他们拍的深宅高院谋杀案戏码的原因,很难爱上其中的人物。
阿婆剧没看过几集,因为做字幕的缘故,这集《蓝色的天竺葵》反倒看了好多遍。这一集在几千字的原著基础上大大加料,把原本也许十几二十分钟就足够表现的内容抻到八十分钟,和其它的长篇一样,编剧功夫做得很足,或许相对于长篇来说,这篇功夫做得会更多。当清清楚楚看下来之后,剧情浑然天成得并不太让人感觉出其中的水分,英国人老的推理小说的传统和路数还真不是盖的,应付这种添砖加瓦的活计绰绰有余。
相对于毒杀的“小犯罪”模式来说,编剧扣上“七宗罪”这顶大帽子实在大得有些过份。但是这个“七宗罪”也确实让这部戏过足了英国人揭短的瘾。人人都不可爱,人人又都让人恨不起来。罪缘是乔治•普里查德的Vanity,它引发的最大恶果是玛丽•普里查德的Gluttony,还有其他人的种种罪恶。然而这两个罪首却又完全让人恨不起来,乔治傲慢,用情不专,可是他又甘心为所爱的女子献出生命,他对自己的哥哥尽管怒其不争,但对他的危机却又从不袖手旁观。特别是他为这个小村子所做的一系列慷慨解囊的事,虽然有类似中国人向企业拉赞助的这种成分在里面,但如非其自己愿意,恐怕也不会做这么多这么好。而对玛丽这个人物,我到最后是彻彻底底的同情了,尽管她开始抢了妹妹的男人,可她为此所承担的后果显然是严重的,超出她之前犯错所应承担的。可能没有身体的不适,精神的折磨,她起码不会不堪得那么过份。
这里要说到那些看起来清白无辜的其他人物,当然到最后大部分人都并没有那么清白。比如说玛丽的妹妹菲利帕,为了报复姐姐而长年通过食物对姐姐下毒。菲利帕的丈夫,乔治的哥哥路易斯是一个赌棍。其实与他们相比起来,最讽刺的是故事边缘的人物。比如说海丝特,其实是一个八卦制造机和喜好偷窥者。对牧师米尔沃特的讽刺更为绝妙,他口口声声声讨玛丽的Gluttony,但其实他也犯了“七宗罪”里贪食的这一条,若不是控制不了食欲偷吃了菲利帕做给玛丽的半成品食物,他也不至于遭和玛丽一样的罪。特别是玛丽死后,他在教堂礼拜上的那番说辞,也实在不象他口中宣称的那样是按上帝的教导要人对别人友好了。何况对方还是个死人,这样声讨她,做秋后算帐,对一个主的奴仆来说有意思么?
都说推理小说不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其实我觉得不然,这种由情节堆砌起来的人物形象难道不够复杂,不够丰满么?虽然简练却不乏生动。看看这八十分钟展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难道不是一幅世态炎凉的风情画么?
《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五季》观后感(六):很顺畅的一部
看完之后,我深深的觉得这部剧情很顺畅,一贯到底。
只不过谋杀从预谋到实施有点快。。。正因为这种快,所以剧情一直被凶手牵着走。
没有太过复杂的人物,每个人的恩怨纠缠也不至于谋杀的地步,所以其实不能看出凶手的真面目。我基本是从中间就开始发现真正的凶手是谁了。虽然不知道原因。
原著没看过,但是我看了概要,原著中的马普尔老态龙钟到都出不了门的地步,而这部剧也恰恰体现了时间的流逝。虽然扮演者还是活蹦乱跳的都能出门去照相。剧中的Dolly是第一季第一集的主要人物,在这里又出现了,但是物是人非,也正好筑造了这个杀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