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出价》是一部由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杰弗里·拉什 / 吉姆·斯特吉斯 / 西尔维娅·侯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佳出价》观后感(一):就差1度,即可沸腾
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意大利导演,他的《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早已成为影史经典。2013年,他拍摄的影片《最佳出价》同样大受欢迎,斩获不少奖项。在这部电影里,他加入了更多悬疑成分,将一个精巧的诈骗案讲述得活色生香。
《最佳出价》的故事并不太复杂,为了偷懒,我把豆瓣上的剧情简介抄过来吧:
性情古怪的奥德曼先生(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是一家顶级艺术品拍卖行的鉴赏拍卖师,在他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几乎从未失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各种时期的女人肖像画。比利(唐纳德·萨瑟兰 Donald Sutherland 饰)帮助他用低价拍到心仪的画作,而年轻人罗伯特(吉姆·斯特吉斯 Jim Sturgess)则帮助他用技术手段鉴定古董真伪。直到一天,一个神秘的女主顾克莱尔(西尔维娅·侯克斯 Sylvia Hoeks 饰)带着大批的古董遗产走进了他的生活,克莱尔声称患有广场恐惧症因此从不露面,但是这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却让奥德曼渐渐着迷,他甚至求助于罗伯特追求女人的方法。终于有一天奥德曼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可是一个惊天的阴谋正在悄悄等待着他。
大多数有经验的观影者应该在电影过半的时候,就大概猜得出这个“惊天的阴谋”的谜底了:比利、罗伯特、克莱尔都是骗子,他们合谋演了一出精彩的戏,骗走了奥德曼先生毕生的收藏。悬疑电影往往经不起重看,因为谜底一旦揭晓,再次观看就失去了最初的惊喜,难免有些乏味。但是《最佳出价》出色的地方就在于,即使你猜出了谜底,但你猜不出结局,因为饱满的人物性格、激烈的剧情冲突、优雅的氛围格调让你舍不得离开。最终你会发现,骗局浮出水面,但是奥德曼先生不愿意报警,他失去了财富,但是却收获了爱情。电影巧妙地将奥德曼先生的命运嵌入了他的艺术观点之中:
“每件赝品都隐藏着某些真实。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造假者会因无法抗拒诱惑而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痕迹,往往是某些平淡琐碎的细节。从一个不经意的笔触就会流露出造假者的真情实感,使得造假者无可避免地出卖自己。”
所以,原本生性孤僻、行为古怪的奥德曼先生在一场骗局中意外地收获了爱情,虽然他失去了所有珍藏,但他获得了自认为的“最佳报价”——一份若有似无、电光火石般的爱情。所以他宁愿守在布拉格那个叫“夜与日”的咖啡馆里,等待克莱尔归来。好像沈从文《边城》最末的那一句: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奥德曼先生不但被骗了,而且还挺蠢,等待一个骗子的爱情,无异于“与虎谋皮”!不过当我们稍稍超越一点,答案并非那么理所当然,试着比较一下:对奥德曼先生来说,是空守一屋子女性肖像、孤独终老好呢,还是收获一份短暂的爱情,打开尘封的内心世界好呢?(悲观一点说,究竟哪一种更不悲惨呢?)这取决于人们对于幸福和爱情本质的理解。到了这里,人们或许终于发现,比起当一个守财奴,后一种答案也许更好。
不过这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最佳出价》就像一壶烧到了99度的热水,就差1度,即可沸腾。这1度关系到一个基本问题:爱情,更准确地说,骗局中的爱情还是爱情吗?更深一层的问题是,判断爱情的标准需不需要考虑个人感情之外的因素?
如果爱情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我觉得这是爱,那就是爱,谁也干涉不了,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奥德曼先生只管守望爱情就好。但是爱不仅仅是个人心理感受问题,而是两个人之间实实在在的情感羁绊与联系。“骗局中的爱情”显然缺失了爱情中应该有的一个要素:自由。奥德曼先生在这个恋爱故事中没有真正的自由,他始终处于被动的、无可选择的位置上,被欺骗,被操纵,被抛弃,他的爱情的真实性实在非常可疑。
爱情天平另一边的克莱尔则是一个过于扁平化的角色,她和比利、罗伯特这些骗子没有本质的区别,她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骗局的一部分而已,最终的目标都是指向奥德曼的财富,多么令人厌恶!这种单薄和苍白的人物设定,让我们质疑奥德曼的付出是否值得,质疑这段感情是否真诚,进而损坏了整部电影人性探索的深度和美学趣味的丰富。假如电影能够加入一两个细节——一个电话、一滴眼泪或者一个画面就够了。想像一下,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坐在夜与日咖啡馆数不清的机械与齿轮中间的奥德曼,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他慢慢地掏出手机,但却没有急着去看,眼中似乎有一点泪光,ost响起,电影结束——让我们在这场骗局之中(或者之外)看到克莱尔的本心,让影片从奥德曼的叙事视角短暂地脱开,赋予克莱尔一点点“发言权”,让我们知道,在某一个瞬即,克莱尔是真正爱他的。这样,电影就不单单讲述了一个傲慢又愚蠢的老人被骗取财富和感情的荒唐故事,而是向我们证明了,在一个爱情似乎不可能存活的地方,爱情仍然存在,不论奥德曼和克莱尔是否能重逢,奥德曼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都是对人性尊严的无上肯定。
鲁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评价:“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穷人·小引》)《最佳出价》还差的那1度,就是“灵魂的深”吧。
《最佳出价》观后感(二):无聊的冰冷和愚蠢
从一开始就觉得这应该是个骗局,后来逐渐发展成纯情路线,总觉得导演大概另有安排,没想到最后对这片子是如此的失望。
我非常反感这种表达方式严肃,却故意过分美化或者丑化现实生活的作品。概括来讲,这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孤独怪癖了一辈子的老头临到退休被人彻头彻尾耍了一把,最后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成半痴呆状态。观众花这2个多小时看了这个故事得到了什么?娱乐?视觉享受?欢笑?哭泣?警醒?就算有那么一点点,但确实让我感觉还不如不看......
我觉得,大部分人,恶人,好人,或高或底在自己灵魂深处都有一个平衡点。一旦超过这个平衡点,最原始的感情终究会对自己的行为发出警报。再者,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在痛苦终究无法挽回时,包扎起伤口,敞开的伤口只是让刺痛你的人更加得意而已。而影片描述的这两个人:
一个女人,就是个完全没有感情底线的火星人,一个人,要是能这样彻底残酷的摧毁和自己无冤无仇的人的感情,那她能否和同伙(特别是那个目睹了一切的)建立最起码的合作信任,从而实施这个骗局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一个老头,就是个上了大当吃了大亏,既不想着报仇,也不懂得忘却的傻瓜,这样的人,能否有足够的情商跨过无数失败与挑战,从而踏上这样的职业巅峰本身是值得怀疑的。
就算这样的人是存在的,把他们拿出来写到一个这样的故事里,拍成一个又不怎么华丽的片子,意义何在?一切只是为了表现冰冷而冰冷,为了表现愚蠢而愚蠢,我实在要对这位导演的片子从此敬而远之了!
《最佳出价》观后感(三):所有的一切都为之虚假,那么三两点真
所有的一切都为之虚假,什么是真?出价之代价是真,老男人人生进一步完整走出套子是真。
一生积蓄的满屋的女子为一个女郎倾尽,一生看不上眼的比利的画却成为了他最后的留存。不为神秘感,不为名家名作,不为价格,只是因为她。
为什么是最佳的出价?他用一整个密室里的女子的名画,换来了走出去的一个真实女人带来的情感。他的静默与幻想从密室搬到了咖啡屋,等一个人而不再是在无数的女人种莫名的徜徉,不再是自己一个人。
那真的一夜春宵确实值千金啊,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万金百万仅,但是值得不值得,却只在老男人的心中,旁人无从界定。
或真或假,或贵或廉。一生断真破假,廉买贵卖,积蓄一世却用这积蓄换取一假,却又由这假走出了真。实在是难以捉摸啊,真假或许早已不重要,只是心中那点点的温存以及希冀与满足。或许到了这时,女郎的情意真假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老男人的情意是真。
《最佳出价》观后感(四):骗术从来都是你情我愿
1.导演知道大部分人都能猜到这是骗局,但是也许有人希望这不是,或者就是觉得电影配乐和制作还不错,于是还是有很多人花时间看完了还不忘花时间评个价。评价总体不低,导致会有更多人花时间走一遍这个流程。根据时间部分等于金钱的理论,导演算是成功的。
2.老头的潜意识知道自己在年纪一大把的时候遇上患有其实还算挺罕见的毛病的妹子,妹子还很漂亮,妹子还很有才,妹子还很有钱,妹子还与他兴趣相投,还在经历痛失她爱的情况下首次爱上了他为他克服了多年未愈的心疾。这样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随着每一个标点符号呈直线下降。他不一定相信了,但是他希望这是真的。
3.每一次部分零件都会出现在他视线范围而不引起一个专门鉴定古董真假,也许曾经失手无数,警惕性高得出奇的鉴定师的怀疑。比起背后的金钱价值,他期待的是这个精密器械背后所代表的一种奇迹,这种期待再一次让他选择希望。
4.他收集的那些画作代表的是他对女性的仰慕但是不敢轻易触碰的情绪。如果有一种爱让他选择跨出这么多年都不敢跨出的那一步,那么推动他的脚的力量也是源自他自己内心的希望,他是希望有一个对象来交付他多年未能交付的爱意的。
综上,他是个心甘情愿的受害者,看完电影的都是。骗术从来都是基于心甘情愿的立场,不然就是偷抢。
《最佳出价》观后感(五):《最佳出价》:遇见爱情
看完《最佳出价》之后,我呆坐那里久久不能释怀。我现在已经写不出爱情了。刻意的训练也许源于潜意识里某根脆弱神经的驱使,长久的吝于表达终于使我丧失了这个能力。
可是我还是多么想为奥德曼写些什么。满头白发的他看起来是那么的脆弱,像个溺水的孩童等待着救援,企盼着一份不再有任何可能的邂逅。
奥德曼本来可以拥有完满的职业人生,作为一个在名画拍卖方面精明的行家,他几乎从未失手过,直到他遇到了“爱情”,遇到了克莱尔。
奥德曼其实很单纯,单纯到像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他费尽力气收集名画,只是为了一个人静静欣赏,看那些美丽的、夺目的、圣洁的、活泼的各种女性眼神。这样的一个有精神洁癖的人,当他遇到一个完美得像从画中走出来的克莱尔时,他又怎么会不动心呢。
尽管这份感情从最开始就透露着诡异和神秘,但是奥德曼却一头栽进去,彻底沦陷。于是在他完成了他人生中最盛大、也是最后一次拍卖回到家之后,他的克莱尔消失了,就好像她从来没有出现过。同样消失的,还有他所有的收藏。
像是战场上不动声色的收割,所有的仪式和陷阱指向的,不仅是他的财富,还有他的灵魂。
在遇到克莱尔之前,奥德曼仅仅是有时寂寞;而此后,他的眼神里埋着的,却是深深的孤独。《最佳出价》像是午后闷热却焦灼的天气。当杰弗里·拉什扮演的拍卖师奥德曼坐在布拉格“Day and Night”的咖啡厅里回忆过往、等待克莱尔出现时,他其实永远地被囚在那一段时光中了。
我喜欢这个故事。每个人总有一个阶段会遇到这样的爱情:它没有任何道理地倏忽而来,它让你全身投入、让你患得患失;它让你快乐让你痛苦让你悲伤,就好像一个梦境,你看到了天堂,但伸手却只是一片空荡荡。后来它消失了,于是你清醒了。你甚至不能确定它是否存在过。就像奥德曼,当他面对空无一人的墙壁,当他走在布拉格广场上,当他注视着人群时,他的表情不是悲伤,而是恍惚。
但是故事特别的地方在于,奥德曼在深深的绝望背后,总还保存着希望。尽管这是只是一场骗局,可是他仍然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克莱尔也爱她的暗示。那些虚幻的细节让他觉得,他并没有失去一切。
有时候爱情不必是两个人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激荡故事,抑或欲语还休的悲凉,都只与你自己有关。你记住了它们,它们便存在,并且再不会消失。
爱情,即使是幻想中的爱情。倘若你拥有它,那也是好的吧。奥德曼虽然悲伤,但是却并未后悔。毕竟克莱尔让他懂生了爱的滋味。它好过所有金钱,好过所有声名,好过最珍贵的画作……它好过生命。
“虚假之上,也可能会有真实的东西”。买家面对艺术品时,他对的出价就是他心中对于那件展品的赋值,爱情也是如此。狭长的楼梯拐角处,奥德曼第一次见等到克莱尔转身。他凝视着她,迟疑地碰触她的脸。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命运已经为了这次相遇标出了昂贵的价格。《最佳出价》。奥德曼倾尽一世换来余生的回忆,但谁又能断言那是不值得的呢。
就像你向我走来时那么美,叫我怎能不自惭形秽。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欢迎关注。
《最佳出价》观后感(六):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这个老头子古怪,孤独,自称不懂爱,可他却是片中最懂爱的那个,最值得尊敬的那个,可能在现实中也是如此吧。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单纯的骗局。
或者导演不愿意仅讲一个骗局就点到为止。
其实是一部更偏向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叙述,缓慢流深,一点点剖开爱的真相。
他的朋友比利可以说是非常了解他的人了。自称不是为了钱,甚至还教会了他的帮手这一套,却在设计上使出全副套路把这个老头子如庖丁解牛一般大卸八块。心思之深,手段之辣可见一斑。
里面有个细节耐人寻味,他的老朋友在对他讲连爱也可以伪装的时候竟然眼泛泪花。
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个感情,或许是一时的良心发现,故意提醒?还是像一个猎人不断逼近牢笼中挣扎的困兽,因为对它一呼一吸里的危难和悲哀都了如指掌,反而才最能感受到那种悲怆?
就像听某个电影中讲过的,一个杀人犯在杀死一个受害者的时候,反而能完完全全体会到那份惊恐和无助。
这个老头子,本可以是个多情的哲学家。他在讲赝品的时候甚至都留足了慈悲,他讲,即便一个临摹者想要完全临摹出一个名品,他也忍不住会把自己的体会添加进去,而那个添加进去的部分就像一个不和谐的断片一样,而反倒正是这个不和谐的断片,才是作品里authentic的东西。
他是真的明白什么是真诚。
而一个明白什么是真诚的人,是不可能不明白爱的。
只是这个世界,很多时候都不配拥有这么高尚的爱。
就像在那个美丽的姑娘出现在老头子的眼前时,老头子不禁用手摸她的脸庞,那副专注的深情,那个温柔的动作,就像在抚摸一件历经沧桑、辗转其手又被深深珍爱的艺术品一样。他跟那个所谓的nice小伙子聊这个姑娘的时候,说她像某件精致的大理石作品。没错,世间的女人有多少能得到如此之男子之如此赞赏呢?甚至不是出于性,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一种高尚和尊严。由此可见,那个姑娘真的不配得到这样的爱,而这个世界大体,也不配得到这般老先生如此的爱。
所以他像影片开始,也像影片结束那样,孤零零,神情荒漠地坐在那里。
可能这个世界注定与他格格不入。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个世界本身就缺乏这般的尊严,来与他的高尚相配。
他就像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一样,操着一口标准贵族的英伦腔,为人处世无可挑剔,专业,风度,自尊,且自持。
按理说,这样的人确实没什么把柄被人逮到,也确实没有漏洞和负累被人要挟。
可有一点很要命,也很不专业,就是他对女性肖像的痴迷,甚至让他一反专业的态度,在拍卖会上欺骗竞标者,以此把所爱据为己有。
如果这是一个一般的癖好,像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那样,还好;可偏偏,他的这点被人算计了,就像一个摆在明处的软肋,一把悬在头顶的宝剑,一不小心就会砸到头上。
他的"朋友",可谓太了解他了。都道知己一个也难求,可遇上如此"知己",真比宿敌还可怕。
他知道他不敢触碰陌生人,不敢爱,也不敢拥有爱,只能用一屋子的画聊以慰藉的怪习和心理。于是他给他设了个套,设地恰到好处,天衣无缝,里面有美人,有名作,有寻宝,甚至还有那么一丢丢的哲学和人文探索,如果这是一款游戏,估计能让不少人沉沦其中了。百分百个性化设置,谁能抗拒呢?
他用一贯的作风,绅士地靠近这位女子,一心一意想为她排忧解难,在得知自己太急的时候,不断反思自己爱的能力,就像那些绷着神经的竞标者一样生怕因为丝毫差错就与名作失之交臂,而他的名作,除了他满屋子实际上的名作,就是那个躲在屋子里声称有广场恐惧症的女孩子了。他视她为莫逆之交,甚至是心灵伴侣,他以为他们完完全全分享着同一种心境同一个世界,他以为她就是那些名画的现实版本,就是他所有珍视的,储藏的,用尽一生徜徉的艺术本身,那份处在现实之外,生活之上,眼界不及的爱本身。只是,他们在"真品和赝品"的纬度上处在完全不同的位置,她,是那一整个赝品中那一点点真,而他,是与虚假世界相隔绝的那满屋子的真品。很难说清楚,他们的对话所透露出的意味,有那么一点点哲学的,启蒙的味道,有那么一点点心灵沟通的感觉,而反过来看,却充满套路和别扭。
他为了"治好"她,雇了人弄伤自己;为了爱她,处处迁就她的任性,从一开始的放下身段,到后来餐桌上的潇洒一撕,颇有舍命陪君子的意味。可他是舍命了,陪的却不是君子。
也许吧,从一开始他就不应该放下身段。
可是,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当那个nice小伙说"欢迎来到成人俱乐部",他的话里有一部分是真的。哪怕代价如此之高,他还是需要一份爱情来认识自己,体会自己,甚至是尝试离开那间充满艺术品的屋子,在真实的游戏环境里体验一把,把爱是怎么一回事搞清楚。
哪怕是被结结实实骗个血本无归,哪怕所经历的只是一份虚假的爱情呢?
就如他所言,哪怕一件赝品,也有它自身真实的部分。
可能导演想探索的,就是在一个真真假假谨慎的犹如竞标的世界里,究竟几分真,几分假,我们如何去分辨,分辨过后,又去如何解释,如何弥补,如何长大呢?
他站在警局门口,意欲报警。可他脑子里回想起和姑娘的夜晚,回想起他的沉浸,回想起那么一份短暂又飘忽的爱情。然后他离开了。
想必在那一驻足中,他已然体会到了虚假里的那份真。
从头至尾的安静和不动声色。他没去揭发任何人,反而去了那个女孩儿提起的餐厅,说他在等一个人。
他依然是一个自尊,自持,高尚的人。只是我暗中希望,他可以不经历这些,依旧知道自己是一个高尚的,懂得爱,更懂得如何爱的人。他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
希望每一个这样的人,都不必经历过一场骗局,才发现自己是这样的人。
完。
《最佳出价》观后感(七):电影慢谈之[0305] The Best Offer 最佳出价
看到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在最后的拍卖会上的潇洒自如,听到他之前和神仙姐姐Claire的对话,再回溯到在餐厅里,神仙姐姐说不再卖任何的古董,基本上已经认定这是个骗局。当他拿着神仙姐姐母亲的画像走进密室,我也注定他看到的必定是一个空荡荡得吓人的房间。
来自澳洲的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跟科林•费斯Colin Firth合作过【国王的演讲 The King's Speech】, 似乎也沾染了英国演员的细腻,他在最后进入密室的时候,那一刻的眩晕,看起来会有些过头,但明显是戏剧舞台的路子。 他和神仙姐姐的配戏,年龄和外表都差得太远,我本来觉得,如果导演选一个同样年纪但是更帅一点的大叔,会有更好的票房感召。但是看到最后,倒是认同了导演的选择。这样一个跟任何女人打交道都会有羞怯感的老处男,如果太帅会显得没有说服力,而结局也会显得没有那么悲凉。西尔维娅•侯克斯Sylvia Hoeks演的Claire倒的确是足够苍白,演一个在大宅子里隐居16年的古墓派仙女不会有太大的问题,难怪老处男为之魂魄颠倒,他站在亚当和夏娃的雕像后,偷窥着一个没穿内内的姑娘舔自己的脚指头,估计那一刻,他已经无法自拔。
直到最后,故事在一个侏儒女子的口中揭开最后的面纱,原来,这个看起来有些不正常的侏儒总是念叨着的数字是为了为以后的故事做一个铺垫。一个终身都在忽悠别人的古董商人被两个年轻的惯犯给忽悠了。这种故事本不新鲜,只是同样的题材,导演没有把它拍成喜剧,Claire和Robert在背后是如何勾结的,也虚化掉了。导演的本意倒是通过古董真品和赝品的联系和差异,去探寻爱的真假。神仙姐姐在密室中流着眼泪的表白,难道就没有真情实意的存在?那点缀式的啪啪啪场景,那些时时刻刻的回忆,那明知道是面具下的虚情假意,或许能让Oldman在医院中撑过余生。
《最佳出价》观后感(八):各取所需,便是结局
生命中的得失,因个人而言。
生命本为经历而生。爱情中总有得失,相对每个人来言意义不同。或许是生命的全部,或许是人生的起点,或许是成长的过程。各种的或许,说不清。但说白了,爱情也就为经历,为生命。不能为情人和朋友而估价。那不是古董,不是商品。感情不会有回报收益,因那不是投机投资。不能在其付出相应的投资后,便能得到回报。从来不能如此计算,也应该是计算不了。带给生命中的色彩后,便是无价。
我不认为男主角可悲,女主角虚假。
男主角用一生的财富换取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何悲之有?爱情,是人生的一个精彩的过程。而女主角也投入了感情,何来虚假?只是诺言不会成真。现实生活中也不见得有多少的诺言被实现。被朋友与情人骗得一无所有之后,是否谁都不再信任?人的价值观,又何去何从?选择自己所坚持的,或许是对的。男主角最终选择在餐厅等候。人们只需在自己的世界活得安好,便是幸福。幸福不在别人眼中,而在自己的心中。
或真或假,无需分清。
电影入面总说:“疯狂的事会掩盖虚假。”真假没这么容易分得清。又或者,根本不用分开。不用为真假下定义,在乎的,也就过程与经历。品尝过甜与酸,请学会满足。
各取所需,便是结局。
相信大家曾经的欢乐时光。人的一生是由平淡,精彩,痛苦,快乐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而其中各占的比例,是由自己抉择。爱情是给予人们所需所要,得到之后,自然会产生一个结果。无论是好还是坏,你必须选择接受。
《最佳出价》观后感(九):待价而孤
在布拉格广场机械钟餐厅里,在时间滴答流逝的声音中,老头独坐,强大的悲凉像冬日的寒风一样,可以瞬间将冷意直刺脊骨。
老头或许是幸运的。相比于没有经历这些,在盲目的自大和孤傲的洁癖生活中慢慢老去,至少他还可以有一场风花雪月去回忆,去回归到凡世试着追寻和等待,即使明知风花雪月也不过是一场骗局的情况。
其实我是能够理解老头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行业权威,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左右所有经手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他是有骄傲的资本的。这种资本足够他可以无视身边所有人的感受,跋扈,冷酷,不近人情。甚至他的洁癖我都能够理解,凡夫俗子的东西怎么可能还能入得了他的法眼?怎么可能还能轻易的走进他自己的世界?于是他注定了孤独。天才的孤独不也多是如此吗?异于常人,于是疏于常人,耻与常人,最终孤家寡人。
天才往往不是全才。老头在影片前边展示的孤独和影片结尾的孤独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边的孤独非常能够接受,就像我们能够接受有钱人做头等舱,坐专机一样。我们甚至可能还会嫉妒他,嫉妒老头一个人独享餐厅最好的位置,嫉妒老头一个人独享那么豪华的一套居室,嫉妒老头一个人独享满屋子价值连城的名画……我们会嫉妒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我们的能力范围达不到,而他做到了,只是靠他的才华,靠他的能力。即使在他独享这些的时候会让旁边的看客觉得有些怪异,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理解他的孤傲,理解他冷漠,理解他异于常人。造物主是平等的,不管一个人再怎么才华卓著再怎么天赋异禀异于常人,但他还是要生活在凡人之中,需要遵循普罗大众基本的需要。他也会需要朋友,需要倾诉,需要分享,需要爱情。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特别异于常人,那他的另一面肯定也会异于常人,只不过可能有些异于常人能产生积极的效应,而另一些可能正好相反。于是乎,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头被别人设计了,而这位设计他的人恰恰是他看不上的平凡人。
没有人是无孔不入的,所以哲人几千年前就告诉了我们要戒骄戒躁,要谨言慎行三省吾身,要谦恭低调一心为善。
老头在影片最后的孤独是普罗大众的孤独,是爱情寻而不得的孤独。这种孤独是接地气的,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有的。老头精明一生,孤傲一世,最终被人设计骗尽所有珍藏品(当然包括他的童贞)。幸运的是他开始了回归,回归到正常人的七情六欲,这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于是,虽然他依然是一个人独坐餐厅,依然是独享一张最好位置的食桌,但老头心里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而这件美好事物他再也左右不了,无法随心所欲掌控鼓掌,只能依靠蛛丝马迹去追寻,只能独自等待。
一个对未来有向往的人是幸福的,一个对未来有期待的人是幸福的,即使孤独。
《最佳出价》观后感(十):消失的…...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请先别看影评,跟着自己的感觉。
如果你很好奇......
正叙的故事,像是高冷、优雅、精致,贵族式的幕帷缓慢拉开,大量艺术作品,还有欧洲明信片般的画面,或许有人会不耐烦,又像被轻柔拽着继续观看。
维尔吉尔,一个独身、孤僻、恋物癖的老头,灼手可热,艺术品拍卖界一哥。收藏着各个时期艺术大师们的女性肖像画,可能是这些仕女,使得现实中平庸的女子都进不了他的法眼。
不得志画家比利,是维尔吉尔的搭档,协助他将拍卖会上隐匿价值的真迹以超低价格收入囊中。
他们的友谊,依附于经济,不平等地位,却又配合默契。
比利:我唯有的遗憾就是说服不了你,相信在我的画作中蕴藏着一个有天赋艺术家的伟大梦想。
维尔吉尔:知道怎么拿笔,不一定够格成为一名艺术家你需要点天赋,可你还从没拥有过。
契而不舍的女委托人克莱儿,一再爽约隐含诡异,老别墅里散落的十八世纪零件,反复激怒维尔吉尔的女人,都如套路般,让他一步步陷入追寻隐匿于背后的原因。谁说不是好奇心害死猫呢。
克莱儿的广场综合症,更添神秘。只闻其声,透过密室小鹿般的眼睛,母亲的肖像画,过期护照上清秀的照片,像一把把钥匙,开启了老头尘封多年的心扉。克莱儿,像走不出城堡的公主,等待他去搭救。他们是那么与众不同,又是那么的相似,救赎于自我救赎。沉醉于葡萄酒般微妙的酸度和细腻的单宁,渐渐沦陷。维尔吉尔的世界坍塌,即便是年过半百也有如少年般忐忑,眼里心里只有爱人,超过自己,甚至超越他钟爱的艺术品。
应证了比利说的,人的情绪就像是艺术品,可以伪造,看起来是真迹,其实是赝品。火眼金睛的维尔吉尔鉴别不了友情与爱情,遭遇了最卑鄙的局,被骗走了心,偷走了一世藏品。可怜的老头,撕心裂肺却无法发出声音。
徘徊警局大门之外,又转身离去。
无药可救。
维尔吉尔离开奥地利,在布拉格买了房子,找到布拉格广场一家“日与夜”的咖啡店,仅仅因为克莱儿说过她喜欢,爱屋及乌从来就是爱情的验证码。
(罗伯特的台词,齿轮这种东西和人很像,在一起的时间太久,最后会接受一种相处模式。)
咖啡店里各式各样的齿轮转动着,维尔吉尔坐在其中,并告诉侍者,他在等人。
“每件赝品都隐藏着某些真实。在临摹他人的作品时,造假者会因无法抗拒诱惑而在作品中加进自己的痕迹,往往是某些平淡琐碎的细节。从一个不经意的笔触就会流露出造假者的真情实感,使得造假者无可避免地出卖自己。”余生留有期许,不失为好的选择。
爱情,也许是维尔吉尔一生中见过最完美的艺术品,在他的梦境里继续沉沦,哪怕是赝品,还有凉凉的回忆相伴。
The Best Offer,《孤独拍卖师》这个译法,感性到一塌糊涂;
任何人,都有弱点,可以拟价,如果不为所动,是没有投其所好。
在这里,《最佳出价》,完美诠释。
如果有take two,维尔吉尔,会悔不当初吗?
我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