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构造》是一部由Brian Greene / Peter Higgs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一):就给一个在线地址吧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二):好奇改变世界
小时候我喜欢天文学,迷恋科幻、未解之迷,记得有本书叫众神之舟,说地球上的未解之谜来自外星文明,还有一本外国科幻小说内容简介,里面都是缩编的科幻小说,篇幅正好适合小学生读,我看得如痴如醉。那时非常想看电影星球大战,结果是到了这个世纪,我才看了这部上个世纪70年代的片子。后来迷恋数学跟科普读物,对原子和宇宙的最初理解就是来自那些科普读物。读科普读物的一大乐趣就是看不懂,看得一知半解,但会坚持读完,然后就觉得自己懂了。
小时候就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原子可能无限小下去,原子里面还有更小的。宇宙可能无限大下去,宇宙外面还有更大的。可能那个更大的也是个人,他看我们的宇宙就像我们看我们的原子,他也在猜他看到的这个“原子”里可能还有更小的什么,而且他是对的。这么说的话,我看的原子里,估计也有个小人跟我想得一样呢。
扯远了,不过人类的好奇心,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长大以后我们都被名利和生计所左右,但是这份好奇或多或少还都存在。这部片子就能很好的满足我的好奇心,帮助我用匮乏的知识理解高深的物理研究成就。
影片从经典物理学开始,因为经典物理学可以被大家的直觉所理解,它描述了我们平时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用比喻和可视化图形的方式,尽量浅显的解释空间和时间的可变性。巨大的质量会导致它周围空间的扭曲,以此来解释引力。空间运动会引起时间的变化,导致时间变快或变慢。某种程度上我们可能穿越到未来或者回到过去。不过有一点,即使回到过去,我们应该也不可能改变什么,只能做一个观察者,因为这一切已经发生了。然后是量子理论,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现代科技基本都是构筑在量子理论之上的,例如激光、集成电路,感光。微观的一切都是被概率支配的,而宏观的我们却不是。最有趣的是纠缠粒子可能实现超远距离传输,因为纠缠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距离无关。远程传输本质上就是一次复制,用一组粒子提取原件的信息,几乎同时,复制件就在对应的纠缠粒子所在的位置出现了,而且,当复制完成的时候,原件也消失了,变成了普通的粒子。最后,是多重宇宙(平行宇宙),因为大爆炸理论有一点解释不通的地方,宇宙膨胀的速度不是逐渐减慢,而是越来越快,物理学家假设存在一种暗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经过计算,暗能量是一个极小极小的数值。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数值?如果我们假设我们的宇宙之外还存在无数个源自大爆炸的宇宙,即多重宇宙理论,就可以解释了。这种解释类似于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存在无数个宇宙,他们都有各不相同的四大原力的数值,可能很多只是差了一点点。而我们这个宇宙,就是恰好各种力达到平衡,能够诞生恒星、行星、星系和生命的那个宇宙。这有点像人择理论。同时微观研究的弦理论,会推演出极多种形状,如果要用一个公式解释一切的话,这个极多种形状恰好与多元宇宙的无数个宇宙类似。也许每一种弦理论的解法就可以描述一个宇宙。无限膨胀、弦理论和暗能量三个理论共同支撑了多元宇宙理论。所以,多元宇宙理论虽然是未经证明的,但是很多人都开始相信这个理论。它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平行宇宙的美好设想,因为宇宙有无数个,也许存在某个宇宙与我们的宇宙相同,而又只差一点点。也许我未了的心愿在那个宇宙中的另一个我身上得到了满足。影片到此为止,不过这些内容已经很接近现在物理研究的前沿了。已经极大的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影片为了讲清楚理论,除了用各种方式讲解理论本身,还介绍了发现和证明他们的过程,这个研究和发现的过程,其实对于各种人类活动而言都是通用的。例如弦理论要用一个等式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类似于生物的DNA,一切表象来自本质,而且这个本质可能极为简单。一切表象上的复杂性都来自于本质上的那一点点区别。例如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是源于他解决时间同步问题时的思考,看来无论是伟大如相对论的理论,还是iphone这种神一样的产品设计,其实都来自于人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使这些理论或产品是前所未有的,甚至不被世人理解,它们也是来自于现实,不可能是凭空靠天才的头脑就能产生的。例如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无数个科学家提出各种猜想,然后进行理论推演和证明,最后靠观测或者实验通过事实证明,能够被反复证明的那个,才是真的理论。这也是一种物竞天择。科学不是靠信仰,而是靠证据前进的。这种方式跟现在做创业的方式如出一辙。不过影片中展示出的最伟大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数学和逻辑——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人类刚刚开始逐一发现九大行星的时候,前几个是靠观测发现的,而海王星和冥王星(已被取缔)是靠计算发现的,然后才在计算出的轨道上观测到。已被证明的理论加上严谨的数学计算,能帮助我们发现我们还没有发现的东西。多元宇宙理论就是为了解释宇宙膨胀计算中出现的误差才提出来的。弦理论也类似,对它的研究工作大部分是推演和计算,形成理论,然后再想办法证明。这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通用方法,这种方法也适用于解决程序中的bug,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甚至创业。
解决实际问题,大道至简,物竞天择,加上数学和逻辑这两大工具,就是指引人类前进的明灯。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三):创作之弦
我期望弦理论统一一切,
不仅是物理。
至少在创作上,
有了弦理论,
平时遇到的问题便有了很好的解释。
比如“共鸣”,
好作品不就是寻找大众的共鸣点,
然后在恰当的点上引爆,
取得广泛的共鸣吗!
那些在屏幕后流淌的热泪,
纵声的大笑,
悲悲喜喜,
不过是作品拨动了他们心里的琴弦。
从这一点出发,
我更容易理解好电影的成功,
创作有了自己的北极星,
在每个迷茫黑夜里,
我终于有了可以去的方向。
换个角度说,
电影的分类,
暂时分成喜、悲、恐怖、悬疑就够了,
情绪线是我最需要关注的。
比如“和弦”
记得在另一部BBC的专题片里面,
说风靡世界的音乐其实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
这和第四集里面“扑克牌”案例又是何等的异曲同工!
所有证据指向一点,
创作象音乐一样,
存在自己的和弦。
这种元级别的元素应该早日找出来。
如果情感共鸣是创作的罗盘,
这个和弦更象是创作的世界地图,
好作品就在那里,
就像哥伦布发现的大陆一样,
不过就看谁最后占领了。
有了地图,
我们才更容易确定,
哪些未知的区域没有探索过,
哪些是捷径,
哪些区域具有战略作用。
从而才能把世界带入创作的“全球化时代”,
一如每一个统一过世界的帝国所带来的意义。
比如“乐谱”,
比如“中国好声音”,
比如“刘欢”
……
是的,
是谁拨动了我们的琴弦?
真相在这里,
弦理论,
宇宙构造的终极谜底。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四):What is ——写在第二次观看The Fabric of the Cosmos之后
这部纪录片以一种酷炫的方式展示了空间、时间、量子跃迁、多重宇宙方面的科普知识,虽然它提出了一些与颠覆我们认知的迥异观点、猜想或者结论,但主讲人将这些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影片大体上以时间为顺序讲述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结果、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建立新的假设,这些思考不仅仅是在科学层面上,很多都涉及到了哲思。我觉得归根结底是在问“是什么”这个问题,空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量子层面的一切是什么等等。
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纪录片,大一时看的第一遍,这次暑假结束我就大三了。但不论是哪一次看,我都依旧能感受到震撼——世界竟然可以如此的深刻。
在看第一二两集的时候,还可以在讲述人提出问题和观点的时候跟着思考,甚至想到讲述人将来才会提到的问题,但后面两集基本上就是影片中怎么说,我便怎么接受了。这么有趣的思考我却没能真正参与其中,有点遗憾,有点不甘吧。
大学物理里面学过一点点的量子力学,但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学过。或许我能说出一些科学家的名字,或许我能说出概率波、能级、测量、薛定谔方程这样的名词,或许如果我记性好一些能复述一下薛定谔的猫这个故事,能说出EPR佯谬是怎么回事,但我真的没觉得自己学过量子力学。没能系统的学真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啊。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五):空间、时间与物质
看了两集,拍得比较不错。这样挖下去,不知是快接近最后的真相了,琮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世界体系,重新开始一点点构建。在看此片子的过程过程中,经常觉得跟佛经说的一些东西很像:
1、过去、现在、未来其实三时即一时。除去时间的单位,年,天,小时之类的,时间余下的是什么,从最终的解脱来说,每一个生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对于什么是物质与空间的界定将是无法二元对立的了,一如波粒二象性一样。
3、世界只是一个幻象。就如金刚经所说的如梦似幻,如露亦如电一般,这一切的造作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对于真实的理解,在人们了解了实相之后,欲望的止息之心会生起。
4、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华严经所说的网论一样,每一个碎片都包含了整个世界。
黑洞边缘空间的信息复制效应跟量子纠缠效应有着莫名的联系一样,一个物体的最终形式会以某种方式被永久的在宇宙中记录着,这跟印度的业力理论好象又有着某种联系,当人类修行进入甚深禅定之时,在四禅天的境界之中,到底从有形的世界面,他是否控制了元素或者是导致某种穿越呢?。从现在看来,超距传输与光速飞行的可能性,里面的粒子复制好像是目前看上去相对靠谱一些了。
宇宙的存在是为了经验到其自身,也许真是如此,它(本体)跨越了所有时间的可能性(时),形色的可能性(相),体验的可能性(感),最终透过一个个触须(生灵)来体悟到自我的浩瀚,而这对它而言只是一场梦而已。值得高兴的是,你永远不会真正消失,值得悲哀的是,你从来没有真正存在过。
每次看这种类型的片子,对我的思想都是一次冲击,从大乘而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但如此浩瀚的空间宇宙,如果微细的量子世界,这里面躲着的规则与公式,是怎么样的一颗心可以生出如此的色相呢?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六):宇宙的构造
第一集,什么是空间。牛顿的固定空间,空间只是一个容器,它不做任何事; 到 爱因斯坦的动态空间,空间可以影响物体的运动;再到卡什米尔的完美薄片可以被空无一物的空间作用,挤压在一起;现在,通过希格斯粒子和暗物质的理论证实了宇宙的终极大爆炸是绝对空虚的空间自身的能量所引起的。。三维世界是相当于黑洞的3D全息投影,这观点真是太新颖了!
第二集,时间幻觉。时间支配宇宙这一常识概念为我们描述了时间因人而异的画面,时间的流动在我们看来就好像河水的流动,这也许只是幻像。爱因斯坦认为时空间是统一的,像是面包切片,而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已经存在的,我们就像在放电影一样。基于这一理论,时空旅行成为可能。引力越大,时间越慢,推测在黑洞附近几小时也许地球上已经过了50年。通过虫洞可以穿梭时空。玻尔兹曼提出的熵理论认为时间的流动方向是有序到无序,宇宙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混乱。
第三集,量子跃迁。在量子领域,事物不喜欢被束缚。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还不完善,“上帝不掷骰子”。量子跃迁,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释放能量,反之则反。纠缠理论认为成对的粒子之间有某种作用,基于此可以传递粒子的信息,而在异地创造一个完全一样的粒子。基于此可能做到远距离传送。量子计算机很强大,核心质量没有沙粒大,但是运行速度处理速度是现在计算机的好几倍甚至更大。量子力学似乎为现实世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第四集,单宇宙还是多重宇宙。无限膨胀论 弦理论 暗物质理论 支持了多重宇宙的假说。关于弦理论,亚原子是由更小的单位构成的,,即叫做弦的细小震动的能量线或能量环。不同属性的弦构成了不同的微粒。有弦理论证明空间是500维的。
《宇宙的构造》观后感(七):1
光速是不变的,空间和时间是可变的,空间和时间,会相互影响,相互变化,相互适应,使得光速一直保持不变。当你以光速行驶时,旁观者看到,长度会变短,时间会变慢。但是以你自己的角度来看,时间并没有发生变化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持光速不变。 引力使物体之间相互吸引。那么引力是如何作用的呢,月亮为什么会围绕着地球旋转。引力的作用蕴含与空间的本质。空间具有可塑性,可以伸缩。由于空间可以伸缩,当物体的质量足够大时,在这个物体的周围会形成凹陷结构,也就是物体扭曲时空。引力是时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月球之所以围绕地球旋转是因为,以地球所造成的凹陷结构旋转。空间和时间,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支配着物体的运动。 黑洞室濒临毁灭的恒星。它自身的物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坍陷。 宇宙中的基本粒子都具有不同的质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量。没有质量这些粒子不可能形成原子当然也就不可能组成世间的万物。 宇宙起源于140亿年前,我们称之为宇宙大爆炸。在不到一秒的时间里宇宙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爆炸使空间向外无限的扩张。空间从此一直不停地膨胀空间的膨胀速度在引力的作用下变慢。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末期经历的一种剧烈的大爆炸他们是耀眼的亮度可达太阳的10亿倍。 按照科学家的理论,宇宙在大爆炸之后的膨胀速度,应该会逐渐减慢。然后根据观测结果事实恰恰相反,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切都因为空间中填充充了一种物质,暗物质。事实上,暗物质构成了宇宙的绝大部分。暗物质占据了宇宙的百分之七十 本质上来说,空间本身的重量占据了一周,总重量的70%这个数字基本上等于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面积。一种设想时暗物质会持续相互分离,直至达到极限,他们是如此的分散,以至于宇宙变成一个黑暗孤寂的地方。另一种设想暗物质的强度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增大,直到可以撕裂星系内的任何物体破烂是恒星还是行星都难逃厄运。如果暗物质,随着时间增多,当有足够多的暗物质充斥在质子和电子之间暗物质的强度会达到极限的数值,以至于原子也会被撕裂,宇宙大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