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辑思维 第一季》是一部由罗振宇执导,罗振宇主演的一部脱口秀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一):很好,只是定位过高,矫枉过正
从暑假开始陆续听了《一席》《晓说》《TED》《罗辑思维》《老梁观世界》《果壳万有青年演讲》等一系列知识性演讲/脱口秀类节目。其中只有《罗辑思维》坚持听完了一整辑。
对前十多期期的印象只有两个字:惊艳!听到三十多期,渐生江郎才尽之感。此后带动了一些人,得到最多的反馈竟是“洗脑”,由此心生警觉。13年的整辑听完再回首:虽有瑕疵,但仍不失为国内最好脱口秀类节目。
我对《罗辑思维》的最初印象是“惊艳”而非“洗脑”可能是身为一名科幻爱好者的缘故。他口中的“歪理邪说”,已经在科幻作家的随笔,博客中见识过不少了。在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思考上,他们有惊人的一致性。但我从未见过有人以如此自信的口气将它们和盘托出,并得出一套看上去无比完备的方法论。
最初有一件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既然思维类似,何以罗胖与我所熟悉的那些科幻作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不说荒凉苍郁的王晋康,也不说悲观主义已经渗入骨髓的韩松;就是刚刚展露头角的80后新锐也少有像他这样彻底的颠覆者。
从猿跪人不久前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学校里的主流思潮是多么保守。但不同的是罗振宇以决绝的态度斩断一切陈腐,而国内的科幻作家们,他们也疾世愤俗,也试图用先锋性取代陈旧,但他们是谨慎的。矫枉过正虽简单解气,却终究不是正途。
人尽皆知大刘有一项绝活,用电脑写诗。在谈及这项发明时,大刘表示他注意到了越现代的艺术越易被模仿。But,this shows what?大刘表示不知道,他只是觉得有趣。
渐觉江郎才尽,是从第三十多期开始,罗振宇花了一整期的时间来讲统计学中“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的概念。到《正版进天堂,盗版走四方》那一期,他把当今市场上由“xx学术基金资助“的学术著作斥为“学术垃圾”。听那一期时我正在看吴岩教授的《科幻文学论纲》,不禁汗颜。我承认即使在我感兴趣的领域,《科幻文学论纲》仍然看得很吃力,而《罗辑思维》妙趣横生更易接受 。但罗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信息量。《科幻文学论纲》之类的学术著作之所以难读,是因为其中的信息是高度压缩的,以致不会出现任何多余的词句。如果将这些内容全部做通俗化解读,那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罗振宇常称自己为”知识的二传手“,其实严格来看他并算不上是”二传手“。从2013到2014纵览他推荐的所有书目,并无几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尽管我承认罗胖眼光不错,所推荐都是当世质量最上乘的。。。。。。的通识类书籍。好吧说白了罗胖推荐的那些书才是真正的”二传手“。
混淆学术著作和通俗类书籍的概念当然不对,但也不是没有将两者完美结合的: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与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显然罗胖要做到这一步还需再修炼修炼。
网友们的评论呈现两极态势,有人认为听了《罗辑思维》后有如醍醐灌顶,相见恨晚。也有人干脆认为这货就是个做成功学讲座的骗子。这种观点当然有失偏颇,不过也不是没有原因的。相比同类型节目,你看梁宏达坐在演播室穿上汉服,打上折扇,俨然一派儒者风范,卖相极佳。
还有高晓松。。。光是看《晓说》的片头,一股才子和艺术家的范儿就扑面而来。
先比之下罗辑在卖相上就差一截了,再加上荤素不忌的说话风格,难免影响一些观众的判断。
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罗振宇做的虽然不是成功学讲座,却是心灵鸡汤。
90年代出了一本叫做《中国可以说不》的书,其中有一段批判《读者》杂志:”《读者》能够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文化水平一般但又不安于现状的小人物们的虚荣心,她使得“小小资产阶级”们通过一些个难度不大的哲理(美学)破译使人获得一种智力上升的错觉,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
说心灵鸡汤的可能是抱着类似的想法:《罗辑思维》通过一些难读不大的逻辑破译使人获得一种”我在独立思考哦“的错觉,满足才疏学浅却渴望轻易获得思想的那类人的虚荣心。。。。。。”
有人要这么想你还真没办法。虽然对于一个视频脱口秀节目来说,《罗辑思维》已做到最好,干货足够多,语言足够有趣,观点足够先锋,创意足够新颖。思维难读不大本来也应该是优点之一的,坏就坏在这节目对“思想”这一标签太过执着,以致自我定位太高,给人留下了把柄。
最后作一句话总评:观点基本认同,缺陷唯八字:定位过高,矫枉过正。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二):罗辑思维在无形荼毒年轻人
我以前是罗辑思维的铁杆粉丝,觉得他给我知识,而且能用看视频这么休闲的方式。于是我就到处推广罗辑思维,有一天广告做到我一个非常会读书的朋友那里,他给我泼了盆冷水,你如果迷信罗辑思维,将永远是个loser。
我十分诧异,为什么这么成功且坦诚且能给我新视野新知识的人,不值得我崇拜,难道像你一样天天读论语道德经这种老不死的东西值得崇拜,再说了我也没有迷信呀,我对他说的知识只有百分之99%信呀,那剩下的1%是随时可以出现的打破牛顿力学的爱因斯坦时空观。他说,你为什么不自己求证,自己打破。我想了想,笑着走开了。
但是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求证。因为无知,所以我觉得罗胖子讲的知识就是整体就是全部。
然而,就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阅了一本科技周刊,里面写到一个关于3D打印前景的问题,我曾经听罗辑思维讲过3D打印,反正讲得一片开阔、一片蔚蓝的前景,种种理由种种例子,无一不能说服有思考能力的我。对3D打印的负面只字未提或一笔带过得以至于我压根没有发现。
就是那个周刊上的一篇短短的文章,可能就两三百字,理性、科学、严谨且无意地推翻了我对罗辑思维的迷信。
除了美好的前景之外,3D打印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时间。在体积增大一倍的情况下,生产时间要变成基数的三次方,也就是说,原来2分钟的作品,在放大两倍时就要花上8分钟,这是个好大的代价,比起当代工业的生产模式增大体积带来的时间增量。且时间基数在同等大小的脸盆上,3D打印的弱势很明显,于是那篇短文就针对此问题专门论证,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若非改天换地的变革,3D实在是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
“不能大批量生产”,这个标签,对一个新技术特别是后工业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完全是致命的。工业时代就是以批量生产来提高效率产生财富的;而互联网,还记得复制黏贴,转载分享吗,这都是大批量的问题。
我记得高中语文试卷的阅读题有这么个问题,大概意思:文中出现三次下雨,你觉得作者这么写有什么意义?
试卷的标准答案是:三次描写下雨烘托了压抑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沉郁伤痛的心情,而且第一次是小雨,第二次是中雨,第三次是大雨,通过对比,逐层递进地突出了作者处境越来越坏,情绪越来越抑郁。
咋一看,完全正确啊。
他说:哦,那段时间在做新书出版,比较忙,导致那篇文章分了三次才写好,刚好那几次下雨,刚好也是从小到大,觉得很有意思就写了雨,也仅仅是一笔带过。
标准答案准确无误地推论出作者处境不好,真实结果呢,全然相反。
人类活动的动机太复杂,你凭什么抓着一点证据就判人死刑!?忘记窦娥了吧你。
知识不需要长篇大论,不需要仔细讲说解读,别人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想理解多少就是多少,你在那里认真剖析严密解读的,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一定是作者真正意图读者真正需要吗?
真正的知识是什么,是横亘在3D打印无数项美好前景面前的一座大山,就两个字:时间。
不管3D打印前景多美好,都会被时间这个东西无理无情地驳回。
然后我想起了另外一篇文章,《那些鸡汤文和成功学不会告诉你》。
大人鼓励小孩高考心情最重要考得好不好无所谓,所以举例说了些不出名的状元和出名的名落孙山。其实是忘了说那些更大众的出名之于状元和不出名之于名落孙山,是家长恶意隐瞒吗,不是的;家长知道自己隐瞒了吗,其实还真不一定,说不定他的认知里也真没那些反例。
我从来不否定你对我是充满好意,你的意见肯定是你觉得对的或对我有利的,但是你怎么确定你的意见是100%正确,怎么确定完全是整体而不是局部。就像我的一个曾经着了魔去做传销的堂姐,她向家里要钱的时候,是自认为能挣到钱的呀,也是想带着家人挣钱的呀。可是她无意骗你,如果你相信了她,结果会是怎样?
罗胖子总是说自己是知识的二传手。
我看不见得吧。
新知识从何处产生,有创造力的伟人。这些伟人的智商高得惊人,他不能把自己的智商放到你的脑子里,他只能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智商和新知识,如果出书传授知识,那么二传手就是书本,就是文字,就是图片。
而你罗胖子顶多算个三传手、四传手。
伟人对自己不小心发现的新知识或者说人类不曾涉及的宇宙新秘密的表达,很可能就并不是新知识本身,因为很多时候表达失误在所难免。然后问题就来了,假设爱因斯坦的论文能表达90%自己真实的想法,而你罗胖子能阅读接受和表达传输时又有了个90%和90%,于是观众通过罗胖子获取的知识的转化度又只有90%,总体准确度就只有65.61%。更何况你不是直接读的论文,你是读别人写的爱因斯坦传,而别人对爱因斯坦的了解又有个接受和传输的90%和90%,总的来说又得做个乘法,最终真实度只有53.1441%。给个向上取整为54%,有智商的人能接受这个知识的真实度吗!?
别问我为什么接受和传输分别都是90%准确度,我特么会笑死你的。
我也相信有良心的罗胖子出于好意,但就像被洗脑的传销分子一样,他觉得自己认知的是整个世界挣钱的规律,他想主动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亲人,然而就是一片好心尽做烂事。
你无法确定你是不是正确,或者你的正确度有多少,你就贸然把可能正确的知识传授与人?这不太道德吧?
例举:罗胖子在讲爱因斯坦那一集时,说科学共同体认定的科学他就相信,那些公知和他喜欢节目主持人他就不相信,因为主持人就算做实验、采访,都是很片面的依据,唯有受世人监督的科学共同体的结论才更趋向于正确。
这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也是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你一个文科生,凭什么来讲科学,来讲爱因斯坦,你以为你了解到的就是全部就是正确,你凭什么觉得自己不是自己说的那种著名节目主持人。
所以获取知识还是得自己读书,自己同真理的拥有者直接交流,并自己理解,毕竟别人和你的眼睛构成的细胞都不一样,凭什么能帮你读。
如果你读不懂真理和知识,更应该读书,读那些学术权威写的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书,这也是知识和真理。就像你想读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要做的不应该是了解他的生平,而是先让自己精通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
读权威著作(真理或知识)的人,是为了提升自己;听别人读著作的人,是为了偷懒,为了享受,为了以后吹牛逼。
读《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听于丹、易中天、鲍鹏山,是有本质区别的。
归根结底,罗胖子的做法并没有什么错,有些人只需要那54%的正确性就够吹牛了,也有些人当做新视野或者乐子看看就得了。
但是真正想获取知识和真理的人,千万别迷恋罗辑思维。
罗胖子最有良心的做法就是卖书,最没良心的做法也是卖书。
前者是在开辟新视野后让你自己看书求证,与真理拥有者直接交流;后者是书卖得太贵了,还独家首发,像我这种屌丝完全买不起。
于是我就只能把他的节目当乐子看了。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三):没说透
先听的第三季,倒着听的,第一季明显不如第三季。
是每集太短的原因?刚推出节目怕说太久,大众没耐心?
中日贸易那集让我想起,我读本科时,好多校友搞抵制日货宣传,还有没备案擅自游行被拘留的。我们商学院和经济学院都不参与这些爱国贼,结果被喷不爱国。本来以为缺乏经济常识的脑残行为,一波过后大众引发讨论,普及常识就不会再来了。结果,近十年来,一波波没完没了,而且更脑残了,砸日本车。
这节目是2012年播出的,距离第一波抵制日货间隔数年,有充分的前人讨论经验。结果就说得如此不够透彻。抵制日货如此经久不衰,是否因为没人能讲得又透彻又有趣味?真的隔行如隔山么,一个行业的常识如此难以令外行理解?
还有城市化,忽视了阶层,普通人即使在大城市,生活习惯中,很多场所不去,活动不参与,和小地方的人相比,见识何在?就是见了见路边的豪车么?
观点不错,可惜过程隔靴挠痒呀。而且选的经济话题也太常识了,哪里歪理邪说了。石油永远用不完,连大一的学生都晓得。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四):罗辑思维第二课
罗辑思维第二课:拒绝逃离北上广,见识觉得命运
第二课介绍了财富是什么,财富是聚集的产物,视频中提到了八分之一秒大限,又叫八分之一门槛,称之为延时效应。见识很重要,平常的生活会不断的产生新的发现,见识越广,懂得的东西越多,视野就越广,能力也会越强,具体事例我就不解读了,详细的可以看看后面的丛书推荐。(口才不好,东西写的很杂,不要见怪)
丛书推荐:《网络经济的十种策略》凯文 ·凯莉
《闲看水浒》十年砍材
《城市文化》刘易斯·芒福德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五):2015年12月30日-2016年1月8日
2015年12月30日
《这一代人的怕与爱》
时代感。
一直以来,就朦胧有这种感觉。被时代的潮流推挤向前,却从来看不清这个世界。
2016年1月4日
《什么是有钱人》
洛克菲勒家族的故事。
观点的正面和反面都是对的。
只能说,人类社会这么多智者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怎么能说自己的泛泛而谈就是对的。
关于创造财富,关于贫富差距。
2016年1月5日
《时间的朋友》
art1
感觉罗胖其实也没懂很多吧。
听了大约3期,每一期的观点都会给我一种相似的感觉。
提炼出来的话,无非是时代感,机遇感,和一些商业杂谈。嗯,再加一些鸡汤来填充时间。
说他是学者,够不上。说他是脱口秀,明明又有观点表达。说他是娱乐……他不够格。
所以,就暂时定位为高级鸡汤吧。
希望听多几期会变的有意思起来。
2016年1月7日
《什么是好的经济学》
泛泛而谈,有点烦他了。其实没什么料。
2016年1月8日
《牛顿和现代世界的诞生》
我还是看了。。。大概是因为罗胖子也是个对世界有好奇心的人吧。
想起来,我以前以为牛顿和爱迪生是一个层次的。。。。后来才知道他那么牛。其实像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求知欲很强,对其他的欲望相对淡泊的吧。
专门发现世界运行规律的人,换个角度想,把他放在西幻里,肯定是个大贤者级别的。。。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六):既很好又很差
很难评价这样一个节目,刚看完许知远跟罗振宇的对话,不得不佩服许知远的洞察力,他一下子就说出了罗振宇的纠结,那个曾经被杜兰特和《离骚》点亮的人和一个想要进入更大商业游戏中心的野心勃勃的自我之间的挣扎.他撂下的一大堆自己就是拼命“反跑”不顾他人的狠话,同时又觉得自己能够让一个从来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被知识点亮一点点是有意义的,这种有点相反的论调也显示了他自己内心的不确定性。
就像罗振宇在节目中说的,那些从来没接触过知识的人能够从这样的节目中产生求知的欲望,就像当年的他被杜兰特的著作震撼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被郑在瀛吸引去阅读《离骚》;同时,他又是一个追求效率的商人,用他自己的狡猾和敏锐,发现了知识看上去最有效率的那一面,于是他讲《南明史》就跟人们讲中心化组织的弊病,他讲古希腊神话就会谈到小组织如何打败大组织,讲到人们可以如何U盘化生存......在他的讲诉下,知识变成了通往成功道路的特快列车,由此他可以吸引着人们来买书。
但是,他再传播的那些知识其实比他讲的要丰富,要有更多的维度,他在让人对他再传播的书籍有兴趣的同时,也一叶障目,让很多人只看到他讲诉的那个逻辑和维度,对真正的认知有所阻碍,当然,他不服气:“那是他们认知能力不够!”但他的逻辑无疑会让很多人深陷其中,循着这样一个实用、追求效率的道路走下去,对这个世界的丰富性和魅力的感受则被淡化掉了。
所以我总觉得这样的节目既很好又很差,他让人产生接近知识的欲望,又让人对知识的认知变得浅薄、浮躁和窄化。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七):替这个生意人说句公道话
文:Jeanne
直到今天,我也不能承认自己是罗振宇的粉丝,因为他的胖脸总是带着奸诈的笑容,让你无法彻底信任。但是,正因为我没有对罗振宇个人产生崇拜之情,才足以说明他的思想与能力实实在在地让我服气。
从罗振宇到《罗辑思维》
2012年,我还在贵州卫视供职,刚刚调到《论道》栏目。那时候栏目组的录制工作都在北京完成,还开设了另一档以讲评军事为主的脱口秀节目《领航客》。我清晰地记得我到北京的第一天,叫了一份炸酱面的外卖,打开了往期的《领航客》栏目,准备认真观摩学习。那期节目就是罗振宇主持的,讲析的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对于我这个菜鸟来说,节目中关于战役的内容真是完全没记住,但我记得罗振宇在结尾用了一个比喻:“一个男生天天追求一个姑娘,那姑娘可能完全不理他。但是有一天,这个男生突然停下来了,什么动静也没有,姑娘突然就觉得不习惯了,心里急了。”这个比喻怎么和当时的日美形势相关,我是一点也不清楚,但是这个比喻我是认真地记住了。
后来我发现这是罗振宇做节目常用的一个小技巧,他喜欢用简单的比喻来类比一个复杂的观念性的内容,让你可以形象地理解,并且留下一个鲜活的印象。
当时因为节目内容调整,罗振宇没有继续担任《领航客》的主持人。再一次见到他,是在一年后。那段时间,制播分离的新机制开始出现普及,使本来竞争激烈的卫视节目制作团队更加心慌,都希望利用现有的嘉宾资源来策划一些大型的线下活动,扩大节目的影(quan)响(qian)力。那时候《论道》栏目也尝试着策划一些晚会与活动,并且把央视的熟人都薅了过来,整天整天地开策划会。其中就有罗振宇。我那次还在会上做纪要,又记住了他说的一个观点:“现在借助新媒体,就应该做的是圈层的影响力,我的内容传播到几个大V那里,靠他们发挥核心圈层的效应,来实现传播的效果。”大概是这么一个不明觉厉的观点。今天来反观罗振宇的自媒体创业轨迹,深感他那时候就已经对自己的受众群有了清晰的定位。
2014年,同事告诉我《罗辑思维》正式推出了。是罗振宇自己主持的一档脱口秀节目。那时候高晓松的脱口秀《晓说》才推出了一年多。当时我完全没有欲望要去看一期《罗辑思维》,因为我觉得,他又不红,里边肯定讲的也都是些忽悠人的内容。我确实找不到一个要去看的理由。
2016年,我已经辞掉了贵州卫视的工作,来到了成都。某个秋天的下午,我和老公在新房里看电视,因为现在的电视已经可以直接搜索所有视频网站的节目了,于是极其偶然地,我在“综艺”类的节目搜索中发现了《罗辑思维》,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了一期。那期内容的主题是“夹缝中的80后”,主要说的是,我们这批生于80年代的人,既没办法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相较于70后而言),又没有财富积累足够的爹妈罩着(相较于90后而言)。所以无论是创业,还是继续留在体制内,似乎都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在节目的最后,罗振宇向所有的80后提出了一个思路:“U盘化的生存法则”。简单概括就是“自带内容,不装系统,随时拨插”。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让我们摆脱在事业上的“组织”思维,而将自己培育成一个独立的的手艺人,一个出色的专业主义者。最终,我们是靠着这门手艺和专业技能来实现自己的职场价值。在这个时候,为我们的能力定价的不是我们的上级,而是整个市场。
我和我老公是两个典型的80后,即便我觉得80后没他说的那么惨,但看了这期节目以后真的受了很大的启发。从那天起,我开始真正地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同时开始认真地评估我的专业能力在一个怎样的水平,未来期望达到怎样的目标。也是从那天起,我和老公也喜欢在空闲时间一边做着手里的杂事,一边播放着《罗辑思维》当做背景音。因为这节目真的特别简单粗暴,就是罗胖一个人叨逼叨五十分钟,没有任何的视觉信息点。
许知远对话罗振宇:当公知遇上买卖人
2016年12月31日,罗振宇在深圳卫视做了4个小时的《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直播。以王石为代表的企业大咖都来到了现场助阵,还作为特邀嘉宾发言。据媒体统计,可容纳12000多人的演唱会场馆,上座率达到了80%。而在这一天,《罗辑思维》又走过了第三个年头。
我不知道《罗辑思维》这个自媒体创业的成功,在业内引发了怎样的关注。但最近我在成都打出租车的时候,确实听到有司机在放《罗辑思维》的音频内容。这足以说明,《罗辑思维》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力是足够大的,覆盖率也比想象中的高学历阶层更广。《十三邀》第一期,同是自媒体运营者的许知远也希望能够了解与分析《罗辑思维》的成功模式,于是有了这一期访谈。
昨天我说到,《十三邀》里邀请到的这两位访谈对象——罗胖与俞飞鸿,他们都过了四十岁,也都是摩羯座。所以从他们的身上能够分明地感觉到一种严格秩序感,以及四十不惑的务实,不纠结的态度。当这些特质落到一个具有野心的创业者身上时,会显得非常的强大无敌。如果再充分发挥摩羯座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苦逼自虐精神,最终还会赢得时间上积累的成果。
一直以来,《罗辑思维》营销的理念就是“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简而言之,就是罗胖和他的团队替你去精读许多看似晦涩高深的历史人文经济类书籍,然后把他们的心得与你分享。这个理念遭到了许多的质疑:这种速成的,二手的知识,真的可靠吗?
许知远就是带着这样的质疑,做了这期访谈。而对于他的疑问,罗振宇的答案是:我所做的事情不外乎是站在这些思想知识系统的门边,发出一声赞叹。让有心的人自己走进去,发掘自己需要的价值。在这次访谈的最后,许知远还是没有改变他的质疑。我认为他其实没有看过一期完整的《罗辑思维》,所以才会老纠结于“传播二手知识”的这个见解上。
但是,这次访谈真的非常精彩。两个人在知识积淀与思想高度上的对等,使这场访谈的信息量和干货很饱满,看了以后觉得过瘾。建议大家有空都可以去看一看,更可以看看两小时的“无剪良品版”。罗振宇对自己的商业思维做了充分的阐释,也把自己年过四十的许多哲思感悟都分享出来了。看了这期访谈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所谓不惑之年,就是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不再去为自己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困惑,而把精力放在自己能够有所为的领域。
《罗辑思维》究竟是什么?
今天,《罗辑思维》不光只做原创的脱口秀内容,也开发了自己专属的APP“得到”。在这个APP平台集结了许多文化与商业领域的精英,这里面既有主流媒体的财经记者,又有诸如和菜头这样逼格高冷的网红作家,甚至还有古典音乐领域的专家。你可以花200元的价格订购他们一年365天的专栏,每天收到独家的推送内容。而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作者的订阅量都达到了万数以上。
罗振宇自称为“生意人”,有调查显示他的受众平均学历都在本科以上,他做的就是高学历和白领阶层的生意,因为他们支持为原创和专业知识定价的理念,也愿意为之买单。所以在我看来,罗振宇最终贩卖的是一种思维,而不是所谓的二手知识。他传播的也是一种切入知识与思想系统的维度和路径,让你可以循着这条路,完成自己的探索。当然,如果你还是没有兴趣去看那些原著,那么受一点启发也是有益的。这种模式,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受用的。
最后,希望大家有空都可以完整地收看一期《罗辑思维》,或者看看《罗辑思维》2016年的跨年演讲。今天这一记安利,是对一种结合知识与创新的理念表达支持,也希望能与所有渴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渴望精进的伙伴们共勉。
感谢你的支持,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我的公众号:)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八):罗辑思维第五课
罗辑思维第五课:石油永远用不完?欠抽的歪理邪说
这一集说感觉像换个角度看待经济学,或者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事情,比如说石油会不会用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用不完的,因为当用到只剩一定的数目时,价格会很贵,这个时候就需要从其他星球尝试去获取了,别忘了,地球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详细可以听听罗叔的讲解。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事情听起来都很荒谬,让人很难接受,这恰恰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记住,人类正进入一个很不确定的时代,不要用固定的看法来看待事物,多换个角度思考。还有,本集还谈到了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对什么是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九):为什么看罗辑思维以后,有的人会针对罗胖本人。
看评论是一个习惯,但是总是有人在节目下方评论说罗胖你错了,这时我就看不下去了,所以我就得发泄我的情绪,所以我就来写短评了。引用罗胖说过的一句话,欢迎大家提建议,但是那是你的意见,我没有具备非要认同你的条件,所以我不一定会改。此话同样适用于我的短评。
罗胖做这个节目的第一个目标是商业用途――卖书。
罗辑思维里的罗胖是个说书的,我也没要认清的第一点就是,罗胖讲的书并不是他写的,所以罗胖讲的内容很多不是他个人的观点,希望各位在批评时不要针对罗胖本人。
罗胖选择讲每一期的内容都是有策划的,当策划和罗胖的观点达成一致时,就有了每一期的节目。但是不代表罗胖以及策划认同当期的观点。但是为什么要向听众和观众推荐呢?因为每一期的观点要么是新大陆,能引导受众感受新的观点接受新的事物,让受众耳目一新;要么就是有道理的逻辑,能让人豁然开朗,也能让人不断反省。在这些内容中有的罗胖是认同的,而有些罗胖是不认同的。关于认同和不认同这个问题,不仅罗胖有选择的权利,我们每一个人受众都有选择的权利。也就是说在听完以后,我们可以选择认同所讲的内容,从而产生共鸣,称赞说太棒了,但是请注意,如果你选择认同,那是你和书的作者的共鸣,而书的作者不是罗胖。而换一个面来说,当你不认同这些内容时,你不认同的也是书的作者,并不是不认同罗胖。也就是说当你在发表评论的时候,希望在罗胖没有表明个人立场观点的时候大家不要针对罗胖个人,能够就事论事。说到底罗胖只是内容和受众的中间人,是个带话的,不能自己认同所讲的内容就说罗胖好,不认同所讲的内容就说罗胖不好。罗胖通过罗辑思维让我们成为了他所看过的书的受众,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罗胖也跟我们一样是书的受众而不是书中观点创造者的事实。所以总结这一段我要说的就是,罗辑思维所传达的内容并不都是罗胖所认同的内容,但是他认为这个内容让自己耳目一新,能够引起思考,能够让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所以他推己及人把这个内容介绍给大家。同样要强调,一样大家能够接受罗胖跟我们一样是内容的受众而不是创造者的事实。
下面一点要说的就是,特别不想听到大家说,希望罗胖去考证所说的内容。罗胖讲的是书,不是史实。再说就连史书也是人编写的,就会有个人的情感,所以可信度并不可能是完全的。罗胖是个商人,他不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不要要求他去考证每一个内容,因为那是入不敷出的投资。他负责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分享给大家,他不会像历史书一样要求你必须同意他所讲的内容,在这个问题上你是有主动选择权的。你可以选择认同或不认同,但是就算你认同也只是跟作者的观点一致。
有的人说,罗辑思维对受众的要求太高,但是这是由逻辑思维的目标市场决定的,并且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人以群分可不是瞎说的。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所以跟你交往的人跟你其实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罗辑思维是服务于卖书这个目的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买书,而罗辑思维的受众就是针对那些会买书的人,这样的人毕竟占少数,相比之下,这些人的整体条件还是比较好的。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覆盖所有的市场,于是就有了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这样的概念。
最后,希望大家以后评论不要针对罗胖本人,既然选择认同和不认同的权利在自己手里。罗胖只是个中间人。
《罗辑思维 第一季》观后感(十):开启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 - 我想为罗辑思维作序
偶然一次机会看到优酷上的罗辑思维,作为一个坚定的互联网拜物教成员和历史爱好者立即找到了组织,每天早上肯定收听罗胖60秒非常磁性的语音,每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五看罗辑思维。罗辑思维确实对我认识世界开启了另外一扇门,虽然罗胖一直强调节目内容的不确定性,但是个人还是认为还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在罗辑思维中,那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尤其两方面罗胖在节目中涉猎较多 —— 互联网和历史政治,碰巧这两项也是我的最爱,喜欢罗胖嘴角上扬得意表情,喜欢罗胖挥舞着胖手上下翻飞,喜欢罗胖得出一个又一个新颖的结论,这大概就是“神交”——精神伙伴。
看罗辑思维以来,我一本本读着罗胖推荐的图书,如饥似渴,而且养成了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过去的2013年里读了35本书,无论在在哪里我的背包里面肯定会有一本书,我抓紧所有可利用的时间读书,通过读书我慢慢变得淡定和从容,开启了认识世界的另一扇门,感谢罗辑思维。
------
王彬彬
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