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召见》是一部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海伦·米伦 / 保罗·里特 / 爱德华·福克斯主演的一部戏曲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王召见》影评(一):我将始终支持我的首相
5月8日在NT live 剧场看的官方录播,稍微有点小失望。
倒不是说剧不好,而是可以看出来是非常优秀的一部剧。可惜我不懂英国历史,认不出大部分出场的首相是谁(特别是他们还不是按上任的时间顺序出场的)。因此录播的现场观众笑得哈哈拼命鼓掌的时候,我们的影院里一片沉默。这就跟我们听美国人的脱口秀一样,完全get不到笑点和梗在哪里。
实际上就算是最著名的几个首相,例如丘吉尔,撒切尔,以及最近的布莱尔和卡梅伦,也看不出来到底人家演得像不像,口音学得好不好,因为不熟悉。我想如果演的是我们自己的元首,比如让人学毛爷爷,邓爷爷,还有最近的江和胡,那才能让大家笑出来。这部剧就只能是英国人自己看得懂,是潜移默化的,就算美国人也肯定一头雾水。
However, 抛开这些不熟悉的元素,我还是觉得这部剧是天才之作。出场的这么多首相,每个人都性格不同,每个人经历的事件也不同,反衬出女王的性格和态度,还能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各个时期的变化。然后还分了主次。除了女王是绝对的主角,首相里面最多戏份的是女王最爱的威尔逊,然后是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等等。我做为第一遍看的人,还记住了考试有三个不及格的首相,以及报告查尔斯戴安娜离婚的首相。他们有的人对女王非常恭敬,有的有点敷衍,还有的简直是忽视(比如丘吉尔)。我不知道事实是否如此,只是在看到女王每次说,我会始终支持我的首相,就会深深感受到女王的自尊,以及无奈。
再吐槽一下翻译和时间轴。有的地方翻译欠妥,例如把Princess of Wales, 翻译成威尔士公主,但其实这里应该做威尔士王妃,不然大家要反应一下才知道是戴安娜。有一些双关和比较微妙的台词没有翻出来。另外经常还不等人物把话说完,就把下一句话都显示出来了,好剧透的。
《女王召见》影评(二):《女王召见》观剧指南
ational Theatre Live出品,必属经典。
这已经是我在小西天的大银幕上看过的NTLive的第五部剧了,算上明天人艺“卷福”版的《哈姆雷特》,月底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该系列今年就算看全了。
今天的《女王召见》,确实是一部好看且经典的戏,无论是海伦·米伦个人的表演,还是编排与发展的形式,还是服装造型设计,都只能用精致完美来形容。中场休息的时候,播放了关于该舞台剧服装设计的纪录片,里面对于现实中女王穿着色系分布的分析细致到了百分比,各种面料的尝试更是为了让人物服装对于真实质感高度还原。
虽然这部舞台剧很好看,但确实也需要靠背景知识来捕捉到剧中各种信息点,无论是令人发笑的桥段,还是令人动容的瞬间。
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其实不光是中国观众,当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把这部戏从伦敦西区(London's West End)带到纽约百老汇(Broadway)的时候,也承认观众对于剧中内容的反响不如国内观众强烈,因此也“因地制宜”地修改了一些对白以适应大洋彼岸的观众。这也是创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某种迎合。据说这部剧在百老汇上演的时候,到现场来看剧的克林顿夫妇也被台上的海伦·米伦即兴调侃了。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观剧前稍微做一些准备功课,让观看体验更为优化。而不会因为跟不上节奏,错过大量的精彩对白昏昏欲睡。这不光是对于观众自我的一种熏陶,也是出于对创作者的一份尊重。我趁着记忆力还没有完全冷却,超级简单地整理下出场过的英国首相(年代顺序,非出场顺序):
1.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
《女王召见》影评(三):背景知识小结
拖延症患者一周后凭借零星记忆补上知识漏洞,简直要感动死自己了……
首先,现在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于1952年2月6日登基的,而直到16个月后的1953年6月2日才进行的加冕仪式,是英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题外话说一句,她的父亲就是《国王的演讲》里科林费斯所扮演的口吃君主乔治六世。
好了,下面就要来说一说女王在位期间的12任首相了:
第一任:温斯顿·丘吉尔(1940-1945;1951-1955)
(其实丘吉尔第一次当首相的时候,女王还没有登基,那会儿是她父亲在位。)
(实际的丘吉尔)
《女王召见》影评(四):对“会呼吸的邮票”的主观臆想 ——观National Theatre Live《女王召见》有言
本文所配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本文包含National Theatre Live版《女王召见(The Audience)》剧情,介意剧透者请回避。 本文相关背景借鉴了豆瓣 《女王召见》观剧指南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66323/,特别感谢。
《女王召见》影评(五):英式幽默
笑点太多,泪点更多的一部戏剧 相比美剧的乐观注意情怀,英剧总给人精致之感。库尔德人问题,第二次中东战争中关于苏伊士运河的问题,英国工党问题,还有好多好多问题还是吐槽下戳泪点的戏份吧,撒切尔和女王的对手戏,关于大英帝国的伟大复兴其实自己脑袋里分分钟出现的是希拉里和希拉里的败选演讲漫长的从政生涯或许是最大的败笔了但是她说,女孩有自己的选择权,分分钟戳心其实希拉里和女王一样,都从小女孩的阶段走过,当女王在剧中跪下祈祷时,我真的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PS 我又说了一大堆没有历史感,一点史学研究价值都没有的屁话[耶] 还有就是这部剧在伦敦和百老汇都有演出过 看过的人有 卡梅伦 克林顿夫妇[皱眉] 民主制度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合适就好[耶]
《女王召见》影评(六):女王,支持任何一任首相
2017年4月3日,北京剧空间剧场,观看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放映的《女王召见》(The Audience)。
听不懂英国政治的梗,也感受不到君主立宪制的利弊,那这部剧还有什么值得给出五星?女王陛下的秒速变装秀呀!
超长待机的女王陛下已经经历了12任首相,这部剧并没有按时间顺序讲述女王的心路历程,只是挑选了7位首相陆续登场。每次一见面会谈,都是一次穿越,服饰,发型妆容,体态,语调,都在一分钟内完美切换。考验的不仅仅是演员,还有各个都能独当一面的服装道具化妆组人员。
可惜影像尽量避免女王换装的镜头出现,但是不间断的表演时间差和每一次女王新装束出现时现场收音收到的掌声,都能让人感叹哇喔~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这个身份,是世袭的,是不经当事人允许的终生制职务。女王,在每个星期二的会客厅里,她作为一个倾听者,听取在任首相的工作烦恼,用她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用她一生经历的人生经验,用幽默和尊严鼓励着他们。正如那句台词,女王的工作就是用一个不变的倾听者身份,让他们倾诉并审视自己。她不能表现出政治偏向,没有实际的权力,只能过问,并且支持任何一任首相的决定。这,与个人意愿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