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埃米莉》是一部由西蒙·菲茨莫里斯执导,伊文娜·林奇 / 马丁·麦凯恩 / 迈克尔·史麦利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上4点看的这部电影,却没有丝毫困意,伊文娜在哈利波特中完美地饰演了我最爱的卢娜,一个疯姑娘,而在这部电影中的艾米丽和卢娜有许多相似之处,都被大多数人看做怪胎,同样美得令我愿意“消失在她苍白皮肤的毛孔中”,而同样被一个人理解,关心,不可谓不是一种幸运。电影讲述了失去母亲,父亲进了精神病院的艾米丽,在没有收到父亲的信件后与愿意帮助自己的一位同样有自己故事的同学一同前往精神病院寻找艾米丽父亲的故事。故事很简单,在电影中不断给出的哲学启思其实也很平常,事实是一种观点、不正常的人与正常人、柏拉图的山洞等等都只是略微提到,并没有任何深入的探索。这部电影的本质还是一个围绕爱情与亲情双重主题线的清新风电影。7.5分的故事,8分的配乐,8分的景色,9分的演员,假若你不喜欢这部电影也很正常,对我而言,对于女主角的喜爱是让我主动看这部电影的唯一动力,伊文娜饰演疯姑娘总能透露出一种灵气,渗入心灵的美好。 爱情线让我想起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奇特的、合理而又美好的爱情,同样推荐。
顺便1:
男主角重复了几次那种被电击的感觉,一种突然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我其实小时候也被电过,去关床头的老台灯,结果台灯电源线漏了出来,一下碰到,突然剧烈的疼痛加灼热,啪的一声也的确挺吓人,除了痛就是痛,和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实在差太远。(唯一相似的可能就是突然内心的颤抖?)
顺便2:
男主的祖父假若按照时间计算不太可能参加南北战争,倒更可能参加一战或者二战,那把左轮手枪也不像南北战争中常见的柯尔特型号,更像英国韦伯利左轮,不知道是编剧的错误还是我想太多。
《我叫埃米莉》观后感(二):你能帮我去救出我爸爸吗?
少女艾米丽苍白美丽,转学到新的学校里格格不入。也许是她懂得太多,也许是太过独立,所有人都觉得她太怪了,人们把异于常人的事物统统称作“怪物”。少女艾米丽在学校里独来独往,在家里也是,会觉得收养她的养父母过于呱噪,给她带来沉重的负担。
然而生日的这天少女没有接到在精神病院里父亲的信,她断定爸爸出了事儿。过于悲痛得父亲在因为车祸中失去了妻子所以精神混乱。
举目无亲的艾米丽决定去救爸爸。她找不到同伴,只有一个少年曾几次跟她搭话。她决定请求他的帮助。少年阿尔丁刚在家里挨打,正准备出门,艾米丽来了,说你能现在跟我走去救爸爸吗。
阿尔丁望着这个他曾想要靠近的姑娘,正常人可能都会拒绝吧。毕竟这件事儿听起来真不可实现。去精神病院救人?凭我们两个人?现在出发?
艾米丽望着少年,少年犹豫不决。艾米丽转身就走了,甩着马尾辫走在人群里。少年转身对争吵的父母道别,说我要走了,然后冲出去追上了艾米丽。
这是让我最心动的一块儿。
我莫名相信你,所以来请求你的帮助。
我相信你,所以愿意陪你去做不可思议的事儿。
就像是月升王国里那么简单的一样。
年少啊,所以有满腔的热情。如果是大人会怎么样呢,大人会权衡利弊,会劝说你。不会这样说走就走。他们都太过于循规蹈矩,就像是以为事实就是真理,可事实不过是一种一部分人聚在一起决定好的一种观点。
后来影片就成为公路电影了,开着颜色艳丽而崭新的车。那车玻璃亮的比我刚买的新车都亮。开了好几天也不见有灰。音乐,美丽的风景,两个少年。
最后当然也见到爸爸啦。旅途最增加两个人的感情。彼此依靠,一起探险。
少女艾米丽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与少年阿尔丁一起上学。而爸爸就留在海边看看风景写写书。
哲学家大部分都过于独立,也有些自私。艾米丽和她爸爸都有这一特点。
《我叫埃米莉》观后感(三):这是一部包裹着青春恋爱气息的交通宣传片
看了这部英伦小清新电影《My Name Is Emily》,女主的父亲是一名作家,女主的降生带给了作家创作灵感的爆发,随着思考和写作的深入,终于在不惑之年以一本描写游泳和性的书成名,开始被众多粉丝所追捧,终于出道成名。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事业家庭都美满的空档,作家和妻子一同开车回家的途中出了车祸(看到这里要表示一下,开车期间一定杜绝嬉戏打闹,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司机就可以掉以轻心了,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驾驶上!)。女主正在家里期待父母回家为自己过生日,结果只等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葬礼之后作家一蹶不振,精神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被送去了精神病院。女主那时候14岁,正值波澜壮阔的青春期,遭遇母亲离世,父亲疯掉的重创,不得不被送到养父母家去生活。养父母对女主虽好,但是女主从小就受作家父亲的熏陶,对世俗生活有点反感。
天性叛逆的女主转到了新学校,入学第一天就被同班的男主一眼相中,按照电影中的描述男主在看到女主的时候仿佛“全身触电”,女主的叛逆和独特吸引着小伙伴在暗地里随时关注的目光,又趁着女主生日送了一本《愤怒的葡萄》。(看到这里虽然挺狗血,但感觉甜到齁,感叹一下年轻就是好哦!)
女主毕竟少女心,觉得男主是个可以依靠的小伙伴,于是请求男主带她去精神病院找爸爸,男主一开始怂了三秒,后来估计是女主的叛逆天性感染了男主,一鼓作气离家陪女主踏上了寻父之旅,两人开着老版甲壳虫(看着像),穿梭于英国的乡间小道,漫长的旅程成为两人打开心门的钥匙,一路上二人互诉衷肠,爱情的小火苗擦亮了。终于到了精神病院,女主迫切的想要见到父亲,结果却得知父亲已经出院了,并且根本没有通知自己,多年前被父亲抛弃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女主气愤的离开,男主依旧默默陪在身边。
女主想到父亲有可能去了海边爷爷留下的小木屋,两人开着车来到海边小屋,仍然没有发现父亲的身影。女主很失落,没有控制好情绪,两个人聊着聊着吵了起来,小伙伴受不了女主对自己的胡乱猜测摔门而去,而女主也马上意识到自己失言追了出去,结果开门却看到了作家父亲。女主的心情没有平复,再跟父亲的聊天中继续失控,愤怒的跑出了门,从悬崖上跳海了……男主立马跟着跳了(大有一种you jump, I jump!的气势)后来女主被男主从海里捞起来,就像小时候在海中被父亲捞起来,在跳海的升华中(看到这里心里一直碎碎念,那么多可以升华的方法,为什么选择这种危险系数最大的,女中真熊孩子!),女主终于接纳了男主对自己的感情!(感觉女主绝对是个抖S嘛……)
最后,女主劝父亲留在海边小屋继续写作,自己则回到了养父母的身边和男主幸福的在一起。所以“想要作,趁年轻!”这句话好有道理,如果年轻的时候不来这么一次奇妙的寻父之旅,她的心结估计一辈子都打不开!也不会遇到这样一段美丽的爱情!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男人在这次旅程中完成了接力棒,女主终于可以走出阴霾,重新拥抱阳光了!这部电影还告诉我们,想要人生完满幸福,一定要从出行安全驾车做起啊!
《我叫埃米莉》观后感(四):孤独的臆想
千万不要被片名迷惑到,真的是符合豆瓣人观看的一部电影。不过、女主是愈看愈老,而男主则是愈看愈帅。
#这个国家、城市、街道里都弥漫着悲伤,田地和树林中也弥漫着悲伤。悲伤是无法隐藏的,失去我们所爱的人是事实,孤独的事实。事实只是观点而已,观点是可以改变的。生活变化很快,就像幕后的山脉一样,有一天你起来却不知道你是怎么到这里来的,然后你想,我睡了多久,我去了哪些地方,我怎么会在这,然而你什么都想不起来,所有的一切都与你上次醒来的时候不一样了。然后你在照片中开心地笑,只因为你很快乐,而那个说话的声音,突然变成了你自己的声音。我们叫这爱情,我们叫这爱情,我们叫这爱情。#
《我叫埃米莉》观后感(五):Thinking
A fact is a point of view, and a view can change. 所有你称为事实的东西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同意一件事情,然后将之称为事实。事实是一切事物的借口。
just be a weirdo, be different.
小女孩只是在看书,却被称为weirdo。她向父亲抱怨,父亲用他的方式告诉她,weird在古英语中被定义为 定数 命运 或者是操作命运的能力。小女孩说,但是他们不知道。这里是小女孩对事实是观点认知产生的起点,当她和父亲将那句话油漆到墙上,以回应对抗那些说他freak的人。那时这个观点就刻在了女孩的股子里。
eople lie, people leave.
这句话似乎没什么人关注,但是这一句话,却让我有窒息的感觉。也许是似曾相识。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这部电影好,是因为带着我去思考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