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精选10篇
日期:2018-04-25 21: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精选10篇

  《山那边有匹马》是一部由白海滨执导,黄璐 / 韦再忠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一):《山那边有匹马》:生活在别处,人马情未了

  文 / 赤叶青枫

  乍闻《山那边有匹马》如此这般文艺的片名,也许很多人会以为片名中的“马”更多的是一个念想,是梦想信仰精神载体,而电影本身也多半平淡沉闷,不过等你看完影片后会惊奇发现,之前种种,除了此片确实是文艺片之外,其他的,竟可能全部都猜错。

  《山那边有匹马》由作家山峰小说骑士少年歌声》改编,讲述青年女子艾美放弃深圳优渥的生活自愿到贵州某贫困山区支教,为帮助所任教班上一个名为潘攀的水族少年重燃生命希望,不顾一切帮他寻找红鬃爱马的感人故事

  纵观全片,剧情流畅自然通俗易懂,美不胜收的黔南田园村寨风光淳朴善良的当地居民历史悠久的水族端节赛马活动葬礼仪式等都分外引人入胜,穿插其中的几首水族民歌更是在氛围上起到了极好的烘托效果,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此片呈现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水族原生态之美。而在这种背景美感的映衬下,也就更加令这个都市文艺女青年在山区助童寻马的故事有了一种“生活在别处”的诗意

  片中演员除了饰演女主人公艾美的黄璐之外,其他都是非专业演员,均是当地的普通百姓,由此也就愈发凸显出黄璐在片中的“与众不同”。不过,正是由于黄璐饰演的本就是一个刚从大都市来偏远山区支教不久的女文青的角色,并非是当地土著或在当地居住了很久的人,所以有些“与众不同”反倒较为贴合角色的人物感觉

  另外,黄璐此番在《山那边有匹马》中的形象也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既看不到一丝之前在电影《推拿》中发廊洗头妹的冶艳风尘,也区别于前段时间她凭借另一部新作——新加坡电影《A Yellow Bird》的入围而踏上戛纳电影节红毯的性感优雅。这一次,她脱去华服,卸去浓妆,以清新自然、干净素雅面目示人,颇有几分徐静蕾当年的味道,而表演上也走的是温柔端庄风格,最终成功塑造了一个善良大方坚强执着的充满爱心的支教老师形象,而她与红鬃马之间由惧怕到亲近再到喜爱互动接触过程亦构成了影片前半段中最具趣味性的段落

  说到片中的那匹红鬃马,简直比黄璐更加抢镜。它并非是作为道具简单地出镜晃悠一下,而是有多段人马互动戏,除了前面提到的和黄璐的相识相亲的戏码外,还有和小男主人公潘攀的饰演者韦再忠“人马情未了”的频繁对手戏。镜头里的它表现出的那种对潘攀依恋亲昵相依为命的感觉充满了爱意灵性,以致于在影片的后段当它因故辗转落入当地土豪之手并面临即将要被土豪屠杀当作祭品祭祀其父的噩运之时,相信但凡观影的观众没有不为它的最终命运揪心担忧的。

  山那边有匹马,爱人心里有个TA。马丢失了,或许还可以找回来,人若不在了,该如何自处呢?逝者已矣,来者可追。继续好好的活下去也许是对逝去之人最好的告慰。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离回汉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

  带着班上的孩子参加了这极具仪式感的电影首映礼

  导演 制片 作者 演员悉数到场

  无疑是隆重新奇

  文艺片的陈词滥调孩子们昏昏欲睡

  女主角那似乎永远睁不开的肿眼泡像极了郝蕾

  可她的身上没有光

  电影里出现熟悉话语和地名让现场阵阵欢呼

  看到具有特殊意义名称

  内心还是异常激动

  端节 马坡 都柳江

  这都是凤羽三都的灵魂所在

  故事平平

  可动人的水歌赚足了我的眼泪

  去年八月

  我们背起行囊来到这神秘的水族热土

  寒来暑往

  水语慢慢扎根心底

  他乡渐渐变成了故乡

  这一年的志愿者生活

  带来的感动数不清也道不尽

  乡下的孩子

  普遍有两只伤痕累累的脚和一双清澈眼睛

  每天走两小时山路

  穿过空寂山谷 迎着猎猎大风

  他们羞涩热情

  会不由自主的拉起我们的手

  会忍不住在眼眶打转的泪

  太多的情绪不知从何说起

  我还是文字功底不够

  只要苦难尚未临头

  身受者就不会一味的悲伤

  所以啊 勇敢的向前走呀

  一直走去看看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杏花环绕的村落

  垂柳依依的清溪?

  村姑嬉闹的田野

  抑或牛羊满坡的牧场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三):《山那边有匹马》:民族文化传承与人之常情之间的碰撞激荡

  最近的文艺片似乎都在打文化牌。从百鸟朝凤的唢呐,到夜孔雀的尺八,都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这部《山那边有匹马》也未能免俗,依旧关注的是民族文化继承的问题。只不过,和其他两部作品专注于音乐艺术不同,这部电影着重描写的是贵州水族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那里的大山、梯田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

  一直以来,少数民族文化应该如何传承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的现代。为了沟通便利,为了更舒适的生活,越来越多大山里的青年人已经走出了那片家乡土地接受外界文化。正因如此,民族文化就逐渐被摒弃了,甚至很多生活习惯改变了。那些坚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往往只有上了年纪老人……

  在电影里就是如此。电影里的水族有着赛马的传统,而且出了不少的好骑手。主人公潘攀的父亲就是。然而一场车祸让他成了孤儿,从此和与他同天出生的马儿为伴,对于他来说,马儿就好像妈妈一样。但贫穷的家里只能卖掉这匹马来还债,于是好心班主任艾老师便承担起了母亲责任,和潘攀一起踏上了寻马之路。

  当找到那匹马的时候,却遭遇了更加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这匹马将作为祭品被杀掉。对于水族来说,死人杀马祭祀是传统,但面对被潘攀视为母亲的这匹冠军马,传统文化和人情人性发生巨大矛盾冲突。究竟是不改变传统,还是泯灭人性,都遭遇了巨大的危机……电影通过这一个危机,展现出了传统文化传承上的问题,对文化传承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简单的讲所谓的继承危机。

  其实,在整部电影中都存在着这种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消亡的问题,比如这些水族的孩子们所学习的都是普通话,但普通话的普及,会不会冲击土语呢?一旦土语消亡,那么这个民族又将何去何从?可是,如果不普及普通话,这些极少数的民族太过固步自封,显然只能加速其消亡,这样的矛盾,简直就是个死胡同根本没有合理办法解决

  在电影里,最后有钱的大老板一方让步了,民族文化最终输给了人之常情——因为艾老师的丈夫舍己为人牺牲感动了他。但这样的情况只能说是极个别现象。更多的时候,民族文化和传统往往会占据上风。这就好像我们明明知道这些传统有其不合理性,却无能为力是一个道理。而关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确实需要像《山那边有匹马》这样的电影进行深度拷问。

  以前,我们都觉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都是穷山恶水,但当走进电影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地方却是那么的美轮美奂。简直每一个镜头都是如画的风景。而导演和摄像也采用了大量远景展现这些风景和风情,似乎就是在向我们展示在自然面前,文化面前,我们人的渺小

  在此之前,百鸟朝凤讲传统消亡,而这部电影探讨的更为深刻,引入了传统到底应不应该消亡的探索,而且演员也都是水族当地群众,更增加了原生态的感觉。,我想,这才真的是一部检验观众对传统文化态度良心电影吧!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四):那山那人那马

  看到《山那边有匹马》这个片名,不用百科就知道这是一部文艺片,因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霍建起导演1999年拍的那部经典《那山那人那狗》,就连剧情,家庭乡村,文艺类型都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那山那人那狗》讲述的是父子情、爱情、人狗情,而《山那边有匹马》则讲的是母子情、师生情、人马情,相比《那山那人那狗》的狗,《山那边有匹马》中的马绝对是第一主角,因为母子情与人马情其实是一个“情”,因为那马就是“那妈”!

  说到这又让我想起了,乃们老公宋仲基主演的《狼少年》,宋仲基饰演是的男孩,而《山那边有匹马》潘攀虽然是一个留守儿童,但事实上就是一个“马男孩”。影片讲述了志愿者老师艾美支援到贵州黔南一带山区,年纪轻轻的她知性善良,没有大城市年轻人高傲虚荣,从开始便非常适应这里的生活,这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了伏笔。在这所学校中,一位叛逆自闭的学生潘攀走进她的世界,潘攀从出生便没了母亲,他将一匹红鬃马视为母亲,相依相伴,所以称潘攀为“马男孩”非常恰当

  影片中,那匹红鬃马隐喻的正是潘攀未来的命运,它的生命无法与这个现实世界融合,等待它的是被贩卖或屠杀。然而面对现实残酷爷爷为了还债还是将那匹红鬃马给卖了,于是艾美与潘攀便踏上了寻马之路。影片的主线由这开始,寻马之路相当艰辛。爷爷把那匹红鬃马卖给了当地的土豪家当祭品,当地有一个习俗,有人过逝了要杀马祭祀,而那匹红鬃马是当地的冠军马,正好能彰显出土豪家的地位,面对家大业大的土豪家,艾美与潘攀师生俩束手无策无奈他们只能夜间盗马。

  全片最让人感动就是艾美的那句台词:我不想改变习俗,我只想找回希望。一个大学生为了自己的梦想义无反顾来到这个穷山区,在这奉献自己的青春,很励志的说。我们常会说戏不够爱情来凑,相比《那山那人那马》、《狼少年》两部经典影片,《山那边有匹马》剧情、艺术、情怀都不缺,唯独缺少了爱情,正因为如此影片显更加纯粹,也将情感渲染的也更加丰富,不论是潘攀对那马的情感与依赖,还是那马对潘攀的情感与呵护,或是艾美对潘攀和那马的情感与爱护, 每段情感都能get到我们的泪点。

  《山那边有匹马》是一部制作精良、经得起推敲的又一部经典文艺片。在这个商业电影充斥着大银幕的时代里,五年之内拍如此纯粹、没有任何铜臭味的文艺电影,十个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离我们最近的一部就是一代宗师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百鸟朝凤》一开始的低排片到制片人的下跪求排片,长达一个月的排片终于拿下了1个亿的票房,可见在华语电影竞争如此强烈的背景下,文艺片是多么艰难。不得不为《山那边有匹马》的白海滨导演点赞,自处女作《米香》以来一直都在拍文艺片,没有被商业铜臭味所诱惑,我们只能说这是华语电影的大幸,可以毫不夸的说,白海滨导演成功接下了吴天明导演的接力捧。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五):《山那边有匹马》:在最美的地方遇见最美的你

  碧绿的梯田、散落于田间宁静的吊脚楼,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中国山水画。影片《山那边有匹马》取景中国西南部“普罗旺斯”贵州古朴村寨,完美地呈现了水族建筑的风格:秀山、奇石、丽水。影片景美人更美,文艺片女王、80后国际影后黄璐在片中饰演最美支教志愿者艾美,为了帮助水族留守少年重燃生命希望,艾美不顾一切陪同潘攀寻找爱马。影片从人与马的感情入手,选材独到,立意新颖,用小故事表现人间大爱,六一儿童节临近,《山那边有匹马》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唤醒这个社会对自闭、留守和一些身世特殊的儿童的关心。而影片对于卯节、赛马、出殡等少数民族习俗以干净而清透的画面风格真实还原,使得影片的人文情怀再次提升

  《山边那有匹马》主要讲述的水族留守少年潘攀因其独特凄惨的身世成为了一个“命硬”的留守儿童,和爷爷相依为命的他要强、自闭、好斗,爱马是他最好的朋友和知已,甚至从小失去母亲的他潜意识里会把爱马当成母亲。因此当他得知爷爷把马卖了之后,他哭得撕心裂肺。影片中的马可是一匹“马巨星”、“马大牌”,它曾参演过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里曾是关云长的扮演者甄子丹的赤兔马坐骑,在2014国内首部诺兰式结构主义影片《钞票飞》中出演知名演员黄圣依的坐骑。而影片中马眼睛内流出眼泪的镜头震撼无数观众。

  脸上有着深刻岁月痕迹的潘爷爷,稚嫩倔强的水族少年潘攀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身上的原始质朴感觉真实感人,“清水芙蓉”的自然之美最能打动人。就在小潘攀万分绝望之时,艾美老师挺身而出,带着水族小男孩踏上了艰辛的寻马之路,整个故事美好而充满浓烈感染力。影片中的情感元素丰富感人,不仅有小男孩与马之间的依恋之情,而且还有艾美与已故男友生死绝恋,艾美的男友是一个水族大男孩,意外去世后,艾美带着他的骨灰和遗愿来到了他的故乡,让他在故乡安眠。

  黄璐饰演的艾美是竹子一样有韧性女性角色,她面对着几乎令人绝望的艰难处境,可她却用最纯致的内心和精神,将一段生活改变得乐观,将她周围的世界影响得积极而美好。黄璐,是我国80后演员中唯一一位入围戛纳、威尼斯、柏林影后的大满贯影星,凭借李杨执导的《盲山》走红国内外。主演由郭小橹执导的《中国姑娘》获得第62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主演娄烨导演的《推拿》于2014年摘得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俨然已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文艺片女王。她的加盟令《山那边有匹马》这部电影溢满着淡雅的小清新,她的演技细腻而动人,并且充满爆发力,极其准确的演绎了艾美这个最关键的角色。

  《山那边有匹马》讲述的是孤独成长的水族少年潘攀“在最美的地方遇见最美的老师艾美”的感人故事。随着进城农民工的增加,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痛苦、心理自闭这些心理问题也开始发酵,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影片《山那边有匹马》制作方与“吾心有爱”公益组织共同发起名为“看到希望的眼睛--关爱留守儿童”公益众筹项目,所筹得款项将全部用于为留守儿童建立5所“乡村希望图书馆”,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公益责任,传递爱心正能量。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六):文艺片《山那边有匹马》寻找逝去的精神家园与梦想

  电影《山那边有匹马》改编自贵州作家山峰的励志旅行小说《骑士少年的歌声》,影片将于5月27日全国首映,讲述一个很温暖、很感人的故事。

  从深圳来的支教志愿者艾美走进这个如诗如画的美丽村寨——怎雷,开始关注一个不爱说话的水族男孩潘攀。通过家访,艾美了解到潘攀是孤儿,和爷爷相依为命,对于出生就陪伴在他身边的红鬃马的感情,就像是母子一样。随着马的突然“失踪”,潘攀陷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弱小者的卑微希望大于天,为帮助潘攀重燃生命希望,艾美老师不顾一切走上了寻马之路……影片旨在通过少数民族山区里重新燃起的质朴和纯真,寻找我们逝去的精神家园与梦想。

  看点一:女主角多次入围国际电影节,红鬃马扮演者来头很大

  《山那边有匹马》女主角是我国80后演员中唯一一位入围戛纳、威尼斯、柏林影后的大满贯影星黄璐,凭借李杨执导的《盲山》走红国内外。黄璐出道以来相继挑大梁主演了《盲山》《推拿》等多部文艺片,有“文艺片女王”之称。凭借自己独特清新的气质和颇具潜质的演出得到不少欧洲影人的认可,其作品多次入围各大国际电影节,并在国际影展上得到良好的口碑和评论关注。这本片中,黄璐扮演来自深圳的志愿者教师艾美。

  红鬃马的扮演者“马巨星”,参演过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陆川导演的《王的盛宴》,在《关云长》里,曾是关云长的扮演者甄子丹的赤兔马坐骑,在2014国内首部诺兰式结构主义影片《钞票飞》中,出演黄圣依的坐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大牌马”。

  看点二:展示贵州地域文化与人文情怀

  《山那边有匹马》的大部分镜头将在怎雷完成。怎雷不仅有诗情画意的自然景观,数百年的水族文化风情更是让人依依不舍。 除在三都取景之外,本片还前往代表黔南核心民俗风光的村镇取景,完美展现黔南的人文景观和风俗情怀。

  怎雷地处都柳江与龙江上游分水岭的山脉中,东靠大山,西临都柳江支流排长河。主要居住着水、苗两族。从远处看,一片青瓦覆盖的古老传统民居建筑与青山浑然一体,梯田、林地点缀其间,颇具特色。本片的编剧山峰,曾写作了贵州元素的小说《黔上听香:在最美的地方遇见你》。他表示,之所以选择在贵州黔南进行编创,不仅是该地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素材,还因为水族文化的特殊吸引力。

  看点三:以“红鬃马”为线索展开,结构清晰明了

  本片是以“红鬃马”为线索展开的。第一,艾美老师发现潘攀跟红鬃马形影不离,红鬃马生病后,艾美老师叫来兽医给红鬃马看病,令潘攀大为感动,两人之间的隔阂逐渐消失。第二,爷爷为了偿还债务,被迫卖掉了红鬃马,潘攀很伤心,离家出走摔伤了腿。第三,艾美老师为了为帮助潘攀重燃生命希望,不顾一切寻找红鬃马。第四,找到红鬃马的线索之后,杀不杀红鬃马祭祀成为了该片的矛盾触发点,也是本剧的高潮所在。最后,艾美老师和潘攀还是成功要回了红鬃马。

  看点四:本片选材独到,立意新颖

  第一,该片选材独到,着重从人与马的情感入手,表现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与美好。第二,该片文学描述到位,画面感强,主题诗意,电影随处透露温暖的气质。第三,以马为主题,并将自然景观与水族特色的人文风俗互相融汇渗透,立意新颖。

  看点五:影片入围韩国大中奖

  在第52届韩国大钟奖上,电影《山那边有匹马》,作为中国唯一的参展影片入围“最佳外国优秀故事片”。电影《山那边有匹马》的此番参展,也是韩国大钟奖对中国影片的首次邀请。“能够作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影片入围大钟奖,这样的结果既意外又不意外。”导演白海滨说,不意外的原因,是由于影片中水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与贵州的青山秀水的魅力。“这里的水书、马尾绣、村寨风光,对于如今在繁忙都市中生活的人们来说,有着净化心灵的作用。”

  本片以梦为马,寻找红鬃马就是寻找我们逝去的精神家园与梦想。对于人与人、人与马、人与自然的叙述,导演白海滨寄托着希望与光明。有人说这部电影的整体节奏过于缓慢,而且丝毫没有高潮,一直给人昏昏欲睡的感觉,我却刚好相反,我觉得整部影片节奏如潜潜溪流,涓涓而下,舒缓沉静,配以如画景致,给人洗涤心灵的悠远之感。《山那边有匹马》就像一篇唯美、含蓄、温馨、隽永的散文,弥漫在光影音乐之间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愫,人与人之情,人与动物之情,人与自然之情。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七):山水如画 大爱无言

  《山那边有匹马》是一部很唯美的文艺片,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贵州山区的水族乡村,在这片土地上,山水如画却贫穷落后,影片不仅有现代文明和古老习俗的激烈碰撞,更有支教女教师和寡言男孩的师生情深,而贯穿全片的另一个主角,就是片名里的“马”——一匹高大健美的红鬃马。

  说到这匹马,重要性不言而喻,整部电影中它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唯一“动物主演”,充满灵性。水族男孩潘攀,每天上学都带着一匹马,女教师艾美从不解到反感,直至通过了解到父母双亡的潘攀视马为母亲,相依为命,从此对男孩倾注更多的关怀;家贫如洗的潘攀爷爷为了还债,偷偷卖掉了马,为了让身心受伤的潘攀重燃生活希望,她不顾一切地踏上了“寻马”之路……看过不少以马为主角的电影,比如《战 马》、《方糖》,还有《黑骏马》、《白马飞飞》,故事虽然各不相同,但主题相似,《山那边有匹马》也是如此,马与人之间的互动,虽无言但充满温情,一匹被寄托了“母爱”的马,联结着女教师和男孩之间的师生情谊,风格平缓克制,细节真实细腻,动人而纯真。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八):骑马的是穷人还是贵族

  5月31日,星美世纪城店,《山那边有匹马》,服务员友善提醒,VIP厅不参加啥啥活动,要不换别的?当然不要,我就冲它来呢。文艺和壕貌似无缝对接,其实个人觉得VIP厅并不好坐。

  黄璐一如往常,没有刻意去美,自然而深入,没有表演痕迹。

  摄影真不愧出自大师,景太美了,有点《小森林》般的恍惚。配合着,当原生态民歌一起,没有刻意煽情,眼泪却自然流出,但并非汹湧。

  影片最后两段祭奠仪式,虽然有故意拔高主题的感觉,也拍得自然庄重。

  小演员有些出戏,比如某2句台词:"不许侮辱我老师","你有钱但你儿子不爱你",但是看着射电望远镜问老师"能看见外星球吗?外星分穷人和富人吗?"却非常动人。

  影片最动人的逗比来自马贩子,"我要引进各种好马,把我们水族的赛马会办成NBA,让我们水族的娃娃感受一下贵族的气息。"

  总体给三星半。

  Mark一下,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九):踩着五彩祥云而来的希冀

  电影《山那边有匹马》将镜头聚焦于贵州的水族村落,一位支教老师,一个寡言少年,一场寻马风波,在这个风景如画,却贫瘠如洗的高原梯田间,上演了一段令人唏嘘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

  《山那边有匹马》由新锐导演白海滨执导,“文艺片女王”黄璐主演,其他演员大多是在黔南本地寻找的原生态出镜,以求最原汁原味的角色呈现,而片中所展示的水族乡仪丧俗,还有宛如天籁的原住民大歌,都给整部影片笼罩上了一次恍如回归远古的神秘,毕竟久居城市的我们,距离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太过久远,钢铁丛林的高楼大厦,不仅迷住了有爱的双眼,也迷失了善良的本源。

  《山那边有匹马》对于每个城市人而言,代表着一种期待,一种遥望,似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远方的山,神秘,飘渺,却永远的触不可及,影片中的水族村落同样如此,那是我们可以遥望,却很难到达的生态族群,但这一次却能通过《山那边有匹马》这部影片,让那里的那山那水,那教师那男孩,还有那匹马,如此的切近,大银幕的奇妙之处也是如此,一部电影,可以让人完全沉浸于另外的一个世界,陪故事中的角色们欢喜忧伤,宛如一次心灵的流浪。

  影片中所涉及的元素,都很具有现实性,支教、贫瘠、大款、对抗……但总的来说,更多的是无处不在的爱,感染着每一颗心灵。由黄璐扮演的女教师艾美,从繁华大都市深圳,远赴贵州小村支教,本身就如一匹智慧高洁的骏马,为寨子里的水族后代,带来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当她这匹更具活力的马,遇到了终日沉默寡言的孤独少年潘攀之后,渐渐与潘攀所骑的马,产生了奇妙的共鸣,致力于保护这个出生之日便父母双亡的“命硬”的孩子,以及这匹同样命硬的马。

  所以,当马被卖掉之后,所有的不安轰然袭来,对他们而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匹马,更是一种习惯已久的体贴,一种相扶前行的陪伴,在这里,马,已经作为一个坚强而神圣的符号,成为了大家心中的精神寄托,而围绕卖马、寻马、买马、偷马、送马等等一系列的举动,影片又牵涉入更多的人物,穷人、富人、活人、死人、大人、小孩……“马”矛盾的集中冲突,呈现了乡村市井的百态,尽管其中有着巨大的隔阂甚至激烈的对抗,但最终还是得以解决,不过,究竟是人们改变了马的命运,还是马改变了人们的命运,已经是一个互为辩证的论题,难以简单判定。

  当然,《山那边有匹马》的故事虽然令人愁肠百结,但结局还是给人以无限希望,片中的这匹马,从拥有,到被买走,到寻回,又到差点被杀掉祭灵……几经坎坷,历尽艰辛,总是走到皆大欢喜的境地,而这匹马,也不仅仅是片中水族少年潘攀的坐骑和人生依靠,而是对所有观者而言,都恍若一种精神的寄托,代表着坚强与勇敢,正义与善良,以及在偏远山村所升腾起来的,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力量,对于银幕前的我们同样适用,马不仅仅是奔腾,还是长情。

  《山那边有匹马》改编自贵州作家山峰的旅行小说《骑士少年的歌声》,是一部风景清新却题材沉重的文艺片,很佩服制片人李强业的努力与坚持,让这部电影经过两年的拍摄与制作,终于要在5月27日与全国观众见面。众所周知,在内地极其商业化的电影市场中,文艺片的生存极其艰难,但依然有这样一群令人肃然起敬的电影人,在用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为中国的电影,树立起一座座灵魂的丰碑,值得我们敬仰。

  电影的艺术价值,从来不以票房论成败,我们需要爆米花的快餐大片,也需要涤荡心灵的诚心之作,感官的娱乐和心灵的愉悦,如果不能同时获得,就要依次“相逢”,请给您每年的观影计划中,为文艺片留出些许的位置,因为有马,乘着五彩祥云而来,带来希冀无限。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十):支教俏寡妇和孤儿学生对世俗传统陋习的抗争

  文/芳菲小猪

  百鸟朝凤、夜孔雀、愤怒的小鸟,最近的电影市场似乎和鸟干上了!当然排什么片子其实本就不关我们鸟事,但不得不说,百鸟朝凤的惊天一跪,确实让文艺片市场来了一场自嗨式的集体高潮。只可惜,一部电影高潮了依旧无法扭转文艺片市场低迷的现状,而百鸟朝凤的7000万,也不过是让文艺片票房做了一个俯卧撑。大部分的文艺片,依旧只有跳水的噗通噗通之声。

  当然如果你看腻了各种鸟的叽叽喳喳,不妨到影院里去瞧瞧一匹马——他的名字叫做《山那边有匹马》!非常不巧的是,这也是一部文艺片,而且所讲述的故事和《百鸟朝凤》也差不多,都是讲传统文化兴衰。而故事本身也不复杂。一个丈夫因救人牺牲的女老师,自愿到贵州山区水族支教,发现了学校里有匹马。当了解到这匹马是自己学生潘攀的。又发现了潘攀是个孤儿,于是就肩负起了照顾潘攀的责任……

  简单说,这是一个女老师与她的学生的故事。说的香艳一点,那就是一个支教的俏寡妇和她的孤儿学生与一匹马的故事。当然,作为一部文艺片,整体剧情都比较平淡,但在这平淡的故事里却酝酿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与对少数民族文化究竟是不是应该精华、糟粕全部继承的探讨。

  在这部电影之前,对于贵州水族可以说是闻所未闻。更加不知道这个民族有怎样的传统。不过通过电影我们知道,这个民族有着悠久的赛马传统。更加有不少优秀的骑手——潘攀去世的爸爸就是。然而,虽然爱马,但是这个民族也有杀马祭祀的习俗,而且杀马还一定要杀好马。这就不由得让人想到了古代的人殉。

  如果说人殉是一种陋习,那么让好马殉葬,似乎也不能说就是一个良好的习俗。而为了拯救被潘攀视作母亲的这匹马,我们的俏寡妇老师对这种陋习进行了一场抗争……应该说,整个电影全部发生在一个山沟里,一个小镇上,格局很小,但内涵却很大,有母爱、有民族、有文化、有传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与传统之间的矛盾与激荡。

  如果说败笔,那就是最后俏寡妇带着孤儿去偷马,要不是有钱的老板慈悲发善心,偷就是偷,你留了钱也是偷。毕竟人家并没有同意卖给你。但最终结局显然是道德战胜了法律。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这和主流价值观显然不符!

  百鸟朝凤讲传统消亡,这部电影讲摒弃糟粕,本质都是在讲文化传承。当然,不同的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没下跪,更加没有名角加持,没有遗作光环,也没有道德绑架,甚至连演员都是贵州水族的普通群众,如此原生态的一部电影,或许才真的检验电影人乃至观众的良心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山那边有匹马》影评精选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