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化妆师》经典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4-23 20: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化妆师》经典观后感10篇

  《化妆师》是一部由理查德·艾尔执导,艾米丽·沃森 / 伊恩·麦克莱恩 / 莎拉·兰卡夏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化妆师》观后感(一):戏

  The Dresser。。如果说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无法理解到sir内心悲凉孤寂,那么在影片结束的刹那,我顿悟了。毋庸置疑,sir是一个好演员,他分不清戏中与戏外的最根本原因是他均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对身边所有人都是,而反过来看看他身边的人,Norman、her ladyship这两个他生命中重要的人,最应该站在他身边做他的知己、他的爱人,却在说服自己对他演戏。他们才是标准人生如戏,而sir是戏如人生。只是他们两人的方式不同,他夫人用了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厌倦了演戏(sick),他的化妆师说服自己去忍受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无法想象sir不出演后他自己的生活,看上去他对sir百般容忍、呵护有加,实际上他只是在害怕自己的生活有变,而不是害怕失去sir,与其说他在说服不如说他在逼迫。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可以论证他在容忍,他经常在和sir的交流过程中喝酒,而且大部分情况是在门背后喝,这个举动看出他在压抑自己内心真实想法

  看了影片前半部分,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好搭档,以为化妆师成就了他,但是后半部分,风雨骤变。最后一场戏出演的时候,King lee去世了,Sir把悲凉和绝望演绎完美是因为这也是他内心的感受,而唯一懂得这点的人只有Madge,一个真正爱他的女人。谢幕时,所有人都在兴奋地喝彩,Madge在哭,足以证明懂得Sir的人只有她一个,至此,Norman这个假朋友也无处遁形了,他开始得意地暴露自己的真面目手舞足蹈地说演出是多么精彩,甚至带着花环庆祝。他的朋友时日无多,他却在欢呼雀跃,某种程度上他比Sir的夫人还可怕。最充满讽刺意味的是结尾,当他看到Sir去世的一刹那,他脸上出现的不是悲伤而是惊恐无助、绝望,所以他说感受到了Sir说的晕眩感,因为此刻的他正如片头看到的Sir。他不用演戏了,把自己的真面目暴露出来,甚至仅仅因为sir忘记在致辞里提到他而耿耿于怀滑稽地加上dresser,破口大骂忘恩负义,他以为他的演技能骗得了所有人,荒诞的化妆师。

  i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透得太晚,dresser的绝望是因为他看不透,究竟在这场戏里,谁看戏,谁演戏,冷暖自知。

  《化妆师》观后感(二):1+1<1?

  请原谅我打了三星。你要说演员的演技,那绝对五星没错。作为一部戏剧改编的电影,各种冲突表现内心啊,各种走心的暗示啊,那都是少不了的,演员演技真没话说,唯一的问题是,那么多我喜欢的演员在一起,说哪个角色的坏话我都舍不得,以至于看到半截,隐约觉出人物私心来时,内心冲突是剧烈的:诶,他这么做不大好吧,也许只是我多心了?这样反复想,看到片尾也舍不得讲出个所以然来,要说看演技当然过瘾,各演员说台词可是真好听,但是它到底说了啥?不知道,完全不知道。

  和所有戏剧一样故事发生时间比较集中,这部影片就更集中,就发生在一晚上。这一晚上,化妆师诺曼给名演员(在剧中被尊称为Sir,故意地,连个名字都不给)上装,哄他上台。其中穿插担忧而又气恼的演员夫人(尊称为Your Ladyship,同样,不给名字,顺,Sir喊她叫pussy,这个是昵称,不算名字哈),反复确认是否能开演的剧院经理Madge,试图讨好Sir而获取主角年轻演员Irene,企图扳倒Sir的另一演员Oxenby,晚年得到提升倍感欢喜的Geoffrey ,以及中间演出的《李尔王》片段(李尔王真是部好剧,BTW),这基本就是整个剧情的梗概了。

  其中万众焦点肯定是Sir,他是整个剧院的核心,说所有人观众都是冲他来的一点也不过分,也就说,这剧院所有人的生计都仰仗于他。他被称为暴君,这一点安东尼·普霍金斯表现得比较少,虽然的确喜怒无常,但是看着就是个生病的老头,被迫进行着一夜又一夜的演出。虽然里面也有骚扰年轻女演员的举动,虽然也有拿诺曼撒气的时候,但是看着他可怜兮兮地道歉,真是瞬间就原谅了Orz,完全恨不起来。安东尼·普霍金斯童鞋把这位名演员悲凉而孤寂的情境表现得太好了,以至于实在不能理解剧院的人为啥叫他暴君啊囧。不过,如果是另一个人演,我估计就能看出是暴君了吧。

  诶,你要说Sir是被迫每夜演出呢,Her ladyship肯定不同意。她看着丈夫发癫疯狂消瘦却劝不住他放弃演戏安心休养。她是他的妻子,可又不是。她的丈夫生生被剧院/诺曼抢走了。在诺曼口中,Her ladyship非常碍事,他极力阻止Sir和Her Ladyship见面相处。但仔细想来,夫人困境不由得她不恼火。一方面她怨恼Sir的薄情,甚至不演戏时她也无法知晓丈夫的行踪,形同陌路却不肯离婚,要封爵嘛;而另一方面她又确实担心Sir的身体,完全经不住折腾,哪怕神经各种错乱还硬要按时演出;而生活的窘困更让她难受,被尊称为Sir,Her ladyship却贫困如此。安东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麦克莱恩两位大拿的夹击下,艾米丽·沃森显得有点气力不足,不过她的戏份本身也不算多。讲道理,她本该是被Sir辜负的女一号,但气恼有余,委屈不足。顺,她在《梅林传奇》里演女巫师哦。

  但你要说Sir不是被迫演出呢,看诺曼的举动又像是。剧院经理和夫人都认为Sir身体不适应该放弃演出时,是诺曼坚持演出没有问题,当Sir诉说不适退缩时是诺曼哄孩子似的给他打点好戏装,用无数的赞誉粉饰这位老人处境,哄他上台。你要说诺曼是Sir的真心好友?恐怕有点悬。戏一旦落幕,诺曼就没那么好说话了,诺曼大发脾气,在Sir恳求他不要再说“他的朋友的故事”时,他并不会就此停下。在Sir离世之后,他破口大骂,并情绪激动地马上谈起了工资必须按星期发放,并不能因为主演离世不演,就按天发。然则诺曼的演员是Ian McKellen啊,这么可爱老头子,我是不打算讲他角色的坏话的。他干啥都有理,真的。哦,顺说有的版本有关于诺曼的gay向暗示,这样很多剧情都更好解释了。

  后面的角色就随便提提吧,嗯。

  剧场经理Madge大概是Sir辜负的第二个女人吧。(有没有第三个?第四个?据对话看来会有)我只想说这角色好暖心,是本电影我为数不多能看懂的角色。顺,她演《幸福谷》里干事超级利索又超级负责的酷酷女警官哦。

  那个年轻演员Irene想攀高枝嘛,但是她长得那么俊秀完全怪不起来,而且对方是安东尼·普霍金斯嘛,要我也要各种找借口去他化妆室,咳咳,我在说什么。

  Geoffrey童鞋老来得了个比较重要的角色,突然就想试试自己潜力多大。我没太懂这个角色在剧情中的意义,也是是Sir对新人不信任和严格(严厉要求?也许是说明很多人仰仗Sir维持生计?也许只是两个老人对照?我不懂的。

  Oxenby这个角色倒是很好理解,就是看不惯Sir,看不惯大家哄着他。

  总之,想想这人物关系,就替Sir累得慌,反正没人关心他是不是油尽灯枯。也不是哈,her ladyship 是关心的,但是他drive her away。Madge也是关心的,但是两人从未挑破,也从来没可能,导致故意疏远。身边只剩下诺曼,抱怨的诺曼,喝醉酒了的诺曼,满心不高兴的诺曼,生怕他不演了的诺曼。

  哦,顺说,里面Sir无数次表达对戏剧的热爱,对莎翁的热爱,然则,哎呀,看着还是难过

  犯懒,就写到这吧,总之,勉强推荐看这部剧,然则,看不下去真不是你的锅。

  《化妆师》观后感(三):演员日常

  电影改编自戏剧,戏剧当然有剧本,剧本是作者的人生。舞台下的生活,被写成了戏剧;舞台上演的戏,来自台下的生活;无怪乎“人生如戏”。这一刻,戏剧与人生互为镜像。

  灯光照不亮演员的身后,那里满是不堪。化妆师把爵士当做另一个实现梦想的自己、在自传里偷偷加上自己的身份;舞台监督默默守护、摘下戒指心机时刻准备、抓住一切机会上位;真真是各样心肠。每个人都自私,就不要苛责爵士对妻子的禁锢了。

  想到中国的戏班。

  不过,我是如此喜欢伊恩的表演;不过,我是如此热爱那舞台。

  《化妆师》观后感(四):只是人生,不过如此

  不但是两位老戏骨,我以为中心人物的两男两女的演技真的是撑得起台面。Norman口中时常爆出一些令人把玩的台词,语句,而sir在台上的台词又是一语双关,看完很过瘾,只是其实我到是最后没有写上dresser的名字抱不平,有时候我们在憎恨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无条件相信自己支持自己,但有时候我们又憎恨着总有一个人在逼迫着自己,bloody slavery。但是正如第227次King Lear,幕前的每一次登台,每一个人物在舞台上出场,幕后化妆间每一次的进进出出,每一个心怀他意的扣响房门这就是人生,笔直向前,不回头,不逃避事情从来都是不讲道理地发生着,而我们也不过是在经历着。

  《化妆师》观后感(五):寄生的诺曼

  爵士很清楚的知道诺曼不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他感到孤独,来来往往的人靠近自己,无非是为名为利为机会。爱自己的人除了好话也比如有坏话,剧场经理。厌恶厌烦自己的人会简单的把话说明白。而诺曼则让令人恐惧,一个能够压抑这么久自己内心情感的人,一个只会说好话,却掌握每一出话剧每一句台词的人。

  诺曼辛苦奉献等待的,也不过是一个机会,多年前他在爵士的帮助下得到过一个机会,抱住大腿日渐习惯已然离不开大腿,期待着也许下一次会有的机会,所以在缺人而上的报幕都他都万分重视。只可惜这机会始终没有来临,所以在给弄臣酒的时候,他嫉妒得发狂,不再掩饰,将酒瓶子拿在人前。

  诺曼是爱戏剧的,也许是没有天分,他只能紧紧抓住有天分的爵士,丧失了独立,爵士也因为离不开他忘记了他的存在,真实的诺曼的存在。

  诺曼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老了以后的依琳,所以他嫉妒,他要追问两人交谈的一切细节。他嫉妒,所以他对爵士夫人不那么好。他唯一能欣慰的,就是还有许多的人如他一样无法出头,可惜这一切在爵士的死亡下破灭了:对每一个幕后人员感谢,对没有感谢的经理也有戒指。

  唯一什么也没有得到的,就是诺曼。他很可悲,但他不是小人,他只是想出头又丧失了自我的可怜人而已。

  会不会诺曼就是爵士的另一个自我,是一个不会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自我,一个小心翼翼充满希望的爵士,毕竟他关怀感谢到所有人甚至莎士比亚,却唯独忘了自己与诺曼。这是已经无法离开彼此的两个人。

  《化妆师》观后感(六):咱们都有一些自己的不幸

  咱们都有一些自己的不幸,都有一些,就看能否互相理解,尊重彼此!

  工作的时候,觉得诺曼像个母亲。除了化妆,还得处理各件琐碎事项,排解爵士的各类负面情绪,安慰鼓励,这些他都做的用心耐心。而心烦的时候,就喝口酒来浇愁。见自己的努力使爵士能控制情绪,并以更为强烈感情完成演出时,诺曼是欣慰的,骄傲的。那种轻松,就如同别人夸一个母亲养育的孩子漂亮聪明能干时母亲的感受。

  然后,爵士终其一生都没想到过要感谢诺曼。如同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生日当天只记得庆祝自己的诞生,却从未向经历过种种痛苦后生下自己的母亲表达过谢意。这难以承受,也难以言说!

  然而,对爵士来说,自己是不愿演的,或者说已经厌倦了。可诺曼总能想法将他送上舞台,他也总在违心的做自己虽擅长却不愿的事。压力与日俱增,痛苦感促使他在舞台上的感情更强烈,近乎崩溃!他可以停下来,但没停下来,除了演出本身能使他释放之外,身边的人,尤其是诺曼,也不希望他停下来,他避无可避。然后,在他心中,那个希望他停下的女人,成了真正爱他的人。

  也许每个人都要面对这,自己想做的事和父母朋友希望我们做的事,只能二选一。不论怎么选,如果能互相理解,尊重彼此的话就好了。

  《化妆师》观后感(七):影评,化妆师 The Dresser,看影帝飙戏,爽爆了

  下载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一睹Anthony Hopkins与Ian McKellen两位老牌演员的超级演技、飙戏。个人对于演技派演员十分推崇,因为他们是用心在演戏,戏剧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赚钱,而是一种价值人生境界体现相比之下,看看现在某国搔首弄姿的艺人们就感觉不爽,没有演技,全靠床计,太可耻了。

  烂番茄新鲜度:100%(这是对于两位主角演技的最高褒奖)

  《化妆师》观后感(八):生于莎剧,死于莎剧

  (文/鬼脚七)

  安东尼·普霍金斯和伊恩·麦克莱恩,光是这两个名字就足以让《化妆师》有足够的看点,更何况在这背后是莎翁戏剧的悠久传统和英国舞台表演的独特骄傲。《化妆师》不是一部耀眼的、飞扬跋扈的大制作,但是却让人心有戚戚、感念万千,可能这是一部难得的在纷繁复杂的特技光影之外,还能带领我们重返表演真谛的怀旧之作。

  回到影片,这个改编自罗纳德·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同名戏剧的故事,讲诉了一个年近暮年的戏剧演员和他合作多年的化妆师之间的亲密关系。一边是再战争当中苦苦支撑着小剧团,毕生演着莎翁名作的舞台演员;另一边是在后台给他化妆,给予鼓励、为他打点一切的化妆师。相比起其他工作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演员和化妆师之间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似乎永远只在后台的化妆间当中独处在一起,在这个封闭的私人空间当中,影片给予了霍普金斯和麦克莱恩巨大的表演空间,而这无疑正是影片最大的看点所在。影片开始于一场演出之前,霍普金斯饰演的戏剧名宿疾病缠身几近崩溃,甫一登场,就不断地在清醒和歇斯底里的状态中来回切换,甚至连他的妻子也无法确定他是否还能继续上台表演。一个固执的老人远比冲动的年轻人更加可怕,这个演了一辈子莎翁戏剧的老头除了在舞台上激情洋溢,也在生活中精疲力尽。他是一个为了表演而疯魔的人,没有停歇,没有个人生活,甚至没有名字,人们称他为“先生”——这只是一个在他变成李尔王、麦克白、亨利三世、哈姆雷特之前的代号而已。影片将化妆室变成了一个演员的归宿之地,在这里,平时脾气暴躁的“先生”坦然地展示出自己的脆弱、恐惧和无力,当然也直面他在全身心投入表演之后留下的那个空洞,而这一切,都要交给深谙他性格的诺曼像对待婴儿般来一一平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会看到,在那扇贴着“化妆室”字样的门后面,“先生”和诺曼完成了某种融合,他们各自将自己的某个部分拆解出来,共同形成了下一秒将会在舞台上亮相的那个人物。

  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之上,我们在影片结束时候的怅然当中,才能真正理解“先生”和诺曼各自的悲伤所在。“先生”和诺曼都并不完美,一个任凭着糟糕的脾气玩世不恭,一个依靠着酒精和忍耐克制心情,或许只有当他们合作的时候,在能够在舞台上将心中郁结一扫而光。岁月的侵蚀、战争的阴影、事业的窘境、以及年轻人不再爱看戏剧的落寞,这一切都被他们放在化妆室里消化和过滤,他们以此来完成自己对现实的抗衡。所以当“先生”演完他的第227次李尔王后溘然长逝时,诺曼却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数落起对方的各种缺点,甚至因为怪罪对方没有在“感谢名单”上列出自己的名字而偷偷补上。在这种大悲无泪的反常中,诺曼失去的不只是一个相伴多年的朋友,而是自己的某个部分。没有了“先生”,对于世人而言只是少了一个演员,而对于诺曼而言,则是从此再没有李尔王,再没有莎士比亚。

  在这种细密的情感交织当中,霍普金斯拿捏尺度精准的疯狂和麦克莱恩细致微妙的敏感自然是《化妆师》当中最大的看点——但是不尽如此。正如每一个戏剧演员都梦想着出演莎士比亚作品一样,每一个和莎翁有关的作品都暗含着对于莎翁的致敬、交流和应和。在“先生”和诺曼的迥异生活态度和性格特点之间,在化妆室的镜子和桌子之间,其实这部影片有第三个主角,那就是莎士比亚本人。无论是演遍了每一个莎翁作品重要角色的“先生”,还是熟知每一出戏任何细枝末节的诺曼,以及遍布影片当中他们在对话当中随口引用的莎剧台词,都在某些瞬间,将他们化身成为莎士比亚在当下的替身和映射。而也正是从他们眼中,影片展示了这个寒酸小剧团中的各色人等:难以忍受“先生”糟糕脾气的妻子,想要按照自己风格行事的新人,迫于生活压力退出的演员,以及浑身青春活力的年轻姑娘——他们身着着剧中的戏服,却在后台讨论着自己的故事。莎士比亚与二战期间的这个无名剧团在这里形成了奇妙的交互,角色与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微妙而值得玩味。戏中戏的嵌套将这个本来单薄的故事上升为对于莎剧的注解,随后共同指向了莎翁作品最沉重的那个主题:我们终将毫无还手之力地面对命运本身。在这种形式当中,《化妆师》完成了对于颇具有英伦风格的戏剧形式的炫技式回归——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一出睿智、优雅、感情沉稳而真挚、对表演要求近乎苛刻的莎士比亚式悲剧。

  而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再次回顾哈伍德写作的这个剧本的“历史血统”,将会看到在《化妆师》在两个个体的终生友谊,到战争背景下的艺术孤岛,再到莎翁作品的跨时代共鸣这样层层扩张的主题延展之外,更大范围的互文和共鸣。哈伍德根据自身经历所创作了《化妆师》的剧本,他本人正是化妆师诺曼的原型,而“先生”的原型则是唐纳德·沃尔菲特——这位被英国国宝级演员彼得·奥图尔称为导师的演员无疑是莎剧历史中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1983年,这个剧本第一次被改变成为电影,“先生”和诺曼的扮演者分别是阿尔伯特·芬妮与汤姆·康特奈,两位都是出身舞台而后在大银幕上功成名就的老牌演员;2015年新版,安东尼·霍普金斯与伊恩·麦克莱恩同样出身舞台,同样是莎剧演员,同样在进入电影圈之后光彩照人。很难说是这些深谙莎剧的演员们成就了《化妆师》,还是这样的一个作品永远都只能由这样的演员来饰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四位演员当中,有三位都因为在艺术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爵士”(Sir)封号,刚好正是剧中对于“先生”的称呼,冥冥之中似乎暗示,这部剧本或许只能由那些像“先生”一样献身于舞台的戏骨级演员才有资格出演。如果出演莎剧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如同“最佳主角”的赞扬的话,出演《化妆师》,就是“终身成就”式的敬意。

  正因为如此,《化妆师》的意义远远不止一个后台故事那么简单,它代表着对于戏剧传统的无声返照和怀念,也成为了一个好演员理应获得的终极褒奖——正如“先生”过世之后所接受的待遇一样——“给他盖上李尔王的披风”。

  原载《电影世界》2016年12月号

  《化妆师》观后感(九):被遗忘的老化妆师——致我们身边或许存在的易被遗忘和忽略的卑微的朋友

  “我们都有各自的悲伤,越是渺小的,悲伤越大。”

  “我留下绝非为我自己,我有着无可指摘的目的”

  倾尽一切,到头来,却是唯二未在“我的一生”中出现的两个最爱他的人。只能抱着莫大的悲哀和不忿,亲手加上自己,还要可笑的快快吹干墨迹,只为让人以为自己也是他最初所铭记的对象。殊不知,另一位已得到了他的遗言,他的遗赠。直到终了都还以为有一位和同病相怜的化妆师,其实只有他自己付出一切却未被铭记的。

  “我的朋友,我感觉这屋子也在转。”

  我的朋友,真的是我的朋友吗?我真的被当做朋友了吗?一个临终前都未被记得和感谢的,卑微的不值一提的,因为一直在身边反而忘却的朋友,或许是因为知道绝不会离开自己身边,所以放在了最后,或许是虽已知自己期限将近,但却认为谢幕后,自己的落幕还不会那般快得措不及防,而未来得及讲,或许吧。最终,其实只有老化妆师是唯一被遗忘,可笑而又孤独的那个,因为其他人都已得到他们其实应得的,只有他没有,被这“从来都是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自私的老友所遗忘。只剩下“我有一个朋友”,这本是用来安慰老友的话,能不能用来安慰安慰自己呢?这个自己所描述的可笑悲惨,不知哪冒出来的“一个朋友”,最终,似乎就是自己吧……

  《化妆师》观后感(十):I had a friend……

  I had a friend…… 1.干豆腐这次是超级啰嗦的、没事就嘬一口随身酒瓶的、烂酒鬼化妆师……不过没看出他对化妆这项工作有啥突出贡献……不过他真的演过李尔王吧 2.屋内场景真是猥琐阴暗,就两个房间来回倒腾……但这也是舞台剧改编成电影的成功佳作吧,而且是全片用台词撑满了的……话是不是太密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化妆师》经典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