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生梦死》是一部由张作骥执导,李鸿其 / 黄尚禾 / 吕雪凤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听说这是今年金马的获奖电影,而且是还没公映就获奖,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看了第一感觉是,节奏好慢啊。第二感觉是,原来台北也不单单是灯红酒绿,底层生活哪里都一样,无奈又压抑,最后爆发。
一个破碎的家庭,父亲跟其他女人跑了,扔下孤儿寡母的,作为母亲实在是家庭的支柱,可惜这位母亲已经被现实所打败,终日沉醉在酒精中,并死在拿酒的过程中。这对他两个儿子特别是小儿子无疑是个毁灭性打击。
电影开头母亲就有说一个句,说哥哥像爸爸,弟弟像妈妈,这也是一种暗喻。哥哥受不了母亲的唠叨,出国读书,其实是和国外男友一起,其实就如同他父亲一样,逃避家庭的责任,只追求自己的享乐,是个自私的人。比如出国前对母亲的责骂,那里的处理是非常精彩的,只是一直拍摄着母亲的哭泣背景是儿子的责骂,强烈凸显当时母亲的那种心痛,她没有多大的能力,可为了家里她只能去做妈妈桑赚更多的钱给在读台大的儿子,如同当年她放弃一切跟随那个男人一样,可为什么他们都要抛弃她呢?这也是她失去生活动力的最大因素了。还有哥哥情伤自杀不成回国后,对于弟弟的状况他也没有更多去了解帮助,只是去夜店卖弄风骚享乐,甚至连自己表妹的男友牛郎哥都去掰弯,你说他是真的爱牛郎哥吗,没看出有爱情的部分,更多的只是勾引到猎物的成就感和新鲜快感吧。他就是一个有好身材好学历的臭婊子罢了。
弟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终日看似浑浑噩噩,但他对哑女的纯真爱情让人动容,同时他的各种所作所为本以应该被抓,可依然能自由生活,这真的像梦境。比如他帮哑女切掉暴力男的JJ,偷别人车上的摄像机,在别人脸上劈一刀甚至最后的杀人,但他都能安然回到家,当然还有剧中最恐怖的一幕,发现他妈妈的尸体,而且是已经有许多趄的情况。这里也是全剧最看不懂的地方,究竟他妈妈的死,他们是一早就知道还是到最后弟弟开那房间时才发现的呢?弟弟开房间的那个时间轴是什么时间,是母亲刚死,还是弟弟杀人后?因为之前牛郎哥有问过弟弟说有怪过他关于弟弟母亲的事,那应该是指母亲的死亡吧,如果按这推算,就应该是一早就发现母亲的死才对啊。可电影中多次在弟弟上楼时说很臭,而且屋中出现趄的情况来说,又暗示着母亲的尸体一直是在那个房间没有被发现,但如果没有发现母亲的死,母亲只能算失踪的话,兄弟二人怎么能如此不去查找呢?还有弟弟最后那个爆发点,拿刀去插就刀疤男的心脏,不就是因为哑女晕倒的形态和他母亲死时的形态非常一致,这才激发弟弟的兽性吗?
牛郎哥那里有些离奇,他一直赚钱说是给他美国的母亲,但其实是给他女友治病,甚至连肾都割了一个给女友,可全剧却完全没有见牛郎哥有联系过这女生,而且,牛郎哥之前和那个熟女在一起是为钱这我可以理解,但和弟弟的表姐一起我就想不懂了,他们就一穷二白的,牛郎哥为了什么,他不是很需要钱吗?至于他被掰弯激情那段,我觉得还不如开始他和表姐的那段激情戏精彩,而且他和哥哥也只是一时寂寞发泄一下罢了。
至于最后,弟弟和母亲在河边的重逢,姐已被刚才趄爬满母亲一身的画面震撼住了,根本看不懂导演背后的深意如何。不过在短短两个小时而且还有许多慢节奏里能同时描述这么多人的情感和底层生活状态,导演非常厉害,还是可以推荐一下的。
《醉·生梦死》观后感(二):醉生梦死,这是个应该挂起来的牌匾
有许多感情,母子情,异性恋,同性恋,姐弟恋,老鼠与哑巴那段我也不知道算是什么恋~
有许多“血”,妈妈倒地的血,仁硕被启瓶器扎的血,嫖客生殖器的血,仁硕初恋弟弟被老鼠捅的血(整部电影颜色太暗,特别是老鼠杀人的时候只见镜头黑红色的血咕咚咕咚的流)
醉生梦死里面,一直在揭露。
仁硕女朋友扎着仁硕哭着对仁硕说:我们再也没有秘密了。这一句话挺深刻。
大哥对母亲说:你还是我的母亲,母亲捂着嘴哭出来欲言又止的那段记忆深刻。
老鼠:电影刚开始老鼠和母亲在屋里微醺旋转,母亲说老鼠不能和老大比,老大是台大,还出国了。后面大哥对仁硕说老鼠以前特别聪明,诗词歌赋之类的各种精通,很有灵性的一个孩子。后来不知道怎么改变了。特别想了解这中间,老鼠和仁硕去台北,为什么崇拜仁硕,为什么划了初恋弟弟的脸,仁硕为什么又整容?
老鼠和仁硕女友喝酒的时候说你是不是和我一样喜欢哥哥?我该怎么理解?
仁硕:迷一样的男子,初恋说他骗她的钱给了他女朋友看病,甚至还割了一个肾给她?那是不是现在的女朋友?现在的女朋友最后怎么样了?最后一幕两个人跳舞的是不是大哥和仁硕?仁硕为什么整容?他是不是又爱上大哥了?
哑巴:她做妓女,却最讨厌别人打她,打她的话她给老鼠打电话,老鼠恨不得杀了嫖客。老鼠每次都安然无事。~然后他们吃芭蕉,玩酒火,喝益力多,可是始终没有在一起~
导演说:我希望能阐述一个像李白的《将进酒》一样,对生活的一种醉生梦死的状态。生和死,本来就是一个轮回,为什么要醉和梦这个事情,希望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补偿。
可能导演就是要让关系复杂在复杂,不需要那么多为什么,让堕落再堕落,血腥再血腥,让我们理解醉生梦死这种状态,很显然,我完全体会到了。
将进酒的背景音乐一直在播放着~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包袱是否太多?或许,你可以活的更自由一点。
《醉·生梦死》观后感(三):記《醉.生夢死》
這次張作驥的鏡頭動得厲害,敘事也動得厲害,鏡頭下的畫面明顯用了大量的濾鏡及後製,昏黃陰暗粗糙,和過去很不一樣,可能也是為了反應劇中的情境。他戲中的演員仍然是一流的表現,直接讓其他台片看不到車尾燈。
相較於舊作線性的鋪陳和角色塑造,這次有點沒頭沒尾有點讓我無所適從,這也好像如片名所說的,生命就是醉後的一場夢,夢總是沒有開頭或結尾,好像從來就是在那也會突然地消失,只有死亡是唯一的真實。
這次張導作足了氣氛,甚至我懷疑他根本偷學王家衛,主角老鼠在前段沒事用旁白入戲,很像王家衛用來拼貼的把戲。春光乍洩的海報配上兩位男角共舞的畫面,連當年抹口水這一招都用上了,真是春光到斷背再接到生夢死。
老鼠這位小混混言語粗鄙性格爆戾的一副痞樣,但他看物看人的內心獨白和把妹示愛的招術又活像不知哪冒出來的詩人般,他和母親及兄長之間的矛盾情結也顯得曖昧不清,也許過去發生了什麼不是那麼重要,反正故事和角色也沒怎麼前進。
另外一邊是牛郎碩哥和老鼠的同志哥哥上禾在那邊慾望流轉大玩曖昧,反正就是同志充滿壓抑又肉慾,異性戀女人都貪婪地想佔有碩哥不惜見血,一種愛到卡慘死的悲情,也不需追問來由反正如夢一場就是這回事。反觀老鼠和援交女的純純暴力戀情又是不同的光景,兩邊要怎麼對照也說不上。所謂「認真愛一個人」好像只是虛晃一招。
其實拍成這樣是可以出國比賽了,想像如果這風格不是台片而是我在金馬影展看的某某歐洲同志片之類好像也成 ,但很可能沒幾天就忘了在演什麼。但就因為是台片,場景、語言似遠又近的熟悉感讓觀感變得更複雜,張作驥一直都在拍台灣底層的生命風景,但又常拍得魔幻迷離,分不清多少真實多少虛構,每看一次他的片都會覺得自己真是不認識台灣不認識生命。
《醉·生梦死》观后感(四):短评不够写
(冲着#同性#选的片 我会跟你说咩~..看了之后发现,与其说同性不如说是不分性别的情欲)
人物选的不是妈妈桑就是鸡不是鸡就是鸭不是鸭就是小混混
地点不是菜市场就是鸭店不是鸭店就是gay吧不是gay吧就是昏暗破旧的房间。
噬尸蛆啊蚂蚁啊病老鼠啊猪头啊这些 都有点重口啦~
色调情调都是暗黑的,连香艳的画面都会让人觉得很压抑..一起糜烂吧!
这部片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可是希望都会幻灭。
吴郭鱼是希望,可是因为想要自由,跳出水干死了;哑巴是希望,感觉哑巴在老鼠心中就像是没救成功的妈妈的化身,能力就那样,救不了就是救不了。
另外啊,对妈妈的爱会不会有那么一丢丢俄狄浦斯意味呢?
(评分不算高,我猜是因为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有点俗气又有点旧吧)
《醉·生梦死》观后感(五):是醉生,也是梦死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好好的假日要來重溫這部壓抑的電影[笑cry],不過的確很適合這陰溼的天氣。一如電影名稱,這是一部酒精濃度很高的電影,魔幻寫實的風格,在南管的配樂下悠悠展開。親子的關係、兄弟之情、同志議題、對應召女的愛、男公關的愛情誠信....一連串不同面向的議題塞在107分鐘內,卻意外融合。看似破碎、跳躍的時間軸和片段,不也跟喝醉酒的斷片相呼應嗎?雖然看似混亂,但導演操縱時間點的技巧卻精準的很不可思議。而且有趣的是觀眾能依照自我理解拼出自己的電影,並不一定要追求標準答案,畢竟答案在這部片中一點都不重要。而最後的結局,是醉生,也是夢死
授权@雨英666
《醉·生梦死》观后感(六):醉·生·梦·死
底层边缘人群的生活,赤裸裸的摆在你面前。醉,母亲最后死于孤单,在老鼠的梦里把最爱的酒倒进了河里;生,硕哥渴望爱,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割肾救女友;梦,哥哥对自己的同志很认同,他懂得一边好好工作一边享受自己的生活,也喜欢上了表姐的男朋友硕哥;死,老鼠最渴望爱,可哥哥去了国外,母亲天天念叨,所以他转而追求哑女求她一笑,把硕哥当偶像,在杀人后才接受了因为自己长期不在家导致的母亲的死亡。
哥哥和硕哥在屋顶跳舞那段,老鼠逗哑女开心的种种,蚂蚁与蛆的舞动,最后模糊中再见母亲并放手。超赞
可结尾是硕哥回到了另一个阴暗的角落么?还是通过黑暗找到了光明?哑女也又一次不经意间消失在老鼠面前,哥哥的结局也没交代了。所以每个人果然是跟自己的教育背景有关,看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想自己如何往上走,往更光明的地方去...自己肤浅了
《醉·生梦死》观后感(七):如蝼蚁,似尘埃,但我知道我存在。
正如我对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无法感同身受,对边缘世界的醉生梦死我也无法切身体会。是电影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尝试去感受、理解和思考他们的生活状态。去年华语电影颁奖季涌现出的《醉.生梦死》和《踏血寻梅》正是这样两部关注底层人物悲剧命运的作品,前者说的是同性恋,牛郎和街头混混的故事,而后者的主人翁则是碎尸案杀人犯和援交少女。暴力血腥和情色欲望听起来似乎有点猎奇,甚至骇人听闻,但两个导演都无意刻意渲染这些元素,而是试图探寻和解读悲剧背后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逻辑,沉重又压抑,两部电影有着一些相似的气质。
昏暗。两部电影明亮的镜头都少之又少,脏乱和局促与其说是镜头语言不如说是生存环境。《醉.生梦死》看得我眼睛痛,只在片尾超现实部分才亮起来,《踏血寻梅》的亮也只出现在片尾追溯佳梅刚才从内地到香港与母亲团聚的片刻。老鼠和蛆虫,永远挣扎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他们的生活充盈的是失焦和失重,无助和无力。
母亲。在两部电影的母亲的角色都很有强的存在感,但又都不正常,母爱或扭曲,或错位,或缺失,母亲成为痛苦的来源。《醉.生梦死》里两兄弟的母亲,是所有故事的引子,她酗酒、碎碎念、自怨自艾被儿子视为一种荼毒,她太过沉重的母爱把原本聪慧优秀的两兄弟逼到绝境。《踏血寻梅》里佳梅的母亲同样生活不如意,执拗又暴躁,与女儿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责骂,无法走进女儿的内心。而子聪的母亲,从头到尾只有一张照片,却成为这个屠夫的精神寄托,童年目睹母亲车祸去世,母爱遗失造成了性格缺陷。从来母爱就被包装得神圣又伟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误会抑或是一种绑架,尤其当母亲尚自顾不暇。母爱总是真切,但不一定正确,无论如何,母亲的形象终将追随和影响孩子一生。《醉.生梦死》里两兄弟的妈妈
《醉·生梦死》观后感(八):醉生梦死||活着不过是场苟延残喘
看完影片,评论栏里有这样一条八个字的留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这是带着问号的评论,也是我看完电影后给我留下的问号.
整部影片的风格太压抑,太黑暗,甚至带着绝望.却又觉得太真实.这也是为什么看完电影给自己留下问号,这也许就是戏如人生.
醉,生,梦,死,是生活的四种状态,却一样活得艰难.很多心灵鸡汤都告诉我们,感谢苦难,相信未来.然而对于这部影片,却赤裸裸地在呈现,对于一些人,生活何曾予甜?他们活得挣扎,活得苟延残喘.却难于看到一点光.
对于一些人,生活不曾予甜!虽然幸福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心中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但是生活有时候,那么一丁点幸福,都不舍得施舍.影片在投射台北社会下的一种景象,但是却又让人觉得那么亲近.那个你从未到过的地方,演绎着你熟悉的生活.如今生活在一点点地变好,社会的步伐也在加快地向前迈进.可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直存在着,就像影片中母亲摔死失血过多而亡,直到蛆爬遍尸的时候,才被归家的孩子所发现.这类的事情在社会的新闻中并不少见,多少人还在食不果腹?多少人还在无家可归,以天为盖?不可知.
有时候觉得自己甚是浅薄与可悲,对于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对于周遭生活的人们,似乎一无所知.对于这个时代,更没有一点点的触感,活在一个”小我之中”,小安即安.在影片的大街小巷之中,在市场之中,在叫卖声和砍价声中,在各种生蔬肉品之中,特别是那群素面朝天寻求生活的面孔,都是那么富有生命力,却也那么麻木.不知道是社会将他们边缘化还是他们将自己边缘化,仿佛那是无法挣脱的命运之牢.
命运之牢,谁又不在醉生梦死.
妈妈以醉.整天酗酒的妈妈,戏份不多却场场深刻.年老了还要做一个”妈妈桑”,年轻时被丈夫所抛弃,同性恋的大儿子为逃避远走美国,二儿子又无所事事,一个整天在碎碎念和活在恐惧中的女人.她像是笼罩在整个家庭的一团乌云,永远都无法散开.想给孩子更多的爱和保护,可是她唯一能做的是在碎碎念中来表达她的担心,无形中给了孩子更大的压力.整天在昏昏醉醉之中,她害怕,她恐惧,害怕被生活抛弃的她,儿子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她的爱,成为了孩子心中的无法承受之重.酒虽醉人,但生活依旧清醒.她与哥哥那一场戏,对话中犹如一把刀,刀刀入骨,句句刺心。她是一个悲剧,悲在于无从表达.
硕哥以生.作为一个牛郎公关,以肉体为生,围绕在形形色色的红男绿女之间.光鲜亮丽的外表是他没有撕下的面具,就如挂着墙上完美侧脸的相片,那不是他.他只是一个苦苦乞求生活的人.甜言蜜语是他的武器,青春肉体是他的资本,他把埋葬在坟墓里的母亲说成了远在美国,轻浮言语之间也只是他所描述的快意的生活.最后,谎言总被刺破,挂在墙上的脸也终会被撕碎,被别人撕碎,被自己撕碎.然而,他还有另外一面.他可以割肾救女友,也可以在幻影破灭之后接受任何的安排,你来,他挣扎,但从不避开.
哥哥以梦。远避他乡,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渴望母亲对于同性身份的认同,也曾为爱自杀。回来后的生活,白天上着体面的班,晚上在各种舞林肉池中与同性耳鬓厮磨,欲望霓虹,如梦似幻。他活得坦然,却又让人慌张。如果说酒吧里的风骚舞姿是他在释放天性,那与表姐夫(硕哥)在窗台的双人舞,暧昧中又带着肃杀的味道,就像是一场梦,可能他永远都在沉浸,但随时都会醒来,并且是惊醒。
弟弟以死。作为最主要的人物,连接着其他三个人物的存在.生活在优秀哥哥的阴影之下,活在妈妈的唠叨之中,因为妈妈的死埋怨哥哥.他和哥哥并没有多大的关联,看不到的兄弟情义,也看不到隐藏在其中的矛盾.他略带神经质.围绕在他身边的,是死老鼠,是臭鱼,是蚂蚁,是蛆.他像是困在鱼缸里的鱼,要么永远困顿在鱼缸之中,要么跳出去,变成死鱼.混迹在街头巷尾,偶尔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他的眼神中总带着阴沉,.唯有和哑女雏妓在一起的时候,他的眼神才是放光的.也是影片中唯一带着点滴浪漫味道的情节.他的爱总显得那么没有缘由,却也无需缘由.可以为哑女擦伤口,可以为哑女把嫖妓的下体割掉,可以为了救哑女用刀把仇人杀掉.而哑女像是一个飘忽不定风景,想留住,转眼便消失不见.死代表着失去,飘忽也不代表着拥有,不想失去的,却可能都在失去.
光怪陆离的生活在以另外一种形式波涛汹涌,一切都显得如此绝望.遍体鳞伤之后,一切都变得云淡风轻.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带着面具的人,依旧没有摘下.苟延残喘的人,依旧如此生活着.
最后的最后,导演没有对于人们心中的疑问给出任何掷地有声的回答.仿佛只给你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至于你如何去定义,如何去感受,反思生活的真,那是你的事情.透过导演的视角,能更可以真切地体会周遭的生活,那些阴暗的灰色地带,克制而理性的.不悲天悯人,真实地记录,艺术地表达.也只有透过导演的视角,开始去提醒我们,无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老鸨也好,雏鸡也罢,或者是牛郎,更多边缘化的人物,那些我们未曾了解的生命,从没有对错之分,他们也在疲于奔命,他们只是在为活着而挣扎,然后一步一步走向绝望.
当然,一切又并非那么绝望,硕哥重新打开那扇门,还是会有光透进来.
依晰记得一句话:出来混,总会头破血流,如果能忍受,那就忍着,不能忍受就趁早滚蛋.
也许,就如此地活着.
《醉·生梦死》观后感(九):一路笑过来的
刚从电影院出来,还新鲜热乎
当初看到导演的名字时,眼前是一亮的,毕竟张导的作品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可再一看作品简介的时候,心里的OS是:怎么连你也堕落了!难不成海峡对岸还缺你一个拍这种题材的吗?你们知不知道,托各位本土导演的福,让本人每碰到一位来自那片土地的人,都要怀疑人家的取向!!!
然后因为想看的没抢到,原有的预算还很富余,就把这张电影票定了下来!
整个观影过程莫名戳到我的笑点,例如表姐那抹挑染的蓝,有时候在黄光的照射下是泛绿的等等
回到片子
镜头方面是与张导之前的不太一样,比较有法兰西人民的感觉,尤其是与妈妈跳舞的那段旋转镜头,不知道为什么让本人有一瞬是再看阿黛尔的故事的幻觉!
色调以及灯光和张导早期的比较像,阴郁、潮湿,当然还有文艺装某的格调!
故事的结构也非常地耐人寻味,时间线断裂,幻像与现实交互,用醉和梦讲诉生与死!当然就本人的恶趣味而言,结尾的最好地方是在河边跳舞那儿!
演员方面男主真是让人惊喜,可以说是目前看到过的这一辈里最好的,甚至可以包含上一辈。然后是妈妈,戏份不多,但绝对戏骨!哑女大概是不说话,没什么感觉!表姐和哥哥以及大哥就稍微尴尬了,典型的海峡风,但是至少不会出戏!所以演员方面相当不错。最重要的是在张导的镜头下,海对面的男孩终于不娘了!!!张导威武
配乐是非常精彩的,和故事相得益彰,主音的钢琴轻柔梦幻,很想单独提出来听听!
台词以闽南语为主,还是还海对岸本土导演最喜欢的方式,夹杂着国语,听着真是。。。。。。
剧情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张导讲故事的能力太好,这么一个在普通人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居然说得出哥特风,该给个赞
《醉·生梦死》观后感(十):虐虐虐——三个男人的故事
混沌的台北街头,菜市场,出租屋都很拥挤、混乱,略显油画的滤镜,整个有一种颓废的色彩。而摇摆的镜头,配上摇摆的人,一种无聊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
影片还频繁使用交叉剪辑和闪回,打乱时间线。那种自由的剪辑风格,串联出精神的状态。刚开始和母亲的和好,到影片最后还是和母亲的和好,一个闭环,中间是母亲的死。所以这是一部围绕小弟和母亲感情故事的电影,他的救赎和绝望,在历经一番劫难后,和母亲终于和解了?
小弟就是一混混,连做黑社会老大的愿望都没有。整天无所事事,拍蚂蚁搬蛆,够无聊的,有个小姐勾搭,最后也毁于黑社会的报复,最后杀了人,一无所事。
他是连起各个人物的主线,他游走在各个人物之间,观察他们的醉生梦死。
硕哥是陪酒的小哥,晚上陪女人醉生梦死,回来还得吃软饭,看女朋友的脸色。没想到他那么花心,男女通吃,曾经也为女朋友捐出一个肾,够厉害。可惜最后也被女朋友刺杀。
大哥从美国回来,晚上是同志店的脱衣舞男。不过看来精神很正常,不像曾经自杀过。他和弟弟没什么情感联系,也是到处勾搭男同志。最后看,他和硕哥前途光明。
这里还交叉着母亲的碎碎念,母亲担忧两个儿子,整日酗酒,因此摔死,腐了,竟然没有人发现,小弟无疑是深深的罪恶感。
总之这里面的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的情爱,感觉都特别悲惨,总是不好,胆小,花心,没有一个美好结局。总体来看,就是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