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命直播》是一部由亨利·朱斯特 / 阿里尔·舒曼执导,艾玛·罗伯茨 / 戴夫·弗兰科 / 艾米丽·梅德主演的一部动作 / 惊悚 / 冒险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玩命直播》影评(一):以窥视他人的悲惨为生
上个星期看完Suicide Squad(继大上个月为了避开堵车时间看了Alice 2之后的又一沉重打击)之后情绪一度极其低落。不敢去电影院了。 然而时光飞逝,又到了周二。本着有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基本原则,我觉得还是得去一趟。但这次我很小心,连爆米花都没买,并且自带了矿泉水:一旦再次踩雷,可以将损失降到最小。选片的过程也是九死一生:身为猫奴的我,本来一心想看Nine Lives,但在即将出门的一瞬间,感觉应该在Fandango走个形式查一下评分。结果不看不要紧:rotten tomato 新鲜度7%……顿时吓得我裤裆一热,绝望之情溢于言表……就只能重新选片。但没想到的是,最后在仓促的时间里竟然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 没错,看了这部片是我在今年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 相比于一些预告骗已经交代出所有亮点的影骗(咳Suicide...咳咳Squad),Nerve的情节算是相当紧凑,节奏也是超级棒,全程无尿点。人设的话,虽然有一些角色(好吧大部分角色)会稍稍...有那么一点儿...轻微(好吧是非常)脸谱化...但辨证地想,如果是完全original的话,我们看着得多累呢。 微胖嘟嘴小婊砸和Vee这一对用实际行动再次向广大考生证明: “闺蜜”是用来相互祸害的。小婊砸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典型的popular碧池人设,一上来就以上帝视角和亲妈姿态劝说Vee不要做躲在角落里的小虾米,并强行替Vee向她暗恋的男僧表白,后面更是在Vee变网红之后各种酸。不过那些athletes本身也就是行走的男碧池,没错,和小婊砸搞在一起只是早晚的事儿。所以最后她俩强行和好的时候,实在是难以李菊福,妈的怒减一分 (不过这种乐于以德报怨笑着原谅一切伤害的斯德哥尔摩患者在生活中其实好像也并不少见的,但是编剧,我对你的期待真的要高于这个啊)。好在Vee身边有个疑似双鱼座的体贴入微不求回报的小跟班儿,坚守着备胎的道德准则,在被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在女神和别人亲嘴儿的时候深藏功与名。戴兰兰这个骚浪贱也真是够了,骑摩托车撩妹儿,搞了一晚上惊心动魄,真是努力实践了心理学的吊桥效应理论,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面说了,故事的情节非常紧凑,节奏也是非常的棒。作为一个看电影时特别爱哔哔的女观众,我奇迹般安静地看完了整个电影。话说回来这个主题还是相当的讨喜啊:大冒险一个接一个的来,不给观众溜号的机会。你想啊,你平时玩儿真心话大冒险时候都那么因缺思汀呢,更何况人家是又亲嘴儿又裸奔更蒙眼开车的高玩呢。其实还真是一个很难拍得无聊的故事。 故事有趣,内涵也不差。就是俗话说的既有内在美也有外在美……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Vee的小跟班儿提到dark web的时候我心里就开始突突了(前段时间看的深网奇谈给我留下不小的阴影),果然这个游戏不是那么容易玩儿的。配合的好,给你打钱没有问题。打破规则非要告密,抱歉没收你全部资产和你...的身份。Snitches gets stitches. 没错,第一次把我吓到的就是Vee在车厢里醒来的时候电脑屏幕上闪过的所有Vee的个人信息的画面,我记得有一张是她的护照首页。尤其是当电脑说出 “We have your future." 这句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怀疑它的真实性。对,这就是dark web的规则: 不遵守规则,你的个人信息就可能被公开出售,比 “You are a dead man.” 更恐怖的威胁是 “You are a naked man.” 这也是这部电影里最让我细思恐极的细节。建议认为我耸人听闻或者对暗网没有敬畏之心的朋友们去看恐怖鸟的深网奇谈。 影片从一开始就明置了“watcher” 和“player”两种角色,并且毫不掩饰对watchers的讽刺。那些拿着手机窥探别人生活的人,在期待着一种什么样的刺激?看陌生人接吻,裸奔,蒙眼飙车,高空过梯?相比这些,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意外吧。绝望的主妇里面Mrs Hufer失踪之后,她姐姐面对着热心帮助寻人的邻居们故意抛出Mrs Hufer可能已经死了的猜测,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想象中的场景,然后在身边的牧师(还是警察?我忘了)诧异的目光中小声说了句“Please. Human beings feed on misery.” 哈哈,拜托,别对自己也这么虚伪呗,人类本来就是以窥视别人的悲惨为食,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当Vee被领到斗兽场的中心,带着面具的观众和手机屏幕前的观众不负责任地决定别人生死的时候— 只是他们不知道其实两只困兽才是真正在操控游戏的人。这情景就像鲁迅的《复仇》: 手持长矛的两人赤裸着全身长久地站立,似要拥抱,似要杀戮,然而当围观的人们由兴奋等到呆滞,两人却毫不见拥抱或杀戮之意。这是一场演员对观众的复仇— 兴奋地等待着别人的悲剧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悲剧正在发生。 题外话:小时候不爱看鲁迅,觉得太正统太无聊,又有点儿莫名其妙。现在才发现句句是真话。
《玩命直播》影评(二):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快手的未来
从电影院出来我同事和我说:一部电影,惊悚、刺激、剧情新颖、男女主角一个帅一个美,剧末还他妈的是让你想都想不到的反转,这样的电影,你说值回票价不?值不值回我们看电影所花费的大块的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成本?
玩命直播 贴合了直播这一全球浪潮,剧情设置也让无聊的看直播的吃瓜群众成功升级为网络暴民,在金钱和快感的刺激下让直播变成一场为金钱和地位的狂欢(快手的即视感),让剧情有骨有肉。
最后影片由狂欢变成事故,将互联网安全提上一个高度,朱莉亚罗伯茨的侄女和詹姆斯弗兰克的弟弟的情感戏也是甜如蜜,但看完电影的朋友大多觉得电影结局设定有略微Bug,有些太过撩草,有些被剧里的游戏规则强行束缚,还有小部分镜头用了直播的主观镜头,让人有些小眩晕,虽然有问题,但依然没有阻止我在影院被吓得大声尖叫,出来高呼:妈的,吓死我了![捂脸]
键盘侠躲在电子产品背后,带着面具,说出不敢说出的话,用语言侮辱、讽刺、谩骂,发泄内心的怒火,做网络卫道士,真正的胆小鬼。
各种直播平台层出不穷,给公众一个展示自我个人魅力的平台,也给一些人带来刺激和迷失。用金钱和人类的欲望。
简单的唱歌化妆吃饭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猎奇心理,就有人追逐更为“刺激”的展示,吃土、生吃羊眼、直播整容......不胜枚举。
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选择在刺激和娱乐中迷失消亡。
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决斗。模仿斗兽场的场景,带着面具的人群大喊“杀杀杀”,没有一个人敢露出真实的自己,这些人,有普通的上班族,有律师,有医生......他们是每一个平凡的我们,用一双冷眼,看他人表演。
《玩命直播》影评(四):观《玩命直播》2017.10.9
抛开里面的BUG不谈,刚开始平凡无奇后半段剧情很精彩。
另一个版本的《饥饿游戏》,但相比《饥饿游戏》,影片更多的是关于人性,以及有个稍稍符合逻辑且圆满的结局。
1.激发人性的善可能需要一天,但释放人性的恶只要一小时。
2.吵架的两个人会不断翻过去的旧账,然后之后又能继续和好的能称之为好朋友。
收藏了~~~
影片开头,女主V( Vee )只是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一些朋友,一些爱好。最开始几个朋友聊到游戏《玩命直播》(类似真心话大冒险,不过这个游戏无下限因为人性无下限,还要参与者本人手机拍下整个过程BUG1),最开始几个朋友只是开个玩笑,V不敢和JP搭讪,V的闺蜜S( Sydney )搭讪了,JP表示对这类女生不感兴趣。于是乎,被伤自尊的V赶紧跑回家,打开电脑(还是手机忘了),注册了《玩命直播》成为玩家,第一个任务亲吻陌生人5秒钟(此时女主还在情绪中,“自尊”被打击了),带着男闺蜜去了一家餐厅,亲吻了一个帅气的陌生人(男主L)(Lan),然后V和L都接受了去城里的任务(只是进个城,一点小冒险),然后穿一件橱窗展示的衣服,东西被偷后,蒙眼骑摩托2min(很刺激),去公园,去聚会等等。 得意中的V和闺蜜彻底闹翻,付翻旧帐,男闺蜜告知L的任务就是带V去聚会,愤怒中的V决定退出游戏,V报警警察无视,V被迫需要完成游戏(被要挟),和L去参加决赛(中途省略),V、L、X需要拿枪射对方,然后X射了V(空弹),V的男闺蜜找到漏洞群发信息,所有玩家退出(BUG2),V和L圆满结局。
附:
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的《节奏0》是阿布拉莫维奇“节奏系列”中最为惊险的行为艺术,也是阿布拉莫维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是她第一次尝试与现场观众的进行互动,让观众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阿布拉莫维奇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由于作品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所以,阿布拉莫维奇承诺自己承担行为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现场的观众,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有人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发现无论如何摆布,阿布拉莫维奇都不作任何反击,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 最终被他人阻止,阿布拉莫维奇最终流下泪水。这件作品持续了六个小时,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担心遭到报复,都开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维奇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写的太杂,也不完全,洗洗睡~~~
之前看过了完全剧透的介绍,所以我是知道了会演什么去看的,依然看得热血沸腾。不得不说,这就是一部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片子。
女主在闺蜜的刺激下,参加了游戏。最开始观众给的任务,还算正常大冒险的范围。即使有点出格,但是既不违法,也不伤害身体和生命。而女主和男主也在这样的任务挑战中感情越来越好了。
《玩命直播》影评(六):Players play who play them
先亮出核心观点(也是解释下标题),player本来是被wacher支配和引导的人,但是结局最后来了一个经典好莱坞式反转――player通过引导wacher,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不过也确实反应了一定现在网络直播的现实,无论是套用在美国这种巨有超强刺激性的直播,还是中国当下正火的美女直播上,都适用。众多wachers通过网络的力量凝聚成巨大的力量,仿佛能够控制直播中的player――如果player不能从这场博弈中胜出,那么确实是被操控的,看似享受刺激接受挑战,却会逐渐在游戏中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不断的挑战个人道德(羞耻)底线等,进而失去自我;然而本电影的亮点就是(剧透开始),结尾的时候让主角扮演的player在博弈中来了一个大反转,通过网络技术,超大刺激(枪杀),道德拷问使得watcher被引导,最后也算是完美大结局了(player从游戏中逃离,重获自由;watcher也在最终的道德拷问中选择了自我)。
所以,怎么说呢,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就在玩一次没有回头机会的直播,很多时候玩家(每个人)都在被其它观众(比如社会道德,父母,老师等)控制,比如,你应该做什么,你不能做什么,你30还不结婚就会怎么怎么样,你不读大学就想创业那是不可能的,结婚了还想创业那是不负责任等等。虽然,现实中的直播或许没有那么多生命风险,却在无形中使个人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自由,角色被限定,义务被套牢,这和电影中的prisonor有什么区别呢?
假如玩家希望最终能获胜,完成反转的话,那必须要掌握甚至创造新的游戏规则,要坚持自己的底线,而不是一味遵循游戏的规则,寄希望于游戏的救赎――天助自助者。
然后一定要说一下电影这神一样的结尾(剧透)――女主男闺密holy high!不可思议,还是普通高中生不太可能吧……另外,这么大个游戏居然感觉很轻松地就被反转了?很奇怪哟……
全程手机没人充电,也是亮点呢……
男主身材不错很好,掉节操画面全程直播也很好呢……
祝观影愉快
《玩命直播》影评(七):为了游戏你愿意付出多少?
本就是一部用来打发时间的剧,开着电视,玩着手机。
直到女主进行到第四个任务时才有了兴趣,放下手机认真观看。
当女主试穿着昂贵的礼服炫耀得意到宁愿
只着内衣尴尬的在商场内奔跑也不愿失了原则做偷
就注定她是游戏的胜利者
随后她察觉到了游戏令人失控的地方想回头
可她低估了其背后隐藏的力量
或许世间凡事涉及到有利可图的事情都是这样一个规律
先以小利引人入局,让人无法自拔时再引火上身,想退局?
对不起,这得看庄家的意思?
谁是庄家?是你,是我,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网民
我们的话语权小到捏不死一只蚂蚁
但若集合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自古便有人言可畏的说法
时至今日的网络时代
人言又岂止可畏?有时是可怕,是愚昧,是不用负责的口诛笔伐
当大多数玩家选择的“死”通过女主呈现到他们面前时
当每一个玩家真实的姓名无法再隐藏时
他们沉默,退出
因为他们不想付出任何代价
因为结果是大家共同的选择
代价理应就不该由个人付出
他们会反思吗?
不,不会
人之初,性本恶
我认同这句话!
《玩命直播》影评(八):Nerve-粉丝与网红的最佳写照
apchat,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WeChat, 青少年的生活已经无法脱离网络媒体。在英国,伯明翰大学Jubilee Centre for Character and Virtues一项最近的研究表明有40%的父母表示担忧社交媒体与网络媒体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英国调研机构Mintel发现有56%的10-15岁的少年表示,比起当面对峙,在社交媒体及网络媒体平台上他们更容易相互攻击对方。
影片Nerve 就是诞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优质女高中生Vee(Emma Roberts)不甘心平庸顺利得进入大学,不甘心生活在好友的风头下,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成为主角,她参入了一项网络真人游戏:Nerve。游戏规则很简单:玩家需要接受一个接一个dare的挑战来增加人气数及赢得奖金。如亲吻一个陌生人,偷一辆摩托车,挑战的难度会随着比赛进程不断增加,当然奖金和人气也会随之暴增。如果玩家bail (退出)或fail(挑战失败),那么game over。参与者可以是Players (玩家)或者Watchers (看家)。看家可以是匿名的,但需要付费。游戏最大的原则是参与者不能报警(snitching)。
比起现在大红的Pokémon Go, 这样比赛更像YouTube上的vloggers. 也就是中国的网红直播。
电影情节紧凑惊险,导演Henry Joost 和Ariel Schulman 将摄影机镜头变成了手机银幕,在摇晃的镜头左侧,观众们可以看到各种粉丝的点评及表情符号。身着绿宝石般闪烁的连衣裙的Emma Roberts与她的搭档(Dave Franco)在霓虹闪耀的纽约城上演了一出惊悚的网络真人游戏。
虽然影片的结局有一些仓促及夸大,但多少折射了当今青少年的道德底线是如何被网络媒体一次次的冲击。虽然不至于公投去谋杀一个人,但是在匿名的情况下,谩骂凌辱,恐吓挑衅已经成为了网络上的家常便饭。如果仔细看一下屏幕左下角的那些评论,旁观者似乎完全把自己乐趣建立在了参与者的挣扎中。粉丝们最感兴趣的无外乎是网红与网红的撕逼大战。粉丝与网红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相互依存。
对于这些现象,我抱有很强的好奇心。首先是网红,为什么他们愿意出卖自己的隐私而换得人气,再是粉丝,他们为什么喜欢乐此不疲地把自己的乐趣建立在偶像的一举一动上。
美国心理学家Dara Greenwood把人们渴望成名的原因分为三类:
• The desire to be seen/valued (e.g., "Being on the cover of a magazine", "Being recognized in public") –渴望被看到,被承认 (如上杂志封面,被公众认可)
• The desire for an elite, high status lifestyle (e.g., "Having the ability to travel in first class and stay at exclusive resorts", "Living in a mansion or penthouse apartment") – 渴望成为精英,拥有高大上的生活(如飞头等舱,高级度假会所,住高级别墅等)
• The desire to use fame to help others or make them proud (e.g., "Being able to financially support family and friends", "Being a role model to others") – 能够利用自己的名气来帮助他人或让他们为自己自豪(如在经济上支持家人或朋友,成为他人的偶像)
研究显示第一项渴望是人们想成名的最大动机。在朋友圈发自拍,发美食,发旅行照,一方面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渴望自己的形象被认同的自恋。自恋包含“看”与“被看” 两个方面,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看见。或许网红就是这样渴望特别强烈的人,再加上商家的利用炒作,那么这种渴望会被无限放大。金钱上的鼓励(网红经济)也会让他们第二和第三项的欲望加强。如今年戛纳电影节,欧莱雅请来了50名网红与李宇春一起走红地毯。而粉丝爱好“看”偶像的心态,实际也是一种自恋的心态(幻想自己成名)以及一种强烈归同感(一种强烈的与大多数人分享一样共同的东西的需求)
我们渴望“看”与“被看”的欲望从来都在,而网络媒体把他们无限得放大了。知乎的黄继新说互联网基本就是在做两件事:1. 增加让你获得认可的机会 (如微信朋友圈)2. 降低你获得认可的门槛(如美图秀秀,Instagram 滤镜)。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青少年或许会像我一样患上“社交倦怠”。过大的信息量,社交媒体自带的过于复杂功能及对商家投机利用的反感,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退出粉丝圈,朋友圈,信息订阅,就像影片的结局那样,选择sign out. 这或许是现在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
《玩命直播》影评(九):有钱你就上直播,没钱你也上直播
想花钱,你就上直播;想挣钱,你也上直播。
在这个物欲横流、毫无底线的金钱社会,直播成为了一个新的屌丝炫富+拜金涌动的大平台。
有篇文章评价本片“深刻不足”,但在老P看来,直视问题本身就已足够深刻。
在互联网+的今天,这样一款“观众or选手”的游戏设置意味深长,遇到一个暗恋男神面前告白蒙羞、女闺蜜阴影中多年压抑的闷骚女,于是上演一出久旱逢甘霖的自我大爆发戏码,女主一下子从初出茅庐的菜鸟玩家,靠着心一横、脸一丢的自我放弃心态,在男主的暗箱操作下,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凯歌频唱、战绩飘红,当她疯狂过后、肾上腺素恢复正常,意识到这个玩命的游戏只不过是博得陌生网民的无聊消遣,而自己在虚荣空洞的消耗同时经历的刺激逐一变成了无法挽回的代价。
于是,女主切换成为白莲圣女模式,开始普度众生、救民于水火,相信了迷途知返的新心上人,接纳了曾经共赴患难的好闺蜜,联手众人眼中原本是对手的战友在众目睽睽之下毫不留情地掀开了这个游戏虚伪、残酷而又毫无意义的面具,亲手结束了游戏的未来,将其扼杀于网民的众叛亲离之中。
之所以对本片感悟颇深,源自前段时间时不时窜上头条的直播平台。在监管还未成熟之前,为了博得眼球,想红的网红们无所不用其极,各路奇葩争奇斗艳,不仅直播吃饭,甚至直播睡觉,更有甚者直播造人工程,看到这一条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时,咒骂着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还未看到这些著名主播便已经被查封了。
着实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线下吃泡面度日、线上充款爷送礼的网友不占少数,让老P等一众局外人不禁费解纳闷:除了有病,还有其他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何事何物都是一枚普通的硬币,都有好坏两面,互联网带来了便利、高效、优化,也催生了网红这种既无营养又无实料的鸡肋,甚至在一票拥趸的簇拥下成为自带先天残疾的病态经济,可笑,可悲!
住院网红们的皮肉生意越做越火!
《玩命直播》影评(十):清新脱俗,难逃窠臼
1. good idea的局限性。
watcher, player, prisoner, deep web, lol.
2. 就是,「也就只能这样了」的感觉。
3. 人设formula。剧情predictable.
4. 所以在sound and vision art上的功夫还是很有效的。
5. 但是也就是迷幻电子+vaporwave MV+ 8bit graphics+howlking voiceover了。参照money monster.
6. camera move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模特车那场戏。
7. CASTING, CASTING, CASTING!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Emma Roberts很适合女主角的角色;
Dave Franco很适合男主角的角色;
但是他们两个作为电影的女主角和男主角,特别不对劲(大概是没有他们所说的「CP感」
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他们,真的,他妈的,长得,太像了。就一张脸的女版和男版的感觉...没法CP. 感觉很冯唐。
8. viewers上面也太保守了。至少得上百million级吧(所以是多少?lol)
9. 大小屏幕的交互有点不大酷(像the shallows就很棒哎)
10. 但偶尔看这么一部电影还挺8错的。好莱坞cult青春冒险(?)
11. 火车上一个女人似哭似笑的,面颊通红。现在在手势丰富地大声说话,自己高音部分断断续续不能自己。非常讨厌。我控制不住自己,从上车之后就一直在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