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地雷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4-13 20: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地雷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地雷区》是一部由马丁·赞里维特执导,罗兰·默勒 /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 路易斯·霍夫曼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雷区》影评(一):仇恨横行时

  战争,对大部分国人意味生活的毁灭。设想自己是一个和他们同龄的德国少年,在懵懂年纪被送上前线,随即战败,身处异乡,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被迫承担全世界对一个恶人的仇恨。这是战争对生命的另一种摧残

  片头是我强忍着没有跳过的一段长的没有头的喘息。我关小音量,仍是手足无措坐立不安,祈祷着这一切赶紧过去。

  终于,画面出现了,一个愤怒的丹麦军官。他愤怒地开着车逆着长队飞驰,接着又倒回去,下车,对这一个抱着旗帜年轻人一顿暴揍,夺过旗帜后他又不屑地将它抛下。很明显,他仅仅是在泄愤。在这一刻,他们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祈祷着这个上校只是有个龙套,以后不会再出现。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一个虽然严肃但是不太凶的军官对这群满脸惊恐的战俘进行拆地雷的训练残酷考试带走了一些生命,剩下的男孩们,被送到了海岸

  上校再次出现了,这群男孩真是不幸。大声斥责,殴打辱骂。他们有什么错呢,怪他们没能力挽狂澜,让自己的民族恢复理智

  一个男孩被饿的呕吐到了地雷上,被炸断了双臂,接着死在了救助站。

  双胞胎,一个被炸得尸骨无存,另一个失魂多日,一直到自己目光暗淡地踏上地雷。

  卡车旁,一群谈论着归向后人生规划的男孩随着一声震天的巨响,结束了各自的苦役。

  影片中,除了这群男孩,有这样几个令人印象深刻人物

  卡尔上校。他养着一条狗,大声斥责着战俘,心中的愤怒让他看上去非常可怖。被饿的生了病的男孩来请假时,他却厉声阻止,那声爆炸和男孩的哭喊,使他第一次恢复理智。他专程去看望男孩,却得知他的死讯,护士的脸上波澜不惊,他却难言悲伤和自责,偷偷取了一筐土豆面包给了饿坏了的孩子们。我第二喜欢地方是他们一起踢足球的那天,仇恨被欢笑声杀死。他像是一个付清。然而地雷又无情地炸死了他的狗,将仇恨复活。他的愤怒给男孩们带来了无限的恐惧。然而这一次,又是一个生命将他从愤怒中唤醒。最后,他在山头上奔跑,像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父亲。最后的最后,看着那四人远去的身影,他才获得了内心安宁

  农场主。她是一个女人,对那群正在受苦的德国年轻生命轻蔑一笑。然而当自己的女儿被困地雷区时,还不是得求这群孩子冒着生命危险去营救。不知到双胞胎把女儿还给她时,然后自己踩上地雷时,她作何感受

  影片反映了鲜明主题。让我们看到了在这群孩子身上的善良坚韧

  注意战争的创伤,愤怒是没用的。唯有宽容和善才能重新带来希望。

  《地雷区》影评(二):生而为人 对不起

  前两天还说lala land 太甜,我喜欢苦涩口味。于是今天就被重重的虐了。

  《十个拆弹少年》,二战结束后,丹麦军队要求德国战俘用手把德军在其国土上掩埋的地雷全部挖出来。只是,这个时候的德国战俘,基本上都是少年了。

  看到故事情节时,我就纠结要不要看。一定是恐怖加虐心的。当看到一张张稚嫩脸庞,趴在海滩上,一点一点地挖着地雷,可以预期不知什么时候会迸发的一声巨响。发现心理脆弱,我几乎想中途退场,离开这个恐怖的地方。

  故事当然好看,淡淡地配乐,美丽的画面,与孩子们可怜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基本上从头哭到尾。

  不可否认,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心情矛盾的。在其他的反战片里,身穿德军制服的人物,一定是反派的,他们的消亡会让人产生胜利欢喜。记得在《兄弟连》里面有一集,当盟军攻入德国本土时,他们闯入一个德国人的家里,有个德国老太太依然保持着冷傲的姿态对待他们。可直到这个老太太到集中营里看到那些被摧残的犹太人时,不得不低下高傲头颅。这一刻,正义之旗高高飘扬。我相信,德国之所以对难民采取最宽容的政策,也许与二战之后的心态不无关系的。

  而在《十个拆弹少年》这部电影里,无法界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丹麦人恨德国人,英国人恨德国人,并以虐杀他们为乐。但是,当这些承担者是一群孩子的时候,这些施虐者看起来是那么地可恶

  但是,请容许我有一个大胆假设。假设德国没有战败,而是继续向全世界推进,而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成为什么人?会成为纳粹集中营里那些冷酷的刽子手吗?但假设,在这之后的某一年,德国人又开始了新一次战争,迅速占领了毗邻的丹麦,那些个在这里受过辱,而活下来的德国少年们,会开始一轮冷酷地复仇吗?

  毋庸置疑,会的。

  因为,这是人性。生而为人,我们的基因里早就刻上自私自利努力生存,强权下低头, 弱小前膨胀等特点。但同时,也有着传承,学习,和爱的能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成为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智人,才能历经种种磨难延续下来。

  在大变迁下,个体是最不值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是蝼蚁般的存在。而每个蝼蚁地挣扎,又是显的那么渺小无奈

  生而为人,对不起。

  《地雷区》影评(三):我们习惯于迁怒,这大概是我们的天性

  我们习惯于迁怒,这大概是我们的天性。从小的方面说,我们若感到愤怒,不满,往往只会通过亲近的人来表达这些情绪;大的方面说,我们习惯于将人群设置各种tag,分门别类,一旦这个tag里的人发生某些骚动,我们会对整个tag的人都打上这个骚动的标签。人之天性。二战时期之后,德国战俘被丹麦人“受邀”来参加排雷工作,这群战俘里的大部分人都不过还是小孩子。他们的丹麦军官卡尔从一开始就告诫他们,尽管他们是帮忙排雷的,但是丹麦人不会欢迎他们,并且再三说明了,他毫不介意他们的生死。他拒绝给予他们食物,拒绝他们休息请求。这种态度直到他见证了一个由于饥饿没有食物吃的男孩的死亡,他偷吃了被丹麦人放了鼠屎的食物,呕吐物引燃了地雷,双手被炸得粉碎。这件事让他去丹麦医护所里偷来了食物给他的男孩们吃,之后他的态度却又在他的狗被地雷炸死之后改观。他让某个男孩学狗叫,学狗蹲立,学狗捡球。其实人性真的没有十足的好和坏,没有十足的黑与白。他在本部影片里呈现的个性并没有太过伟岸,虽然结果是他违反了上级命令,放生了还存活着的四个德国男孩,且在这过程中,他会偷取食物避免他们挨饿,会用谎言来给那些男孩希望,但是实际他心里真的有足够尊重他们的生命吗?在有人身体不适想请假之时,他和狗对话,明明已得出那些男孩不敢对他撒谎的事实,却仍旧不肯给他一个小时时间休息,给予食物的时候,也不过是草草随意丢掷于地面,男孩双手被炸伤,其他人向他求救,他在屋内坐了很久不想回应,最后才缓缓出门给了他一剂吗啡。我们其实终究是多喜欢迁怒的人啊,因为这让我们释放了心中之前一直压抑的情绪,因为这样方便快捷,很多事情是难以追溯至所谓的“元凶”的。正是因为我们自私慵懒,才会导致我们有太多的阴暗面。

  《地雷区》影评(四):我们都有罪 《地雷区》

  侵略者是很可恨的。

  为什么可恨?他们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在纳粹的集中淫里,孩子老人们悲惨的死去。

  那么击败侵略者的英雄们呢?

  那些占领军们照样烧杀掳掠,奸淫妇女。

  那些有俘虏的,照样连老人孩子不放过,送他们去拆雷,拆完一个地点,再拆下一个,直到死为止。

  很多人说,那是咎由自取,好吧,我承认,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的,因为别人邪恶,于是我邪恶就是正当的。

  你看片中那个贝雷帽大叔,以及那些向孩子们脸上撒尿的英军,他们就是这么想的,所以也是这么做的。但在旁人看来,就是那么的恶心,那么的不忍直视。

  让贝雷帽大叔清醒的是,那一次次在他眼前的爆炸,是孩子喊着妈妈样子,一个正常人是无法无视这一切的,而这些恰恰是那些在营地里的军官没看到的,或者说故意不敢去看的。

  至于大叔最后会选择放走那些孩子,我想说,在那一刻,对于大叔来说,战争才真正结束了。他不需要时刻被仇恨所折磨。在他的后半生,他必然会常常祷告忏悔自己当年的罪过,也会十分庆幸最后他放走幸存孩子们的选择。

  “你们拆完这里的地雷就能回家”

  这是大叔给的承诺,虽然他有的时候也会软弱,也会被愤怒和仇恨蒙蔽双眼,但最后,当孩子们拆完了地雷之后,大叔不顾违抗军令信守承诺,放走了孩子们,好像在和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还清了你们的罪,现在回家吧,以后记住,当别人和你说话的时候抬起头!”

  ---《地雷区》 近几年唯一一部把我看哭的电影。

  《地雷区》影评(五):从经济学眼光看这部电影

  从经济学的眼光看一些事情,结果会很有趣

  德国在最后派上战场的竟是些孩子,自然是等不及他们成年。但从经济学的角度计算,这样也很划算。算得再绝一些,假如刚出生的婴儿就能当作武器,一定是最棒的事。比如在襁褓里裹着炸弹

  只是情感上令人过去不。这个电影很闹心,这情感就是其中之一。

  假如军事官并没有投入精力和情感,他也不会爱上这些德国少年。所以婴儿炸弹反倒比青春士兵更方便一些。生和养毕竟是两个相继而独立的过程。

  这个电影另一个闹心的地方,就是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结束后会留下一个大烂摊子。没有人愿意去收拾烂摊子。

  就像在欲望来时,想不起怀孕打胎的糟糕

  《地雷区》影评(六):高耸入云烟的炸玉米花机与希望的恐惧

  二战时候丹麦只打了几个小时便投降了,但反转之后留下2000战俘和满海滩的百万颗地理,比原子弹还要反人类,都是一群青壮年,也许是为了国家也许是不得不,满怀着希望的男孩子们令人感到恐惧,没有任何探雷工具几乎是用手,美国人嘲讽中国的炸玉米花机像炸弹,那也确实是炸…轰,一束高耸的烟,如果幸运的话是残缺不全的身体和哀嚎和眼泪和妈妈和家,疼都疼死了,不幸的话屁都没了

  深处绝望与恐惧之中,你还满怀信心的高谈未来理想,我没有权利说这是可悲,但这确确实是那么可怕与恐怖

  ……

  亦好亦坏的军士长,像是监狱长使喝囚徒又像是老兵在维护新兵。最后的几个人,不是被送回家,而是被放跑了

  《地雷区》影评(七):自己埋的雷,被炸飞也要排完

  德国人用民主的方式把希特勒选上台,希特勒的选举纲领就是扩军开战,意思是你们选我上去我就带你们去打仗,你们愿不愿意?我们愿意!德国人用疯狂的投票回答希特勒。

  希特勒还有一句名言“东线的战争是一场歼灭战”,意思就是这次跟俄罗斯人的战争是种族战争,要么消灭俄罗斯人,要么被俄罗斯人消灭。德国人当时听这话特别兴奋

  然后,4年过去了,俄罗斯人获得胜利,攻入德国本土,用4年前德国人在俄国占领区同样的方式回敬德国人:毁灭一切,烧光一切,杀光一切,掠夺女人

  这是德国人自造的悲剧,是他们自己要把战争打得非常残酷,是他们自己选了希特勒上台,只能怪他们自己。

  相比俄罗斯人的赶尽杀绝,我觉得丹麦人已经非常仁慈了。你们德国军人埋的雷,你们德国军人被炸飞也得挖完。我们丹麦人不能为排你们德国人的雷而丧命。那几个德国童子军死的挺惨,然而他们不排雷,死的就是丹麦人。

  战败国不值得同情,战胜国应该想办法压榨他们,弥补战争损失。比如俄罗斯人把200多万德国佬像运牲口一样拉到西伯利亚做苦工,自生自灭

  《地雷区》影评(八):“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二战后我们看到太多描写纳粹犯下恶行的影片---当然并不否认这些事是真实发生过的,但太多这样的影片不管是影片本身所传达的或是客观上所造成的影响就是告诉人们二战德军没有一个好人,所有德军都该死。所以,这都成了固定模式---描写二战德军的必须是写其黑暗面的,但你相信那么多德国参战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好人吗?

  或许是得益于德国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态度,至少这部影片我觉得是德国战后那种态度应得的。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是德国单独拍出来的,这比日本单方面拍的有关二战的影片客观多了。从这方面来说日本根本就没资格享受跟战争受害国拍二战题材影片的待遇,因为日本从来就没客观反思过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因此,相对于德国日本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日本拍出二战何种视角的影片都不会令人信服

  回到本部影片,它很好的告诉我们战争的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剧情很好的向世人描写了那一段因为德国战败而不为人所知的历史。正视历史是德国二战后的态度,也是本部影片的态度。我相信,本部影片在表达德国二战罪行上比那些正面描写纳粹集中营的片更加有力,军士长对待那帮男孩的态度反而衬托出丹麦的包容和纳粹的罪行,让德国民众看这部影片和主流的描写德国纳粹的影片,你认为德国人比较容易接受和反省哪一部?这是本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同时,它也向世人展示德国所付出的代价---而这是很难在其他影片中能看到的,这又是本部影片另一可贵之处---客观还原战争所带给德国的危害。

  另外,影片能让人深思的是人性是不分国界的,纳粹的罪行并不代表这帮男孩就该死、军士长从痛恨每一个德军到帮助男孩回国、军士长同僚中同样有类似纳粹般不把战俘当人对待的人,这部影片给观众多个视觉去看待那场战争,“反”着主流却也正视着历史。

  《地雷区》影评(九):最后的受害者

  那些年轻的少年,面庞带着青涩,以士兵的身份来到陌生的国度。他们本该是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却成为战败的俘虏,和平时代的牺牲品。影片让我惊诧的是第一幕——当军官问他们是否亲手埋过炸弹,举手者寥寥;当问他们是否看过炸弹,少数人点头。不禁会想,这样的“无知”的他们能否算是真正的军人?在那场波及全世界的战争里,妇孺皆兵,每个为自己国家而战斗过的人都曾见证生死,知道与不知道又有什么不同。这样一想,他们的存在似乎就合乎情理了。 看到曾经践踏自己国家的人被驱逐出去,你会怎么做?蛮横地打过去?脱口大骂你们这些罪恶的奴隶早就应该滚回自己肮脏的国家?影片的开头,丹麦军官卡尔就这样做了,他憎恨他们,并以这般粗暴的方式回击。战争总是被告诫每个时代的人,要铭记历史,不容再犯,维护和平。可只有那些从枪林弹雨中存活下来的人以沉重的叹息回应世人的愤恨与悔悟。 蔚蓝的大海,细软的白沙,眼前的美景你会想做怎么?匍匐前行,手持铁签,揣着忐忑的心确定地雷的位置再进行排雷——这是他们唯一的任务。但方寸之间的土地里到底埋藏着多少危险,谁又能料到?他们颤抖双手里紧握的是自己的生命,眼前再美的风景都比不过故乡泥泞的小路。

  恩斯特在帮助丹麦小女孩包扎洋娃娃的腿时,说“我是男孩,所以我的玩具是一辆车。”我才再次惊觉,他只是个孩子,本该和伙伴一起玩耍,却要饱受侮辱,时刻面对战友和自己的可能离去。在还没学会如何长大的年纪里如履薄冰地走向生命的尽头。 每一次爆炸我都是捂住眼强忍着看过去,不是因为害怕血腥场面,而是怕上一秒还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下一秒就在爆炸声与烟雾中消失不见。人因为无法预见生死,才有活下去的欲望。而他们在忐忑生存中见证死亡不断,宁愿被一枪打死。 恩斯特在同伴救走小女孩后,走向雷区,他失去了双胞胎兄弟,他失望了,他回不去原来的自己。当回家变成幻想,余下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影片最后的一场爆炸,是一场人间惨案,懵懂的少年在谈笑中客死他乡,而仅存的四个少年被善意感化的卡尔军士长偷送到边境,回到家乡。

  我们一直在声讨战争发动者,痛骂战争毁坏美好的一切,却在仇恨中变成另一个施暴者。战争是残酷的,更是罪恶的,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没有理由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在你沾满鲜血的手上都是一个生命的结束。而“无知”的他们才是这场战争最后的受害者。

  《地雷区》影评(十):谁会渴望战争

  其实在这之前一直不了解二战,在这之后也不了解,因为历史实在是差。

  看了关于这些年代的战争片也不少《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拯救大兵瑞恩》........《地雷区》可以说是我看得最绝望的一部,尽管结局是美好的。

  实在是不剖析电影细节,就是随便聊聊。

  战争带给了这群人什么?

  隔壁妈妈的冷眼憎恶,即便面对一群孩子偷吃了有老鼠粪的猪饲料也觉得他们罪有应得;长官在不断呵斥、扇打这些战俘的脸;排雷两天没东西吃,因为战俘没有优先权,是的他们只是战俘.....战败后的俘虏,可是,他们只是一群孩子。

  他们天真、有梦想,想着干完活就能回家,回家继续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然而,这不安全,当你看到同伴被炸,看到自己同胞兄弟被炸,我无法体会小伙子的心情,我只听到boom boom之后,什么也没有了,连同生存的希望,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不会也选择跟弟弟一样的路,我不知道。

  谁会渴望战争........如果可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地雷区》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