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情报站》是一部由吉塞佩·卡波通蒂 / 约翰·大卫·科尔斯 / 迈克·洛斯卡 / 执导,理查德·阿米蒂奇 / 理查德·迪兰 / 米歇尔·佛贝丝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一):多情应笑我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
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鸣,丧钟为你而鸣。
——约翰·多恩
(提示:本文剧透严重,如果想保持看片的惊喜就不要在看片之前看我的文了。)
这部挺独特的、理想主义的间谍片,其实是个群戏,上面两张图中的人物都是主角。看似男主的Daniel Miller(丹尼尔,上图最右边的那个)在剧中还没有Hector DeJean(赫克托,上图左二,唯一坐着的那个)抢眼,这个男女老少通吃的双性恋、间谍界空前绝后的大情种,也就是神秘的泄密者Thomas Shaw的始作俑者,才是这部剧的真正主角。(其实这部剧并不是悬疑剧,Thomas Shaw究竟是谁,在第一集结尾的时候就为观众揭密了,只是没有完整观剧,很多人都意识不到。)
赫克托对每一个亲密朋友与情人都情深意重、有始有终。为了他/她的周全,赫克托可谓是手段通天:对抗得了CIA、借助得上白宫、窃听得了德国总理,瞒天过海、翻云覆雨,都只为自己的亲密战友与爱人。他以一己之力挑战中央情报局这个强权的根本动机,正来自于他的“多情”。他痛苦、愤怒于局里的态度:行动出了岔子时,局里的第一反应总是自保。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个个的亲密战友甚至爱人,被这个国家机器吞噬。
1. 赫克托 & 丹尼尔
CIA总部派来调查柏林情报泄露事件的特工,恰恰正是赫克托的生死之交丹尼尔:
不知道丹尼尔是不是赫克托忤逆CIA而保下来的第一个亲密朋友?
十年前在车臣的并肩作战,因丹尼尔的自负和判断失误而以失败告终,损失惨重。赫克托毫不犹豫地隐瞒了真相,使丹尼尔不仅没有因失误而受到牵累,还得以以战斗英雄的身份荣归故里。
十年前赫克托投之以桃,而十年后,丹尼尔报之以李。他虽然不赞同赫克托的作法,但,他对赫克托经历的一切深深理解: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三十二节)。'我们就看着赫克托·德让实现它吧!走吧,尽你所能,跑得越远越快越好。快走,带着你制造的烂摊子活下去!”
我一直觉着,丹尼尔之所以不是赫克托的情人,大概只因为丹尼尔太直了掰不弯吧?哈哈~~~
2. 赫克托 & 朱利安 / Julian De Vos
朱利安在赫克托心中是一个如小白兔般无辜孱弱、分不清al-Qaeda和Alabama的削瘦男孩,他在床垫上趴成一团,会在施刑前吓得失禁,允许他出牢门晒个太阳,他会仰头迎着阳光微笑着说谢谢。他央求赫克托只要他来看管自己,自己什么都愿意跟他说。
赫克托与朱利安的对手戏,演技精湛的Rhys Ifans把赫克托对现实的无奈、对CIA的愤怒、对朱利安的心疼,都演得丝丝入扣,看得观众也跟着心疼起来。
他从CIA摩洛哥的黑牢中放走朱利安,朱利安逃走时乘坐的那艘船的名字,就叫Thomas Shaw/托马斯·肖,这个名字就被用作赫克托与朱利安共同运作的泄密者的名字。
3. 赫克托 & 费萨尔 / Faisal
费萨尔,沙特驻柏林外交官,与沙特皇室成员关系密切,当然会是CIA招募的好对象。费萨尔爱上了赫克托,为了他不惜背叛自己的祖国。而赫克托为了费萨尔,上天入地、瞒天过海,也要把他救出来。
4. 赫克托 & 克莱尔 / Clare
5. 赫克托 & 帕特里夏 / Patricia
呵呵,这剧的编剧或者导演也是个同性恋吧?为啥剧中刻画的赫克托与女人的情感,看着总没有与那几个男人的那么令人荡气回肠呢?
~~~ ~~~ ~~~ ~~~
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必须有所归属,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才有安全感,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的生存,并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于是人们建立了国家、建立了体制,为的,是能获得庇佑,是能更好地生活下去。
可是,如果个人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无力还手,如果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被扼杀人性的体制吞噬、碾碎,一个弱小的个体,该如何,向扼杀人性的体制发起挑战,并试图改变它、打碎它?
这就是该剧的主题吧?
理想主义的编剧,把爱德华·斯诺登事件中的告密者诠释为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
剧中,体制的代表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无数人为之献身的机构。为它工作的情报人员殉职,招募的外国特工在监狱里等死,而忘恩负义的CIA把这些曾经为它舍生忘死地工作过的人们视作弃子,无动于衷,还是照常运作,进行着各种肮脏的交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且一向如此,永不改变。
故事开始于丹尼尔从巴拿马受命来到CIA柏林情报站,情报站的各个特工纷纷登场。
十年前的车臣事件虽然因好友的善意而得到掩盖,但这始终是丹尼尔的心病。在巴拿马做了十年安全舒服的情报分析官之后,丹尼尔发现了告密者Thomas Shaw(托马斯·肖)的蛛丝马迹。也许是为了不愧对“战斗英雄”的称号,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他重返故里柏林,决定为局里找出这个神秘的背叛者。
车臣任务结束后,赫克托因为反恐行动被派往CIA摩洛哥情报站,在黑狱中负责对抓来的可能对美国不利的恐怖分子严刑逼供(CIA为反恐而使用的种种恐怖手段,在电影《猎杀本·拉登》中可见一斑)。CIA对无辜者滥施酷刑的作法,也在CIA的办案人员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阴影。办案员在那样的黑狱里呆上几年,这会改变他们。有些人退休了,有些自杀了,而调任柏林情报站的赫克托创造了托马斯·肖,向新闻界公布CIA的一些秘密,为的,是试图反抗、改变现状,让CIA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现出原形。
同时,德国方面,在发现赫克托就是托马斯·肖的秘密后,开始运作托马斯·肖,让托马斯·肖只发布攻击CIA柏林情报站的消息,目的是整垮柏林情报站,以报复CIA柏林情报站对德方进行的诸如监听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儿手机等的间谍活动。
而CIA总部为了查出谁是托马斯·肖,使用所谓的“障眼法”,向柏林情报站少数可以接触到秘密的高层情报人员传递虚假的恐怖分子的情报,目的是想依据诸人对假情报的反应,最终找到托马斯·肖其人。但由于散布的虚假情报太过真实,使柏林情报站不少特工信以为真并采取行动,更有人因此殉职。
这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多条线索齐头并进,最终慢慢汇聚,初始凌乱的一切慢慢清晰,真相浮出水面,一切以赫克托最后的独白作结:
“我叫托马斯·肖,这是我最后一条信息。从一开始,我就试图,让CIA为他们的行为负责,虽然失败过,但我尽力了。一路以来,我毁了很多真实的人们的生活。现在,我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CIA通过他们所谓的“障眼法”,对托马斯·肖的追捕,已经导致了太多人丧命,造成了太多的破坏。结果呢?他们仍然不知道我是谁,他们也永远不会知道。他们的谎言剩下的,只有残破的躯体,和支离破碎的生活。如果我继续自己的道路,将是不负责的,那我就跟他们无异了。所以,再会。有人会问托马斯·肖是谁,一个男人?一个女人?还是一个集团?在柏林,大街上的人们会说:“我是肖。”男女老少皆如此。事实是,我们都是同谋。我们都知道有些事不太对,我们很早就知道了。可我们无所作为。披露错误并不等同于纠正错误,政府不会因羞耻而动摇。用你的双手去实实在在地改变事情,那才是最难的。如果托马斯·肖代表了改变,那就让我看看改变吧!那我会说:我就是他。但在那之前,我们可能是任何人。”
从追查托马斯·肖开始,到最后柏林情报站的所有情报人员都为了解救他们的站长而齐心协力地对抗CIA总部以及德方,所有的情报人员都对自己身边的战友情深意重、奋不顾身,真的应验了“人人都是托马斯·肖”的断言。这部德式的冷峻凌厉的间谍片的内里,理想主义的编剧却赋予它一种温情脉脉的基调。
这正是此剧最吸引我的一点: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有他/她的魅力,最关键的,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情感、困顿、欲望和挣扎,而不是仅仅是体制下没有情感的工具。我喜欢此剧中,每一个角色,都对自己身边的人情深意重。
哈哈,为了救出站长史蒂文,连他的妻子和情妇都心无芥蒂、并肩战斗了,还有比这个更温情、更和谐的么?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二):很好的题材,差强人意的编排(两集观后感)
在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的时代,一个关于挖掘中情局深喉泄密者的间谍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题材。谁是“Thomas Shaw”?“Could be everyone!”每个人都可能是泄密者“Thomas Shaw”,每个人都不可信!“Trust No One!!”搭起了本剧的故事主线。而“Thomas Shaw”作为一个泄密者,扮演的是如何的角色:探员,特工,内部人士?又该如何判定“Shaw”和他的行为:撒谎者,泄密者,叛徒,线人,造反者,无政府主义者,危险份子啊?还是英雄,爱国者,和平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这些问题应该在全剧剧终时由观众给出答案。
这本是一个非常应景,符合当下时局,引人注目的故事题材,如果再加上一些充满荷尔蒙爆表的惊险,干柴烈火的香艳,这部剧也许会一“泄”打响,超越《国土安全》,就此被推上神坛。可惜的是从事先放出来的头两集来看,却显得杂乱,拖沓,平淡。
看了编剧的访谈,本剧的编剧,也是畅销小说的作者Olen Steinhauer谈到此剧是一部“群戏”,即全部的角色都是主角,而没有绝对主角,而本剧区别于《国土安全》的地方是注重于中情局的工作对特工本人的心理影响,及本剧并不侧重表现间谍工作中的高科技,而要以传统间谍手段开展工作。听了剧作者的这些创作理念不禁开始对剧情的展示手法有了一定的担心。第一和第二集恰恰证实这些担心。
凭着蛛丝马迹挖掘直至找出泄密者本应是剧中惟一的主线,所有的故事都应围绕着这个主线展开并发展。可惜的是剧作者却埋下了太多的线头,主线似乎又扯到了反恐和难民,而加入的情感调料是上了年纪的白人老板与已经不年轻了的亚裔女秘书的婚外恋; 颜质很低,已过中年的特工与沙特特工的同性恋; 更匪夷所思的是在后面几集的预告中,这个同性恋特工又爱上了女人。年过半百并不美貌优雅,野心勃勃的白种女强人上司与非裔情人工作之外的缠绵。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可以说都是颜质不高但演技高超的实力派演员,但他们的演技并不能让观众对角色动心,产生关注同情从而渴望探寻角色的私生活,因为观众想看的是一个曲折惊险的间谍故事,而不是一群大叔和大妈的婚外恋,同性恋,跨种族之恋的爱情故事。不知道有多少80后的欧美观众会对50后,60后的情感冲突感兴趣。而放弃科技手段,以冷战时期的间谍手段来展现今日的间谍活动更让人有不真实的穿越感。不到一小时一集的剧,想表现的人物,事件过于繁杂,除了反恐,还要加上办公室的内斗和争权夺势。咖啡馆,家宴,办公室几场戏的感觉像是观看室内情景剧。人物对话无趣,镜头缓慢拖沓,让人想拉进度条。
确实如编剧所说,这是一部群戏,不多的几个角色的故事轮番上演,不知是否因为参演的演员都稍有名气,所以不能突出一个角色,让众星捧月,所以屏幕的角色分配时间非常均匀。
可以说这部剧的真正主角并不是Richard Armitage扮演的Daniel Miller, 而是Hector DeJean,这个由Rhys Ifans扮演的特工无疑是这部剧的主角,虽然没有颜质,但演员的演技很高超,而且这个亦正亦邪的角色也是很容易出彩的角色,但将同性恋和异性恋集于这个角色一身,却让人大倒胃口。
这部剧可以翻译为“一个走进寒冷的人”。 来对应《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约翰·勒卡雷原著的《来自寒冷的间谍》),1965年由理查德·柏顿主演的反映冷战时期的故事片,也翻译为《柏林谍影》。
一个八岁的小男孩(Daniel Miller)看着自己的母亲在柏林的街头登上一辆汽车,从此一去不返。这男孩长大了,他一直在问自己当母亲当年问他是否要自己留下来时,他如果要求母亲不要离开,留在他身边,那么是否母亲还会活着,这种负疚感也许正如Hector DeJean在第二集结尾处所说的是他成为特工的原因。这种编排虽然没有什么新意,在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雷同,但是还是可以编排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的,只是不知在后面的几集中如何编排下去。
Richard Armitage无疑是作为吸引影迷的养眼(Eye Candy)明星出现在这部“老年人”的剧中的,从他出演的《军情五处》和英版《反击》来看,他的形象和演技足以作为主演驾驭一部这样的谍战片,可惜的是他的角色除了那些跟踪和猜字之外并没有获得其他角色所拥有的戏份。如同编剧所说的Daniel Miller只是一个“引航叙事者”,编剧的这种角色定位不仅使Richard Armitage失去了发挥演技的机会,也让希望能看到他作为主演出现的众多的影迷们失望。而更令人失望的是这部剧因群戏上演而没有了主角,因花边情节过多埋没了惊险主线,没有了英雄,没有了历险,也就没有了间谍剧该有的精彩。有的只是想把所有的严肃的话题编排进去并深刻发挥的想法,和不知如何组织安排顾此失彼的混乱手法。
因为只看到了前两集,还是希望这种状况能在后面的八集中得到改善,否则这只是一部政治正确,艺术平庸的“原创剧”。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三):柏林情感咨询站--写实跑偏应该就是这样了
谍战剧一般就两个半大俗套。
1谁是内鬼,最后一翻牌子,居然是他是她是它,阿尔法狗你也叛变了啊?
2内鬼视角,看我怎么七十二嘴炮技能撒谎拯救美帝或英格兰或国军或八路或海贼王革命军。滴滴滴,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到各种美剧电影。
那半个:脑袋摔傻了,我是谁?我居然身负各种nb技能,我是美帝cia人类大救星?军情五处007?kgb大坏蛋?我身上的印记XIII啥意思,47号啥意思?啥,我就是做了个梦?但是一旦回忆起来,我勒个擦还是上面两个套路啊,就看编剧怎么玩了。当然还有回忆不起来的···
所以这片一开始,我就惊了,因为都不是吧,一个视角是主角抓内鬼,另一个视角维克托就是内鬼,但观众知道内鬼是谁了悬念就是剩下内鬼视角的,怎么不被抓的悬念,然而维克托同志真是同志啊,好像一点不急。实际大家也都不是很急啊。
难道是法律与秩序那种写实风,没有七大姑八大姨,就是工作写实,好像也不是啊,全程情感咨询站的节奏。
而且法律与秩序,两部分,一部分警察办案日常唠嗑做基层工作,另一部分检察官怼辩护律师。都是平凡小事最后怼到法律精神,人性啥的以小见大啊,有讨论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有讲宗教自由和现行法律冲突的,有一集是美帝军队自带保护军人婚姻,导致通奸是犯罪,不符合宪法,然后开始普及法制教育还宣传了美帝伟大。还有一集是一个醉鬼开车撞死人,DA纠结要不要做伪证,如果他喝醉了就是酒驾,判得轻,如果是醉的不厉害就是过失杀人可以重判,最后DA没有作伪证,骂了被告一通,然后按酒驾案处理了,因为咱们国家就有类似的案子,老百姓也是狂骂,想杀人岂不是喝高了上车杀就行了吗,然而law is law。看看美帝就这么洗脑,不对,是普法的。这不是推动老百姓法制观念吗,不是促进老百姓一起讨论法律制度问题吗。
说回情报站,出了这么大泄密案啊。按流程来啊,全局测谎自查,啥的,看了不少谍战剧,基本都是立刻销毁材料,审查。不过柏林墙倒了吧,这个站是不是没啥屁用?
站长同志忙于和小三搞事情,和老婆也是一言难尽,你说还爱吗?也有吧,不爱吧,基本就是亲人了,忙于处理自己吞公款怕内鬼爆料把自己搞了,那你倒是抓内鬼啊,内部测谎啊,还不自查,非等纪委来请喝茶?主要矛盾就是内鬼爆料,你不把核心问题解决,天天想着我贪的那些钱啊,又能如何,如果及时找出漏洞,谁还顾得上挪用公款,贪钱的官员多了,但是出大事的那都是政治上犯错误了,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啊,站长同志你这样水平捉急啊。多参加党委会,多和组织交心,多参加学习啊。有的同志啊,小本子上刷刷刷写的挺好,全tmd是作秀,听党指挥是让你这样作秀的吗?
副站长则是站长的同谋,想着擦屁股,擦完屁股,最重要的内鬼的事情也是就当没看见了,招妓完了空虚的还要拉着性工作者谈人生,给人煮咖啡做早餐,滖的让德国的性工作者都看不上,副站长这期间对于内鬼爆料处理几乎是0,维克托直接爆林厚进同志,为了擦屁股就把林送回去了,这都又双叒叕出大事了,那倒是查啊,不,我看瓦莱丽同志想上位,要排挤我,我要搞一下她,我勒个擦,情报站泄密啊,没准第二天报个料你们就被抓了,还嘴炮bb挣位置?不解决泄密站长位置有用?一个爆料就废了吧?
瓦莱丽同志,内鬼是啥?我要捞政绩往上爬,办个大案子,动不动直接越过站长出风头,处处显示自己能干,那个同志啊,能干先合力把内鬼的事情排查一下啊。一直力推自己的案子,之前有个杰拉德同志吧,直接被爆料回国了,你们这么办大案要案都不管内鬼啊?
新来的督办内鬼案黑人女,直接被爆料送走,就这么一个干正事的,刚来就被弄走,好比一个纪委同志刚下来办案,就被人暴露,这说明啥?说明内鬼就在这吧。知根知底吧,还不赶紧查,不急,交给主角一个人慢慢玩。吹了主角半天,你行!你可以!你一个人以前就这么干过!谍报工作原来就是灌下属鸡汤啊···
维克托同志,内鬼,然而忙于搞基,搞女人,搞主角表姐,和变装下线也是欲说还休,毕竟在cia黑监狱当“友好”交流人员,心灵受刺激了,全程动不动f-word怼上级,嘴基本撇的跟二五八万,时常的精神不稳定,最后都擅自行动了,大家好像也都是,当然是选择原谅他啊。你们这是开玩笑吗?不过想想这情报站上上下下这波人的心里状态,哎,都不容易啊。
当然了维克托同志也不是特别急。反正是自己一起玩大的哥们查我,我还窃听他了,急神马?
主角,刚弄到个女线人,搜集点情报就被灭口,杀人的撞个正脸,查起来愣是用了好几集,和表姐唠唠家常,带带大侄子,和德国女特工激情一下,说说老娘的故事,原来特工嘴都这么没把门的啊,打完炮就交心,说完又后悔,你是不是在招募我?这是特工?我大天朝传销组织心里素质都比这强吧?也是当年车臣有阴影,这回来救赎自己来了。我看她表姐这戏分还以为也是特工啥的,结果就是最后抓来换个人见个面,就冲维克托和男主这基情,最后不是一样吗?一堆剧情的目的是啥?
这就是几个主要角色,还一个管技术,基本需要的时候露个脸,还有秘书小三,我以为是某方特工,结果只是小三···
如果一个情报站的有个别特工有心里问题,我觉得可以理解,这tmd一个站露脸的工作人员个个脑袋惊奇无比,不是家庭破碎就是内心创伤,这情报站还用爆料吗?出了事,屁都不管就顾自己。我就不懂了,不抓住内鬼,你们做的所有一切有屁用?不是一个电话就gg吗?直追脑残国产偶像剧啊。
看别的剧都是一发现当中有内鬼,个个紧张的不得了,24小时啥的那就是谁都信不过啊,但是都在真的抓内鬼,或者假装抓内鬼,让观众猜。
这情报站出了事,跟没事一样,最后站长都被爆料进局子了,突然大家发现,哎呦我擦,这事有点严重啊,突然大家就齐心协力聚在一起想解决办法了,而主角说,我已经知道泄密的是谁了···
然后关于谁抓走了关键的人贩子,各种绕圈,站长铺垫说,不是总部,从没干过这种事,不合规矩云云。然后就是总部干的···这站长混到这样也是没谁了。
德国人操纵泄密的维克托,这点写的还行,因为维克托对主角说了,千万别信德国人,这就是好的铺垫,线索给观众了,你们去猜。
当然还有就是最后翻盘搞德国情报头子那段,柏林站长靠老婆和小三协作,主角靠炮友证实信息,一群情报人员最后能靠的上的,自己发展的下线基本没有,都靠炮友,这连当年天桥卖黄盘的不如吧。站长还有个修鞋的同志算是帮忙了。副站长吹起自己本事来一套一套的,结果这么多年除了搞公款也是屁情报员都没有发展,最后跑去找摩萨德换情报。自己的情报搜集能力是0啊!!!
说好的写实呢?难道都是靠身体做工作?关键时刻都是炮友鼎力相助?小三和大奶同心协力?
棒子有部电影就叫柏林,谍战的,真tmd的nb。那节奏,那剧情,那人性国家信仰的纠结。黑了北朝鲜,吹了大韩思密达,又表现朝鲜民族的伟大品质,坏的都是政权,一旦想通了,那都是伟大朝鲜人。朝鲜民族大和解思密达!
然后就是多年以前看的疑踪,最近的忠诚都是谍战题材,全都是一季玩完。拍的真好。疑踪那是真真欧洲街头跑酷旅游加勾心斗角,就那个格调,那个镜头,多让人向往的欧洲啊。
现在的欧洲谍战也是不好拍,比如要说写实吧,这剧里面美国柏林站站长啊,说要给让监狱里给弄死。欧洲新闻里可是,德国警察要驱逐一个上大学的难民,然后一堆学生反抗打警察啊。那可是一大堆性侵案搞出来,警察不敢管啊。一面是一个德国盲人妇女交不起400欧每月的房租,一面是在五星宾馆给难民搞了10000个床位,一面是德国老年夫妇捡政府回收的瓶子挣了1.44欧元被抓,因为这是犯法的!一面是难民可以每月领3000欧。
就这要把cia站长给关到德国监狱里秘密搞死?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四):可以说是谍战剧集中的一股清流了
纵观近十年的电影美剧《碟中谍》《UNCLE》《24》《007》 ··· 卖点都是特工上天入地“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神勇,搭配炫酷的高科技和爱情腐萌,BS也避免不了有一些俗气的卖点,但整体上,却是试图认真描绘现代西方情报人员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点滴,主题也是披露CIA当局为达目的不惜代价的一贯手段和各种肮脏的交易。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五):《柏林谍影》人物汇总(已更新)
===2016年最后一天看完了来更新一下======
先随便说两句,这剧绝对的低开高走,后面越来越精彩啊,可惜我在第三集左右弃了一段时间。
下面把人物补齐,再改正一些错误。所以会涉及剧透,慎点。
========================================
erlin station里各种各样的间谍还是很多的,人物多,剪辑碎,关系乱。重新看了一下先行放出来的第一集和第二集,然后现在把所有人物的名字和身份汇总出来。
本文基本没有剧透。
《柏林情报站》观后感(六):原著作者是这人吗?这本小说有引进吗?
Olen Steinhauer
Olen-Steinhauer2.jpg
teinhauer at the Budapest Literary Festival in Hungary, June 2010
orn June 21, 1970 (age 46)
altimore, Maryland
Occupation Novelist
Alma mater Emerson College
Genre Spy fiction
Website
www.olensteinhau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