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兹》是一部由弗朗索瓦·欧容执导,皮埃尔·尼内 / 葆拉·贝尔 / 恩斯特·施托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兹》观后感(一):你用谎言来完成你的救赎,我用谎言来装点你的谎言
首先我承认,我是带着24K钛合金的粉丝滤镜来欣赏这部电影的,《弗兰兹》的导演弗朗索瓦·欧容是我最喜欢的法国导演之一,于是这部电影在我燥热难耐的内心之间,无形之中提升了一个档次。
当初喜欢欧容以及他的影片,是因为他影片中形形色色的离经叛道的重口味元素,比如变性、同性、弑亲、乱伦等。然而在欧容的这部新片之中,他完全撕下了之前为自己贴上的所有标签,转而寻找一种新的故事题材以及新的讲故事的方式。在《弗兰兹》中,欧容先前的那些大胆的重口味元素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其细腻感人的爱与谎言,救赎与原谅的故事。
《弗兰兹》当初被戛纳拒之门外,于是欧容转投威尼斯,在威尼斯电影节收获了一个最佳新人女演员奖。据现场的观众称,放映《弗兰兹》的那一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可见欧容的受欢迎程度之高。而这部尝试了新题材新风格的欧容电影,完全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反而可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欧容会拍出这样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战以后,曾在战争中杀死了弗兰兹的法国人阿德里安,来到德国寻求弗兰兹家人原谅的救赎故事。
不得不承认,在欧洲如此多的文艺片中,欧容的电影是故事性最强的电影之一,欧容也是一个非常愿意去用心打磨一个好剧本,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导演。
影片的标题《弗兰兹》采用了一个人名。很多采用人名作为标题的电影都以这个人物作为主角,情节也根据这个人物展开,比如2016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帕特森》和《我是布莱克》。然而在《弗兰兹》中,弗兰兹是一个已经在一战中死去的人,他的影像只出现在其他角色的想象和回忆之中,而他也作为一个桥梁,使得其他角色之间的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搭建起来。
我非常喜欢这种设定和影片取名方式,它不仅使影片的逻辑和主题内核清晰明了,还多了几分悲剧意味。它也让我想起了希区柯克的著名影片《蝴蝶梦》,其英文名为《Rebecca》,而Rebecca这个人在影片中竟从未露面,只存在于其他角色的回忆和交谈之中。
影片很大的一个特色是采用黑白色调,有些自然景物的镜头竟有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影子。片中偶尔穿插几个彩色镜头,这些镜头主要表现阿德里安的想象和回忆,以及阿德里安和安娜的独处时光。虽然黑白片穿插几处彩色镜头的手法并不少见,而且片中的几个彩色镜头我并不认同,但是这种手法对于表现主题而言依然非常成功。那些恣意的想象和无法忘怀的回忆都如此美好抑或真实,而那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则像层层堆砌的灰尘,即便在黑白灰交错的冷风中也无法被吹散。
《弗兰兹》最让我动容的是其极其细腻而克制的情感,欧容绝对是一个营造情绪和氛围的高手,每一寸情感都承载着欲言又止的隐忍,却又像一杯满而不溢的水那样充满着张力。
首先影片的文本是极其克制的,没有像黄金档电视剧那样哭声震天的刻意煽情,取而代之的是欲言又止的隐忍之下的无限的潜文本。尤其是当你第二遍观看影片的时候,阿德里安用谎言接近弗兰兹家人时表现出的寡言和恍惚,无不在诉说他内心的愧疚和罪恶感。
影片徐缓的节奏更能表现细腻的情感。从男女主角相遇,到阿德里安道出真相,到安娜出走巴黎寻找阿德里安,再到最后的无果而终,双方的情感都发生了数次转折,而每次转折都是一次使得情感愈发复杂的催化,让人置身其中。
饰演安娜的德国女演员葆拉·贝尔凭借此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新锐演员奖,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影片中表现出如此纯熟的演技的她,竟然出生于1995年。我无疑非常喜欢她的表演,有着朱利安·摩尔阿姨的隐忍,内心的失落和悲伤全部写在了表情和眼睛里,全片细腻而充满张力的情绪的营造,她功不可没。
另外,我真的爱死了影片的配乐!在我的观念中,钢琴搭配弦乐的组合对喜欢音乐的影迷来说,简直是一支兴奋剂和致幻剂。有人说,剧本不够,配乐来凑。而我想说的是,作为一部夹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中间,又蹭着形式主义的边缘的年代戏,怎么能浪费配乐这个对渲染氛围如此有效的工具?影片中阿德里安和弗兰兹共同演奏小提琴的场景,那种深陷于音符之中,摒弃了一切沉痛现实的沉醉,是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为观众造的一场美梦。
在《弗兰兹》中,导演为观众展现了一战之后德法两国的社会风貌。两国的民众相互仇恨,作为闯入者的阿德里安对于那些德国人来说,就是一个人人唾弃的仇敌。“反战”是影片的一大主题,欧容抛弃了血肉横飞的大型战争场面,选择一个小格局的点切入,从一个踏上赎罪之旅的小人物发散开去,来表现战争给两国民众带来的创伤。
“当我们杀害了他们的儿子时,我们在这里举杯庆贺我们的胜利;而当我们的儿子被杀害时,他们也在举杯庆祝他们的胜利。我们这些父亲所举杯庆祝的,正是我们的骨肉之亡魂。”这是弗兰兹的父亲在面对朋友质疑时的话语,仇恨曾是让人看不见真相的路障,而欧容最终选择让他们达成和解。
阿德里安曾用谎言来接近弗兰兹的家人,安娜最终接受了阿德里安杀死了未婚夫弗兰兹的事实,选择了原谅。然而她并没有将这个事实告诉弗兰兹的父母,而是用另一个谎言来装点阿德里安的谎言,因为这个事实改变不了弗兰兹已经死去的事实,与其让痛苦雪上加霜,不如沉浸在白色谎言的温柔乡之中。这究竟对战争的温柔讽刺,还是对人性的善意怀疑,我说不清道不明。但不管怎样,最终安娜选择了原谅,阿德里安完成了救赎。
我在影片中还看到了另外一个并不明显主题。女性题材一直是欧容热衷于表现的题材,《弗兰兹》依旧延续了欧容的偏好,表现出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影子。我个人认为安娜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要胜过阿德里安。在阿德里安出现之前,安娜是恪守着贞操,天天为死去的未婚夫而悲伤的传统女性。阿德里安作为一名闯入者,打破了安娜枯燥而单一的生活,她开始学会重新去爱一个人,去开始一段新生活。即便这份感情在影片的最后无果而终,她依然坐在卢浮宫马奈的名画《自杀》之前,向过去那个悲伤到企图自尽的自己决裂和告别,选择向死而生。
而爱情这个元素则被欧容表达得尤为隐晦,就像一个遭遇了冷落的姨太太,被关在冷清的屋子里,憋屈着内心却哭不出来。阿德里安和安娜确实互生情愫,但如果他们最后在一起了,那么这个剧本的档次也就低了一等。
最后,我并不认为《弗兰兹》是欧容的转型之作,而是欧容对新风格的一次尝试。《弗兰兹》是最不像欧容的影片,没有了同性、乱伦、虐恋这些元素,但是那个呼吁摒弃仇恨与偏见,渴望人性真善美的欧容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
《弗兰兹》观后感(二):关于结尾
个人对结尾的理解:
卢浮宫里莫奈的画下,形似男主角的背影,走进观众却出乎意料并非男主角本人。导演将观众的猜测又倒想了另外的可能。安娜话锋一转,“这幅画让我有勇气继续生活”,黑白画面变回彩色。
这幅画显然含义颇丰,它是男主人公内心愧疚痛苦的象征。同时也阻隔了男主角和安娜之间真是存在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在战争面前无力表达。换一种角度,它是男主角对安娜真心的另外一种表达(两种真实的感情,杀死安娜的未婚夫的愧疚与对安娜真实地爱情,相互抑制)。
安娜的话语中也有着多重含义。安娜不仅已经原谅了男主角,而且已经原谅了男主角迟来的抉择(火车上离别前那句,“一切都太晚了。”)。那么安娜此时,已经坦然。她会何去何从呢,当然由观众自己想象。
《弗兰兹》观后感(三):不是影评!
电影《弗兰兹》
电影本身太美了,黑白的色调将悲伤的情绪描述得如画如梦,黑与白简单而强烈的对比把安娜和阿德里安的脸部特写放大到绝美,似乎可以看到十分之一秒的表情微颤,眼中带泪,疲倦的下眼睑,瞳孔的张弛,眼角细纹的延长……
剧情关乎于一个谎言带来的一份爱情…一场战争牵连起来的三个男女…欧容这次的表达非常细腻,片子精致得不行,虽比他以前的电影看起来平淡安静许多,但暗藏的情愫早已漫溢到疯狂…克制的爱与恨,极度隐忍的情感蔓延让片子结束后一切都还余味深长……
如我所愿,电影里的故事停留在57分钟结束,所有的未来发生进入另一个平行空间…墓园里的午后,一阵微风轻轻拂过,仿佛是一只美妙的小提琴独奏曲,也许是某人的灵魂将至…树叶沙沙作响幻化出沁人心脾的味道…安娜在Frantz的墓前静坐,用轻柔的手法把鲜花整齐的摆放好,她思索片刻,将近来发生的一切轻声细语的向Frantz倾诉,包括她和父母对其炙热的爱恋,永久的想念…当然,还有关于阿德里安的一切…
而阿德里安此时又一次回到了德国,回到了Frantz的家中,他悉心照顾两位老人,默契的和安娜用谎言包裹住残酷的真相,这次他决定永远的留下,也许是因为内心的救赎但更多的是因为爱情的降临…
此后的某日,午后的阳光照进屋内,安娜弹着钢琴伴随着阿德里安的小提琴声,和谐而悦耳…两位老人带着慈祥且安逸的微笑、与光线融为一体散发出温柔的气息,已淡去的忧伤和思念幻化成了一个个音符,飘向很远的世外天堂…此时两人的爱情早已褪去了赎罪的外衣,不经意的眉目交织写出的尽是两情相悦…
你走之后,我们的世界失去了色彩,终日在暗淡的悲伤中无法自拔,白天黑夜不再重要…
你出现之后,带来了希望和温情,将黑白分明的悲伤画上了生活的暖色,琴声是治愈的良药。
而你们终将离去,无论生死…都将在我们的生命中画上休止符,我会带着思念,带着悔恨,带着卑微而唯一爱恋,如那阵风一样活着……
每当看到电影里不情愿的结局,总想重新写一个,看似美好的发生也许少了高于生活的艺术情操,但至少我会心安理得的沉迷……❤️
《弗兰兹》观后感(四):标题
平铺直叙的故事娓娓道来却又牢牢抓住我的心,女主由开篇像行尸走肉一样迷茫脆弱一心寻死到隐忍坚强对新生活的向往去找寻爱情。眼看找到了,高潮之中却连续两个急拐弯,一是假自杀二是有婚约,害我这老司机也翻车,好在结尾变成了彩色,给人一点安慰。女主像极了瑞秋(还是我脸盲),演的真是不错,看似波澜不惊的表情应该是战后平常人的真实表现,也符合我意识里的德意志民族的心理灰常强大的感脚。
当然和很多人一样,马奈的画真心看不出有啥力量,只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杀。妈蛋,说到这个话题又想起最近身边的事,同一个办公室的哥们,有车有房有老婆有儿子有前途却跳湖自杀了,除了抑郁症(真相也许是因为趴灰,我还是tooyoungtoosimple,竟然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专有名词,无法相信)真是没有别的理由能解释。可一切只能是猜了,当然,这也是自杀的人要承受的,死了,你的故事也只能由别人来杜撰了,只是苦了自己的亲人。
《弗兰兹》观后感(五):Frantz 一场善意的欺瞒
威尼斯电影节新上映的Frantz,讲述一个一战期间敌国士兵请求原谅的故事。法国士兵Adrien与德国士兵Frantz在壕沟中狭路相逢,Adrien先开了枪,Frantz应声倒下。Adrien深深自责,战争结束后找到Frantz在德国的家,希望向其家人请求原谅。但Frantz的未婚妻(这是传说中的望门寡么?)Anna没有将真相告诉Frantz父母,因为那将是对年迈老人的多一重伤害;而Frantz父母一直以为Adrien是Frantz在法国的好友,他们摒弃了国家之间的仇恨,善待Adrien,还鼓励Anna去法国找Adrien,为她能再获幸福而由衷欣慰。
《弗兰兹》观后感(六):对民族主义的严酷拷问
一战中一个法国士兵在一个叫Franzt德国士兵没有攻击他的情况下,开枪打死了他。在打死的他瞬间,看到Frantz死前对他怜悯与恐惧的眼神,这个被逼上战场的法国人感到后悔,决定按照Franzt口袋里的家书去向Frantz家人赎罪道歉,并认识Frantz未婚妻,而最终相爱。
这部电影可能会在许多受战争创痛的国家的人中间引起巨大的共鸣,无论是伤害别的国家的人如何面对被伤害的国家,亦或是相反的情况,都是现在存在在世界的重要议题。
阿德里的假借Frantz 朋友的身份,逐渐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接触到Frantz 的家人,未婚妻,了解到那个英俊的和他一样热爱小提琴的优雅的Franzt,才更加明白,那个轻轻扣动扳机就可以毙命的Frantz ,背后曾经是那么可爱的,有着完整家庭的小伙子。
在和平时代,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所带来的家庭悲剧,足以让人哀痛,而战争对世界的残忍,就是它可以轻易的将一个个年轻人与家庭批量摧毁,汇集起来,简直是悲剧的全面核爆。
《Frantz》设计了精妙的交互式体验让法国人阿德里的置身于德国,忍受德国的白眼与唾弃,忍受无法在Frantz父母前平静拉琴的痛苦,而让德国人Franzt的未婚妻置身于寻找阿德里的的法国之行中,几乎1:1复制了阿德里的在德国的遭受的白眼。当法德国人在位置互换体验后,便更加明白战争的残忍与罪恶之所在,更明白了作为普通国民在迫于“爱国情怀”“士兵职责”痛苦的无奈
Frantz未婚妻与阿德里的萌生出的爱情可以说是象征战争创痛后,两个人两个家族乃至两个民族达成的一种和解。
在2016年,具备古典气质的电影已经少之又少。Ozon将电影用黑白色拍出来,并且发掘了宛如20世纪剪影一般优雅的Niney扮演男主阿德里的,Niney天生宛如艺术品精致的忧郁面庞,也使得阿德里的这个敏感脆弱,温柔至极的男人的形象非常可信贴切,因而对Frantz萌生愧疚的动机也显得自然。而温柔的黑白色调,小提琴,服装等元素也使1919年这个时代气质能够被呈现出来,
这部电影可以说用“心碎”来形容。无论是阿德里的开枪打死Frantz后打开死者的家书后的懊悔痛苦,还是见到Frantz家人后那种灼人的自责,还是男女主求而不得爱情,这部电影用最少的眼泪刺痛了人心,而不仅仅是肤浅“感动”。
电影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自诩“和平主义者”的理由,有时候我们之所以努力为战争疗伤,不是因为“为了避免仇恨带来下一次伤痛”,而是因为战争本身从发生到结束,创痛割得太深太痛,不得不逼着我们疗伤,与其将那根刺扎在心上不放,不如拔下来,放自己一马。
我想这部电影也是对民族沙文主义者,一个醍醐灌顶,一个警钟长鸣。
《弗兰兹》观后感(七):真正的爱
有很多刻画战争带给人们创伤的电影,而这部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也有很多描绘爱情的电影,而这部是最让我动容的。
听起来就很狗血吧。归纳一下电影的主要内容:女孩在战争中失去未婚夫后遇一陌生男子,女孩好奇于该男子为何常去其未婚夫墓地上献花误认男子为其未婚夫朋友却不曾想到是杀死其未婚夫之凶手,难过与恨中竟对该男子产生了爱情……但如果所有电影都能如此简单归纳,那这两个小时岂不浪费了?
这部电影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莫过于当男子向女主吐露实情时他眼里的悲怮,那眼中抑制不了的悔恨与悲伤,那一声:可是他已经死了,而我还活着。他双手颤抖着请求女主能告诉他未婚夫父母这个真相,乞求着得到原谅。
电影的前半部分发生在德国。因为恐惧与怯懦他杀死了女孩的未婚夫,本想前往德国寻找男孩的家人为他们尽孝进行自己的赎罪却没想到自己被认为是男孩在法国的朋友,男孩的家人反而为这个法国人曾经是男孩的朋友给他带去过快乐,现在又给他们带来了慰藉而感激他。在心中的挣扎与痛苦中他颤抖着在墓地里向女主吐露真相后离开。这份挣扎在男演员的眼中和嘴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欲言又止,眼里满满的歉意和痛苦。和男孩家人聊天时的飘忽不定的眼神……他在痛苦地挣扎。
当他希望女主能向其父母说出真相时,女主的选择让我由衷地赞叹。她毫不犹豫地烧掉了来自法国的本来是打算揭示真相的来信。选择用善意的谎言不让男孩的父母受到二次伤害。一个人承受着残酷的真相当然也有想放弃的时候,这就让她在影片中的自杀行为显得自然和真实。
而之后她在犹豫片刻后决定听从母亲的劝告尊重自己的内心去法国找他。在决定去寻找他的时候,她已经选择了原谅和诚实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感情。
这便有了电影的后半段,也可以说是救赎后的原谅与寻爱之旅吧。电影的重点此时放在了女主身上:女主在误以为男主自杀后那抑制不住的大哭,女主在和男主重新见面后像个小女孩般纯真的愉悦,女主在与男主和其未婚妻一起进行弹奏时看见男主望向他未婚妻时的眼神时的揪心一痛后的决绝离去……而男主也是爱她的,一开始是有些愧疚和抱歉的疼爱,但当看见女主的活泼善良后他此时给予的便是一份只有关男女的爱了。但他一直在克制,尽管当见到女主来法国找他时的眼睛一亮,和女主漫步在自己家花园时也若个小男孩般满足,最后送女主离开时那情不自禁的一个深吻,还有最后那句,记得要快乐。然而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不要紧啊,女主能勇敢的原谅,也能有尊严的离开,她成全着很多人的幸福呢,她维护着她在战争中失去的未婚夫的父母的幸福,一直照顾着他们;她也维护了男主的幸福。她的心被狠狠地撕裂了两次,一次是因为战争被夺去生命的未婚夫,一次是爱上了却已订婚的男主。但是她选择了原谅和理解,然后自己也向前走着,继续勇敢的生活着。
“我们不能这么自私,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
“你是士兵,战争时你向敌军开枪你只是遵照了旨令。”
“我在巴黎,这里的每一天我和安德烈亚都过的很快乐。”
《弗兰兹》观后感(八):《弗兰兹》——黑白
这部电影令人意外得好看,本应该是冗长烦闷的故事情节,却因为导演一次一次植入悬疑让我们不觉得被牵着走,然后一直看到最后,甚至于连结局都是开放式的,很难说女主角最后到底是重新开始了生活,还是自杀了。更难得的是本片融入了法国人惯有的优雅,音乐的优美和惆怅,诗歌的优美和惆怅,无不让主角和我们被触动了心弦。音乐和诗歌是没有国境线的,而人的感情也是存在共鸣的。
战争令人的心支离破碎,亲人的离去,还有战后的疮痍。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对于发动战争的德国来说,还是赢得战争的法国来说,都是一样的。电影中有一段说的好,当别人的儿子牺牲了,我们在这里庆祝胜利,而当我们的儿子牺牲了,他们在法国庆祝他们的胜利。其实有什么差别呢?哪个人还不都是别人的儿子,兄弟和爱人,战争所带来的伤痛对谁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上帝的孩子。
在参加战争以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简单幸福的生活,而在战争之后,很多事情和心境都改变了,就像艾德里安说的那样,身体的痛已经离去,而弗兰兹才是他心里唯一的痛。和平主义者被亲人送到战场,战壕里面狭路相逢,面对敌军的士兵,无论开枪或者不开枪似乎都是错的,不同的只在于谁比谁更快一步。死者带着未完成的心愿离开人世,而生者却要背负愧疚苟且一生。
不难猜想艾德里安在战后一定是寻过短见,所以后来他才会鼓起勇气来到德国寻求原谅,只是没想到一个意外就引发了这场善意的谎言,艾德里安和汉斯一家越是互相地了解彼此,就越发地喜欢彼此,也因此真相变得更难说出口。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弗兰兹和艾德里安本该成为朋友!然而命运却将他们放在了完全对立的位置。汉斯一家因为安德里安的到来而重新充满欢声笑语,弗兰兹的父母找到了儿子的代替者,而安娜无处安放的爱情也找到了所依。直到他对她坦白了真相。
他是她一切痛苦的根源,他又是她一切痛苦的救赎。爱恨交织,进退维谷。他带着遗憾离开德国,她选择继续这善意的谎言。然而,痛苦太深,她选择自杀。神父说,耶稣原谅了对他行刑的罪人,而艾德里安本就不是大恶之人,所以她遵从上帝的善意原谅了他,也是遵从了自己的心。
安娜孤身一人来到巴黎是为了一腔的爱,因为只有爱能让人忘记仇恨,选择宽恕,也无谓未知的道路。她和他一样在异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和德国一样,战争也摧毁了浪漫的巴黎,酒馆里两国人民激昂地歌唱着自己的祖国,好像谁的声音更响亮就赢得了战争。两国的战争结束了,但两国人民的关系仍旧是剑拔弩张。艾德里安在德国的大街上被德国人憎恨和鄙夷,而安娜也因为自己是德国人而在法国的国土上被白眼。横亘在个人小爱的国仇家恨变得令人喘不过气,但爱的伟大就在于它可以战胜一切强大。
辗转多次,她的心情也像坐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终于找到了他,却发现艾德里安已经重新开始了生活,自己则在这里显得格格不入。选择离开而不去纠缠,她依然保持着优雅。压抑已久的两人终于在火车离开前确认了彼此的心意,可是c’est trop tard。她泪如雨下,坚定地离开。有勇气顶着国仇家恨的压力而义无反顾地追寻爱人的是女人,而有勇气斩断情丝离开爱人心如死灰却在新的国度里重新生活的也是女人。
电影最后定格在了马奈的《自杀》前,安娜遇见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在赏画的男人,他有着艾德里安和弗兰兹的影子。生活会在新的地方和我们遇见的新的爱人重新开始,并被赋予意义。不是有人说过么?我们后来爱着的每一个人都带着前任的影子,所以艾德里安带着弗兰兹的影子,而这个男人又带着艾德里安和弗兰兹的影子。
马奈的《自杀》其实是会让人看到就觉得很有视觉冲击感的画作,令人隐隐的不舒服,可是他们都说这幅画作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勇气。或许只有自杀过的人才真的明白,那种痛到死亡都不能解脱的压抑是怎样的痛,所以只有每当正视这个痛苦,他们才更坚定了自己活下去的勇气。人有的时候,并不能只为自己而活。而生活,总会在下一个未知的时空点开启新的章程。
黑白的电影带着难以描述的美,也为这压抑的历史背景和压抑的爱情渲染着气氛,偶尔的彩色画面就像女主角偶尔闪亮波动的眼睛,似乎也展示了她心如死灰却偶尔被现实生活的美照进的光亮。生活忽亮忽暗,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小提琴总有一种其他乐器难以表达的如诉如泣:“沉沉闷闷,迷迷蒙蒙,钟声荡起,往事如烟,在眼前重现,我泪落如雨……”
2017-09-07 21:02
《弗兰兹》观后感(九):最远的路就是欧容的套路
一开始两位青年才俊共游画廊,演奏乐器的举手投足,就被误导成同性片了。之后看到安娜独自承受真相带来的痛苦时,又不由得痛恨阿德里安的自私,为了让自己灵魂得到宽恕,竟不惜给善良的一家人再一次带来痛苦,难道所有的道歉都能得到原谅吗?得到牧师开导的安娜决定原谅这位曾经葬送自己爱人的仇人,于是观众的情感又发生了改变,连当事人都能如此大度放下仇恨,我们也应该原谅这名同样在战争中受苦的年轻人。当安娜踏上法国征途时,我们就像弗兰茨的父母一样,以为安娜的生活翻开了新篇章,看着她一次又一次寻人未果,心里一样的焦急,看到医院逝者名单时,怕是观众心里自有懊恼和悔恨吧,早就将曾经对阿德里安的痛恨抛之脑后了。看到阿德里安风度翩翩出现在安娜面前时,心潮起伏的观众以为终于迎来欢乐团圆的结局时,看到他未婚妻时仿佛一头棒喝,一切都是欧荣设的局,我就像傻瓜一样被他牵着走。可是,就像《登堂入室》的读者一样,毫无抵抗能力又乐在其中吧。
《弗兰兹》观后感(十):法国电影这么黑法国人民真是十分厉害!
这是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
WW1结束一个“法国给”去给名叫弗朗兹的德国基友扫墓、沉痛坚定的信念令人感动(以至于电影前五十分钟我一直以为它是一部搅基片?)而在看这位身在德国如同过街老鼠一般的男主时,还怀疑德国人民这样是不是有一点点过?但是,自从我知道了五十分钟左右的那个真相以后、我便开始觉得这片的法国导演可能是一个假的法国人?(开玩笑)
因为,他让我感受到了影片中德国人的善良和法国人的自私以及战胜国之所以会胜利也是取决于他们的残忍和冷酷而已。所以至此为止,它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来说,应该已经算是成功的了。我想,它可能已经引起了一些法国观众们发自内心的反思。
说实话,当我完整地看完弗兰兹的时候感觉已经可以算是气得说不出话的程度,虽然我从开始就没有期待过男女主之间的感情戏,但这样的发展和结局仍旧令人不悦。忍不住在内心喊着:“这恶心的法国佬!” 的同时又一次真心佩服导演。(原因见标题。)
至于这样现实、毫不做作的剧情发展,似乎是写出悲惨世界的法兰西人民一贯擅长的悲剧套路。ps: 一直认为法国人是最擅长拍悲剧的、能让任何一部悲剧都发展得理所应当顺其自然。(这是只会用哭来表达苦痛的韩国人民所学不来的。)
至于一个人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故事?其实可能源自于一种自私。就像影片结尾的女主看到自杀的油画得到了救赎与宽慰。
剪辑等风格方面简单且随意地说一下:这整部电影是以黑白画风为主、其中六次切换成彩色基本都可以理解为是得到救赎的时刻。
最后是主要的观后感和总结:
本片最善良也是最可悲的那个人,不是失去独子却在谎言中得到救赎的父母,更不是失去未婚夫后不断尝试自我救赎的女主,而是那位深爱着法国这个美丽的国家却被迫为了保家卫国走上战场、最终竟然因为无意杀害敌人而被敌人杀死的:《弗兰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