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的影评10篇
日期:2018-04-10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的影评10篇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由阿尔伯特·塞拉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 / 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 / 维森·阿泰欧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一):不是人生如梦,是人生是梦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刚看完,没有让我失望,一部杰作。

  1、是科学,不是文学方式枯燥精确,有一种枯燥、精确带来的光亮。一个手术在我们眼前完成。

  2、没有一般情况下对情感的强调,没有对路易十四的人生历程的回望,只有纪事,应对活着(老病)的各种琐屑,死了哭一下,之后解剖,结束

  3、对当前的老病死亡进程缓慢的纪事,像破冰船般开出一条路来。最少的空间丰富单纯影像

  4、不像是在电影院里看它,像是在电影里面看。

  5、一部艺术片,一部作者电影。这才是艺术片,这才是。创作者会知道它的珍贵。我出来到冷风中,长出了一口气。我有一种终于离开了的感觉,因为整个过程真实的,它不会煽动我,我被世间的各种烂套路煽动得还不够吗。我平静得很。我想和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们赶紧去吃个饭,然后美美的睡一觉,然后在还能够醒来的明天里去做我能做的事。它仿佛看了像是没看,有些东西就是无声无息影响你,成为营养,悄悄留下。

  6、对导演来说是一个考验,他要去对一个完整的纪事的预设作出他的反应,给出自己的方式。

  7、也许可以更好,也许。

  8、印象深的几点:路易十四说,这寝宫臭不可闻。

  还有就是中间看着镜头的三分钟和配乐。看着死神吗?不好意思,想多了,就是看着而已,边咀嚼边看着某个地方,看了三分钟,为什么不可以,配乐响起,高潮竟然是这个——能指成为高潮。

  还有最后的陈词:大人们,下一次我们会做得更好。好科学啊。和“这寝宫臭不可闻”一样,也是一句应该到来的话语

  片子里只有两次外景,一次是开头,开头之后,影像进入寝宫。中间又出现一次,隔着模糊栅栏。这个结构精致。两个外景的出现都挺梦幻的,回头想一想,开头就是梦幻。但因为不作强调(出现就是强调),可能被一看而过,在观者它就是一个事实,一系列事实中的一个。

  9、不是人生如梦,是人生是梦。不是比喻,不是文学,是事实,是艺术。我们是还能正常使用“艺术”的,不能让它被他们恶心的艺术界用坏了。

  10、我多少有伤感,这样的电影接近我的写作,我的写作也不会多少人能接受的。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二):帝王临死前的日常生活

  西班牙导演阿尔伯特•塞拉曾凭借处女作《唐吉诃德》吸引《电影手册》的目光,其于2016年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在第69届戛纳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中见世,赢得一片叫好。虽然电影得到众多媒体好评,入选《视与听》2016年十佳,但是美术上的华丽无法掩饰电影沉闷的基调,让观者看得乏困。片中没有辉煌经历,只有帝王临死前的一段日常纪事被展现出来,缓慢而又难熬。

  电影开头。花园里,在路易十四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鸟语花香宫殿里,在路易十四身前是一众大臣妃子的毕恭毕敬国王帝国象征作为一名圣明的君主,路易十四用自己的兢业成就了之前帝国的繁华。虽然电影没有抒写路易十四生活之外的事情,但是导演把历史人物演绎成一个平常人,用其身体状况去暗喻着国家境况。左腿上的坏死痕迹正是这个帝国衰退开始迹象

  片头过后,镜头便一直关注着路易十四自那以后从未离开宫殿的病躯。国王的住处原本是十分大气的宫殿,却因为房间里充满衰老气息显得如此狭小。从对身体的特写可以看到,在死亡的恐惧面前,路易十四表现出如常人一般的挣扎与害怕。这种无力的身体行为一直支撑突然响起的弥撒曲交响乐,路易十四瞪眼直视着观众,眼神表达出身为帝王天生的坚毅。全片都没有设置配乐,却在此时响起音乐。精妙的声音设计让这场即将开始的死亡显得盛大而又平凡

  死亡的仪式走到最后时,御医对路易十四的身体进行解剖。解剖的结果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一种政治讽刺,讽刺在索邦大学教授江湖骗子之间的选择。如果把御医的无知映射到执政者,电影的目的是将路易十四的死亡放大到帝国的衰退。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是一部有着极大勇气的电影,用镜头去直视死亡,去关注这场死亡仪式结束前的时光昏暗灯光衬托着缓慢的叙事节奏,让一个显赫的帝王变得如普通人般平凡,对死亡同样抱有恐惧,抱有挣脱的想法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三):路易十四的床戏

  路易十四的床戏。国王死给你看,镜头没离开过他的病榻,全程离世直播,杜邦大学的教授们就这么盯着路易十四一节节从腿部死去。画面酷似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一伙生龙活虎学者和江湖术士围着病人施法,问诊、试药、喂食、祷告、宣讣,最大的招是解剖……低气压大闷片,却铁定进入年度十佳。惟一透气的地方是寝宫里突然交响乐大作,将演技升华面部抽搐的小安托万跳戏,他正扮演的被梅毒大疮折磨到垂死的路易十四猛然抬眼直视镜头3分钟,那道目光像即将熄灭的太阳天空中烧出一双黑洞,要将你吸进去一样,毛骨悚然!电影另一次直视镜头是电影的最后一镜,御医收起悲戚对着镜头谢幕:“大人们,下一次小的们会做得更好。”隐黑。黑暗中有人憋着笑,掌声四起,那光景,像是在为太阳王精彩的陨落喝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四):与《凡尔赛宫》对着看

  生、老,接下去什么?是我们知道,但故意不去想的。是诅咒、发誓,真相却严酷到不该拿来开玩笑的。 即便绕开此类虚构作品,非虚构的也不断在发生更何况,有的虚构类,直面阴影沉重,是大写的真实。

  路易十四垂暮,曾经的大有为君王垂死如何挣扎,人力如何不胜天。大屏幕窥视华美宫殿与腐朽病躯,医生们诸种SHOT IN THE DARK无效,满屋子的人围着老国王说着WHITE LIES,其实躺着的站着的也许都心知肚明。认命,但有责任配合命运的脚本一步一步走——于是银幕内外,仿佛都预知结局等着看路易十四咽气。 忍住不看表,需要意志力。但转念一想:能预知结尾,不代表当下就放弃坚持下去有转折,一是临终告解了仪式也进行了,BGM铺天盖地——但还没有完。二是最后的五分钟,归于尘土前打回原形,什么面前人人平等?哪怕预知结局也没法掌握全局,这剧情走向,此前入戏中国帝王家史与“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这结局却想也想不出。 看电影仿佛探险——根本就是探险,逼着自己根据海报简介想象影片能够对胃口满足好奇心,甫入场便咬定座椅不放松,只有跟自己较劲——不能暂停,不能快进,不能截图……这场又有人睡着了,电影节的排片大有玄机啊。请叫我闷片大王[捂脸]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五):喜欢这部电影的,赞它勇敢;厌恶它的,全程恶心

  文 | 西西缪

  首发于 奇遇电影

  2017-5-17

  这是一个关于国王的故事;这是一次关于死亡的记录

阿尔伯特•塞拉的新作《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继《我的死亡纪事》之后又一次探讨了死亡命题。其主演,是当年的“四百击”少年,让-皮埃尔•利奥德。 * 利奥德凭本片夺得2017年卢米埃奖最佳男主角

  盛夏的黄昏,余光落在了凡尔赛宫花园的丛中;静谧中,仿佛只有鸟儿低声吟唱的声音。

  一切如此美好;一切如此悠然,他坐在轮椅上,同身边的仆人一起,欣赏着远处垂落的夕阳

  起风了,花丛中弥漫着一股熟悉味道

  他对仆人说:“走吧”。仿佛如同昨日一样,宫中的乐声已奏响,暮色正在逼近,漫长的夜晚开始了。殊不知伴随黎明的到来,死亡也在递进。

影片开始处的休闲时光也因光线的昏暗而显得暗流涌动

  曾经的太阳王,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四,终究没能逃过命运必然一面

  脸上无数条皱纹是他衰老的迹象;一头蓬松的银发无力地垂落在他两肩;他吃力地学着爱犬的模样,却在无形之中演绎了自己最后时日景象

  卧室里昏黄的烛光照着他的脸庞,他躺在床上呻吟着,为病痛,为自己,为那已逝去的时光。

  仆人们依旧在他身边服侍;医生们按摩着他的双腿、安抚着他的心灵夫人坐在他的旁边,注视着他、注视着卧室内的一切行动,却不再轻易说话。

众人围绕在国王的病榻周围展开影片

  当体内的毒菌开始扩散,当病痛开始折磨他,除去医生们给予的微弱帮助,还有什么支撑着他精神的不死?

  是耳畔动人乐曲

  是眼前孩童微笑

  还是在静默之中对宗教信仰祈求

  也许,烛光最终会熄灭;也许病痛最终会完全吞噬掉他;而他终将永远地闭上眼沉睡过去。

  但当死亡事件结束后,他的名字却成为了历史传奇代名词,太阳王的故事化为了他灵魂显现的形式

处于生死弥留之际的路易十四仍然以一己之力,为法国的未来找寻合适的接班人,眉宇间,他威严依旧

  路易十四,这位波旁王朝的传奇国王,曾经的欧洲霸主,君主专制绝对拥护者,他在战争、宗教和对凡尔赛宫的扩建中度过了生命中部分光阴。然而正因如此,他的名誉随着时间推移却加剧了他的不幸

  战争,这是一位封建君王凸显其自身的英勇魄力的唯一手段

  在路易十四亲政的岁月里,他曾发动三次欧洲历史上重大的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而这些规模较大的战争在彰显他“太阳王”荣誉称号同时,却使战争中民众的生活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他的荣誉加剧了人民苦难负担,他的胜利将他的臣民置于死亡的边缘

  宗教,这是一位君权神授的国王不可或缺凝聚力。如此宗教自然不可脱离权力而独存。

  宗教改革之后的欧洲大陆不再受天主教统辖。教皇的权力被削弱,而随着英国国王对君主专制的拥护,教皇的权威形象也在不断遭受挑战

  实际上,对一国之君来说,清教徒(有时也称新教教徒)是难以统治的,因为他们既不承认教皇权力,也不看重国王的权力。

  为了统一权力,路易十四知道他必须先统一宗教。他因此展开的对清教徒的压迫,却加剧了民意的失衡。

  凡尔赛宫,这是身居其中的君主对其尊贵身份的直接彰显。另一方面,国王的宫殿也是君主专制的集中体现

路易十四扩建的凡尔赛宫华美至极,金碧辉煌

  对于路易十四来说,唯有扩建凡尔赛宫,让所有的大贵族生活在此地,固守在自己的身边,才能有效实现绝对的权利集中。

  然而在时间面前,一切荣耀都会暗淡。这位封建君主又如何会知晓命运的突转?

  也许在最后,当他披着象征权力的袍子,身处于表面华丽的宫殿之中,感受的只能是孤独。这是属于一位独处的国王的孤独,是一种受之于权力的孤独。

  在《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中,饰演路易十四的是让•皮埃尔•利奥德。

  这同样是个传奇人物。

曾饰演过安托万的利奥德,这张照片无疑是很多人对他的印象

  在他那张忧郁面孔中,有着太多可以被追寻的历史记忆。时光让这位老人失去了青春色彩,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强有力光芒

  让•皮埃尔•利奥德,他就是那个曾经在《四百击》中,奔向大海继而转头不知所措地注视镜头的安托万!

四百击 (1959)8.71959 / 法国 / 犯罪 剧情 / 弗朗索瓦·特吕弗 / 让-皮埃尔·利奥德 克莱尔·莫里耶

  他是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特吕弗银幕前的自我,是特吕弗和戈达尔同有的儿子,也是新浪潮真正的子嗣!

  在法国新浪潮时期,他和特吕弗、戈达尔合作过十多回。在他们的电影中,他往往是迷茫无畏青年,穿梭于法国街头,肆意盯着周围的女孩,让观众无从猜测他的下一步打算

  他的荒诞中透露着青年本有的模样。

  如果说戈达尔拍的每一部电影,都是同一部电影;那么利奥德扮演的每一个角色,也都是他自己!

  但这一次,在路易十四的病榻上,他完美化身成为了路易十四本人,曾经的少年心气消逝的无影无踪

躺在病榻上的路易十四脸上已经找不到一点少年安托万的影子,利奥德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演技

  利奥德面部微弱的抽搐,他紧闭的双眼,他用力呼吸,他不动声色地注视门外的那份神情,都让人忘记了那属于新浪潮子嗣的模样。

  他将自己的整个人都交托给了垂死的路易十四。也可能,利奥德扮演地仍然是他自己——在晚年利奥德在失去新浪潮光辉的一刻,他在老朽的外形中重塑了自己,破除了观众对其形象的既有认知

  也许,利奥德在演绎路易十四的过程中,与老国王的感情达成了终极共鸣。他们共享了那份光荣褪去后的孤独。

  光辉的胜利已经载入史册,充满活力的法国新浪潮也已经汇入影史。

  路易十四最终死去了。

  他伴随着病痛,伴随着静默,伴随着孤独,离开了人世。

  与其说这是一个故事,毋宁说它是一种记录:宁静中的每一刻,记录了死亡。

  本片褪下了故事性常会带来的戏剧冲突,用朴实、平静的镜头记录了历史当中的那一段时光。电影名称中的“纪事”二字,在这个意义上,无疑是贴切的。

  作为记录,它又是优雅的,是对死亡最生动地捕捉。

  电影中,导演削弱了影像的背景音乐,让一切在安静中进行。但安静并非无声。当音乐不再响起时,我们才会发现自然之声竟能如此如雷贯耳。

  在国王的卧室内,钟表的转动声、苍蝇的飞舞声,给予观众的更多是一种深刻的提示认知:在国王的耳边和观众的耳边,仿佛有个声音在诉说时间的慢慢流逝,或某种迹象的渐渐显现。

  轻微的声响中,生命美好似乎是永恒的,却又无疑是脆弱的。

  因为借助烛光拍摄,室内布景显得一片昏黄。但又因为烛光,室内的氛围是温暖的。

影片的灯光十分昏暗,几乎看不清楚病榻上的国王,这让他痛苦的呻吟显得更令人心神不宁

  黄色的墙壁搭配红色的床,整个空间都因暖色调的运用,在雍容华贵中显得更为祥和,同时充满激情与生命力。但这却是一种反衬,躺在当中的国王已是将死之人。

  路易十四的身心皆已疲累了!他静静地躺房间中央的大床上,从用力呼喊着自己的仆人,使唤着医生,最终抵达了言语的缺失。

  在他衰朽的身体上,皮肤正在慢慢溃烂。

  人物情状与环境在同一空间中的互不相容,催生了一种强有力的压抑情绪。这情绪并没有随着剧情的缓慢推动而发生变化,它甚至没有形成堆积。但这不正是记录的客观性所在吗?

  历史事件不会因观察者的感伤而发生改变,我们只能远远地望着那张脸、那个人。

  当路易得病之后,镜头的画面便始终停留在了他的卧室里。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死亡事件只在这里上演。事实上,路易十四因为坚持要到教堂做弥撒,也曾离开过房间。他甚至还到大厅前观看了舞蹈表演。

影片正式开始之后镜头就锁定了路易十四的房间,像将死的路易十四一样,再也没有走出去

  然而固定的环境封锁了一种始终如一的情绪,并凝缩了路易十四病态的苦痛。

  不变的镜头机位加剧且外化了国王内心正在经历的感受。手法上对戏剧冲突所作的减法,却加剧了观众情绪的诱发。

  于是,历史明白无误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细节已经分毫毕现,但观众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屏幕中的路易十四显得如此切近却又如此遥远。

  对国王的病症,医生们终究无从下手。他们没有给国王放血,而是选择将他的病脚包裹起来。可当他们继而将绷带解开时,才发现他的整只脚都已经腐烂了。

  他们该怎么做?他们失去了方向。

  尽管敬爱自己的国王,他们中却没人能体会到国王的痛苦。最终,众人只得退下,眼睁睁看着他死去,并解刨了他的尸体。

  在自己的症治失误暴露无疑时,镜头中医生们冷峻的脸部特写上,却没有一丝泪、一点焦虑与或一毫惊恐。他们只能说:“先生们,我们下次会做得更好。”但作为医生,他们也的确无法说出更多。

目睹尸检的医生们面无表情,全然保持着职业性的客观,对他们来说,国王也不过是一个病人

  而那位来到国王宫殿内的男人是谁?他是医生,还是骗子?对此,导演通过两个镜头在无声中隐秘地透露了一切。

  当医生们将那杯水端去给国王喝的时候,路易十四的表情显示出极大的痛苦与不适。这个时候镜头切到了男人的面部特写上。他看着有如此之态的路易十四,嘴角微微地上扬起来。

意味颇深的浅笑

  此时,他是不是骗子已经不重要了,他会不会受到惩罚也无关紧要。

  毕竟,他最重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他用自己的方式,见证了国王的苦痛。这个人物的出现,也是对权力的讽刺——他戏耍了这个号称“太阳王”的男子,他,一个普通人,让国王尝到了苦痛。

  也许这个小小的胜利不是仅仅属于男子自己的,它也属于远在凡尔赛宫之外的那些居住在偏远地带的穷苦人民。他们曾因为路易十四的光荣而饱受战争的苦痛。

  终于,路易十四在这华美的宫殿中失去了一切。

  他失去了作为一个国王的尊严,失去了民心,更失去了荣誉。

  他在身心的破碎中,被病痛折磨,与孤独为伴,曾经华美的一切如今显现为饥饿精神中的虚空。

  他的身体会腐烂,他将再也无法走出这个雍容华贵的禁地。

  夕阳已经落下,丛中的风儿变换成为时钟的声响,于无声中愈演愈烈。

  一切在静默中开始,一切又在静默中结束。

  生命依然是动人的,但国王在病痛的折磨中,孤独地死去了。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六):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法语: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全名路易·迪厄多内·波旁(Louis-Dieudonne),自号太阳王(法语:le Roi Soleil),1680年更接受巴黎市政会献上的“大帝”(le Grand、路易大帝)尊号。是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在位长达72年3月18天,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也是有确切记录在欧洲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路易十四登基之初,由他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娜摄政,直到1661年法国宰相红衣主教马扎然死后他才真正开始亲政。在红衣主教阿尔芒·让·德·普莱西·黎塞留和马萨林的外交成果的支持下,路易十四在法国建立了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王国。他把大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居住,将整个法国的官僚机构集中于他的周围,以此强化法王的军事、财政和机构的决策权。他建立起的这一绝对君主制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时期。

  在他亲政期间(1661年―1715年),法国发动了三次重大的战争:法荷战争、大同盟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两次小规模的冲突,使他在1680年开始成为至高无上的欧洲霸主;后两场大战对上荷-英-奥的三强联盟,大同盟战争因双方厌战而和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最后由法国王孙继承王位,但战争负担使他亲手缔造的伟大形象(大帝)的超高民气在晚年丧失殆尽。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七):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这两部人类拍出的电影,死亡会颔首赞许

  它来自于姚寓泾的小说站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法国人再次在荧屏上展现了死亡,乐此不疲。

  想到的是《玛戈皇后》,来自于VCD时代,黑乎乎的一点都看不清楚,那人就在黑乎乎的里面四处奔逃乱撞,根本看不清个什么,

  即便是美丽如阿佳妮,这么样的美丽也不能耀眼得把这如墨般的黑暗给照亮半毫,而是和凡人一样。甚至于这糟糕至极的画质让这样的黑暗里竟是显出了一个个拖泥带水的模糊光晕,就像是那主人公含混的灵魂一样。

  电影有三分之二都是在这样的黑暗里。

  然后是DVD,是蓝光,人物不再隐没在黑暗里,不再只是黑暗里有一团东西在说话,更不会说是随着人物的移动会有一团颜色暧昧的光晕尾随其后,于是,在这样的黑暗里,我们现在看到了路易十四躺在了人生最后的床上迎接死亡。

  在这个愈发明亮的时代里,法国人依然是喜欢拍摄这样的黑暗,因为其中,死味十足,而不是现代性的,充满着插管的,心脏的跳动化成了仪器上耐心间隔的嘀嘀,嘀嘀,现代死神,却不过是循着日光灯而来。

  两部电影放在一起对比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玛戈皇后》的死亡是充满着暴虐的,决裂的,奔逃的,绝望的,又满溢着腥味的,是要在死亡之前抢着射出最后一滴体液的,而皇帝,是还不知道自己已时日无多的,还有着幻象,能够站起来绕场一周,还有一个夫人的小花园在等待着他,这次,死亡不再那么的迫不及待,暴力,与充满着欲望,这次,它慢下来了,让皇帝一点点地呼出胸腔之气,然后,又一点点地吸入,表明还没有死。

  王室变成了导演用来表达死亡的喜好,这似乎变成了一个最容易把死亡给说得清楚的地方,尤其又是在当下讲起死亡显得格格不入,不讨人喜时。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八):再不凡的生命也逃不过死亡的降临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时间为七十二年,创下了历史上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他戎马一生,在位期间创造出一系列丰功伟绩,这使他得到国民的爱戴。他热爱舞蹈,身体状况十分的好,活到了77岁。路易十四四岁便登上国王宝座,二十三岁便开始亲政。在他亲政的五十四年中,他将贵族手中的权力集于一身,将君权神授植于人民心中。他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将法国打造成当时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军事和外交,并且使法语成为外交中的通用语言。他给法国政治、艺术、建筑、军队、综合文化等方面都带来很大发展,这使得法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争霸欧洲大陆。那么深得民心的路易十四怎么死的呢? 实际上这位人人称赞的明君也有很多常人身上的缺点,这些缺点是导致他执政后期犯错的直接原因。路易十四十分有野心,大肆发动战争来扩大疆土。在晚年时期,他频频发起战争,最后由于过度劳累,身体被磨损的厉害。在战争平息的后两年,路易十四患上严重的皮肤病。身体开始溃烂,并且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在他登上王位72年后的一天,路易十四因病与世长辞。

  这样一个法国最伟大的国王,叱咤多年,在生命终止时,还是如常人般死去,不由得使人感叹不管曾经多么叱咤风云,身份多么显赫高贵,即使再不凡生命最终也还是逃不过死亡的降临!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九):理性的胜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一个迷恋建筑和战争的王,濒死的过程和普通人一样煎熬、痛苦、不堪,同样很难保持尊严,另外,他同普通人一样对美好的事物保持着灼灼的热情,哪怕力不从心。不同的是,他最终获得了比普通人更清醒的见地,烧掉了先王留下的遗嘱和其他证明,并告诫孩子让人民获得更多福利:减税、依靠信仰、善待邻里等。最终他让医生们取出他的心脏,同他父亲一样,放入教会。也就是说他同意医生们解剖他的遗体。最后的解剖场面令人震撼,这种科学的勇于正视疾病的态度,无论是身体的还是社会的,或者历史的、政治的、医学的、生命的……疾病,才是路易十四的死亡具有意义的最核心部分。这是欧洲进步的根本,是理性的胜利。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影评(十):无关

  太阳王啊【】想到他生前的作为,还是不免唏嘘……

  因为刚学车从郊区刚回来,竟然在影院里还睡了个好觉…结果就更没有真实感了,荒诞感扑面而来。场景很小,就只在十四的寝室,而且人脸特写特别多,每个人脸部的细微变化都逃不出…而且也显得十四的脸更加死气沉沉【我又要去补补那段历史了。

  画面有种古典油画感,真的是构图,采光,色彩都很讲究。还有场景道具,大概是连语言表情都是精心设计的…然而我超困,当然不只是因为百汇美座位还蛮舒服,暖烘烘的…还有这部片子几乎没有BGM,除了细微的鸟叫,还有一段镜头定格在路易十四垂死的脸上的一段交响乐。但效果根本是鸟鸣山更幽……后期的苍蝇声…吞吐,喘息……因为要凸显这部分苟延残喘才不加BGM吧,确实达到了效果。

  中途有些人离场,因为我也承认确实有点折磨…这大概就是死亡纪事的现实:哪怕是太阳王…也逃不过死亡。但病入膏肓神志也还清醒,有些欣慰…【我也很心痛好吧…我要再去看看剧里美貌的十四!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路易十四的死亡纪事》的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