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蚀刻》是一部由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 / 佩塔尔·瓦查诺夫执导,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 玛吉塔·戈施瓦 / 安娜·布拉托娃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荣耀蚀刻》影评(一):老大哥在看着你
《荣耀蚀刻》铁道工赞科永远穿着昏黄的汗衫,裸着晒黑的手臂,勤勤恳恳地在铁路线上工作,却因为一摞来历不明的钱,一块老旧普通的手表,而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无情漩涡中。一桩小事背后扯出的是“人吃人”的腐朽社会,赞科的口吃设定,一如有口难言的底层人民,处处充斥着无力感,讽刺意味十足~
但影片整体叙事线还是略单薄,节奏过于平缓,结局也有为了黑色幽默而刻意为之感觉,比较可惜~
话说近年来欧洲黑色幽默、反映社会题材的影片佳作频出,像是《危楼愚夫》《毕业会考》《我是布莱克》《荒蛮故事》等等,裹了张荒诞诙谐的糖纸,看似夸张却离生活很近,引人深思。感觉一切都如此熟悉,却不可言说。
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荣耀蚀刻》影评(二):现代社会是如何吃人的
这些年来,教育不断改革,花样翻新,不仅“五胡乱华”变成了“少数民族南迁”,语文课本更是网友讨论的热点——毕竟离开了学校之后,大多数人有能力指手画脚的也只有语文这门课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朝的语文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关于语文课改的谈论中,有两个“大户”一直在被吵着“踢出”语文课本,一家是文言文,被诟病生僻并无实用,无需过多接触,而另一家,则是鲁迅,被认为过于深刻严肃而不适合青少年研读。
对此我一直是持反对观点的,鲁迅的文字,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学和文化来说绝对是一座巨大的宝藏,即使是在中学时代在课本上读到“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样振聋发聩的句子,也能让我有种如芒刺在背的感受。
而我刚看完的这部保加利亚电影《荣耀蚀刻》,就是一个现代社会吃人的精巧寓言。
电影的主人公善科,是一位典型的老实人。他在片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却从头到尾只是被政府官员摆布,被媒体记者利用,被黑社会嫁祸,被警察威胁,也被同事排挤和仇恨。善科是一个非常具有层次感的小人物形象——他辛勤工作,却穷困潦倒;他陋居斗室,却生活规律;他胸无点墨,却坚持底线。他可以说是人畜无害的典范,却一直深陷在一场漩涡的中心。
那我们看看“吃他”的人。
尤利娅,交通部公关部骨干,精明干练的女强人。觑准了善科的善举是扭转身陷丑闻的交通部的一个契机,于是第一时间排出记者采访善科,又很快举行嘉奖善科的新闻发布会,将善科包装成一个英雄的形象。却又在利用完善科之后,冷眼相对,敷衍了事,即使最终惹起了善科的愤怒,她也是以雷霆手段迅速地让善科屈服。
科列夫,尤利娅的对手,一位正大力报道交通部丑闻的记者。心怀叵测,第一时间接触到善科,更是在善科被尤利娅惹恼之后,一手强势摆布善科录制了反呛交通部的电视节目,完成了自己对交通部的强力打击,也再次将善科推到了风口浪尖。
交通部长,亦是从善科身上受益的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他是一副公正认真的态度,然而在与善科的聊天中,他却连作为铁道工人的善科工作用什么工具都不知道,而在发布会观众离场后,他便马上露出傲慢无礼的姿态,甚至脱下鞋袜后接受采访。部长前一秒还在虚伪地盛赞善科的拾金不昧,下一秒就为善科傻乎乎地说出交通部拖欠工资并包庇员工偷盗公家财产的事而变了脸。
善科的同事,同样是铁道工人。所谓的小人物形象,在片中有两种。一种是善科,虽然处于社会底层,但却固执地践行着自己的一套道德观和价值观,而另一种则是他们的同事。他们唯利是图,以公谋私,不敢向权势发声,只敢向更弱者舞拳。在善科上了电视之后,他们不感谢善科为他们拖欠的薪水发声,反而憎恨善科曝光他们偷盗公家财产变卖度日的行为。他们不敢去向交通部示威,于是纠集人手,把善科打了个半死。
最后我们看到的善科,已经是遍体鳞伤,眼睛都睁不开了——可以想象,在这一系列风波之后,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失去了平静如水的生活。
然而,如果电影仅仅是这样一个故事,还不足以让人喝彩,《荣耀蚀刻》这部电影的有趣之处,是在于影片具有的两条故事线。
尤利娅,之前已经介绍过,其实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渐渐发现她才是电影的主角。因为两条故事线都与她密切相关,一个是善科的新闻事件,另一个则是尤利娅的冻卵事件。
电影的两个对照进行的主题颇有意思,一个是关于社会的黑暗面,如何吞噬摆布一个老实人,而另一个竟然是有关女性和生育。前者的基调黑暗而棱角尖利,后者则是紧张却温暖动人。也许是因为电影的两位导演正好是一男一女的关系,他们的合作恰好将这两种全然不同的主题揉合到了一起。事实上二人在2014年第一次合作执导的电影《教训》就曾经在各大电影节上崭露头角,口碑相当不错,这一次则更是轻车路熟 。
一边是“吃人”,一边是“生人”,两个截然相反的基调使得最终极端戏谑的结局也来得自然而合理。
当冻卵成功的尤利娅忽然感到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正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当她再度找到被自己坑害得凄惨万分的善科意图示好的时候,老实人善科没有说话,只有一动不动的冰冷愤恨的眼神——他忽然弯腰拿起了铁扳手,向尤利娅走去。
而就在善科家的门外,还在等待尤利娅的丈夫,却开大了车载音响的音乐,跟随着律动舞动了起来。
耐人寻味的精彩结局。
《荣耀蚀刻》影评(三):简洁有力,值得回味
每次电影节都是井底之蛙有了梯子,蹦到井口望向大千世界的好机会。因此每次都会选择一些口碑尚好,题材有趣的“电影小国”的作品来看。这部小成本制作让人很是惊喜。
手表没有预想中的复杂背景,就是父亲传给儿子的纪念,故事没有夸张和煽情,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好故事。然而结尾真是很惊艳,过程中也有很多精彩之处。
多半因为是女性导演兼编剧的原因,用生育和政治并行的两条线来讲故事,从题材上讲就很新颖。而生育让女主尤利娅终于多了一份人性的温暖。或许这才是她最终诚恳道歉的原因,她终于理解了为什么那块手表对于善科是那么重要。
苍蝇的嗡嗡声在善科给交通部打电话的时候作为背景出现真的很妙。那恼人的,不断的,消除不了的声音,有点像GUOJIA机器的冷血麻木给老百姓带来的感觉。无关文化,无关体制。
很喜欢镜头忽然慢下来时对演员脸部的特写。善科捡两张纸币时候的表情。捡到第一张以后吹口哨的轻松愉快,捡了第二张之后口哨消失的略带凝重,接着看到成堆钞票时候的紧张,过渡非常自然流畅。
一个月税前350元,酒馆消费好像是5元多。其他工人对善科的奚落讽刺。让善科生活得那么孤独的,不仅仅是他结巴,也不仅仅是贫穷,更是他固执纯洁的道德感。电影的每个情节都这么犀利尖锐。
尤利娅第一次在妇产科医生面前目中无人地打电话,作为ZF形象代言的公关,真是讽刺到了顶点又毫不刻意。
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看不见“人”的存在,终不能算是进入了现代文明。
报纸上的噩耗和结尾处尤利娅惊愕的脸真是两个妙笔,让故事一下子变得紧张好看。
而对反对派的刻画,也是一样入木三分。搞政治,没有人真正关心一个#人#的痛苦。
《荣耀蚀刻》影评(四):哪部影片竟可比肩去年戛纳金棕榈奖得主?
原创 2017-04-01 瞧天r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荣耀蚀刻》影评(五):对荒诞现实的本能忤逆
文_调反唱唱
多灾多难的东欧孕育了大量影史瑰宝,可是夹在前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中间的保加利亚却始终被人遗忘。除去梅托迪·安道诺夫的[山羊角],这个巴尔干小国似乎在世界电影版图里不值得一提。但是进入千禧年以来,史帝芬·柯曼达瑞夫的[世界转角遇到爱]让人们看到了保加利亚电影的希望。就在两年前,捷报再次从那里传来,新人佩塔尔·瓦查诺夫与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二位搭档导演的[教训],以酷似达内兄弟的电影风格闯进了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来年,他们的新作[荣耀蚀刻]延续了前作的母题,在对道德困境的阐释上,更加敏锐、深刻、节制。
无解的巴别塔
[荣耀蚀刻]的开头波澜不惊。铁路工人特赞科偶然发现了铁轨上成堆的巨钞。恰逢铁路局陷入领导纵容下属倒卖火车车厢的丑闻泥潭,交通部公关部长斯德科娃妄图利用“铁路工人拾金不昧”的事件进行炒作,从而掩盖当下舆论。按照一般电影剧情,可能会就斯德科娃背后的整个国家体系、新闻媒体以及工人群体三个方面的交汇和冲突展开。可是,[荣耀蚀刻]并没有铺那么大的局。
整个社会背景退居其后,促发故事继续发展下去的只有特赞科与斯德科娃的个人恩怨。所以片子的调性从原本可能发展成为抨击社会制度的大局,进入了单纯关注人际关系的小局。[荣耀蚀刻]的核心观点显露出来: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不可消弭的,是无解的。
人各有别,何况还存在阶层之差、观念之别。在斯德科娃的精心计划下,特赞科摇身一变成了“铁路英雄”。两人的关系是利用与被利用,或者按照斯德科娃的意思,这是施予者与受益者。编剧从这对简单的人物关系上制造了一个非常拧巴的冲突点,同时也不违背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按照新闻发布会的流程,特赞科会得到一块新手表,上台前斯德科娃从特赞科手腕上卸下了一块旧表,却随手一放,导致了表的丢失。这块过时的机械手表在特赞科看来却是珍宝,手表牌子叫“荣耀”(glory),因为表底刻有父亲的刻字,特赞科尤为爱护,在他的眼里这就是仅有的荣耀,代表的是穷人的尊严。可是,“丢手表”的大事,在斯德科娃那里却转译为可以搪塞过去的小事。因为价值观念的巨大落差,人物的交涉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
一切矛盾冲突均因这块手表引起,这和[教训]中引发悲剧的导火索非常类似,青年教师为了找出班级中偷盗10列弗的孩子,把钱包里唯一一张纸币留在了“犯罪现场”。正是缺了这张10列弗,当天她没有钱坐车,没有钱交银行手续费,耽误了房屋抵押的最后期限,最后她的房子被没收,只好去抢银行。[荣耀蚀刻]里的斯德科娃也是因为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推动了多米诺骨牌,最终酿成了苦果。她从来没有正视过特赞科的诉求,没有亲自去寻找这块手表(实际上放在很显眼的位置)。为什么会这样,她丈夫曾一语击中问题的核心“这和干扰你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人际关系”。作为运筹帷幄的危机公关总监,斯德科娃是个在人际社交方面非常敏感的人,在处理手表问题上,她采取的却是全然消极的社交态度。不愿意去理解与沟通是问题所在,斯德科娃对工人阶级的概念只停留在刻板印象上,对他们的行为逻辑仅仅靠猜测和臆断。
当斯德科娃读到一则铁路工人卧轨的消息,这个女人表现出激烈的情感波动。她疯狂寻找手表的一段移动长镜头绝妙,镜头里斯德科娃踉踉跄跄,一头栽进黑暗的混乱中,阴影下的脸全然没有血色,仿佛顷刻间道德大厦倒塌。
可是,斯德科娃伸出的和解之手迟到了太久。在特赞科那里,斯德科娃对手表问题的推脱耍赖,是对他尊严的践踏。特赞科是工人阶层,另外他还有个特点——口吃。这是他的身份隐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没有发言权,人们将他的口吃视为笑柄,自然也不会认真倾听他的烦恼,诸如他向上级讨薪、检举同事偷燃料等,都和珍爱手表的遗失一同,遭到了人们的漠视。当他作为政治游戏的牺牲者被玩弄之后,等待他的是人身攻击、尊严扫地。
当斯德科娃登门道歉时,她站在门口,仰望着站在三层台阶之上的特赞科。特费科已经剪掉胡须、浓密的长发,眼神中透出冷冽,这时铁路劳工终于得以在与政府官员的对峙时占据高位,他动作迅速地举起了铁锹。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甚至是时间上的严重错位,无可挽回。即便斯德科娃终于真心诚意地去理解特赞科的处境时,两人的尊严都不再,平等对话已经遥不可及了。一旦相对,即是炼狱。
把达内的还给达内
无论是自私孤傲的斯德科娃,还是单纯固执的特赞科,他们的身上都难以用简单的善恶二元论去解读。即便是任意操控庶民命运的斯德科娃,依旧是国家机器的棋子,[荣耀蚀刻]里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社会运转机制下被迫做出的个体选择,他们和达内兄弟的主人公们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失意者。
两位导演称自己从事电影行业,源于对达内兄弟的无限崇敬。处女作[教训]刻着很深的达内印记,非职业演员、手持跟拍镜头、自然光效下人物面部的阴影等,除去电影语言的模仿,连女教师疲于奔走的执拗性格,也与[罗塞塔]、[两天一夜]中的主人公有七分相似。在近作[荣耀蚀刻]里,达内的影子仍在,甚至有了“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特赞科这个人物的确非常“达内”。他既有工人阶层形象特有的那种坚定和尊严。也带上了达内片中同胞们的那种个体孤独感。这也与保加利亚的历史有关,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是以群像出现的,他们作为最受欢迎的群体,被工会组织紧紧包围住。待到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瓦解,工人阶级随即被抛到了时代的边缘,特别是像特赞科这样带有生理缺陷的工人阶级,他们是孤独的。特赞科不但被其他阶层漠视,甚至是与自己同阶层的同事都在嘲笑他。这个孤独的个体,没有其他力量可以帮助自己,只能单打独斗去面对整个世界的不公平,在重压下他的行动逻辑与[罗塞塔]、[两天一夜]中的主人公一致。
但这对保加利亚导演搭档不仅限于对达内兄弟的模仿,同[教训]结合来看,他们一边站在达内的肩膀上,一边也日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中年女性的道德困境。[荣耀蚀刻]的第一主人公并非特赞科,他的存在是为了反面刻画斯德科娃这个人物形象的。斯德科娃的扮演者延用了在[教训]扮演女教师的玛吉塔·戈施,这个长相很有味道的女演员,眼神犀利坚定,因为演员相同,斯德科娃这个角色很像是女教师的另一个人生。虽然两位社会阶层和人物身份不一样,但都有一种女性的清高和固执,因为性格相似,她们的人生遇到的道德困境也是相似的。
对斯德科娃来说,最主要的问题是:当“荣耀”面临威胁时,应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尊重心中的道德标尺还是违背?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扎努西有个创作上的核心观念 “选择时刻”,他说:“一个人跳楼并不算什么,而跳与不跳之间的挣扎才出动人”。[教训]里的女教师与[荣耀蚀刻]里的女公关都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刻”。而逼迫她们作出选择的导火索都非常荒唐——前者丢了10列弗,后者丢了一块手表。这两部电影的最精彩的戏剧效果,也就是在主角身份与自我贬抑的行为之间制造反差。最后,她们都弄得一身狼狈。这不顾一切捍卫的所谓“荣耀”,不过是一种为了尊严而下意识做的,毫无意义的自我牺牲行为。
本文刊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务必说明
《荣耀蚀刻》影评(六):道德的抉择
1.感谢行政部门的审查制度,让我已经有10年没进过电影院了。这次电影节难得有些像样的片子决定去凑个份子。2.重复上一部《教训》的母题,人在压力下的道德困境,只是这一次对抗的对象由生活的艰辛转为官僚体系的龌龊。结局相似,重压之下缴了械。看来导演笃信人是环境的动物。3.都是以“丢失”作为药引,通过影像下了一剂人生百态的猛药。比起上一部拳拳到肉,这一次逊色了不少,几处场景明显偏离主题,尤其胚胎完美的设置明显画蛇添足,更像是为结果的悲剧性效果刻意添加的催化剂,另外人与体制的兼顾却反而顾此失彼,结局的报复太过刻意,令整部电影失色不少。4.锋芒犹在,勇气可嘉。但愿下部作品可以更好。
《荣耀蚀刻》影评(七):人性与现实
一个铁路工人,在遇见一堆散落的钞票时,毫不动心,报警后成为交通系统的荣耀。口吃的他,在出席表彰大会时,因奖品是一只手表,被要求除去他的旧手表,以便部长现场给他套上。在被要求与部长沟通几句时,他轻声说出整个系统都在偷油的事情,部长要求他住口,并甩袖而去。他悻悻而归,却发现自己的手表没有归还于他,而那只奖品表又走得太慢。致电后,被多次敷衍,最后公关处长(女),拗不过他,换了一块同型号的手表给他。当他发现不是他自己那块(自己那块有刻字),这块又走得太快。他不依不饶,却再没有回复。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以前留了名片给他的一个记者,应记者要求,在直播节目中,把部门偷油及手表的事,真实陈述了出来。公关处长正在培育胚胎,看到这次直播,马上联系他,威胁他若不马上向部长道歉,否定直播里的话,马上拘捕他,他不为所动。于是处长又联系警察,栽赃给他,说他当时在发现那笔钱的时候,自己留了一些。他被带走,然后在警局得到提示,说只要向部长道歉,收回早上直播的话,可以不用坐牢。他惦念着自己的兔子要喝水,就屈从了。上次颁奖,他借了裤子,这次又借了摄影师的衬衫。采访完毕,他回家时,遇到到了那些偷油的同事,不由分说,把他带上车。当公关处长,在出席部长主持的部门工作会议时,突然看到路线工卧轨自杀的报道,心中一惊(还是有点良知),连忙联系报道的人,查询自杀工人姓名,未果。她找了很多地方,喝了很多酒(全然不顾自己在培养胚胎),最后,睡在老公车里,醒来时,在车里找到了那块手表。她,不知抱着什么心情,按响了铁路工人的门铃,许久,他出来了,满脸是伤,头发胡子已经剃掉,她战战兢兢递上那块表,说:“表找到了,给你。”他没有说话,拿起一个扳手(类似),狠狠地向她砸去。她,发出的凄厉的惨叫,而所有声音又马上淹没在,拐角处老公的汽车音乐中……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当你完成了她的任务之后,你的一切她毫不关心。现实中,也有太多因小失大,一个疏忽就可能要你的命。有些人在乎金钱,有些人却惦记兔子。整部电影,节奏流畅,却时有压抑;不难理解,却又催人深思。不可多得的人性佳作!
《荣耀蚀刻》影评(八):大新闻
善科是一个老男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他的工作就是修理铁轨线路,用扳手扭紧螺母。这天他吃完饭喂完兔子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照例上班,沿路看见偷柴油的同事,他径直走开。走着走着发现了纸币,一张,二张,然后一堆,喝了一大口水并用水淋湿头发之后他报警了。故事开始。
影片的伊始先是手表的特写:昏暗的房里一名老男人打开电视机用勺吃着饭,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一直在放字幕在滚动,老男人显然很关注新闻。我一直知道,底层对社会是关心的,比如公平公正。镜头中的老男人洗完碗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就出门了。在昏暗的房里老男人拿着扳手有一组特写,这是一处精致的伏笔。第一幕的最后电视里讲到放弃指控的画面时老男人用遥控器关掉了电视。他不知道他成为了电视上那个男人。
电视机就定下了场景基调。关于平民和政府部门的诉讼,还是放弃指控。(用电视说话,定下故事节奏)
凌乱到不堪入目却整洁的住所,吃完饭就去洗碗—仔细端详手表、给兔子按摩并喂食、换干净的水……这些细节勾勒老男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做事有原则有条理,他养的兔子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写照,一丝阳光的照入,电视的采访报道依然官方情绪的存在,他拿着扳手就离开了。同时,遇见同事偷柴油似乎又隐约地指示他是个孤僻乖戾的人。
公关尤利娅的出场,是关于胚胎。席间电话不断,掌控全场。俨然女强人形象。但也是因为太忙,她总会分心,好像有忙不完的事。她第一次出场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们要让他成为英雄?这是个伪命题。
公关尤利娅的老公说,一旦我给你打了针,我们就没回头路了,你确定要我打这一针吗,我想得到你的确认。尤利娅二话不说,抢过针扎在腹部。
新闻报道之后,同事嘲笑他(这次嘲笑,坚定了他之后新闻上的告发)。他气愤的回到家温柔的抚摸兔子喂食倒水。夜晚,他掏出身上的物件,望着捡的150元发呆,脱下衣服关了灯。黑暗持续了十来秒种。
再就是直播了。直播前老男人脱裤子的时候,硬币撒了一地,他想捡被制止,还被问到你就没想过剪掉胡子吗,他说没有,我发誓。众人一幅嫌弃的样子。拿着裤子,别管硬币了。对于新闻中心的人来说,收视率和热度才是需要关心的。手边的事都可以放下,但老男人不行,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勤俭。尤利娅依然在电话里指挥事情具体操作步骤,干练果断。
换好衣服来到现场,镜头给了科列夫一个特写。显然他是尤利娅的对手,这为后面的报道埋下伏笔。小男孩在台上成熟的演讲,老男人的手表被尤利娅拿走,老男人再三回头想要回来,被拒。镜头给到戴手表的皮肤上一块太阳没晒到的白色印记,老男人轻抚。英雄的待遇就是:奖励一块廉价的电子表。本该是表彰老男人的拾金不昧,却转到部长拖鞋等桥段,最后给了部长很多闪光灯和掌声。部长问老男人是不是用锤子工作,老男人回答扳手。从这可以看出上层官员对下层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是工作细节,上层也不清楚明白。部长问老男人可以问他问题,老男人说了工资又说了柴油的事部长回应他知道也会处理。好像默认工资不发可以偷柴油这件事。
设计好的报道穿别人的衣服假装的微笑。这就是新闻报道。
部长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已经给总部写信了。
尤利娅:好像我周围的人都变迟钝了。从这话可以看出她很清楚每一个人想要什么她能导演一切包括怎么走位鲜花什么时候给镜头多少秒到哪里剪辑下一个画面她都能找到重点。但她唯独漏掉了,老男人的手表。
他说什么都行,很明显他是个傻逼。这就是尤利娅对老男人的理解。
晚会结束他穿的别人裤子被别人要去手表也没个准确回复他站在卫生间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然后就回家去了。之后就围绕手表展开,敷衍敷衍,明天明天,终于换来一个一样的但是没有刻字的不是他的手表。
公关部的举动没有任何怜悯示弱者的矫情在里面,简单粗暴,不留情面。(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老男人只想要回自己的手表,结果被区别对待敷衍了事,于是他找到尤利娅的对手科列夫,第二次报道。
老男人的内心独白应该是这样:
拿走我的表再给一个不是我的表给我这种行为对于老男人这种生来孤独缺关爱的人而言很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按照老男人逻辑或许是这样解读的,“我TM难道已经可怜到需要你给我一个一样的表来打发我忽悠我这样的地步了吗?!”)
那不是一般的表,那是他爸留给他的唯一证明,是物证也是信仰。
这就有了黑社会栽赃胁迫警察从中作梗老男人终于被迫低头,拍报道的时候更是设计背景还要换服装,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没人探究,新闻工作者对底层的厌恶真情流露。
老男人终于如释重负,却没想到被揭发的同事群起而攻之。果然,报道之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裁掉几个人用来息事宁人,但源头问题从没有解决。
之后尤利娅的胚胎成功,有一天她看到报纸说有一个线路工卧轨自杀(有一种可能就是被裁掉的人因为生活失去保障而现在自杀,因为最后老男人出现),她开始良心发现寻找老男人的消息并在汽车里发现老男人的手表。决定送还于他。
最后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尤利娅敲开门之后,看见一脸伤疤的郁闷老男人,片刻之后他拿起他的扳手。(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在经历悲惨之后他们能选择的还有什么呢)
而等在车里的男人独自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