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下一站》经典影评10篇
日期:2018-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下一站》经典影评10篇

  《下一站》是一部由牛乾坤执导,王泽奇 / 殷明主演的一部爱情 / 短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站》影评(一):不到最后不知道的结局,到了最后没有的期望

  小邢推荐,必属精品啊。

  也准备竞赛,也暗恋高中的小男生,也高考失利,大家考的都很差,但是大学选择,阴差阳错,总使有情人擦身。所以之前就说了,决定未来命运的不是高考,但一定是报考。你选择的城市学校专业,你班级同学,你结识的朋友,都在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里,和当年的那个人越来越远。终于有一天,你想回头,可是背后没有一丝过去的痕迹,你记忆里的那个人也没有在原地停留。

  男主角很像两个同学的杂糅体,女主角也像两个同学的杂糅体。没有杂糅的是对过去的感情。所以拍出来的也该是大一的孩子,再过几年,自己真的麻木,就是回忆回望,都嫌自己矫情了。

  没有为什么分开吧,我始终都记得当时为了某个人写博客选择搜狐的原因,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其实是对彼此的不够信任,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在放手一搏前总想选择放弃退后的懦弱柔软。你总觉得,若是你们还相爱,其余都不是问题,可是好像都是问题,你都看不清问题从哪来的。学生时代的感情真美好,自己就是有过经历也无可追回,只叹一声美好就又不得不投入自己的生活。可是,其实,感情才是重要的啊,情感才是支撑你活下去的东西,你麻痹自己,试图为自己描绘一幅更适合自己的图画也不过是讳疾忌医,不敢去面对曾经有过的感情,甚至连解释也没有,连倾诉也没有,这些东西才是重要的啊。凭什么我会觉得你能懂呢,我凭什么呢?

  然后再相遇,有期待忐忑,某个时间点就像过去一样,可是再没有时间点可以回到过去,多说一句话,多给一个关怀眼神

  你站在十字线的时候,选择挽住了别人的手,我只问你,你心里有没有一丝的走神想起了过去的人,有时候缅怀不够,有时候缅怀足矣。

  你有了新的人,新的人换成了旧的人。可是心里还是有一块阴影久久也散不去,你觉得那就是最适合你的人,可是却没有前进一步,握住彼此的手。

  你总说,不到最后不知道结局,是啊,也许某个契机你们重逢,希望不要太晚,因为有些期望等不到剧终。

  小孩子,你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和她分开。高考,拆散了多少有情人?前段时间和同学聊起天,说往往到最后结婚的还是高中同学,因为成长背景相似家庭背景相似,两个家庭的结合矛盾很少,不像为了要嫁给高富帅娶个白富美费尽心机和感情,都没有感情了,你还结什么婚拿什么过着不算短的余生

  《下一站》影评(二):【剧透慎入】一名小吉吉脑残粉眼中的《下一站》

  今天晚上打完网球,我懒得去食堂吃饭了,因为觉得没什么特别想吃的,又想到看到BBS上说怀念博实的煎饼,我就回宿舍放拍洗手之后专门走到博实买了两套煎饼,看到摊煎饼的师傅把粘在饼铛上面的鸡蛋铲下来的瞬间我就后悔了。我想到我约莫是吃过博实的煎饼的,而且去年刚开学的时候我还在BBS上问过北大哪里有比较正宗的煎饼。所谓的正宗不过是以小时候在天津吃的早点为基准罢了。哦这些都不重要,吃完煎饼洗完澡,无所事事的我又去打了一壶水,回来之后吃惊发现原本我以为是实验毕业生的大作,其实是元培众的大作——《下一站》竟然全网首映了。是的,这突然照亮了我平淡无聊的日常。所以作为主创小吉吉的脑残粉的我,马上趁着标清版的新鲜劲点开看了,一如去不起影院的粉丝看到枪版一出就马上下下来看了。在此说句题外话,EVA破的高潮部分枪版我看了太多遍以至于下到高清之后已经完全感觉了,甚至整部电影的剧情我都总不能串联起来,所以提醒大家珍爱生命远离枪版。 首先我看到了时间,一部长达47min的微电影,要是平时我就直接关了,但是考虑到我是一名坚定的脑残粉,这个时候怎么能退缩呢?开头的时候,带着亮黄色手表的主创小吉吉就低调出场了,可惜那段我没注意到,正如看《穆赫兰道》的时候以为开头都是主创人员的字幕所以去水人人没看到枕头的部分最后看得不知所云一样,其实这一段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是的,在这里我不妨说出来,每次有小吉吉出场的镜头都是及其重要的线索,这也就是为什么身为执行导演的小吉吉出场总时间很少却名列主演的原因。 再往后整个故事情节我简单叙述一下,就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富帅男主,和一个全面发展的女主因为万恶的竞赛制度最终天各一方不能在一起的故事,是的,就像《秒速五厘米》里面所说的一样,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过于庞大沉重人生。然后男主进了大学之后,好朋友想要一起重新拍一遍他的故事,这个感觉就像在说GNU is not Unix一样。 恩,故事大致如此,但是如果这是这么平凡的故事,我是不会专门写个影评的。以上的故事只不过是电影的明线。下面我想讲一下我对这个电影的暗线的理解。 首先我就要提到米泽穗信古典部系列的第二部《愚者的终幕》,因为我没看过什么推理小说,所以只能从这里举例子了,但是想必读者中有看过这部小说(或者其改编的人气动漫《冰果》)或者其他叙述性诡计的推理小说的吧。原谅我在这里对这部分内容剧透一下,简单说男主被指派了一个任务,就是为因生病而无法继续工作的悬疑微电影编剧想出她原本的结局,最终男主给出的答案就是手持DV的角色就是真正的凶手。这便是利用观众和读者的心理定势的叙述性诡计。 那么我们看到在《下一站》的片尾,手持大炮的执行导演是谁呢,没错,就是小吉吉!这说明什么呢?个人认为,这很有可能暗示着,电影的大部分,尤其是记录男主高中生活的前半部分其实是记录着小吉吉的第一视角。而我们又发现,前半部分镜头对于男女主的分配其实是极不平均的,男主出镜明显多于女主。这说明什么呢?没错,不要怀疑你自己,这就是暗线的关键,就是说小吉吉不仅和男主高中在同一所学校,而且他一直默默关注着男主,但是身为性取向为男的男性,他是很难突破伦理限制的。片中的高中虽然开放到可以公开谈恋爱,但是公开搞基恐怕还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尤其是在一个高考保送生没考好都能成为头版头条地方,这种事情如果暴露出来恐怕是会让男主身败名裂的。所以陷于苦恋单恋同性恋的小吉吉只能默默关注着男主却无法进一步。这样一看,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电影总莫名其妙地失焦,那么高端的设备怎么会随随便便失焦呢,显然是因为第一视角不再关注这部分剧情的进展,所以像近视眼一样失焦了。另外一般来说微电影都要把对比度饱和度什么的调得高一点,而这部电影的色彩不只是平淡,而是平常,难道是技术做不到鲜艳么,不,这是表现了一种现实感,一种第一人称的现实感。另外说一下,不论是多么荒诞的电影,加入了这样的现实感就更能形成反差,凸显其荒诞,也暗示着现实的荒诞,具体请参考白大师毕业作品。扯远了,在影片的37min左右,男主讲出了自己的黑历史,这个时候,是谁提出要把它拍成电影的?没错,又是小吉吉,这说明什么?按照剧情,这部片子看起来是男主自己做的编剧,但是其实整个故事都是掌握在身为执行导演的小吉吉的手中的。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到这里这就是暗线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有一个第一人称的小吉吉作为同性恋暗恋单恋苦恋着男主,却不得法最后同上一所大学,把过去的故事拍成电影,小吉吉也把自己的故事深藏在影片之中,等待敏锐的观众去发现。 但是事情其实还不是这么简单,大家难道不觉得女主和男主分手莫名其妙么,我们到37min去看,有个路人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男主说了一句“异地应该不是原因吧”。真是巧妙的双关,表面上说一个在北大一个在浙大,天各一方,但是还有另一种解读的可能,就是ED。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勃起功能障碍( Erectile dysfunction)的简称。有很多观众在观看本片的时候,都说男主的配音很面。没错,明明这么威武雄壮的汉子,怎么会是这个声音呢,太违和了。那么这时我们提出另一个原因,就是男主其实就是个GAY,面对女性裸体可能并无性唤起,而敏锐的女主发现了这一点,而且她甚至可能发现了小吉吉的感情,所以干脆成就了这对纯洁的同性恋吧,这样忍痛分手了。在影片的39min,小吉吉坐到了男主身边,讲着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个时候作为观众的我,第一反应表白了表白了,在一起在一起。但是影片没有这样发展,可是看到影片结尾男主给剧中的自己安排了一个YY结局之后,亲昵地和小吉吉一起看刚拍好的片段。是的,这才是大团圆的结局。他们大概是在一起了,这是一个纯粹的同性爱的故事。 但是仅仅是这么想也是不合适的,我们从小吉吉的状态说起: [豆瓣不能贴图,我直接复制状态内容好了] 张吉远: 电影终于出来了……终于可以舒口气了……第一次做大家都没什么经验,不过还好,它的诞生部分源于我的一部分冲动,它的结尾有我想表达的东西,尽管可能很含蓄…… 经过我之前对电影的一番解读大家想必都可以理解小吉吉是什么意思了。但是他在结尾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这就需要另一个信息了,小吉吉在群里说: [直接复制,理由同上] 张吉远(*********)23:07:49 这个剧本不是我写的 虽然我后期改了 是的,结尾部分,男主YY了一个大团圆,那么小吉吉就不能YY一个么?所以即使解读出暗线大团圆还是不够的,事实上,这个故事还是相当悲伤的,小吉吉事实上还是没能和男主关系更进一步,只是想要和他在一起工作,完成他的梦想,顺带加上自己的。这一点我们也是可以验证的,大家注意,男女主在准备竞赛的时候,女主掏出了iphone4(或许是更晚发布的4s)看了一眼,然而剧情的设定是,那次竞赛卷上印着09年的联赛的字样,而各位果粉一定很清楚(像我这种低端果黑还要专门去查),iphone4的发布时间是10年,这是一个简单的穿帮镜头么?不是这样的,因为小吉吉说他专门查过iphone的发布时间。也就是说这个镜头是故意的。我们再看到男主高中的名字是什么,庄周实验中学。这就很明显了,就是说整个故事都是假的,说不定现实世界是这样的:男主其实和女主根本没分,他们竞赛都考好了,都一起去了北大这样,整个故事,只是高富帅玩票想要编个伤感点的故事而已,但是这里面唯一真实的,就是小吉吉的一片痴心真爱深深地隐藏并且烙在这部片子上。 唉,所以作为小吉吉的脑残粉,我要在这里大声疾呼,为什么这个社会要对同性恋有这样的偏见呢?不要说你不歧视,这位美女,如果你的男友其实是同性恋你会怎么做,这位帅哥如果你的舍友是同性恋并且暗恋着你你会怎么想?你们能像因为男友劈腿所以拒绝他么,你们能像拒绝一个暗恋你的普通女生一样拒绝他么,而仅仅如此不认为他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变态么?这种社会偏见事实上是最可怕的,而我想这也是影片的主创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 以上只是我作为小吉吉脑残粉的一些不成熟看法,还希望各位观众和读者批评指正。 另外转载(如果有人转载的话= =)不需要注明来源,小吉吉的脑残粉越多越好~ ===========大家好我是没节操的分割线================ 其实这篇文章没什么太大的恶意,只是觉得真的很厉害,所以写一篇开玩笑的影评吧,我写实验报告都没这么有热情啊。恩还是向各位主创致敬,如果这篇影评在某种机缘巧合下能为你们多做宣传就更好了。 ====================再割========================= 听说终于在豆瓣建了页面,就赶紧贴过来了

  《下一站》影评(三):即使现实再阻止我们走向《下一站》,我也会用尽全力,盼望着与你一起,走到最后一站。

  每个男生的高中,都会出现一个女孩,一个你愿意与之走到最后的女孩。也许,你们当时在一起,现在分手了;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和她从来没有在一起。但是,这个女孩是最难放下的,就像林熙,慕凡从来就没有忘掉她。从高三,到大三,一直带着的那个MP3就是最好的证据

  说到林熙,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林熙=林夕,就是“梦”,梦,是一种愿望,慕凡对林熙的感情虽然没变,但是,他自己也知道,跟她在一起,只能是梦了,但即使是梦,我们不也仍旧在追求吗。

  文山的名字明显是为了呼应林夕,文山和林夕,在外人看来,这才是最配的。高中时候,有没有你们觉得最配的人没有走到一起?

  整部电影,到处都有大家高中的影子,就像影片后半段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同,但每个人的故事,都又差不多。”老师的阻碍、心理的阴影、还有距离,这些可怕的东西在阻止着我们一起走向下一站。

  但是,即使这样,慕凡还是在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去挽回这一切,有些事情,根本是毫无意义的,比如那个看书100天,只能是感动自己罢了。但是,你能说你没做出只能感动自己、感动外人的事情吗?

  影片最后,慕凡给了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局,之前说到影片的结尾是吉吉的想法,我觉得他还是想告诉大家(也告诉自己?),即使“梦”是美好的,我们也要知道,现实有时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即使现实再阻止我们走向《下一站》,我也会用尽全力,盼望着与你一起,走到最后一站。

  有些事情,放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偶尔能碰到感动一下,就足够了。影片最后,慕凡没有带着那个MP3,,默默坐在那里,回忆了所有的事情。也许,这一次他做到了将林熙放在心底,不再去经常触摸了。那我们呢?那个让我们恋恋不忘的女孩,我们不也应该这么做吗?要知道,未来,一定更好。

  《下一站》影评(四):你会不会突然的出现

  看完《下一站》才知道,其实青春是一场永不会醒的梦。

  这部电影比《那些年》更打动我的多,可惜这个故事并非谁都能懂。

  翻看自己看完《那些年》写的日志,里面说自己是大三老学姐。

  现在,我都是大四老学姐了呢。

  我原以为四年可以改变所有事,可是它不能。

  即便时间可以改变事,可是它改变不了记忆残存的那些感觉。

  你的回忆里有他不知晓的事,他的回忆里有你不知晓的,这方叫作,假如爱有天意。

  不知是豆瓣上多了,还是自己偏颇了。长大后的我们,真的还配谈爱吗。

  有人是勾搭,有人更恶劣。

  有人是“看对眼”,有人是因为孤独。

  不是因为与你的朝夕相处,不是因为你的一颦一笑。

  没有人等你在他的记忆里生根发芽。

  真的再不可能有初中高中那样,有个人喜欢你很久,久到放佛整段青色的青春时光里都有那个人。

  甚至连我也不能那样去喜欢一个人了。

  这是不是就叫作,爱无能。

  不管曾经的事结局如何,又是如何有的这个结局,我都宁愿不去想了。

  我宁愿相信我曾经住进过一个人的心里,无论他今天对于这份住进怀着怎样的感受。

  因为相信比较幸福。

  还因为,明天只会更糟。

  《下一站》影评(五):下一站,未名

  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毕竟是元培的小孩子们拍的,也不能挑剔太多。

  一个单纯的男生和一个要强的女生,互相喜欢最终彼此错过。我始终觉得,那个女生确实是太过分了一点。男主角保送清华而自己发挥失常,怎么可以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放弃珍贵的喜欢?所以也告诫自己:恋爱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宽容和退让,世界纷纷扰扰,无论如何,都不能忘记自己喜欢你的这颗初心。

  今天,恰恰是我们在一起满一个月。

  故事简单而俗套,演员青涩而稚嫩,看中的,也许只是电影拍摄者真诚的心意,以及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北大吧。当男主角慕凡骑着自行车经过二教门口时,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想念北大了。

  嘿,我的小王子,我们也要一起努力,在这座美丽的院子里创造更多更多的美好回忆~

  《下一站》影评(六):北大是一个充满爱的土壤,从课堂,到校园,到bdwm鹊桥pie bridge,加上有思想的人,所以能孕育出这么好的短片!

  全片47分钟,找个安静完整的时段品味吧~

  @桃李情深在成长

  人人2万分享量不是吹的,看过之后,的确让人发自肺腑地分享,并且沉醉在影片中许久,有好多话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

  影片可能是受到九把刀的一些影响,拍摄的场景、镜头,就连男主的画外音也有点那个感觉。还有写成剧本的部分也很像。看着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校园和似曾相识的情节,还有我常去吃饭/听张志勇【副】教授课的北大,我不由自主地深深入了戏。

  影片不但讲述了一个触动内心的高中情感故事,还巧妙地引发了人们对故事的思考和讨论。让人感动得不知所措之时,还炫了一下各种装备,制片人高富帅不解释。北大元培学院是继清华电视台之后,又一个能抢电影学院饭碗的。元培学院现在有制片/导演方向了吗?还是算到艺术学院编导专业呢?好在这片子有好多焦点的毛病,让人松口气。他们如果要是会对焦了、再找个会AE的,我们可怎么过啊???

  北大能拍出这么抓人心接地气的好片子,离不开这片充满爱的土壤。除了著名大社爱心社以外,北大七夕节、情人节各种节也不少搞活动,特别有爱。哪像他们隔壁一些学校,这两天天天晚上都有新生舞会,邀请“兄弟院校女生”“提供包车接送、食物”,有天晚上我在北语放自行车的时候就听见俩女生那议论你知不知道清华xxx系邀请咱们女生去舞会⋯⋯要不要这样着急,你们才上了2周课。。。

  最近从内部搞了一个账号,潜入北大未名bbs。我发现在颐和园路5号的高智商群体们大概有这样几个热门话题:黑清华、装空调、pie bridge鹊桥版或者secret garden版讨论爱情或者征女友/征男友。而且往往征男友的帖子很容易上十大热帖。(黑清华是永恒的,但是因为题材比较旧,新好文不常有。装空调这个事情从春天招生被清华炫耀的时候就开始喊,夏天改造电路达到顶峰,最近听说还有好多楼没装完呢。你看人家北邮没空调,北邮同学很从容地跟我说夏天有电扇~~那么常说常新的话题就是鹊桥版那些了,比如最近火爆讨论的原来被好多人追都拒了专心学习,女博士被剩那个帖子看的我很心酸⋯⋯说多了。)大家都很真诚地交换对于情感的观点,加之北大相关课程如心理学系《爱的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生命学院《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等火爆大课对相关话题的涉及,北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想法和认识更加成熟,也更容易得到幸福。老师们对爱情的开放态度也让北大学生不会有太多心理负担,比如《爱的心理学》这门课老师第一周课就谈到鼓励情侣一起选修这门课,学习效果更佳。

  北大是一个充满爱的土壤,从课堂,到校园,到bdwm鹊桥pie bridge,加上有思想的人,所以能孕育出这么好的短片!

  很荣幸跟男主竟然有9个共同好友,跟漂亮可爱的女主还有3个哇⋯⋯女主有没有男朋友呢?

  好想知道男主和女主是不是能在一起,后来男主告诉我他们只是同学,感到太遗憾了。。。你们在一起吧~

  我尤其不喜欢陈山教授所说的大闷片,上过陈山老爷爷课的同学都会被输入电影要“精彩”“好看”这样的观点。他谈到如果允许,叫姚明到鸟巢水立方跟人对打,观众肯定爱看。

  可是我看我们放的学生作品有不少沉闷、黑暗、甚至重口的。我不太懂艺术,但是我能看懂故事,体会情感。希望能在电影学院的标放看到这样清新有质量的作品,也许就在今年11月的ISFVF吧~我欢迎你们来。再赞这个元培团队。

  补充一句,好的作品需要放松管制,离不开北师大实验中学、元培团委的支持。但在北师大二附中,这是决不允许的!不许穿校服在校园取景拍爱情,理由是可能会影响学校声誉,当然学校说的没错。有人觉得这个片子影响了实验中学声誉吗?故事那么逼真,就连去浙大这个情节也是有实验中学特色的——浙大北京招生组与北师大实验中学疑似密约,此处略去xx字。

  推荐我的朋友,找个完整空闲的时段,安静地看完这个片。

  “要是有一天,那个一直以来在你心里打下烙印的女孩,渐渐的变成你的信仰,突然有一天对你就像陌生人一样,躲你就像躲开讨厌的东西,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呢?

  我喜欢的一个评论:这世间故事太多,结局太少。——骆天晨THU

  后记

  1本文提到的实验与浙大高招密约问题据说今年已经没了?anyway,如有不幸戳中谁,请谅解。

  2啊啊啊,我加上女主好友了 太开心~

  《下一站》影评(七):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才是青春

  之前把影评发在人人上的时候抱怨了一句“豆瓣上没有这部电影的页面唉”……

  结果一两天之后就收到一位陌生朋友的留言说“我在豆瓣创建了《下一站》的页面哦,可以把影评贴过去啦~”

  非常谢谢你:)现在就把影评贴过来吧~

  大概有些人在人人上已经看过了~:)这次稍微修改了一些(凡是写过的东西不修改个七八遍心里不舒坦星人飘过……)。

  真的很久没有写过影评了。

  翻看了一下记录,上一次写影评是一年前,写给北大版《此间的少年》。没想到一年后的影评,还是写给北大的电影。这次是元培班的微电影《下一站》。真是巧啊。

  按照习惯,影评会放在豆瓣,但是这部的主创没有在豆瓣开电影页面(其实可以开一个),所以干脆就发在人人吧。(啊哈哈~现在有了)

  虽然说是微电影,却也整整拍了50分钟。我前前后后加起来看了六遍,比我看此间的次数还要多。昨天夜里又一次看完之后,突然想写点东西,于是开着电台一气呵成地写到凌晨三点,写完才发现,我写的根本不是『影评』,只能说是『感想』。就像是当初写此间的影评一样,一再提醒着自己,要客观地看待电影本身,最后写出来的却都是回忆。

  这大概就像是……你在看着别人的表演,在阅读着别人的故事。他们经历过的笑与泪水,那些人生曲折,与你经历过的深浅交叠,所以你看着、读着,不知在什么时刻便走进了自己的回忆里去。直到剧终人散,才隐隐地回过神来,心里翻涌起的已经全是由彼及此的感触了。

  那么,在贴上昨夜写的『感想』之前,先把对电影本身的评价在前面补齐吧。在听说电影是一些十来个11级的小朋友拍的之后,深感“长江后浪推前浪”。这部电影不管从故事设计还是拍摄的画面感上并都不输给他们学长学姐的作品。尽管表演略显生涩,但是青春年少里的生涩和羞怯,才是最真实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在配乐选择、分镜头设计和音效上甚至更胜此间一筹。

  最『喧宾夺主』的当属配乐的选择,不知道是哪位同学选的音乐,但是声音和故事情节的融合做的十分出色。纯音乐的背景乐能够从旋律里烘托出场景的气氛和人物心理的活动,而几首带有歌词的音乐——《突然好想你》、《会呼吸的痛》、《虫儿飞》、《好久不见》——它们的歌词本身恰恰正印衬着这一刻故事发生的情节和角色的心情,好像是在不知不觉中代替人物进行了一次情感表达。让人看完之后,有一种『就是这首歌了!』的拍案之感。

  分镜头设计是电影又一出彩之处。打从影片一开始,每一个镜头都在说明着一些内容,基本毫无浪费和拖沓。举个例子:影片开头还在打着starring字幕的时候,镜头切换到男主角的房间,镜头给了三样东西特写:竞赛题解、情侣MP3和桌边的篮球,隐喻了男主角整个高中生活最重要的三样东西:数学竞赛、篮球和她。影片的分镜头设计让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这是单纯的剧本和表演无法诠释的。

  最后赞一下电影场景中细节的掌控。虽然09、10年iphone4s还没上市,不过这并不是大的问题,当男生给女生发短信的时候,有一个镜头扫过的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男生的手机里,女孩子的电话存的名字叫:A 林熙,也就是说女生是男生电话簿里的第一个号码,这是恋爱中人经常会做的事吧。还有一场戏,在男生等待北大面试的时候,脖子上挂着心形MP3,突然好想你的音乐缓缓升起,而当男生摘下耳机准备进入面试教室是,背景音乐又迅速降低了下来,变成了沙沙的广播音,这个细节告诉观众男生在听的,正是五月天的《突然好想你》……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不用赘述,大家看了影片便知。

  如果按照豆瓣的标准来给电影打分,我给故事85分,给配音、现场声效和分镜头设计90分,全体创作人员的才华和诚意给满分。 有人说,这是北大版的《那一年》,我却觉得它比那一年更加让人觉得有代入感。我们的那一年,也许没有严厉的教官,没有强袭的台风,却一定有煎地焦黄油嫩的饼,有摆放整齐的三角板和圆规,有啰啰嗦嗦的班主任和做不完的做不完的永远做不完的题目。

  ------------------------------ 从这里开始,才是昨天夜里写的『不是影评的影评』

  我看过很多北大学生的作品。从最早的DV,到后来的独立电影,到近期流行起来的微电影。北大的学生总是很有才华,他们的作品质量也在全国高校间遥遥领先。

  和去年风靡全球(真的是风靡全球啊哈哈)的胤祥版《此间的少年》,今年这部《下一站》却更让我印象深刻。

  如果说此间是怀念大学的故事,下一站大概就是回忆高中的故事吧。直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天到高中报到的情景,一转眼七年过去,我连大学都毕业了。

  其实剧中男女主角的经历我一概没有,高中时候的我,既不打篮球,也没正经搞过竞赛,更没有谈过恋爱,我都不记得曾经多看过哪个男生一眼。

  高一的时候因为物理学不好,每天都鼻尖冒汗地在做作业。转文科以后,学的东西又太简单,我那时很懒散,要么趴在桌子上睡觉,要么逃课去湖边喂鱼。就这样一路到了自主招生,到了高考,到了毕业。

  剧中的男主角是个高帅富+篮球高手+数学狂人,年年成绩第一,清华北大保送随便挑——大概一定是整个年级无人不晓的知名人物,女生放学路上聊天的必然话题,可是男孩却对女主角一往情深深几许,不改当初,甚至每天晚上偷偷站在女生家楼下,晒着月色陪她复习,整整站了100天——这是可以秒杀所有女生的完美男生吧。他给女生买水,他教女孩篮球,他教女孩做几何题,他给女孩发短信,他说,不论你在哪里,我都在你身边。

  他等着她,从高中到大学,她想看的电影,他也默默去看,她想学的专业,他就不顾一切地去学,她害怕,他就热心地鼓励她,她生气了,他就安分地听她温柔的骂。

  ——故事到这里为止,是最文艺的、最柔和的、最青葱的校园故事。但是如果故事只到这里为止,一切就太完美了。

  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童话。

  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才是青春。

  女孩转身离开了,没有任何理由,也没说任何原因,好像就因为一场数学竞赛,50分的平面几何不会做,在收卷铃声响起的一刹那,一切就仿佛计时器被扳回了原点,戛然而止。

  为什么呢?为什么曾经美好的瞬间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都不见,我们就这样变成了陌生人。

  有人说,这是高帅富离开自卑女屌丝奔向幸福前程去,有人说女生太要强,受不了男生太优秀,有人说女生也不容易,两人差的太多终究不行吧,有人说这女生太没有眼光了这种极品好男生都能放弃,也有人说老师肯定找了双方家长,这绝对是被班主任拆散的……

  但是更多的人说,唉……我好像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不知道他们找到的,是辛苦刷着竞赛题的自己,是早上在教室里两眼迷离的自己,还是在篮球场上暗自努力希望那个人能多看一眼的自己,还是在学校的楼梯转角,哭着和那个人分手的自己?

  我找到的,是那个默默躺在床上,沉默无言失眠整晚的自己,是那个在灯火寥寥的楼下静静仰望的自己。

  或许每个人都曾在夜幕下等待。男孩在等女孩的回头,女孩在等明天的考试。

  而我在等一个绝望的答案。

  影片的末尾,男孩坐在未名湖边,女孩来了,她换下了高中时老气的校服,穿着蕾丝白裙,披着长长的头发,坐在长椅上他的旁边,她靠着他的肩膀,他终于有机会把那颗心挂在她的胸前。伴随着温柔的音乐声,未名湖畔的风也变得温暖起来,曲曲折折的青春故事,或许还是走到了美好的终点?

  ——不,这终究只是一场戏梦。

  女孩仍在遥远的南方,她和她的名字一样,从竞赛铃声响起的那一刻,就变成了永远无法企及的梦想,和永远无法到达的下一站。

  男孩把那颗心扔进了未名湖,缓缓地独自离去,钢琴旋律达到高潮,他的背影消失,灯光亮起,观众也纷纷散去,寂静的青空之下,只有寥寥一首七言绝句在屏幕上祭奠青春。

  梦回两小无猜时,一笑红颜耳畔轻

  醉眼花开欲化蝶,纤云舞起便成萤

  今宵酒醒空余恨,昨夜泪干难忘情

  谁道苍天不落泪,清寒北望一颗星

  男孩的脚步渐远,未名湖的柳色却仍新。时间是个天才的编剧,从那颗红心孤寂地坠落在湖面的一刻起,一切又一次被扳回的原点。从今往后,彼此都要有新的生活,新的梦想,新的朋友,甚至新的爱人。

  那些曾经无解的问题,如今又何必非要一个答案?

  最后的黑白默片里,《好久不见》的旋律轻轻响起。

  是啊,我盼了几百个日夜,心被痛苦硌得生疼,就是想和你再见一面。不求对错,不说从前,只是笑着寒暄。

  《好久不见》的粤语版叫《不如不见》,你可知道。

  ——似等了一百年,忽已明白。即使再见面,成熟地表演,不如不见。

  或许有一天,你会忘了广义托勒密定理这几个字怎么写,我会老得再也打不动篮球,我们有了各自的伴侣和儿女,我们的人生大展宏图或是默默无闻,我们的生活幸福安康或者有苦难言。

  我都不会忘记这份回忆。没有什么比这更干净、更纯粹了。今生有这份回忆相伴,我已经拥有了不输的爱情。

  哪怕……哪怕有一天,连记忆都会慢慢消散,我会忘记你的名字,忘记的你声音,会忘记我们一起做过的每一件事,但你微笑的样子,你生气的样子,你温柔地看着我的样子,它们已经被烙成了不朽的轮廓,铭刻在在我心底。

  陪着我直到世界尽头。

  “哎,你说,咱俩将来的小孩,会不会继承咱俩优良的基因,一举夺得菲尔兹奖啊?”

  “没准是隐性基因纯和,是个傻子呢”

  “那可不一定!为了咱儿子菲尔兹,一起努力吧……”

  ……

  “如果是个女儿呢?”

  “女儿?那叫华尔兹呀,女孩儿学数学太辛苦了……”

  你还记得这些吗?

  我那时候真的不是在讲笑话。

  你会记得吗?还是会忘记?

  至少我会记得,我会记得很久很久。

  《下一站》影评(八):转自56视频网的评论

  难道就没有人注意到两个地方么?一是慕凡离开办公室后,老师拿起电话拨号码时对着的是林熙的联系方式;二是林熙说暂时分开那一处,老师从楼梯走过。这不是巧合,而是老师的刻意。老师心里很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他为何拒绝保送清华。基于对男主角的殷切希望,自然不希望有别的事分心。所以,她替她做了这样的决定:打电话给林熙,表达了要求他们暂时分开的想法。作为青春期女孩有着特别强烈的自尊心,以及对着这样优秀男朋友本来就有的小自卑心理。自然是一气之下提出分开。错在两个人太年轻,不懂得坦诚相待,不懂得很多误会经过解释就可以过去。这样的两个人,也许,惟有渐行渐远吧。

  可是,这样的他们何尝不美好?带着这样的遗憾也许更美好。。。

  这样的故事曾经在我和ex身上上演过,只不过是我的班主任找他谈话,要他远离我,不要打扰到我学习。两个人有过一段时间的分开,最终抵不过思念,还是在一起了。老师没有分开我们,家长没有分开我们,从高中到大学。。。。最终没有熬过七年之痒。。。在得到所有人祝福的情况下,抵不过一些世俗的故事,和平分手。十年相识,七年相恋。回首,依然不悔。但是,与其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不如像微电影中的他们。

  《下一站》影评(九):《下一站》

  能看到这部片子真是缘分。CUBA比赛上,姐姐喜欢这个10号球员。我就去找这个人,然后找到了这片子。

  中学过度到大学的时光是青春的。很清纯的。他一个爱篮球爱数学的男孩。她一个活泼要强的女孩。他逗她,他守护她。爱情溺毙在一场竞赛中。悄无声息,莫名其妙的说了再见。那只是一种心情,感觉的变化。即使彼此还喜欢着对方。但是,面对对方的感觉不对了。所以。再见吧。

  影片的每个配乐都觉得好适合,好恰当。那些熟悉的歌,那些熟悉的感觉都能刚刚好戳中感伤的点。片子的细节做的很好。他的故事拍成电影。谁又是谁故事里的主角。谁又丢失了内心里的谁。谁又能将自己的故事说给谁听。

  最喜欢的是片尾的那首诗。开始看到这首诗,很想知道是出自谁手。但现在想想,不管出自谁手,写出的是曾经的那份情感。

  梦回两小无猜时,一笑红颜耳畔轻。

  醉眼花开与花蝶,纤云舞起便成茧。

  今宵酒醒空余恨,昨夜泪干难忘情。

  谁道苍天不落泪,清寒北望一颗星。

  2013-6-14 9:27:50

  《下一站》影评(十):好久不见

  我不是北大生,我没有参加过竞赛培训,我是一个比较差的学校的第一名,高考去了南京的一所学校,现在大三,下一站吸引我的,首先是男主角,因为他长得很像我的第一个男友。

  有人说这是数学竞赛的爱情,我没有参加过,但我觉得,这也是我的爱情。

  我的第一个男友是我的高中同学。他高一的时候向我表白过,被拒。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说话,不是因为我觉得尴尬,而是他太过倔强。后来我试着跟他和好,最后在高二下学期又一切恢复正常。

  高考之后他又常常约我一起散步聊天,最后他吻了我的脸,然后自然地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几乎无人知道的秘密。成绩出来填了志愿,他去了本省的一个二本医科学校。我们之间总有点奇怪。那个时候成绩还代表着一切,他也不是高富帅,于是我们之间似乎有着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再后来我先开学,没多久我就提了分手。

  看下一站的时候一直觉得自己像男主而他像女主,他的要强与坚持最终让我受不了提了分手。现在已经好久未见,却偶尔还是想他。但就像慕凡和林夕,就这么分开便再也不可能在一起。

  你会不会突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我会带着笑脸,挥手寒暄。

  没有遗憾便不会成就青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下一站》经典影评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