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是一部由爱德华·巴瑟杰特执导,Francesco da Mosto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威尼斯》观后感(一):我们都爱意大利
威尼斯和意大利这两部BBC系列片,有着不同的制作人。威尼斯是04年播出的,而意大利是06年播出。如果看过了意大利再来看威尼斯的话,就会知道拍摄手法和风格明显不同。威尼斯这部片子着重于再现城市的辉煌过去,包括历史事件、建筑、画家、诗人等,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这部片子比较厚重,以文化内容为主,而不是悠游意大利那种导游式的,一天探访一个城镇。
Francesco还谈到了他作为本地人对城市变化的感受,流露出对威尼斯被旅游业和现代工业破坏的惋惜和担忧。威尼斯从19世纪开始就一直是全世界游客的朝圣目的地,每天如潮水涌入的旅游团和观光客产生了惊人的垃圾和消耗,而威尼斯今天还能保存完整这本身就值得我们庆幸。所以说,去威尼斯旅游时,喝自来水、不乱扔垃圾、不喂圣马可广场的鸽子(本身就是违法的)就成了游客应该做的事情。da Mosto还说了Burano的玻璃、蕾丝、面具制品都是中国制造的假货,所以游客可以少买点纪念品,少举起相机、多用心感受、多逛逛。好不容易去一趟威尼斯,可能常会看到教堂或宫殿的外墙被丑陋的脚手架遮盖,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几百年来就是断断续续的修复工程才保持了它们的原貌,与其看到它们消失,还不如与脚手架和平共处呢。
总之,这部片子拍得很有深度,很美,但并无太多旅游内容,旅游的部分还是留给Lonely Planet吧!对欧洲文化感兴趣的、准备去旅游的都应该买来看看。最后提示一下,本片有少儿不宜的内容,第2集的“欲望之都”讲到了高级妓女的故事,但无露骨画面。
《威尼斯》观后感(二):bbc威尼斯,纪录片段记
一座城市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成吉思汗的军队那么强大,竟然席卷了大半个西欧,产生了一座美丽的城市——威尼斯。
原来的爪哇之地,原来的遗落之地,原来的不毛之处。
威尼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思潮改变自己的未来,自己的发展,回收我们的城市,好像都是一一画葫芦,北京,好像纽约的一位市长曾经说过,纽约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北京,但是北京可以成为更美好的纽约,当然这是题外话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对我们的城市的文物的保护远远不够,钉子户对自己的家传之宝的爱护,古老的北京巷道现在已经变成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大厦耸立的巨型商业街。我不敢说威尼斯,有多么多么的爱护自己的城市,我没有去过威尼斯,但是通过bbc的纪录片,我看到了,威尼斯的未来依然是基督,甚至是欧洲的文化,艺术之都,好像卡萨诺瓦的浪漫,好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好像拿破仑的强权,好像老城督的睿智,依然兮兮可见。我不得不佩服甚至是敬仰的是,威尼斯的淡淡情意,晚上看见一位女孩静静的走在校园,一步一步,时而远望,时而低头,没有了尘世的烦扰,威尼斯,片中很能够看到这一幕,具有艺术的,具有心智的漫步,很想这种恬淡,很爱这种生活……
很想去威尼斯,但是不想去威尼斯,片尾的一句话很有味道……威尼斯现在的旅游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本地人,为了,威尼斯不为凡人的庸扰,为了威尼斯做美丽一面永存,为了,威尼斯,爱你,威尼斯……
《威尼斯》观后感(三):她很缺乏安全感
这是一座没有安全感的城市,她小心翼翼的保留着自己的独立性,甚至不惜以在关键时刻炸毁与意大利链接的桥梁为代价。人们缓慢的行驶着船只,只是为了避免船只的尾迹破坏了脆弱的运河结构。。。
工业化之后的情形使威尼斯人更加忧心忡忡,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海平面的上涨和沼泽地的下沉,还有整个威尼斯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在全城只剩下10%本地人口的情况下,威尼斯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加靠近死亡。真正的威尼斯人比任何人都讨厌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厌烦假水晶或玻璃纪念品,他们怀念的是自己的水上家园。。。
穷奢极欲带来灾难、战争和疾病,她游荡在死亡边界很多次,是否毁在21世纪取决于现代与下代。
《威尼斯》观后感(四):威尼斯的呻吟
移居者为了逃避匈奴王而来到了一块充满沼泽的世外桃源并建立的威尼斯,可以说威尼斯一直是在逃避,从中世纪的政府斗争到拿破仑的独裁,从与黑死病的抗争到抵制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威尼斯始终在最后关头挺了过来。
威尼斯是艺术家的梦幻岛。那里没有高科技、没有高速运转的经济,但是却充满了各种风格的艺术氛围。所以在威尼斯出现了提香等别具心裁的天才艺术家,并且还引来了拜伦这类情圣蜂拥沓至地来到威尼斯,为威尼斯吟诗作对,传出了文学史上佳话。说道情圣,威尼斯人最爱的就是海鲜和女人,女人在中世纪的威尼斯可谓是风情万种啊,当然不可避免地培育出了卡萨诺瓦 拜伦这等大众情人(为什么这里面的卡萨诺瓦变成了充满喜感的猥琐大叔 = =)。
但是一路闯过来的威尼斯却碰到了它永远无法克服的困难,随着工业的发展威尼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看到那些古老建筑上的石砖正在被一点点的腐蚀,水慢慢地漫过了圣马可广场,高速飞驰的船产生的水纹一点点拍打着已经非常脆弱的石阶时,我为这些威尼斯人感到惋惜,可能接下来几代就看不到这种无可比拟的美景。威尼斯人越来越难以在自己的家园生活下去,很多的本地人搬了出去,却引来了更多的外国人来此旅游,威尼斯的90%人口已经不是本地人了(为什么让我想到了上海 = =),但是威尼斯却是以此生活的,这些矛盾让威尼斯人情何以堪?
看完了此片,我可以感受到主持人fancesco的无奈,看着威尼斯渐渐地笼罩在夕阳下,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威尼斯慢慢的消失在水汽中,如梦如幻......
《威尼斯》观后感(五):歷史的循環
在潟湖中建立的威尼斯,是人們為了躲避戰禍而建的,遺世而獨立。
這個潟湖的環境,只能用來打魚或是從事養殖業。但是這些漁民走出去了,憑藉著上佳的地理位置和經商才能,在地中海貿易創造了大量財富,銀行業也由此發展。此處寬容的環境,也吸引著被人排斥的猶太人,「威尼斯商人」中的Shylock,就是其中的放債者。
狡猾的威尼斯人,很少有自己的東西,多是交流而得。他們從埃及的亞歷山卓偷來了聖馬可的遺骸,便宣稱聖馬可是威尼斯的守護神,象徵聖馬可的獅子,展翅昂首立於大街小巷。最卑鄙的一次莫過於十字軍東征,威尼斯人沒有去打回教徒,反而去攻打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帶回來的戰利品和金銀珠寶,裝飾著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的國力和財力,達到最高點,他們大興土木,炫耀財富。
然而地理大發現,卻降低了地中海的貿易地位,也為威尼斯敲響了喪鐘。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們還有豐富的家底可以揮霍,文藝繼續發展著,作為這個城市的賣點之一。然而威尼斯已經開始墮落了,黃賭毒(梅毒)三樣一起來。這個情景有點熟悉,不是跟澳門一樣嗎?澳門還有個威尼斯賭城哩!
潟湖可以保護威尼斯一千多年,但終究擋不住現代火砲。拿破崙進城搶劫。威尼斯從君士坦丁堡掠奪的東西,又被帶到了巴黎。真是因果循環,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威尼斯的人口在減少。主持人Francesco所到之處,除了人擠人的觀光區外,都有一種蕭條之感,人口老化,沒有活力。威尼斯不適人居,終年高濕度,夏熱冬寒。沒有淡水,靠儲存雨水過活。四周環水不但會淹水,也帶來蚊子和瘟疫。本地人在逃離威尼斯,逃離無孔不入的觀光客。這是個沒落的城市,也是真實的海市蜃樓,在夕陽西下時,反映著迷離斑斕的水光。
《威尼斯》观后感(六):纵欲的代价-卡萨诺瓦的威尼斯
威尼斯人从不肯正视自己的现实,活在戏剧的世界里,在幻想的国度越走越远,直至毁灭。
红灯区是威尼斯的核心,性爱成为高级商品,弗罗里安咖啡馆的上方,就是威尼斯最好的妓院。整个欧洲的贵族子弟都向往着这片“自由”的天堂:纵欲享乐,无所节制。
艺术在游人的资助下茁壮成长,虽身为牧师,维瓦尔第看准时机,将音乐变为商品加以出售。为了迎合市场,卡纳莱托画下威尼斯并不存在的阳光,让城市本身成为被描绘的对象,而不仅仅只是映衬人物的风景。
十二卷的生活史,记录下卡萨诺瓦专注享乐的一生,他宣称自己为性爱而生,放纵着一切感官,体验着性带来的肉体愉快,甚至与修女发生关系。越是禁忌,越是危险,仿佛更能令卡萨诺瓦兴奋,不停追逐。
长达六个月的嘉年华,每个人都可以在面具的掩盖之下体验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忘却所有烦恼,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你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就连平时的大人物都可以走到人群中,嬉笑调情。阶级分别和财富差距都将不复存在,人们相互追逐着,放纵情欲,只为享乐。
疯狂赌博,贵族相继破产,梅毒侵袭,死尸遍地。然而,卡诺瓦手中仍然塑造着最完美的人体,他似乎只能用那一具具洁白无暇的大理石抗拒着悲惨的现实,于幻想中安慰破碎不堪的心。正是周遭的苦难驱使着卡诺瓦去雕塑无懈可击的躯体。
我要成为威尼斯的匈奴王。
拿破仑的侵略冲破了一切,环礁湖的浅滩再也无力对抗现代化的坚船利炮,不费吹灰之力,威尼斯就落败臣服,世界上最古老的共和国消失了。拿破仑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圣马可广场上的狮雕,无数珍贵的威尼派绘画,撒拿的晚宴,提香的作品,就连威尼斯的象征,四匹青铜战马,也于1797年12月13号被从教堂的门上卸下,运到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