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一部由李沧东执导,尹静姬 / 李大为 / 安内相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影评(一):如花而逝(Gone as flowers)
《诗》也许是看过的最具悲剧性的女性电影,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电影中传达的“悲剧性”,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悲剧性”只针对于女性,也许甚至编剧兼导演李沧东都不以此为重。而一旦艺术作品被创造出,作者就已经死了,所以笔者只谈这部电影。
影片所展现的,是女人卑微而无私的爱,以及对美的渴求。而这正是她们悲剧的来源。
杨美子,一个幼年受到家人虐待,成年受到儿女抛弃,晚年受到孙辈冷落的女性,处在社会底层,缺爱的环境让她爱着那些不爱她的人——她女儿、孙子和那个社长。其中最让我心碎的是她和社长的肉体纠葛。社长第一次吃伟哥求爱的时候,被美子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可后来她来到了女孩自杀的河边,美子的白帽子被吹落到河中。镜头以美子的主观视角出发,俯视对着河流,帽子变成白色的小点,恍惚间如女孩的浮尸。此时镜头没有给美子脸特写,但正是这种回避,暗示了美子心中深深的歉疚感和对生命易逝的悲哀感,她一瞬间理解了社长在生命尽头对性爱的焦灼,于是她破戒,主动贡献出自己的肉体。然后她来到社长家,一个全景镜头展现了美子无声喂社长伟哥的场景,这种沉默和单一镜头将美子内心的痛苦和决绝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镜头切到了浴室,随着美子身上衣服的退去,景别逐渐放大,从全景到特写,一点点深入美子内心。美子终于和社长交媾时,美子的表情和社长一样凝滞,赎罪的冲动和破戒的羞耻折磨着美子原本单纯美好的心灵,生命中最后的性爱带给她的只有折磨。
美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她是女人,她不断付出爱,其根本是想得到回赠的爱,哪怕一点点,可是没有。影片中的美子总是展露出如花的微笑,不论曾遭遇了怎样的挫折,可是回答她的却是周围人冷漠的面孔和冰凉的话语。美子的爱如泼出去的水。于是她的爱变得如此无私,也如此卑微。
而影片中最重要、最可悲的爱,就是她对那个女孩的爱。
影片的开始她就知道了那个女孩的离去,当时她就怀有深深的同情感,到后面她知道是自己的孙子所为后,她用一种最诚恳、最卑微的方式为他赎罪——一个人来到教堂默默含泪,一个人躲在社长的浴室中放声痛哭,一个人来到性侵发生的教室无声祈祷,一个人来到女孩家中博取原谅,一个人来到女孩自杀的桥上俯看流水。其中最让人动容的属影片中唯一明显的哭戏。那次来到社长家,美子一反常态,表情严肃而悲伤,面对社长的关切,她半开玩笑地说着“我一笑男人就会迷上我”。而镜头一转到了厕所,近景镜头专注于美子的面部,美子先看了看镜子中自己憔悴的脸,然后关上门、脱下衣服,当水声渐响时,美子开始失声痛哭,泪水和洗澡水混在一起,使我们看不到美子的眼泪,仅从她扭曲的面部表情中,窥见她心底对女孩死去深深的痛苦和负疚感。
美子将阳光留给别人,将乌云留给自己,表面上波澜不惊,实则将痛苦压在心底。这次,她再次为深爱的孙子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将赎罪的责任全压在自己身上。又由于她年老体衰、生活困顿,她的那种虔诚而卑微的赎罪方式也让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其软弱无能。这种不被认可和理解的爱的方式,更可悲。
而这种情感上的严重失衡促使美子去追求诗,一种抽象的直达灵魂深处的爱的关怀。“写诗就是寻找美,诗在心中,要解放内心。”诗是纯精神性的,是美和爱的代名词,是一种灵魂的信仰和追求。而可悲的是,美子追寻美的历程却和赎罪的历程交织在一起,美子每次写诗,都是在追寻女孩的足迹时。赎罪的痛苦是一种心理上的羁绊,因此美子总是写不出诗,当赎罪终于完成,美子却眼睁睁地看着深爱的孙子被带走。她最终写下了诗,可这诗不是她的生命体验,而是给那女孩的赠诗,她将内心深深的歉意融进诗的文字中。她一生都没有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诗,也没有得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美。
同时,诗歌这种纯粹的美与现实的黑暗形成鲜明对比,“诗歌的没落”正是美的没落,是和善、敏感且不善争论的美子在社会、时代和男性面前卑微无助的表现。最后美子患了老年痴呆症,她的诗成为她精神世界的绝唱,她的如花般美丽的灵魂随着水波逝去。“将最美的东西摔碎给人看”,这是诗的悲剧,更是像美子一样的女性的悲剧。
而相较美子,姬珍的悲剧性则更隐蔽、更深刻,很多人对其的同情只来源于她被性侵。姬珍出生于贫困的农村家庭,幼年丧父,长相平庸,相较富有男性魅力的美子,更缺少爱。所以面对两个男孩的性侵,“一开始她是愿意的”。但到后来事情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她无法忍受失贞的耻辱,投河自杀,这是一个少女在人间受到的最深的痛苦。而在影片的最后,在美子的赎罪下,她竟然原谅了一切。美子用诗发出爱的慰藉,姬珍则以诗回复“我在这里祈祷,所有人都不再哭泣”“我有多么深爱着你”“我为你祈祷”“我再一次醒来,被阳光刺痛眼睛,遇见了你,你站在我身旁”。这是怎样一种包容博大的爱,她用女性特有的隐忍和坚毅原谅了害她最深的人,简直就是对男性的纵容,这种纵容将一切的痛苦都转移到自己身上。而同时,这首诗也是女性对男性的情诗,在生命的最后,她依然渴求着真正的爱情,这是怎样一种痛苦!
李沧东的电影注重对生活的描写,因此拥有无数的解读。而影片所采用的手持摄影的手法,则给其更多的真实感,让观众融入那段生活中去。影片整体晃动很弱,几乎难以察觉,这象征着美子面对苦难的坚强和隐忍。但又两次可以加强的晃动。第一次是美子含泪想拉孙子起床时,伴随着美子拉扯被子的动作,镜头晃动着;第二次是美子离开女孩母亲才意识到她忘了道歉时,她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她回头看着母亲,镜头也不再平稳。这两次都表现了美子心绪的巨大波动,与其一贯的平和、淡定相冲突,表现了她对孙子和女孩深沉的爱。
但在展现生活的同时,影片的色彩被别有用心的严格设计过。影片的主要颜色是红色、蓝色、绿色。“红色”多为美子上衣的颜色,展现了她爱美,但更重要的则是它的花语“痛苦”。影片中三次出现红色花,都以特写方式,用无声的意象展现最深的痛苦,第一次为美子得知女孩自杀的真相后,她失魂地跑到外面看鸡冠花;第二次是在医院她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后,红色的山茶花似美子滴血的心;第三次是最后美子同诗一起献上的粉红色花,这种淡红暗示着痛苦的减轻和美子生命即将逝去。而影片在很多场景中,似乎都用到了淡蓝色的滤镜,使一切都蒙上一层忧郁的蓝色,是对悲观主义的表达。
女人像花,为美而生,为爱而生,可柔软脆弱,易被践踏。美子和姬珍都是美丽的花朵,可就这样随意地逝去,如流水一般。她们生在东北亚,韩国和日本是全球大男子主义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所以其女性最隐忍、最懂得无私奉献,也最渴求爱。可正是这种付出,让很多男性认为这是女性理所应当、义不容辞的,从而忽略了爱的回馈,让很多女人终生得不到幸福。影片通过两个不同年龄女性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种悲剧的普遍性,促使人们去认可、赞颂和关怀女性,尊重和给予其平等获得幸福的权力。
女人是水做的,或许有一天,女性美丽的生命能如潺潺的流水一样明澈、永恒。
《诗》影评(二):写诗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美好
写诗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美好……是赞同的。(想起来金蔷薇中俄国最好看的霜)。一个老妇(63岁),无钱(靠政府补助和做护工)、照顾不知感恩的外孙,老人痴呆初期(已经开始忘掉名词),爱花、爱打扮、爱生活,爱诗(除了打扮不及,其他与我的爱好一样)……这样的老太很令人尊敬,生活也不错,很喜欢她坐在家门口观察在风中摇曳的树,还有去乡下讲数时陶醉于乡下景色那两幕,生活真的有诗的……可惜,突遭变故,他孙子与同学一起性侵女同学,女孩自杀,要赔偿500万韩元……
我看这电影的最大目的是看老太太如何应付这困境:如何处理愚钝不知所谓的外孙,如何筹得500万韩元。结果是这样:与偏瘫会长发生关系要挟他500万,送外孙去监狱,自己写了一首诗,然后自尽……韩国电影是比国产片进步啊……
《诗》影评(三):在最没有诗性的地方讲诗
“在最没有诗性的地方讲诗”看到有人在博客里这样形容《诗》。“在绝望的罅隙里开出希望的花”这是看李沧东的另一部影片《密阳》的感受。
和《密阳》一样,《诗》也是关于女人的故事。
一
杨美子。“65,不,66”即便脱口而出的是65,岁月还是没能遂她的愿。
二
她戴着白色镂空绣花的围巾,穿着白色纱质长裙,踩着高跟鞋,优雅地去伺候偏瘫的老头:洗澡,收拾,拿钱,回家……
她向雇主、孙子诉说路遇的失女的母亲,投河的少女是那么年轻,少女的母亲是多么悲痛……没有人愿意听她说,他们在数钱,在看电视,在关心着自己的事情。
她报名去学习写诗,她想写一首自己的诗,“因为三年纪的时候老师说‘美子,你将来说不定能成为一名诗人呢’”女儿也说“妈,你本来就像一个诗人,爱花,还经常说些不找边际的话”。
三
回归生活,她是一个靠救济金和钟点工的钱过活的老人,女儿离异、远走,把一个上初中的孙子抛给她。平日,孙子总是看着电视敷衍着她的话,他们之间没什么亲近的话题。即便是问起投河少女的名字,孙子也是盯着电视,心不在焉得埋怨她不该多问。
四
她开始学着观察普通的苹果,孙子带着五个小子闯进来;她盘腿仰头看树叶间洒落的阳光,电话打断了她。生活并没有沿着诗的方向发展。
当她坐在五个中年男人中间,她才知道他们有着同一个身份:施害孩子的家属。投河的孩子是遭受了包括她孙子在内的六个小子的性暴力。男人们讨论着如何用金钱摆平死者的妈妈,他们像交谈生意一样摆价码、凑赔偿金,甚至还叫了啤酒。美子冲出门,对着院中鲜红的花拿笔写着,鲜艳的花,年轻的生命……
五
她独自去了学校的化学实验室,那里曾发生过罪恶。她独自去了女孩的追思会,坐着,离开时,她做贼一般地拿了女孩的一张照片,踉跄着离开。
六
她照旧去做钟点工,老头吃下伟哥,恳请她能满足自己死前的愿望,她愤而离去。
几个家长在催她500万的赔偿金。
她冒雨到了河边,风吹走她的帽子,落水,顺水漂浮,笑容浮上她的脸。
她冲去老头家,灌老头吃下伟哥……
几天后,她从老头那里拿走了500万,她已不在乎老头是否说她存心讹诈了。
七
她依旧去上诗歌课,在那里,她分享了生命中最美的那个回忆“母亲早逝,三岁的我由姐姐照看。有一天,窗帘半拉,阳光透过窗帘照进来,姐姐对我喊,‘美子,过来,过来穿新衣服呀,美子’”那时有人还在照看她,在呼唤她,在赞美她。生活美丽得可以不需要懂得,只要阳光能透过半拉的窗帘照进来,那是她生命中最早的记忆。
八
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是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
先会忘记名词,然后是动词……“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吗?”她笑着问医生。
九
她在田间找到了劳作的母亲,受害者的母亲。她对着她说,路上捡了熟透的杏子,好吃的杏子,腐败、奉献自己的杏子。她还说乡间空气怡人,环境优美,真想住下来呀。她唯独忘了说她来是要和她说补偿的事情。
十
拿着老头的五百万,她补上了赔偿金。孙子还是被警察带走了,带走他的警察是诗歌朗诵会上那个常常说荤段子的中年警察。孙子被带走时,她和孙子在打羽毛球,孙子走了,中年警察默默地拿起了球拍,他们继续……
十一
诗歌课结课了。美子在老师的讲台上放了一束纯白的花和自己的诗。全班只有她交了诗,也只有她没来。
《阿奈斯的歌》
那个地方怎么样
是多么地孤寂啊
到了晚上依然是晚霞
听得见树上鸟儿的歌声吗
没能贴上邮票的信
你能收得到吗
未能表白的话
能传达得到吗
时间流逝
玫瑰也谢了吗
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
像静止住的风似的
像画家似的
未能赴约的约会
一直是秘密的爱
我那凄惨的脚踝
漂进嘴里的草叶子
一直跟随着我的小脚印
是离别的时候了
现在黑暗到来时
能再次得到光明吗
我会祈祷
祈祷谁都不会再流眼
我是那么诚恳地爱着
希望你能知道
在夏日的一个白天无尽地等待
像父亲的脸似的古老的胡同
羞涩地坐着
孤独的野菊
我是那么地爱着
在你那微弱的声音里
心是那么地跳动着
我祝福你
在剑到达江对面之前
我的灵魂拼命呼吸着
我开始做梦了
在一个阳光清澈的早晨
再次用刚睡醒还肿着的眼睛
可以见到
我身边的你
《诗》影评(四):《诗》:于天上看见深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69156b0101d9js.html
《诗》:于天上看见深渊
导演:李沧东(韩国)
类型:剧情片
年份:2010
文/ 辉马枪
李沧东自述给《诗》命名时曾经犹豫过:起这么一个文艺得有些骇人的名字是否恰当?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诗在群氓的舌尖已经成了滑稽戏。诗常被唾到地上,可这毕竟不是诗的问题。我其实更关注的是,在有勇气的前提下,他到底有没有能力,使一个老妪撑满全场的平淡故事配得上这个名字?
年过六旬、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的杨美子并不像《立春》里的王彩玲那样,把文艺当成保持优越感的毒品。她没有对于清贫生活方式的恐惧,相反还算乐天,悠然地做着小时工,每次出门都要精心化妆、穿明艳衣衫,接受街坊心不在焉的赞美。她的内心住着一个少女。她热爱鲜花,多愁善感。她对诗歌的热爱是奔着“原教旨”的“真善美”去的,也正因此,她才不能忍受诗友聚会上的那些荤段子——这怎么能算作是诗呢?诗是花香鸟语、风动星涌,诗把这世界萃取成天堂般的模型,万物有序正义伸张……
美子世界观的崩坍,缘于河面上飘来的一具尸体。这是一名不堪忍受轮奸而自杀的女孩,而美子的孙子正是六名施暴少年之一。六个家庭沆瀣一气,试图收买包括学校、媒体和受害者家庭在内的所有知情方。恍恍惚惚的美子被拽进这个计划里,她所面临的任务有二:1. 凑够赔偿费的份子(摊到每户约3万元人民币);2.出面扮可怜,说服受害者的亲人息事宁人。
从护犊的本能出发,美子一度诚惶诚恐地进入了家长联盟的计划链条。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放下晚节,从家政服务的中风老头那里换取要命的份子钱。这段齐集衰老、丑陋与病态的做爱场景,彻底摧折了一颗心醉花鸟风月的心。
然而令美子震惊的是,孙子照常游戏、安睡,即便在案头发现特意放置的死者相片亦无动于衷。那些“心如止水”的家长面色平静,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甚至调侃受害者的美丑,只关心如何保密以及花钱开脱。因为他人的罪恶,美子认为自己也变成了凶手,诗与内心的道德律对称,更让她对残酷世界噤若寒蝉。她愈加沉溺于诗中寻求遗忘,老年痴呆也愈发严重。受命前往死者家庭谈判,在杏树下与死者母亲相遇之时,她竟然忘记了强奸与自杀的惨剧,与对方言话桑麻甚欢。而当前因后果突然重现于脑中之际,她的苍老之躯如遭雷击,内心原本谐振的众神狂暴地撕裂了自己。
罪恶可以通过金钱消弭吗?可以通过宗教来救赎吗?还是必须通过惩罚与苦行来补偿?美子千番百转地尝试过这一切,痛哭失声,最终做出了能够让自己重获平静的选择:孙子被捕的第二天,她消失在茫茫河边。是她向警察说出了一切吗?她去哪了,是自我流放还是自杀?李沧东留给观众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流水缓慢如初,美子的第一首诗也是绝唱之作终于分娩而出,她的声音和视角与死去的女孩合二为一。
主演尹政熙对这个角色的评价一语中的:“她的存在是我们这个世界难得的礼物。”一个本可以把自己撇清、体会和光同尘“美好”的人,温柔反抗这逻辑森严的黑暗世界,直到末日来临。这沉重宽广的孤独让人很容易想起鲁迅——李沧东最热爱的作家——在《野草》中的谒语:“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诗》影评(五):奶奶与诗
开始遗忘的奶奶
目睹了死亡后的辛酸
女儿远在天边,孙子远在眼前
做工的收银女人数着票子
爱花的准备写诗的奶奶
不知道花的凋零背后
有着无尽的泪水
于是,浴室里哭泣的奶奶
被风吹走了最后的帽子
奶奶如一个负担,自己品尝
仿若坠落的杏子,那味道正好
而紫薇也开得热闹
只是孤独那孤独,如那一袭长裙
在乡间
太过耀眼
打球的奶奶
挥舞着不久的生命
沉着的不再有泪
树听得到
鸟传递的到
而一个老人的孤独
我们要这样才能知道
果真 只有诗人和老人
于是,我想起只有我的父亲母亲
《诗》影评(六):残酷的诗意
凭借《诗》,李沧东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这就能活活气死三拨人:作家、导演、编剧。倒不是因为在每个领域都极其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名有利的作家,一名有文化的导演,和一名能执导筒的编剧。
~~~《诗》讲述的不是什么故事~~~
《诗》讲得当然不是如何成为诗人、如何写诗、以及诗和生活的关系,虽然影片里有大量情节——按照粗暴的讲法——很具“诗意”:女性啦,花朵啦,河流啊,诗歌训练班啦,树叶的摇曳,丰收的果园啦,但是仔细回想,这位女性60多岁了,花朵是假的或是痛苦的,河流里飘来的是尸体,诗歌训练班里每个人的回忆都是痛苦的,摇曳的树下是一群强奸犯,丰收的果园里是加害者面对受害者时痛苦的良心拷问。
那么这是一部如奉俊昊的《母亲》一般展现亲情的祖孙电影么?更不是,只要想想多数场景中,祖孙之间只有无法消除隔阂和陌生,孙子只看电视听摇滚乐,祖母连电脑都对付不了。甚至在轮奸案发生后,祖母进屋要和孙子谈谈,画面非常有冲击力,孙子被子蒙着头,祖母使劲全身力气也没办法掀开,而对话只有一句:为什么?但这个问题,影片结束都没有答案。
~~~《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诗》讲的是一个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多次,最后自杀的故事。不,不对,它讲述的是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最后自杀,除了美子,全世界都对此视而无睹的故事。李沧东本有更澎湃的讲法,比如《密阳》那种不忍逼视的疼痛,让人没勇气再看一遍,但《诗》的叙事手段非常隐晦含蓄,也更深沉曲折。
故事由两条线索展开。第一,美子要写出一首诗;第二,女同学投河自杀,男同学们的家长们(包括美子)解决善后补偿问题。
稍微有点编剧常识,就知道李沧东的胆子有多大才敢拿第一条线来当主线,就像只有李沧东才敢用《诗》来做电影的名字。影片用了巨大的篇幅讲美子如何观察世界,如何做笔记,如何寻找灵感。但等一下可以看看,美子记下诗歌笔记,以及诗歌出现的场合,都非常荒谬。
事实上支撑《诗》的是第二条线,虽然这条线展开的非常缓慢,既缺乏时间的紧迫性,情节上也没有戏剧性,更兼这条线不断地被自然美景和诗歌朗诵会打断,但故事的主干还是很清晰地:美子的外孙和另外五个男同学一道,在科学实验室强奸班上的女同学朴姬珍数月之久,导致其最后跳河自杀。事发之后,学校和家长都力主隐瞒,想与受害者家属私下达成赔偿协议了事。美子作为家长之一,也被裹挟进这件赔偿案之中。
李沧东的《诗》最重要的特点是细节完整。一个女孩儿自杀身亡,来看看这条线的整个细节。
美子在医院门口看到自杀女孩的妈妈,紧接着就在超市和偏瘫老先生的媳妇谈及此事,对方的反应是完全麻木,而且对比极其强烈,因为之前和之后,这个媳妇和美子的对话都很完整,恰恰是关于死去的女孩,对方完全是置若罔闻,连客套性的敷衍都没有。
美子第二次和孙子谈到自杀的女孩,孙子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同学自杀了,两眼看着电视,问外婆要新手机。
美子正式知道自己的孙子是强奸犯时,一群家长约在一起,有的赶时间,有的想喝点酒,有的说这女孩其实很又矮又丑,而且并非被强迫,有人责怪学校管理不严格,还有些好奇男孩儿门为什么找这么个丑女孩,话题直接就切入赔偿。没有人觉得震惊,没有人觉得罪恶,没有人想这些孩子该受到什么惩罚。家长们几次的碰面,镜头上都有种难堪的轻松,最后赔偿谈妥之后,有人用了“万事大吉”四个字。
接着是学校的老师来了,也是简短几句话,保证绝对保密,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否则学校难看,男孩子们的前途堪忧。
而其中最恐怖的,是孙子的表现。他知道女孩自杀了,知道外婆知道了,外婆把女孩儿的照片放在自家饭桌上,可他居然跟什么都发生一样,吃零食,看电视大笑,照样踢球,照样打游戏。
这一切都太平静了,李沧东的镜头下,一切都平静的近乎诡异,黄昏时乘凉的老人,玩呼啦圈的孙子,打羽毛球的两个人。怎么能这么平静,罪恶在黑夜里都闪闪发亮,可没有人有哪怕一点内疚,船过水无痕。她受不了,她质问孙子,她去参加女孩儿的葬礼,她偷女孩儿的照片,她去科学实验室,去女孩儿跳河的大桥,去尸体被发现的地方,她到女孩儿的家里看到照片,她见到女孩儿的妈妈,心中的内疚和罪恶感灼烧的她仓皇逃跑,不能言语。老年痴呆症的症状是健忘,可荒谬的是,比她年轻的人,忘记的速度比她快得太多了。
~~~诗和荒谬~~~
美子想写出一首诗, 这条线索像是一只埋藏的非常深的钟摆,给故事的推动力比赔偿费还来得深刻,而它的表象就是诗歌课程的结束之前,人人都得写出一首诗来,而美子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任何灵感,她不停问,问老师,问女诗人:怎么能写出一首诗?
翻回头看看,诗歌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美子第一次观察苹果,学着写诗<——>七个男生在锁着的门里讨论被轮奸而自杀的女同学
美子坐在大树下观察和感受一颗树<——>美子即将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蹲在鸡冠花下第一次写下诗歌“红如血的花朵”<——>美子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在操场上第二次写下诗歌“鸟儿的歌声,他们在唱什么”<——>一群未成年的强奸犯在操场上无忧无虑的踢球
诗歌朗诵会“写诗是为了唤醒在内心心深处的孤独的呐喊”<——>美子观察孙子强奸女孩的科学实验室
美子在郊外写下诗歌“坠落尘土的杏子,在它的来生会遭到压榨和践踏吗?”——>美子到田野里找受害者的妈妈要求降低赔偿费
影片结束,杨美子留下一首诗歌<——>大桥上死去的女孩转过身
所有诗歌都出现在完全没有诗意的地方,相反的,它们都出现在最残酷最痛的地方,那些伤害、死亡、疼痛、荒诞、折磨发生的地方,那些无法挽回的地方。诗歌是她理解世界的地方,她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她打不开孙子的嘴,打不开孙子的电脑,她不能理解她深爱的孙子,她只能训斥“连动物都知道为自己善后”,她只能把女孩的照片摆在孙子的眼前,到最后她只能把孙子送走;诗是她治愈自己的地方,她也无法解决自己的内疚,无法宽恕自己,无法用一笔钱就两下勾销,所以她发狠斥责读诗的警察常说黄段子,玷污了诗,但声东击西也不解决问题,最后,她只能抱着膝头在夜晚的街道哭了。警察大叔过来问:干嘛哭啊大姐,因为写不出诗?
美子写不出诗的地方,最明显是在女孩尸体被打捞的河边。镜头非常直接。她坐在那里,笔记本上空无一物。一滴水滴下来,接着是更多的,噼里啪啦纸上全是水点,这当然是春秋笔法,明着写雨,暗着写泪。因为下一场立刻就转到偏瘫老人家,美子冲进大雨杀到他家去和他做爱。为什么呢?因为老先生之前谈到死亡。美子在河边坐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死亡,面对死没有诗,痛苦像是瓢泼大雨劈头盖脸,浇得她无处躲无处藏,对死的悲痛,对生的内疚,补偿到老先生身上了。诗就是生活,并非说生活像诗一样美好,而是说,诗并不美好,而是像生活一样充满苦痛和救赎。比如诗歌班上,镜头对准一个人,每个人的回忆自知不自知的充满痛苦,那一段非常动人。
当然,她最后写出了一首诗,在影片结束之时。强奸事件因为媒体的介入和刚正不阿的警察,无法一了百了,孙子被警察带走了。两次打羽毛球,简直是传神之笔。第一次是影片开头和孙子打羽毛球,孙子完全心不在焉,最后跑了,祖孙俩的世界是断裂的,无法交流的,祖母的想法孙子是完全置之不理的。后一次是和警察打羽毛球,当时孙子已经被塞进警车,美子看到,却仍旧和警察,一拍一拍,所有的态度都在其中,某种程度,她的内心是认同这种惩罚的,但她又深爱着孙子,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具体体现,就是美子自此再没出现在镜头里,只剩下一首诗。她终于写出来一首诗。
《诗》当中的诗意的荒谬,简直不是硬币的正反面,而是有两个正面的硬币。比如美子爱美爱花,第一次看花是鸡冠花,鸡冠花语是庇护,但当时她刚得知孙子是强奸犯;第二次是在医院看到山茶花,美子说,红色的山茶花代表苦难,但大夫告诉她那花是假的;美子急难之间向偏瘫老先生求助,老先生毫无情义的问:我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你钱,一段生死的恩义瞬间成了敲诈;他们在酒馆喝酒,遇到一位年轻的诗人,非常犀利,美子苦苦寻求写诗的办法,而这个年轻的诗人不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诗。最惊心的例子,当然是美子和被害人的妈妈攀谈,互相却并没认出来,那么诗意的一刻,突然美子想起来自己孙子逼死的就是这个女人的孩子,那种荒谬感简直就是劈面一巴掌。
但美子最终是写出一首诗来了。美子在诗歌训练班的老师有一段话:想写诗,你必须善于观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我们是在观察中生活。你们多少次见过一个苹果?一千次?一万次?一百万次?错。你们以前从未见过苹果,一次都没有。对苹果产生兴趣,去和它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它。凝视它,观察它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它,运用想象力,想象阳光被吸收到苹果里,这才是真正看见一个苹果。如果你们真的看见了什么,你可以自然而然的有所领悟,例如春天的积水,请准备好纸笔,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美子是个天生的诗人,她感知世界的方法天生就是如此:“对她产生兴趣,去和她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她。凝视她,观察她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她,运用想象力,想象孩子们曾经在街道上摇着呼啦圈,想象她穿过学校的操场,想象学生们在教室里听讲,想象她回到院子里和狗玩耍,想象一个孩子在黄昏里追着公交车奔跑,想象她们登上公交车,想象我来到你跳下的河边,这才是真正看见你。”这份对人世的用情之深是很难的,美子的扮演者尹静姬也说美子是“这世间一份难得的礼物”。
而李沧东拿到这个戛纳编剧奖实至名归。这个剧本的难度,是在于以虚写虚。它把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关系,落在两个“虚”的主题上,一是自我救赎,二是诗。这两个主题,但是一个分开来就非常难讲明白,更何况是打通了两者之间超越语法意义的通道。这两个庞大母题在杨美子身上和二合为一,把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列在寻求诗的过程当中,两者的痛苦,两者的艰难,在整部电影中非常完整的表达尽了,而结尾处,全是空镜头,夕阳下奔跑的孩子,欢腾的狗,湍急的河流,第一人称镜头和第三人称交互使用,标识出杨美子的行动轨迹,这时候诗歌声起,第一句是:
你那里好吗?
还是那么美吗?
……
你能收到我没敢寄出的信吗?
我能表达自己不敢承认的忏悔吗?
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诗歌中部,死者的声音出现了,生者和死者的声音此起彼伏,念诵着同一首诗。杨美子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电影结尾,死者转回脸,轻轻说:
我开始做梦,
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
我再次醒来,
在炫目的日光下,
我看到了你,
站在我身旁。
这种处理非常冒险,因为太含蓄了太深沉了,影像已经开始尝试叙说随时都会超越其表达范围的东西了,所以很多人不大搞得懂这串空镜头和那首诗,也觉得故事没头没尾的。两种“虚”的主题:自我救赎和诗,在一连串影像中高度共鸣,女孩的朗诵和笑打开了宽恕之门,就像有人问《绿洲》里男女主人公会团聚么,这根本不算是个问题,故事的结尾是封信,是女孩在阳光里洒扫房间,这就是李沧东故事的解决方式。最后,电影回到起点,那黑魆魆的流水。
剧本能挖掘出两者之间超越语法的关系,把这两条主题绑得骨肉难离,场次如此对比强烈又不喧宾夺主,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更困难的是,怎么把深层主题上的非语法关系,在影像上实现出来。《绿洲》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学,因为剧本层面的减法已经做到极致了,呈现的结构就非常纯粹,纯粹到心碎,心碎到绝望,在这绝望中却生发出一切美好的品质,好比破碎镜面的光斑,原来是飞舞的蝴蝶。《密阳》的主题是主副线,关于宽恕和爱情,主副线的交集很少,大篇幅的力气都在宽恕上。爱李沧东,大多数人是《绿洲》,然后是《密阳》,但《诗》差不多就是单纯考编剧能力了,没有任何讨巧的手段,连个正经八百的配角都没有,就一女主角抗一整部戏。除了尹静姬,再没有任何可炒作的点。
《诗》让我想起卡佛的小说《家门口就有那么多水》,主题高度同构。
题外话,作为导演,他的一些典型镜头还是一眼就认得出来。奔跑的火车流淌的河水,贴在玻璃上变形的人脸,在《绿鱼》和《诗》都有惊心动魄的用法,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精确,《绿洲》里薛景求追拍摄车的那一场,《绿鱼》追警察车的那一场,可以当教科书啊。《诗》的剧本非常难做,能做到这种程度,也得服了。
《诗》影评(七):靠一首詩,完成自我。
再看詩,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痛感。想起美子聽見消息時候的不知所措,血一般的雞冠花,到美子使勁拽被子問巫克為什麼,透露出來的恨。知道病情去大橋看安格妮絲自殺的地方,淋雨以後決定讓康先生完成心願,走投無路去找那個誰都不喜歡卻還硬說我們都愛他的智障爺爺和公公。還有那個帕警官的背後之故事。二刷才反應過來最後她把巫克交給了帕警官。杏子的落下,被踐踏,被輾壓是為了重生。一直寫不出詩,是因為還沒到達那個點,感覺到了真的擋不住。因為寫出來了,解脫了,我想美子跳下的時候一定很快樂。她用一首詩完成了心中對安格妮絲無法忘卻的悔意。想起她那麼用力的和別人解釋她學的是寫詩而不是別的,寫詩有什麼用?能幹嘛?藝術也就是這樣吧,積累,內化,感受世間的一切,等待時機,最終完成自我,有勇氣面對現實不堪的種種。選擇結束自己,也是很有勇氣的選擇。
《诗》影评(八):亚洲女性的牌坊
女儿姗姗来迟的出场,不知道自己母亲因为老年痴呆已经出走,从头至尾也没人问孩子他爸是谁。女主角杨美子一个人带大外孙,小正太一副啥都不会做只会睡觉看电视的状态。带个小恶魔真的很痛苦,欧洲尚且有老师不断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心理医生跟进,可校园欺凌也不是容易事,很容易让人怪罪基因社会阶层经济泡沫等问题。外孙冷漠的回应,哪怕是面对自杀女孩的遗像,不仅仅是不同阶层李双江父母们的擦屁股,更可怕的是不要影响孩子的学途。受害方寡妇带子面对不健全的法治社会,除了私了别无他法。当然哪怕是法治社会,还要排除自杀女是自己骚勾引男性的污名。单独个体带孩子很容易因为作为个体无法应对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家庭温馨感。美子要求外孙好好吃饭,可是即使这样她也不懂年轻人的想法,怎么也找不到强奸女同学的源头。也许照电影“20世纪女性”的母亲所想,让女权主义艺术家,同辈女孩子,自由主义者老大叔告诉男孩子什么是尊重女性,什么是爱。当然也要亚洲有这样的人类,而不是转发朋友圈,也不是礼貌性上床这种现代派。 美子阿姨过得那么惨兮兮,靠养老金和给鳏夫清洁打飞机过活,却还记得戴不同类型的帽子打扮。其实我倒觉得这是个梗,可能是亚洲女性教育,或者是亚洲老一辈男性对女性外表的审美刻板印象,以为上海女人那种精致优雅或者贤惠温柔的大和抚子才是女人,以为出淤泥而不染才是这类女人的抗争。我理解这对于解释美子为什么迷恋诗歌有关,哪怕她家境不幸,她仍有一颗爱美的心?但是为什么诠释一个拥有坚强内心的女性喜欢美就必须是这种抗争呢?当然电影“立春”里彩红阿姨最后领养了一个孩子这个直男视角梗我就不吐槽了,世界上除了出淤泥而不染的美,还有摇滚朋克死金属。我就不懂蒲柳之美怎么就是美的唯一了,当然如果直男导演拍底层女性健身玩滑板唱rap,我可能不会那么排斥。 倒是因为举报贪污被同行下放的警察大叔这个人设有点意思,写诗很二流子气,做人倒是不错。道貌岸然的言语跟个人品格行为真的没有太大关系。 总之,白左60年代开始解决的政治正确问题就不要挂上什么青春期之痛和美之迷茫了,只能显得亚洲女性的牌坊自从大清亡了还没倒。
《诗》影评(九):`
女儿外出打工 所以儿子在家乡由母亲美子抚养 美子通过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退休社长赚取生活费 虽然家无余财 又身患疾病 但并没影响美子发现生活的美 她参加诗歌会 学习写诗 生活随清贫但安宁 可是飞来横祸 美子从外孙钟旭的同学家长口中听到钟旭和他的同学强奸同班女同学致她死亡 需要每人送五百万给女同学的家长才能庭外和解 祸不单行 社长又性骚扰美子 美子辞了工作 这些让美子茫然若失 不知怎样解决 钟旭的同学家长催的急 美子又不想告诉女儿 所以美子去找社长 用性来解决这一切 事情结束了 美子从游戏厅里找到钟旭 带他去吃匹萨 要他洗澡 给他剪指甲 看他洗的不干净 跟他说 洗澡不要糊弄 脚后跟要好好搓一搓 身子干净了心灵才会干净 钟旭好像听出了什么 老老实实的跟外婆打羽毛球 打球时钟旭被警察带走
美子给诗歌老师留下的诗 也是美子唯一做的一首诗 最后一句是 现在是告别的时候了 像静止住的风 像未能赴约的约会
美子给女儿打电话要她返家 但她再也看不到母亲了 美子跳河了
《诗》影评(十):诗是美的墓志
一路看影评下来,对诗、学诗以及救赎的理解都已有不错的叙说。忍不住想说对杨美子之美的印象。
杨美子的美并非始自学诗,而是完全与生具来的。由她作为一个生活贫困、且渐渐不容社会的老年人却坚持打扮得光鲜得体的细节便可见一斑。电影分两条线,一是杨美子学诗,二是杨美子处理参与导致女生跳水自尽的校园性暴力的孙子的问题。前者是美的滋养的过程,特别是挣脱祖母角色的女性美的复苏,而第二条事件是对美的压榨,亦可说是诗的发酵。
影片中有一段是她和她做保姆服侍的老头的关系。
一直以来,杨美子似乎不缺少人称赞她美丽,实际却都是场面上的敷衍。就像老头的女儿称赞了她,回头却懒得和她闲聊一句话。只有那个风瘫的老头在想”最后当个男人“的时候把她当做了一个女人。在杨美子得知了孙子所犯下的罪孽而沉默的那一日,他发现了她的异常。”你发生什么事了呢?“他问。因为平时”你总是很吵,向云雀一样的叽叽喳喳“。那瞬间,他从一个身不由己的老人的躯壳中脱出,也从”主人“的身份中脱出,仿佛一个年轻的灵魂对爱人的关怀。这份关怀也唤醒了杨美子的青春,她俏皮地回答了她为什么不笑的原因,因为她笑起来太美了,怕一笑男人都会爱上她的。他们本是互相大吼大叫的关系,这一次,老头触发到她作为女人的一面,又反而被蛊惑了,爬到浴室门前偷听她淋浴的水声。
后一次,他便做出了不恰当的求爱,被断然拒绝,不论是作为一个祖母还是保姆的身份她都不可能做这种事,更重要的是她不爱他,她也没有了激情。而这时她参加的学诗课上的分享活动中,一个人分享了美的体验,另一个女人分享了和一位男同事不小心有了婚外情的充满张力的故事。这让她回想起很小的时候,甚至或许是第一个记忆,姐姐帮她打扮——“美子,过来,过来”——她那时觉得自己是多么美。在六十多年风霜的消磨下,她已然忘怀的最初的美的体验和激情随着课程而复苏了。
我想她是别无选择,她需要一个能欣赏她这一种美的出口来表现出自己,这才改变主意,回到了老头家中,让那个风瘫的老人吃下药,做了爱。她坐在他的身上,看着他偏瘫的脸,一个“死前想再做一次男人”的有钱的老人,这张脸过去或许和她一样有许多的故事,却被老年所废弃。她对他有爱吗?或许由同情而生的爱吧。这一幕是美的升华。就像她来到了女孩儿跳河自尽的桥上,风吹走了她一直戴在头上的白色的帽子。她的美,帽子,像那个美丽的女孩儿一样飘落到河中。这一刻是美的消灭,忏悔和罪责的顶点,她反而释然地笑了。拿出了本子,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任雨水一滴滴留下了肆意的痕迹。
来领走孙子的警察是诗友会中的一员,她没有多么惊慌,他陪着她打羽毛球称赞着“nice shoot”。或许是她同时既完成把自己的美丽丑化做勒索也要为孙子赎罪的祖母的角色,又完成了一个忏悔者和美的保护者的良心吧。紧接着一切归于无形:一束白色的花,一首没有了作者的诗,听江水反反复复的声音——只愿这不是毁灭,是腐土上开出的花来,是“杏子摔到地上,为了重生而甘愿被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