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是一部由陈英雄执导,松山研一 / 菊地凛子 / 水原希子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挪威的森林》影评(一):村上迷你伤不起啊!
木月与直子的感情拍出来了没有?有木有!
木月与渡边的感情拍出来没有?一个镜头?靠!
绿子什么时候那么腼腆了?那么快乐活泼的女孩,人见人爱你拍出来没有?有木有!
玲子跑龙套啊你!就算玲子的故事是讲述的你忽略,那最后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你来一句要不去看看老公和女儿?你有前因后果没有?有木有!
玲子的吉他和唱歌,有没有拍出诱人的情绪?渡边与玲子的好感是不是因为音乐?你拍出来没有?有木有?
初美!天煞你个英熊!那么孤高绝美的女人,你给她计程车上拍一个特写的满脸痘痘!这是村上笔下最绝世的可望而不可得的女人,你拍出来俗气无比,有木有!吃饭与永泽闹翻是因为什么?渡边!饭后渡边送初美回家,音乐红酒,还包扎,你拍了没有?这三角的关系你拍好了没有?有木有!
永泽孤高自恋风流倜傥但聪明绝顶自强不息,你拍了没有?永泽结识渡边是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那段对话精彩无比你拍了没有?有木有!
永泽无缘无故就考上外务省了,他关于自强上进的哲学对话,你拍了没有?有木有?他对于世界和爱情有一套独特但令人赞叹的观点,你一句都没有!
还好,末了渡边要搬走,永泽送一句:不要同情自己,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这一句是永泽出世哲学的一句总结,你前面不给力,这一句很突兀啊,有木有!
敢死队你怎么拍的?那么憨厚可爱的人,那么幽默理想化,你闹学潮也没拍出是在大学啊?敢死队是渡边与直子分享的一个最有趣的故事,你搞清楚没有?有木有!
渡边与直子走在东京大街上,你拍了在逛公园,好吧你没钱,但是也不要跑那么快啊!我知道直子是走的很快,你摄像机跟拍走那么快干嘛?怎么用镜头的?快是直子的脚步与环境对比出来的,不是你摄像机跟拍出来的!你想拍刘翔跨栏啊?
那么多经典的情节你不怕!
那么多经典情节被你糟蹋!
渡边直子第一次,渡边想回学校,直子一直滔滔不绝的说话,然后哭起来,做完之后渡边才说你还是第一次?你插进去就说了,还有心情继续做吗?有木有!
直子月夜脱衣你不拍!那么美轮美奂的直子,这是渡边爱上直子的幻觉呢?还是真有其事?
渡边绿子天台的吻,火灾和唱歌。你给他下雨了!越南闹雨季是吧?
渡边与绿子的冷战,你搞得一点感觉都没有了?莫名其妙嘛!有木有!
玲子与渡边做爱,还拉那么长又是你确定吗?又是我先去洗澡,玲子就是直子啊,你懂不懂?送到车站,在人海中忘情的激吻,我们活着!你拍了没有?有木有!
在世界的中央呼唤绿子!你镜头好像在潮湿的地上停车场!镜头一拉就茫然不知何处你懂不懂?
配乐乱七八糟,该起乐的时候冷丁丁,改宁静的时候来段莫名其妙的重音乐,转场突兀,烘托滥情!
村上那么多警言妙句,在人物和旁白中无影无踪!
不要你拍出神来,你就型也木有!有木有!
《挪威的森林》影评(二):爱是枷锁,无法挣脱。
当你二十岁时,那些纯洁的感情其实是很厚重的,即便多少年过去,依然可以记得很清楚,恍如昨日。
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说,当你不能够再拥有的时候,你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去忘记。而回忆,赋予了那些失去的事物特殊的意义,当木月永远停留在十七岁时,直子的生活也随之停滞在那里,失去生命中最爱的人,对她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于是她无时无刻不在回忆过去,以寻求籍慰。
而木月的影子始终挥之不去,尽管她也喜欢同渡边相处并试图走出来去接受新的生活。
可是直子爱渡边吗?或许,但我更觉得那是一种接近于亲情的感情,因为三个人的特殊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寄托吧,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没有挽救直子那深深的绝望,在她内心深处,接受渡边,对即便已经死去的木月也是一种背叛,所以在疗养院里直子对渡边说,你的存在对我来说是一种伤害。
然后她也死去了,痛失爱人的渡边在海边哭得像个孩子一样,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究竟有怎样的痛楚,那恐怕是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对直子深深的爱意,也像枷锁一般羁绊了渡边,于是他用四处漂泊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
就像木月永远停留在了17岁,而直子则是21岁,“我”呢?我还要继续…
:尽管豆瓣评分不高,但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这实在不算是什么影评。
《挪威的森林》影评(三):关于〈挪威的森林〉
如今,终于看到了《挪威的森林》的电影,想写写评论,可不敢轻易下笔,但由于对这部作品的喜爱,写点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对于这部电影之前很是期待,昨天挑了个好时间给看了。但无疑是失望的,这部作品要拍成电影是有难度的。电影,不用说,删减了很多内容和情节,也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电影无疑是部粗线条的文艺片。如果我没看过小说,定会至始至终一头雾水。它只成为了我的温习之用。
小说中很多的心理独白,电影里却没有表现出来。直子,渡边深爱的女子,也可以说是女主角,可对于她的描写几乎走马观花,而从电影看来,男主角渡边与配角之间的人物关系,也就是在一起说说话,就完事儿。而绿子似乎在影片中间开始还成为重点描写。影片的前大半部分看似是影片介绍一般轻描淡写,忽略并且删减了很精致的细节。对于这部作品,之所以能翻译成众多语言,之所以屡看不厌,就是因为他的精致。而电影中竟然没了这些东西。对于男主角松山健一的表现得不够深入,我甚至都看不出他是爱直子的。而女主角菊地凛子的表演,完全看不出是一个需要在疗养院疗养的病人,为什么要自杀?角色内心的强烈的矛盾冲突,木月的死对她的深度的伤害,在电影里菊地凛子的表演中完全看不出。
但这部影片似乎继承了日本文艺片的风格,影片画面和镜头绝对是唯美的,这具有极大的观赏性。而把赤裸的性爱写得如此唯美,或许只有村上春树了。但不管怎么说,或许是由于我本身对作品的喜爱和崇拜,作品本身的高度,而对于这部拍起来很困难的电影便也没有太挑剔,因为它的挪威的森林,所以我接受了。
《挪威的森林》影评(四):“英雄” 才敢动村上
导演在处理这部电影细节上显然已经很用心了,但仍然挡不住如潮的差评,我表示一万分对陈英雄的同情。
先说实在无法避而不谈的失败:这部电影的音乐实在是让人不适。虽然我能明白导演想要运用音乐达到的某种违和感,但大段落强调“违和感”的做法显得有点强人所难。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部《挪威的森林》,要改编一部画面感极强的小说是相当不容易的,又何况这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撇开原著和我实在欣赏不来的电影原声音乐不说,电影本身可算佳作,至少,我在观影过程虽然又吃又喝又敷面膜却仍然不妨碍我入戏。
男主角的选择相当成功,与之相对,女一号直子就实在差强人意了。虽然女主是曾经参演过《通天塔》的菊地檩子,但她的长相显然让一大群直子拥护者(包括我在内)大呼上当,我们心中的直子,不是这样的。
如果,陈英雄能够将小说结构打碎,不采用村上春树本来的叙述结构而另辟蹊径,或许不会遭来如此多差评也不一定。亦或者,换一部村上春树并不那么知名的作品进行改编,参照《托尼瀑谷》的成功改编案例,也许也不至于惨败。
豆瓣上看到此片如此低的评分,为陈英雄感到不值。它引我想起许多青春期发生的不愉快,那些暗淡又晦涩的情感,一点一点被挖掘出来,这也许是我没法像其他人一样一棍子打死它的原因吧。
整部电影意境是清新中带点沉重。从渡边与直子,木月的三人行到木月的自杀。《木月的死真是有种创新的感觉》
再到渡边结识绿,继而在疗养院里结识了玲子。四位女人与渡边的命运就这样纠缠在一起了。哦,忘了说一个人是初美。虽说没怎么出场,可我觉得渡边对她也潜藏着一份感情。说不出是什么,和初美你这样的女人在一起总会幸福吧。可是初美却在两年后自杀了,是对感情的异样坚持还是在失去爱的感觉的疲惫。
而直子让人总感觉那么怪异,一直行走的那么快像是在追寻着逝去的什么。直到死,好像一直生活在痛恨自己的立场上。
至于绿,从演员给人的感觉上像是泰国或者越南人。一直在渴望着被关怀和那种肆意的爱。
《挪威的森林》影评(六):生日的首映――深く愛すること、強く生きること。
很巧的是,挪威的森林首映这天刚好是我的生日。
决定做一件以前生日从未做的事,
一个人去看这电影。
「深く愛すること、
強く生きること。」
深深去爱,坚强地活。
坐在若干日本小情侣中间一个人看这部电影。
如果没看过书纠结先看电影还是先看书的,
个人建议,你先看书吧。
电影虚化了很多情节,又扩大了很多意象。
radiohead的吉他手操刀制作的原声音乐,
真的是非常给力。
每当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就觉得热血沸腾。
现在仍然满脑袋回想着渡边在音响店里放着的:
he brings the rain.
oh yeah, she brings the rain.
it feels like spring...
渡边和直子迂回的步伐。
潮湿的雨,似乎能嗅到老式和式房间的味道。
直子刺耳的呻吟。
直子与渡边绵长的吻。
直子永远地活在了21岁。
一部可以改变人生的电影?
这需要各位自己感受了。
导演也是读者之一,
他用他的角度叙述他读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
最初知道是松山健一主演竟然觉得还很适合。
喜欢松山健一的不是脸,气质什么的。
是他日语独特的发音和咬字方式。
在看死亡笔记的时候就觉得很有趣。
当绿子说:我很喜欢你说话的方式。
我觉得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挪威的森林》影评(七):当我们谈论挪威的森林时,我们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好,不在于故事,甚至不在于文字,而是那种无所事事的,绵长的,氤氲的,但欲罢不能的氛围。这种氛围也许正是最贴近人生的本质状态的东西。在村上的笔下,它化作人物罗里吧嗦但又给人以强烈异样感的对话,化作“一种优雅的饶舌,一种有节制的故弄玄虚”。这使得村上的作品很难以被改编为实实在在的确切的电影影像。一旦切实了,那种氛围就很容易消失。加之小说曾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陈英雄改编这部作品的压力和困难可谓非常之大。看到这电影拍出来,被骂得体无完肤,几乎于心不忍了。可能大家的要求太苛刻了?我抱着哪怕再现了原著一二分的神采也好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确切地说,陈英雄不是没有再现村上的神采,而是根本没想去再现那份神采。他索性把村上笔下这个很具有“私人性质”的故事,变了一副样子。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有点似是而非。
松山健一对渡边来说太帅了一点。渡边在我的心里是一个需要长久的相处和理解才能发现其魅力的人物。而不是一个一眼望去就令人心生摇曳的忧郁美男。他不是那么喜欢说话,但一开口绝对妙语连珠,而且是不经意的那种。是一个对学业,对名利,对权势很疏离,但想要努力也绝对办得到的聪明人。他的脸是“看久了觉得跟你在一起也未尝不可”的那一款。非要具体地说,渡边君其实是一个王小波式的人物。就是那么一副嘴脸,平时不怎么说话,其实脑子里一包乱七八糟的坏水,也绝不容易被打倒。你想,王小波要是长得跟F4似的,不是挺别扭的么。这还都只是表面的问题,最根本的是电影里的渡边太孱弱了,心理从始至终是非常脆弱的。没有表现出渡边君因对世界的疏离而导致的强大。他对直子的感情,混合了对木月,对青春,对自己的怀念。同时有一种责任在其中。随着直子的日益崩溃,渡边感到自己应该越来越强大。“除了强大,我别无选择。”这一点,在电影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表现。而渡边君从最初的满不在乎,到满不在乎之下仍然要奋力生活的转变,正是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之一。
直子的内心就像是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幽怨愁苦一大堆。但直子是非常隐忍的,她很注意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别人。在疗养院里,情绪最低落的时候,没法说出完整的话,也没法写信,渡边君去看她,她也是微笑着,抱着身子听渡边和玲子说话,说抱歉没法交谈,但听你们说话我就很开心。电影里直子的崩溃来的太快。而且总是动不动就抽抽着哭。导演又省略了直子亲眼目睹姐姐在房间上吊的经历。观众自然对直子的崩溃和神经质产生不能理解的厌恶感。
绿子在电影里被符号化成一个活泼烂漫的美少女。她为了省钱买锅而一个月只穿一副胸罩,她去千叶的女同学家里做客,她在贵族式高中度过的时光都一概被省略。其实绿子性格里,经历里,都有和直子相近的地方,但绿子选择了不一样的态度。她绝不认输。她讨厌高中的学校,所以她决不能败下阵了,反而要每天坚持去上学,不迟到,不早退,生病了爬也要爬去学校。这种自然而然的不服输的尽头是绿子阳光开朗的真正原因。也是她之所以吸引人的根本。
玲子最重要的几段人生经历---小指突然不能动而再也不能成为钢琴家,她与13岁女孩的不伦关系,她在疗养院里与直子的亲密无间...陈英雄也都将之略去。这就使得玲子的形象非常单薄,最后跟渡边君完事后那一句“我又找回了年轻的感觉”真是够雷人的。
同样的问题在永泽,初美身上也存在着。永泽绝对是个喜爱读书,且对书的品味非常不俗的人。他和渡边初次结识也是缘于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共同喜爱。陈英雄却硬是让他讲出了“人生多么美好,不要在静止的书本里浪费时间”这种话。
整部电影把《挪威的森林》纯爱化了。把它简化成了一部爱情故事。这小说最大的主题其实是死亡,里面的爱和性,情和欲,以及其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是在这一主题之下才得以延展。“死不是作为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导演要把它拍成一部三角恋,做这样的提纯处理,当然也无不可。毕竟影片也是一次再创作。但问题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它拍成纯爱片,似乎还想捎带着也探讨一下迷茫的人生。最后使得整部片子怪模怪样,渡边不是渡边,但又有渡边的影子,绿子不是绿子,但又有绿子的影子。搞到最后,这片子就既不陈英雄也不村上春树了。还不如学学张艺谋,要改就把这“中心思想”给改得彻头彻尾的,现在一提起《山楂树之恋》,谁想到的不是“纯”啊!
《挪威的森林》影评(八):面对死亡,我们在性里寻找什么
十多年后,终于发现这个故事好看了。也看到了很多从前忽略的情节,而其中,一直贯穿的元素——死亡。
甚至忽略了,故事就是从死亡开始讲起的,平淡的叙事中,一切由木月的自杀开始。而从开头到结尾,直子从未走出过这种伤痛。她从未爱上过渡边,她实行性,而从未享受过性的本身。死亡的沉重,一直拉住她在过往中。她寻求出路的办法,也许是试图与渡边建立精神的联系,而能够逐渐弱化木月;也许是因为渡边是她与木月曾经一起的时光的参与者,所以试图在渡边身边,依稀寻找从前的踪迹。无论是哪种情愫,抑或两种情感的混合,她的方法,是试图通过性,来驱散距离和过去。性在直子心里,是神圣的,具有爱的光辉。但也许和她从未从木月那里得到过性的愉悦有关,性在她身体里,唯一无关的,是爱和愉悦,而这不才是性的本身吗。
死亡的阴影,失掉挚爱的伤痛,生命的缺失,真的会随着时间而走远吗?还是大多数时间,我们将身体用另一具身体温热,来抵抗心里暗暗涌动的冰冷的黑暗。直子试图通过性来抵达爱,面对毁灭,是本能的求生。
记忆中绿子这个角色,快乐,开朗,直率,叛逆,对性似乎也是同样的坦荡与开放。以前只注意她与渡边的情与色,而忽略了她的身世背景。这个角色,同样是压抑在死亡的阴影下。年幼丧母,而父亲一句“宁可是你们替你母亲死掉”,可想,在她小小的心中,就早早对死亡留下了某种颜色。父亲卧床,随时面临死神到来,对于她,也是沉重而不愿接受的事实,甚至幻想父亲是潇洒的到某个莫名国度过着某种快乐的生活。在压抑中,这个开朗的女孩,决定用性来对抗。当年读时,不明就里,也深深记得一个“不可理喻”的情节:绿子父亲火化后,她和渡边在家里做爱,她赤裸身体面对父亲的骨灰,并说要让他看看女儿的身体。如今再读,此种细节满目皆是。比较明显的另一个细节:父亲过世的当下,她打电话给渡边,伤痛中,她没有诉说,却讲要渡边带她去看黄色电影,最下流的那种。在这两个最痛苦的时刻,绿子选择了性的狂欢。性对于绿子,恰恰不是坦荡与无所谓,而相反,是隐秘与神圣。通过对性的挑衅,来释放心中的压抑,以某种荒唐来回击现实的荒诞。绿子爱渡边,或者说因为父母爱的缺失,更渴望被爱。爱与性相连,但绿子对渡边的爱与性,混为一体,却是两种不同的诉求的分别结果。
书中一众角色,阴郁中,或走向毁灭,或走向新生,性似乎都是某种仪式般的存在。
绝望中,压抑中,灰暗中,我们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转向性吗?从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的我们,还是如此无法接受与面对消失、失去、结束,像从未存在过、从未拥有过一般。
当一切都变的无意义时,性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的意义,无法救赎,无从安慰
《挪威的森林》影评(九):以觀影的名義,追憶似水年華
想為這部開天闢地般把村上的奇幻世界具象化成畫面的電影寫點什麽的時候,忽然意識到,第一次接觸到這部小說的時候,我也不過才是直子或者渡邊那時候的年紀,青春真是昂貴又易耗,一晃十幾年過去了,隨著村上筆下的主人公,一起長大,從那麼單純敏感的直子,一直成長到現在成熟冷靜的青豆。
當得知這小說終於開拍的時候,當得知它終於上映的時候,我清楚自己,爲什麽如此興奮,爲什麽把這部電影看得如此隆重?
那年,有個人帶我走進了村上的世界,第一本,就是挪威的森林。那時候,我們熱烈地討論,如果把它拍成電影,該找誰來?總覺得沒有人可以代替美到讓人心痛的直子,沒有人可以代替率真鬼馬的綠子,沒有誰可以代替儒雅迷人的渡邊君。我們的理想,讓它終究一拖再拖,不能成真。
其實或許幸福的人無法真正體會小說的悲涼吧,因為當我發覺某天我真的明白了時候,身邊的一切,都變了樣子。
當然,我也在不知不覺間,改變著,學會對一些東西看得開,放得下。學會不那麼執著,但又極力想依然堅持些什麽。
我知道,這是所謂經歷,這是所謂成長,這是所謂眾望所歸的樣子。
可是,我多在意,當我離吹熄二十歲生日蠟燭的那一刻離開的越遠,那個瞬間的樣子,越深刻。
就像永遠定格的那片挪威的森林,直子永遠不用擔心步履蹣跚,綠子永遠都學不會世故圓滑,只有活著的人,才會一五一十地按照人生慣有的模式,把剩下的光陰消磨完。
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我都想謝謝陳英雄,這個我一直以來都喜歡的越南導演,把我一直以來都喜歡的松山研一找來成為渡邊君,找來讓人覺得眼前一亮的綠子(請原諒我懷疑他挑選直子的眼光,或許他個人對小說的直子有偏見?),陪著披頭四的淺吟低唱,濃縮成一段濃重又豔麗的懷舊片段。
為影片的存在而感傷,多過劇情,多過一切細節以及精髓的追究,在這場類似儀式的觀影里,我真是一個寬容的看客,卻也是一個投入的同行者。
《挪威的森林》影评(十):scuba diving
还是在初中的时候,班上男生传阅一本蓝白封面的《挪威的森林》,那时我是义正言辞的课代表,收作业时翻到了里面的内容,被“张开双腿”出现的频繁程度吓了一跳,于是果断把书扔到了教室后面的红色垃圾桶。
一晃十年都过去了,看书的男生们都长大了,散的散落在天涯,留的留守在家乡。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这部电影,看到了又作何感想。
总之,我是没有看过书的。
电影也没有很认真地看,原声倒是有很认真地听,果真很像挪威的森林,清,冷,还萦绕不去,吉他声像是stalker的脚步,固执而又流连,大小提琴像是在理论,可惜论题本身无解。
情节呢,没什么特别好说的。爱情其实就像潜泳,潜入越来越深的海底需要勇气,但更需要氧气。勇气来自最初爱的吸引和冲动,而氧气来自爱人的回馈。
直子的氧气是木月,而木月死了,氧气没了,她不懂得如何吐出最后一口残存的气,让自己浮出水面。
渡边以为自己能做直子的氧气,但他的力量和决心都不够,不仅救不了直子,反而让绿子潜不下来。
你潜泳过么?无论是在游泳池还是在海里,其实感觉都一样。
水压会慢慢压迫你的耳膜、皮肤和胸腔,渐渐地你什么都听不见,要花很大力气,还要有技巧,才能赖在水底,一旦开始认真的坚持,确实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浮出水面。
爱情是很美好的,我们都知道。
潜泳是很难的,我们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