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和一日》是一部由西奥·安哲罗普洛斯执导,布鲁诺·甘茨 / 伊莎贝拉·雷纳德 / 法布里齐奥·本蒂沃利奥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恒和一日》影评(一):一天中的悲伤回忆――《永恒的一天》观感
“太晚了......”,当亚历山大在或真或幻的大海边哀叹时,这部《永恒的一天》也留给了我一丝淡淡的忧伤,我喜欢这种给我留下淡淡忧伤的电影,让我总会静静的回味一番。安哲罗普洛斯的盛名无需多说,在这部电影中,他用诗意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年老诗人的回忆与伤悲。
当一个习惯孤独旅行的人也害怕孤独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悲伤,片中的老人亚历山大就是这样一个诗人,他年轻时不知如何去爱,步入迟暮时才听女儿念出了死去爱人给他的信,于是,他只有悲伤的回忆,回忆他失去的爱情。片中不断出现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但是在回忆时并不是将老人还原为那时的他,而是以一个老人进入过去的角色,这样老人仿佛一个闯入过去不速之客。当在回忆中,他的爱人安娜把一个年迈的老人以他昔日的身份来对待时,令我生出时光不再之感。老人对他没有把握那段爱情而深深的悔恨,但是时光不再,他甚至在回忆时也不能再现昔日的年轻身形,或许他也曾想着明天一定好好爱他的爱人,可是正如安娜所说,明天是一天或是永远,他就此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当然,在他感到孤独的时候,那个孩子出现了,陪伴他度过了一天,那在现实和幻境中交错的一天。孩子是个从边境非法入境,之后面临着警察的追捕,和同胞人贩子的贩卖,老人将这个孩子从这波折的生活中带出,至少在一天内带出。起初,即将远行的老人不愿接纳这个孩子,但是到了后来,当孩子向他道别时,他却请求孩子留下来陪他,那一刻,两个同样孤独的人心隔的很近。之后,在公共汽车上那段,是这部总体氛围有些阴郁的片子不多的一段快乐的片断,在车上,伴随着那悠扬的音乐,两人快乐的享受着这段“旅程”。但是,这段旅程太短,之后两人在码头分离,留下老人独自在车中回味孤单,之后发动引擎,继续上路。最后在回忆或是幻境中,老人又回到了过去,与安娜翩翩起舞,但是,正如他所说,“太晚了......”
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总是一种阴郁的气氛,特别几段海边的镜头,总让我想起《碧海情深》中的海边,那部片子,吕克.贝松为我描述了一片亮丽的景色,而这部《永恒的一天》,总是要那么多雾,那么多雨,当然,那么多的沉重的回忆。老人在这样的气氛中举手投足都给人以迟暮之感,加上他的悲伤回忆,让我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为什么一个老人要在生命的结尾承受这样的沉重。是否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时光一去不再来的悲哀,老人是善良的,这从他与孩子的交往可以看出,所以我相信他忽视过去的爱更是出于无意,是因为他将精力都投入呢完成未完成的长诗,爱人昔日的信触动了一个诗人敏感的心灵,让他注定将在充满遗憾的回忆中走完余生,我不知道这种生命暮年的醒悟应该是种幸还是不幸,或许没有这种领悟而心安理得的活下去更轻松,但是老人如果没有得知信上的内容就能轻松吗?在片中,老人显得非常孤独,他似乎在向自己的生命告别,他向女儿告别,向老房子告别,向爱犬告别,向母亲告别,向一日之交的孩子告别。但他无法同记忆告别,安娜的印象不断在他心中浮现,或许这样的醒悟还是一种幸运,至少他能在记忆与幻境中去补偿,去再爱昔日的爱人,虽然带着“太晚了”的哀叹,但毕竟有丝苦涩的甜蜜。
我喜欢这部节奏缓慢,很日常生活化的电影,尽管老人不断的以当前身份闯入过去有些奇幻色彩。片中的音乐非常悠扬,特别是新婚情侣跳舞和老人与孩子在公共汽车那段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而这也让影片的气氛不是过分的压抑。这部电影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有些压抑,有些沉重,但是同时很富有诗意,很富有美感,看完后不会有沮丧或怅然若失之感,而是更怀希望的珍视我的日常生活,珍视身边的每个人,让明天是快乐的一天,更是无悔的永远。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28036.html
《永恒和一日》影评(二):对话
为了记录下面这四段对话,我粗鲁地一次又一次折磨DVD机的回放及慢镜键:
对话一:
妈(在房间里喃喃自语):
刀叉,银器,我的嫁妆
我的嫁妆...
你收到哪里了?昨天还在这里
昨天还在这里......
(妈妈躺在床上,睡着了)
亚历山大(坐对着睡着的妈妈):
妈,为什么?
为什么?
为何我们必须腐臭
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
有幸使用我的母语时
我才能有家的感觉?
当我仍能从寂静中
我的脚步才会再次佪荡家中?
为什么?
妈,为什么...
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对话二:
场景: 亚历山大走在大街上,不远处一盏白炽街灯亮着,男孩从镜头外小跑进画面
亚历山大: 我想跟你道别.你今晚出发?在夜里?
男孩: 我以为,你让我以为...你也要走了,我会很寂寞
亚历山大: 你将...踏上旅程,走遍港口,走遍世界
男孩: 再见
(孩子转身慢慢走远)
亚历山大(喊叫着): 留下来陪我!你的船过两小时才开,而我只剩今晚
亚历山大(自语般): 留下来陪我
(孩子走回来,紧紧抱住老人)
男孩: 我好害怕
亚历山大: 我也是,留下来陪我,留下来......
对话三:
场景:片首,画面上是一栋两层的老房子,海浪的声音,还有两个男孩的画外音
男孩A: 要不要一起去岛上?
男孩B: 哪里?
男孩A: 岛上.我们要去潜水,逛古都,然后爬上山崖,向过往的船只大叫
男孩B: 你对古都了解多少?
男孩A: 爷爷说它本来很繁荣,后来因为地震沉没,在海底沉睡好几个世纪.当晨星思念地球,停止转动,它就会浮上海面.就一下下,此时一切都会静止,包括时间.
男孩B: 什么是时间?
男孩A: 爷爷说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你来不来?
对话四:
场景:片尾,亚历山大与安娜在海边起舞
亚历山大: 安娜,我不要去医院,我不要去医院,我不去...
亚历山大: 我想计划一下明天,对面的陌生人会放同一首歌;一定有人可以卖我字词.
亚历山大: 明天,明天是什么? 我问过你,明天会持续多久? 你说...
安娜(小声地): 比永远多一天
(安娜侧着身子,背对着慢慢走出镜头)
亚历山大: 我听不到!我听不到,你说什么?
安娜(画外音,大声地): 比永远多一天!
我只想把它们记录下来,没有其它评论了.....
《永恒和一日》影评(三):在此岸寻求《永恒和一天》
三年前遇见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那种感觉就像之前遇见塔科夫斯基的影片一般。有时候惊叹于安氏与塔氏的电影所特有的洞察力,以及那种大命题下依旧涓涓而出的细腻,每次看见其中一人的电影画面,就总会联想起另一人。直到今天我仍有些遗憾,因为在南昌时有一套安哲罗普洛斯的影碟没有收藏。这一次终于看了《永恒和一天》,在看的时候一边听声音一边瞌睡,醒来时又后退接着看,如此反复数次。突然间觉得这种观影的状态似乎与影片中老诗人的生命有些类似。
当诗与哲学相遇的时候,此岸的世界就近乎完美了。这个故事若只是电影,那便是完美的,若是人生,那么时间的过程与终极的归宿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存在不可解答的追问时,人在哪里,感伤就从哪里发出。
患上绝症的老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一天,预备与一切告别。当他牵着狗想托付给女儿时,女婿却不欢迎他,并被告之海边的老房子已经出卖了。老人孤寂的离开。而后他与一个阿尔巴尼亚小男孩相遇,并将他从人贩子的手中赎出来。影片讲述了这一老一小所相逢所发生的事。
诗人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明天会持续多久?” 在这一点上,我想毛主席的“一万年太久”在“明天”面前不过短暂。倘若明天是指向永恒的,那么人在昨天今日前世今生都只是等待回归的放逐者(流亡者),倘若明天只是“一天”,何其多的明日复明日,终极寻求是否有意义?当年安哲在法国学电影时,曾被逐出学校,之后回到希腊,在这个说着自己语言的地方成为大师。这种回归在影片中老诗人的身上仿佛是流亡者对生命归途的追寻,在这里他用钱去买那些消逝的字词。当阿尔巴尼亚的小男孩在角落里低唱“流浪的小鸟在异乡悲鸣,幸运的异乡,我思念着你,蔻芙拉,我的小花。”诗人喜欢上了“蔻芙拉”这个字眼。
在地理空间上流亡的小男孩,为生存而冒着被警察追捕的危险在大街上拦车擦洗,在生命时间上放逐的老人却问母亲:“为何我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何当我难得有机会,有幸使用我的母语时,我才有家的感觉?当我仍能从寂静中,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归家中”这是一种极大的孤寂。年小的生命等待一次“伟大的旅行”,他可以踏上西北的阿尔巴尼亚,但在时间上无从返回的孤寂,只能借回忆和那些消逝的语言来重新弥补,从而完成一次回归。但事实上,过去是只能回忆而无需告别的,明天会持续多久?不可回答甚至不敢回答。明天越多越久,也意味着消失得越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希腊人的时间观是一种空间化的历史观,影片在处理过去和当下的时间转换时,是借着镜头的转移,用同一个时间里的不同空间来表达时间的跨越,所以时间不是“过去—现在”,而是一种“彼处—此处”。同时,希腊人的时间观很少赋予未来以意义。所以我想诗人的矛盾在于——人转身不能在时间上回归,正身却又茫然于“明天会持续多久”的追问上。这也正是诗人为什么说“寻回失落或遗忘的话语,我的脚步才会再次回归家中。”这是唯一的道路。以至影片最后,老诗人对着大海呼喊着从小男孩那里买来的词语——“蔻芙拉”“深夜”“我”“放逐者”,(从这个意义讲,我似乎理解为什么在姜文《太阳照常升起》的末尾,女主公站在高处大喊着阿辽莎)而后老诗人重新听见母亲呼喊他的名字。影片在这里也没有用时间转移的手法,因为,这次是诗人回归,而不是回忆。
《永恒和一日》影评(四):一万道光的波长
一万次悲伤
词:毛川、李赤
曲唱:逃跑计划
专辑:《世界》
OH HONEY 我脑海里全都是你
无法抗拒的心悸 难以呼吸
TONIGHT 是否又要错过一个夜晚
是否还要掩饰最后的期待 OH TONIGHT
一万次悲伤 依然会有DREAM
我一直在最后的地方等你
每一颗眼泪 是一万道光
最昏暗的地方也变得明亮
我奔涌的暖流 寻找你的海洋 我注定这样
TONIGHT 是否还要错过这个夜晚
是否还要熄灭所有的期待 OH TONIGHT
一万次悲伤 依然会有DREAM
我一直在最后的地方等你
似乎只能这样 仅有一个方向 已不能改变
每一颗眼泪 是一万道光
最昏暗的地方也会变得明亮
我奔涌的暖流 寻找你的海洋 我注定这样
(SOLO)
(TWICE)
OH HONEY 我脑海里全都是你
无法抗拒的心悸 难以呼吸
——————————————
淡淡的悲伤、深深的淡淡
《永恒和一日》影评(五):时间很笨拙,更笨拙的是害怕他的人
时间,年迈,死亡,回忆,流浪与漂泊,安哲的主题就在人人身边,对于未来是极少提到的,唯一可以预知的未来就是死亡,尤记得《养蜂人》的最后,老人的死,到《永恒与一日》亚历山大的注定会死(病重),但是,随着对生命礼赞的召唤,希望本身圆满了他缺失的诗句,因为"生命如此甜美。",这是安哲作品态度的转变,这个母题并非由安哲开始,所以当有人问"你来不来"时,我们每个人的答案都该有所不同。
不论是《养蜂人》,还是《雾中风景》,对我而言,在安哲构筑的空间与时间的崎岖朦胧下,尤其是那种孤独与寂寞,希望总是不现实和短暂的,所以面临绝望,我觉得每条活路都难以走下去,不如就此停下,让时间安静下来,回去,或者,让现在永恒。《雾中风景》的最后,迷雾散尽,姐弟奔向生命之树的那个画面简直美的令人心碎,然而多种的解读在我这里也只留下一种固执的看法,那就是姐弟死在了边境,那声枪响我不能将它浪费掉,残酷和悲哀与偶然无关吗?安哲让他们的灵魂接近永生。为什么当时我只相信死,这可能是当时的心境。在《永恒与一日》以前,明天还没有出现。
亚历山大在送孩子上船以前,请他留下来陪他,虽然他满面笑容的上一句话是“你将有伟大的旅行”,但这是他的最后一个晚上,明天他就去医院了,而医院除了我们知道的未来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有了一个明智的怯懦,没有让自己一个人坚强着孤独到死。他们乘坐着一辆公交车,打开车窗,向窗外望去,公交车赶超过三个穿着黄色雨衣骑着自行车的人,这一场景已预示着某种怪诞和梦境焦灼的开始,经过阿族的游行,一个手执红旗的阿族青年上车,他坐在亚历山大与孩子的对面,构图再次出现对称的格局,两两相对,但是没有任何语言,孩子站在车厢的过道上,此时他是画面的中心,他先是凝望低头进入睡眠的阿族青年,随后转头看着亚历山大,他的镜头到这里为止,没有发生任何接触与沟通,这就是他所熟知与逃离开的同胞,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一种明显取舍的艰难,他在寻找什么?他以后会找到什么?虽然他同样是阿国人,但希腊裔的面孔并不能引起同胞的注意。接着是一对学生情侣的争执,说是争执,在镜头的旋转下我们并没有听到女学生的争辩,看到的只有她对那个凌驾在生活层面之上的人的决绝眼神,以及扔下花束下车的连串动作,所传达的含义要比男学生的逼问具有说服力的多,他们的互动更让我们想到回忆里亚历山大与妻子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一个对艺术多少有着执求的男人,荒芜了自己的家庭与伴侣,安哲的作品中通常都刻画着这样一位兢兢业业又不通情事故的老男人,回顾了自己糟糕的一生终于后悔不迭。一支乐队,三个人即兴的演奏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那个防碍学生情侣关系的艺术思考得以在生活中延续,还是一段诉情的间奏,演奏亚历山大内心的反省,和生活本身的哀婉,甜美。“黎明前最后的星辰,昭示了朝阳的来临。浓雾和阴影都无法玷污,那万里无云的天际。清风抚慰万物众生,犹如内心深处的绪语。生命是甜美的,而且,生命如此甜美。”诗人的出现,让亚历山大终于得到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他问他明天还有多远,这句话犹如回忆里他也对妻子唱和过的一样,没有回声,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个人也都该知道。
在这一组超现实的组合当中我想到了种族与自由,艺术与生活,知与不知,解与不解。当时,我比电影提前回到了蔚蓝天空下的海岸,
Hé! Séllm,我害怕,海是如此的阔广
Hé! Séllm,你在等待什么,你要去向何方
我们将去何方,我们的明天将怎么样?!
旅途当中老人与孩子的遇到的每一个人,不管是谁,崇拜亚历山大的医生也好,冷漠的人贩子也好,每一家餐车的主人也好,镜头刻意回避的军人也好,拣拾弃花的中年人也好,每一个陌生的人又将去向哪里,他们的明天又在哪里,亚历山大为什么是孤独的,他的女儿,照顾他的女佣,他的狗,他不知道他们明天在哪里,这原因于他首先否决了自己的明天,他只有疾病(生命的失意),未完成的诗歌(事业的失意),难以相处与谅解的家庭(家庭的失意)。亚历山大的女婿可以拒绝他的狗,女儿家出卖自己在海边的旧屋更进一步揭示了他无家可归的境地,在这一天的归属探询中,他又从母亲那里得不到一点谅解——母亲已经被苍老与孤寂摧毁。这在从前,他年轻时就有预兆,然而他从未设想过这样的置之不理,有一天也会相同的击中他的身体,而且除了回忆,一切都追悔莫及,当他发觉别人以他的冷漠在毁伤他,他明白这一切来来回回,都理所应当。这是多可悲的事啊,安哲如果只是在叙述他的可悲,那么无非我看到的只能又是一部《养蜂人》,哀伤,然而无能为力。但总归,希腊人的安哲,他的人文情怀继承了希腊传统的艺术背景与哲学理念,除了悲剧他应用到无以复加,他终于挚起了那颗英雄的雄心,不仅仅是养蜂人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他让亚历山大勇敢的迎战时间的虚幻,他寻找永恒,今天是,明天也是。
安哲在《永恒与一日》里,处理时间用了不同的隐寓,尤其是生死的观念拥有更多的非现实色彩,在影片中两次正面死亡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荒诞场面出现,边境电网上的尸体有一个爬了下来,太平间里掀开赛林脸上的白布,尸体也有过足以注意到的动静。为了烘托时间永恒的主题,安哲已将生与死的边界虚化,重要的已不是亚历山大的必死性,是的,亚历山大还会死,在这一天以后他更接近了死亡,然而他得到的永恒却不是单纯的时间可以赋予的价值,也许亚历山大已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他的诗歌,但却可以在明天拥有一日的永恒,亚历山大扒住车门,他问诗人,"明天有多久?"他的思绪已并同那个孩子跨越蔚蓝的大海驶往未知之境,实际上关于明天的所有迷思,就是在渴求对自己根的全部理解,我们会经历一个大致相当的历程,先是抛弃,然后找回。必死的亚历山大回到了他的海边,到此,在他的妻子身边,亚历山大对明日的畅想与计划,
我已不知道是真实,还是他的思绪了。
《永恒和一日》影评(六):文艺的,太文艺的。真实的,太真实的。
亦真亦幻的,混杂着梦境与现实。
最爱的人早已死去,远处谁在和着我的歌声?
异国他乡流浪的孩子,我怎能知道你被人贩卖着命运,或将惨死于城市的车轮之间?
古代伟大的诗人啊,你睿智的词句能否为我指明余生?
在癌症下残存的我的身躯,对一个又一个渐次逝去的爱毫无挽回之力。
陪我渡过多年的犬儿啊,我已不能再给你喂食……
我害怕,畏惧……孩子,你能否留下来,陪着我,渡过这最后一夜;
让我们相拥陪伴,看着这世界来来往往,即使那巨轮的号角就在不远处会将我们分离;
我尽力活在这世上,知道那爱会死去,人会分离,躯体会衰败不堪;
我尽力活在这世上,逝去的往日却总是带着我的幻觉远离……
我害怕……所以,即使将与你分离,也请你陪我好吗?
我畏惧……所以,明天太长久,今日当珍惜。珍惜我,珍惜你,珍惜一起的时间,珍惜爱。
《永恒和一日》影评(七):一天
不声不响地滑过了那一秒,就是滑过了一年,我刻意地,在那个时刻重看了一遍《永远的一天》,这部像长诗一样的电影。我突然有了一种去学希腊文的冲动,哪怕只是为了读懂安哲罗普洛斯的台词。
去年的这个时刻,我在看《放牛班的春天》,QQ上和你说话,心里慢慢的温暖,你问我的一个问题,泄漏了一个可怕的秘密,但那时,我可以做到不在乎,或者说,把“在乎”深深掩埋。
你说,我只要再往上爬一个台阶,就可以看得到现在的幸福,呵,你指的“上一个台阶”,是不是让我退回去的意思?真不好意思,我可没那么崇高。
我不知道,生命的基调是不是本来就是灰色的呢?
天永远都不晴,我们身着黑衣在雾气里来来去去,不知道是谁,变出各种各样色彩鲜亮的幻像,把它们挂在半空中,欺骗我们,我们是一头一头追逐胡萝卜的驴子。
直道最后一天,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灰的。
那段音乐,我已经离不开那句主旋律。
记得第一遍看这部片子的时候确是昏昏欲睡,但当镜头推到这一幕,那句主旋律奏出的时候,我是着实颤抖了一下。
确定很早以前就买了这张原声,懒得找~~
是不是每一首乐曲,真正的旋律只有一句?
“请你给我一天,就当我俩没有明天。”
对理所当然,太易得到的爱嗤之以鼻,我们真是一种极度卑劣的生命。
难道非要等到最后一天,才愿意去忏悔吗?
当你拥抱我的时候,我真想留住这一刻,让它像蝴蝶标本般无法飞走。
你活在我的身边,但你的心不在,有一天你将离去,就像风带走你的眼光……
夜晚来临,我看着你,我害怕你心中随时会冒出来的念头,怕我已经打破你的沉静,于是我只有用拙劣的方式,流下眼泪,展现着我的脆弱,好让你担心,我只是个恋爱中的女人。
我是否威胁到你?你其实大可不必担心,我还能做出什么事来呢?我只是个恋爱中的女人。
看到边境线上悬挂的尸体了吗?
天下不太平,在希腊这样的神话国度尚且如此。
而我,还得把那些鸡毛蒜皮死抓着不放。
请和我一起跳舞好不好?就当我俩没有明天。
请跟我一起默念:
“黎明前的最后一颗晨星
预示了骄阳的来临
迷雾、阴影,皆未敢遮蔽那万里晴空的完美无瑕
从那儿,一阵微风吹来
轻抚低垂的脸庞
彷佛向着心灵深处的角落呢喃
生命甜美
生命甜美…………”
《永恒和一日》影评(八):永恒的一日
视野里是一大片的靛蓝色烟雾,一层一层叠嶂开来,她投身其间,是自己在穿越烟雾,还是这一片蓝色的混沌正如潮水拥袭。她分不清楚。 身体失去重力的牵制,她开始像游弋而上的鱼,把自己身体的重量托付给流质空气,感觉自己正被线型扭聚的气流裹挟,簇拥着将她带向空间的某处。 渐渐的,层峦的烟云自左右屏退。她看到了更为震撼的蓝——那是大海的本体。粘濡的气流侵入鼻腔,灌入喉底生出酥麻的感觉。 不知道因为害怕还是兴奋,身体微微发抖。 海天一色的蓝,弥合愈坚,那种摄人心魂的辽远,把空间里所有的声音都吸纳消解其中。于是只存在绝对的静、对立的他物及“我”这个存在。 额心有一点朱砂区域大小、分流着的麻痹感散离攒动,渐渐又如太极黑白阴阳鱼缠和交融。 远方的物和近在眼前的景没有让感官生出分别心,她不再是用视网膜体会观摩它们,感官应激阈值变得极为灵敏,任何微小的刺激都让身体接近兴奋临界。每个毛孔都拥有感受力,都在呼号着它的颤栗。
我在这,此即活着的理由。这种明晰的确定感让她很想抱膝痛哭。 她喜欢肖恩做的这个名为“Deep Dream”的机器,只要做梦的时候带上头盔,就会强化梦境的实感,进入媲美真实的“体感梦”。 曾经从地球携带来的一堆书籍里发现一段记录,说孕妇常有胎梦。梦见未出生的孩子的脸孔或某种动物,这是某种意象,蕴含着只有阴阳师才能解读的讯息。 而在[女儿]出生前的一段时间,只要带上体感梦头盔,她几乎每天都会做同样的这个梦。梦见曾经只存在于概念中的大海。就好像,因为这个孩子,她正感受着一片前所未有的宽宥之域。 她相信,这个孩子的意志先于身体,已经在某个隐秘之地结核,并以梦的方式向自己表达着什么。 “你的孩子,说不定将来可以成为到达'那个地方'的人哦。” 他们已经乘着飞船,在这个渺阔的宇宙中已流浪了40年。 只记得太空学家们记下了宇宙中的某个坐标,就在这里,就是这里,这也许将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他们兴奋的说。 他们希望到达的彼岸——HOPE1356行星将会耗尽肖恩和3号机械人的一生,除非在有生之年找到彼岸,否则如同今日的夜将永远不会坠落,这一个日常,会无止境地永恒重复。 她已经把这个废墟般的庞然大物当成自己暂居的星球,每天夜间12点,飞船浑圆的天顶都会打开。隔着透明的玻璃,与如深渊般的幽黝夜空对望,这于她而言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件。 这个记忆,会留给我的【女儿】吧。在我的体内,芯片正高速运作,执行拷贝任务,将所有的记忆收录囊中,然后将由我的[女儿]继承。她心里盘算着。 闭上眼睛,她想象着自己女性外形的体腔内,那枚芯片恰如受孕的卵子,正在孕育另外一个个体的智慧。
《永恒和一日》影评(九):永恒和一日 | 一日汇成永恒
安娜,我唯一的遗憾,是唯一的吗?就是一事无成。
想说这部电影的翻译真的很赞。也许是因为有诗吧。
走到人生尽头一生漂泊的老人和已经见过太多残忍世事的小孩。生命的最后一天跟着镜头走过曾经的土地。
生命像旋转往复的陀螺。正如电车终究要回到原点。在车上的那一段蛮喜欢的。就像是一生的缩影。人的一生都要经历风雨不是吗。
人生漂泊无依,迟迟才知道如何对待爱情。对诗歌永远热情。
喜欢那一句“明天就是比永远多一天”。想起那句“现在就是永远”
生命甜美。幸福苦痛都甜美。
以及小孩悼念塞林那段真的TAT
:这如果是考试我大概是零分吧。
《永恒和一日》影评(十):与永恒一起
傍晚的校车上,口袋里的itouch播放着关于永恒的旋律,电影中的画面一幕幕浮现,看着屏幕上定格的长镜头——亚历山大牵着他的老狗漫步路边,没有尽头。
街灯的光晕闪入车窗,渐次掠过空缺的座位,以此宣誓着空间的位移和时光流逝。
一个习惯于放逐流浪的人却失去了追寻孤独的意义,电影里漂浮的满是思绪,还有如此静谧流淌的音乐。
光影声色之中,感受到的却是静默。
也许书信中的温柔爱意和记忆里的温馨甜蜜是每个人希求的所在,可某一个瞬间,我们却如此不安起来。
“为什么?妈妈
为什么世事都不能如我们期望的那样?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只能无助的腐烂,在痛苦与失望中饱受折磨?
为什么我一生都在漂泊?
为什么只有在我使用母语的短暂时刻才会感到欣喜,才会有回家的感觉?
为什么只有当我从沉默中寻回那些失落和遗忘的词汇时,才能再次聆听到自己回响在家园中的脚步声?
为什么?告诉我,妈妈,为什么……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
面对床榻上已被岁月摧垮的母亲,亚历山大自问着。而母亲混乱的思维中,依然清晰记忆着曾经现实的美好——桌布、善良的餐具、还有嫁妆。
短暂的生命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的意义非凡,亦或者由于我们对明天的不断追问使现实变得不再真切。微风吹拂的海滩上,亚历山大只想暂时地远离嬉闹的人群,登上海边的悬崖,与自己为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孤独的幸福。
十九世纪诗人所罗穆斯(Dionysios Solomos)用钱买词,亚历山大放弃写作,为了能够续写诗人未完的诗篇(《Free Besieged》)。自由、时间、死亡、永恒......这些个体生命不能完全经验的未知,深深地吸引着他,甚至搅乱了本该有的宁静,当亚历山大怀着满腔冲动试图表达时,才发现语词是如此的匮乏。
对明天是什么的追寻,我想,其意义并不是指向明天,而在于探究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该拿什么充当生命意义的源泉?是生活的幸福感么?就像船头和亚历山大相拥在一起的安娜,内心独白的祈祷:我尽力想将你从那两本书中夺回/你和我还有女儿生活在一起/你却过着自己的生活,不是和我们/我知道,有一天你会离开/远方的风轻拂你的眼/但是今天请给我这一天,就像上次一样,请给我今天!
可是,幸福一旦实现,难道不是同时也意味着终结么?剩下的依旧是空虚和无意义。那些可以满足的欲望不是最终的目的,也许只有对无限的追求才能释怀我们对现实的忧惧,就像永恒,正出现在我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中,于是我们可以平静地放弃追求,以便感受它在场的真切。
癌症晚期的诗人亚历山大,在入院的前一天,等待死亡也追寻自由,回忆爱、得到爱,同时也在施予爱。我们懂得生活的可贵,不在于满足个体的欲望,而是因为对未知的渴望、追寻,使我们明白;活着,就是与爱、自由、时间、永恒,还有死亡......在一起。
附:Eleni Karaindrou制作的电影配乐真的很棒!我听了半个冬季,越发觉得 这应该是在心尖流淌的旋律,简单、迷人。安哲的电影也很好,这两天反复地看了,梨花体的词句都被电影台词和镜头述尽了,内容很丰富,我不能一一详尽,只捡了自己的迷离,在墙上投了个影子,一片氤氲。
From my blog:http://magicdragon.blogbus.com/logs/32626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