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是一部由达米恩·查泽雷执导,瑞恩·高斯林 / 艾玛·斯通 / 约翰·传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乐之城》观后感(一):事业还是爱情?二选一?
la这部电影评分好高,听说特别适合艺术者们看,不管是演员还是做音乐的、跳舞的,前期其实付出的确很多,特别是成名之前的黑暗期,很多坚持不下去半路转行的比比皆是,而男女主角的感情线也是很写实,最后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梦想,但并没有在一起。电影看了还是有感触的,但并没有很多影评写的那么好,或许也是应了那句话吧:仅献给追梦的人。
我自己本身也是舞蹈行业,也经历过无数个想转行、或者路上跑偏的时期。身边感触最深的是一对情侣朋友,男生是吉他手、女生是主唱,看起来金童玉女,实际上因为两个人性格不羁,年轻也不懂得如何谦让、包容,五年分分合合,最终分道扬镳。
说到爱情挺羡慕西方人的爱情观,在一起和分手,从来都是只关乎爱与不爱。当然这样说有点以偏概全,但是国内而言,如果男人功成名就,大部分女人会选择退隐成为其背后的精神支撑。然而女主还是坚持按自己的节奏去排练、演出,如果这事儿真发生在自己身上,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动摇?毕竟成全也是爱情啊,但我个人更喜欢这种双方人格独立的爱情关系。
当有一天事业和爱情摆在你面前让你二选一的时候,你选哪个?
其实导演在最后小塞的小酒吧里也给出过答案,另一种结果,一首钢琴曲的时间就是另一种人生。然而这也仅仅是南柯一梦,曲终女主跟她的丈夫离开了。
电影里面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不管是背景或是人物打扮色彩很浓郁,还有采用蒙太奇和倒叙插播,有时会让人觉得不知道哪个才是现实哪个才是梦境,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南柯一梦般的艺术快闪。
记得片中男主说过一句大概这样的话:LA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同时它也很残忍,不努力就意味着淘汰。相比起来,我觉得纽约更加纸醉金迷,它现实、但只要你能抓紧机会,你一样也可以功成名就。这种感觉跟国内的北漂、海漂、广漂一样,我们都是普通人,但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老家你能轻松供起首付、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份轻松工作足够开支就行,然而你还是拼命想要留在大城市,即使每个月交完房租还完卡数所剩无几,但这里有步履不停的电影和音乐会,有迅速抓住行业最新资讯,每天能够离梦想接近一点点。
《爱乐之城》观后感(二):City of stars,please just shine for me
有人说结局悲情,我却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你在茫茫人海中遇到并爱上一个人,命运未必会让你们厮守到老,但却会给予你们浪漫而美丽的一场邂逅,他或她会懂你并支持你的梦想,这就足矣。漫漫人生路,即便他或她不在你的身边,你也知道He/she will always gonna love you,and only you。生命没有如果,而你也不会后悔。
《爱乐之城》观后感(三):在斐济,有一种会发光的海藻,每年浮出水面一次,就像这城市的灯光
灯光打得很梦幻,镜头用得很自在,音乐好听很好听,尤其那首《繁星之城》,word天呐,这首歌必成我江东后患,至于故事,还好,那些哭成狗的估计是受到了各种影评的引导,自己感动了自己,导演应该是个影迷,塞了很多个人嗜好在里面,英格丽褒曼亨弗莱鲍嘉詹姆斯迪恩等等,但是对好莱坞老电影没有过多涉猎的人应该是get不到导演暗藏的情怀。
高斯林,之前从来没有觉得高斯林帅过,喜欢他的人我觉得都是在联起手来讽刺他,现在我知道错了,我错了,行吗?
俯瞰城市的夜景,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到的是罗伯特德尼罗在《盗火线》里的一段对白:
“在斐济,有一种会发光的海藻,每年浮出水面一次,就像这城市的灯光。”
“你去过斐济?”
“没有,不过有一天我会去的。”
《爱乐之城》观后感(四):lalaland
不知道怎么会哭成这样。大概是如此直白地揭穿痛点,而且不是令人觉得矫情的方式,一些轻易不提起的字眼和感受被赤裸裸暴露。也可能是因为和妈妈一起看,她坐在边上,就好像是活生生的上一代的价值观和你所必须面对的梦想之外的客观事实、评判标准。
人和人之间最美的关系大概是可以互相成就或者成长吧,而能够相互成就的亲密关系,才更显得珍贵。虽然并不会像电影一样,存在一个可观摩审视的平行世界。可是如果常常这样认为,也是挺治愈的。
即便相互成就的亲密关系不是永久关系,可是这段关系的能量也还是意义重大。那是不是永久可能也不那么重要了。人来人往,才是永恒,也才显得可贵。
还有就是关于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世界有人负责歌唱,有人负责写作,或者其他值得热爱的事情,非常浪漫和值得崇拜。不会有人说热爱吵架或者热爱蝇营狗苟,但是是不是其实世界上就是有些人需要负责这些事情,不太美好。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像小赛一样钻研,因为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有意义的事变得神圣而且合理。也可以像mia,就是因为喜欢,有潜在的天赋和能力。然而即便是音乐或者写作这样的事情,也依然充斥着各种毫无意义的尝试,要接受被评价被喜欢被付钱这样的琐碎不是嘛, 再厉害的剧本也还是会有holly hell这样的大白话,演员最想要的不也只是被喜欢而已。想要变成认知里厉害的人,大概也是意义所在,当下的琐碎不是最终的意义,但是是必经的过程和形式吧。认知里的厉害的标准一天天变,琐碎的形式也在变,但是平行世界里,大概会看到这也成了有意义,因为变成了不一样的人。
《爱乐之城》观后感(五):用梦幻影像与爵士乐完美演绎的不完美现实
刚刚在imdb.com看到了一位极端讨厌此片的一星评论者,而且这一星也是给他中途退场为了等同去的妻子看完影片而去中国城吃下的一碗云吞面。 虽然我是另一极端的十星观影者,我偏偏还挺理解他的。在我看片的那场,也有开场半小时左右离场的那么几位,边行边摇晃着脑袋,好像要把自己的观点情绪传递给其他人,号召大家同时和他们离去,也许一起去吃碗云吞面。 我的简单结论就是,白菜萝卜各有所爱,这La La Land不是他们的菜。 如果你只想看一部纯粹的爱情片或是音乐片或是音乐爱情片,你也许都会很失望,因为它想要给我们的更多,也许多得让人难以接受。 先看电影情节,老套的路子,美人遇才子,都怀揣着梦想在打拼,爱情将二人拴在一起,互相鼓励,可成功路对谁都不易行,都要放弃,偏偏万中之一的机遇降临于一人,而这机遇却让两人不得不分离。五年后,他们又相遇…… 音乐上,当然人人都看出是在向爵士乐致敬。如果不喜欢爵士乐的曲调,你很难投入,进而接受它在此片中传达的一切。 整部片用的是老式电影的摄像剪接风格。就是让它更像在搭制大棚里给你上演的舞台剧,外景戏也用绚丽的灯光、色彩或者大小不同场面的舞蹈介入,让你感觉到这不是现实,不断提醒我们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音乐戏剧。导演好像要向早期的电影所有的一切致敬。如果你已习惯近一二十年的大片,尤其新技术带来的震撼观感,你也许感觉是一堆影评人的好评把你骗进了一部大焖片。
然而这一切都是编剧,导演和制片的故意所为。 当你爱爵士乐,或虽不太爱却不至于被它撵出影院;当你爱老式电影风格,或根本不讨厌它;当你是两位主演或只是其中一位的粉丝,而又一路由浅入深地感觉到他们对角色的少有瑕疵的尽心演绎,你终将被打动。 没有爱情至上的信誓旦旦,没有激情床戏,没有故弄玄虚,没有拙作的嬉闹,没有无法安放的浓情蜜语,也没有歇斯底里的吵闹。它却在讲述着真实的理想、爱、奋斗、现实、妥协、坚持和无奈,加上人生不能没有的音乐。 如果你像我一样,安心看着两个人的这段人生,成为等到最后的一幕的那批观影者之一,十有八九你会是那个为此片点赞的。也许你就知道为什么豆瓣和imdb.com都是九左右的评分。 因为最终它告诉我们也许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人生爱情不是至上的,人人都要面对现实。但是,无论爱情出现在什么时候什么阶段,都会是美好与苦痛交合的。过去的终将过去。最好的,也许就像两个主角一样,一笑泯恩仇。恩仇在这里也许用大了,应该是旧日爱情期望的圆满结局。两个主演的表演有多好,你只要看这片尾两人回头相互而视的眼神,以及最重要,那相对一笑就知道了。美丽幻梦与平淡真实共存在一部有着美丽音乐洒脱舞姿的电影里,哪能不给它十分?
《爱乐之城》观后感(六):我在脑内同你过完了余生
《爱乐之城》的神来之笔大概全部定格在了最后5分多钟。
Mia回眸和Sebastian相视一笑,剧终。
观众的泪腺被这戛然而止的一幕怔住了,
因为,他/她哭得稀里哗的,你却无从逻辑地猜测对方是回忆起了谁。
导演给了一个看似开放式的结尾,Mia回眸和Sebastian相视一笑的一刹那,
我却解读到了俩人的释然,
却又分明充满了爱。
倒回到电影结束的前5分钟,
Mia幻想出和Sebastian相识的第一面,对方向自己走过来,
不是擦肩而过,而是猛然一吻。
这一吻,幻想出了一个美好未来。
“我与你若无缘可续,可我已经在脑内同你过完了余生。”
我想对待电影的结局和阐述的爱情,定会有这样两拨人,
一拨人的哭泣,是觉得爱而不能走到最后的遗憾;
另一拨人的流泪,是源于“我爱你”的释然。
所以,掰回到现实里。
现实可以有多残酷,
也可以有多美好。
同样的,
梦想可以有多美好,
也可以有多残酷。
终究,在于你的所想、所做和决定。
送给所有人一段话,
无论是单身者,还是有伴人,
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定性地去评判“爱”,希望你读到这段话的每一句的时候,你会想到他/她。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爱是不嫉妒;
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不做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处,
不轻易发怒,
不计算人的恶,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哥林多前书 13:4-7
朗读并背诵全文。
欢迎扫我:)
《爱乐之城》观后感(七):繁星之城,你是否只为我闪耀
它关于爱情,却不仅仅是爱情。两个因为彼此梦想而相互吸引的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努力,男方因为爱想要成全女方的梦想,所以对生活妥协,女方却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选择跟他分手。春去秋来几度寒,情爱里免不了经历的各个阶段。虽然没能和爱的你走到最后,但已在想象中和你度过了一生。
理想的爱情也不过如此了吧。
现在的我还在寻找自己,还没有接受美好的感情的能力,好害怕对的那个人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幻想和他过一生,却只能自卑的告诉自己我不行。现在的我只能告诉自己,要踏实的去修炼自己。
《爱乐之城》观后感(八):(,,•́.•̀,,)
残缺是美丽的,如果不是因为现实的现实,大概重新来过就不会拍摄的美轮美奂吧。让我心塞的是(感同身受)遇到的另一个自己,相同的彼此,却无法在一起,最后也是寻着这个人的影子却和另一个人生活。最后,致追梦者,致那些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追梦者。一星给影调,一星给石头姐的粉色无袖连衣裙和蓝色牛仔半身裙的一套,一星给爵士,一星给道具和布景,一星给感同身受的结尾。ps第一张配图得场景真的布置的太漂亮,蓝色水晶铺躺着的河流!
残缺是美丽的,如果不是因为现实的现实,大概重新来过就不会拍摄的美轮美奂吧。让我心塞的是(感同身受)遇到的另一个自己,相同的彼此,却无法在一起,最后也是寻着这个人的影子却和另一个人生活。最后,致追梦者,致那些不在乎别人看法的追梦者。一星给影调,一星给石头姐的粉色无袖连衣裙和蓝色牛仔半身裙的一套,一星给爵士,一星给道具和布景,一星给感同身受的结尾。ps第一张配图得场景真的布置的太漂亮,蓝色水晶铺躺着的河流!
《爱乐之城》观后感(九):There's no What If in life
“人生没有一桩幸福不要付代价的。东边占了便宜,西边就得吃亏些。”--《傅雷家书》
这电影给了我一些“意料之中的触动”,它所描写的只不过是生活本身,其中大多是艰难的选择,和长久的无奈
生活迫使我们做出选择,做选择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选择会指向何种结果,而我们贪婪的天性又注定让我们在日后对当初作为代价牺牲了的,长久的怀念
就这样某些人和事便成为了人生中的执念,what if这个问题会在数个酒醉寂寞的午夜被重复提出。如果当时是另一种选择,如果对的人没有出现在错的时间,如果当时冲动一些,如果当时不顾一切,那人生是不是就没有遗憾,那这样的午夜是不是就不会伤感
把这样的选择和执念抽象成一个二选一的简单选择题,就是电影里表达的生活。两个选项是理想和爱情,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理想,于是未尽的爱情便成为了执念,这执念在多年后尚可令两人在一首曲子的时间里伤感而流泪
如果他没有成名那么早,如果她的舞台剧大获成功,如果他追随她去巴黎,如果她为他留下,是不是就会获得想象的录影带里播出的大团圆而没有遗憾的生活?我对这答案并不乐观 - 这仿佛在问当年选择的红玫瑰是否会变成胸口的朱砂痣,亦或是选择的白玫瑰是否会变成床前明月光
我挺喜欢电影的结尾,在短暂的伤感过后,两人平静地接受了生活的安排,坚决而头也不回地走回各自需要面对的现实,没有拉扯,没有犹豫 - 这是成年人面对生活的正确态度。多年前在理想与爱情间选择了前者,最后的结果也是求仁得仁,生活已经对其善意相待。最终的结局虽然感人流泪,但这并不是一个伤感的结局 - 甚至连无奈的结局都算不上 - 至多是个稍有遗憾的结局。而这种不能两全其美的遗憾,不过是生活本身罢了
《爱乐之城》观后感(十):what if
又是忙碌的一天,下班前以为又要加班了,还好,准时下班开心度周末喽,突然好想看电影,跟亲爱的商量了下,说干就干,开始网上找有没有好看的,咦,《爱乐之城》,这几天总看到它,豆瓣评论不错,于是定了IMAX厅,时间稍有点晚,但能接受,吃了饭就等着看了,跟亲爱的一起很开心。
好莱坞制作,刚开头,没想到跟印度电影一样一言不合就又唱又跳,基调很开心的,音乐做的很好,IMAX厅的视觉和音效也是一流的,只是看着看着就觉得情节很慢,用亲爱的话说:没看懂什么意思,老实说看过评论说前半部有点无聊,越看越觉得说的有道理,亲爱的都睡着了,不过这类电影不是他的菜,睡就睡吧,前半部分确实有点拖沓,情节不突出,不知道放那么多想表达什么,不过看到后半部,从男女主角出现矛盾开始,情节的节奏就很合理了,各自为梦想奋斗-长期不见面-见面就吵架-短暂和好-不可调和的矛盾:梦想or爱情-分开,因为我知道结局是两人没在一起,尽管知道,尽管有心理准备,可当他们再见的那一刻我依然觉得心痛,男女主角想了无数个what if,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你怎么想:如果当初没有分开会多么幸福,可是回到那一刻也许你的选择依然是梦想和奋斗,这就是年轻需要经历的,看完电影,我就一直叹气,亲爱的问我为什么叹气,我说不知道,其实我知道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心痛,叹气会好受一点,为什么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放弃这个选择那个,我在想如果我和亲爱的在早几年刚毕业的时候认识,可能也会经历这种分离吧,几年后觉得当初好幼稚,很多事情都可以解决的,可是在那一刻就是只有一种解,我们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