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男孩》是一部由巴里·詹金斯执导,崔凡特·罗兹 / 安德烈·霍兰 / 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一部剧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光男孩》影评(一):正视自己,追寻心中的那份月光
从little到chiron到black,chiron改变了很多。但是他内心的对那份珍藏的爱,不敢说出来的爱是没有变的。 同性不是病,我们是一个自由,平等,文明的社会。我们没有任何权利去嘲笑任何一个人。生活没有一个准确的漂亮的模板,每个人的思想不一样,他们所需要的东西也不一样。站在道德的高度上去批判去嘲笑去看不起同性恋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会生活的人。至少在我看来不是。 如果我们是同性恋我们要勇敢的去正视它,谁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喜欢同性是我们的自由,不碍着谁,为什么不可以呢?如果我们不是也不要随便去评价一个人的性取向怎么样?我们要做不是去可怜他们,不是去嘲笑他们。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他们,让他们敢于去正视自己,让他们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真正爱的东西。 电影里最后chilon和kevine都正视了自己的性取向,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真的,有时候我们的确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太在意这个社会的看法了,现在看来当时的我们是多么愚蠢,我们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去妨碍别人的道路,没有犯法,Why not?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呢? 我觉得过着在别人认为对的生活是最可悲的?我们要勇敢去追寻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过我们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别人的评头论足?让他们见鬼去吧。 愿所有人都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去追寻自己心中的那份月光!
《月光男孩》影评(二):【2017.3.3月关男孩观后感】
冒着“中午不睡,下午崩溃”的风险,来到单位观影室看《月光男孩》这部电影,吸引我的是对奥斯卡“最佳影片”头衔的好奇,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部电影,能摘得如此殊荣,而看完之后,动荡在心头对人性对人文关怀的思考,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或许这才是这部表现手法如此细腻的电影的成功之处!“润物细无声”所到达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确实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人身为有意识的个体,却被环境的因素深深影响着,在此中是幸福还是痛苦,都需要自己去经历去体会,身处其中,不能轻易逃离。而男主角喀戎作为同性恋者,内心对爱情是向往的,当他回去找青年时期唯一一个抚摸过他的男人凯文的时候,面对心爱的人,他的感情必须隐晦起来,想表露出来,但又怕凯文心意已变。两人久别重逢,两人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喀戎一副满怀心事的模样,而凯文却落落大方,云淡风轻,不由得让人觉得他已经不在意以前和喀戎之间亲密的那一次,但喀戎此行的目的却是寻找旧人的。
而当凯文拿出自己的钱包,让喀戎看自己的儿子小凯文的照片时,一切仿佛明了了,难怪他那么淡然,原来他已经结婚生娃,有了自己的家庭,但还没等我们为喀戎难过,凯文马上就说自己和他妻子特蔓莎离婚了,这又有了转机,喀戎还有机会!不知道是人的感受,还是影片想呈现出来的,马上又觉得两人之间的暧昧气息扑面而来。
直到凯文去点唱机放歌,喀戎转过头来看着他,两人之间的眼神仿佛说明了许多……
后来回到凯文家中,在厨房里,在凯文无所谓的笑容里,我也在替他们操心,什么时候打破僵局,要知道我是对同性恋抱一种不好的态度(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就是一种不理解吧),但此时,我就像看一部普通的男女爱情片一样,希望有情人能倾诉自己内心的爱慕,否则,你不说我不说,各自把自己包裹起来,等待的只是无缘的结果。我就有点干着急了!直到喀戎说“你是唯一一个抚摸过我的男人”,他又补充道“以后没有任何一个人摸过我”……这时凯文的表情透露出一份怜爱,我的心也稍稍放下了(我已经完全是祝福他们的恋情了!)
接下来就是影片最后的镜头,肌肉发达的喀戎,头倚靠在凯文的肩膀上,但丝毫没有违和感,因为看了整部影片,对喀戎内心的敏感脆弱是有所感受的。
是的,最后的结局不是悲情的,让人欣慰,他们以后应该会陪伴彼此,幸福地在一起,喀戎也不再贩毒,他会和凯文一样找一份正当的职业,过上安稳平淡的小日子,他们会组成自己的家。而他们之间的这份同性之间的爱情,在美国这个开放度比较高的国家应该会得到祝福。
看到他们幸福,我就心安了。
这也许就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它没有恢宏的大场面,没有曲折迂回的剧情,它只是娓娓道来,将喀戎从少年时期的花名“little”到青年时期的“喀戎”,再到成年时期的“black”,分成三部分叙说一个人的经历。或许对我最直接明显的影响就是以后我开始理解了同性恋之间的感情,他们也是相爱的,只是他们感情的对象不符合大众评判标准罢了。
但令我更深层次的思考,是对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权利的思考。我们的法律惩治违法犯罪之人,法律的制裁将一个人禁锢起来,让他失去自由,付出自由的代价。我们唾弃他们,即使他们重返社会,在社会制度的层面上仍会设置一些障碍,让违法犯罪的历史永远烙印在一个人的身上,平时我们要到派出所打印的“无违法犯罪证明”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只要你有过违法犯罪的行为,你的底子就永远洗不清了。
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是法律制度的设置,这也是为了使得人们有成本意识而不敢铤而走险,这确实是个理,这里要讨论也太大了,我就不展开了。
而我这里想说的是(由电影触发的),一个人其实真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他是会思考是有主观能动性,他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违法犯罪,当我们谴责的时候,可不可以问一句“为什么他会这样?”
这就是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社会的责任,一份为社会添上人文关怀的责任,正如当布鲁刚开始在吸毒区见到小小的喀戎被一群小孩追的时候,他主动去关怀喀戎,他带喀戎去吃饭,带他去女朋友的家里,让女朋友和喀戎说说话,还送喀戎回家。如果不是布鲁死得早,或许喀戎会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当被同学欺负的时候,他不会采取极端的“以牙还牙”的方式去伤害别人,而把自己送进牢狱。
这正是我想说的,当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底层上升通道越来越狭窄,“寒门难出贵子”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我们要给予社会底层更多的关怀和帮助,而不是独善其身,不关心民生疾苦。
说到这,我也很惭愧,因为我也并不是很有能力关怀他人,帮助他人,甚至有时候有朋友在朋友圈发出某某亲戚患病需要募捐的“轻松筹”消息时,我确实有时候也会犹豫,要不要捐款,但我经常还是会捐出五十元,我知道这五十元对于他们动辄几十万的手术费而言只是杯水车薪,但我已经尽了自己一份力量,我也可以心安一点。如果我什么都不做,如果每个人都像我这么想,那需要帮助的人只能面临危机,可是如果我们尽自己一点点的力量,那给对方的就是一片生机!
这正是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我们要尊重他人,尊重人权,不要带上主观偏见去评判他人,鄙视他人,正如我们面对黑人一样,我们之间都是平等的个体,没有优劣之分。
没错,我不否认这个世界上是有很多穷凶极恶的人,他们就该受到制裁,只是我们在批判之前,能否想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难道就是他自身的劣根性吗?这就是西方所谓的“性本恶”的论调吗?
我是不赞同的,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是有爱的,即使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凶手(不包括无法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他可能在家里也是一位疼爱小孩的父亲,孝顺父母的儿子。正如影片中的喀戎从乖巧内向的little变成从事贩毒的black,他心里仍是有着对母亲的爱,有着对初恋的爱。
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社会变成更加暖和的社会,从事现在的工作也让我越来越觉得,没错,法律是可以制裁一个人,让正义得到伸张,让罪恶得到打击。但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犯罪除了个人要付出代价之外,对社会的伤害也是巨大的,违法成本不仅仅体现个人,也刺痛着社会,所以还是要在社会的价值观上加以引导,而“爱”也应该成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学的关键字,我们不应该为惩治犯罪而高兴,而应为遏制罪恶的苗头而振奋,只有在根源上尊重人权,关怀人性,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地迎来光明和希望!
《月光男孩》影评(三):颁奖季看片——《月光男孩》:换了个黑瓶,装了点老酒
在观影前,我一点关于电影的背景知识都不知道。因为班里有两个女生看完后都告诉我她们哭成了泪人,其中一个在电影散场后还扶在过道把手上喘息求平静,我大大的拉高了自己的期待值:这两姑娘品味不错,自己的观影泪点也不高,便去一探究竟。
电影以章回体的结构被分成了三部分。直到第二部分两个男生亲上了我才恍(目)然(瞪)大(口)悟(呆)这居然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颤抖地喘息,紧绷的神经蔓延进细沙之中,导演非常晦涩的展现了男主角的第一次。现在回想起来,若是在这个桥段给一个远景,将海浪和月亮同时纳入银幕内,相信会非常写意。敏感的写意,潮湿的温柔。
可惜它没有。全片的摄影并没有让我非常享受。开场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个中长镜头,转的我头晕目眩不知所云。剪辑节奏稍有混乱。但电影在色彩的处理上确实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特色:棕榈叶下明黄的灯光,夜晚幽蓝发紫的海滩,还有室内的粉色霓虹。
电影结束后,我非常失望。全程扑克脸看完的我发信息问她们哪里被感动的哭了。一个回复我说“Everywhere”,另一个回复我说“是在最后男主角跟他初恋说‘离开你这十年我再也没有被别人碰过了’的地方”。
我愣了一下,第一感觉是:“我看的时候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
她们接着解释道,自己身为美国人的原因,感受到了与电影传达的文化紧密相连的化学反应。身处在一个随时随地都将“种族平等”挂在口边的国家,看到身处劣势的有色人种内部还对同性恋充满了歧视,觉得非常的讽刺不可思议;看到纯真又脆弱男主角从小到大一直地挣扎,让她们在观影的时候感受到绞心之痛(“My heart is twisted.”)。
这部电影被多家权威媒体列入“年度十佳”榜单内,横扫各大美国颁奖季影评人前哨站,可在我看来,非常过誉。集合了黑人、同性恋、毒品三个在美国社会十分敏感的话题于一身,电影的话题性超出了其质量。想想要是换一批白人/亚洲演员,能有现在一半的关注度就阿弥陀佛了。影片中对同性恋挣扎的桥段,在很多佳片中都有呈现:《断背山》、《自由坠落》、《寻:大电影》,甚至《春光乍泄》。但是《月光男孩》与众不同的是它将这个敏感话题植入到了黑人群体里,一个完全与主流文化有别的文化环境中,这个话题发酵的更厉害。
不过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这好像是好莱坞A类制作首次将镜头对准黑人同性恋群体,以其生活为主线,刻画了他们在黑人强势蛮横的男性暴力文化下逃避与挣扎的生活处境,柔弱且克制。在我看来,导演真正想表达的并不全是“同性恋”这个话题,而是一个黑人小男孩从低龄到成熟的自我认知、自我发觉与逐渐成长的过程。成长的立意大于所有噱头。
还有,电影再一次告诉我们:缺父爱容易变弯。
说句心里话,自己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给3星我都觉得高了。我所在的城市的电影院这部片子已经上映了一个星期,而且排片毫无减少的势头,可见在当地受关注程度有多高。Metascore的超高分,各路影评人前哨站慷慨地给予其丰厚大奖...要是再这样下去我搞不好路人转黑...
这样的势头,第89届奥斯卡会收获一箩筐的提名,这是学院洗白自己上一届“Oscar so white”的好时机:
最佳影片、导演、男配、摄影、剪辑、原声。
女配Naomi Harris讲真不喜欢她的表演,在她广播和金球都被提名的情况下,奥提几率非常高。但我依旧希望她能掉队= =personally not a big fan...
我一直认为89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会是在《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和《月光》之间产生。再加上今年总统大选,少数族裔/人群话题被推上高潮,奥斯卡这么终于考虑政治因素的奖搞不好就给了《月光》...我是画圈圈诅咒的。尚未看到《爱乐之城》成片的前提下。我今年力挺《海边的曼彻斯特》。现在就看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是给《海边》还是《月光》,以及月光会不会在演员工会拿下最佳群戏。要是都被《月光》收走了,那我可就要炸了[摊手]。要是《海边》敌不过,希望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和大本的《夜色人生》能够将它截胡。
《月光男孩》影评(四):《月光男孩》,月光下的男孩真的是蓝色的
黑人、同性、贩毒,电影想表达的内容很多,但都浅尝辄止、不够深入。三段式结构,硬生生截断了叙事的流畅感,莫名让我想起自己高中时写的三段式议论文。作为奥斯卡最佳影片,男孩的成长却最终借由对感情的诚实表达来表现,确实有点力道不足。
但Chiron与Kevin重遇后,对缠绕于两人之间的情绪拍摄得实在太好。尤其是在车内一段。两人假装若无其事地聊天试探,小心隐忍、欲言又止。演员眼睛、嘴角、手指都是情意,来往之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令人不自觉随之忽上忽下,值得细细品味。
本片虽然可能不太符合观众们对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期待,但单冲黑人电影脱离暴力与凌乱,变成“小清新”就值得一看。更何况第三段中两位主演的情绪张力和导演对镜头的运用都非常精彩。
最后,本片导演好像还蛮喜欢王家卫导演的,好多地方都能看到王家卫的影子,但不得不说功力还是欠一点的,还是再消化消化成自己的更好~
《月光男孩》影评(五):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月光》观后感
个人的费城电影节第二日我去看了之前在网络上备受好评的《Moonlight月光》,也是今年聚焦的几部话题性的美国电影中唯一一部买到票的。当然电影本身的话题性决定了是不能跟剩下的几部美国参展影片的票房市场相提并论了,所以电影开始之前电影节工作人员也极力鼓吹我们spread the word,因为这可能会决定到这部电影的生死。
看过后最直接的观感首先是这只是一部尚可的影片。一方面由于首日观看的《追捕聂鲁达》实在是太优秀了,而这一部看上去从各个方面都有些生硬,观看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这很像是新导演的模仿致敬之作,情节虽然没有违和但是有故意人为制造的冲突与矛盾,所以整体的表达并非特别自然。有个别人物portrait的慢镜头看上去稍显得滑稽,当时还让我想到了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跟《堕落天使》,结果回来research了一下发现这黑人小哥导演果真是墨镜王的粉丝。不过如果这样比较,我们说镜头的运用,光影的布置,叙事的流畅以及台词,这位粉丝和王家卫大概都还有十条街的距离。但是作为一部诞生在美国本土的艺术电影,与好莱坞流水线上制造加工的商业片以及纽约浪漫精致的独立电影比起来,它都缺乏一种被行业模式建筑起来的气息,更像是一种远离美国电影制作模式的产物。也许是因为故事发生在迈阿密的缘故,电影里好多镜头与对白都总让我想起东南亚的电影,永远不乏对世界艺术电影的模仿,以及对于本地电影的探索。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跟美国主流电影文化显得格格不入的作品,在剧本台词甚至演员的表演都显得生嫩的,远称不上成熟或是说有些平淡无味的作品,却在日后的这两天里总令我不住回想起某些片段来。在吃饭,睡觉与散步的过程中很容易从精神上回到电影最后出现的那间餐厅与那片海滩上,从月下到破晓画面淡出得像是一盏油灯被烧干。
我觉得或许这某种程度的牵绊是因为电影里的世界同我过去生活三年的美国确实太远,也丝毫与好莱坞电影里的美国白人青少年生活圈的腔调无关,事实上是我们甚少接触的美国南部非洲裔平民社区的一种少有展示,所以才收获到了这么多的关注。
我也原本认为如今多数的关于这部电影的优秀评分大概是被美国评论界的某种猎奇心里与政治正确所主导后的表现,但是如今我却是宁愿相信是导演致力于在观众心目中栽种的某些情感生效了。三段式的电影结构里毫无疑问个人最喜欢的第二段,少年时期的男主角最挣扎,海滩戏虽然开始得生硬,结局却有某些前几年大热的同类题材青春电影的味道。第三段本身似乎只有两场戏,第二场开始的拖沓却最终帮助把一个不幸的故事圆回了温暖的边界,算是不偏不倚的功德圆满。
我很难制止自己去联想,那些同时参与电影节而把观影大厅塞得水泄不通的参与观影的本地电影节会员中占绝大多数人口的白人老年人们在兴冲冲地赶来观看这部电影时的真实感受为何,因为我身边恰好就有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白人女性。她在全片为数不多的几个tragedy moment过程中都虔诚祈祷,甚至留下十分伤感泪水,令我不得不相信其实很多人早已经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一个社会事件的缩影而非一个单纯的艺术作品来欣赏了。但是好在,无论出于那种目的来看,它都值得。
但这也不得不令我想到:要是詹金斯导演在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中如果无法再摆脱那些纯粹为了模仿偶像的某些电影技巧方面的硬伤,大概就不会像这次这般走运了吧。
《月光男孩》影评(六):他是一个男孩,并不是“又黑又基又穷”的标签
moonlight获奖新闻下,尽是些自觉通彻的评论冷嘲热讽着“奥斯卡被政治正确裹挟”,我不认同。
这些人习于从作品众多原生属性中抽离出最具话题性的标签立靶掷石,他们并不在乎电影围绕着怎样的母题,描述了怎样的故事,演绎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在阅历作品前,就惯用“又黑又基又穷,所以拿奖”这样单薄粗放的论断去否定严谨专业的审美流程,窄化甚至抹煞电影的内涵;他们从“月光男孩获奖”推演出“学院对少数族裔无原则地妥协”;他们笃定少数派的荧幕成绩必然是承蒙了“政治正确”的照顾;他们惮于去认可的陌生题材的卓越,亦不肯折损一点基于愚蠢的自尊,去平静尊重地欣赏评述一部“不够传统”的作品;他们用狭隘和敌意筑起了评价体系中“黑人/同性/女性电影”的藩篱;这些人注定适应不了当代性的电影文明.
《月光男孩》影评(七):高雅的同性爱的三级片
月光男孩,如此文艺的名字,谁又能将它和毒品,黑人,欺凌,成长,同性爱恋联系在一起。
电影的神奇魅力就在于,作为观众,透过导演的镜头,感受主人公成长经历的同时,总能够引起自己和故事主人公类似的经历。
Little-->Chiron-->Black.
导演用了经典的三部曲式的方法,将电影主人公从懵懂少年,到青年的经历,层层递进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Juan,Theresa和Little关于faggot的对话,为之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很好地一个伏笔。
故事中包含着Juan对于自己因为贩卖毒品维持生计的愧疚,包含着Juan对于毒品,以及毒品对人造成的摧残的一种痛恨,包含着以毒品为生,和痛恨毒品的纠结,包含着对受毒品所迫害的家庭的一种怜悯;
Little从小因为身材瘦弱,不善言辞,性格孤僻,显得非常另类,而经常受到同伴的取笑和欺凌,再加上自己的母亲,因为吸毒,家庭支离破碎。不能否认little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最后入狱,以及走上贩卖毒品的不归路。
很好奇为什么导演会用Moonlight作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故事中唯一和moonlight有关的,是Juan给little讲的故事,是Juan小时候在沙滩上跑步,一个老奶奶和他攀谈,说到黑人,在黑夜里,月光下,看起来是蓝色的。这应该也是一个伏笔。
哦,我明白了,除了这层字面的意思,用月光影射黑人之外,主人公Chiron第一次的性经历,也是发生在月光下,沙滩上,Kevin奇迹般的出现在他身边,主动和他攀谈起来,两个人聊着聊着,就擦出了互相爱慕的火花,顺其自然的唇唇相对,很明显的是有过性爱经历的Kevin,主动的帮Chiron打飞机,那估计是Chiron第一次,同性之爱,的经历。
我本人感到很以为,电影在两个人互相依偎中,戛然而止。没有观众想象的那样,两个人又重新燃起爱的火花,之后应该就是赤裸裸的画面,但没有!导演用了一个很温馨的,映射两个人少年时期,第一次在海边,在月光下的爱恋场景,互相依偎。最后Chiron的一句话,应该是柏拉图式性爱的完美代表吧,“You are the only man who has ever touched me!”
谁听了这句话,再强硬的心,都应该会被融化吧。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不需要去求证合理性,不用担心明天会发生什么,就在那一刻,那一分那一秒,你就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两个人的爱情。说白一点,Moonlight其实是一种高雅的同性爱的三级片,高就高在没有赤裸裸的做爱场景,但每一个观众的心里都明白,几番云雨之情早已在两人心里上演。
原本想为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找一个中心思想,如果单纯的把它归类为反应同性恋的电影,未免也太简单。后来才发现,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我思考的主题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以至于这一篇观后感,也像电影主题一样,没有任何的中心主题,这也许就应了那句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吧。
《月光男孩》影评(八):黑人王家卫的平民史诗
月光男孩影评 《Moonlight》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剧本改编奖,提名最佳导演。 This is the story of a lifetime. 镜头和画面: 影片开篇就用了一个2分半钟的长镜头,展现了影片一个重要角色胡安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发现现在很多电影都会选择用一个长镜头开篇,如《LALA LAND》也是在影片用一段长镜头拍摄在高速公路唱歌跳舞的年轻人)影片的摄影出彩,大量采用大光圈?虚化背景,使得画面的人物主体清晰明确并且富有艺术感。画面的光影造型漂亮,色调艳丽又清新。在影片有部分镜头有王家卫的影子,特别是妈妈绿色和红色墙中间责骂奇伦的时候。而且影片对焦点的运用也是极具艺术感,在“little”部分,小奇伦和同学踢足球的开场画面,用一个摇镜头?(或者是斯坦尼康)拍摄一群小男孩,整个镜头一直都是虚焦,但是却让整个画面呈现了虚幻又富有动感的感觉。 影片大量使用了长镜头和特写镜头,长镜头渲染感情,大特写叙事和表现主角内心细腻的感情,特别是在大特写加上大光圈和部分非常漂亮的烟雾和光晕,电影画面的质感非常棒。最后一部分“black”,他们俩相见时,尴尬又暧昧的气息镜头表现的非常到位(当然也是两个演员演技在线),特别是最后奇伦依偎在小凯肩上,那种迷恋,温存又含蓄的感觉表现的非常好。 剧情和主题: 整部电影基本上很平,即使有爆发的戏也不过几分钟,大量的剧情都是展现主角奇伦这个人从小的生存环境和他内心的成长变化(感觉这种剧情很高档,在平淡的叙事中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但是同时具有艺术性,去年的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也是一部纪实电影,整部电影的叙事也是平淡真实又具有冲击力)。看了很多影评都说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导演选择了“黑人”、“同性恋”、“贩毒”这几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但是却没有用政治正确性来表现这部影片,而是真实再现一个普通的内向男孩,恰好他是一个黑人是一个同性恋而已,我深以为然。整部影片描述的都是一个瘦小懦弱的男孩迷失、爱等内心变化的过程。当被反复无常的吸毒的母亲折磨时遇到了他如同偶像一般的胡安给他一丝最后的关爱,当他被同伴欺负时遇到了给他力量的小凯给了他唯一的友情和爱情;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他当成父亲一样的胡安却是卖毒给他母亲的人,刚于他温存的胡安却迫于同学的压力将他打倒在地,这一切的一切压倒了他最后一丝稻草。奇伦彻底改变了,他开始相信强权,开始学着做去像胡安一样在上位的人(这个镜头也非常好,当他觉醒了,他推开了一扇又一扇门把混混同学打到,这个门既有引申的打破枷锁的意味,同时也给人物性格增色不少,把人物转变后强硬,男子汉的一面表现出来了。) 个人觉得这部影片很多台词和镜头语言很多都好高级,隐晦含蓄又饱含深情(真的很像是和一个东方导演导的)。特别是在描写奇伦和小凯的感情戏的时候,定情时懂你所想,感同身受;再见时四两拨千斤,揭开对方的伪装,漫不经心又满含深意。
《月光男孩》影评(九):刻骨铭心的痛激发出来的爱
一直想着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篇对月光男孩的观感,也想过去查一些资料来从分镜头、票房区间、中心立意、政治立场、演职表现来分析它作为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资历是怎样的,但是受最近的阴郁的念头催使,我想单凭观感来与大家讨论一下这部电影“令人动情”之处...
月光男孩的英语片名就只“Moonlight”,所以巴里·杰金斯并没有天生想把男主喀戎做天然捆绑。在月色下,孤独的人的影子才会跟周边恰如其分的相融,似乎心中的点点阴郁情绪也会在茫茫的月色下变得招人心疼。喀戎记忆中的月色下,也沙滩上记录了他唯一一次亲密接触,爱在月光里,照在喀戎的蓝色肌肤上,无比的闪烁,却真的只有这一次。
喀戎是一个极其渴望被爱的小孩,内向的性格要他不反抗周边黑孩子的霸凌,即使每一次的头破血流都不以言表其痛,因为始终他的内心有所保留,这种保留是对“少数还在关心我”的人的一些顾虑,独孤的孩子害怕一次义无反顾防抗将会失去唯一仅供的星点善意。现实却一次一次打在脸庞的最中央:吸毒的母亲对喀戎的阴晴不定;像父亲一样关爱自己的胡安却是卖给自己母亲毒品的毒枭;唯一好朋友凯文也受其他黑孩子的唆使,对喀戎施于校园暴力......
万念俱灰的喀戎心中再也不要掺杂被爱,他似乎知道,苛求世界有人出来爱你,不如自己先爱自己,成为了一种安身立命的信条。一刹那,喀戎举起木椅硬生生的砸向那个欺负自己的始作俑者,木椅在戾气下七零八落,似乎在喧烦嘈杂的白天,似乎在释放的那一刻,喀戎决心跟这个操蛋的环境说一声再见的时候,却得到格外的宁静的心境。
做一个无念想无感情的人,原来可以过的更好!
喀戎也做了一个毒枭,生活富足,每天迫使自己外形更加强壮,戴上了金牙套,说着地道的黑话。原本以为把自己的软弱的爱念早已封存。却发现破碎的记忆如影随行。
凯文再次打电话给喀戎了。迎来了一次突入齐来的许多年后的再见面。
喀戎,喃喃少语,不知道如何适应似乎一夜长大的凯文...
但又似乎看到了凯文,喀戎再也没有办法逞强,他柔软的心原来在对凯文的记忆里保存的很好。
没有人天生就应该是孤独的,却因为成全自己,选择了孤独。每一个孤独的人都会选择等待,因为不堪的回忆要他们知道,关心者乱的病痛无处方医治。但是毕竟封存着的念想遇到“长相厮守”的希冀又会复燃,人就是那么没有记性,但是摔倒了,爬起来再等待就好了。最起码,还有那片月光洒下的夜海,涛声依旧...
《月光男孩》影评(十):此恨不关风与月
月光照在海滩,咸咸的海风掠过,也掠过两颗孤独的心。只见少年Chiron与Kevin情不自禁的互相靠近,拥吻。两个黑人,化身为蓝精灵,独享一片温柔月色。
画面太过于美好,像胎记记下了符号。以至于很多年之后,Chiron再遇见Kevin时,近乎哀绝的说,你是唯一一个碰过我的男人,唯一的一个……
在Chiron最孤单无助的时候,Kevin走进了他的身旁,陪伴他,倾听他,安慰他,予以信任与鼓励……
无关于性别了,那只是爱,一份绝无仅有的爱。
全副武装是与过去的单薄告别,强悍是觉醒,避免被人欺凌的命运。唯独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卸下所有的伪装,任由一颗心痛快的倾诉。
哪怕Kevin背叛了他,哪怕Kevin已经有了自己的妻儿。他依然不改初衷,只一个电话,便千里迢迢赴约。他的爱,与他或冷或暖的回应无关。
Chiron常常让我想起尼采。
一八八二年,尼采第一次看到莎乐美便头晕了。他突兀的说:“我们是从哪个星球被带来这里会合的”。莎乐美那一年二十一岁,气质高雅,笑容灿烂,尼采想娶她为妻。后者拒绝了尼采三次。
尼采从此再也没有爱上任何女人,一直到他发疯。
想想,爱情的困境正在于,大爱与不爱,一样要人命。
或许,在茫茫人海遇见自己想要遇见的人,便如奥修所说,是没有脊梁的,陷进去,无法自拔,只能是一生一世,只能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Chiron依偎在在Kevin的肩膀上,镜头闪回到从前。那时,他是别人口中的“小不点”。他站在海滩,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回头一望的眼神,那么孤独,那么无助,那么倔强。
倔强,是被屡次击倒后的站立,也是对爱的忠贞不二。
同性之爱,注定要承受来自主流社会的恶意。Juan像一个教父,他对Chiron说,总有一天你要决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别让别人给你做了这个决定。
成长岁月中,有诸多不如意,有无尽的闲言碎语。但他忠于了自己的心,在毒品街区如履薄冰的活着,在隐蔽的爱里温柔的沉沦。
《月光男孩》中的月光是一种隐喻。它是温暖的,可以晒干眼泪,又是忧郁的。你听电影里那首Cucurrucucu Paloma.一听就让人莫名的忧伤。
月光,又是爱的象征。夏目漱石有一次问他的学生,如何翻译“I love you”.学生直译成“我爱你”。夏目漱石摇摇头,日本人怎么会这样说呢。说“今晚月色真美啊”就足够了。
嗯,今夜的月光真美!当Chiron与Kevin一起走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