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穆赫兰道》的观后感10篇
日期:2018-0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穆赫兰道》的观后感10篇

  《穆赫兰道》是一部由大卫·林奇执导,娜奥米·沃茨 / 劳拉·哈灵 / 安·米勒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穆赫兰道》观后感(一):穆赫兰道解析

  梦中出现的牛仔教训导演,让其反省,不要再自以为是了,这是戴安娜的心里话,梦境中的牛仔说了出来,愿望得到了满足。有人说牛仔就是戴安娜,我觉得也不完全是,因为梦有时候就会创造一个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想做的事,只能说这个牛仔有部分戴安娜的意识

  而梦中导演的倒霉遭遇是为了满足戴安娜的报复欲望,因为他抢夺了自己女友卡米拉 。

  在梦里戴安娜和失忆的卡米拉两人重新认识,并且做爱了,和好如初,愿望得到了满足。

  梦中说的“this is the gril”指的是要杀了这个女孩,不过换成另一个女人,但梦中这个女孩也是出演主角的,所以就是代指现实中的卡米拉,只不过戴安娜还爱着卡米拉,无意识欲望和意识发生了碰撞,审查机制不允许这个女孩就是卡米拉,所以发生了改装,通过了审查机制。

  梦中两人对台词,卡米拉说戴安娜很棒,得到了女友的肯定,她自己才是最棒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一切都是幻觉,寂静酒吧。这是寂静酒吧的作用,告诉正在做梦的戴安娜面对现实,不要沉迷在梦幻中。

  两个探员经常找她,戴安娜受不了压力自杀。所以说狂笑不止的两个老人指的是两个探员。但有点不清楚为什么是一对老夫妇,这个不知道是电影没表述清楚还是我没看懂…

  《穆赫兰道》观后感(二):梦魇片《穆赫兰道》

  在准备看《盗梦空间》之前,先热身看一下《穆赫兰道》,本来担心会看不懂,而且的确看了近3/4,也没怎么看懂,但在电影最后的高潮期,我算我自己看懂了。

  在没有看网上的影评之前,我先把我自以为看懂的东西写下来:

  一、曾把大卫林奇和大卫芬奇混淆,

  大卫芬奇曾是麦当娜的御用MTV导演,后来拍过某一部《异形》,比较成功作品有《捕击俱乐部》、《七宗罪》。

  大卫林奇,目前,我可能就只看过这部《穆赫兰道》,但此人很喜欢黑色片,凭这一点,我就非常崇拜了。林奇的盛名要比芬奇大得多,以后得找他的作品来看了。

  二、电影的名字《穆赫兰道》,这名字听着很拗口古典的,其实它的英文名是Mulholland Drive,是一条好莱坞附近的公路。电影的序幕在穆赫兰道发生的一起车祸徐徐拉开…………

  (但凡是梦,总是与现实会有联系,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梦是神奇的,也是会死人的,

  于是,就由此产生了巫师一般的解梦者、造梦者、梦魇大师…………至于盗梦者,要看了《盗梦空间》后才知道…………)

  电影当然不能一水的说梦,有梦有现实,才能让人云里雾里看不懂或貌似看得津津有味。电影也不会直白地说这一段是现实,这一段是说梦。于是我是就用了假设法,假设某一段是现实某一段是梦,幸好此片的梦与现实的转换空间之门还是存在的,就是那个蓝色魔方。于是梦与现实就如翻阅过与未翻过的书页那样黑白分明了。

  为了把一个打乱次序的故事说清楚,我想我还是以顺叙的方式简概一下:

  1、最简——这是一个因爱生恨、因才生妒有着电影梦的北漂小姑娘,雇凶杀人的故事。

  2、较繁——繁就繁在这个雇佣杀手的确很有才,他请了一个梦魇大师把这个北漂小姑娘给造梦里去了,于是就痛并快乐着了。

  3、稍详——戴安娜(梦中叫贝蒂)和卡米拉(梦中叫丽塔),都是有着电影梦的北漂一族,(此北漂是指代好莱坞漂)。两人在闯荡中有了同性恋情。然后,卡米拉成功了,并和导演好上了,要和戴安娜分手

  戴安娜气愤交加、生活落魄,于是在一个小餐厅雇佣一个杀手要对卡米拉下手,这个杀手行事怪异有才,请了一个梦魇大师造出一老头一老太,这算是恶梦的精灵吧,戴安娜被吓得自杀。如果死也是算是大梦一场的话,这就对了

  于是,梦与现实的交杂就由此开始了。

  戴安娜在现实中见到的餐厅服务员的牌号“贝蒂”被造进梦中变成自己的名字,老头老太化身戴安娜(贝蒂)的爷爷奶奶,护送她去好莱坞发展

  戴安娜(贝蒂)在姨妈家见到了已经被“干”掉的卡米拉(丽塔),此时她已经出车祸而失忆,失忆与做梦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分不清现实在哪。

  两人相见恨晚一见如故。于是开始了找回卡米拉(丽塔)记忆旅程。(丽塔,这名字有西班牙语的味道。)

  于是,也就揭示了一些电影圈的黑幕,如西班牙人势力控制导演选秀。

  于是,他们也找到了戴安娜的租屋,发现了那个自杀而死的尸体,这倒底是戴安娜还是卡米拉?以许在戴安娜的梦中,希望尸体是卡米拉。而也许在卡米拉的里下意识里,是希望尸体是摆脱掉纠缠她不放的戴安娜。

  梦与现实的传送之门、无尽之门,就是那个蓝色魔方。

  如果想把这梦与现实看的更有联系,那就是再去看几遍。

  《穆赫兰道》观后感(三):请接受真实的自己

  穆赫兰道 这是一个噩梦 有理想化的姨妈 可能跟"贝蒂"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 得不到过多的爱 最后亲人们都从身边离开 又孤身一身 并且她的生活不尽如意 喜欢拍戏 却得不到导演认可 爱上"丽塔" 却同样得不到同等的呼应 不仅如此 "丽塔"还一次又一次的刺痛她 直到"丽塔"宣布婚讯的那一刻 接近崩溃 内心极度缺爱加之外界的孤立无助 终于让自己发狂到报复 结局却因无法接受自己到最终自取灭亡。

  梦里的导演 是"贝蒂"渴望对象 同时又是自己的情敌 她设计成他拥有一个落魄的境遇 想拍出自己得意作品 又受制于制片方的压力 不可以随心用自己认可的演员 有一幕 在片场选角的场景 ”贝蒂“让自己与导演对视 眼里充满了迟疑 以此来说明 并不是导演不看中自己的才会 而是他的无能为力 可见”贝蒂“ 对自身的认可 与外界的视角有所差异

  梦里的"丽塔"同样是"贝蒂”渴望的化身 也是理想的爱人 她非常依赖“贝蒂" 意外进入"贝蒂"的生活 用幸免车祸与失忆来进行重生成的模样 在"贝蒂"内心 多么希望"丽塔" 没有被自己杀死……

  可这些都是梦 醒来后 蓝色钥匙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所以原本就无法接受真实自己的"贝蒂" 怎么可能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

  既然姨妈姨夫来追 就跟着去吧 这一切就能远离自己了

  唯一有个地方不太明确 梦里”贝蒂“已经见到了死去的自己 不知是否梦的预示作用 抑或者在她的内心深处极度希望那个不好的自己死去

  另一方面 梦里的女死者 是”丽塔“失忆后以为的自己 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提醒自己 ”丽塔“已经死去

  大卫的智商让我惊叹 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了一个人格完整主角的故事 说不清的是梦与现实的落差 在现实中接受真实的自己 其实很难。

  《穆赫兰道》观后感(四):穆赫兰道 剧透

  http://paullee169.blogspot.com/2013/04/murlholland.html

  以下分析技术层面分析,且不免有矛盾冲突之处,见谅。

  本片由纪实、回忆幻想、臆想等多种画面构成。

  开篇即是混杂的音乐舞蹈,来暗指生活的繁华与杂乱,Betty的亲人拥着她,享受成功的喜悦,而稍后,画面应该是盖在自杀后的Betty身上的红布,也是暗指悲剧的结束吧。

  图:红布

  主线是年老色衰的Hollywood的女明星Camilla Rhodes对自己的一生重要情感的回故,最后感悟人生,其实不过就像一部舞台剧,无论有多辉煌,一切都是幻觉,繁后过后终将烟消云散,归于平静(silencio) .你的成就,也只会是别人手里的一份record一盘 tape.

  图:Camilla置于自身之外,观看自己的一生,望着台下观众里,曾经生命中伴侣,轻叹“Silencio”( Spanish: Silence )

  Camilla的曾经爱人,Diane Selwry(同时也就是Betty,),一个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深湖镇的小女生,因一场吉特巴舞的胜利,点燃了她演戏的欲望。

  带着姨妈的遗产和期望,Betty来到Hollywood碰运气。没有后台的她,能一边在餐馆打工,一边到片场做群演和打些其它零工度日。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参演Sylvia North Story的机会,但在筛选女主角的环节,导演Bob brooker却根本关注她的表演,直接将女主角的位置给了有后台的Camilla。因此她发现这里的竞争明显不公。她觉得自己虽勤奋努力才华出众,却根本不会有任何机会,不由心生愤慨。不过也籍由这次机会,Diane与Camilla相识。

  戏中Diane来到姨妈Ruth的大宅子,准备在姨妈的帮助下,大闯Hollywood,成就一番事业。其实,对于一个新人而且外行来说,这,是种幻想吧,而这里,也正是导演所寓意的幻想。 实际上,大宅子是Camilla的,Diane之所以有之么清楚的关于这个宅子的记忆,完全是因为她在这里和Camilla相恋并度过一段亲蜜期。Diane幻想自己的姨妈是Hollywood的明星,拥有非凡的人脉,可以帮自己直接得到女主角的位置(面试时,导演得到一张相片,要求直接就是选Betty当女主角),这样,她定会与Camilla一样光彩夺目,家财无数。但现实就是现实,幻想终归只是幻想。Diane还是得回归到自己的平凡生活,过着在餐馆打零工的日子

  Diane的生活持续低迷,更让她痛苦的是,Camilla还要与她终结这一段感情。Camilla有意邀请Diane参加晚宴,但用意只是为了释放更清晰的信号与Diane分手,她秀起和大导演的恩爱,并当众公布他们很快会成婚。更让Diane无法接受的事,Camilla离开她,并非她脱离了女同状态,而只是因为她又相好了另一个女演员。她只能独守家中,痛苦的自慰。

  坐在餐厅中的Diane回想起这一切种种,实在怒不可遏愤怒的将桌上的盘子扫在地上,并将姑妈的遗产给了一个杀手,要求她帮助了结自己的心愿---干掉Camilla。而杀手告诉她,事成之后,会放一片蓝钥匙到她房间

  谋杀Camila的行动却因一场意外而失败。但蓝钥匙还是准时的放到了Diane的租房里。

  Diane以为Camilla已经死了,但为了保险,她又打电话交通局,证实穆赫兰道上的确在昨晚发生了一起车祸,当对方问及她是谁时,她慌张的把电话挂了。后来可以看出联邦探员来到了Diane的房外,即可以认为是因为Diane自杀他们才来,也可以认为联邦探员已经发现她是可能的主谋。

  Camila可能已经感觉谋杀自己的是Diane,大难不死的她,带着疑问和猜测,找到了曾经爱人的住处,却发现Diane面对爱人的背叛离去、谋杀爱人的内疚,生活压力及逝去的亲友期望,警方的怀疑,再承受不住压力而吞枪自杀。

  Camilla唱着她自己的歌,回想一切,伤心欲绝,而一切,却生活(舞台剧)还是会照常运转。

  个人认为,整部影片中,导演的花招就是,多个人物身份是重叠的,理解透了这个,整部片子好理解多了。

  开头被谋杀未遂的,即可以认为是Camilla,也可以认为是Betty,或者叫Diane,她们均出现在同一辆车上(车牌2GAT123),面对同样的司机和副架驶上的人员, 意指Bety虽是雇凶杀Camilla,但在某种程序上也是自已雇的凶杀了自己的前程(暗合她的自杀);驶往相同的地方,其实是说生的与死着的人,命运都无不同,她们都在痛苦之中.

  另外,你看Rita也即后来的Camila用的包包,与Diane(Betty)雇凶的掏钱的,都是同一个包。

  导演大卫借这个重叠身份运用,才能在一开始就将Camilla的回忆与Diane的幻想揉合到一个大宅子中表现

  )

  图: Camilla的姨妈,她当时正要外出,而被谋杀未遂的人Rita(Camilla)在她离开后,进到了这个房子

  图:旅行中结识的老太太,给了Betty一些期望,其实,这个才应该是她死去的姨妈。

  etty与Camilla几乎在同一时期进入到的大宅子。

  Diane和Betty,其实就是一个,Betty是Diane在Hollywood当演员时的另一份工作,但她认为两者地位差距之大,不可接受,因而自己创造出了另一个自己另一种生活以安慰内心。同时,Camilla与Diane的身份也是重叠的。

  图:在剧场担任杂角的Diane

  也许,应该说,来自安大略的那个女孩,Betty,一个平凡的丑小鸭,她幻想回到Diane一样的侍应生生活,又幻想拥有Camilla一样的女伴。

  餐馆服务生Betty

  其他一些解释:

  1、来餐厅与经理的小伙(这小伙来做啥?面试么?因为服务生Betty自杀了?),被一张脸吓晕了,这张脸会是谁呢?Betty!是Betty在自己工作场所外的电话亭,打电话给交通部听到出车祸后的消息,脸所表现出来的,相由心生。

  为什么把这么一个丑男与Betty联系起来?你看到这个玩蓝盒子的人么?

  之后镜头切回到了Betty

  而Camilla用蓝盒子回到Diane的家。

  Cowboy ,Betty创造出来的热心侠,在她颓丧时给她鼓励(time to wake up),不公时帮他出手相助(Cowboy说大导演“自以为是”)

  《穆赫兰道》观后感(五):关于牛仔的一点看法

  我认为牛仔不只是一个路人。

  他代表Diane心中对正义感的象征,同时也作为这一部分的Diane的化身出现在梦境中。

  【牛仔问Adam你是否认同我的观点,态度决定一切。】

  她潜意识觉得自己态度如此认真,她理应当女主角,然而现实中却因为Adam邂逅Camilla而被玩世不恭的C拿走了主角。她以梦境中牛仔的身份用权威逼迫Adam,一方面满足自己不想让Rita(梦境中的C)当上主角(原因:1.自己态度更好,A和C都没有应有的态度;2.她想要C一直陪着她,而不是被A夺走),一方面突出自己正义的声音,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该摆出应有的态度。

  【见一次与见两次】

  如果你改正了你的态度……你做的好,你还要再见我一次;你做的糟糕,你还要再见我两次。

  他到底见谁只见了一次,而这个角色又很重要是那个关键的“司机”?是女主。由此可能有一种推测,牛仔是现实中Diane的化身。于是这一段有与现实的交织。如果梦境中的他没有听取意见,选择了C,那么现实中确实是要见两次D,一次试镜,一次晚宴。而如果听取了意见,不选C,那么D也就只有试镜见他一次。

  【美女,该起床了】

  而D对C是又爱又恨的,梦境中牛仔对腐烂的躯体喊起床,实际是现实中D喊C起床的情景的梦境版。同时牛仔的形象有D心中正义感的成分,故用这个形象来唤醒自己,冗长的梦该停止了,该面对现实了。于是角色切换回了现实形象。

  【最后晚宴中牛仔的离开】

  晚宴中,当梦中C在现实中的原型亲吻现实中的C时,D的内心被邪恶的念头占据,她想要报复,也正是这时候,牛仔与那个亲吻C的女人错身从晚宴中离开,这一幕给D留下了印象,正好映衬着潜意识里D心中的正义感离去,想要杀死C的邪恶愿望浮出水面。也算是导演对现实与梦境衔接的一部分的交代。也可能是梦境中的D选择牛仔作为教训A的人的潜意识原因。

  以上仅为一点个人见解。

  《穆赫兰道》观后感(六):大卫林奇的梦魇

  穆赫兰道可以说相当碎片化了 但看完后会想 这就是梦应该有的样子啊 会有现实中的很多映射 然后在梦里揉捏搅均 具象化 诡异跳跃 混杂 碎片化 //我的梦就是这样的//所以看穆赫兰道的过程就跟拼1000块拼图一样 不到最后不知道整个故事概况 然后 故事概况真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的各种闪现画面 女孩雇凶杀了背叛自己的同性爱人 后因悲痛内疚自杀 大概导演的本意不是想表达这个电影在讲什么 就是想让你真切体验一下别人的梦魇 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机会//梦和现实 二者之间如何映射的//能把支离破碎 毫无情节头绪可言的梦拍成关于梦的电影 真的是很牛逼了 //每个人都有成为最佳诡异造梦者的潜质//劳拉的胸 真的太美了 想摸

  《穆赫兰道》观后感(七):好莱坞悲剧

  看到大家热衷的都是分析这部电影的梦境。我目前刚看完第一次,老实说没联想到梦境上,不过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被光鲜外表掩盖的好莱坞悲剧。

  电影前部分看得很闷,但到最后20分钟,会发现其实本片只是要讲一个常见的好莱坞悲剧,一个明星梦的破灭,一个电影工业的黑幕,一个爱情和利益无法平衡的现实。

  大卫林奇的电影无疑是很酷的,不是沃切斯基兄弟那种构图和视觉上的炫酷,而是一种比较闷骚,比较强调逻辑和叙述顺序的酷,往往在结尾才能看出真相。

  因此在我看来,本片是搏击会的姐妹篇,女版,因为不论结构还是手法都很相似:穆荷兰道用的是梦境,搏击会则是精神分裂症,两片都是在结尾道出真相。

  连主角配置方面都是相对的,爱德华诺顿和娜奥米,brad和那个rita(抱歉不知道演员姓名),这两组人气质上相近,戏里的位置也相似。前一组是真正的主角,都神经质,现实中都郁郁不得志,演员外表文弱却充满内心张力;后一组,更像是主角分裂或想出来的角色,都暗示了主角的欲望,演员同为外型性感,气质狂野。不得不赞林奇选角的眼光。

  两片相似之余,也有相反。配乐一个激进一个阴郁,节奏一个紧凑一个松散,思想上一个反社会关注人类一个集中在个人悲剧。

  看完穆荷兰道不会有搏击会那种很爽的感觉,却能引发对人生追求、对个人理想的思考。

  《穆赫兰道》观后感(八):《穆赫兰道》第一部看完睡不着的电影

  做梦男:当你鼓起勇气直面内心恐惧时,你很可能还是被吓晕。但如果你肯再仔细深究,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杀手男:1.当你开始做错1件事并试图掩盖,你往往需要不断去做更多新的错事,但你可以逃开。2.你总是要为自己的做错的事情承担后果的。 吞枪女:1.如果你的内心不够强大,不要试图挑战违背世俗眼光的东西;2.爱情是奢侈品,如果你爱上了不爱你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3.你不可能把一个不爱你的人绑在身边;4.你想要脱离痛苦的时候,伤害别人是最笨的办法。因为它不仅没办法给你减少痛苦,还会给你带来新的恐惧和痛苦,继而慢慢侵蚀并吞噬你的心智,其结果就是在伤害自己;5.眼睛也是会骗人的,人们往往会看到那些自己内心迫切希望自己看到的。最好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走出狭隘的眼界,旁观并理清事情的真实存在。 失忆女:1.不要试图玩弄爱情,你根本上是在玩火;2.当你不敢面对内心的痛苦时,它往往可以保护自己;3.一个人的内心是可以很强大的,当你因为过度恐惧事情真相(未来什么的)不敢向前迈出脚步时,直面内心是最好的办法;4.认清自己的位置,不要过度高看自己;珍惜当下,不要失去才痛到呕吐;5.再想要成功,也不要试图寻找捷径,如果你已经走上捷径了,一定要学会自己承担一切后果。 天真女:是失忆女内心的自己。 导演男:1.忠于爱情和婚姻是必要的;2.诱惑这种事情,抵挡不住只会害了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3.丢掉偏执,你会发现别处也不差;4.钱是老大,该妥协还是得妥协。 导演妈COCO:是整部片看得最通透的人。大智若愚,善意提醒,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有钱兄弟:钱确实可以让你为所欲为,但却收买不了人心。 惊吓男与助手:中间人是不好当,但如果你一味两边退让,就会失掉尊严和尊重。 灯光男:应是整片导演的角色?串联整部影片,旁观一切,让影片走向清晰些。 老夫妇(心灵天使的角色?):生活比你想的难,但经历再多,你都应该要保持内心温暖,有爱善良。 后巷的男人(内心恶魔的角色?):只有你让黑暗的力量吞噬你,它才有机会。内心的阴暗面并不可怕,每个人足以强大到战胜它。 小丑(类似上帝的角色?):生活是残酷的,不要试图依靠别人,上帝也只会袖手旁观。 总结:每个人看完感想都不一样,没有对错。能看到的,都是自己内心希望你看到的。但我绝对不敢说自己想明白了。 如果我是导演,这部片的深度将是我毕生所求。但我是广告人,内心只有卖卖卖。

  《穆赫兰道》观后感(九):不是很欣赏过于纯粹的意识流

  ——并不是所有的意识流都能用观众自己的理解去补齐其合理化的

  在下不是很欣赏过于纯粹的意识流电影,因为太纯粹的片子,对于观众理解上往往是个灾难——电影本身展现的线索少之又少,只有用观众自己的猜测去理解导演的意图,这个行为本身就是荒谬的,就像一道推理题,出题者刻意隐藏起某些提示,然后让做题者猜,你猜对了不见得你真的理解了题,你猜错了也不见得是你理解错了!

  在下的理解范畴里,《穆》就是过于纯粹了。解释起这个片子,一句话就完了“因为是梦,所以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这让人怎么理智去分析?举个例子,牛仔在片中梦境中的作用不能说轻微,但现实中他仅仅是宴会上一面之缘的某人,蒂安娜让这个一面之缘的人在梦境中充当如此作重要用的人物,有什么意义?无意义!她只是需要梦中有这么一个威胁导演安达穆的人,好让她的理想环境能够继续。《穆》中有一万的为什么都可以用"这是个梦"来解释。这是个梦,我们看蒂安娜做了个梦而已。这,这让如在下这种剧情分析控的影迷来说,灾难啊。

  在下并没有说看《穆》看的不仔细,也没说在下没深入分析过它。看完这部片子后,在下投入了很大精神力去深挖这个片子,但分析到一半发现,如果不是导演本人,很难提出——“为什么非得这么处理”这一命题,因为在下得出的是——“其实这么处理也可以”。

  《穆》看似逻辑上严谨,其实是因为——有“多种可能”都解释的通顺。因为蒂安娜颓废,所以贝蒂完美,既然完美,为什么还要假想一个“非她不可”的人物去试镜,而且自己中途逃避了。你可以说她因为不想让卡米拉获得那个角色,你也能说她害怕她的完美形象再一次遭受打击,你也能说与自己获得角色相比,她更想和卡米拉在一起。你怎么解释都能解释通,因为——这仅仅是个梦。

  关于今敏的《红辣椒》,某些方面也是如此,都是没有在片中展现严谨的逻辑,有太多太多可有可无的角色和环境。——他们都是让诸如在下吐血的理由。

  回来看《盗》,同样是梦,在下的影评却能写完,不像《穆》写到一半发现有太多的解释源于对导演意图的猜测。因为诺兰的梦,也是以现实结构去拼接的,也是有想象力限制的,他缩小了你猜想的范围。

  《穆》——给你描述一个画面,告诉你画的一片蓝色,让你描述它的故事。你花了一天时间讲了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这时大卫出来告诉你,“其实是学校里的孩子在上游泳课”

  《盗》——也给你描述一个画面,也是一片蓝色,但是它还告诉你,这不是海,这也不是天空,这是描述一个男人的内心世界。你想了半天,说——“我想他应该是蓝人吧”,诺兰笑笑,没有说话。

  在下的结论,如果导演你想让观众知道你的真实意图,请多给我们点提示。如果你仅仅是让观众体验你的精神世界,你随意,但我对你的精神世界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你的思想,能完美展示what?why?where?when?how的思想。

  《穆赫兰道》观后感(十):欣赏不了

  看了别人的剧情解释总算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在此之前,真是完全没看懂。想想吧,两个半小时都不知所云,恼羞成怒给个两星也挺正常的。

  然后解释大体上都是弗洛伊德的,梦的投射那一套。这套东西,想来大多数同学都曾经看过或者试图看过吧,或多或少都有那么点了解。于是在知道了这一点之后,本片立刻好懂起来。这时候blacker说话了:把一件现有的理论又重新演一遍,而且演的比这理论本身都晦涩难懂,实在没啥必要。真对。

  再细琢磨,发现剧中遍地都是暗示,要么就没看出来,比如betty和diane是一个人,始终觉得这俩人有点像,可是又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同一个。这时候blacker又说话了:分不出来外国人的长相,真是要了命了;要么就误解了,比如diane的姨父姨母,这俩人在出租车上那副诡异的笑容只让我觉得是有阴谋。此外这个姨母也是下飞机时遇见那人这也没看出来。

  唯一还比较清晰那么一点儿的是俩人半夜去剧场的一段,因为主持人说的十分清楚明白:都是录音带!所以这段十分明显的告诉观众,这是有寓意的!有了这个前提要想明白是什么寓意也容易多了。然后就是那个歌在深夜没啥人的剧场里听起来真是荡气回肠。

  总之,如果你想看这部电影,至少应该先了解两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剧中看起来像是同一个人的不同角色大多数的确是同一个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穆赫兰道》的观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